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咬文嚼字》教案

时间:2023-10-07 07:11:27 教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咬文嚼字》教案精品

  作为一名教职工,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咬文嚼字》教案精品,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咬文嚼字》教案精品

《咬文嚼字》教案精品1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结构,理出作者观点。

  2、结合练习,品味佳句,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3、通过品味佳句,培养学生发表独立见解的能力。

  教学重点:

  培养求真求是“咬文嚼字”的精神。

  教学难点:

  借鉴本文的分析方法,培养求异创新的思维方式,并运用到写作中去。

  教学设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数:

  二课时

  第一课时:

  A、导入

  下面两个句子中,哪个更符合林黛玉的形象特征?说明理由。

  两弯似蹙非蹙的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的含情目。

  两弯似蹙非蹙的罥烟眉,一双似泣非泣的含露目。

  明确:学生也许会有不同的想法和见解,只要自圆其说即可,教师应该给以相应的鼓励。

  总结:师提出自己的观点——比较认同第二种描写。

  理由:

  1、含露者,是说黛玉的两眼常似湿润,就好象仙露明珠,就象文中后面的“泪光点点,娇喘微微”用意相同。

  2、从林黛玉一生的悲剧来看,她的前生是一棵绛株草,来到人世间就是为了偿还眼泪的,可以说她就是水做的,而“泣”和“露”正是对她悲剧人生的准确表述。

  3、“蹙”是皱眉的意思,皱眉应该是身体不适或者心里不痛快的时候的一种表情,也正合了后面的描写。而似喜非喜,林妹妹的喜从何呢?

  对于《红楼梦》这部巨著来说,这20个字只不过是沧海一粟,但是只要我们仔细斟酌就会发现,这短短的几个字却可以把林妹妹的一生都概括在内了。如果说鲁迅作品的每一页都挤满了研究者的脑袋,那么《红楼梦》中的每个字每个标点符号都浸透着红学家的心血,可见咬文嚼字的重要,下面我们就看看朱光潜先生是怎样咬文嚼字的呢?

  B、介绍作者

  1、找同学介绍作者。

  2、补充总结:朱光潜先生是我国美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他精通英语,法语,德语,在晚年80岁的时候还自学了俄语,并且一生翻译了很多的著作。在治学方面,朱先生走的是研究和翻译的路子,信奉“三此”主义,即此身,此时,此地。(解释三此,给学生以启发。)

  研习课文:

  一、让学生查阅工具书,解释咬文嚼字的意思。

  总结:

  《现代汉语词典》中有三个解释:

  A、过分地斟酌字句(多指死抠字眼而不领会精神实质)。

  B、形容卖弄才学。

  C、形容强词夺理或狡辩。

  二、原来的意义是贬义的,朱先生在文中却反其道而行之,大胆的提出了新的观点,让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快速浏览课文,找出答案。

  总结:

  (1)在文学,无论阅读或写作,必须要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2)咬文嚼字,表面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

  三、朱先生是怎样咬文嚼字的呢?

  1—5段中,作者都举了哪些例子证明自己的观点,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一下。

  郭老改字院(1)、郭沫若改字——文字与感情有关。

  若虚改“李广射虎”(2)、王若虚改《史记》——文字与情感有关。

  韩愈“推敲”(3)、韩愈改诗——文字与意境有关。

  四、找朗读好的同学读第一段。

  找出郭沫若改台词的例子:

  “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

  “你有革命家的风度”“你这革命家的风度”

  1、“你是个没有骨气的文人”改为“你这个没有骨气的文人”好在何处?(让同学们在下面大声的读这两句,体会不同)

  总结:

  “你是什么”只是单纯的叙述语,没有任何感情色彩,“你这什么”便是坚决的判断,→←增强了语气。所以是什么发生了改变?情感才随之而变。引导:句式。

  2、对郭先生援例把“你有革命家的风度”,改为“你这革命家的风度”,作者是怎样评价?

  总结:

  (1)“你这”式语法大半表示深恶痛绝,在赞美时并不适宜。

  (2)“是”在逻辑上是联接词,相当于等号;“有”的性质全不同。

  3、朱先生想告诉我怎样的道理?

