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教案

时间:2023-09-13 10:05:43 教案 我要投稿

【精】科学教案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科学教案10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精】科学教案

科学教案 篇1

  目标

  1、学习按群计数。

  2、练习物品捆扎的生活技能。

  准备:

  彩色小棒若干,橡皮筋若干,计时器一个,任务转盘一个(如图一)。

  玩法

  1、四名幼儿围坐在桌子四周,一名幼儿转动任务转盘,依其指针指向明确此轮游戏任务。

  2、一名幼儿打开计时器开始计时,四名幼儿同时开始按任务转盘上的任务要求捆扎彩色小棒。

  3、计时时间一到,所有幼儿立即停止捆扎,并开始点数彩棒数量。如果任务转盘指向的任务要求是“2根一捆”,幼儿就要两个两个数,也即按“2、4、6、8……”点数自己所捆扎的小棒;如果转盘指向的任务要求是“5根一捆”,幼儿就要五个五个数,也即按“5、10、15、20……”点数自己所捆扎的小棒。最后以所捆扎的小棒数量最多者为赢(如图二)。

  规则

  1、需按任务转盘的指向决定每轮游戏的任务。

  2、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任务,时间一到就必须停下来。

  3、点数小棒时必须以数群为单位,以达到按群计数的学习目的。

  说明

  1、每幅任务图都由三部分信息组成。如在左侧这张任务图(如图三)上,数字5代表每捆5根小棒,字母代表捆小棒的颜色要求,“A一5”代表每捆5根小棒,且颜色要一致;在右侧这张任务图(如图三)上,“ABCDE”代表每捆5根小棒,且颜色需不同。两张任务图上的“5分钟”表示的是捆扎日寸间。

  2、教师可依据幼儿的实际水平来设计任务图,以每捆5根小棒为例,上述两个任务要求都比较简单,如果幼儿能顺利完成这两个任务,教师就可以设计难度更大一些的任务来挑战幼儿,如“AABBC”代表每捆5根小棒,且要由三种颜色组成,其中某两种颜色的小棒各两根,第三种颜色的小棒一根。

  3、任务转盘上的8张任务图可以根据需要更换,也可以提供空白任务图(如图四)让幼儿尝试着自己商量、确定游戏任务,以进一步激发幼儿的游戏兴趣,并借此帮助幼儿真正理解任务图的意义。

科学教案 篇2

  一、活动主题

  幼儿园科学活动教案:填空空

  二、活动目标

  幼儿通过操作,感知物体的内部是有间隙的;同一容器内的物体与物体间也是有间隙的。培养幼儿科学、有序、合理安排空间的思维方式。

  三、适用对象

  大班

  四、活动所需资源

  每组一个托盘,盘内有一个空广口玻璃瓶、一碗石头(10块左右)、2/3碗小石子、l/3碗沙子、1/3碗水(矿泉水瓶也可)、一把小勺、一根筷子、画有玻璃瓶轮廓的记录纸和笔、指偶小兔。

  五、活动过程

  让幼儿观察桌上摆放的实验用品:石头、小右子、沙子和水、一把小勺、一根筷子、画有玻璃瓶轮廓的纸和笔。

  说一说,石头、小石子、沙子和水有什么不同。

  (1)沙子和水能流动,石头、小石子的`形状是各种各样的,摸起来比沙子更扎手,而且石头比小石子儿大,也比小石子重。

  (2)小石子比沙子大而重,水是无味的,而石头、小石子和沙子闻起来有泥巴的味道。

  (3)水是透明的,抓不住的,而石头、小石子和沙子是能用手拿起来的。

  探究的问题:你能把石头、小石子儿、沙子和水都装到一个瓶子里吗?

