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案

时间:2023-09-02 10:18:02 教案 我要投稿

[推荐]小学数学教案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小学数学教案10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推荐]小学数学教案

小学数学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一)使学生理解连除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并会用两种方法解答.

  (二)使学生进一步学习用线段图表示应用题的条件和问题.

  (三)通过对连乘、连除应用题的对比,学生进一步理解其内在联系及互逆关系.

  (四)通过观察、比较、分析,提高学生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掌握连除应用题的分析方法是重点,理解连乘、连除应用题的互逆关系是难点.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准备

  1.板演.

  一种织布机每台每小时织4米布,5台8小时可以织多少米布?(用两种方法解答)

  2.全班同时口算:

24×5×8




35×2×9




18×2×5




64÷8÷4




120÷6÷4




160÷5÷8




  订正1题时,说出两种不同的解题思路.

  (二)学习新课

  1.新课引入.

  复习题改为:一种织布机5台8小时织布160米,平均每台每小时织多少米布?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就是解像这样的应用题.(板书:应用题)

  2.出示例2.

  一种织布机5台8小时织160米布,平均每台每小时织布多少米?

  (1)观察、比较,例2与复习题有什么联系?

  (通过观察比较可以看出:复习题中的条件是例2的问题,复习题中的问题是例2的条件.)

  说明这两种应用题有着密切的联系.

  (2)怎样用线段图表示已知条件和问题?在老师的引导下画出:

  (3)要求每台每小时织多少米布,要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根据题意,要求每台每小时织多少米布,可以先求出每台织布机8小时织多少米布,再求每台每小时织多少米布.)

  (4)怎样分步列式计算?在学生回答的同时,教师板书:

  ①每台织布机8小时织多少米布?

  160÷5=32(米)

  ②每台织布机每小时织多少米布?

  32÷8=4(米)

  (5)你能用综合算式解答吗?(独立做在本子上)

  160÷5÷8 (每台8小时)

  =32÷8 (每台1小时)

  =4(米)

  答:每台织布机每小时织4米布.

  让学生叙述解题思路,说出每步求的是什么.

  (6)这道题还可以怎样解答?要先算什么?怎样用线段图表示条件和问题?

  小组讨论,阅读课本第10页.

  在讨论、自学的基础上,把分步列式的标题填在书上,并独立列出综合算式解答.

  集体交流说思路.

  160÷8÷5 5台1小时)

  =20÷5 每台1小时)

  =4(米)

  答:平均每台织布机每小时织4米.

  3.师生共同总结.

  (1)今天学习的是什么应用题?(今天学习的是连除应用题)

  教师把“连除”二字板书在课题的前边,即连除应用题.

  (2)通过刚才用不同的方法分析这道题,你发现这类连除应用题有什么特点吗?(题中的160米既与5台织布机有关系,也与8小时有关系.)

  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加以概括:

  这类连除应用题的特点是:总量与两个变化的量有关系,是随着两个变量的变化而变化.正如同学们所说,160米既与5台织布机有关系,也与8小时有关系,因此要求每台每小时织多少米布,既可以先求每台8小时织多少米,又可以先求5台1小时织多少米.由于思路不同,就有不同的解法,重在分析数量关系.

  4.对比.

  (1)1辆汽车1天运货20吨,4辆汽车5天运货多少吨?

  (2)4辆汽车5天共运货400吨,1辆汽车1天运货多少吨?

  同学们在独立解答的基础上,二人讨论,这两道题有什么联系?有什么区别?

  订正:

  (1)20×5×4 2)40÷4÷5

  =100×4 =100÷5

  =400(吨) =20(吨)

  (两道题的区别:(1)题是连乘应用题,(2)题是连除应用题.这两道题又有内在联系,(1)题的已知条件是(2)题的问题,(1)题的问题是(2)题的已知条件.)

  教师给以肯定后,再进一步明确说明:连乘和连除这两种应用题是互逆关系,应用这种互逆关系还可以对应用题进行检验.

  (三)巩固反馈

  1.独立计算基本题.

  (1)3辆汽车4次可以运288筐苹果,1辆汽车1次可以运多少筐苹果?

  (2)光明中学的团员平整操场,35人3小时平整了1260平方米,平均每人每小时平整多少平方米?

  2.叙述条件有变化.