  明确:语言表达和思想感情有密切的关系,不同的语言形式表达不同的思想感情。所以无论阅读或写作,必须要咬文嚼字,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精神。

  五、找同学读第3段。

  1、翻译《史记》李广射虎一段,和改动以后的两段。

  明确:原文——见到草中有大石,误以为是虎就射它,射中了石头,箭头进入石中,走近一看,原来是石头。就又再射大石,最终也未能再射入石中了。

  2、改动前后有什么变化?

  明确:原文属于细节描写,比较生动;改动以后,优点是变得简洁,缺点是没有了细节描写,只是简单的叙述,缺乏生动的感觉。《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三千年的历史,其中对人物的`刻画和描写更是开“史家之绝唱”,比如学过的《鸿门宴》对樊哙的描写,怒发冲冠,非常形象,仿佛就在我们的面前。古人有“用墨如泼”和“惜墨如金”两种用笔方法,所以什么时候惜,什么时候泼,大家在写作的时候一定要自信斟酌。

  六、找同学读第5段。(重点分析)

  朱先生是怎样“推敲”的?

  僧推月下门

  自掩自推真自在,人言冷寂我独闲。

  僧敲月下门

  随缘剥啄惊宿鸟,月下来僧扰梦清。

  如果这首诗的作者不是贾岛而是你,你觉得哪个字更好?

  明确:学生可以说推,敲,也可以说其他的字,只要自圆其说即可。

  这段文字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明确: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感情上的推敲。

  写作过程中文字的斟酌,只要符合想要表达的情感就可,这种选择没有最好只有更适合。

  小结:以上作者从句式、字数、字眼三个角度阐述了咬文嚼字的重要,总的来说他是想告诉我们什么呢?

  总结:语言要和思想情感的表达结合起来,在写作的时候一定要注意。

  思考题:下面两种意境,你比较喜欢哪一种?

  轻风拂细柳,淡月失梅花。

  苏小妹

  轻风舞细柳,淡月隐梅花。

  苏轼

  总结:在写作中,联想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但是联想的事物一定要有新意,不能落入俗套,如果和大家想的一样了,那就没有意思了,(联系高考)。联想走入习惯的渠道以后就会产生“套板反应”,就如第七段所写的,找同学读课文(从第七段开头到“就是套板反应”)。

《咬文嚼字》教案精品2

  学习目标:

  一、分析评价课文观点。

  二、从课文内容、写法上获得一些启示。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打一谜语让同学们猜:小老鼠看书,咬文嚼字。

  小老鼠学习的精神应该推广:把书吃掉,消化掉,成为一个很有品位的小老鼠。

  这里,我想搞个小调查:我们班里大家公认的读书最多的是谁?

  学生推举XX。

  那么,我想问你,你读书有什么秘诀没有?是不是读书读到“咬文嚼字”的程度?

  生:不是。

  那么,你读书就是像陶渊明所倡导的“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则欣然忘食”的这种境界了。有没有较起真来,求得“咬文嚼字”程度的时候?

  生:也有。

  师:这是读书,那么,我还要搞一个小问卷调查:这次是有关写作方面的。每次作文经教师“朱批”之后,下发到你的手里,大家的习惯当然是首先看教师给的分数,看完分数之后呢?有没有谁还会认真看一看教师改过的地方,想一想教师为什么会在这地方划出一道线,或者划出一些圈,有没有谁会在老师指出的有毛病的地方进行一番修改呢?也就是说,自己的文章被老师批阅之后,还有没有兴趣或者习惯进行一番咬文嚼字呢?有没有这样的同学?

  没有啊,那太不好了。打一个比方,建筑工人把房子盖好以后,如果你住进去,你一般要经过一道什么程序?

  生:装修。

  师:对,装修。装修的`目的是什么?

  生:美观,实用。

  师:如果原先的设计不太合理,还应该怎么办?

  生:改造一下。

  师:对,改造一下,让房屋符合自己的审美要求,有居住者的个性要求。

  师:明白我这个比方的意思了吗?