  试一试。幼儿用两种方法把石头、小石子儿、沙子和水装到一个瓶子里。

  (1)先装大石头,再依次装小石子儿、沙子和水。

  (2)先装水,再依次装沙子、小石子和大石头。

  记录实验过程。

  说一说我的发现。

  (1)先装了大石头,因为大石头占的地方大,然后又放了些小石子,这样小石子就把一些空隙给填上了。后来又放了一些沙子,沙子又把石子间的缝隙填上了。最后倒水,水把更小的缝也给填上了。

  (2)先倒水,再装沙子、小石头和大石头,没有成功。

  六、注意事项

  1.实验前教师要掌握好材料提供的量,以装满瓶口为准,课前应预先操作几遍。

  2.本实验先装大石头,再装小石子、沙子和水,这样装得较多。

  3.实验前教师应讲明注意事项:拿石头时要轻拿轻放,舀沙子时应小心,以防散落一地。

  4.提示幼儿应边做实验边记录。

  5.实验前应让幼儿知道,应把物品都装进瓶子里面,堆高至瓶口以上就算失败了。

  6.为幼儿多准备几份相同的材料,以备幼儿再次探索时使用。

科学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1.认识钟面的构成,欣赏不同的钟表。

  2.感知一分钟的`长短,建立初步的时间概念。

  3.积极参与活动,体验活动的乐趣。

  活动准备:

  1.教师示范钟表一个。

  2.请幼儿每人自带一个钟表,每人带一种玩具或图书。

  3.玻璃珠、数学题、圆形、皮球、彩笔、统计表。

  活动过程:

  1.做游戏“山上有个木头人”引起兴趣。

  2.出示实物,欣赏钟表,等待一分钟。

  师出示大时钟:小朋友看这是什么?(钟)钟面上有什么?

  总结:钟面上有12个数字,还有分针、时针、秒针,最长的叫分针、最短的针叫时针,最细的针叫秒针,秒针转一圈分针走一格,就叫一分钟,一分钟等于60秒。

  幼儿欣赏各式钟表,等待一分钟。

  (1)请幼儿欣赏带来的钟表,说一说相通和不同的地方。

  (2)请幼儿闭上眼睛,教师计时,感受一分钟有多长,可伸展双手表示一分钟的长短。

  (3)请幼儿说一说,一分钟能做什么事情。

  3.自由一分钟。

  师:现在我给小朋友一分钟,你们可以自由的玩。

  师:刚才一分钟时间你做了什么事?感觉怎么样?

  4.快乐一分钟。

  师:老师为你们准备了四种材料,每种材料操作一分钟。

  第一种是夹珠子。

  第二种是圆形涂色。

  第三种是做计算题。

  第四种是拍皮球。

  幼儿自由选择材料教师计时,每次变换不同信号。

  第一次无信号,第二次顺数60,第三次用铃鼓配合。

  每次活动结束幼儿迅速记录相应数量。

科学教案 篇4

  设计思路:

  本活动源自《奇妙的蛋》主题。在进行该活动时,《奇妙的蛋》主题的开展处于主题结束即最后的阶段。在前面的小主题中,我们和孩子们一起认识了各种各样的蛋,分辨了真假蛋宝宝,还一起分享了茶叶蛋、小卤蛋、红蛋等,孩子们对蛋充满了无限的热情和新奇感,针对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我组织了这次活动,在组织形式上,我考虑到中班幼儿的年龄和学习特点,尝试了用故事、幻灯、小实验有机结合的形式来开展。

  幼儿科学教育的首要任务是激发幼儿对周围事物的好奇心、认知兴趣和探索欲望。因此在预设教育目标时,我首先想到的是如何去激发幼儿对生活中一些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索的兴趣:让孩子们和蛋玩游戏,激发幼儿探索鸡蛋在清水中加入一定量盐后浮起来的现象,从中体验到探索发现的乐趣。

  活动目标:

  1、培养科学探索的好奇心,体验探索发现的乐趣。

  2、初步了解在清水中加入足够的盐可以使鸡蛋浮起来。

  活动准备:

  1、实物:鸡蛋人手一个、盐若干

  2、矿泉水瓶人手一个(瓶头已剪去)、勺子、筷子、抹布、纪录表。

  活动过程:

  一、边看幻灯,边引出故事情节

  师:"鸡妈妈家新造了房子要请客,一大早,鸡妈妈就带着蛋宝宝一块儿去买东西,它们买了青菜、萝卜、盐,可当鸡妈妈用篮子装好东西准备回家时,发现蛋宝宝不见了,鸡妈妈着急地到处找,找呀找,发现蛋宝宝掉进了一个深深的水沟里,鸡妈妈急的大叫:怎么办呢?

