大班科学教案

时间:2023-11-05 13:14:30 教案 我要投稿

大班科学教案经典(10篇)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大班科学教案10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大班科学教案经典(10篇)

大班科学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尝试在探究中寻找答案,知道乌龟会跳舞的原因。

  2、能通过动手探索发现光源位置与影子位置的关系,并学习记录实验结果。

  3、对科学活动感兴趣,体验探究、发现的乐趣。

  4、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在活动中大胆创造并分享与同伴合作成功的体验。

  5、能积极地与同伴交流自己的发现,激发进一步探索事物变化的愿望。

  【活动准备】

  1、环境:一个适合探索影子的活动室。

  2、教具:大手电筒、彩色的大乌龟、磁带《森林狂想曲》。

  3、学具:每人一个小手电筒、一张白纸、一个彩色的纸乌龟、一张记录表;水母、章鱼、海马等图片若干;胶水、抹布等。

  【活动过程】

  一、激趣导入,激发探索兴趣。

  播放音乐,教师在手电筒、胶水和白纸的帮助下示范乌龟跳舞。

  教师:“小乌龟跳得怎么样?”“你们想不想也来试一试呢?”

  二、探究质疑--自主探究质疑,体验发现乐趣。

  (一)第一次尝试。

  1、教师引导、鼓励幼儿在白纸、胶水、手电筒的帮助下进行大胆尝试。

  2、帮助幼儿发现小乌龟“跳舞”的秘密。

  讨论:“小朋友,你们的小乌龟‘跳舞’了吗?”“小乌龟为什么会‘跳舞’的呢?”为什么有的不会跳呢?

  3、展示“跳舞”与“不跳舞”的乌龟,引导幼儿仔细观察,探索其中的.秘密。

  4、师幼共同小结:“原来,手电筒的光照在小乌龟上就出现了乌龟的影子,当小乌龟的头,尾巴和腿都没有涂胶水,并且都向上翘时手电筒动了,小乌龟的影子也跟着动了,看起来就好象乌龟在‘跳舞’了。”

  (二)第二次尝试。

  1、再次探索前的设疑:“小乌龟会跳哪些动作呢?”师出示记录表引导幼儿观察演示记录。

  教师请小朋友看看手电筒朝哪个方向动?,乌龟的影子会在哪里动。

  2、幼儿动手尝试、探索发现光源位置和影子位置的关系,并记录结果。

  3、幼儿做好记录后,与其他幼儿交流。

  4、展示幼儿的记录,在教师引导下进行归纳总结:当手电筒的光朝那方向,小乌龟的影子就朝那个方向。

  5、随音乐表演,从玩法上进行调整,体验探索的乐趣。

  小百科:乌龟(Chincmys reevesii )隶属于龟科、乌龟属的一种。

大班科学教案 篇2

  一、授课班级:大班

  二、内容分析:

  《把它缩一缩》是《幼儿创新智慧游戏》大班下学期的活动内容。这一创新活动是通过对原有物品进行缩一缩,缩出新的用途,激发幼儿留心观察生活的的事物,尝试对物品进行创新缩一缩的兴趣。在这个活动中,让幼儿了解缩一缩是给生活带来了方便,感知了事物之间的变化关系。大班的幼儿是第一次接触物品的缩小,这方面的经验比较匮乏,因此感性知识的积累与生活经验的丰富是不可或缺的。围绕缩一缩开展一系列的创新思维活动中,幼儿会发现缩小后的发明都是我们生活中见到的东西,只是通过缩小、压缩、折叠后给生活带来了好处。因此还会让幼儿自己动脑筋去对物品进行简单的缩一缩,从而培养幼儿从小对物品进行观察探究的兴趣和创新的意识。

  三、幼儿分析:

  大班的幼儿已经有意识的关注自己身边的事物,而且对事物产生了兴趣、能善于观察,还能动脑探究问题,有了自己的想法。活动中物品的缩一缩后带来的变化会给幼儿带来新的体验,多种新奇材料的投放,让幼儿能主动参与、积极探索发现身边的事物缩小后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方便与无限的精彩,使幼儿能勇于创新、发散思维,感受创造性想象的乐趣。

  四、设计思路:

  缩一缩的发明在我们生活中是经常见到的,但是要想引起幼儿的共鸣,还需要从幼儿熟悉的事物开始。这节活动课的开始是从幼儿了解的汽车缩小成玩具汽车,知道缩一缩是发明的创新方法。还有很多物品是在缩小后发明出来的结合生活经验进行思维想象活动。根据大班的年龄发展的特点和已有的'生活经验,在活动中主要以幼儿的思维为主,对物品进行尝试缩小。在各个不同环节穿插启发联想法、操作感知法、游戏法等教学方法,让幼儿在兴趣盎然、轻松的气氛中开展创新思维活动。

  以下是具体的设计思路与设计意图:

  1、导入:比较大汽车与玩具小汽车的不同。让幼儿知道大汽车缩小变成玩具汽车,初步感知“缩一缩”的方法。

  2、说说生活中缩一缩后的物品发明。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发展思维活动。

  3、了解缩一缩的发明,知道缩出的物品给生活带来的新用途。

  4、玩一玩缩一缩后的发明。激发幼儿发散思维,拓展对缩一缩的认识,丰富生活经验。

  5、幼儿尝试用缩一缩的方法对身边的事物进行创新发明,激发幼儿创新的兴趣与在生活中的创新意识。

  6、我也来缩一缩的游戏,了解身体也能缩一缩。

  7、简单了解动物、植物的缩一缩。

  五、活动目标:

  1、感知“缩一缩”是发明创新的方法,体验创造性想象的乐趣。

  2、激发和培养幼儿关注生活的意识,了解“缩一缩”创新的方法给生活带来的新用途。

  3、初步学会运用“缩一缩”的方法进行创新。

  活动重难点:引导幼儿运用缩一缩的方法进行发明创新。

  六、活动准备:

  1、课件;2、小汽车若干辆;3、各种用缩小方法发明的物品(小床、小房子等)

  七、活动过程:

  一、观察玩具小汽车,比较大、小汽车的不同。让幼儿知道大汽车缩小变小汽车,初步感知“缩一缩”的方法。

  师:小朋友们看!老师这里有好几辆汽车,看看这些汽车和我们爸爸妈妈开的汽车一样吗?(教师提出:那我们一起开着这些车一起去游玩吧!幼儿回答不行,教师提出为什么不行呢?幼儿回答出各种理由:是玩具、太小了等,)教师:对了,这些汽车是设计师叔叔把爸爸妈妈开的汽车缩小了发明出来的。

  二、说说生活中缩一缩后的物品发明。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发展思维活动。

  师:把能开的大汽车缩成了能玩的小汽车,小朋友就能有自己的汽车,太棒了!能缩小不光是汽车,生活中还有许多物品是在缩小后发明出来的,你能想到有什么吗?

  三、了解缩一缩的发明,知道缩出的物品给生活带来的新用途。

  师:小朋友想了很多用缩小的方法发明的物品,老师这里有几件物品想请小朋友们来帮忙缩一缩,我们一起看看有什么?

  出示课件(暖瓶、自行车、电脑、沙发、床)

  师:请小朋友帮暖瓶来缩一缩会缩小成什么呢?(请四、五个幼儿回答)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是保温瓶)暖瓶缩小成保温瓶后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那些好处呢?(请三、四个幼儿回答,教师在说保温瓶在外出时携带方便)

  依次出示自行车、电脑、沙发、床请小朋友帮忙缩小并说出用途。

  小结:自行车缩小成儿童自行车小朋友骑更方便;多组沙发缩小成单人沙发后、大床缩小成折叠床占的地方少;暖瓶缩小成保温瓶后外出携带方便;缩一缩是把一件物品压缩、缩小、折叠使他有新的用途。

  四、玩一玩缩一缩后的发明。激发幼儿发散思维,拓展对缩一缩的认识,丰富生活经验。

  师:老师这还有许多缩小后的物品,请你们玩一玩,告诉大家这些物品是有什么缩小来的?

  (1)幼儿自由探索发现被缩小的物品。

  (2)现在小朋友们来告诉大家你找到的是什么物品呢?他是由什么物品缩小来的呢?

  (3)那这些缩小后的物品给我们带来了哪些用途呢?

  师:缩小后的物品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便利,也带了乐趣。

  五、运用“缩一缩”的方法进行创新发明。

  师:在我们的这间教室的墙上桌子上的物品也能来缩一缩,你想来试一试吗?那你想缩小哪一件物品呢?你会把他缩成什么样子呢?缩小后会有什么好处呢?(请五、六个幼儿来说一下。)

  六、游戏:我也来缩一缩

  师:小朋友的缩小发明很好,那我们的身体能缩一缩吗?,会缩成什么样子呢?(缩腿、缩胳膊)我们缩成现在这个样子可以干什么呢?可以去到什么样的地方去呢?(桌子底下)

  七、活动延伸:动物、植物的缩一缩

  师:我们小朋友缩小后到哪里去了?(桌子底下)我们缩小后可以到矮矮的地方去,小朋友的身体都能缩一缩,那动物能不能缩呢?有什么动物能缩呢?(乌龟、刺猬),乌龟、刺猬缩一缩有什么用呢(保护自己)那植物能缩吗?老师知道有一中植物能缩叫含羞草,一碰叶子就会缩起来。我们一起到大自然中找找还有什么能缩一缩吧。

  八、活动反思:

  优点:

  整个活动的环节设计紧扣活动目标,层层递进,运用幼儿已有的生活经验做铺垫开展活动,通过启发感知、游戏、讲述与操作让幼儿参与整个过程。活动中投放具有趣味性的材料,让幼儿思考、体验。了解缩一缩是发明创新方法,感知缩一缩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好处,激发幼儿大胆去创新的愿望。活动中动静结合,注意发挥了幼儿的主体性,引导幼儿主动去探索、发现,让幼儿思维活跃,培养良好的学习兴趣和创新品质。

  不足:

  缩一缩是新的发明创新的方法,幼儿的生活经验与对生活的观察活动很重要。需要在课前多做一些观察活动准备,让幼儿的生活经验更丰富些,便于幼儿更好地发散思维,进行创新。在物品缩小讲述中多让幼儿说自己的想法,教师不要先说出答案,幼儿的创新答案往往出乎意料。

大班科学教案 篇3

  【设计意图】

  每次餐后活动,小朋友最喜欢选择建构游戏,从积木搭建到纸杯拼搭,建构材料的不断变换,小朋友都很感兴趣。我在观察中发现,建构材料的选择直接影响孩子的思维发展,我想如果能选择一种无规定玩法、无具体形象特征的低结构材料,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当时的想法随意组合,有极大的自由度和想象的空间,这样会否更好。因此,我选择了普通的纸牌作为这次活动的材料。

  【活动目标】

  1、尝试用多种方法让扑克牌立起来,并搭建,初步感知影响结构稳固的主要因素。

  2、感受探索的成功,学习有序、连贯地讲述自己的操作

  3、培养幼儿合作能力和科学活动的良好品质和习惯。

  【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语言引导,尝试用多种方法让纸牌立起来,并进行搭建。

  难点:初步感知影响结构稳固的主要因素。

  【活动准备】

  1、纸牌若干

  2、课桌3张

  3、地垫4块

  4、碰铃一双

  5、绿色托盘7个

  6、紫色箩筐4个

  7、课件。【纸牌王国闯关游戏】

  【活动过程】

  (一)导入:教师出示纸牌引出纸牌王国闯关游戏ppt吸引孩子的兴趣。

  (二)幼儿操作探索:

  提问:

  1、请谁来说说是用什么方法把纸牌立起来?

