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通用[5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语文教案5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语文教案 篇1
第一课时
一、学生自读本组教材的导语
1、学生借助拼音读教材的导语,并思考:好孩子应该具有哪些良好品质?
(爱劳动、爱集体、诚实)
2、老师相信你们都是好孩子,那么你发现自己的身上还具有哪些好品质呢?能说给大家听吗?
(说自己的'长处,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信)
二、学生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1、借助拼音朗读课文,要求:字音要读正确。
2、再读课文:同桌互读互听。
3、学生汇报朗读情况:
⑴在小组内汇报朗读,互评。
⑵指名朗读:对于学生读得不正确的地方教师要给予指正或者同学间进行互评。
⑶自由练习朗读课文:要求读流利。
⑷把你最喜欢的句子读给同学听。
4、课件出示不注音的课文:让同学们试着读一读,看谁读得正确、流利。
三、学习新词,识记生字
1、学生再读课文:边读课文边圈出不明白的词语。
2、交流:哪些词语是你不明白的?
3、出示词语:读一读。
4、创设故事情境,感悟“虚心、骄傲”等词语:
“小刚和小峰是同班同学。小刚学习非常优秀,有了成绩也不骄傲,老师说他是个虚心学习的孩子;小峰学习不认真,取得一点儿成绩就翘尾巴,是个骄傲的孩子。”
“小刚待人热情,有客人来马上会拿出好东西招待;小峰呢,有客人来连招呼都不打,亲戚朋友都说他是个待人冷淡的孩子。”
“小刚还是个十分诚实的孩子,从不撒谎;小峰就不同了,有时家庭作业没做完就骗老师说忘带了,小伙伴都说他是个虚伪的孩子。”
边说边问:你喜欢和谁做朋友呢?为什么?
5、学习生字:
⑴出示生字:
指名读。
指导读准字音,如:“诚实、招”是翘舌音,“赞”是平舌音。
⑵这些生字中你觉得哪几个是最难记的,动动脑筋,有好方法记住吗?
⑶读词:虚假、骄阳、傲气、淡绿、诚心、果实、赢了、称赞、招手。
⑷用游戏方法巩固本课生字、新词。
四、课后拓展
1、出示课后“我会读”中的对子让学生认读。
2、鼓励学生背一背。
语文教案 篇2
知识目标
1.积累文言知识,重点掌握“晏如、萧然、会意、汲汲、戚戚”的词义,理解“之、其”的用法,辨析一词多义、古今异义。
2.了解人物的性格志趣和精神风貌。
3.熟读、背诵全文。
能力目标
1.指导学生重视诵读,培养对文言文的语感,提高朗读背诵能力,力求读得好,诵得快。
2.指导学生课外收集陶渊明的有关资料,学生自主分析资料,主动探究,养成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培养学生探究意识。
3.体会个性鲜明的写人方法,把握简约凝练、多用否定句的语言特点。
德育目标
学习作者守志安贫、淡泊名利,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节操。
●教学重点
1.理清行文思路,背诵课文。
2.把握五柳先生的高风亮节、精神实质。
3.体会个性鲜明的写人方法,鉴赏本文的语言特色。
●教学难点
1.理解关键语句的含意。
2.引导学生探究《五柳先生传》是陶渊明为他人作传,还是以史传的形式写自传。
●教学方法
1.文献法。组织学生课前收集陶渊明的有关资料,如陶渊明简介、作品介绍、陶渊明的思想、历代文学家对陶的评价等等。在占有资料的基础上,组织学生研讨探究,力求有所发现。
2.朗读法。这是陶渊明的一篇名作,文字平淡而富含真意,朴实而又凝练,需要在多次朗读中,理解文意,感受其美好的情操。要保证课上时时有琅琅书声,营造浓浓的学习氛围。
3.讨论点拨法。对课文的翻译、对文意的理解,可让学生自主阅读,在讨论交流中完成,通过生生互动,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意识。对于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教师可作必要的点拨指导,师生互动,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课堂效率。
●教具准备
多媒体、录音机、示范朗读磁带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要点]