  (评析:生动形象的画面一下子吸引住了孩子的目光,教师以"蛋宝宝掉进水沟"为悬念,把孩子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孩子们也身临其境似的大喊:"蛋宝宝、蛋宝宝掉水里了,快救救它!")

  二、请幼儿帮鸡妈妈想办法,交流自己的想法

  (评析:孩子们的办法很多,有的幼儿认为让鸡妈妈去拉蛋宝宝,有的幼儿说用绳子绑,还有的说让船来救……孩子们讨论的非常热烈,但孩子们的.办法都被同伴一一否定了。没有一个孩子的办法被认为可行的,此时,活动陷入了僵局。)

  三、继续出示幻灯画面,探讨鸡妈妈的办法

  师:"让我们来看看鸡妈妈想了一个什么办法?原来鸡妈妈把刚才买的盐都放进了水沟里,它这样做,能把蛋宝宝救上来吗?

  (评析:对"蛋宝宝能否救上来"幼儿争论的相当激烈,最后形成了强弱两大观点:大多数幼儿认为这样做是不能把蛋宝宝救上来的,也有几个小男孩认为应该可以的,其中一个孩子还说出了自己的理由:听过乌鸦喝水的故事,盐是可以让蛋宝宝浮上来的。)

  四、幼儿第一次分组实验,教师巡回观察。

  师:"你们可以自己动手试一试,但要小心,不要把盐撒出来。"

  (评析:孩子们带着问题去操作,都表现地很投入。但不一会儿,情况出现了,有的幼儿的鸡蛋浮起来了,可有的却还沉在瓶底,此时,孩子们之间出现了波动,觉得很奇怪,都有一种百思不得其解的想法:大家都放了盐,为什么有的蛋浮不上来呢,孩子们都着急了。我就示意他们去问问鸡蛋浮起来的小朋友,原来他们放了好多勺盐。)

  五、教师小结:原来盐放的少,蛋宝宝是浮不起来的,要多放盐,才能让蛋宝宝浮上来。

  六、幼儿第二次分组实验,请幼儿记住自己放盐的勺数。

  1、教师巡回了解、记录幼儿的实验情况。

  2、幼儿互相交流,演示自己的操作过程并分享实验结果。

  (评析:蛋浮起来的探索活动从第一次的无指向性自由探索—有目的的探索(记住放盐的勺数),循序渐进,让幼儿初步感受、理解了清水中加入足够的盐才可以使鸡蛋浮起来这一现象,激发了幼儿从小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七、继续看幻灯,体验成功的喜悦

  师:"让我们来看看鸡妈妈有没有把蛋宝宝救上来,哦,蛋宝宝真的上来了,盐的力量真的太神奇了!"

  活动延伸:

  请幼儿回家和爸爸妈妈一起试一试,鸡蛋放在其他水里,它还会浮吗?

科学教案 篇5

  活动目标:

  1、让幼儿轻松地认识物体的俩种状态 固体 液体;

  2、激发幼儿探索科学的兴趣;

  3、区分液体和固体,知道液体和固体可以相互转化。

  教学准备:

  1、把教室的一个角打扮成超市的样子,里面投放食物【醋、酱油、矿泉水、油、石头、木块、苹果、梨、积木、饼干、面包、蜡烛、糖、盐】

  2、人均纸、笔一份。

  活动过程:

  1、认识物体的俩种状态——液体 固体。

  A、小朋友,今天天气好不好?老师带你们去我们学校的超市走走吧!【听音乐进入活动室的区角部分】

  教师有意拿瓶水,让幼儿观察水的形态,晃一晃它会流动,它没有固定的形状。所以只能装在瓶子里,它倒在杯子里就是杯子的形状。

  教师又有一拿了一箱积木,取出一块来,摸一摸,捏一捏,让幼儿仔细观察,积木各自都有自己固定的'形状,大小也不会变化。

  B、教师小结:有一定形状还有一定大小【大小不会变的】这种物体叫做固体。它们的状态叫做固态。如;石头、梨、金属。没有一定形状【形状会改变】。有一定的大小这种物体叫液体,它们的状态叫液态。如:水、酒精、油。