  2、出示ppt,引出第二个闯关任务:请你想办法只拿一张纸牌立起来。

  (教师随堂观察,鼓励幼儿大胆尝试)(幼儿自由探索,教师随堂观察,对于失败的小朋友加以情感鼓励:我相信你一定能想出一个好办法的,加油!)

  教师总结:通过折、卷、弯等方法尝试改变纸牌的形状让纸牌立起来。

  3、出示ppt课件,引出第三个闯关任务: 2个小朋友为一组,合作搭建一座纸牌高楼,比比那组搭得又高又稳。

  师个别指导观察,鼓励幼儿利用已有经验以合作的形式探索如何把纸牌垒高叠稳。

  4、引导孩子比较伙伴的作品,引导孩子说说成功与失败的原因。

  问题一:师:请你们看看大屏幕,你们看这座纸牌高楼是用什么方法搭建的?

  问题二:为什么它能搭得这么稳固?谁来说说?(请幼儿说说)

  总结:成功的纸牌高楼之所以能搭得这么稳,是因为在第一层的时候就用了好多的纸牌做地基,增加建筑物底部与地面的接触,大大的增强了稳固性。

  问题三:为什么它能搭得那么高呢?谁来说说?(请幼儿说说)

  总结:它每一层的上方都平铺了一些纸牌作为过渡和衔接,这样就可以搭建得更高,又不容易倒塌了。

  师小结:你都发现问题了,它在搭建第一层的时候没有做好建筑物底部的稳固,所以轻轻碰一下都容易倒了,你们待会在搭建的时候也要注意这些问题哦。

  5、欣赏纸牌建筑图片,拓展幼儿的思维,发现把纸牌搭得又高又稳的方法。

  启发提问。

  师:下面请你们来看看一组图片,找找里面的几座建筑物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师总结:这些建筑物虽然都是用了折或者是卷的方法搭建,但是,纸牌摆放的位置不一样,建筑物出来的造型效果也不一样。

  (三)再次探索操作:3个人为一组合作构建。

  (四)欣赏吉尼斯大赛的作品,引发幼儿进一步探索建筑秘密的兴趣。

  (五)结束活动

  【活动反思】

  在设计这次活动前,我参考了《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我们要“应因地制宜的`为幼儿创设游戏的条件,游戏的材料强调要多功能性和可变性”。因此,我设计的这节科技活动选用的材料纸牌是一种无规定玩法、无具体形象特征的低结构材料。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当时的想法随意组合,有极大的自由度和想象的空间。他们可以用纸牌来自由创作和自由表现单体建筑、多层建筑、主题建筑等等。5~6岁的年龄阶段正好是幼儿视觉空间智能发展的关键期,在这个阶段我设计的课程中使用纸牌作为建筑材料,正好可以提高幼儿的视觉空间智能。他们在课堂上搭建的过程充满无穷的乐趣,想象力和创造力也得到了发展。课堂上大部分小朋友可以根据我的语言引导尝试用多种方法让纸牌立起来,并进行搭建,通过动手搭建、观察发现,初步明白影响结构稳固的主要因素。但我觉得我在引导孩子利用连贯的语言讲述自己的操作过程的这部分还需要加强自身的语言规范。

大班科学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1、了解一些保护树木的工具、材料和护理树木的基本方法。

  2、尝试运用文字、符号或图像制作“护绿卡”,争做护绿小卫士。

  3、通过观察、交流与讨论等活动,感知周围事物的不断变化,知道一切都在变。

  4、能积极地与同伴交流自己的发现,激发进一步探索事物变化的愿望。

  关键点:知道保护树木的.重要性。

  活动过程:

  一、观看PPT,引发讨论

  1、提问:

  1)在这些图片上你看到了什么?

  2)这样做会产生什么后果?

  2、讨论:为什么要保护树木呢?它给我们人类带来什么好处?

  二、分享交流,经验提升

  1、交流:

  1)你知道护理树木需要哪些工具和材料?

  2)可以用一些什么方法来护理树木?

  2、小结:护理树木的工具和材料有草绳、石灰水、水桶、刷子等,若要树木长得好,可以经常给树木浇水、松土、修剪、清理周边的环境等。

  三、小组制作,宣传护绿

  1、提问:我们小朋友都知道要保护树木,可是破坏绿化的现象还不时发生,我们可以用什么办法来让大家都知道要保护树木呢?(鼓励幼儿想出多种宣传方法,师做总结)

  2、师:我们可以做一些“护绿卡”,“护绿卡”上可以画些什么或写些什么呢?

  1)幼儿分小组商量,合作制定“护绿卡”。

  2)教师巡回,与幼儿边画边议。

  3)将“护绿卡”挂到树木上。

  3、延伸:我是护绿小卫士。

  教学反思:

  在活动中,教师能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幼儿的兴趣设计的尝试性,操作性和探索性比较强的科学学习活动。整个活动内容新颖,有创意,组织的形式灵活,能随机应变。而且,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只是一个引导者与组织者,没有过多的示范讲解,使幼儿在活动中成为真正的主人。这次活动提高了幼儿的思维灵活性,动手操作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幼儿大胆探索,积极尝试的学习态度。

大班科学教案 篇5

  【活动目标】

  1、了解伞的产生及发展过程,丰富有关伞的知识。

  2、认识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们生活的密切关系,激发幼儿探究、发明的热情。

  3、能运用粘、贴、剪的形式大胆、创造性地进行装饰。

  【活动准备】

  1、课件、舞蹈录像、音乐磁带。

  2、古代人打得伞1把及小伞若干(伞上面没有图案)。

  3、装饰小伞用的及时贴、双面胶、皱纹纸、彩纸、废旧物品等。

  【活动过程】

  (一)看录像引出课题

  小朋友,老师知道你们最喜欢看动画片,下面我们来欣赏一段动画歌曲吧!(看录像)

  提问:歌曲听完了,你能猜出什么花雨里开吗?(伞)生活在现代的人们下雨的时候有的穿雨披,有的打伞,可是在古代的时候却没有伞,你能想象出古时候的人是怎样避雨的吗?

  后来一个人发明了世界上的第一把伞,谁这么聪明呢?请听老师给你讲一个故事吧!

  (二)伞的发明

  老师讲《鲁班造伞》的故事,了解伞的发明。

  (三)认识伞的发展过程

  1、认识伞的结构(出示古代人打得样式的伞):伞把、伞柄、伞骨架、伞面、伞尖。

  古时候的伞在制作材料、样式方面比较简单,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伞的种类越来越多,用途也越来越广泛,我们看看都有什么种类的伞呢?

  2、认识伞的种类:分为实用伞和工艺伞(播放课件)

  教师小结:除了图片上这些伞外,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还发明了收音机伞、太阳能伞、盲人伞、防爆伞等等,在美国人们还制成了高67米,面积达4000 千平方米的世界上最大的巨伞,这把伞已经成了美国游览观光的景点,孩子们,等你们长大了有机会去参观,还可以发明更好的伞。这么多的伞是怎样制作出来的呢?

  3、了解伞的制作过程(播放课件)

  (四)伞的作用

  这么多种类的伞在各行各业、不同的地方发挥着不同的作用,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生活用品,它还是戏曲、歌舞、杂技艺术中常用的道具,下面请小朋友来欣赏一段用伞做道具的舞蹈 (看录像)。

  (五)设计装饰小花伞

  想不想也拥有一把漂亮的小花伞,老师给你们准备了丰富的材料,有的`还是废旧物品,就按照你自己喜欢的材料和图案来装饰吧!(装饰完后进行展示、欣赏)

  结束:我们拿着装饰的小花伞到外面去唱歌、跳舞吧!