  一份稿件共960页,8个打字员共打12小时才完成,平均每个打字员每小时可以打字几页?

  3.改编题.

  每只鸡每天吃饲料4500克,照这样计算,6只鸡5天吃饲料多少千克?

  把上题改为用除法解答的应用题.

  4.变化提高题.

  4台碾米机3小时可以碾米4800千克,1台碾米机8小时可以碾米多少千克?

  (如有困难可稍加提示;从问题入手分析,要求1台8小时碾米多少千克,就要先求出1台1小时碾米多少千克.)

  (四)作业

  练习三第1~5题.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本节课学习连除应用题的要点是总量与两个变化的'量有关系,并随着两个变量的变化而变化,因此也可以用两种方法解答.与前面学过的连乘应用题是互逆关系.

  新课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是在教师引导下,通过画图表示题里的条件和问题,重点分析第一种思路和方法.

  第二层是通过学生自学课本,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明确线段图中的数量关系,自己类推出第二种思路和方法.在此基础上共同总结出连除应用题的特点.

  第三层是通过对连乘、连除应用题的对比,明确这两种应用题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其互逆关系.

  练习的设计围绕重点,有基本题、变化题、改编题.为以后学习稍复杂的归一问题打基础.

小学数学教案 篇2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62页,例1、练一练,练习十一第4~7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分数的基本性质,会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进行约分,掌握约分的含义和一般方法,认识最简分数。

  2、使学生在探索合作交流过程中,体验成功的愉悦,在知识的运用中体现数字价值。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在下面的括号里填商适当的数。

  8/20=()/515/18=5/()21/27=()/9

  独立完成,说说是怎么想的?每组中的分数一样大,哪个看起来更简单一些?为什么?

  2、今天在学习了分数的基本性质的基础上,学习新的知识,看看应用分数的基本性质可以帮助我们干什么?

  二、教学新课

  1、教学例3。

  (1)出示例3。

  (2)你能写出和12/18相等,两分子、分母都比较小的分数吗?在小组中交流自己的想法。汇报交流。说说怎么得到这个分数的?还有分子比2还小,分母比3还小但是与12/18一样大的分数吗?也就是12/18=2/3。

  (3)结合图说说,12/18与2/3为什么相等?

  (4)你们知道刚才分子、分母同时除以的2、3、6与分子、分母有什么关系吗?(板书:分子、分母的公因数)

  (5)把这个分数化成同它相等,而分子、分母都比较小的分数,叫做约分。板书课题:约分。

  (6)演示一步一步约分的过程。依次除以分子、分母的公因数。强调:每次约分后得到的数写在分子、分母的正上方、正下方。2/3的分子、分母还有除了1以外的公因数吗?因为2/3的分子和分母只有公因数1,这样的分数叫最简分数。约分时一般要约分到最简分数为止。

  (7)还有什么方法可以更快的'约分呢?(直接除以分子、分母的最大公因数)演示直接约分的过程。如果你不能直接找到最大公因数,可以一步一步约分。

  (8)。在小组中互相说说约分的方法。你愿意采用什么方法来约分呢?

  2、完成练一练。

  (1)第1题。独立完成,汇报交流。6/4为什么不是最简分数?分子、分母还有公因数几?10/7为什么是最简分数?你是怎么想的?

  (2)第2题。独立完成,展示作业。60/45怎样约分的?还有什么方法?(分子、分母直接除以15)为什么分子、分母可以直接除以15?说说约分时有什么要注意的?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十一第4题。读题,理解题意。怎样判断分子和分母有没有公因数2、3、5?汇报交流。

  2、完成第5题。独立完成。你是怎么看出它们不是最简分数的?指出:有的分数的分子、分母的最大公因数较大,判断时要仔细。

  3、完成第6题。怎样连线比较快?独立完成,集体核对。

  4、完成第7题。独立完成,汇报交流。

  四、课堂

  今天学习了什么?你有哪些收获?互相说说什么是约分?什么是最简分数?约分的方法是什么?你愿意使用那种约分的方法?

小学数学教案 篇3

  教学过程:

  一、积累铺垫

  1.引入:刚才的游戏有意思吗?我们再来玩个游戏好吗?(课前游戏:你来比划我来猜)

  2.要求:刚刚我们根据比划来猜测是什么事物,现在请同学们在纸上画出题目的意思。

  3.出示第一关:中山路小学原有一个花圃是长方形,长4米,宽3米。校园扩建时,长增加了2米。(1)学生画图(2)对比交流

  4.从图中你能求出什么?