  2、区分液体和固体。

  A、小朋友我们帮幼儿园的超市重新理理货吧!将是固体的物品放在左边的货架上,将是液体的物品放在右边的货架上。

  B、鉴别对错,将其中理好的一部分让幼儿辩别是固体还是液体,并将摆错的确认后,教师加以重摆,巩固幼儿对液体与固体的区分

  3、了解固体和液体可以相互转化。

  小朋友有些东西常温下是固体,经过高温会变成液体。我们买些实物回活动室试验一下吧。【听音乐坐回自己的位置。

  A、试验一:将蜡烛点燃,然后倾斜滴在纸上会变成水成了液体。

  小结:常温下蜡烛是固体,经过高温熔化变成液体,滴下后温度又恢复到常温,所以蜡烛液体又变成了固体。

  B、试验二:将糖倒入温水中晃一晃,糖会全部化在水中变成糖水,变成液体。

  小结:糖是固体通过放入温水它会熔化到温水中成了液体。

  C、试验三:拿一根雪糕在教室中放一段时间后变成了雪糕水成了液体,提问幼儿将这些雪糕水放入冰箱中又会变成什么?

  小结:雪糕在冷冻的状态下它是固体,在常温下它就会变成液体。

  活动延伸:

  小朋友有时固体可以变成液体,液体可变成固体,快把你知道的画下来吧!

科学教案 篇6

  活动设计背景

  新《纲要》指出: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而水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我们每天都离不开它,正因为水与我们生活的密切性,小朋友很早就接触并认识了它,幼儿天生喜欢玩水,在玩水的过程中,发现了很多有趣而又新奇的现象。因此,我选择了物体在水中的沉浮这一科学活动。

  活动目标

  目标一:对科学活动感兴趣,能积极动手探索,寻找答案

  目标二:初步了解物体的沉浮现象

  目标三:培养幼儿的团结协作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物体的沉浮现象

  教学难点:把下沉的浮起来,把浮起的.沉下去

  活动准备

  大水盆6个,篮子12个,纸、干木块、石子、钉子、塑料杯子、树叶、乒乓球、实心球、硬币若干

  活动过程(活动过程的表述不必详细到将教师、学生的所有对话、活动逐字记录,但是应该把活动的主要环节很清楚地再现,即开始环节、基本环节、结束环节、延伸环节。注:重点表述基本环节)

  一:请小朋友们猜一猜,这些东西哪些会浮起来,哪些会沉下去。(设置悬念,引发幼儿好奇心)

  二:操作,请小朋友们把桌上的东西放在水盆里,看看结果和自己想的是否一样

  三:请小朋友们把沉与浮的物体分别放在两个篮子里,然后告诉别组的小朋友和老师,哪些下沉了,哪些是浮着的。(纸、干木块、塑料杯子、树叶、乒乓球是浮着的,石子、钉子、实心球、硬币是沉下去的)

  四:为什么有的沉下去了,有的却浮起来了呢?

  五:请小朋友们利用篮子里的东西互相想一想怎样才能把浮起的沉下去,把沉下去的东西浮起来(把纸用石子压住,把硬币放在塑料杯里………。)

  六:请小朋友们回家和爸爸妈妈一起找一找,还有哪些东西会沉下水底,哪些会浮上水面。

  教学反思

  “沉与浮”这个活动设计来源于幼儿的一个突然发现。活动紧密围绕“沉浮”这个有趣现象而展开满足幼儿的好奇心引发探索欲望。本次活动始终以幼儿为主体,让幼儿运用已有的经验对物体的沉浮进行猜想和判断,让他们主动建构知识经验,在此基础上让幼儿玩一玩来验证自己的猜想,探究物体沉与浮的原因,获取与物体沉浮相关的知识经验,并通过自己的动手操作,改变物体的沉浮。在本次活动中,我为幼儿提供了丰富的材料,为幼儿发展开渠。活动内容能够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为幼儿的发展引路。