朗读课文,初步感知文意;翻译课文,整体把握文意;理清行文思路,指导学生背诵;资料汇演,设置开放性问题供学生探究思考,深层研讨,突破难点;品味鉴赏,赏析课文个性鲜明的写法和语言特色。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设计(一)
陶渊明是我国文学史上的大家,诗歌独开一派,散文造诣也很高。以前我们学习了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三)和《桃花源记》,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他的著名的文学传记作品——《五柳先生传》。
设计(二)
今天,我们学习《五柳先生传》。这是一篇别具一格的传记。作者故意隐去了传主的家世、生平事迹等一般传记要素,而着重表现他的性格志趣和精神气质。语言朴素洗练,内容看似平淡,实则蕴涵深刻。五柳先生究竟是一位什么样的人物呢?让我们去看个究竟。
二、明确学习目标
(多媒体显示)
1.背诵课文。
2.体会本文个性鲜明的写人方法。
3.学习本文语言平淡而蕴藉、多用否定句的特点。
三、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
1.教师配乐朗读课文或播放示范朗读带,学生听读,要求听准字音、把握好语调。
教师抽查学生预习情况。
(多媒体显示)
(1)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
嗜酒 辄尽 吝情 短褐
箪食 汲汲 欤 黔 俦
(2)给下列多音字组词。
教师任选几位同学回答。
明确:(1)shì zhé lìn hè dān í ú qián chóu
(2)传说、传记 呼号、号召 好坏、爱好 快乐、智者乐山 日期、期年年少、多少
2.学生大声读课文,对照注释,查阅工具书,疏通词句,自行翻译课文,并划出不理解的词句。
小组内交流,按照“读文——释词——译句”的步骤进行。如有难以解决的问题,可提问其他组的同学,也可向老师请教。
3.教师把学生分为两大组,展开课堂比赛,激发学生参与热情,督促他们深入课文,理解词句,把握文意。
竞赛试题如下,多媒体逐题显示,显示一题完成一题。
(1)解释句中加粗词的含义。
①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②每有会意
③亲旧知其如此
④造饮辄尽
⑤期在必醉
⑥短褐穿结
⑦衔觞赋诗
⑧以乐其志
⑨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⑩环堵萧然,不蔽风日。
(2)一词多义。
(3)古今异义。
赞曰 亦不详其姓字
(4)翻译下列句子。
①造饮辄尽,期在必醉
②短褐穿结,箪瓢屡空
③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④衔觞赋诗,以乐其志
每一组底分为100分,每一道题单号题由第一组完成,双号题由第二组完成,每一小题分值5分。由小组推选代表答题,每组不得少于5人答题,个人得分纳入小组计分,最后决出优秀小组和优秀个人。
学生回答,明确:(1)许:处所;会:体会、领会;意:书中的旨意;旧:旧交、旧友;造:往、到;期:希望、愿望;穿结:打补丁;觞:酒杯;乐:以……为乐;戚戚:忧愁的样子;汲汲:心情急切的样子;萧然:空荡、空寂。
(2)之(他,代词;的,助词)
言(说,说话;言语、话)
其(他,第三人称代词;其中的;语气词,表揣测、反问)
甚(详细;重要)
意(意旨;神情)
得(得到;益处)
志(标志;志向;志趣)
去(离开;距离)
(3)赞曰(传记后附的评论性文字。今义指称赞、赞美)
字(古人除姓、名外,另取的别名。今指文字)
(4)①他一来就要喝得尽兴,希望一定喝醉。
②粗布短衣上面打了许多补丁,饭篮子和瓢里经常是空的。
③他从不把得失放在心上,这样过完了自己的一生。
④一边喝酒一边吟诗,为自己抱定的志向而感到无比快乐。
四、合作研讨,理清思路,指导背诵。
1.教师设计相关问题,引导学生理清思路,理解文意。
(多媒体显示)
(1)课文哪些语句表现了五柳先生的性格?这些语句刻画了怎样一个形象?从哪些方面入手刻画这一形象的?突出反映了先生怎样的精神品质?
(2)如何看待五柳先生的“不慕荣利”?你喜欢五柳先生吗?请说明理由。
(3)课文第二段中的“赞”如何理解?这一段的主要意思是什么?“赞”语和前文有什么联系?
