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教案

时间:2023-09-25 09:42:00 教案 我要投稿

科学教案[实用9篇]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科学教案9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科学教案[实用9篇]

科学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根据自己确定的分类标准,布置“文具店”并作统计记录。

  2、在游戏中练习简单运算。

  3、能相互协商、听取同伴意见,并提出自己的合理建议。

  活动准备:

  1、每人一个装有各种文具的小书包。

  2、笔、记录板

  3、标签纸、各种自制纸币若干

  4、售货员标志

  活动过程:

  1、介绍我的文具——幼儿分小组结伴,互相介绍自己带来的文具。

  ——代表介绍。

  2、布置文具店——每组布置一个“文具店”,讨论:怎样分类摆放。

  ——幼儿分组布置,并贴上自制的价格标签。

  ——给文具店取名,交流布置情况。

  3、统计文具——幼儿作文具店统计员,统计并记录本店的文具数量。

  ——同伴相互交流、检查。

  4、游戏;小小文具店——选出一个售货员,顾客自由地到各个文具店用“十元钱”购买文具用品。

  5、把文具店的文具用品归放到自己的`小书包中。

  活动反思:

  整个活动过程,教师为幼儿搭建了自由探索的舞台,让幼儿自己探索,尝试,思考,教师只是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在科学探索活动中我们首先要有清晰的思路,对整个活动做合理的安排,做到每次操作要求明确,并能为后一次的操作奠定基础。活动层次要清晰,做到层层深入。

科学教案 篇2

  设计意图

  我班的自然角里饲养着几条泥鳅,前段时间,孩子们在给泥鳅换水时不小心把泥鳅掉在了地上,几个孩子们手忙脚乱地抓了起来,“呀,真滑啊!”“真不好抓。…“太滑了,抓不住。”孩子们在自由地交流自己的发现。我知道孩子们对泥鳅不容易抓的现象产生了兴趣,于是,自然生成了——《泥鳅》这一科学活动。

  活动目标

  1.感知并了解泥鳅的主要特征,体验抓泥鳅的乐趣。

  2.在探究活动中发现粗糙材料易抓泥鳅的现象,激发幼儿探索身边科学现象的兴趣。

  活动准备

  1.幼儿已初步了解了鱼类知识。

  2.泥鳅、盆、棉手套和塑料手套等。

  3.介绍泥鳅主要特征及黏液作用的相关录像。

  活动过程

  1.观察感受泥鳅,了解泥鳅的外形特征。

  师:请小朋友仔细看看泥鳅是什么样的,有没有特别的地方或有趣的事情,待会儿把你的发现告诉大家。(为便于幼儿观察,事先在几个大脸盆中放若干泥鳅和水) 幼儿观察后自由讲述自己的发现。 幼:眼睛小小的。 幼:嘴边有胡须。幼:背上有鳍,尾巴上也有,游起来很灵活。 师:是呀,这一点和谁一样啊? 幼:和鱼一样。 师:是的,因为它也是鱼家族中的一员啊。你们有没有发现泥鳅有趣的事情呢? 幼:它身上很滑。 幼:它滑溜溜的,老从我手里滑走。 幼:它身上很粘。 师:这些滑滑的、粘粘的是什么呀? 幼:叫黏液。 师:这些黏液对泥鳅有什么好处? 幼:能帮它逃走。 幼:因为很滑,别人不容易抓住。 师:除了帮它很快逃脱,黏液还会有什么好处呢,你们猜一猜?(幼儿可能回答不上来),好吧,老师请你们看一段录像,看了就知道了。 看录像,梳理有关泥鳅的知识。 师:刚才我们说的,录像中都说到了。现在你们知道了吧,泥鳅的黏液还有什么作用呀? 幼:能帮它的皮肤呼吸。 幼:能帮它在泥地里很快地行走。 师:黏液对泥鳅的好处真不少啊。

  2,尝试体验、比较发现粗糙材料易捉泥鳅的现象。

  幼儿徒手尝试捉泥鳅后集体交流。 师:刚才小朋友说泥鳅身上滑滑的,不好捉。现在你们去试一试,是不是真的很难捉。 师:你捉到泥鳅了吗?你怎么捉的? 幼:我捉了很长时间才捉到两条。 幼:真不好捉啊,我先用一只手没捉到,后来用两只手才捉到的。 师:泥鳅在你手里是怎样的? 幼:我刚把泥鳅捉到,它就马上从我手里滑走了。 幼:它在我手里时拼命扭动,要从我手里逃走。师:泥鳅这么难捉,是什么在帮它的忙啊? 幼:是黏液在帮忙。 师:哦,有了黏液,泥鳅真不容易捉啊。刚才我还看见几个小朋友用老师给你们擦手毛巾在捉掉在地上的泥鳅呢,这个办法也挺好。老师也准备了一些材料,请你们用这些材料试试捉泥鳅。 出示材料,交待要求:每一样都试一试、抓一抓,看看有什么有趣的事。幼儿尝试、比较、发现不同。 师:用这些材料捉泥鳅,你们有没有发现有趣的事情呢? 幼:用棉手套好捉,我捉了好多呢。 幼:我觉得塑料薄膜手套太滑,捉不到泥鳅。幼:我用毛巾把泥鳅身上的黏液吸掉就好捉了。 师:为什么棉手套捉泥鳅容易些,塑料手套捉就不容易?棉手套和塑料手套有什么不同? 幼:棉手套粗糙、塑料手套光滑。 师小结:粗糙的棉手套捉泥鳅时,阻挡泥鳅滑走的`力量变大了,泥鳅就不容易滑走了。塑料手套自己也是滑滑的,它捉泥鳅时,阻挡泥鳅滑走的力量还是很小,所以不容易捉到泥鳅。 3.联系生活,知道如何用粗糙材料防滑。 师:刚才我们捉泥鳅,把地板弄得很湿。瞧,地板变滑了,为什么我们在湿湿的地板上没有滑倒?谁在帮忙? 幼:我们穿了鞋子。 师:为什么穿了鞋子就不滑了? 幼:因为鞋底有花纹,很粗糙的。 师:这个道理和我们用棉手套捉泥鳅是一样的。还有没有其他方法让滑滑的地板变得不滑呢? 幼:可以铺些纸板。 幼:放块地毯。 幼:放块厚棉布。 师:生活中还有好多地方是滑滑的,有些危险的,请小朋友回去找一找,然后想想办法解决吧!

  评析

  我根据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立足于泥鳅主要特征的观察和感知,在活动一开始,就让幼儿自由观察泥鳅的外形特征,了解外形特征与其生活环境的密切关系。在这个环节中,我让幼儿带着“泥鳅长得什么样?他有什么有趣的地方?等问题进行探究,活动中始终让幼儿处于一个宽松、和谐、自由的观察氛围,不要求幼儿获得完整知识,只要是幼儿有自己的观察与发现就行了。在观察感知的基础上,再让幼儿将自己的发现与同伴、老师交流,让幼儿在活动中主动地建构相关知识,而教师此时只是一位积极的引导者、支持者与合作者。在幼儿描述自己的发现时,我们针对“黏液”这一难点展开分析、设疑,让幼儿自己发现、猜想,而后在操作实践和观看录像中得到答案。 孩子们对活生生的泥鳅不易抓是抱有浓厚探究兴趣的,我始终从幼儿的兴趣出发,在活动中以抓为主线,在抓的过程中发现泥鳅因为黏液的帮忙而容易逃脱的现象。在此基础上,材料的出现使探究活动又上升了一个层次。在这个过程中,我重在让幼儿比较粗糙材料与光滑材料捉泥鳅的不同现象,只有发现奇特的现象,才能激发幼儿探究的欲望,让幼儿发现事物间的关系,获得新经验。在活动中,幼儿在亲自操作和体验中自然地发现了棉手套易捉泥鳅的现象,同时,幼儿认识了两种材料的特点,发现了材料特点与捉泥鳅难易程度的关系,从而让他们自发地建构起粗糙的材料具有防滑作用的经验。在这一过程中,我的任务是观察孩子用材料尝试捕捉泥鳅的过程,提供适时的帮助,引导幼儿互相交流分享自己的发现,共同探究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有助于幼儿重新思考自己的探究过程和发现,促进概念和思维水平由低到高的不断发展。 科学活动应来源于生活,更应回归于生活。本次活动的延伸也是继续探索的起点,正如《纲要》中说的,孩子们在科学活动中所面对和需要解决的是有关周围事物和生活中出现的问题,通过解决这些问题的探究活动,孩子们不仅能学会学习,还将发展在社会生活中所必要的能力和行为。所以,我从捉泥鳅的现象中生成活动,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让幼儿知道之所以探索这个现象,探讨这个问题,是为了帮助我们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是为我们的生活所服务的,为幼儿理解科学对人们生活的实际意义提供了直接经验和实践背景。

科学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1.乐意摆弄各种各样的夹子,感知夹子给人们生活带来的便利。

  2.尝试了解不同夹子的不同功用。

  3.在游戏中体验探索发现的快乐。

  活动准备

  1.情境创设:小兔家(矮柜、衣架、小兔一家的合影等)。

  2.各种各样的夹子(食品夹、发夹、衣服夹、被子夹等)。

  3.三组幼儿操作材料:一组,用夹子打扮娃娃;一组,把食品分类;一组,晾衣服。

  4.特殊夹子:封袋夹,核桃夹,报夹、锅夹、饺子夹等。

  5.藤编篓,核桃,音乐等。

  活动过程

  1.谈话导入,激发活动兴趣。

  师:今天小兔搬家,我们一起帮帮忙吧!