科学教案 篇7

  活动目标:

  1、在了解平面图纸的基础上,学习比较地图上标示物之间距离的远近关系。

  2、发展空间知觉能力。

  3、发展合作探究与用符号记录实验结果的能力。

  4、学会积累,记录不同的探索方法,知道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很多种。

  活动准备:

  准备社区建构示意图,方格图纸。

  指导要点:

  1、出示社区建构示意图,以幼儿园为中心,说一说重点建筑物各在幼儿园的什么位置。

  2、出示方格纸,告诉幼儿这是简化的地图,师生共同把建构示意图上的标志性建筑物,在地图上标示出来。

  3、找一找,自己的家在什么方位,在哪个建筑物附近。

  4、比一比,谁的家离幼儿园近,谁的家离幼儿园远。

  活动反思:

  本活动,幼儿对颜色和图形特征已经认知。能根据图形的特征,在图中为各种图形找出合适的位置。课堂上通过生动的谈话、游戏等情境,使幼儿提高学习兴趣,产生探索新知的欲望。幼儿在认识的基础上,通过提供学习材料,让幼儿进行动手操作,体验和探究按颜色、形状等规律特征进行活动的'制作过程。让幼儿在玩中学,学中玩,为幼儿学得轻松、学得愉快,幼儿的积极性、主体性得到充分的表现,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同时在课堂教学中,注重保护幼儿的意见,开发幼儿的创造力,鼓励幼儿善于发现与众不同的现象。但是本节课,我的语速有点快,语言不够精练,讲解示范的时候,因为语速快,部分幼儿幼儿未能听清老师的要求,导致一个问题说出去来,下面很多小朋友都不知道我问的什么。而且我的应变能力也有待加强,本次教研活动让我明白了,只有在不断仔细深入的反思中,才能找到或者接近有效完美的教学途径。

科学教案 篇8

  活动过程

  一、听音乐“举你的双手摆一摆”进场

  师:今天来到了大活动室,看看后面是不是有很多的客人老师啊?现在我们就以特殊的方式向客人老师们打声招呼,好吗?(师幼一起边说边做:拍手、跺脚,一起点点头。拍手、跺脚,扭扭小屁股。拍手、跺脚,转个小圆圈。拍手、跺脚,问声老师好!)

  二、游戏:听我说,跟我做“请你像我这样做”

  师:嗯,我们小五班的宝贝们真有礼貌!首先,我们先来活动活动我们的`身体。

  师幼一起做(教师边说边带幼儿做动作:请你像我这样做,我就像你这样做,依次拍头、拍肩、掐腰、拍屁股、拍腿坐好)。

  师:嗯,宝贝们做得真棒!刚刚你们都用身体的哪个部位拍的啊?

  小结:嗯,我们的小手,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小手朋友。

  三、认识小手,说出其名称

  师:宝贝们都有几只手呀?(两只手)

  小结:两只手,我们也叫它一双手。一起说一下,一双手!那我们就先来认识一下右手。(出示右手,幼儿依次认识手心、手背、手掌、手指头。)

  师:它们都是好朋友,老大叫什么呀?(大拇指)

  师:边做动作边唱大拇指歌(此时幼儿和教师一起做)。

  师:依次认识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拇指。

  师:都认识了小手,现在我们来做一套手指操。请小朋友们跟着我把手指一个个伸出来。大拇指睡了,食指睡了,中指、无名指、还有小拇指大家都睡了。(嗯,大拇指醒了,食指醒了,中指、无名指、还有小拇指大家都醒了,伸伸腰都醒了。)

  四、手指游戏:“剪刀、石头、布。”

  师:啊,我们都认识了小手朋友,我们的小手不仅能做很多事情,而且还会变魔术。那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玩一玩,伸出你们的小手,一起来玩游戏。(教师一边念儿歌,一边带幼儿做游戏。)