学生思考、交流,然后小组内讨论,以达成共识。
明确:(1)表现五柳先生性格的语句有:“闲静少言……忘怀得失,以此自终。”这些语句刻画了一个虽处于贫困之中却悠闲自适的隐士形象。
“闲静少言,不慕荣利”点出了五柳先生的隐者心境,这是他性格中最突出的地方。下面集中描写五柳先生在田园中守志安居的生活情态。分四个方面写。“好读书”四句,写他读书自娱;“性嗜酒”八句,写他醉酒陶情;“环堵”五句写他安贫乐道;“常著”四句,写他著文娱志。通过这四个方面的刻画,一个坚守节操、不随流俗的'“高人”形象便鲜活如生,风神宛然。
“好读书”而“不求甚解”,他读书的目的,是一种求知的满足与精神享受,所以“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这是他不追求名利、只求精神上得到安慰的体现。“性嗜酒”,五柳先生在污浊的世俗社会里特立独行,内心必有许多愁苦,寄情于酒,“期在必醉”,是他率真放达的体现。“环堵萧然”“晏如也”描绘了一个安贫乐道的五柳先生。“常著自娱”,著文不为求取名利,而只是“自娱”,这正是他不慕荣利的体现。总之,全文突出反映了五柳先生悠闲自适、安贫乐道、守节不移的精神实质。
(2)这是一个开放性的题目,学生可能有不同的看法。只要能说出自己的看法和真实感受,言之成理即可。
(3)“赞”是历史传记的一种体式,一般放在传文之末。“赞”不是赞美,而是对史传正文的记事和褒贬做进一步的补充和阐发。本文利用这一体式,进一步揭示五柳先生的精神品质,拓展了的境界。赞语的实质是两句话“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这正好与前文“不慕荣利”相照应,突出了五柳先生的精神实质,传赞一体,互为补充,使人物个性更加鲜明。
2.教师根据学生回答,形成板书。
3.学生根据板书提示,复述课文,背诵课文。
五、深层探究,突破难点
1.《五柳先生传》,是陶渊明为他人作传,还是借史传的形式写自传,请谈谈自己的看法。
学生出示课前收集的资料,如有图片,交给老师投影显示;如有文字资料,学生自己介绍或投影显示。学生交流参考资料,实现资源共享,在广泛占有资料的基础上,思考、讨论交流,形成自己的看法。
教师也可提供资料,帮助学生理解的主旨。
学生自由发言。
一种看法认为:本文是作者以史传的形式写自传。年代距陶渊明不算很远的南朝人沈约和萧统,都说陶渊明写《五柳先生传》是用以“自况”,当时人视为“实录”。《五柳先生传》所写,都可以从史传和作者的创作中得到印证。因此,可以说《五柳先生传》就是作者的自画像。
一种看法认为,本文是作者为他人作传,只是其中融入了个人的思想感情,它不拘人物之迹而传人物之神,是创作而非实录。
教师不宜作评判,学生能自圆其说即可。
2.学生自由质疑问难,可请教别的同学,也可向老师提问。
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有:
(1)陶渊明“好读书”,为什么“不求甚解”呢?
(2)“短褐穿结,箪瓢屡空”,又怎么能“晏如”?