  生:明白了,写文章要咬文嚼字。

  师:不单是写文章要咬文嚼字,读文章也要咬文嚼字。读文章,这里主要是精读文章,如果没有咬文嚼字的精神,你就可能读不透作者在文章中所寄寓的深意,写文章如果缺乏咬文嚼字的精神,你写的文章就可能流于肤浅,缺乏深意。大家说,咬文嚼字重不重要?

  生:重要。

  师:以后在学习语文中,是不是应该大大提倡这种咬文嚼字的精神呢?

  生:应该。

  师:好,孺子可教也!

  二、作者介绍

  师:我们这一册教材中正好有一篇大学问家朱光潜先生写的小文章,就是关于这咬文嚼字内容的。我们先熟悉一下作者。

  看投影:朱光潜情况介绍。

  朱光潜(1897—1986),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学,笔名孟实、孟石,安徽桐城人。主要从事美学研究工作,致力于翻译西方美学名著,在批判继承美学遗产方面,作出了卓有成效的努力,他的《西方美学史》是中国第一部系统论述西方美学历史的著作。他的美学理论在中国当代美学流派中自成一派,影响甚大。主要代表作有:《文艺心理学》《谈美书简》《给青年的十二封信》等。

  三、投影目标

  师:好,我们说,这是一篇大学问家写的一篇小文章,但是仍然有必要让我们咬一咬,嚼一嚼,看看我们能从中获得什么教益,给我们学习语文有什么启发。这就是我们这一课的学习目标。

  打投影:学习目标:

  一、分析评价课文观点。

  二、从课文内容、写法上获得一些启示。

  四、切层概括

  现在大家在预习的基础上再粗读一遍文章,这一遍,先求得粗知大概。注意这样几个问题:

  1、文章有几段?标出标号。

  2、文章观点性的语段是第几段?作者主要的观点什么?用一句话概括出来。

  师:好,粗读一遍,回答刚才我提出的两个问题。

  生:文章共分8自然段。观点性语段在最后一段,作者主要的观点是:

  1、应该有运用文字所应有的谨严精神;

  2、文学是艰苦的事,只有刻苦自励,推陈翻新,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你才会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

  概括一下就是:

  1、应该有谨严精神。

  2、只有咬文嚼字,不断推陈翻新,追求思想感情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才可能达到艺术的完美。

  这个理大家是不是很同意?

  同意。接受这个道理比较简单,好了,这节课目的达到了,怎么?下课吧?

  生:下课?

  师:接受这个观点容易,知道是什么比较容易,比较难的是怎么办。

  师:对。咱们不能像一句北京俗语所说的那样“天桥的把式,光说不练”哪。对,咱们还要从大学问家那里学来咬文嚼字的本领。

  师:看一看朱光潜先生是怎样咬文嚼字的。再看1—7段的内容。这些都是具体咬文嚼字的的实例。总共有几个实例?

  1、演员替郭沫若改台词。

  2、王若虚改《史记》“李广射虎”。

  3、“推敲”的推敲。

  4、《惠山烹小龙团》中两句的剖析。

  5、“套板反应”。

  五、具体分析

  看作者在第8段有一句话:以上是随便举几个实例,说明咬文嚼字的道理。

  我问:作者是不是很“随便”地举出这几个实例?

  生:不是。

  师:那么,大家给这5个实例归一下类,看有没有层次上的分别?

  生:1.2.3是文字修改方面的;4.5是有关词语的联想意义的。

  师:好。我再问一下,3个修改的例子中,有没有越改越好,有没有越改越不好的,有没有怎么改怎么好的。

  生:有。1是修改后增色不少的,表达效果增强了;2是改坏了的。3是怎么改怎么有理的。

  师:你把第1个实例中有关修改后增色的分析给大家找。

《咬文嚼字》教案精品3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结构,理出作者观点。

  2、结合练习,品味佳句,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3、通过品味佳句,培养学生发表独立见解的能力。

  教学重点:

  培养求真求是“咬文嚼字”的精神。

  教学难点:

  借鉴本文的分析方法,培养求异创新的思维方式,并运用到写作中去。

  教学设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数:

  二课时

  第一课时:

  A、导入

  下面两个句子中,哪个更符合林黛玉的形象特征?说明理由。

  两弯似蹙非蹙的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的含情目。

  两弯似蹙非蹙的罥烟眉,一双似泣非泣的含露目。

  明确:学生也许会有不同的想法和见解,只要自圆其说即可,教师应该给以相应的鼓励。

  总结:师提出自己的观点——比较认同第二种描写。

  理由:

  1、含露者,是说黛玉的两眼常似湿润,就好象仙露明珠,就象文中后面的“泪光点点,娇喘微微”用意相同。

  2、从林黛玉一生的悲剧来看,她的前生是一棵绛株草,来到人世间就是为了偿还眼泪的,可以说她就是水做的,而“泣”和“露”正是对她悲剧人生的准确表述。

  3、“蹙”是皱眉的意思,皱眉应该是身体不适或者心里不痛快的时候的一种表情,也正合了后面的描写。而似喜非喜,林妹妹的喜从何呢?

  对于《红楼梦》这部巨著来说,这20个字只不过是沧海一粟,但是只要我们仔细斟酌就会发现,这短短的几个字却可以把林妹妹的一生都概括在内了。如果说鲁迅作品的每一页都挤满了研究者的脑袋,那么《红楼梦》中的每个字每个标点符号都浸透着红学家的心血,可见咬文嚼字的重要,下面我们就看看朱光潜先生是怎样咬文嚼字的呢?

  B、介绍作者

  1、找同学介绍作者。

  2、补充总结:朱光潜先生是我国美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他精通英语,法语,德语,在晚年80岁的时候还自学了俄语,并且一生翻译了很多的著作。在治学方面,朱先生走的是研究和翻译的.路子,信奉“三此”主义,即此身,此时,此地。(解释三此,给学生以启发。)

  研习课文:

  一、让学生查阅工具书,解释咬文嚼字的意思。

  总结:

  《现代汉语词典》中有三个解释:

  A、过分地斟酌字句(多指死抠字眼而不领会精神实质)。

  B、形容卖弄才学。

  C、形容强词夺理或狡辩。

  二、原来的意义是贬义的,朱先生在文中却反其道而行之,大胆的提出了新的观点,让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快速浏览课文,找出答案。

  总结:

  (1)在文学,无论阅读或写作,必须要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2)咬文嚼字,表面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

  三、朱先生是怎样咬文嚼字的呢?

  1—5段中,作者都举了哪些例子证明自己的观点,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一下。

  郭老改字院(1)、郭沫若改字——文字与感情有关。

  若虚改“李广射虎”(2)、王若虚改《史记》——文字与情感有关。

  韩愈“推敲”(3)、韩愈改诗——文字与意境有关。

  四、找朗读好的同学读第一段。

  找出郭沫若改台词的例子:

  “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

  “你有革命家的风度”“你这革命家的风度”

  1、“你是个没有骨气的文人”改为“你这个没有骨气的文人”好在何处?(让同学们在下面大声的读这两句,体会不同)

  总结:

  “你是什么”只是单纯的叙述语,没有任何感情色彩,“你这什么”便是坚决的判断,→←增强了语气。所以是什么发生了改变?情感才随之而变。引导:句式。

  2、对郭先生援例把“你有革命家的风度”,改为“你这革命家的风度”,作者是怎样评价?

  总结:

  (1)“你这”式语法大半表示深恶痛绝,在赞美时并不适宜。

  (2)“是”在逻辑上是联接词,相当于等号;“有”的性质全不同。

  3、朱先生想告诉我怎样的道理?

  明确:语言表达和思想感情有密切的关系,不同的语言形式表达不同的思想感情。所以无论阅读或写作,必须要咬文嚼字,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精神。

  五、找同学读第3段。

  1、翻译《史记》李广射虎一段,和改动以后的两段。

  明确:原文——见到草中有大石,误以为是虎就射它,射中了石头,箭头进入石中,走近一看,原来是石头。就又再射大石,最终也未能再射入石中了。

  2、改动前后有什么变化?