  儿歌:

  剪刀石头布,剪刀石头布,一把剪刀,一块石头,我是小白兔。

  剪刀石头布,剪刀石头布,一把剪刀,两把剪刀,亲亲小白兔。

  剪刀石头布,剪刀石头布,一把剪刀,一块布,抓住了小白兔。

  剪刀石头布,剪刀石头布,一把剪刀,一块石头,我是蜗牛,不是免。

  剪刀石头布,剪刀石头布,一块布,二块布,我是章鱼,不是免。

  游戏反复玩两遍。

  五、播放视频歌曲:走路

  师:我们的小手可真神奇啊!它不仅可以变小白兔、小蜗牛、章鱼,还可以变出很多的小动物,那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听一首歌曲,听听看除了小白兔,还有哪些小动物也来了。(播放歌曲,走路。)

  师:谁来了?

  幼:小鸭子、小乌龟、小花猫。

  师:嗯,你们的小耳朵真灵巧,都听出来了,那下面我们就跟着音乐一起再表演一遍给客人老师看好吗?(师幼一起表演走路。)

  六、总结

  师:小朋友们表演得真好,那下面你们就拉着自己的好朋友,开着小火车一起出去做游戏好吗?(“开火车”游戏结束。)

科学教案 篇9

  活动目标:

  1、乐于探索,能积极参与、大胆创新。

  2、通过动手操作,探索纸桌能站起来、站得稳的方法。

  3、在讨论交流中积累和提升经验,并能大胆地表达自己的见解。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激发幼儿乐于探索科学实验的乐趣。

  活动准备:

  每人三张纸,双面胶若干,积木。

  活动过程:

  一、幼儿利用自身的经验,尝试制作纸桌,探索纸桌能站起来的原因。

  1、教师提问:纸可以做什么?引出制作纸桌的课题。

  2、教师简单介绍纸桌的制作方法

  3、幼儿制作,教师在活动中鼓励幼儿积极动脑,大胆制作。

  A、教师提问:你的桌子站起来了吗?引导幼儿给站不起来的桌子寻找原因。

  B、通过向纸桌吹气的小实验,引导幼儿观察、比较、探索桌腿高矮、粗细对桌子站得牢的影响。

  二、幼儿结合自己的经验,并吸取同伴的长处,探索制作一张站得稳的桌子的方法。

  1、教师简单小结桌子能站得稳的方法(桌腿要粗,矮),并启发幼儿再做一张站得稳的桌子。

  2、幼儿第二次制作,教师在活动中鼓励幼儿大胆创新,想办法把桌腿做得矮一些、粗一些。

  3、教师提问:你的桌子站得稳吗?为什么?让幼儿简单介绍自己的制作方法,并加深对桌子站得稳的认识。

  4、教师提问:你的桌子上能放东西吗?激发幼儿进一步探索。

  三、引导幼儿在自己的桌子上放积木,体验成功的快乐,探索不同桌腿的承重能力。

  1、教师提问:你的桌子能放东西吗?让幼儿在桌子上进行放积木的尝试。

  2、教师以比赛的方式,引导幼儿尽量多地放积木。

  3、通过比赛,以谁的积木放得多他的.桌子有什么特别的地方等问题引导幼儿探索不同的桌腿对桌子承重能力的影响。

  活动反思:

  整个活动气氛活跃,幼儿的参与性很高,体现了玩中学,学中玩的教学特点。在活动中注重孩子对经验所得的表达与梳理,合作意识的培养。幼儿积极的发表自己的意见和想法,能把操作所得到的经验用语言准确的表达出来。但是在游戏放积木环节,材料的设置上考虑不够成熟,所选的积木太轻,导致在了解承受能力时,幼儿不能直接,形象地进行观察操作。

科学教案 篇10

  活动目标

  1、了解小青蛙的生长过程。

  2、知道青蛙是益虫,教育幼儿要保护青蛙。

  活动准备

  多媒体课件 图片 青蛙头饰 录音机 磁带

  活动过程

  一、猜谜导入谜语:一位游泳家,说话呱呱呱,小时有尾没有脚,大时有脚没有尾。

  幼儿猜出谜底后,教师出示青蛙图片,问幼儿青蛙长什么样子,并叫幼儿学青蛙叫、学青蛙跳。

  二、学习青蛙的生长过程

  1、引题性提问:你们知道青蛙小时候跟它妈妈长得一样吗?它们的生长过程是怎样的呢?