  来,出发吧!(听音乐四人一纽搬箱子进入活动室。)

  小兔家到了,我们把箱子放下来。(幼儿依次放好。)

  2.探索实践,了解夹子功用。

  (1)自由选择夹子进行探索并交流。

  师:真累呀,我们到小兔家找个地方坐下来歇会儿吧!老师也搬了许多东西,一起来看看有什么?(出示夹子。)

  师:等会儿请你们四个人一组来玩一玩夹子,和好朋友说一说这些夹子都有什么用。(注意出示完以后及时盖上箱子的盖子。)

  孩子玩一玩,说一说,夹一夹。

  师:现在请你们把篓子里的夹子都夹到身上,(不好夹的拿在手上)回到位置上。

  师:来,每个人多带几个夹子,全部带到位置上。

  分别请幼儿说一说:你拿的什么夹子?有什么用?(可请幼儿到前面介绍。)有意识介绍几种,为分类作准备。

  师:现在要请小朋友来送夹子了。怎么送呢?(出示标记,标记夹在一含篓子上。)看谁送得又快又对!

  (孩子们送完后我轻轻将椅子和箱子靠边放。)

  (2)尝试运用夹子帮小兔收拾房间,了解不同夹子的功用。

  师:小朋友都送对了!来看看你们搬的是什么?

  分别出示箱子里的物品。

  (给孩子看食品篓)哇,有这么多好吃的,等会儿请你们把相同的食物放到一个袋子里。注意不能用手拿哦!想想用哪个夹子来帮忙。

  师:(神秘)这是?

  幼:娃娃。

  师:娃娃的头发有点乱,小兔想请你们来帮娃娃打扮头发呢!

  师:这个箱子里有衣服、被子,你们要找合适的夹子将它们夹到绳子上。

  师:玩的时候想一想,你请哪个夹子帮忙最合适。

  现在四个人一组商量一下,你们玩什么,要请哪个夹子来帮忙。(分别请各组幼儿去操作。)

  鼓励幼儿与同伴商量合作,尝试使用各种不同的夹子完成任务。

  (音乐)

  (3)集体检查幼儿收拾、整理的情况。

  小结:(带幼儿参观)终于收拾好了,小兔家很整洁!

  (神秘地)出示封袋夹,让幼儿猜一猜这是什么,有什么用?

  师:(悄悄打开夹子)这也是一种夹子。

  师:我看到面包袋的袋口开着呢。看我!(边说边拿封袋夹封面包袋的袋口)让幼儿说一说:为什么要用这个夹子把面包袋封起来?(防止灰尘、不会坏、保鲜等)——咦,这个夹子真神奇!

  3.师幼互动,尝试打开核桃。

  师:(出示一个核桃)小兔家还有核桃呢,可是它不知道怎么打开,请小朋友想想办法!(幼儿说出摔、拍、敲、咬、踩等,)

  师:我这儿有个夹子,谁来试试看,能不能用它打开核桃?

  师:这个核桃夹用处可大了!

  (小结)生活中还有许多奇妙的夹子呢。(出示长长的报夹、锅夹、饺子夹等稍作介绍)——夹子真是我们的好帮手!

  4.开动脑筋,运用身体表现。

  师:你们知道吗?其实我们的身体也会变出不同的夹子来呢。一起来变变看。(教师演示)引导幼儿用身体的各个部位变出不同的夹子。

  听音乐玩游戏。

  师:走走走,变变变。

  玩3-4次,带幼儿出活动室。

  附:《我的好帮手:生活中的夹子》说课材料

  随着纲要理念的深入践行以及自身专业的不断成长,我对科学教育有了一些新的认识和理解。简单、朴实、回归本真的课堂是我追求的目标,也是我试图形成的一种教学风格。抽取课题之后,我预设了许多工具,但最终确定用夹子作为主要材料,原因是夹子很常见,又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好帮手之一,而且通过谈话我了解到中班幼儿对夹子不陌生,但是知道得又不是很多,有很大的探索空间。鉴于此,我设计了科学活动《我的好帮手:生活中的夹子》。

  下面我想从目标确立、情境创设、材料准备、师幼互动以及具体的活动流程五个方面进行说课。当然这仅仅是我活动前的预设效果,在现场教学过程中我还会根据幼儿的表现及时调整我的教学策略。

  1.目标确立力求多元化

  活动目标是我在设计活动时首先考虑的因素,因为活动过程中任何教学环节的展开、教学手段的运用都是围绕着目标进行的。因此,根据中班幼儿身心特点,我将本节活动的目标定位为:

  认知目标:乐意摆弄各种夹子,感知夹子给人们生活带来的便利。

  能力目标:尝试了解不同夹子的不同功用。

  情感目标:在游戏活动中体验探索发现的快乐。

  2.情境创设力求生活化

  在情境的创设上力求贴近幼儿生活实际,简易的“晾衣架”、多用的矮橱柜、漂亮的藤编篓等简单的布置就组合成了小兔的.家。我想,这样温馨的环境就像给孩子创设的“游戏场”一样,他们很容易融入其中参与活动。

  3.材料准备力求简约化

  《纲要》指出:“引导幼儿对身边常见事物和现象的特点、变化规律产生兴趣和探究的欲望。”本节活动提供给幼儿的操作材料是生活中最为常见的夹子,如,衣服夹、面包夹等,很容易收集;和孩子共同探索的是奇妙的有特殊功能的夹子,一个个或普通或奇妙的夹子充分激发起幼儿探究的愿望。另外我在每次材料的投放上力求简约,都暗含教学目标,让幼儿在夹夹、玩玩等活动中体验探索、发现、获得成功的喜悦情感。

  4.师幼互动力求和谐化

  活动中我对自己角色的定位是一个参与者、合作者、支持者,从一开始的师幼共同搬家到让孩子整理,以及探索奇妙夹子、变身体夹子等环节我都充分尊重孩子,以引导启发为主,让幼儿在直观、真实的情境中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主动探求新知,真正做到师幼、幼幼和谐互动。

  5.活动过程力求有效化

  现在我主要说一说预设的活动过程。这节活动以夹子为主要材料,以帮小兔为主要情节,设计了四个层层递进的环节:第一,谈话导入,激发活动兴趣。一开始老师、幼儿共同帮小兔搬家,将活动所需物品在不经意间带到了现场,活动的主要材料——夹子则暗藏于老师所搬箱子中。简洁的语言导入:“看看老师搬的是什么?”自然而直接地引出夹子的话题。第二,探索体验,了解夹子功用。首先提供多种夹子,鼓励幼儿自由探索,了解夹子的多样性;其次通过帮小兔家收拾这一游戏形式,让幼儿借助辅助材料进行自主尝试,交流发现夹子的不同功能,并做合理匹配。老师的指导语力求简洁:“整理的时候想想看,请哪个夹子帮忙最合适?”第三,师幼互动,探索特殊夹子。出示封袋夹,通过实践操作,了解其妙用;设计“打开核桃”的认知冲突和难关体验,引导幼儿大胆猜想、验证,培养幼儿勇于探索的科学意识。第四,开动脑筋,运用身体表现。引导幼儿用自己身体的不同部位变出多种“身体夹”,获得亲身体验,同时感受游戏带来的快乐。

  整个活动过程让幼儿在玩夹子、用夹子、变夹子的基础上自主积累和建构相关经验,感知不同夹子的功用,内容简约,过渡自然,环环紧扣。我相信:幼儿的探索过程应该是真实、快乐、有效的。

科学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1、认知目标:了解滑轮的结构和功能,初步认识摩擦力;

  2、技能目标:动手操作制作滑轮,习得问题解决的方式;

  3、情感目标:提高动手能力和探究能力,发展综合性思维。

  重点难点活动重点:

  了解滑轮的结构和功能,初步认识摩擦力;

  活动难点:

  动手操作制作滑轮,习得问题解决的方式;

  活动准备

  一切幼儿可以查找的图文资料,以及可以寻找到的物质资料(保证使用安全)

  活动过程

  一、生成活动

  幼儿围绕着“鸟巢摔坏了”的事件,萌发出“用幼儿园的篮子给小鸟做鸟窝”的想法,在讨论中生成了“如何将篮子成功的放到树上?”的问题。

  二、探究活动

  (一)问题一:如何将篮子成功的放到树上

  1、头脑风暴并验证假设:

  (1)用直升机、消防车吊上去——找不到

  (2)用杆子把篮子杈上去——放不稳

  (3)搭凳子站上去放——不够高

  (4)像升旗那样把篮子升上去……

  2、风暴结论:用滑轮把篮子升上去,方便随时投食和观察小鸟的窝

  3、收集信息:

  (1)观察旗杆,总结升旗所用材料——绳子、滑轮

  (2)询问升旗的饶老师,国旗是怎么被升上去的——向下拉绳子

  (3)了解滑轮的构成及功能

  4、寻找材料:绳子、瓶子、溜溜球、哑铃、滚轮……

  5原型制作:

  (1)了解滑轮的组成与功能。

  (2)选择摩擦力较小的材料。

  (3)按所选材料制作滑轮。

  (二)问题二:什么才是真正的滑轮

  1、头脑风暴:

  (1)圆形的柱体

  (2)光滑的表面

  (3)可以转动的材料

  2、收集信息:再次查找资料认识滑轮

  3、风暴结论:

  (1)中间轮轴可以转动

  (2)有凹槽

  (三)问题三:如何制作滑轮

  1、如何使矿泉水瓶转动

  头脑风暴并验证假设:

  (1)用毛线穿过矿泉水瓶——毛线太细

  (2)用铁丝穿过矿泉水瓶——铁丝太细、会变形

  (3)用木棒穿过矿泉水瓶

  2、木棒怎样穿过矿泉水瓶

  头脑风暴:

  (1)用剪刀剪——矿泉水瓶底太硬,剪不烂

  (2)用刀割——矿泉水瓶底太硬,割不烂

  (3)用火烧过的铁丝或者钉子烫

  3、如何制作凹糟

  头脑风暴:

  (1)买有凹槽的矿泉水瓶——矿泉水瓶太光滑,凹槽高度不够

  (2)把矿泉水瓶中间捏成凹槽——捏出的凹槽不光滑,不能转动

  (3)用麻绳绑住矿泉水瓶两端,使中间形成凹槽

  4、绘制蓝图——设计滑轮

  (四)问题四:绳子的长度为多少合适

  1、头脑风暴并验证假设:

  (1)跟树一样长——没有考虑到绳子会对折

  (2)比树长一点——还是不够长

  (3)两个树那么长——测量树的长度

  2、收集信息:

  (1)用直尺测量

  (2)用杆子丈量

  (3)用绳子比量

  3、寻找材料:

  直尺、杆子、绳子

  4、原型制作:

  按所选材料分小组进行测量

  三、安装与成果展示

  1、初步探索安装滑轮

  2、再次安装有铃铛装饰的滑轮

  活动总结

  经过此次项目活动的开展,我们发现幼儿的探究欲望很强且能提出很多奇思妙想的假设,幼儿愿意动手验证但欠缺动手操作能力,这是幼儿长期缺乏探究和动手实践操作所造成的,同时,此次项目活动的`开展,我们也发现自身欠缺相应的引导能力,“唯有先正己,才能后及人。”教师的知识储备量还不够,在幼儿探究过程中,“管住自己的嘴和手”做得还不好。在面对幼儿的操作困难时,教师的智慧性引导还不够。

  当然,探索至此,幼儿们关于此项目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仍在延续,他们经过长期的观察发现小鸟并不会去自己做的鸟窝里。由此,提出来“什么样的小窝是小鸟喜欢的”问题,这也成为了我们下一步的探究活动。

科学教案 篇5

  设计意图:

  幼儿期正处于数学学习的启蒙时期,幼儿学习的特点是离不开具体丰富的生活经验,因而幼儿园数学教育活动的内容与组织离不开生活实际。《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要求:要选择贴近幼儿的生活,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强调了幼儿园教育尤其是数学教育活动必须回归生活与幼儿生活实际密切沟通,以充分调动幼儿学习的主动性,因此,我根据活动目标,结合幼儿学习数学的特点,选择贴近幼儿生活实际的情况,课前请家长带孩子去逛超市,让孩子提升生活经验。在活动中通过与同伴的互动交流,不但发展了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而且在活动中水到渠成地让幼儿掌握了仿编应用题的基本方法。

  活动目标:

  1、感知应用题由两个已经知道的数字和一个问题组成,知道加法应用题中告知的两个数是部分数,问题是求总数。

  2、愿意尝试根据情景编出完整的加法应用题,在创编的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快乐。

  3、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活动准备:

  1、知识经验准备:

  请家长带幼儿去买东西,使幼儿了解一个买与卖的过程。

  《小朋友的书 数学》

  2、算式卡、水果卡片各10个。

  活动过程:

  一、游戏开火车,复习10以内的加减法。

  二、出示苹果,教师示范编应用题,和幼儿共同分析应用题的结构。

  老师昨天买了3个苹果,今天买了7个苹果,一共有几个苹果?

  讨论∶这道题在说一件什么事情?已经告诉我们的是什么?要我们算的又是什么?算出的答案和告诉我们的数之间是什么关系?

  小结∶这道题在说老师买苹果的事情,已经知道3和7个苹果,要我们算一共有多少个苹果。算出来的10是总数,3和7各是他其中的一部分。

  三、教师做动作,幼儿根据情境编应用题

  教师调整手中苹果图片的数量或把苹果分给两个幼儿,请幼儿创编应用题。重复练习几次。

  四、幼儿操作练习

  幼儿使用《小朋友的书 数学》第22页看图列算式,进一步熟悉应用题的结构及练习10以内的加减法。

  课后反思:

  幼儿期正处于数学学习的启蒙时期,幼儿学习的`特点是离不开具体丰富的生活经验,因而幼儿园数学教育活动的内容与组织离不开生活实际。《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要求:要选择贴近幼儿的生活,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强调了幼儿园教育尤其是数学教育活动必须回归生活与幼儿生活实际密切沟通,以充分调动幼儿学习的主动性,因此,我根据活动目标,结合幼儿学习数学的特点,选择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我选择了《小朋友的书数学》、算式卡、各种水果卡片10个。通过这一活动内容,开始请家长带孩子去超市买卖东西,让幼儿有着买卖的经验,教师将此活动融入到游戏中,刚开始发现幼儿对加法的理解较好,能通过组合算出最后结果,但有个别幼儿对较难的加减不太清楚,在数过手指后才明白相加的道理。

  在买东西的游戏中,边算边练习找钱是对减法运算的培养,并且引导幼儿用比多少的形式,找到各数字间的关系,在游戏中溶入了数学教育,能更好的吸引幼儿的兴趣,提高幼儿学习的积极性。

  因此在以后的教学中,除了要观察幼儿活动,还要指导幼儿在学习时游戏的渗透。经过这个活动也让我了解到课前做好准备是很重要的,所以今后我将会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来迎接每堂课。

科学教案 篇6

  一、教学目标

  1、能够准确的使用方位词:上、下、里;并能用完整的话说出:在……上(下、里)。

  2、愿意参与游戏,从游戏中进一步熟悉方位词。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以某一物体为中心,正确的区分上、下、里;

  难点:能正确的使用相关方位词。

  三、活动准备

  故事PPT、故事背景图、小猫的图片、在教室布置好捉迷藏的场景

  四、教学过程

  (一)教师用故事引入主题,讲述故事的前半段至“我的小猫在哪里”。

  1、出示PPT讲故事,引起幼儿的兴趣

  教师:这是猫妈妈和她的孩子们,这天猫妈妈出门去了,小猫们在家太无聊了,就玩起了捉迷藏,猫妈妈回来一看,窝里一只小猫也没有了,猫妈妈就“喵喵喵”地叫:“我的小猫都到哪去了呢?”(幼儿:出去玩了,藏起来了……)

  2、请幼儿找一找,尝试说出方位词。

  教师提问:小猫跑到哪里去了呢?请你们帮猫妈妈找一找吧。(这时让幼儿仔细观察PPT,找出小猫藏在哪里。)

  3、引导幼儿正确使用方位词:上、下、里;

  教师引导语:我找到了,这只小猫藏在……(椅子下面、椅子上面、柜子里面、篮子里面、床上面;)

  (二)教师讲述故事后半段,并带领幼儿学习方位词。

  教师:原来呀,这些小猫有的藏在篮子里面(点击声音),有的藏在抽屉里面(点击声音),有的在床上(点击声音),有的藏在椅子上面(点击声音),还有的藏在椅子下面(点击声音)。

  (三)请幼儿参与帮助小花猫藏起来,进一步熟悉方位词。

  1、请三名幼儿到前面来,分别帮助小猫藏起来,请其他的'孩子来找。

  教师:小猫说小朋友们真聪明,但是它玩了一次还没玩够,还想再玩,这次它想请小朋友帮助它们藏起来,让别的小朋友来猜,这几个小朋友藏的时候其他人要把小眼睛闭上,不能偷看,这是游戏规则(游戏规则要详细交代,后面的活动才能进行的完整、顺利)。

  2、幼儿在找的时候要说出是在哪里找到小猫的。

  幼儿:我找到了,这只小猫藏在椅子下面(或椅子上面、柜子里面、篮子里面、床上面),我是在椅子下面(或椅子上面、柜子里面、篮子里面、床上面)找到的。

  (四)游戏:捉迷藏

  1、小猫玩累了要休息一下,不如我们大家来玩这个游戏吧!