  明确:原文属于细节描写,比较生动;改动以后,优点是变得简洁,缺点是没有了细节描写,只是简单的叙述,缺乏生动的感觉。《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三千年的历史,其中对人物的刻画和描写更是开“史家之绝唱”,比如学过的《鸿门宴》对樊哙的描写,怒发冲冠,非常形象,仿佛就在我们的面前。古人有“用墨如泼”和“惜墨如金”两种用笔方法,所以什么时候惜,什么时候泼,大家在写作的时候一定要自信斟酌。

  六、找同学读第5段。(重点分析)

  朱先生是怎样“推敲”的?

  僧推月下门

  自掩自推真自在,人言冷寂我独闲。

  僧敲月下门

  随缘剥啄惊宿鸟,月下来僧扰梦清。

  如果这首诗的作者不是贾岛而是你,你觉得哪个字更好?

  明确:学生可以说推,敲,也可以说其他的字,只要自圆其说即可。

  这段文字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明确: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感情上的推敲。

  写作过程中文字的斟酌,只要符合想要表达的情感就可,这种选择没有最好只有更适合。

  小结:以上作者从句式、字数、字眼三个角度阐述了咬文嚼字的重要,总的来说他是想告诉我们什么呢?

  总结:语言要和思想情感的表达结合起来,在写作的时候一定要注意。

  思考题:下面两种意境,你比较喜欢哪一种?

  轻风拂细柳,淡月失梅花。

  苏小妹

  轻风舞细柳,淡月隐梅花。

  苏轼

  总结:在写作中,联想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但是联想的事物一定要有新意,不能落入俗套,如果和大家想的一样了,那就没有意思了,(联系高考)。联想走入习惯的渠道以后就会产生“套板反应”,就如第七段所写的,找同学读课文(从第七段开头到“就是套板反应”)。

《咬文嚼字》教案精品4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结构,理出作者观点。

  2、结合练习,品味佳句,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3、通过品味佳句独立见解的能力。

  教学重点

  培养求真求是“咬文嚼字”的精神。

  教学难点:

  借鉴的分析方法,培养求异创新的思维方式,并运用到写作中去。

  教学设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数

  二课时

  第一课时:

  A、导入

  下面两个句子中,哪个更符合林黛玉的形象特征?说明理由。

  两弯似蹙非蹙的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的含情目。

  两弯似蹙非蹙的罥烟眉,一双似泣非泣的含露目。

  明确:学生也许会有不同的想法和见解,只要自圆其说即可,教师应该给以相应的鼓励。

  总结:师提出自己的观点——比较认同第二种描写。

  理由:1、含露者,是说黛玉的两眼常似湿润,就好象仙露明珠,就象文中后面的“泪光点点,娇喘微微”用意相同。

  2、从林黛玉一生的悲剧来看,她的前生是一棵绛株草,来到人世间就是为了偿还眼泪的,可以说她就是水做的,而“泣”和“露”正是对她悲剧人生的准确表述。

  3、“蹙”是皱眉的意思,皱眉应该是身体不适或者心里不痛快的时候的一种表情,也正合了后面的描写。而似喜非喜,林妹妹的喜从何呢?

  对于《红楼梦》这部巨著来说,这20个字只不过是沧海一粟,但是只要我们仔细斟酌就会发现,这短短的几个字却可以把林妹妹的一生都概括在内了。如果说鲁迅作品的每一页都挤满了研究者的脑袋,那么《红楼梦》中的每个字每个标点符号都浸透着红学家的心血,可见咬文嚼字的重要,下面我们就看看朱光潜先生是怎样咬文嚼字的呢?