  二、初步感知

  1.出示第二关:中山路小学原来操场是一个长方形,长40米。在扩建校园时,长增加了20米,这样操场面积就增加了600平方米。原来操场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2.审题激需:你能想个办法让大部分同学都能理解题意顺利闯关呢?(画图)

  3.看谁能把题目中的条件和问题都在图中表示出来?(1)学生画图, (2)对比交流:

  4.现在图有了,你能根据图来求出原来操场的面积吗?

  (1)学生尝试,教师巡视。(2)讨论交流:

  5.小结:从开始审题我们觉得有点困难,至现在大部分同学都能做出来,你有什么感受?(画图是解决问题的好办法,画图能帮助我们思考……)

  三、再次体验

  1.出示第三关:中山路小学原来有一个宽30米的前操场。因为要造“牡丹公寓”,宽减少了10米,这样前操场面积就减少了400平方米。现在前操场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2.审题后问:长方形操场是怎样变化的?(宽减少)你能把宽减少在图上表示出来吗?

  3.学生画图,尝试解答后交流:把题意表示清楚了吗?能指着图说一说自己是怎么想的吗?(可能会有几种方法,重点指出宽减少了,长不变,减少的长方形的长就是现在长方形的长。)

  4.小结揭题:我们顺利闯过了第三关,你能谈谈画图对我们解决问题有什么帮助吗?(清楚地找到数量之间的关系)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解决问题的'策略”之一画图(板书)。

  四、深入体验

  (一)第四关:

  1.引入:应用画图的策略,我们来闯第四关。

  2.分层出示:

  (1)中山路小学原来有一个长方形操场,长40米,宽30米。扩建校园时,操场长增加了20米。这个操场面积增加了多少平方米?(学生口答,再出图列式)

  (2)中山路小学原来有一个长方形操场,长40米,宽30米。扩建校园时,操场宽增加了15米。这个操场面积增加了多少平方米?(学生口答,再出图列式)

  (3)中山路小学原来有一个长方形操场,长40米,宽30米。扩建校园时,操场长增加了20米,宽增加了15米。这个操场面积增加了多少平方米?

  学生猜测。先独立画图,再讨论验证。(得出不是增加1200平方米,应该大于1200平方米)

  到底增加了多少?学生解答后交流。(交流“整体”和“分块”两种思路)

  3.反思小结:从用经验猜测,到画图验证,最后到解决问题,你有什么启发吗?

  (二)第五关:

  1.引入:第四关我们都闯过了,下面我们要挑战——第五关!

  2.出示第五关:中山路小学原来有一个长方形操场。如果这个操场的长增加20米,或者宽增加15米,面积都比原来增加600平方米。你知道原来操场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吗?

  (1)审题后问:与第四关有什么区别?(一个是“同时”,一个是“或者”)

  (2)学生画图解答后交流:(让学生指了图来说思路。重点交流长增加出来的长方形的长就是原来长方形的宽;宽增加出来的长方形的宽就是原来长方形的长)

  五、全课总结

  今天学习了“解决问题的策略”,你有什么收获?

小学数学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通过调查、计算、讨论,使学生经历数据收集、整理过程,巩固统计基础知识,培养数感;

  (2)通过真实的数据,结合自然知识的渗透,使学生认识到白色污染的严重危害,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

  (3)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改变学与教的方式,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4)发展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观察思考能力和自主探究的创造意识。

  教学准备:

  (1)硬件方面:网络教室(40台以上计算机并连接Internet)

  (2)软件方面:WEB课件、《聚焦环保》网站、多媒体教学网监控系统

  教学过程:(以下字体加粗的内容突出体现了信息技术与数学课堂教学的整合)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教师角色转换为记者,创设一种轻松、和谐、平等的课堂氛围。

  2、教师通过多媒体教学网监控系统向学生广播一些实地拍摄的照片,并提问:同学们,看完这些照片以后,你想到了什么?