  (1)教师详细说明游戏规则:请幼儿两个人一组,一个藏,一个找。找到的幼儿要说出,是从哪找到的小朋友的,并用一句完整的话表述出来。

  教师:藏的小朋友要怎样?(幼儿:注意安全,不要碰到头,不能出声)找的小朋友要怎样?(幼儿:在椅子上捂住眼睛,不能偷看哦,偷看了就不能参加游戏了。)

  (2)请幼儿说说你是在哪里找到的。

  教师:你发现他们藏在哪里?

  (3)第二遍时互换角色。

  师:游戏这么好玩,我们再玩一遍吧。刚才找的小朋友现在藏,藏的小朋友现在找(引导幼儿说出这些)。

  2、提醒幼儿在游戏时注意安全,藏的小朋友不能有声音。

  (五)结束:游戏好玩吗?那我们是在哪里玩这个游戏的呢?(在教室里)那你们还想到哪里玩?(在外面)那我们一起出去玩玩吧!

科学教案 篇7

  活动目标:

  1.在寻找、分辨讨论中了解动物保护色的特征和作用。

  2.对动物因适应环境而变色的奇妙现象感到好奇,有进一步探索动物奇特本领的兴趣。

  重点:在创设的"寻找游戏"的情境中通过分辨、讨论认识了解哪些动物是有保护色的,都有些什么作用。

  难点幼儿通过游戏分辨、讨论,了解动物的保护色的特征和作用。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激发幼儿对动物的兴趣和增强对动物的感知;了解幼儿对动物知识的`认识。

  2.环境准备:有电脑和电视机。幼儿椅子围坐成半圆形,椅子后面放置3张桌子(幼儿分组)供操作用。

  3.材料准备:幻灯片《动物的保护色》、各种有保护色的动物图片(枯叶蝶、北极熊、竹节虫、蚱蜢、青蛙等)。

  活动过程:

  一、游戏导入:小鸟找食物

  (观看PPT,讨论)

  重点提问:

  (一)小鸟饿了,想要出来找食物吃,它来到树林里,你们看看它找到了什么?(瓢虫)

  (二)红色的瓢虫一下子就让小鸟找到了,可是小鸟还没有吃饱,我们一起帮小鸟找找,还有什么食物可以吃呢?(蚱蜢)

  (三)为什么蚱蜢一开始小鸟没有找到它呢?

  小结:因为蚱蜢有保护色,绿色的保护色与周围的环境颜色比较相近,比较不容易被小鸟发现。一些动物为了隐蔽和保护自己,身体形成和周围一致的颜色,这就是动物的保护色。

  价值分析:观看PPT,导入主题,激发幼儿了解动物保护色的兴趣。

  二、分辨讨论:动物保护色

  重点提问:

  (一)你们知道还有哪些动物也有保护色呢?(幼儿说,老师点出图片)

  青蛙躲在荷叶上的图片,发现了什么?(青蛙和荷叶颜色相近)

  枯叶蝶:像枯叶一样,躲在枯叶中,可以躲避敌人的侵袭……

  (二)四幅图片:沙漠、森林、大海、极地,看看在各地生活的保护色动物有哪些(猎豹、狮子、鳄鱼、枯叶蝶、北极熊等)

  (三)游戏:谁的眼睛最最亮

  规则:三个小朋友为一组,每组一张图片,用最快的速度,拼出图片并找出藏在图片里的动物朋友。

  小结:在大自然中有许多动物都有和环境很相近的保护色,主要起隐蔽自身躲避敌害和便于觅食的作用。

  价值分析:知道动物保护色的作用,了解动物和自然环境的关系。

  三、迁移经验:奇特的本领

  重点提问:

  (一)动物的保护色真有用,人类受到动物保护色的启发,发明了什么呢?(迷彩服、坦克、变色镜、夜用警服等)

  小结:动物利用自己的保护色保护自己,人类根据动物的保护色运用到各个不同的领域,对人类有很大的帮助。

  (二)动物除了保护色的本领之外,还有哪些奇特的本领呢?我们下次再来交流。

  价值分析:通过交流,进一步了解动物保护色的重要性,并且有进一步探索人类向动物学本领的兴趣。

科学教案 篇8

  活动目标:

  1.了解和感受科学技术给我们家庭生活带来的方便快捷.

  2.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了解1---2种家电工作原理.

  3.激发幼儿了解科技产品的兴趣.

  活动准备:

  1.幼儿用书人手一册.

  2.绘画纸,笔.

  活动过程:

  一.引导幼儿打开幼儿用书,认识几种常见的高科技家电产品.

  1.请幼儿认一认画面上的高科技家电产品,鼓励幼儿说出产品的名称.

  2.组织幼儿讨论:这些高科技家电产品是什么样子的? 这些高科技家电产品有什么用途?

  3.启发幼儿想一想,说一说: 你还知道哪些高科技家电产品,它们有什么用途?

  二.鼓励幼儿将自己知道的高科技家电产品画在框子里,再向同伴介绍.

  三.组织幼儿观看幼儿用书上的观察统计表,并进行记录:

  认一认图上的高科技家电产品, 想一想: 你们家里有哪些高科技家用电器?它们有什么用途?请幼儿对照图表在相应的高科技家电产品下面打或打 .

  引导幼儿在空格中添画自己家的高科技家电产品,并与同伴交流.

  四. 组织幼儿交流活动, 我家有哪些高科技家用电器?它为我们的生活带来那些好处?

  请幼儿在集体面前介绍自己的操作材料,教师展示幼儿的调查结果.

  五. 组织幼儿讨论,激发幼儿爱动脑,爱科学.

  1.你知道其中一些电器工作的'原理吗?

  2. 这些高科技家电是谁发明创造的?如果你是科学家,你想发明一个什么高科技家电产品?用来做什么?

  六.幼儿绘画自己想象的高科技家电产品,教师指导.

  七.欣赏作品,请幼儿介绍自己的想想作品.

  小结: 高科技家电产品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方便快捷.他们每一个产品都有自己的科学道理,希望我们小朋友绘制的新型高科技家电产品在未来都能梦想成真.

科学教案 篇9

  活动目标:

  1、培养幼儿积极参与活动的兴趣,激发幼儿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愿望。

  2、发展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动手能力。

  3、引导幼儿认识手,知道用手能做许多事情。教幼儿初步保护手的方法。

  4、发展动手观察力、操作能力,掌握简单的实验记录方法。

  5、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活动准备:

  《小手爬》音乐磁带、筷子、橡皮泥、图书等操作材料

  活动分析:

  三到四岁的孩子是自我认知、自我意识初步形成的时间,孩子们对自己的身体也越来越感兴趣,于是产生了本次活动:《能干的小手》,重点引导幼儿认识手,知道手能做许多事情,从中激发幼儿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愿望。活动中教师运用讲解法、游戏法、操作法等方法,结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将幼儿感兴趣的游戏贯穿其中巩固幼儿对手的认识,加深对自己的认识,形成初步的自我保护意识。

  活动过程:

  一、导入:

  听音乐和幼儿做小手爬的游戏,引出小手的内容。

  二、展开:

  1、和幼儿一起说手、按顺序认识手。

  2、和幼儿一起认识手指头(大拇指、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知道它们的名字。

  3、和幼儿一起做手指游戏,看谁戴的'又对又快。

  4、和幼儿一起认识手指甲,教育其讲卫生。

  5、和幼儿一起认识手心、手背;做手心手背游戏。

  6、和幼儿讨论手的作用。

  7、教育幼儿手的作用大要保护好手。

  8、请幼儿自由去操作各种材料,体验手的作用。

  三、延伸活动:

  带幼儿到互外做手影游戏,自然结束。

  教学反思:

  由于小班幼儿的经验缺乏又喜欢模仿,容易在经验分享中产生人云亦云的现象,如在讨论小手会干什么时,一个幼儿说我的小手会刷牙,其他的幼儿也会跟着说会刷牙,幼儿的思路打不开,就不能较好地完成教育目标。所以我为幼儿准备了不同的玩具,通过幼儿的实践操作,拓展幼儿的经验,在教学法中我运用谈话法和经验感知法,围绕活动内容,通过教师提问,引导幼儿回答,由于幼儿年龄小,经验少,在引导幼儿认识小手时,就通过以教师为主,幼儿为辅的谈话,调动幼儿已有的经验,围绕我的手上有什么,我的小手本领大,怎样保护手等问题,师幼进行谈话、讨论,幼儿的思路就会打开,经验就能较好的分享,知道手会玩很多的玩具,会做许多的事情,并能尝试着用语言表达出来,这样能够有效的化解难点,突破重点。

  整个活动,孩子们不是端坐静听,而是积极动脑思考;老师不是单纯讲述,而是以游戏吸引孩子,和孩子们一起参与。发现孩子的收获很大,同时老师也感受到了成功的快乐!