  B、介绍作者

  1、找同学介绍作者。

  2、补充总结:朱光潜先生是我国美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他精通英语,法语,德语,在晚年80岁的时候还自学了俄语,并且一生翻译了很多的著作。在治学方面,朱先生走的是研究和翻译的路子,信奉“三此”主义,即此身,此时,此地。(解释三此,给学生以启发。)

  研习课文

  一、让学生查阅工具书,解释咬文嚼字的意思。

  总结:

  《现代汉语词典》中有三个解释:

  A、过分地斟酌字句(多指死抠字眼而不领会精神实质)。

  B、形容卖弄才学

  C、形容强词夺理或狡辩。

  二、原来的意义是贬义的,朱先生在文中却反其道而行之,大胆的提出了新的观点,让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快速浏览课文,找出答案。

  总结:

  (1)在文学,无论阅读或写作,必须要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2)咬文嚼字,表面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

  三、朱先生是怎样咬文嚼字的呢?1—5段中,作者都举了哪些例子证明自己的观点,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一下。

  郭老改字院(1)、郭沫若改字——文字与感情有关

  若虚改“李广射虎”(2)、王若虚改《史记》——文字与情感有关

  韩愈“推敲”(3)、韩愈改诗——文字与意境有关

  四、找朗读好的同学读第一段。

  找出郭沫若改台词的例子:

  “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

  “你有革命家的风度”“你这革命家的风度”

  1、“你是个没有骨气的文人”改为“你这个没有骨气的文人”好在何处?(让同学们在下面大声的读这两句,体会不同)

  总结:

  “你是什么”只是单纯的叙述语,没有任何感情色彩,“你这什么”便是坚决的判断,增强了语气。所以是什么发生了改变?情感才随之而变。引导:句式。

  2、对郭先生援例把“你有革命家的风度”,改为“你这革命家的风度”,作者是怎样评价?

  总结:

  (1)“你这”式语法大半表示深恶痛绝,在赞美时并不适宜。

  (2)“是”在逻辑上是联接词,相当于等号;“有”的性质全不同。

  3、朱先生想告诉我怎样的道理?

  明确:语言表达和思想感情有密切的关系,不同的语言形式表达不同的思想感情。所以无论阅读或写作,必须要咬文嚼字,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精神。

  五、找同学读第3段。

  1、翻译《史记》李广射虎一段,和改动以后的两段。

  明确:原文——见到草中有大石,误以为是虎就射它,射中了石头,箭头进入石中,走近一看,原来是石头。就又再射大石,最终也未能再射入石中了。

  2、改动前后有什么变化?

  明确:原文属于细节描写,比较生动;改动以后,优点是变得简洁,缺点是没有了细节描写,只是简单的叙述,缺乏生动的感觉。《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三千年的历史,其中对人物的刻画和描写更是开“史家之绝唱”,比如学过的《鸿门宴》对樊哙的描写,怒发冲冠,非常形象,仿佛就在我们的面前。古人有“用墨如泼”和“惜墨如金”两种用笔方法,所以什么时候惜,什么时候泼,大家在写作的时候一定要自信斟酌。

  六、找同学读第5段。(重点分析)

  1、朱先生是怎样“推敲”的?

  僧推月下门

  自掩自推真自在,人言冷寂我独闲

  僧敲月下门

  随缘剥啄惊宿鸟,月下来僧扰梦清

  如果这首诗的作者不是贾岛而是你,你觉得哪个字更好?

  明确:学生可以说推,敲,也可以说其他的字,只要自圆其说即可。

  这段文字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明确: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感情上的推敲。

  写作过程中文字的斟酌,只要符合想要表达的情感就可,这种选择没有只有更适合。

  小结:以上作者从句式、字数、字眼三个角度阐述了咬文嚼字的重要,总的来说他是想告诉我们什么呢?

  总结:语言要和思想情感的表达结合起来,在写作的时候一定要注意。

  思考题:下面两种意境,你比较喜欢哪一种?

  轻风拂细柳,淡月失梅花。

  ----苏小妹

  轻风舞细柳,淡月隐梅花。

  -----苏轼

  第二课时:

  导语:上次课我们已经详细的分析了这篇课文,这节课我们将继续往下学。

  我们知道文学是感性的,它需要我们有一颗敏感的心,更需要有非常丰富的想象力,敏感可以让我们发掘文学的契机,而想象却可以让我们飞翔。下面我就给大家一个字,看看通过“水”这个字你都想到什么?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交流。

  总结:在写作中,联想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但是联想的事物一定要有新意,不能落入俗套,如果和大家想的一样了,那就没有意思了,(联系高考)。联想走入习惯的渠道以后就会产生“套板反应”,就如第七段所写的,找同学读课文(从第七段开头到“就是套板反应”)。

  八、那么大家在平时有没有被套板反应套住的经历呢?大家不妨交流交流。

  学以致用:

  这句话中包含了一种什么样的情感?