  2、放幻灯片青蛙的生长过程,听完解说后跟老师复述。

  3、出示青蛙的生长过程图片,让幼儿根据它的生长顺序给图片贴上相应的数字或是给所有的图片排列顺序,做得好的幼儿将给一张贴图。

  4、用头饰玩游戏:青蛙妈妈找宝宝。

  三、教育幼儿要保护青蛙

  1、告诉幼儿青蛙是益虫,是人类的好朋友。保护青蛙,人人有责。

  2、简单讲解青蛙捕虫的知识。

  3、观看青蛙捕虫的幻灯片。

  4、讨论:说说自己怎样保护青蛙。

  四、结束活动

  1、做律动《我是小青蛙》。

  2、老师戴头饰扮青蛙妈妈,带着小青蛙们在乐曲伴奏下,蹦跳出教室做“小青蛙捉虫子”的游戏。

  教学反思:

  本次教学活动《小青蛙》结束后,我进行了深刻的反思。首先,从选材、设计、准备到教学,虽然我能根据本班幼儿的实际情况、季节和兴趣需要出发,详细地考虑了各个方面可能会出现的问题。但在课后发现还有一些方面有待改进的。

  如:科学活动中,教师提供给幼儿观察的玩具青蛙科学性不够,幼儿的探索、尝试机会不够,就此问题,本人认为这节课还可作以下的调整和改进。

  一、注重幼儿已有的基本经验。新《纲要》明确指出:要尽量创造条件让幼儿实际参加探究活动,使他们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体验发现的乐趣。但是我在教学前的幼儿探究做得还不够,幼儿只是对小蝌蚪感兴趣,但课前教师没有细致地引导幼儿观察过小蝌蚪变青蛙的全过程,故幼儿缺乏已有的基本经验。因而,在教学活动中,幼儿都说不出小蝌蚪变青蛙的全过程,这时教师只有一步一步地引导幼儿去观察,讲述和用身体的动作来体验、表现,故科学活动的目标体现还不够。如果教师在教学活动前,让幼儿观察过青蛙的生长过程了,那么就可避免此问题的出现了。

  二、提供的科学活动材料要真实。

  在科学活动中,教师给幼儿观察的材料是相当重要的,如果教师给幼儿提供的观察物与真实物有所不同的话,那么会给幼儿的观察造成一定的错误,影响科学活动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因此,在本次科学活动中,教师虽然为幼儿提供的玩具青蛙与真实的相差不远,但毕竟还是有所出入的。因此,这里教师可将观察物玩具青蛙换成图片或多媒体,就可避免这一问题了,达到教学的`目标。

  三、采用的教学手段要灵活多样。

  一个成功的教学活动,离不开教师对每个环节的精心设计与考虑。从幼儿的兴趣和实际情况出发,使每个幼儿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如:在第二、三环节中,我是出示玩具青蛙和图片,让幼儿枯燥地观察了解青蛙的外形特征和生长过程,幼儿讲述的积极性和兴趣不高。这里可制作成生动形象的课件进行教学,就可大大地提高教学的趣味性、生动性和形象性。

  总之,本次教学活动存在的不足说明,在我们预设教学活动时,应该充分考虑多方面的因素,如:幼儿的基本经验、需要、能力、兴趣等等,只有把握好幼儿的“最近发展区”,才能使幼儿在愉悦、轻松的教学活动中,身心得到健康发展的目标。

【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经典]科学教案09-01

【精选】科学教案08-09

科学教案[经典]08-11

科学教案【经典】08-24

(经典)科学教案08-06

科学教案(精选)08-06

(精选)科学教案08-17

科学教案07-20

科学教案04-06

(经典)科学教案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