学生明确:(1)这与他“不慕荣利”有关。他读书不求对书系统深入的把握,只重在其中会己心、惬己意者,也就是从中寻找思想上的共鸣和感情上的寄托。他的“不求甚解”是他率真自然性格的反映,也是他不求荣利思想的反映。
(2)五柳先生吃穿住没有一样不困弊不堪,他却能处之泰然,安之若素,与古代圣人先贤的激励是分不开的。五柳先生以颜回自况,颜回箪瓢屡空而“不改其乐”,说明他安贫乐道,五柳先生亦当如此。
六、品味赏析,美点寻踪
1.学生齐背课文一遍。
2.教师为鉴赏定向:赏析本文语言简约凝练,多用否定句的特点;学习本文个性鲜明的写人方法。
(1)本文的语言简省凝练,试举几例谈谈。
学生明确。
生1:第一句讲述了“五柳先生”这个名号的来历。“先生不知何许人也”,即把这位先生排除在名门望族之外,“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随便起一个号,表现了先生不随世俗的品性。柳树带一点清静、淡雅、简朴,以五柳为号显示了他的志趣。寥寥几笔,突出显示了五柳先生的不俗,又隐隐散发出一股田园气息,映衬出一个田园幽居者的形象,语极平淡,味极深厚。
生2:本文对人物的描写,大半是总结性的语言,没有写一件具体事实,但每一项又都包含大量的事实,写他读书、饮酒、著文,莫不如此,简约中含着丰富的内容,不但有丰满的生活意境,而且有诗一般的韵味。
生3:本文乍读起来,发现作者只是不动声色地勾勒人物形象,但细品起来,又包含了多少颂扬与自我肯定,如“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晏如也”“忘怀得失,以此自终”“无怀氏之民欤?葛无氏之民欤?”叙事中有颂扬,颂扬中见傲世。
(2)本文多用否定句,试分析这样写的作用。
学生背诵课文中的否定句。
明确:钱钟书说:“‘不’字为一篇眼目。”“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钱钟书说:“岂作自传而并不晓己之姓名籍贯哉?正激于世之卖声名、夸门第者而破除之尔。”下文的“不慕荣利”“不求甚解”“家贫不能常得”“曾不吝情去留”“不蔽风日”“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等,正突出了自己与世俗的格格不入,突出了他对高洁志趣和人格的追求,不仅让读者对他的与众不同击节叹赏,也使笔墨精粹而笔调诙谐,读来生动活泼,引人入胜。
(3)体会课文个性鲜明的写人方法,并口头作文,向他人介绍自己的性格特点,或向他人介绍自己的老师。
学生构思,发言。
七、课堂小结
本文语言朴素平淡,呈现出一种天然真色之美,纯真可亲而又意味隽永,我们都不禁陶醉其中。我们应该感谢陶渊明,是他用性灵,用良知为中国士大夫在精神世界里建成一座坚不可摧的堡垒,为我们营造了平淡真淳的艺术境地。让我们永远地记住他,作为古代文人心灵中的一片净土,作为时代尘嚣中用尊严扛起的一面旗帜。
八、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课文。
2.写出文中的一个成语,并解释它的意思,然后用成语造句。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学习古人高洁的品格和情操。
2.掌握一些文言词语。
3.理解两篇短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朗读、背诵文言课文。
(2)疏通文言语句,分析文章内容。
难点:
(1)理解作者在文中所寄寓的思想感情。
(2)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陋室铭(刘禹锡)
一、预习
朗读课文,查字典,看课文注释翻译课文。
二、导入
1.作家作品简介
2.关于“铭”
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三、正课
1.朗读课文。可采取多种方法朗读,如老师范读、听课文录音,学生个别读、集体读等。
2.请学生逐句翻译课文。掌握重点词语。
3.提问:“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运用什么修辞手法?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讨论并归纳:运用比喻、对偶起兴,以虚衬实,以山水引出陋室。
4.提问: “斯是陋堂,惟吾德馨。”这两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深刻含义是什么?
讨论并归纳:“陋室”二字扣题。“德馨”二字统领全篇,是全文的核心。用“惟”字加强语气。这两句包含两层意思,一层是由于人的品德高尚,就忘却了室陋,另一层意思是由于人的品德高尚为陋室增光添采。
5.提问:“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是写什么?
讨论并归纳:写陋室幽雅的恬静的自然环境。
6.提问:“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是写什么?
讨论并归纳:写陋室来往客人之高雅。可知堂中人也是一样的高雅。
7.提问:“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这几句写什么?
讨论并归纳:写室中事。可见主人高雅脱俗的情致,怡然自得的神情。
8.提问:“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这两句写什么?
讨论并归纳:运用类比,引古贤之名定证“陋室”,意在以古代名贤自比,表明自己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
9.提问:“孔子云:何陋之有?”是写什么?