  【活动延伸】

  可把各种材料继续放在区角供幼儿操作,根据兴趣继续装饰、设计小花伞。

  【设计意图】

  伞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结晶,随着时代的发展,伞的种类、花样越来越多,用途越来越广泛,雨伞则因为使用方便,又最具装饰味和美感而成为孩子们喜欢的工具。下雨时,行进中的孩子打着雨伞在雨中嬉戏,各式各样的伞像一朵朵美丽的小花,为了满足孩子们对伞的各种秘密的探索,我设计了本次活动。

大班科学教案 篇6

  活动目标

  1.激发幼儿探索的欲望。

  2.能够了解物体的沉浮现象,记录操作结果。

  3.初步大胆尝试,探索让下沉的物体上浮。

  4.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5.能在情景中,通过实验完成对简单科学现象的探索和认知,乐于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所发现的结果。

  活动重点

  能够了解物体的沉浮现象,记录操作结果。

  活动难点

  初步大胆尝试,探索让下沉的物体上浮。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了解物体的沉浮现象,会记录实验结果。

  2.物质准备:

  a.各种实验材料(瓶盖、橡皮泥、雪花片、泡沫、回形针、橡皮泥、木块、钉子、记录表、操作盒子)人手一份。

  b.自制幻灯片。

  活动过程

  一、激发幼儿兴趣,感知物体的沉与浮的现象

  1.师:小朋友今天老师要和大家一起做实验了,这里我为大家准备了很多的操作材料有:水、瓶盖、橡皮泥、雪花片、泡沫、回形针、橡皮泥、木块、钉子、记录表。请小朋友试一试,看一看哪些物体会沉下去?,那些物体会浮上来?用符号标记。

  2.师:在操作时请小朋友注意以下几点:

  a.请小朋友把你的记录结果记录到记录纸上;

  b.操作时请小朋友尽量不要把水洒到桌子上;

  c.每一种材料都要尝试。

  3.师:教师巡回观察幼儿的操作结果,并对于个别操作较慢的幼儿进行指导和鼓励。

  4.师:并现场验证幼儿猜测的正确与否。对不同意见(如同一种物体,有的幼儿认为沉,有的幼儿认为浮)通过实验验证,统一认识。

  5.师小结:我们通过操作后发现金属类的物体放入水中会下沉像(回形针、钉子、硬币)木质和塑料类的物体放入水中会上浮像(泡沫、筷子、木块、雪花片、瓶盖)。由此可见,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物体本身的材料有关。

  二、尝试探索如何让沉下去的物体浮上来

  1.师:刚才的结果中我们都看到了,物体在水中的现象都是不一样的,接下来老师要加大难度了,请小朋友尝试操作,如何让下沉的物体上浮?看看有什么样的办法。(有的是通过借助外力,还有的是改变自身形状)一起来探索。

  2.师:鼓励幼儿尝试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3.师小结:我们发现橡皮泥浮起来了,实心的橡皮泥放入水中会下沉,但是我们通过改变它的形状,由原来的下沉变成了现在的上浮。橡皮泥在自身比重不变液体密度不变的情况下,它排开液体的体积变大了。它就会浮在水面上了。在此环节中渗透了有关浮力的知识,引导幼儿对浮力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同时,潜移默化地熏陶幼儿对有关浮力的了解。

  三、迁移生活经验,寻找生活中的浮力现象

  观看课件,轮船、游泳圈、竹筏等。

  活动延伸

  师:小朋友们,我们知道改变橡皮泥本身的.形状可以让原本下沉的物体上浮。那你找一找你的身边还有什么物体也可以这样来操作?大家搜集一下,然后通过实验的方法自己来试一试,看一看吧。

  教学反思:

  1.通过幼儿亲手操作,大胆尝试,观察物体的沉浮现象。

  2.在活动中提供了适宜的材料让幼儿人人动手,满足了中班孩子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3.动手操作前利用猜一猜激发孩子的求知欲,从而增强了活动的目的性。

  4.实验结果评价中我给幼儿了充分的肯定。

  5.本节课的不足在于拓展延伸时由于准备不足,孩子没能答出人们利用水的神奇力量都做了哪些事情。

  6.以后还要多探究,并及时引导孩子为以后教学工作打下基础。

大班科学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学习识读温度计,并从记录中发现温度与天气的关系。

  2、激发幼儿对观察、测量、记录天气变化的兴趣。

  3、发展合作探究与用符号记录实验结果的能力。

  4、乐意与同伴合作游戏,体验游戏的愉悦。

  环境与材料:

  1、每人温度计1支。

  2、每桌凉水、热水各1盆。

  3、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引发思考。

  1、教师扮演天气预报员,播报今天的天气情况。

  2、讨论:怎样能知道每天的气温?

  3、教师了解每位幼儿有关天气温度的认识。

  二、探究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1、展示各种各样的温度计图片PPT。

  2、出示温度计实物,请幼儿说一说它有什么用途,怎样使用它测量温度。

  3、小实验:请幼儿将温度计分别放在热水和凉水中,观察温度计内水银柱的变化。

  4、实验后帮助幼儿总结:气温变热,温度计的红线上升;气温变冷,温度计的红线下降。

  三、测量温度。

  1、请幼儿观察和记录室内温度,然后带着温度计到室内测量,观察温度计上的红线的变化,比较室内、室外的温度。

  2、请幼儿选择太阳照射到的地方测量并记录下弯度,然后再到背光阴凉的地方测量,观察温度计内水银柱的变化。

  3、请幼儿说一说变化的温度告诉人们什么信息。

  4、让幼儿知道从天气预报中了解温度变化,并注意增减衣服。

  四、请幼儿了解一天内不同时间温度的变化。

  教师指导幼儿记录一天内不同时间室内或室外的温度变化,让幼儿从中发现时间与温度的变化。

  活动反思:

  教过《水温的变化》一课之后,总的感觉是得失掺半,成功失败兼而有之。成功之处在于对本节课的教学资源做了较为恰当的处理,其中有预设性的,如选定分析水温变化的方法。也有生成性的,如关于实验误差的处理;失败之处在于这节课没有按预定计划完成教学任务,课堂教学时间比较紧张,课后的两个问题(两杯温度相同而水量不同的热水,放置一段时间之后,温度是否相同?怎样使一杯热水的温度尽快地降下来?)没有按计划解决,更为严重的问题是学生参与实验探究的积极性不高。回顾这节课,具体反思如下。

  一、明确的实验目的更有利于学生参与到探究活动中

  《水温的变化》是学生在掌握了温度计的使用方法的基础上,而且是他们在学习科学课程以来所进行的第一次实验探究活动,本节课的教学目的,在于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来研究热水温度变化的规律。但是这个实验结论的得出,必须依赖于比较准确的实验数据,因此,也就要求学生所进行的实验操作比较精确,除了全班学生采用统一的计时方法之外,主要是负责读数的小组长按照要求准时正确地读出温度计上的数据。然而,许多学生在这个环节做得不够好,他们都急于观察一下温度计上的度数。结果,在记录温度和分析数据时,显得有些心不在焉。另外,还有几个负责读数的小组长也没有做到专心致志,所以读数时秩序有些混乱,这也直接导致了学生将温度记录在课本上,算出邻近两次测量的温度差之后,便急于观察热水的温度,却很少去深入思考热水温度变化的规律,或者说对于自己先前的猜想缺乏一种科学求证的探究热情。

  由此看来,先前的猜测环节也是存在缺陷的,问题主要在于猜测的结果没有引起学生从事探究的兴趣,就是说,没有将猜测的结果转变为学生探究的目标。产生这种后果的原因固然在于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和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之间我更倾向于前者,在于小学生还不善于进行抽象逻辑思维,在于学生刚刚接触实验探究这一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还在于我对上述情况缺乏必要的预见,对学生的情况缺乏深入的了解,自己的教学期待远远大于学生的接受能力,就是说,自己对学生情况的把握不到位。由此看来,顺利完成实验教学任务的困难很多。

  因此,也就有必要将探究活动前猜测热水温度变化的环节进行一番改进。我原来的做法是,在组织学生谈话,得出热水温度会逐渐降低后,接下来又组织学生进一步猜测并得出下面两个假设:一是热水温度的变化是先快后慢的:二是热水温度的变化是先慢后快的。这样的猜测结果对于学生来说显然是增加了许多难度,同时也淡化了实验探究活动的目的。因此,可以改为这样导入“热水的温度会逐渐降低,那么,热水温度的变化具体会是一种什么样的情形呢?这节课我们可以通过实验来深入探究一番。”然后,组织学生设计实验方案。这样,就会避免出现先前那种拖泥带水的导入方式,可以节约很多时间。同时,有利于将学生的思维活动定位在接下来的制定实验方案、开展探究活动上面。

  二、简化并完善实验数据的分析方法

  对于实验数据的分析,我舍弃了课本中提供的采用折线统计图的方法,改变为让学生计算出邻近两次实验数据的差,最后再将各个小组的实验数据都呈现在黑板上面,让同学们直接观察这些温度差,并找出变化规律。之所以这样处理,一是考虑到学生的知识水平,因为他们还没有学习折线统计图,因此运用起来自然会存在一定的难度;二是为了便于看出实验效果,本次实验所使用的'热水的温度尽可能做到很高,这又导致折线统计图上的温度变化看起来不是特别明显;三是这样做,可以让每个小组测量的数据都能够得到利用,既满足了实验结论普遍性的需要,同时又可以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够感受到自己所从事的实验操作的价值,这是尊重学生劳动成果的具体体现;四是这样处理,也是经过实践证明的,我在以前教学这一环节时,也是采用了这种分析实验数据的方式,效果比较理想。

  三、及时处理生成性教学资源

  如何处理实验中出现的误差,对于本节课来说是一个生成性的教学资源。处理误差的态度与方法是教给学生正确地看待实验结果,教育他们重视实验操作的规范性,让他们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的重要而宝贵的资源。在概括实验结论时,由于有些小组所测量的数据误差较大,结果有的学生便认为结论的得出有些勉强。对此,我没有敷衍塞责,而是正确面对,让同学们综合考虑各个小组的实验数据,用普遍性来纠正某些学生头脑中个别情况的不足,并进一步引导学生分析误差产生的原因:读数时,视线没有与温度计液柱顶端相平,读数的时机过早或是过晚,等等。从这一点来看,对于实验过程中的误差的处理,不应该回避,而是应该予以理性面对、科学分析。

  这里还涉及到预设与生成的关系问题。依我看来,预设是一节课应当完成的基本目标,在完成这些预设性目标的情况下,学生也只是一般意义上的学生;生成则是基于人──学生发展基础上的教学目标,关注的是眼前的学生,关注的是这一个学生,而且由于生成的问题来自于学生,因而更能够引起他们的注意,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也就更容易为他们所理解和掌握。一节课,如果仅仅是着眼于并完成了预设目标,那么,这样的课堂无疑是毫无灵动可言的。从这个意义上说,生成的课堂是以学生为本的课堂,也就必然是精彩的课堂。