  总结:骄傲,自豪,令人叹服。

  大家填写词是什么?

  明确:“眩晕”

  总结:眩晕,简单的.两个字,你们想到了么?想到的东西要向有创意,前提是要脑子里要有东西,有东西可想,如果脑子里空空如也,连陈词滥调都想不起来,还提什么创新呢?所以大家在平时的时候一定要多读书,多积累,读书的时候遇到好的句子,又价值的东西,都记在本子里,有空的时候就翻出来看看,背下来,要用的时候也可以信手拈来啊。

  回顾课文内容。

  郭老改字

  ↓引

  李广射虎咬联想

  要文要嚼

  韩愈推敲字套板反应

  达到艺术的完美

  二、古人咬字

  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

  ——唐·贾岛

  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

  ——唐·卢延让

  无论你所要讲的是什么,真正能够表现它的句子只有一个,真正适用的动词和形容词也只有一个,就是那最准确的一句、最准确的一个动词和形容词。其他类似的却很多。而你必须把这的句子、的动词、的形容词找出来。

  ——福楼拜对莫泊桑如是说

  四、朱先生主张咬文嚼字是非常必要的,但是也有人并不赞同他的观点,马南村在不求甚解中,提出与作者不同的主张,说:读书“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理由有:

  陶渊明说:“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诸葛亮与徐庶等三人一道读书:“三人务于精读,而亮独观其大略”。诸葛亮比三人高明,因为他“观其大略”知识面更广。

  全班分组讨论:对朱光潜和马南村的不同见解,应该怎样看?

  总结:

  1、这只是两种不同的读书方法而已,没有对和错之分。有的书有的知识必须要咬文嚼字,才能真正的掌握知识;而有的书则可以不求甚解,只需要大概了解即可。在读书的时候要有所选择,有所筛选和区分。

  2、不求甚解是在咬文嚼字的基础上开始的,陶渊明,诸葛亮之所以可以不求甚解,是由于他们的文化水平决定的,有些知识他们可以作到一目了然,不必细细咀嚼就可以知道真谛,而我们的还没有到达那样的水平,所以,还要以咬文嚼字为主。

  五、这篇课文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明确:是文艺随笔,以漫谈的方式,与读者促膝而谈。运用了举例子,做比较等论证方法阐述了自己的观点。

  六、质疑:

  学完这篇课文,还有哪些不明白不确定的地方?

  老师质疑:

  1、朱先生对一个词非常的钟爱,让大家找一下,并查查是什么意思。

  明确:玩索。

  2、学富五车,才高八斗等等。

  七、总结重点字词:

  援例斟酌词藻锱铢必较蕴藉付梓尺牍陈言务去

  八、随笔练习:

  1、任选一个你非常熟悉的事物或景物,进行描写。

  要求:标新立异,避免套板反应。

  题目自拟,300—500字。

  2、考点分析:扩展语句

  根据特定的情景增加词语,使文字表现出特定的内容“早晨,太阳发出光芒,树上的鸟儿鸣叫着,树下的流水流向远方。”

  ①要求扩展后的句子要抒发主人公欢快的心情。

  ②要求扩展后的句子要抒发主人公苦闷伤感的心情。

  3、课堂作业,课堂小结

  假如你的同学现在在日本留学。你打算给他(她)写一封信,以寄思念之情。你会选择用怎样的文字来表达你的情感。请写在作业本上。

  分析:作业的开放性很大,这是对《咬文嚼字》一课的总结。通过这种写作的形式,让学生充分领略“咬文嚼字”的深刻含义。

《咬文嚼字》教案精品5

  一、【教学目的】

  1、理解作品所说的“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感情上推敲”。

  2、学习前人如何咬文嚼字,推敲语言的,进一步领会品味语言的重要性。

  3、增强学生推敲文字的意识,关注文字语言使用规范的问题。

  二、【教学重点】

  以本篇为单元阅读小结,加深对品味语言的理解与运用。

  三、【教学过程】

  1、导入课文

  语言是思想交流的工具,在人类文明历,许多传世和不朽的'名篇有着震撼人心,催人奋进的力量。在生活中如果采用好的词语,不仅准确表达含义,而且使听者读者产生兴趣,达到好的效果。