讨论并归纳:语见《论语子罕》:“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孔子认为,九夷虽然简陋,但是有君子住在那里,就不简陋了。此处引用孔子的话证“陋室”说明“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与前文“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遥相呼应。把个“陋”字彻底翻了过来,达到“不陋”的最完美的境界,这是全文的点睛之笔。突出表明了作者高洁做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四、小结
本文是古代散文中的名篇,以其立意鲜明、格调高雅,构思巧妙,意境隽永、韵味深长、文句精美而胜炙人口,久为传诵。本文是作者用来自述其志的。通过对居室情景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了一种高法做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第二课时
爱莲说(周敦颐)
一、预习
朗读课文,查字典,看课文注释翻译课文。
二、导人
1.作家作品简介
2.题解
“说”是古代一种文体,可以记事,也可以议论,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
三、正课
1.朗读课文。老师范读,学生齐读、轮读均可。读时注意节奏、重音,正确、流利、有感情。
2.学生翻译课文,补充课文注释。
3.请再次朗读课文。
4提问:作者描写莲花,为什么要先写陶渊明爱菊,世人爱牡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讨论并归纳:喜爱哪一种花,是人的思想感情的表现。作者用“菊”和“牡丹”来作正衬和反衬,含蓄而突出地表达了文章的主旨。
5.提问:文章用了两个“独”字,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生活态度。
讨论并归纳:两个“独”字,都表现出倚世独立,决不随波逐流的生活态度。但“我”爱莲又与陶渊明的爱菊又有所不同。
6.提问:“我”爱莲花什么呢?讨论并归纳: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7.提问:具体地说说作者写莲的哪些美好形象。讨论并归纳:
(1)从生长环境方面:写她“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洁,“灌清涟而不妖的质朴;
(2)从体态香气方面:写她“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的正直,写她“香远益清”的芳香;
(3)从风度方面:写她“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的清高。这些描写,是将莲人格化了,是把她作为一种高贵品质的象征。
8.提问:文章第二段作者把“菊”“牡丹”“莲”比喻象征哪三种人?讨论并归纳:作者把菊花比喻象征成隐士,把牡丹比喻象征成富贵的人,把莲花比喻象征成君子。
9.提问:作者对“爱菊”“爱莲”“爱牡丹”的态度分别是什么?讨论并归纳:爱不同的花象征一种不同的的生活态度。菊花秋天开花,独抗寒霜比作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隐士,作者对爱菊并不反感,只是慨叹真正的隐士极少。牡丹雍容艳丽,比作富贵之人,作者对爱牡丹是厌恶鄙弃,讽刺贪图富贵,追求名利的世态。而对爱莲同气相求。作者托物言志,在莲的形象中寄寓了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操守和感情。
四、小结
这篇短文,将花的形象比拟为人的品质,以莲的形象比拟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以爱莲之情来表达自己对这种生活态度的赞赏和追慕,表达自己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恶浊世风的鄙弃。短文运用比喻、象征、衬托手法,突出了莲的美好形象。将记叙、抒情、议论结合起来,表达自己思想感情。句式骄散交错运用,读起来控骼悦耳,顿挫有致。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认识“摄、媚”等8个生字。会写“突、按”等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突然、立刻、人行道”等12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上下文,读懂文中的语句。
3.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小男孩对高尔基的崇敬热爱、高尔基对小男孩无比慈爱、关怀备至的感情
4.认识三种对话的形式、实际当中能正确使用冒号和引号。
教学重点、难点
高尔基接受少先队员照相的经过是本文学习的重点,通过对话和细节描写来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是本文教学的难点。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教学挂图;
收集、了解关于高尔基生平故事、资料。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初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3.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流程
一、介绍人物,导入新课
1.启发谈话。课前同学们自己已经读过了课文,查阅了有关资料,谁能向大家介绍一下高尔基?
2.学生之间交流搜集的有关高尔基的资料。
3.教师小结:高尔基是世界著名的文学家,他写了很多书。“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这句脍炙人口的名言,就出自高尔基的笔下,全世界人民都很敬爱他。今天学习的课文讲的`是一件怎样的事呢?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不明白的词语、句子做上记号。
2.检查朗读情况,开火车读词语。
3.给课文标好自然段序号,提醒学生课文共15自然段,小摄影师给高尔基写信的那部分内容属于第1自然段。
4.交流生字词语,相机指导学生朗读该词、句所在段落,通过联系上下文的方法初步解决课文字、词障碍。
5.再读课文,说一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6.画出不懂的问题,留待下节课交流解决。
三、合作识字
1.小组合作,想办法记住生字字形。
2.交流识记方法:利用熟字记生字(交—胶)形声字构字(辆──形旁“车”,声旁“两”)。并且说说在书写时应该注意什么。
四、作业设计
1.摘抄课文中的好词好句。
2.找出能体现高尔基喜爱小男孩的话,多读几遍。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上下文,读懂文中的语句。
2.学会通过体会文章关键词句揣摩人物内心,从而深入体会人物品质的读书方法。
3.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懂得老一辈革命家对青少年一代的关怀、爱护。
教学流程
一、复习导入,说话练习
1.巩固词语,指名学生读词:
纸团
墙报
鞠躬打量
吩咐
摆弄
胶卷
2.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二、精读课文,体会人物品质
1.默读1──5自然段,画出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思考:小男孩是怎样来到高尔基面前的?