大班科学教案 篇8

  【活动目的】

  1.观察树叶,能发现叶子的不同,感受叶子的多样性和其特性。

  2.能根据叶子的特征进行二次分类,并认识几种特殊的叶子。

  3.培养幼儿细致的观察力和热爱秋天的情感。

  【活动准备】

  1.幼儿搜集各种各样的树叶,了解一些特殊的叶子

  2.教师制作PPT《有趣的叶子》

  3.分类标志、树叶服装等

  【活动重难点】

  观察树叶,能发现叶子的不同,感受叶子的多样性和其特性,并能根据特征二次分类

  【活动过程】

  一、感知叶子

  1.师:(播放音乐)小朋友们,秋天来了,郊外的景色可美啦!枫叶火红火红的,银杏叶金黄金黄的,秋风一吹,(师做动作)许多叶子在空中飘呀飘,瞧,一些调皮点的小叶子还飘进了我们的教室里(指地面铺的叶子)这么多的小叶子你喜欢吗?请捡一片你最喜欢的叶子带回小椅子去。

  3.师:小朋友们现在可以看一看你手中的叶子,可以摸一摸它,还可以闻一闻,你会发现什么呢?师巡视指导幼儿仔细观察。

  师:你捡到的小树叶是什么样的呢?幼儿展示介绍手中的树叶,师相机评价:

  形状

  (1)像我们的手掌一样,是掌形的,还有谁的叶子是掌形的,去和它碰一碰(拉着幼碰一碰)

  (2)确实很像爱心,我们一起来做一个爱心吧

  (3)真像只美丽的.小蝴蝶,你带上小叶子像小蝴蝶一样飞一飞

  (4)像一把很厉害的宝剑,你带上你的宝剑来表演下武术

  颜色

  (4)火红火红的真好看,像小朋友红嘟嘟的小嘴巴

  (5)银杏叶金黄金黄的,像把小扇子,来我们一起来扇扇风

  边缘

  (6)毛毛的有点像我们的牙齿一样,我们就叫它齿状叶子吧,是齿状叶子举起来,我们来打个招呼,你好!

  大小

  (7)你的叶子小小的,像可爱的小胡子;你的叶子大大的,很特别

  其它:

  (8)你还知道它的名字,真了不起!

  师:还有一些小朋友没来得及上来介绍自己喜欢的叶子,现在给你时间,你把它介绍给你身边的朋友,和他分享你发现的叶子的秘密吧!

  4.师小结:我发现你们捡到的叶子是各种各样的,有的大小不同,有的颜色不同,有的形状不同,有像手掌一样的,有像爱心一样的;还有叶子边缘的光滑程度也不同,有的摸上去滑滑的,有的摸上去毛毛的,像小牙齿一样,真有趣。

  二、游戏分类

  1.一片叶子我们找到了这么多的小秘密,真棒!现在贺老师(做动作,原地转圈)变变变,变成了大树妈妈,你们都是我的叶宝宝,我们来玩一个“叶子宝宝找家”的游戏,我的叶子宝宝在哪里呢?快快到妈妈身边来。宝宝们听清游戏的要求哦:先看看旁边老师手里举的标记,再看看手中的叶子是什么样的,等老师说“一二三,开始”你们就可以去找家了。知道了吗?好,我们来认识一下现在她们手中的标记,是什么?知道的举手。看看你手中的叶子,准备,一、二、三,开始!

  (1)大叶子,小叶子…师检查……我们赢啦,一起欢呼“耶”!

  (2)注意,标记要换啦!......齿状叶子,光滑叶子……我们又赢啦!“耶”!

  (3)黄叶子,绿叶子……(采访红叶子)你们很聪明诶,能判断出那两个都不是你们的家,就在妈妈身边吧,妈妈为你们欢呼“耶”!”。师检查黄叶子和绿叶子,你们挑战成功啦!再来欢呼一声“耶”!

  师点评:叶子宝宝真厉害,都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咦?我们每人手中都有一片叶子,这么多的叶子放在一起我们可以用来做什么呢?幼说。(树叶贴画、做树叶帽子……)

  三、叶时装秀

  1.过渡:叶子还能打扮我们,这个注意真不错,那我们就动动手将这些叶子变成漂亮的叶子服装,举办个时装发布会,怎么样?老师为大家准备了各种各样的叶子,大家一起来装扮吧!(音乐《秋天多么美》)

  2.小模特们准备好了吗?我宣布叶子时装秀现在开始(音乐jordy towers)

  师:今天的发布会真是太精彩了,下面我宣布..班叶子时装发布会到此结束!

大班科学教案 篇9

  设计意图:

  有一次,一个小朋友的手指被刀子划破了,不久他的伤口愈合了,他发现新长出来的指纹和原来的指纹一模一样,就问我:“手指上的皮肤为什么有一道一道的纹路,而其它地方的皮肤没有呢?”

  为了培养幼儿对科学的兴趣,科学的态度,科学的意识,科学的探索精神,我设计了此次活动《神奇的指纹》。

  活动主题:

  本活动通过幼儿观察、比较发现指纹的特征;观看录像了解指纹的作用;幼儿想象指纹的妙用;幼儿制作指纹身份证等,充分调动每一种学习方式,满足了幼儿探究的愿望,保持了幼儿对科学活动探究的热情,从而提高幼儿主动的、科学的学习态度、习惯与能力。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通过观察发现指纹的罗圈形状、数量不同,知道每个人的指纹都不一样,它是具有特征的记号。

  2、了解指纹的三种类型及指纹的用途。

  3、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及探索能力。

  活动准备:

  1、场景布置:指纹画展。

  2、录像《黑猫警长》。

  3、放大镜、油印、白纸、实物投影仪。

  活动过程:

  一、参观指纹画展,引起幼儿的探索兴趣

  1、教师:“小朋友们,我们一起去看画展好吗?”(好)

  2、幼儿观看指纹画展,教师提问:“你发现了什么?和我们平时画得画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这些画是用指纹印出来的)

  二、引导幼儿观察指纹,了解指纹的外部特征

  1、教师提问:“你有指纹吗?指纹在哪里?”(指纹在手指肚上)

  2、幼儿用放大镜观察自己的指纹或是用油印将指纹印到纸上进行观察。并和同伴的指纹比较一下。(教师巡场指导幼儿观察发现指纹的形状、数量不同)

  (1)“你的指纹是什么样的?”

  (2)“你的每个手指的指纹都一样吗?”

  (3)“你的指纹和别的小朋友的'指纹一样吗?哪里不一样?”

  3、小结:指纹的罗圈形状和数量都不同,每个人都有每个人自己的指纹;它是每个人的特征之一。

  三、引导幼儿观察归纳指纹的三种类型

  1、让几个幼儿将指纹印在纸上,然后把纸放到实物投影仪上,让幼儿观察归纳指纹的类型。

  2、找出三种指纹类型,分别给他们起名字。

  (1)第一种叫弓型纹:它的纹路中心就象一把弯弯的弓箭一样。

  (2)第二种叫蹄型纹:它的纹路中心向左或向右偏很象小马蹄子一样!

  (3)第三种叫涡型纹:它的纹路中心就象水流湍急的小旋涡一样!

  3、统计一下各类指纹的数量:有弓型纹的举手、有蹄型纹的举手,有涡型纹的举手(巩固认识指纹的三种类型)。

  四、观看录像《黑猫警长》,了解指纹的用途

  1、“指纹有什么用呢?请大家观看录像,看完你就明白了。”

  2、幼儿观看录像《黑猫警长》。

  3、提问:“黑猫警长是如何破案的?”(黑猫警长通过罪犯留下的指纹,找到的罪犯)

  4、教师小结:指纹能够帮助警察破案,因为每个人的指纹都不一样,它是具有特征的记号。

  五、启发幼儿想象指纹的妙用

  1、“关于指纹你们还有哪些奇思妙想呢?”(指纹锁、指纹门、指纹冰箱、指纹钱包、指纹手机、指纹汽车……)

  2、教师小结:小朋友想出了这么多的好点子,老师希望你们能用智慧的钥匙开启科学的大门,为人类的发明创造做出一份贡献!让我们一起努力吧。

  延伸活动:制作幼儿指纹身份证

  1、“每个人的指纹都不一样,就像身份证,它只能代表自己,那大家一起来制作一个指纹身份证,好吗?(好)

  2、幼儿制作指纹身份证,教师巡场指导。身份证上有:幼儿姓名、性别、班级名称及幼儿指纹。

大班科学教案 篇10

  一、活动目标:

  1、发现物体的弹性,了解弹性与人们的关系。

  2、引导幼儿用弹性材料制作简单的弹性玩具,培养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

  3、体验成功的乐趣。

  二、活动准备:

  1、生活中常见的弹性物品:气球、皮球、弹簧秤、皮筋、海绵、拉力器等。

  2、操作材料:各种型号的弹簧、白纸、胶带、剪刀、小动物玩具

  三、重难点:

  利用材料制作弹性玩具

  四、活动过程

  1、出示教师自己制作的.玩具“会跳的小鸡”,引起小朋友的兴趣,了解物体的弹性

  小朋友们,现在老师手中的小鸡会变魔术,你们看仔细,它会怎么变?(老师用力把小鸡按下,弹簧变短,松开手,小鸡就会起来,)谁来回答这个问题?

  教师小结:原来物体在力的作用下,形状会发生变化,松开力时,物体又恢复了原状,这就叫做物体的弹性。

  2、提供各种弹性材料,让小朋友亲手感知物体弹性

  小朋友,除了这只小鸡很好玩,老师还带来了很多好玩的东西,看看这些东西会发生什么变化?

  压气球,气球会变扁,松手又圆起来;拉皮筋,皮筋就会变长,松手又变短;弹簧秤下面挂着东西就会变长,拿掉东西又变短……

  3、了解弹性的作用:

  小朋友们,在我们的生活中,在我们的身边,这样有弹性的东西还有很多,你知道还有哪些东西会有弹性吗?(如自动伞、打气筒、床垫、沙发、袜子、弹性纤维、橡皮泥等)

  4、幼儿制作简单的弹性物品

  小朋友们,刚才我们玩了许多弹性玩具,也认识了许多生活中的弹性物品。你们想不想自己动手制作一个有弹性的小玩具呢?