  比如,《新民晚报》某日头版头条登出了一条新闻,标题是:

  (展示)论坛开讲“福”临上海(实物展示)

  报道的是世界的福布斯全球总裁会议在上海召开的新闻。(发问)标题中,哪个字最吸引你呢?

  学生可能回答:是“福”

  教师:最吸引我的目光的也是这个“福”字,因为这个“福”不仅扣住了“福布斯论坛”这个名词,而且,全球重要的商界、政界、学界人士聚集我们上海,讨论经济发展问题、为经济把脉,这对正值经济大发展的上海来说,可不是福分吗?这一个“福“字用真是生动。

  我们古人也讲“吟安一个字,捻短数径须。”看来“咬文嚼字”不一定总是贬义。(引入课文)

  2、解题:咬文嚼字的原意对文字的过分计较。作者使用它来作为题目,显然另有一番用意。

  3、学生理解文章,思考:作者为把“咬文嚼字”的道理讲的生动具体,举了哪些例子?

  {学生阅读课文后回答}

  教师归纳:共三个例子,一个例子说明了一层意思。一是郭沫若改字(板书),二是王若虚改文(板书)三是贾岛吟诗(板书)到底这些文字改动之后,发生了什么变化呢?我们也来品味品味。

  {学生小声自读,体会文字,自由发言。}

  教师明确:第一个例子,“你这”在婵娟骂宋玉时,表达了她的极端憎恶之情,而在《红楼梦》,里,用是有了讽刺的意味。说明不同情况下改“是”为“这”,情感变化是不同的。(板书)

  第二个例子:王若虚删去一些重要字句,文章失去了原来味道,李广将军神勇无比的形象难以体现了。(板书)

  第三个例子:贾岛吟诗,朱光潜认为“推”要“敲”字用的好,同学刚才也表达了不同意见,无论怎样,正如文章所说的,问题不在那一个更恰当,而在于哪一种表现出的境界是当时所要的,而且与全诗相调和。(板书)

  进一步追问:这三个例子共同证明了一个什么道理?用书上原话。

  明确:“咬文嚼字实际上是调整思想感情。”

  4、课外拓展。继续学用咬文嚼字来品味语言

  活动:师生共同品味三首诗句,交流感受。

  《约客》: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敲字以声衬静,写夜晚宁静)

  《泊船瓜洲》:春风又绿江南岸。(绿字作动词,拟人手法生动再现春到江南景象)

  5、关注生活中语言现象

  生活中也有另外一种咬文嚼字,刻意夸大,改换成语中的字来哗众取宠。如洗衣机的广告“闲妻良母”,摩托车广告“骑乐无穷”网络上也常出现类似“哇塞”的语言。有人说,这样很生活化,很轻松幽默,你认为呢?

  学生自由交流发言

  6、结语:语言文字是传播文明的工具,许许多多辉煌灿烂的文化正因为文字的存在而至今为人们传诵。作为中国人,应当对我们国家语言文字产生自豪,维护语言文字的规范性,纯洁性;对那些低俗的乱用语言的现象要坚决抵制,这种“咬文嚼字”是垃圾,是庸俗的。

  我们应当记住:“没有字斟句酌,精雕细刻的锤炼,永远达不到‘信手拈来,浑然天成’的境界

【《咬文嚼字》教案】相关文章:

中班教案教案04-30

教案幼儿中班教案02-15

中班安全教案教案04-04

小班教案健康教案07-08

桥教案大班教案04-22

《大班教案》大班教案05-13

小班教案小班教案05-17

安全教案关于安全的教案10-30

中班美术教案帽子教案06-10

语言故事教案中班教案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