《科学教案[实用9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资深写手 • 1对1服务

文章代写服务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精选】科学教案08-09

科学教案(精选)08-06

(经典)科学教案08-06

科学教案07-20

[精选]科学教案09-22

科学教案[精选]09-22

[经典]科学教案09-01

(精选)科学教案08-17

科学教案【经典】08-24

(经典)科学教案09-10

文章代写服务

资深写手 · 帮您写文章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ai帮你写文章
一键生成 高质量 不重复
微信扫码,即可体验

科学教案[实用9篇]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科学教案9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科学教案[实用9篇]

科学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根据自己确定的分类标准,布置“文具店”并作统计记录。

  2、在游戏中练习简单运算。

  3、能相互协商、听取同伴意见,并提出自己的合理建议。

  活动准备:

  1、每人一个装有各种文具的小书包。

  2、笔、记录板

  3、标签纸、各种自制纸币若干

  4、售货员标志

  活动过程:

  1、介绍我的文具——幼儿分小组结伴,互相介绍自己带来的文具。

  ——代表介绍。

  2、布置文具店——每组布置一个“文具店”,讨论:怎样分类摆放。

  ——幼儿分组布置,并贴上自制的价格标签。

  ——给文具店取名,交流布置情况。

  3、统计文具——幼儿作文具店统计员,统计并记录本店的文具数量。

  ——同伴相互交流、检查。

  4、游戏;小小文具店——选出一个售货员,顾客自由地到各个文具店用“十元钱”购买文具用品。

  5、把文具店的文具用品归放到自己的`小书包中。

  活动反思:

  整个活动过程,教师为幼儿搭建了自由探索的舞台,让幼儿自己探索,尝试,思考,教师只是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在科学探索活动中我们首先要有清晰的思路,对整个活动做合理的安排,做到每次操作要求明确,并能为后一次的操作奠定基础。活动层次要清晰,做到层层深入。

科学教案 篇2

  设计意图

  我班的自然角里饲养着几条泥鳅,前段时间,孩子们在给泥鳅换水时不小心把泥鳅掉在了地上,几个孩子们手忙脚乱地抓了起来,“呀,真滑啊!”“真不好抓。…“太滑了,抓不住。”孩子们在自由地交流自己的发现。我知道孩子们对泥鳅不容易抓的现象产生了兴趣,于是,自然生成了——《泥鳅》这一科学活动。

  活动目标

  1.感知并了解泥鳅的主要特征,体验抓泥鳅的乐趣。

  2.在探究活动中发现粗糙材料易抓泥鳅的现象,激发幼儿探索身边科学现象的兴趣。

  活动准备

  1.幼儿已初步了解了鱼类知识。

  2.泥鳅、盆、棉手套和塑料手套等。

  3.介绍泥鳅主要特征及黏液作用的相关录像。

  活动过程

  1.观察感受泥鳅,了解泥鳅的外形特征。

  师:请小朋友仔细看看泥鳅是什么样的,有没有特别的地方或有趣的事情,待会儿把你的发现告诉大家。(为便于幼儿观察,事先在几个大脸盆中放若干泥鳅和水) 幼儿观察后自由讲述自己的发现。 幼:眼睛小小的。 幼:嘴边有胡须。幼:背上有鳍,尾巴上也有,游起来很灵活。 师:是呀,这一点和谁一样啊? 幼:和鱼一样。 师:是的,因为它也是鱼家族中的一员啊。你们有没有发现泥鳅有趣的事情呢? 幼:它身上很滑。 幼:它滑溜溜的,老从我手里滑走。 幼:它身上很粘。 师:这些滑滑的、粘粘的是什么呀? 幼:叫黏液。 师:这些黏液对泥鳅有什么好处? 幼:能帮它逃走。 幼:因为很滑,别人不容易抓住。 师:除了帮它很快逃脱,黏液还会有什么好处呢,你们猜一猜?(幼儿可能回答不上来),好吧,老师请你们看一段录像,看了就知道了。 看录像,梳理有关泥鳅的知识。 师:刚才我们说的,录像中都说到了。现在你们知道了吧,泥鳅的黏液还有什么作用呀? 幼:能帮它的皮肤呼吸。 幼:能帮它在泥地里很快地行走。 师:黏液对泥鳅的好处真不少啊。

  2,尝试体验、比较发现粗糙材料易捉泥鳅的现象。

  幼儿徒手尝试捉泥鳅后集体交流。 师:刚才小朋友说泥鳅身上滑滑的,不好捉。现在你们去试一试,是不是真的很难捉。 师:你捉到泥鳅了吗?你怎么捉的? 幼:我捉了很长时间才捉到两条。 幼:真不好捉啊,我先用一只手没捉到,后来用两只手才捉到的。 师:泥鳅在你手里是怎样的? 幼:我刚把泥鳅捉到,它就马上从我手里滑走了。 幼:它在我手里时拼命扭动,要从我手里逃走。师:泥鳅这么难捉,是什么在帮它的忙啊? 幼:是黏液在帮忙。 师:哦,有了黏液,泥鳅真不容易捉啊。刚才我还看见几个小朋友用老师给你们擦手毛巾在捉掉在地上的泥鳅呢,这个办法也挺好。老师也准备了一些材料,请你们用这些材料试试捉泥鳅。 出示材料,交待要求:每一样都试一试、抓一抓,看看有什么有趣的事。幼儿尝试、比较、发现不同。 师:用这些材料捉泥鳅,你们有没有发现有趣的事情呢? 幼:用棉手套好捉,我捉了好多呢。 幼:我觉得塑料薄膜手套太滑,捉不到泥鳅。幼:我用毛巾把泥鳅身上的黏液吸掉就好捉了。 师:为什么棉手套捉泥鳅容易些,塑料手套捉就不容易?棉手套和塑料手套有什么不同? 幼:棉手套粗糙、塑料手套光滑。 师小结:粗糙的棉手套捉泥鳅时,阻挡泥鳅滑走的`力量变大了,泥鳅就不容易滑走了。塑料手套自己也是滑滑的,它捉泥鳅时,阻挡泥鳅滑走的力量还是很小,所以不容易捉到泥鳅。 3.联系生活,知道如何用粗糙材料防滑。 师:刚才我们捉泥鳅,把地板弄得很湿。瞧,地板变滑了,为什么我们在湿湿的地板上没有滑倒?谁在帮忙? 幼:我们穿了鞋子。 师:为什么穿了鞋子就不滑了? 幼:因为鞋底有花纹,很粗糙的。 师:这个道理和我们用棉手套捉泥鳅是一样的。还有没有其他方法让滑滑的地板变得不滑呢? 幼:可以铺些纸板。 幼:放块地毯。 幼:放块厚棉布。 师:生活中还有好多地方是滑滑的,有些危险的,请小朋友回去找一找,然后想想办法解决吧!

  评析

  我根据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立足于泥鳅主要特征的观察和感知,在活动一开始,就让幼儿自由观察泥鳅的外形特征,了解外形特征与其生活环境的密切关系。在这个环节中,我让幼儿带着“泥鳅长得什么样?他有什么有趣的地方?等问题进行探究,活动中始终让幼儿处于一个宽松、和谐、自由的观察氛围,不要求幼儿获得完整知识,只要是幼儿有自己的观察与发现就行了。在观察感知的基础上,再让幼儿将自己的发现与同伴、老师交流,让幼儿在活动中主动地建构相关知识,而教师此时只是一位积极的引导者、支持者与合作者。在幼儿描述自己的发现时,我们针对“黏液”这一难点展开分析、设疑,让幼儿自己发现、猜想,而后在操作实践和观看录像中得到答案。 孩子们对活生生的泥鳅不易抓是抱有浓厚探究兴趣的,我始终从幼儿的兴趣出发,在活动中以抓为主线,在抓的过程中发现泥鳅因为黏液的帮忙而容易逃脱的现象。在此基础上,材料的出现使探究活动又上升了一个层次。在这个过程中,我重在让幼儿比较粗糙材料与光滑材料捉泥鳅的不同现象,只有发现奇特的现象,才能激发幼儿探究的欲望,让幼儿发现事物间的关系,获得新经验。在活动中,幼儿在亲自操作和体验中自然地发现了棉手套易捉泥鳅的现象,同时,幼儿认识了两种材料的特点,发现了材料特点与捉泥鳅难易程度的关系,从而让他们自发地建构起粗糙的材料具有防滑作用的经验。在这一过程中,我的任务是观察孩子用材料尝试捕捉泥鳅的过程,提供适时的帮助,引导幼儿互相交流分享自己的发现,共同探究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有助于幼儿重新思考自己的探究过程和发现,促进概念和思维水平由低到高的不断发展。 科学活动应来源于生活,更应回归于生活。本次活动的延伸也是继续探索的起点,正如《纲要》中说的,孩子们在科学活动中所面对和需要解决的是有关周围事物和生活中出现的问题,通过解决这些问题的探究活动,孩子们不仅能学会学习,还将发展在社会生活中所必要的能力和行为。所以,我从捉泥鳅的现象中生成活动,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让幼儿知道之所以探索这个现象,探讨这个问题,是为了帮助我们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是为我们的生活所服务的,为幼儿理解科学对人们生活的实际意义提供了直接经验和实践背景。

科学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1.乐意摆弄各种各样的夹子,感知夹子给人们生活带来的便利。

  2.尝试了解不同夹子的不同功用。

  3.在游戏中体验探索发现的快乐。

  活动准备

  1.情境创设:小兔家(矮柜、衣架、小兔一家的合影等)。

  2.各种各样的夹子(食品夹、发夹、衣服夹、被子夹等)。

  3.三组幼儿操作材料:一组,用夹子打扮娃娃;一组,把食品分类;一组,晾衣服。

  4.特殊夹子:封袋夹,核桃夹,报夹、锅夹、饺子夹等。

  5.藤编篓,核桃,音乐等。

  活动过程

  1.谈话导入,激发活动兴趣。

  师:今天小兔搬家,我们一起帮帮忙吧!