  老师为大家准备了一些小动物和弹簧,请大家也用弹簧让小动物跳起来,好吗?(教师先讲解指导幼儿制作,然后幼儿制作,教师巡回指导)

  5、结束:老师和幼儿一起玩自己制作的弹性玩具

《大班科学教案经典(10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资深写手 • 1对1服务

文章代写服务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大班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大班科学教案06-14

(精选)大班科学教案08-04

大班科学教案(经典)07-21

大班科学教案【经典】08-28

大班科学教案[经典]08-10

(精选)大班科学教案08-06

(经典)大班科学教案08-20

[经典]大班科学教案08-20

【经典】大班科学教案09-19

【精选】大班科学教案11-02

文章代写服务

资深写手 · 帮您写文章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ai帮你写文章
一键生成 高质量 不重复
微信扫码,即可体验

大班科学教案经典(10篇)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大班科学教案10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大班科学教案经典(10篇)

大班科学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尝试在探究中寻找答案,知道乌龟会跳舞的原因。

  2、能通过动手探索发现光源位置与影子位置的关系,并学习记录实验结果。

  3、对科学活动感兴趣,体验探究、发现的乐趣。

  4、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在活动中大胆创造并分享与同伴合作成功的体验。

  5、能积极地与同伴交流自己的发现,激发进一步探索事物变化的愿望。

  【活动准备】

  1、环境:一个适合探索影子的活动室。

  2、教具:大手电筒、彩色的大乌龟、磁带《森林狂想曲》。

  3、学具:每人一个小手电筒、一张白纸、一个彩色的纸乌龟、一张记录表;水母、章鱼、海马等图片若干;胶水、抹布等。

  【活动过程】

  一、激趣导入,激发探索兴趣。

  播放音乐,教师在手电筒、胶水和白纸的帮助下示范乌龟跳舞。

  教师:“小乌龟跳得怎么样?”“你们想不想也来试一试呢?”

  二、探究质疑--自主探究质疑,体验发现乐趣。

  (一)第一次尝试。

  1、教师引导、鼓励幼儿在白纸、胶水、手电筒的帮助下进行大胆尝试。

  2、帮助幼儿发现小乌龟“跳舞”的秘密。

  讨论:“小朋友,你们的小乌龟‘跳舞’了吗?”“小乌龟为什么会‘跳舞’的呢?”为什么有的不会跳呢?

  3、展示“跳舞”与“不跳舞”的乌龟,引导幼儿仔细观察,探索其中的.秘密。

  4、师幼共同小结:“原来,手电筒的光照在小乌龟上就出现了乌龟的影子,当小乌龟的头,尾巴和腿都没有涂胶水,并且都向上翘时手电筒动了,小乌龟的影子也跟着动了,看起来就好象乌龟在‘跳舞’了。”

  (二)第二次尝试。

  1、再次探索前的设疑:“小乌龟会跳哪些动作呢?”师出示记录表引导幼儿观察演示记录。

  教师请小朋友看看手电筒朝哪个方向动?,乌龟的影子会在哪里动。

  2、幼儿动手尝试、探索发现光源位置和影子位置的关系,并记录结果。

  3、幼儿做好记录后,与其他幼儿交流。

  4、展示幼儿的记录,在教师引导下进行归纳总结:当手电筒的光朝那方向,小乌龟的影子就朝那个方向。

  5、随音乐表演,从玩法上进行调整,体验探索的乐趣。

  小百科:乌龟(Chincmys reevesii )隶属于龟科、乌龟属的一种。

大班科学教案 篇2

  一、授课班级:大班

  二、内容分析:

  《把它缩一缩》是《幼儿创新智慧游戏》大班下学期的活动内容。这一创新活动是通过对原有物品进行缩一缩,缩出新的用途,激发幼儿留心观察生活的的事物,尝试对物品进行创新缩一缩的兴趣。在这个活动中,让幼儿了解缩一缩是给生活带来了方便,感知了事物之间的变化关系。大班的幼儿是第一次接触物品的缩小,这方面的经验比较匮乏,因此感性知识的积累与生活经验的丰富是不可或缺的。围绕缩一缩开展一系列的创新思维活动中,幼儿会发现缩小后的发明都是我们生活中见到的东西,只是通过缩小、压缩、折叠后给生活带来了好处。因此还会让幼儿自己动脑筋去对物品进行简单的缩一缩,从而培养幼儿从小对物品进行观察探究的兴趣和创新的意识。

  三、幼儿分析:

  大班的幼儿已经有意识的关注自己身边的事物,而且对事物产生了兴趣、能善于观察,还能动脑探究问题,有了自己的想法。活动中物品的缩一缩后带来的变化会给幼儿带来新的体验,多种新奇材料的投放,让幼儿能主动参与、积极探索发现身边的事物缩小后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方便与无限的精彩,使幼儿能勇于创新、发散思维,感受创造性想象的乐趣。

  四、设计思路:

  缩一缩的发明在我们生活中是经常见到的,但是要想引起幼儿的共鸣,还需要从幼儿熟悉的事物开始。这节活动课的开始是从幼儿了解的汽车缩小成玩具汽车,知道缩一缩是发明的创新方法。还有很多物品是在缩小后发明出来的结合生活经验进行思维想象活动。根据大班的年龄发展的特点和已有的'生活经验,在活动中主要以幼儿的思维为主,对物品进行尝试缩小。在各个不同环节穿插启发联想法、操作感知法、游戏法等教学方法,让幼儿在兴趣盎然、轻松的气氛中开展创新思维活动。

  以下是具体的设计思路与设计意图:

  1、导入:比较大汽车与玩具小汽车的不同。让幼儿知道大汽车缩小变成玩具汽车,初步感知“缩一缩”的方法。

  2、说说生活中缩一缩后的物品发明。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发展思维活动。

  3、了解缩一缩的发明,知道缩出的物品给生活带来的新用途。

  4、玩一玩缩一缩后的发明。激发幼儿发散思维,拓展对缩一缩的认识,丰富生活经验。

  5、幼儿尝试用缩一缩的方法对身边的事物进行创新发明,激发幼儿创新的兴趣与在生活中的创新意识。

  6、我也来缩一缩的游戏,了解身体也能缩一缩。

  7、简单了解动物、植物的缩一缩。

  五、活动目标:

  1、感知“缩一缩”是发明创新的方法,体验创造性想象的乐趣。

  2、激发和培养幼儿关注生活的意识,了解“缩一缩”创新的方法给生活带来的新用途。

  3、初步学会运用“缩一缩”的方法进行创新。

  活动重难点:引导幼儿运用缩一缩的方法进行发明创新。

  六、活动准备:

  1、课件;2、小汽车若干辆;3、各种用缩小方法发明的物品(小床、小房子等)

  七、活动过程:

  一、观察玩具小汽车,比较大、小汽车的不同。让幼儿知道大汽车缩小变小汽车,初步感知“缩一缩”的方法。

  师:小朋友们看!老师这里有好几辆汽车,看看这些汽车和我们爸爸妈妈开的汽车一样吗?(教师提出:那我们一起开着这些车一起去游玩吧!幼儿回答不行,教师提出为什么不行呢?幼儿回答出各种理由:是玩具、太小了等,)教师:对了,这些汽车是设计师叔叔把爸爸妈妈开的汽车缩小了发明出来的。

  二、说说生活中缩一缩后的物品发明。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发展思维活动。

  师:把能开的大汽车缩成了能玩的小汽车,小朋友就能有自己的汽车,太棒了!能缩小不光是汽车,生活中还有许多物品是在缩小后发明出来的,你能想到有什么吗?

  三、了解缩一缩的发明,知道缩出的物品给生活带来的新用途。

  师:小朋友想了很多用缩小的方法发明的物品,老师这里有几件物品想请小朋友们来帮忙缩一缩,我们一起看看有什么?

  出示课件(暖瓶、自行车、电脑、沙发、床)

  师:请小朋友帮暖瓶来缩一缩会缩小成什么呢?(请四、五个幼儿回答)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是保温瓶)暖瓶缩小成保温瓶后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那些好处呢?(请三、四个幼儿回答,教师在说保温瓶在外出时携带方便)

  依次出示自行车、电脑、沙发、床请小朋友帮忙缩小并说出用途。

  小结:自行车缩小成儿童自行车小朋友骑更方便;多组沙发缩小成单人沙发后、大床缩小成折叠床占的地方少;暖瓶缩小成保温瓶后外出携带方便;缩一缩是把一件物品压缩、缩小、折叠使他有新的用途。

  四、玩一玩缩一缩后的发明。激发幼儿发散思维,拓展对缩一缩的认识,丰富生活经验。

  师:老师这还有许多缩小后的物品,请你们玩一玩,告诉大家这些物品是有什么缩小来的?

  (1)幼儿自由探索发现被缩小的物品。

  (2)现在小朋友们来告诉大家你找到的是什么物品呢?他是由什么物品缩小来的呢?

  (3)那这些缩小后的物品给我们带来了哪些用途呢?

  师:缩小后的物品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便利,也带了乐趣。

  五、运用“缩一缩”的方法进行创新发明。

  师:在我们的这间教室的墙上桌子上的物品也能来缩一缩,你想来试一试吗?那你想缩小哪一件物品呢?你会把他缩成什么样子呢?缩小后会有什么好处呢?(请五、六个幼儿来说一下。)

  六、游戏:我也来缩一缩

  师:小朋友的缩小发明很好,那我们的身体能缩一缩吗?,会缩成什么样子呢?(缩腿、缩胳膊)我们缩成现在这个样子可以干什么呢?可以去到什么样的地方去呢?(桌子底下)

  七、活动延伸:动物、植物的缩一缩

  师:我们小朋友缩小后到哪里去了?(桌子底下)我们缩小后可以到矮矮的地方去,小朋友的身体都能缩一缩,那动物能不能缩呢?有什么动物能缩呢?(乌龟、刺猬),乌龟、刺猬缩一缩有什么用呢(保护自己)那植物能缩吗?老师知道有一中植物能缩叫含羞草,一碰叶子就会缩起来。我们一起到大自然中找找还有什么能缩一缩吧。

  八、活动反思:

  优点:

  整个活动的环节设计紧扣活动目标,层层递进,运用幼儿已有的生活经验做铺垫开展活动,通过启发感知、游戏、讲述与操作让幼儿参与整个过程。活动中投放具有趣味性的材料,让幼儿思考、体验。了解缩一缩是发明创新方法,感知缩一缩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好处,激发幼儿大胆去创新的愿望。活动中动静结合,注意发挥了幼儿的主体性,引导幼儿主动去探索、发现,让幼儿思维活跃,培养良好的学习兴趣和创新品质。

  不足:

  缩一缩是新的发明创新的方法,幼儿的生活经验与对生活的观察活动很重要。需要在课前多做一些观察活动准备,让幼儿的生活经验更丰富些,便于幼儿更好地发散思维,进行创新。在物品缩小讲述中多让幼儿说自己的想法,教师不要先说出答案,幼儿的创新答案往往出乎意料。

大班科学教案 篇3

  【设计意图】

  每次餐后活动,小朋友最喜欢选择建构游戏,从积木搭建到纸杯拼搭,建构材料的不断变换,小朋友都很感兴趣。我在观察中发现,建构材料的选择直接影响孩子的思维发展,我想如果能选择一种无规定玩法、无具体形象特征的低结构材料,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当时的想法随意组合,有极大的自由度和想象的空间,这样会否更好。因此,我选择了普通的纸牌作为这次活动的材料。

  【活动目标】

  1、尝试用多种方法让扑克牌立起来,并搭建,初步感知影响结构稳固的主要因素。

  2、感受探索的成功,学习有序、连贯地讲述自己的操作

  3、培养幼儿合作能力和科学活动的良好品质和习惯。

  【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语言引导,尝试用多种方法让纸牌立起来,并进行搭建。

  难点:初步感知影响结构稳固的主要因素。

  【活动准备】

  1、纸牌若干

  2、课桌3张

  3、地垫4块

  4、碰铃一双

  5、绿色托盘7个

  6、紫色箩筐4个

  7、课件。【纸牌王国闯关游戏】

  【活动过程】

  (一)导入:教师出示纸牌引出纸牌王国闯关游戏ppt吸引孩子的兴趣。

  (二)幼儿操作探索:

  提问:

  1、请谁来说说是用什么方法把纸牌立起来?

  2、出示ppt,引出第二个闯关任务:请你想办法只拿一张纸牌立起来。

  (教师随堂观察,鼓励幼儿大胆尝试)(幼儿自由探索,教师随堂观察,对于失败的小朋友加以情感鼓励:我相信你一定能想出一个好办法的,加油!)

  教师总结:通过折、卷、弯等方法尝试改变纸牌的形状让纸牌立起来。

  3、出示ppt课件,引出第三个闯关任务: 2个小朋友为一组,合作搭建一座纸牌高楼,比比那组搭得又高又稳。

  师个别指导观察,鼓励幼儿利用已有经验以合作的形式探索如何把纸牌垒高叠稳。

  4、引导孩子比较伙伴的作品,引导孩子说说成功与失败的原因。

  问题一:师:请你们看看大屏幕,你们看这座纸牌高楼是用什么方法搭建的?

  问题二:为什么它能搭得这么稳固?谁来说说?(请幼儿说说)

  总结:成功的纸牌高楼之所以能搭得这么稳,是因为在第一层的时候就用了好多的纸牌做地基,增加建筑物底部与地面的接触,大大的增强了稳固性。

  问题三:为什么它能搭得那么高呢?谁来说说?(请幼儿说说)

  总结:它每一层的上方都平铺了一些纸牌作为过渡和衔接,这样就可以搭建得更高,又不容易倒塌了。

  师小结:你都发现问题了,它在搭建第一层的时候没有做好建筑物底部的稳固,所以轻轻碰一下都容易倒了,你们待会在搭建的时候也要注意这些问题哦。

  5、欣赏纸牌建筑图片,拓展幼儿的思维,发现把纸牌搭得又高又稳的方法。

  启发提问。

  师:下面请你们来看看一组图片,找找里面的几座建筑物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师总结:这些建筑物虽然都是用了折或者是卷的方法搭建,但是,纸牌摆放的位置不一样,建筑物出来的造型效果也不一样。

  (三)再次探索操作:3个人为一组合作构建。

  (四)欣赏吉尼斯大赛的作品,引发幼儿进一步探索建筑秘密的兴趣。

  (五)结束活动

  【活动反思】

  在设计这次活动前,我参考了《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我们要“应因地制宜的`为幼儿创设游戏的条件,游戏的材料强调要多功能性和可变性”。因此,我设计的这节科技活动选用的材料纸牌是一种无规定玩法、无具体形象特征的低结构材料。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当时的想法随意组合,有极大的自由度和想象的空间。他们可以用纸牌来自由创作和自由表现单体建筑、多层建筑、主题建筑等等。5~6岁的年龄阶段正好是幼儿视觉空间智能发展的关键期,在这个阶段我设计的课程中使用纸牌作为建筑材料,正好可以提高幼儿的视觉空间智能。他们在课堂上搭建的过程充满无穷的乐趣,想象力和创造力也得到了发展。课堂上大部分小朋友可以根据我的语言引导尝试用多种方法让纸牌立起来,并进行搭建,通过动手搭建、观察发现,初步明白影响结构稳固的主要因素。但我觉得我在引导孩子利用连贯的语言讲述自己的操作过程的这部分还需要加强自身的语言规范。

大班科学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1、了解一些保护树木的工具、材料和护理树木的基本方法。

  2、尝试运用文字、符号或图像制作“护绿卡”,争做护绿小卫士。

  3、通过观察、交流与讨论等活动,感知周围事物的不断变化,知道一切都在变。

  4、能积极地与同伴交流自己的发现,激发进一步探索事物变化的愿望。

  关键点:知道保护树木的.重要性。

  活动过程:

  一、观看PPT,引发讨论

  1、提问:

  1)在这些图片上你看到了什么?

  2)这样做会产生什么后果?

  2、讨论:为什么要保护树木呢?它给我们人类带来什么好处?

  二、分享交流,经验提升

  1、交流:

  1)你知道护理树木需要哪些工具和材料?

  2)可以用一些什么方法来护理树木?

  2、小结:护理树木的工具和材料有草绳、石灰水、水桶、刷子等,若要树木长得好,可以经常给树木浇水、松土、修剪、清理周边的环境等。

  三、小组制作,宣传护绿

  1、提问:我们小朋友都知道要保护树木,可是破坏绿化的现象还不时发生,我们可以用什么办法来让大家都知道要保护树木呢?(鼓励幼儿想出多种宣传方法,师做总结)

  2、师:我们可以做一些“护绿卡”,“护绿卡”上可以画些什么或写些什么呢?

  1)幼儿分小组商量,合作制定“护绿卡”。

  2)教师巡回,与幼儿边画边议。

  3)将“护绿卡”挂到树木上。

  3、延伸:我是护绿小卫士。

  教学反思:

  在活动中,教师能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幼儿的兴趣设计的尝试性,操作性和探索性比较强的科学学习活动。整个活动内容新颖,有创意,组织的形式灵活,能随机应变。而且,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只是一个引导者与组织者,没有过多的示范讲解,使幼儿在活动中成为真正的主人。这次活动提高了幼儿的思维灵活性,动手操作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幼儿大胆探索,积极尝试的学习态度。

大班科学教案 篇5

  【活动目标】

  1、了解伞的产生及发展过程,丰富有关伞的知识。

  2、认识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们生活的密切关系,激发幼儿探究、发明的热情。

  3、能运用粘、贴、剪的形式大胆、创造性地进行装饰。

  【活动准备】

  1、课件、舞蹈录像、音乐磁带。

  2、古代人打得伞1把及小伞若干(伞上面没有图案)。

  3、装饰小伞用的及时贴、双面胶、皱纹纸、彩纸、废旧物品等。

  【活动过程】

  (一)看录像引出课题

  小朋友,老师知道你们最喜欢看动画片,下面我们来欣赏一段动画歌曲吧!(看录像)

  提问:歌曲听完了,你能猜出什么花雨里开吗?(伞)生活在现代的人们下雨的时候有的穿雨披,有的打伞,可是在古代的时候却没有伞,你能想象出古时候的人是怎样避雨的吗?

  后来一个人发明了世界上的第一把伞,谁这么聪明呢?请听老师给你讲一个故事吧!

  (二)伞的发明

  老师讲《鲁班造伞》的故事,了解伞的发明。

  (三)认识伞的发展过程

  1、认识伞的结构(出示古代人打得样式的伞):伞把、伞柄、伞骨架、伞面、伞尖。

  古时候的伞在制作材料、样式方面比较简单,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伞的种类越来越多,用途也越来越广泛,我们看看都有什么种类的伞呢?

  2、认识伞的种类:分为实用伞和工艺伞(播放课件)

  教师小结:除了图片上这些伞外,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还发明了收音机伞、太阳能伞、盲人伞、防爆伞等等,在美国人们还制成了高67米,面积达4000 千平方米的世界上最大的巨伞,这把伞已经成了美国游览观光的景点,孩子们,等你们长大了有机会去参观,还可以发明更好的伞。这么多的伞是怎样制作出来的呢?

  3、了解伞的制作过程(播放课件)

  (四)伞的作用

  这么多种类的伞在各行各业、不同的地方发挥着不同的作用,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生活用品,它还是戏曲、歌舞、杂技艺术中常用的道具,下面请小朋友来欣赏一段用伞做道具的舞蹈 (看录像)。

  (五)设计装饰小花伞

  想不想也拥有一把漂亮的小花伞,老师给你们准备了丰富的材料,有的`还是废旧物品,就按照你自己喜欢的材料和图案来装饰吧!(装饰完后进行展示、欣赏)

  结束:我们拿着装饰的小花伞到外面去唱歌、跳舞吧!