(1)读第1自然段。
(2)“突然”是什么意思?什么事使高尔基感到突然?(要联系课文内容理解“突然”)
(3)指导理解纸条的内容。
A、读纸条内容:纸条上一共写了几句话,每句话是什么意思。
B、读了纸条内容后,你知道了什么?
(4)这么有礼貌的孩子,门卫为什么不让进去呢?
(引导学生理解高尔基工作很忙,“正在读书”;轻易不让人进去打扰高尔基是门卫的责任,并非看不起小孩。从高尔基破例地让小男孩进去,体会出那种热爱关心下一代的特殊感情。)
(5)朗读1──5自然段。
2.默读6──11自然段思考:小男孩在给高尔基照相时,高尔基是怎么做,怎么说的?
(边读边画出有关词句)
(1)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体会思考:
A、“打量”是什么意思?怎样是“仔细打量”?仔细打量之后,为什么“咧开嘴笑了”?
B、“吩咐”是什么意思?小男孩是怎样吩咐的?从哪句话体会出小男孩是在吩咐高尔基?(……用手指了指沙发,说:“请您坐在这儿看报纸。”)
这句话没有商量的语气,只有礼貌的安排。
C、重点理解第7自然段:读第7自然段,说说高尔基是怎样按小男孩的安排做照相准备的?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D、抓住第一句中的“按”进行体会。
E、小男孩“摆弄了很久很久”,说明了什么?理解“摆弄”的意思,把“很久很久”与“很久”比较,体会其摆弄时间长,直到把要做的事,要做的准备都做完,“一切停当”。
F、高尔基“侧着脸,对着他微笑。”(结合课文插图)
G、在理解的基础上感情朗读第7自然段,从高尔基听从小男孩的吩咐,配合小男孩给自己照相中体会高尔基对下一代的关怀和深深的爱。
(4)读8──11自然段,说说当小男孩突然哭起来时,高尔基又是怎么说,怎么做的?
A、读第8自然段,体会高尔基十分关心疼爱的语气。
B、反复、有感情地朗读第10自然段,体会高尔基为什么“赶紧”站起来,又为什么“大声喊”?“孩子,回来!我给你胶卷,我这儿有很多胶卷。”是什么意思?从这些词句中你又体会出了什么?(高尔基多么想留住小男孩,帮助孩子拍成这张照片,实现他美好的愿望)
(5)师生小结6──11自然段:写小男孩进办公室给高尔基照相,发现忘了带胶卷,伤心地跑回去了。重点写高尔基怎样听从小男孩的吩咐,配合小男孩照相。
(6)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7)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
【教师不必刻意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学生自己在一步步潜心品味课文后,便能与文本贴近,理解课文的中心,感悟到文本的思想感情。】
3.默读12─15自然段。思考:
(1)“请转告他,我很忙。不过,来的如果是个小男孩,就一定让他进来。”这句话是什么意思?高尔基为什么不见记者,却希望来的是小男孩?(引导理解“一定”的意思,联系第10自然段中的“赶紧”、“大声喊道”,体会高尔基此时是多么希望并等待着小男孩能再次出现。抓住高尔基对“记者”与“小摄影师”截然不同的态度,体会高尔基对孩子的关心爱护。)
(2)小男孩会再来吗,为什么?