  3、学生汇报感想,教师根据其回答的情况做适当的'点评,渗透有关环境知识,引出课题白色污染(板书),同时提出要和学生合作完成一篇有关白色污染调查报告。

  二、师生互动,合作学习。

  1、过渡:要使这篇调查报告更有说服力,必须从身边的事情入手,了解我们周围的白色污染情况。

  2、教师现场采访学生家庭使用塑料袋的情况。

  3、学生根据课前填写的调查表一,在线绘制统计图一(课件支持)。教师及时点播学生的作品,进行展示。

小学数学教案 篇5

  课标内容

  有关10的加减法在计算教学中比较重要,它是10以上数的认识和10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的基础。本节通过具体的操作活动,学生可以初步理解得数是10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发展学生的数感。

  教学目标

  1初步理解得数是10的和相应的减法

  2能用得数是10的加减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语言表达,合作交流的能力

  重点难点

  10的组合和分成

  教学方法

  直观演示法

  教学用具

  学具,一盒乒乓球,10个一角硬币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知。

  1、:小朋友们,老师今天带来了几个苹果,我们一起来数一数。(边数边贴,并且用1,2,3标出)8,9。这些都是我们的老朋友,在贴上一个苹果,它是多少?是怎样表示的?

  2、把10和其他几个数字进行比较,看它们有什么不同。

  3、找一找,我们身边哪些地方藏着10。(例如10个手指头;一盒乒乓球有十个;一元钱有10个一角等。

  4、揭示课题:生活中有那么多10,今天我们就用10来分苹果。

  出示课题:分苹果

  二, 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1、师:老师今天带来了10个苹果,想把它分成两堆,该怎样分呢?我们大家一起来分分看。

  (1)师生共同参与分苹果,例如1个和9个。看到这两堆苹果,你能想到什么数学问题?(1+9=10/9+1=10)

  (2)还可以怎样分?同桌一起分一分,摆一摆,其中一同学把发现的数学问题记录下来。

  (3)全班交流找到的数学问题,并把问题呈现在黑板上。

  (4)看到这些加法题,小朋友们能想到相应的减法题吗?开动脑筋,我们一起写一写。

  2、小朋友还记得手指头游戏吗?老师出“1”,小朋友出?可以组成10?现在同桌互相考一考,玩一玩,看看谁是我们班的小机灵,做的又对又快。

  三,练习巩固。

  1、现在打开书本40页,我们来连一连。

  (第1题:哪两盘合起来是10个?连一连)

  2、爬台阶

  师:看,小老鼠正拿着1块大骨头引机灵狗上楼梯,总共有10级台阶,小狗爬到第2级,还有几级?.......你能用数学表示吗?

  (1)同桌互相完整说一说,带上自己的`描述性语言

  (2)刚才你的同桌是怎样说的?

  3、说一说,填一填。

  (1)师:小朋友看到右边的表格没,你会填吗?

  (2)同桌互相检查

  (3)你能用像“机灵狗爬台阶”这样的故事来说一说小猫钓鱼吗?回去向你的同学、爸爸妈妈说一说。

  四、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在生活中你用的上吗?

  五、布置作业

  练一练第2题

  通过学生间的合作、探究,并亲手将学习成果展现出来,使学生充分感受学习的乐趣,体验成功,建立学习自信心。

  数学游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巩固10的加减法。

  初步学会独立思考,学会倾听和叙述。

小学数学教案 篇6

  学习目标:

  1、通过从正面看到的平面图形学生能画出不同摆放方式的小正方体。

  2、结合现实生活,通过具体观察活动,学生能体验从正面看到的平面图形,它的实物图可以有多种摆放方式。

  3、在活动中培养数学学习热情以及良好的交流、合作习惯。

  学习方法:

  1、五环: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汇报展示达标检测拓展延伸

  2、四步:学、交、练、导

  学习重点:

  能从正面看到的平面图形画出不同摆放方式的小正方体。

  学习难点:

  能从正面看到的.平面图形画出不同摆放方式的小正方体。

  教学准备:

  课件 、小正方体

  教学过程:

  一、自主学习

  出示复习题,学生在个人理解教材的前提下,独立完成,落实自主学习的任务。同时,教师要适时地对学生预习作出方法指导、信心鼓励和时间要求。

  用手中的4块积木搭一个你喜欢的形状。展示不同的摆法。

  小组合作

  二、探究交流

  教师有针对性地参与到部分小组的学习中去,并综合学生的疑问,然后再提出一两个重点问题让学生合作探究。

  每个同学都可以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同时学会的同学还必须教会不会的同学,以达到共同提高和小组整体成功的目的。