  【活动延伸】

  可把各种材料继续放在区角供幼儿操作,根据兴趣继续装饰、设计小花伞。

  【设计意图】

  伞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结晶,随着时代的发展,伞的种类、花样越来越多,用途越来越广泛,雨伞则因为使用方便,又最具装饰味和美感而成为孩子们喜欢的工具。下雨时,行进中的孩子打着雨伞在雨中嬉戏,各式各样的伞像一朵朵美丽的小花,为了满足孩子们对伞的各种秘密的探索,我设计了本次活动。

大班科学教案 篇6

  活动目标

  1.激发幼儿探索的欲望。

  2.能够了解物体的沉浮现象,记录操作结果。

  3.初步大胆尝试,探索让下沉的物体上浮。

  4.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5.能在情景中,通过实验完成对简单科学现象的探索和认知,乐于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所发现的结果。

  活动重点

  能够了解物体的沉浮现象,记录操作结果。

  活动难点

  初步大胆尝试,探索让下沉的物体上浮。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了解物体的沉浮现象,会记录实验结果。

  2.物质准备:

  a.各种实验材料(瓶盖、橡皮泥、雪花片、泡沫、回形针、橡皮泥、木块、钉子、记录表、操作盒子)人手一份。

  b.自制幻灯片。

  活动过程

  一、激发幼儿兴趣,感知物体的沉与浮的现象

  1.师:小朋友今天老师要和大家一起做实验了,这里我为大家准备了很多的操作材料有:水、瓶盖、橡皮泥、雪花片、泡沫、回形针、橡皮泥、木块、钉子、记录表。请小朋友试一试,看一看哪些物体会沉下去?,那些物体会浮上来?用符号标记。

  2.师:在操作时请小朋友注意以下几点:

  a.请小朋友把你的记录结果记录到记录纸上;

  b.操作时请小朋友尽量不要把水洒到桌子上;

  c.每一种材料都要尝试。

  3.师:教师巡回观察幼儿的操作结果,并对于个别操作较慢的幼儿进行指导和鼓励。

  4.师:并现场验证幼儿猜测的正确与否。对不同意见(如同一种物体,有的幼儿认为沉,有的幼儿认为浮)通过实验验证,统一认识。

  5.师小结:我们通过操作后发现金属类的物体放入水中会下沉像(回形针、钉子、硬币)木质和塑料类的物体放入水中会上浮像(泡沫、筷子、木块、雪花片、瓶盖)。由此可见,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物体本身的材料有关。

  二、尝试探索如何让沉下去的物体浮上来

  1.师:刚才的结果中我们都看到了,物体在水中的现象都是不一样的,接下来老师要加大难度了,请小朋友尝试操作,如何让下沉的物体上浮?看看有什么样的办法。(有的是通过借助外力,还有的是改变自身形状)一起来探索。

  2.师:鼓励幼儿尝试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3.师小结:我们发现橡皮泥浮起来了,实心的橡皮泥放入水中会下沉,但是我们通过改变它的形状,由原来的下沉变成了现在的上浮。橡皮泥在自身比重不变液体密度不变的情况下,它排开液体的体积变大了。它就会浮在水面上了。在此环节中渗透了有关浮力的知识,引导幼儿对浮力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同时,潜移默化地熏陶幼儿对有关浮力的了解。

  三、迁移生活经验,寻找生活中的浮力现象

  观看课件,轮船、游泳圈、竹筏等。

  活动延伸

  师:小朋友们,我们知道改变橡皮泥本身的.形状可以让原本下沉的物体上浮。那你找一找你的身边还有什么物体也可以这样来操作?大家搜集一下,然后通过实验的方法自己来试一试,看一看吧。

  教学反思:

  1.通过幼儿亲手操作,大胆尝试,观察物体的沉浮现象。

  2.在活动中提供了适宜的材料让幼儿人人动手,满足了中班孩子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3.动手操作前利用猜一猜激发孩子的求知欲,从而增强了活动的目的性。

  4.实验结果评价中我给幼儿了充分的肯定。

  5.本节课的不足在于拓展延伸时由于准备不足,孩子没能答出人们利用水的神奇力量都做了哪些事情。

  6.以后还要多探究,并及时引导孩子为以后教学工作打下基础。

大班科学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学习识读温度计,并从记录中发现温度与天气的关系。

  2、激发幼儿对观察、测量、记录天气变化的兴趣。

  3、发展合作探究与用符号记录实验结果的能力。

  4、乐意与同伴合作游戏,体验游戏的愉悦。

  环境与材料:

  1、每人温度计1支。

  2、每桌凉水、热水各1盆。

  3、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引发思考。

  1、教师扮演天气预报员,播报今天的天气情况。

  2、讨论:怎样能知道每天的气温?

  3、教师了解每位幼儿有关天气温度的认识。

  二、探究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1、展示各种各样的温度计图片PPT。

  2、出示温度计实物,请幼儿说一说它有什么用途,怎样使用它测量温度。

  3、小实验:请幼儿将温度计分别放在热水和凉水中,观察温度计内水银柱的变化。

  4、实验后帮助幼儿总结:气温变热,温度计的红线上升;气温变冷,温度计的红线下降。

  三、测量温度。

  1、请幼儿观察和记录室内温度,然后带着温度计到室内测量,观察温度计上的红线的变化,比较室内、室外的温度。

  2、请幼儿选择太阳照射到的地方测量并记录下弯度,然后再到背光阴凉的地方测量,观察温度计内水银柱的变化。

  3、请幼儿说一说变化的温度告诉人们什么信息。

  4、让幼儿知道从天气预报中了解温度变化,并注意增减衣服。

  四、请幼儿了解一天内不同时间温度的变化。

  教师指导幼儿记录一天内不同时间室内或室外的温度变化,让幼儿从中发现时间与温度的变化。

  活动反思:

  教过《水温的变化》一课之后,总的感觉是得失掺半,成功失败兼而有之。成功之处在于对本节课的教学资源做了较为恰当的处理,其中有预设性的,如选定分析水温变化的方法。也有生成性的,如关于实验误差的处理;失败之处在于这节课没有按预定计划完成教学任务,课堂教学时间比较紧张,课后的两个问题(两杯温度相同而水量不同的热水,放置一段时间之后,温度是否相同?怎样使一杯热水的温度尽快地降下来?)没有按计划解决,更为严重的问题是学生参与实验探究的积极性不高。回顾这节课,具体反思如下。

  一、明确的实验目的更有利于学生参与到探究活动中

  《水温的变化》是学生在掌握了温度计的使用方法的基础上,而且是他们在学习科学课程以来所进行的第一次实验探究活动,本节课的教学目的,在于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来研究热水温度变化的规律。但是这个实验结论的得出,必须依赖于比较准确的实验数据,因此,也就要求学生所进行的实验操作比较精确,除了全班学生采用统一的计时方法之外,主要是负责读数的小组长按照要求准时正确地读出温度计上的数据。然而,许多学生在这个环节做得不够好,他们都急于观察一下温度计上的度数。结果,在记录温度和分析数据时,显得有些心不在焉。另外,还有几个负责读数的小组长也没有做到专心致志,所以读数时秩序有些混乱,这也直接导致了学生将温度记录在课本上,算出邻近两次测量的温度差之后,便急于观察热水的温度,却很少去深入思考热水温度变化的规律,或者说对于自己先前的猜想缺乏一种科学求证的探究热情。

  由此看来,先前的猜测环节也是存在缺陷的,问题主要在于猜测的结果没有引起学生从事探究的兴趣,就是说,没有将猜测的结果转变为学生探究的目标。产生这种后果的原因固然在于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和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之间我更倾向于前者,在于小学生还不善于进行抽象逻辑思维,在于学生刚刚接触实验探究这一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还在于我对上述情况缺乏必要的预见,对学生的情况缺乏深入的了解,自己的教学期待远远大于学生的接受能力,就是说,自己对学生情况的把握不到位。由此看来,顺利完成实验教学任务的困难很多。

  因此,也就有必要将探究活动前猜测热水温度变化的环节进行一番改进。我原来的做法是,在组织学生谈话,得出热水温度会逐渐降低后,接下来又组织学生进一步猜测并得出下面两个假设:一是热水温度的变化是先快后慢的:二是热水温度的变化是先慢后快的。这样的猜测结果对于学生来说显然是增加了许多难度,同时也淡化了实验探究活动的目的。因此,可以改为这样导入“热水的温度会逐渐降低,那么,热水温度的变化具体会是一种什么样的情形呢?这节课我们可以通过实验来深入探究一番。”然后,组织学生设计实验方案。这样,就会避免出现先前那种拖泥带水的导入方式,可以节约很多时间。同时,有利于将学生的思维活动定位在接下来的制定实验方案、开展探究活动上面。

  二、简化并完善实验数据的分析方法

  对于实验数据的分析,我舍弃了课本中提供的采用折线统计图的方法,改变为让学生计算出邻近两次实验数据的差,最后再将各个小组的实验数据都呈现在黑板上面,让同学们直接观察这些温度差,并找出变化规律。之所以这样处理,一是考虑到学生的知识水平,因为他们还没有学习折线统计图,因此运用起来自然会存在一定的难度;二是为了便于看出实验效果,本次实验所使用的'热水的温度尽可能做到很高,这又导致折线统计图上的温度变化看起来不是特别明显;三是这样做,可以让每个小组测量的数据都能够得到利用,既满足了实验结论普遍性的需要,同时又可以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够感受到自己所从事的实验操作的价值,这是尊重学生劳动成果的具体体现;四是这样处理,也是经过实践证明的,我在以前教学这一环节时,也是采用了这种分析实验数据的方式,效果比较理想。

  三、及时处理生成性教学资源

  如何处理实验中出现的误差,对于本节课来说是一个生成性的教学资源。处理误差的态度与方法是教给学生正确地看待实验结果,教育他们重视实验操作的规范性,让他们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的重要而宝贵的资源。在概括实验结论时,由于有些小组所测量的数据误差较大,结果有的学生便认为结论的得出有些勉强。对此,我没有敷衍塞责,而是正确面对,让同学们综合考虑各个小组的实验数据,用普遍性来纠正某些学生头脑中个别情况的不足,并进一步引导学生分析误差产生的原因:读数时,视线没有与温度计液柱顶端相平,读数的时机过早或是过晚,等等。从这一点来看,对于实验过程中的误差的处理,不应该回避,而是应该予以理性面对、科学分析。

  这里还涉及到预设与生成的关系问题。依我看来,预设是一节课应当完成的基本目标,在完成这些预设性目标的情况下,学生也只是一般意义上的学生;生成则是基于人──学生发展基础上的教学目标,关注的是眼前的学生,关注的是这一个学生,而且由于生成的问题来自于学生,因而更能够引起他们的注意,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也就更容易为他们所理解和掌握。一节课,如果仅仅是着眼于并完成了预设目标,那么,这样的课堂无疑是毫无灵动可言的。从这个意义上说,生成的课堂是以学生为本的课堂,也就必然是精彩的课堂。