  来,出发吧!(听音乐四人一纽搬箱子进入活动室。)

  小兔家到了,我们把箱子放下来。(幼儿依次放好。)

  2.探索实践,了解夹子功用。

  (1)自由选择夹子进行探索并交流。

  师:真累呀,我们到小兔家找个地方坐下来歇会儿吧!老师也搬了许多东西,一起来看看有什么?(出示夹子。)

  师:等会儿请你们四个人一组来玩一玩夹子,和好朋友说一说这些夹子都有什么用。(注意出示完以后及时盖上箱子的盖子。)

  孩子玩一玩,说一说,夹一夹。

  师:现在请你们把篓子里的夹子都夹到身上,(不好夹的拿在手上)回到位置上。

  师:来,每个人多带几个夹子,全部带到位置上。

  分别请幼儿说一说:你拿的什么夹子?有什么用?(可请幼儿到前面介绍。)有意识介绍几种,为分类作准备。

  师:现在要请小朋友来送夹子了。怎么送呢?(出示标记,标记夹在一含篓子上。)看谁送得又快又对!

  (孩子们送完后我轻轻将椅子和箱子靠边放。)

  (2)尝试运用夹子帮小兔收拾房间,了解不同夹子的功用。

  师:小朋友都送对了!来看看你们搬的是什么?

  分别出示箱子里的物品。

  (给孩子看食品篓)哇,有这么多好吃的,等会儿请你们把相同的食物放到一个袋子里。注意不能用手拿哦!想想用哪个夹子来帮忙。

  师:(神秘)这是?

  幼:娃娃。

  师:娃娃的头发有点乱,小兔想请你们来帮娃娃打扮头发呢!

  师:这个箱子里有衣服、被子,你们要找合适的夹子将它们夹到绳子上。

  师:玩的时候想一想,你请哪个夹子帮忙最合适。

  现在四个人一组商量一下,你们玩什么,要请哪个夹子来帮忙。(分别请各组幼儿去操作。)

  鼓励幼儿与同伴商量合作,尝试使用各种不同的夹子完成任务。

  (音乐)

  (3)集体检查幼儿收拾、整理的情况。

  小结:(带幼儿参观)终于收拾好了,小兔家很整洁!

  (神秘地)出示封袋夹,让幼儿猜一猜这是什么,有什么用?

  师:(悄悄打开夹子)这也是一种夹子。

  师:我看到面包袋的袋口开着呢。看我!(边说边拿封袋夹封面包袋的袋口)让幼儿说一说:为什么要用这个夹子把面包袋封起来?(防止灰尘、不会坏、保鲜等)——咦,这个夹子真神奇!

  3.师幼互动,尝试打开核桃。

  师:(出示一个核桃)小兔家还有核桃呢,可是它不知道怎么打开,请小朋友想想办法!(幼儿说出摔、拍、敲、咬、踩等,)

  师:我这儿有个夹子,谁来试试看,能不能用它打开核桃?

  师:这个核桃夹用处可大了!

  (小结)生活中还有许多奇妙的夹子呢。(出示长长的报夹、锅夹、饺子夹等稍作介绍)——夹子真是我们的好帮手!

  4.开动脑筋,运用身体表现。

  师:你们知道吗?其实我们的身体也会变出不同的夹子来呢。一起来变变看。(教师演示)引导幼儿用身体的各个部位变出不同的夹子。

  听音乐玩游戏。

  师:走走走,变变变。

  玩3-4次,带幼儿出活动室。

  附:《我的好帮手:生活中的夹子》说课材料

  随着纲要理念的深入践行以及自身专业的不断成长,我对科学教育有了一些新的认识和理解。简单、朴实、回归本真的课堂是我追求的目标,也是我试图形成的一种教学风格。抽取课题之后,我预设了许多工具,但最终确定用夹子作为主要材料,原因是夹子很常见,又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好帮手之一,而且通过谈话我了解到中班幼儿对夹子不陌生,但是知道得又不是很多,有很大的探索空间。鉴于此,我设计了科学活动《我的好帮手:生活中的夹子》。

  下面我想从目标确立、情境创设、材料准备、师幼互动以及具体的活动流程五个方面进行说课。当然这仅仅是我活动前的预设效果,在现场教学过程中我还会根据幼儿的表现及时调整我的教学策略。

  1.目标确立力求多元化

  活动目标是我在设计活动时首先考虑的因素,因为活动过程中任何教学环节的展开、教学手段的运用都是围绕着目标进行的。因此,根据中班幼儿身心特点,我将本节活动的目标定位为:

  认知目标:乐意摆弄各种夹子,感知夹子给人们生活带来的便利。

  能力目标:尝试了解不同夹子的不同功用。

  情感目标:在游戏活动中体验探索发现的快乐。

  2.情境创设力求生活化

  在情境的创设上力求贴近幼儿生活实际,简易的“晾衣架”、多用的矮橱柜、漂亮的藤编篓等简单的布置就组合成了小兔的.家。我想,这样温馨的环境就像给孩子创设的“游戏场”一样,他们很容易融入其中参与活动。

  3.材料准备力求简约化

  《纲要》指出:“引导幼儿对身边常见事物和现象的特点、变化规律产生兴趣和探究的欲望。”本节活动提供给幼儿的操作材料是生活中最为常见的夹子,如,衣服夹、面包夹等,很容易收集;和孩子共同探索的是奇妙的有特殊功能的夹子,一个个或普通或奇妙的夹子充分激发起幼儿探究的愿望。另外我在每次材料的投放上力求简约,都暗含教学目标,让幼儿在夹夹、玩玩等活动中体验探索、发现、获得成功的喜悦情感。

  4.师幼互动力求和谐化

  活动中我对自己角色的定位是一个参与者、合作者、支持者,从一开始的师幼共同搬家到让孩子整理,以及探索奇妙夹子、变身体夹子等环节我都充分尊重孩子,以引导启发为主,让幼儿在直观、真实的情境中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主动探求新知,真正做到师幼、幼幼和谐互动。

  5.活动过程力求有效化

  现在我主要说一说预设的活动过程。这节活动以夹子为主要材料,以帮小兔为主要情节,设计了四个层层递进的环节:第一,谈话导入,激发活动兴趣。一开始老师、幼儿共同帮小兔搬家,将活动所需物品在不经意间带到了现场,活动的主要材料——夹子则暗藏于老师所搬箱子中。简洁的语言导入:“看看老师搬的是什么?”自然而直接地引出夹子的话题。第二,探索体验,了解夹子功用。首先提供多种夹子,鼓励幼儿自由探索,了解夹子的多样性;其次通过帮小兔家收拾这一游戏形式,让幼儿借助辅助材料进行自主尝试,交流发现夹子的不同功能,并做合理匹配。老师的指导语力求简洁:“整理的时候想想看,请哪个夹子帮忙最合适?”第三,师幼互动,探索特殊夹子。出示封袋夹,通过实践操作,了解其妙用;设计“打开核桃”的认知冲突和难关体验,引导幼儿大胆猜想、验证,培养幼儿勇于探索的科学意识。第四,开动脑筋,运用身体表现。引导幼儿用自己身体的不同部位变出多种“身体夹”,获得亲身体验,同时感受游戏带来的快乐。

  整个活动过程让幼儿在玩夹子、用夹子、变夹子的基础上自主积累和建构相关经验,感知不同夹子的功用,内容简约,过渡自然,环环紧扣。我相信:幼儿的探索过程应该是真实、快乐、有效的。

科学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1、认知目标:了解滑轮的结构和功能,初步认识摩擦力;

  2、技能目标:动手操作制作滑轮,习得问题解决的方式;

  3、情感目标:提高动手能力和探究能力,发展综合性思维。

  重点难点活动重点:

  了解滑轮的结构和功能,初步认识摩擦力;

  活动难点:

  动手操作制作滑轮,习得问题解决的方式;

  活动准备

  一切幼儿可以查找的图文资料,以及可以寻找到的物质资料(保证使用安全)

  活动过程

  一、生成活动

  幼儿围绕着“鸟巢摔坏了”的事件,萌发出“用幼儿园的篮子给小鸟做鸟窝”的想法,在讨论中生成了“如何将篮子成功的放到树上?”的问题。

  二、探究活动

  (一)问题一:如何将篮子成功的放到树上

  1、头脑风暴并验证假设:

  (1)用直升机、消防车吊上去——找不到

  (2)用杆子把篮子杈上去——放不稳

  (3)搭凳子站上去放——不够高

  (4)像升旗那样把篮子升上去……

  2、风暴结论:用滑轮把篮子升上去,方便随时投食和观察小鸟的窝

  3、收集信息:

  (1)观察旗杆,总结升旗所用材料——绳子、滑轮

  (2)询问升旗的饶老师,国旗是怎么被升上去的——向下拉绳子

  (3)了解滑轮的构成及功能

  4、寻找材料:绳子、瓶子、溜溜球、哑铃、滚轮……

  5原型制作:

  (1)了解滑轮的组成与功能。

  (2)选择摩擦力较小的材料。

  (3)按所选材料制作滑轮。

  (二)问题二:什么才是真正的滑轮

  1、头脑风暴:

  (1)圆形的柱体

  (2)光滑的表面

  (3)可以转动的材料

  2、收集信息:再次查找资料认识滑轮

  3、风暴结论:

  (1)中间轮轴可以转动

  (2)有凹槽

  (三)问题三:如何制作滑轮

  1、如何使矿泉水瓶转动

  头脑风暴并验证假设:

  (1)用毛线穿过矿泉水瓶——毛线太细

  (2)用铁丝穿过矿泉水瓶——铁丝太细、会变形

  (3)用木棒穿过矿泉水瓶

  2、木棒怎样穿过矿泉水瓶

  头脑风暴:

  (1)用剪刀剪——矿泉水瓶底太硬,剪不烂

  (2)用刀割——矿泉水瓶底太硬,割不烂

  (3)用火烧过的铁丝或者钉子烫

  3、如何制作凹糟

  头脑风暴:

  (1)买有凹槽的矿泉水瓶——矿泉水瓶太光滑,凹槽高度不够

  (2)把矿泉水瓶中间捏成凹槽——捏出的凹槽不光滑,不能转动

  (3)用麻绳绑住矿泉水瓶两端,使中间形成凹槽

  4、绘制蓝图——设计滑轮

  (四)问题四:绳子的长度为多少合适

  1、头脑风暴并验证假设:

  (1)跟树一样长——没有考虑到绳子会对折

  (2)比树长一点——还是不够长

  (3)两个树那么长——测量树的长度

  2、收集信息:

  (1)用直尺测量

  (2)用杆子丈量

  (3)用绳子比量

  3、寻找材料:

  直尺、杆子、绳子

  4、原型制作:

  按所选材料分小组进行测量

  三、安装与成果展示

  1、初步探索安装滑轮

  2、再次安装有铃铛装饰的滑轮

  活动总结

  经过此次项目活动的开展,我们发现幼儿的探究欲望很强且能提出很多奇思妙想的假设,幼儿愿意动手验证但欠缺动手操作能力,这是幼儿长期缺乏探究和动手实践操作所造成的,同时,此次项目活动的`开展,我们也发现自身欠缺相应的引导能力,“唯有先正己,才能后及人。”教师的知识储备量还不够,在幼儿探究过程中,“管住自己的嘴和手”做得还不好。在面对幼儿的操作困难时,教师的智慧性引导还不够。

  当然,探索至此,幼儿们关于此项目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仍在延续,他们经过长期的观察发现小鸟并不会去自己做的鸟窝里。由此,提出来“什么样的小窝是小鸟喜欢的”问题,这也成为了我们下一步的探究活动。

科学教案 篇5

  设计意图:

  幼儿期正处于数学学习的启蒙时期,幼儿学习的特点是离不开具体丰富的生活经验,因而幼儿园数学教育活动的内容与组织离不开生活实际。《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要求:要选择贴近幼儿的生活,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强调了幼儿园教育尤其是数学教育活动必须回归生活与幼儿生活实际密切沟通,以充分调动幼儿学习的主动性,因此,我根据活动目标,结合幼儿学习数学的特点,选择贴近幼儿生活实际的情况,课前请家长带孩子去逛超市,让孩子提升生活经验。在活动中通过与同伴的互动交流,不但发展了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而且在活动中水到渠成地让幼儿掌握了仿编应用题的基本方法。

  活动目标:

  1、感知应用题由两个已经知道的数字和一个问题组成,知道加法应用题中告知的两个数是部分数,问题是求总数。

  2、愿意尝试根据情景编出完整的加法应用题,在创编的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快乐。

  3、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活动准备:

  1、知识经验准备:

  请家长带幼儿去买东西,使幼儿了解一个买与卖的过程。

  《小朋友的书 数学》

  2、算式卡、水果卡片各10个。

  活动过程:

  一、游戏开火车,复习10以内的加减法。

  二、出示苹果,教师示范编应用题,和幼儿共同分析应用题的结构。

  老师昨天买了3个苹果,今天买了7个苹果,一共有几个苹果?

  讨论∶这道题在说一件什么事情?已经告诉我们的是什么?要我们算的又是什么?算出的答案和告诉我们的数之间是什么关系?

  小结∶这道题在说老师买苹果的事情,已经知道3和7个苹果,要我们算一共有多少个苹果。算出来的10是总数,3和7各是他其中的一部分。

  三、教师做动作,幼儿根据情境编应用题

  教师调整手中苹果图片的数量或把苹果分给两个幼儿,请幼儿创编应用题。重复练习几次。

  四、幼儿操作练习

  幼儿使用《小朋友的书 数学》第22页看图列算式,进一步熟悉应用题的结构及练习10以内的加减法。

  课后反思:

  幼儿期正处于数学学习的启蒙时期,幼儿学习的`特点是离不开具体丰富的生活经验,因而幼儿园数学教育活动的内容与组织离不开生活实际。《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要求:要选择贴近幼儿的生活,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强调了幼儿园教育尤其是数学教育活动必须回归生活与幼儿生活实际密切沟通,以充分调动幼儿学习的主动性,因此,我根据活动目标,结合幼儿学习数学的特点,选择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我选择了《小朋友的书数学》、算式卡、各种水果卡片10个。通过这一活动内容,开始请家长带孩子去超市买卖东西,让幼儿有着买卖的经验,教师将此活动融入到游戏中,刚开始发现幼儿对加法的理解较好,能通过组合算出最后结果,但有个别幼儿对较难的加减不太清楚,在数过手指后才明白相加的道理。

  在买东西的游戏中,边算边练习找钱是对减法运算的培养,并且引导幼儿用比多少的形式,找到各数字间的关系,在游戏中溶入了数学教育,能更好的吸引幼儿的兴趣,提高幼儿学习的积极性。

  因此在以后的教学中,除了要观察幼儿活动,还要指导幼儿在学习时游戏的渗透。经过这个活动也让我了解到课前做好准备是很重要的,所以今后我将会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来迎接每堂课。

科学教案 篇6

  一、教学目标

  1、能够准确的使用方位词:上、下、里;并能用完整的话说出:在……上(下、里)。

  2、愿意参与游戏,从游戏中进一步熟悉方位词。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以某一物体为中心,正确的区分上、下、里;

  难点:能正确的使用相关方位词。

  三、活动准备

  故事PPT、故事背景图、小猫的图片、在教室布置好捉迷藏的场景

  四、教学过程

  (一)教师用故事引入主题,讲述故事的前半段至“我的小猫在哪里”。

  1、出示PPT讲故事,引起幼儿的兴趣

  教师:这是猫妈妈和她的孩子们,这天猫妈妈出门去了,小猫们在家太无聊了,就玩起了捉迷藏,猫妈妈回来一看,窝里一只小猫也没有了,猫妈妈就“喵喵喵”地叫:“我的小猫都到哪去了呢?”(幼儿:出去玩了,藏起来了……)

  2、请幼儿找一找,尝试说出方位词。

  教师提问:小猫跑到哪里去了呢?请你们帮猫妈妈找一找吧。(这时让幼儿仔细观察PPT,找出小猫藏在哪里。)

  3、引导幼儿正确使用方位词:上、下、里;

  教师引导语:我找到了,这只小猫藏在……(椅子下面、椅子上面、柜子里面、篮子里面、床上面;)

  (二)教师讲述故事后半段,并带领幼儿学习方位词。

  教师:原来呀,这些小猫有的藏在篮子里面(点击声音),有的藏在抽屉里面(点击声音),有的在床上(点击声音),有的藏在椅子上面(点击声音),还有的藏在椅子下面(点击声音)。

  (三)请幼儿参与帮助小花猫藏起来,进一步熟悉方位词。

  1、请三名幼儿到前面来,分别帮助小猫藏起来,请其他的'孩子来找。

  教师:小猫说小朋友们真聪明,但是它玩了一次还没玩够,还想再玩,这次它想请小朋友帮助它们藏起来,让别的小朋友来猜,这几个小朋友藏的时候其他人要把小眼睛闭上,不能偷看,这是游戏规则(游戏规则要详细交代,后面的活动才能进行的完整、顺利)。

  2、幼儿在找的时候要说出是在哪里找到小猫的。

  幼儿:我找到了,这只小猫藏在椅子下面(或椅子上面、柜子里面、篮子里面、床上面),我是在椅子下面(或椅子上面、柜子里面、篮子里面、床上面)找到的。

  (四)游戏:捉迷藏

  1、小猫玩累了要休息一下,不如我们大家来玩这个游戏吧!