(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要求联系全文,在课文中找出自己看法的依据。两种可能都会有的,只要能找出依据,说出理由即可。)
(3)师生小结。
(4)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
三、作业设计
1.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2.续写故事。
【续写课文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的好方法,可以激发学生习作的欲望。】
语文教案 篇5
【学习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边读边想象,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观。
3、搜集有关钱塘潮的资料,了解大自然的神奇。
【学习重难点】
理解生字新词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观。
【课前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课前搜集有关钱塘潮的资料。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启发谈话。
2、课件播放钱塘江大潮录像。
二、学习新课
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⑴ 同桌对读生字词。
⑵ 抽读生字卡,师正音。
2、导学课文,理解字词:
⑴ 学习第3自然段,结合句子理解字词,并指导朗读:
① 听师朗读第3自然段,勾出带有生字的词语。
② 读后提问。
③ 理解词语:
人声鼎沸。
④ 总结学法。
(小黑板出示。)
⑵ 用同样的方法学习4、5自然段中的生字新词(2分钟)。
① 同学们还有哪些生字新词不能理解?
② 师答疑。
3、同桌互相检查这些生字新词是否都理解了。
4、教师抽查并总结。
三、析字形,写生字
1、学生找出难写或易写错的字,大家分析,老师在黑板上板书示范。
2、学生练习,将黑板上的字一个写一遍,再分小组评议,说说你认为谁的哪个字写得好,好在哪里,或谁的不好,该怎样改,引导学生鉴赏。
四、作业
1、抄写生字。
2、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激趣导入,引出壮观
1、谈话,板题。
2、理解“观”的意思,引出“天下奇观”。
3、导入3、4自然段。
二、观看录像,感受壮观
看看画面,听听声音,感受这一天下奇观。
三、小组合作,感悟壮观
1、谈话激发学习兴趣。
2、合作学习提示:
⑴ 你喜欢文中的.那一句,为什么?你能把你喜欢的这句话读的让你们组内的同学也喜欢上它吗?
⑵ 你在学习中有什么问题,你们小组是怎样帮助你解决的?
⑶ 通过小组合作,你都学懂了些什么?
3、组建合作小组。
4、组内合作学习。
5、反馈合作成果,构建全体读书感悟氛围。
6、引导小组感悟:
⑴ 朗读文中描述大潮的句子;
⑵ 课件展示描述的情景;
⑶ 感情朗读。
四、听听读读,发现作者观潮顺序
1、范读课文,听后练习:
刚才大家很有感情地朗读了这些描写潮水的语句。不过,把“观潮”的顺序给打乱了。其实,作者写得可有顺序了。下面,我们就先来做一个听的练习。
听老师读这段话(出示),看谁本事大,能听清作者是用哪些词语把这四处的描写给连接起来的。待会儿,请你把听到的词语写下来。
师读生听:
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大多高的白色城墙。(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2、感悟发现:
作者是按从远到进顺序来描写潮水的;抓住了大潮的声音和大潮的变化描述出了大潮的雄伟壮观。
3、齐读课文,感受壮观。
五、思路引导,背诵壮观
1、出示思路提示句子。
2、出示音乐、画面,激发背诵兴趣。
3、评价:
背诵得多有感情啊!我们仿佛站在钱塘江畔,和作者一起感受到潮水越来越近,声音(越来越响),浪头(越来越高),气势(越来越大)。钱塘江大潮真不愧为(天下奇观)!我们为之自豪,为之(骄傲)!
六、创设情境,运用语句
1、积累词汇:
今天,我们学习的两个自然段里,词语非常丰富,你们想不想把它们积累起来?听老师说词语的意思,看谁的反应快,老师语音刚落,就能很快地站起来说出哪个词语表达了这个意思。
(人声鼎沸、山崩地裂……)
2、用词汇:
看得出,同学们在阅读课文的时候,还挺注意词语的积累,不过,会不会用了 呢?咱们来自我检验一下,我这儿有一段话,可是不完整,你们能不能在括号中用上今天学到的词语,使这段话表达得清楚通顺呢?
师出示一段话:
今天,我去海宁观潮。潮来之前,江面上( )。可潮来时,却一浪一浪( ),一浪一浪( )。湖水声犹如( ),海堤上尽管( ),但竟听不出他们在说些什么。渐渐的,潮过去了,消失在( )的地方。
(学生分四人一小组讨论,然后选派一代表报告。)
3、师生共同评价。
七、全课小结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优秀教案优质教案语文03-07
语文的教案04-05
语文的教案11-16
有关语文教案范文 语文优秀教案06-02
语文园地教案03-23
语文古诗教案11-07
语文下册教案12-14
语文树教案12-05
语文下册的教案01-10
语文赵州桥教案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