大班科学教案 篇8

  【活动目的】

  1.观察树叶,能发现叶子的不同,感受叶子的多样性和其特性。

  2.能根据叶子的特征进行二次分类,并认识几种特殊的叶子。

  3.培养幼儿细致的观察力和热爱秋天的情感。

  【活动准备】

  1.幼儿搜集各种各样的树叶,了解一些特殊的叶子

  2.教师制作PPT《有趣的叶子》

  3.分类标志、树叶服装等

  【活动重难点】

  观察树叶,能发现叶子的不同,感受叶子的多样性和其特性,并能根据特征二次分类

  【活动过程】

  一、感知叶子

  1.师:(播放音乐)小朋友们,秋天来了,郊外的景色可美啦!枫叶火红火红的,银杏叶金黄金黄的,秋风一吹,(师做动作)许多叶子在空中飘呀飘,瞧,一些调皮点的小叶子还飘进了我们的教室里(指地面铺的叶子)这么多的小叶子你喜欢吗?请捡一片你最喜欢的叶子带回小椅子去。

  3.师:小朋友们现在可以看一看你手中的叶子,可以摸一摸它,还可以闻一闻,你会发现什么呢?师巡视指导幼儿仔细观察。

  师:你捡到的小树叶是什么样的呢?幼儿展示介绍手中的树叶,师相机评价:

  形状

  (1)像我们的手掌一样,是掌形的,还有谁的叶子是掌形的,去和它碰一碰(拉着幼碰一碰)

  (2)确实很像爱心,我们一起来做一个爱心吧

  (3)真像只美丽的.小蝴蝶,你带上小叶子像小蝴蝶一样飞一飞

  (4)像一把很厉害的宝剑,你带上你的宝剑来表演下武术

  颜色

  (4)火红火红的真好看,像小朋友红嘟嘟的小嘴巴

  (5)银杏叶金黄金黄的,像把小扇子,来我们一起来扇扇风

  边缘

  (6)毛毛的有点像我们的牙齿一样,我们就叫它齿状叶子吧,是齿状叶子举起来,我们来打个招呼,你好!

  大小

  (7)你的叶子小小的,像可爱的小胡子;你的叶子大大的,很特别

  其它:

  (8)你还知道它的名字,真了不起!

  师:还有一些小朋友没来得及上来介绍自己喜欢的叶子,现在给你时间,你把它介绍给你身边的朋友,和他分享你发现的叶子的秘密吧!

  4.师小结:我发现你们捡到的叶子是各种各样的,有的大小不同,有的颜色不同,有的形状不同,有像手掌一样的,有像爱心一样的;还有叶子边缘的光滑程度也不同,有的摸上去滑滑的,有的摸上去毛毛的,像小牙齿一样,真有趣。

  二、游戏分类

  1.一片叶子我们找到了这么多的小秘密,真棒!现在贺老师(做动作,原地转圈)变变变,变成了大树妈妈,你们都是我的叶宝宝,我们来玩一个“叶子宝宝找家”的游戏,我的叶子宝宝在哪里呢?快快到妈妈身边来。宝宝们听清游戏的要求哦:先看看旁边老师手里举的标记,再看看手中的叶子是什么样的,等老师说“一二三,开始”你们就可以去找家了。知道了吗?好,我们来认识一下现在她们手中的标记,是什么?知道的举手。看看你手中的叶子,准备,一、二、三,开始!

  (1)大叶子,小叶子…师检查……我们赢啦,一起欢呼“耶”!

  (2)注意,标记要换啦!......齿状叶子,光滑叶子……我们又赢啦!“耶”!

  (3)黄叶子,绿叶子……(采访红叶子)你们很聪明诶,能判断出那两个都不是你们的家,就在妈妈身边吧,妈妈为你们欢呼“耶”!”。师检查黄叶子和绿叶子,你们挑战成功啦!再来欢呼一声“耶”!

  师点评:叶子宝宝真厉害,都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咦?我们每人手中都有一片叶子,这么多的叶子放在一起我们可以用来做什么呢?幼说。(树叶贴画、做树叶帽子……)

  三、叶时装秀

  1.过渡:叶子还能打扮我们,这个注意真不错,那我们就动动手将这些叶子变成漂亮的叶子服装,举办个时装发布会,怎么样?老师为大家准备了各种各样的叶子,大家一起来装扮吧!(音乐《秋天多么美》)

  2.小模特们准备好了吗?我宣布叶子时装秀现在开始(音乐jordy towers)

  师:今天的发布会真是太精彩了,下面我宣布..班叶子时装发布会到此结束!

大班科学教案 篇9

  设计意图:

  有一次,一个小朋友的手指被刀子划破了,不久他的伤口愈合了,他发现新长出来的指纹和原来的指纹一模一样,就问我:“手指上的皮肤为什么有一道一道的纹路,而其它地方的皮肤没有呢?”

  为了培养幼儿对科学的兴趣,科学的态度,科学的意识,科学的探索精神,我设计了此次活动《神奇的指纹》。

  活动主题:

  本活动通过幼儿观察、比较发现指纹的特征;观看录像了解指纹的作用;幼儿想象指纹的妙用;幼儿制作指纹身份证等,充分调动每一种学习方式,满足了幼儿探究的愿望,保持了幼儿对科学活动探究的热情,从而提高幼儿主动的、科学的学习态度、习惯与能力。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通过观察发现指纹的罗圈形状、数量不同,知道每个人的指纹都不一样,它是具有特征的记号。

  2、了解指纹的三种类型及指纹的用途。

  3、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及探索能力。

  活动准备:

  1、场景布置:指纹画展。

  2、录像《黑猫警长》。

  3、放大镜、油印、白纸、实物投影仪。

  活动过程:

  一、参观指纹画展,引起幼儿的探索兴趣

  1、教师:“小朋友们,我们一起去看画展好吗?”(好)

  2、幼儿观看指纹画展,教师提问:“你发现了什么?和我们平时画得画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这些画是用指纹印出来的)

  二、引导幼儿观察指纹,了解指纹的外部特征

  1、教师提问:“你有指纹吗?指纹在哪里?”(指纹在手指肚上)

  2、幼儿用放大镜观察自己的指纹或是用油印将指纹印到纸上进行观察。并和同伴的指纹比较一下。(教师巡场指导幼儿观察发现指纹的形状、数量不同)

  (1)“你的指纹是什么样的?”

  (2)“你的每个手指的指纹都一样吗?”

  (3)“你的指纹和别的小朋友的'指纹一样吗?哪里不一样?”

  3、小结:指纹的罗圈形状和数量都不同,每个人都有每个人自己的指纹;它是每个人的特征之一。

  三、引导幼儿观察归纳指纹的三种类型

  1、让几个幼儿将指纹印在纸上,然后把纸放到实物投影仪上,让幼儿观察归纳指纹的类型。

  2、找出三种指纹类型,分别给他们起名字。

  (1)第一种叫弓型纹:它的纹路中心就象一把弯弯的弓箭一样。

  (2)第二种叫蹄型纹:它的纹路中心向左或向右偏很象小马蹄子一样!

  (3)第三种叫涡型纹:它的纹路中心就象水流湍急的小旋涡一样!

  3、统计一下各类指纹的数量:有弓型纹的举手、有蹄型纹的举手,有涡型纹的举手(巩固认识指纹的三种类型)。

  四、观看录像《黑猫警长》,了解指纹的用途

  1、“指纹有什么用呢?请大家观看录像,看完你就明白了。”

  2、幼儿观看录像《黑猫警长》。

  3、提问:“黑猫警长是如何破案的?”(黑猫警长通过罪犯留下的指纹,找到的罪犯)

  4、教师小结:指纹能够帮助警察破案,因为每个人的指纹都不一样,它是具有特征的记号。

  五、启发幼儿想象指纹的妙用

  1、“关于指纹你们还有哪些奇思妙想呢?”(指纹锁、指纹门、指纹冰箱、指纹钱包、指纹手机、指纹汽车……)

  2、教师小结:小朋友想出了这么多的好点子,老师希望你们能用智慧的钥匙开启科学的大门,为人类的发明创造做出一份贡献!让我们一起努力吧。

  延伸活动:制作幼儿指纹身份证

  1、“每个人的指纹都不一样,就像身份证,它只能代表自己,那大家一起来制作一个指纹身份证,好吗?(好)

  2、幼儿制作指纹身份证,教师巡场指导。身份证上有:幼儿姓名、性别、班级名称及幼儿指纹。

大班科学教案 篇10

  一、活动目标:

  1、发现物体的弹性,了解弹性与人们的关系。

  2、引导幼儿用弹性材料制作简单的弹性玩具,培养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

  3、体验成功的乐趣。

  二、活动准备:

  1、生活中常见的弹性物品:气球、皮球、弹簧秤、皮筋、海绵、拉力器等。

  2、操作材料:各种型号的弹簧、白纸、胶带、剪刀、小动物玩具

  三、重难点:

  利用材料制作弹性玩具

  四、活动过程

  1、出示教师自己制作的.玩具“会跳的小鸡”,引起小朋友的兴趣,了解物体的弹性

  小朋友们,现在老师手中的小鸡会变魔术,你们看仔细,它会怎么变?(老师用力把小鸡按下,弹簧变短,松开手,小鸡就会起来,)谁来回答这个问题?

  教师小结:原来物体在力的作用下,形状会发生变化,松开力时,物体又恢复了原状,这就叫做物体的弹性。

  2、提供各种弹性材料,让小朋友亲手感知物体弹性

  小朋友,除了这只小鸡很好玩,老师还带来了很多好玩的东西,看看这些东西会发生什么变化?

  压气球,气球会变扁,松手又圆起来;拉皮筋,皮筋就会变长,松手又变短;弹簧秤下面挂着东西就会变长,拿掉东西又变短……

  3、了解弹性的作用:

  小朋友们,在我们的生活中,在我们的身边,这样有弹性的东西还有很多,你知道还有哪些东西会有弹性吗?(如自动伞、打气筒、床垫、沙发、袜子、弹性纤维、橡皮泥等)

  4、幼儿制作简单的弹性物品

  小朋友们,刚才我们玩了许多弹性玩具,也认识了许多生活中的弹性物品。你们想不想自己动手制作一个有弹性的小玩具呢?

  老师为大家准备了一些小动物和弹簧,请大家也用弹簧让小动物跳起来,好吗?(教师先讲解指导幼儿制作,然后幼儿制作,教师巡回指导)

  5、结束:老师和幼儿一起玩自己制作的弹性玩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