  (1)教师详细说明游戏规则:请幼儿两个人一组,一个藏,一个找。找到的幼儿要说出,是从哪找到的小朋友的,并用一句完整的话表述出来。

  教师:藏的小朋友要怎样?(幼儿:注意安全,不要碰到头,不能出声)找的小朋友要怎样?(幼儿:在椅子上捂住眼睛,不能偷看哦,偷看了就不能参加游戏了。)

  (2)请幼儿说说你是在哪里找到的。

  教师:你发现他们藏在哪里?

  (3)第二遍时互换角色。

  师:游戏这么好玩,我们再玩一遍吧。刚才找的小朋友现在藏,藏的小朋友现在找(引导幼儿说出这些)。

  2、提醒幼儿在游戏时注意安全,藏的小朋友不能有声音。

  (五)结束:游戏好玩吗?那我们是在哪里玩这个游戏的呢?(在教室里)那你们还想到哪里玩?(在外面)那我们一起出去玩玩吧!

科学教案 篇7

  活动目标:

  1.在寻找、分辨讨论中了解动物保护色的特征和作用。

  2.对动物因适应环境而变色的奇妙现象感到好奇,有进一步探索动物奇特本领的兴趣。

  重点:在创设的"寻找游戏"的情境中通过分辨、讨论认识了解哪些动物是有保护色的,都有些什么作用。

  难点幼儿通过游戏分辨、讨论,了解动物的保护色的特征和作用。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激发幼儿对动物的兴趣和增强对动物的感知;了解幼儿对动物知识的`认识。

  2.环境准备:有电脑和电视机。幼儿椅子围坐成半圆形,椅子后面放置3张桌子(幼儿分组)供操作用。

  3.材料准备:幻灯片《动物的保护色》、各种有保护色的动物图片(枯叶蝶、北极熊、竹节虫、蚱蜢、青蛙等)。

  活动过程:

  一、游戏导入:小鸟找食物

  (观看PPT,讨论)

  重点提问:

  (一)小鸟饿了,想要出来找食物吃,它来到树林里,你们看看它找到了什么?(瓢虫)

  (二)红色的瓢虫一下子就让小鸟找到了,可是小鸟还没有吃饱,我们一起帮小鸟找找,还有什么食物可以吃呢?(蚱蜢)

  (三)为什么蚱蜢一开始小鸟没有找到它呢?

  小结:因为蚱蜢有保护色,绿色的保护色与周围的环境颜色比较相近,比较不容易被小鸟发现。一些动物为了隐蔽和保护自己,身体形成和周围一致的颜色,这就是动物的保护色。

  价值分析:观看PPT,导入主题,激发幼儿了解动物保护色的兴趣。

  二、分辨讨论:动物保护色

  重点提问:

  (一)你们知道还有哪些动物也有保护色呢?(幼儿说,老师点出图片)

  青蛙躲在荷叶上的图片,发现了什么?(青蛙和荷叶颜色相近)

  枯叶蝶:像枯叶一样,躲在枯叶中,可以躲避敌人的侵袭……

  (二)四幅图片:沙漠、森林、大海、极地,看看在各地生活的保护色动物有哪些(猎豹、狮子、鳄鱼、枯叶蝶、北极熊等)

  (三)游戏:谁的眼睛最最亮

  规则:三个小朋友为一组,每组一张图片,用最快的速度,拼出图片并找出藏在图片里的动物朋友。

  小结:在大自然中有许多动物都有和环境很相近的保护色,主要起隐蔽自身躲避敌害和便于觅食的作用。

  价值分析:知道动物保护色的作用,了解动物和自然环境的关系。

  三、迁移经验:奇特的本领

  重点提问:

  (一)动物的保护色真有用,人类受到动物保护色的启发,发明了什么呢?(迷彩服、坦克、变色镜、夜用警服等)

  小结:动物利用自己的保护色保护自己,人类根据动物的保护色运用到各个不同的领域,对人类有很大的帮助。

  (二)动物除了保护色的本领之外,还有哪些奇特的本领呢?我们下次再来交流。

  价值分析:通过交流,进一步了解动物保护色的重要性,并且有进一步探索人类向动物学本领的兴趣。

科学教案 篇8

  活动目标:

  1.了解和感受科学技术给我们家庭生活带来的方便快捷.

  2.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了解1---2种家电工作原理.

  3.激发幼儿了解科技产品的兴趣.

  活动准备:

  1.幼儿用书人手一册.

  2.绘画纸,笔.

  活动过程:

  一.引导幼儿打开幼儿用书,认识几种常见的高科技家电产品.

  1.请幼儿认一认画面上的高科技家电产品,鼓励幼儿说出产品的名称.

  2.组织幼儿讨论:这些高科技家电产品是什么样子的? 这些高科技家电产品有什么用途?

  3.启发幼儿想一想,说一说: 你还知道哪些高科技家电产品,它们有什么用途?

  二.鼓励幼儿将自己知道的高科技家电产品画在框子里,再向同伴介绍.

  三.组织幼儿观看幼儿用书上的观察统计表,并进行记录:

  认一认图上的高科技家电产品, 想一想: 你们家里有哪些高科技家用电器?它们有什么用途?请幼儿对照图表在相应的高科技家电产品下面打或打 .

  引导幼儿在空格中添画自己家的高科技家电产品,并与同伴交流.

  四. 组织幼儿交流活动, 我家有哪些高科技家用电器?它为我们的生活带来那些好处?

  请幼儿在集体面前介绍自己的操作材料,教师展示幼儿的调查结果.

  五. 组织幼儿讨论,激发幼儿爱动脑,爱科学.

  1.你知道其中一些电器工作的'原理吗?

  2. 这些高科技家电是谁发明创造的?如果你是科学家,你想发明一个什么高科技家电产品?用来做什么?

  六.幼儿绘画自己想象的高科技家电产品,教师指导.

  七.欣赏作品,请幼儿介绍自己的想想作品.

  小结: 高科技家电产品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方便快捷.他们每一个产品都有自己的科学道理,希望我们小朋友绘制的新型高科技家电产品在未来都能梦想成真.

科学教案 篇9

  活动目标:

  1、培养幼儿积极参与活动的兴趣,激发幼儿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愿望。

  2、发展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动手能力。

  3、引导幼儿认识手,知道用手能做许多事情。教幼儿初步保护手的方法。

  4、发展动手观察力、操作能力,掌握简单的实验记录方法。

  5、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活动准备:

  《小手爬》音乐磁带、筷子、橡皮泥、图书等操作材料

  活动分析:

  三到四岁的孩子是自我认知、自我意识初步形成的时间,孩子们对自己的身体也越来越感兴趣,于是产生了本次活动:《能干的小手》,重点引导幼儿认识手,知道手能做许多事情,从中激发幼儿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愿望。活动中教师运用讲解法、游戏法、操作法等方法,结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将幼儿感兴趣的游戏贯穿其中巩固幼儿对手的认识,加深对自己的认识,形成初步的自我保护意识。

  活动过程:

  一、导入:

  听音乐和幼儿做小手爬的游戏,引出小手的内容。

  二、展开:

  1、和幼儿一起说手、按顺序认识手。

  2、和幼儿一起认识手指头(大拇指、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知道它们的名字。

  3、和幼儿一起做手指游戏,看谁戴的'又对又快。

  4、和幼儿一起认识手指甲,教育其讲卫生。

  5、和幼儿一起认识手心、手背;做手心手背游戏。

  6、和幼儿讨论手的作用。

  7、教育幼儿手的作用大要保护好手。

  8、请幼儿自由去操作各种材料,体验手的作用。

  三、延伸活动:

  带幼儿到互外做手影游戏,自然结束。

  教学反思:

  由于小班幼儿的经验缺乏又喜欢模仿,容易在经验分享中产生人云亦云的现象,如在讨论小手会干什么时,一个幼儿说我的小手会刷牙,其他的幼儿也会跟着说会刷牙,幼儿的思路打不开,就不能较好地完成教育目标。所以我为幼儿准备了不同的玩具,通过幼儿的实践操作,拓展幼儿的经验,在教学法中我运用谈话法和经验感知法,围绕活动内容,通过教师提问,引导幼儿回答,由于幼儿年龄小,经验少,在引导幼儿认识小手时,就通过以教师为主,幼儿为辅的谈话,调动幼儿已有的经验,围绕我的手上有什么,我的小手本领大,怎样保护手等问题,师幼进行谈话、讨论,幼儿的思路就会打开,经验就能较好的分享,知道手会玩很多的玩具,会做许多的事情,并能尝试着用语言表达出来,这样能够有效的化解难点,突破重点。

  整个活动,孩子们不是端坐静听,而是积极动脑思考;老师不是单纯讲述,而是以游戏吸引孩子,和孩子们一起参与。发现孩子的收获很大,同时老师也感受到了成功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