  现在有四块积木,如果我想摆出从正面看是这一形状

  如果再加一个小正方体,要保证从正面看到的形状不变,你可以怎样摆?有几种摆法?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合作解决。

  三、汇报展示

  每个同学都可以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同时学会的同学还必须教会不会的同学,以达到共同提高和小组整体成功的目的。

  学生展示交流得出摆放的规律

  先照图用三个小正方体摆好从正面看到的基本形状,然后余下的一个正方体可以摆在原来物体的前边或后边,都可让正视图保持不变。如果摆在前边,从正面能看到这个正方体,它必须与原来物体里的正方体对齐着摆;如果摆在后边,从正面不能看到这个正方体,它既可以与原来物体里的正方体对齐着摆,也可以不对齐着摆。

  四、达标检测

  一是学生小组内部或小组间互相检查学生完成情况,并作出评价。二是教师对发现的学生中存的共性问题予以及时的点拨或留待辅导时间予以专题讲解。

  完成教材第3页练习一第1、2、4、5题。

  五、拓展延伸

  教师检查或小组自查,发现问题教师课堂立即订正。

  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练习。

小学数学教案 篇7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58~60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回顾本单元学习内容的基础上,总结自己的收获,提出不理解的问题。

  2.让学生进一步掌握三位数加减三位数的估算和笔算的方法,并感受算法的多样化。

  3.能根据现实生活情景,提出不同的数学问题,并能解决问题。

  4.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整理知识、回顾学法的学习习惯。

  【教学过程】

  一、知识再现,回顾学法

  (1)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这一单元主要学习了哪些内容?你又有什么收获呢?学生可能回答:我们学习了解决问题;我们可以解决简单的买文具的.问题;我们可以简单地记账;我们可以选择不同的方法租船……今天我们就来把这些内容进行整理与复习。(揭示并板书课题)

  (2)你还有什么不理解的问题吗?

  二、结合实际,解决问题

  1.三位数加减三位数的计算出示:小明家有图书587本,小红家有图书239本。

  教师:同学们,根据这两个条件,你想到些什么?

  学生可能想到:小明家和小红家的图书很多,小明和小红都喜欢看书……

  教师:根据这两个条件,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学生可能回答:小明家和小红家一共有多少本图书?小明家比小红家的图书多多少本?小红家比小明家的图书少多少本?

  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列出算式。

  587+239 587-239

  学生估算第1个算式,说一说估算的方法。

  学生1:587+239≈800,我把587看成600,把239看成200,600+200=800。

  学生2:587+239≈850,我把587看成600,把239看成250,600+250=850。

  学生3:587+239≈830,我把587看成590,把239看成240,590+240=830。

  教师:谁估算的答案与正确答案最接近呢?该怎么办?学生4:同学3估算得比较接近。

  学生5:我们可以通过计算来进行比较,看谁估算的答案与正确答案最接近。

  学生用竖式计算,一人板演,全班齐练。587+239/826

  集体订正后,说说计算时要同学们注意什么。

  学生: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就应该向前一位进1。

  学生计算第2个减法算式,要求先估算,再用竖式计算,看自己的计算是否正确。

  2.根据现实生活情景,提出不同的数学问题,并能用多种策略解决问题

  课件出示下面的动画:小明的爸爸和小明一起到超市买东西,刚好买了50元的商品,小明的爸爸从钱包里摸出了一些钱,发现只有2元和5元的面值。同学们猜一猜,小明的爸爸可以怎样付钱?

  (1)学生独立思考。

  (2)学生汇报。(略)

  (3)怎样才能得出尽量多的答案而又不重复呢?小组讨论交流,并完成如下的表格:

  2元的张数(张)5元的张数(张)第1种第2种第3种第4种

  (4)学生汇报,出示表格:

  2元的张数(张)5元的张数(张)第1种58第2种106第3种154第4种202

  (5)仔细观察表格,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可能回答:2元的张数如果增加,5元的张数就减少;2元的张数如果增加5张,5元的张数就减少2张;2元的张数只能5张5张的数;5元的张数都是双数……

  三、反馈练习,拓展运用

  (1)明明一家3人到动物园去参观,参观的门票有两种:价格最低的为30元,价格最高的为50元。明明买了3张票,一共可能用去多少元?

  (2)完成教科书练习十二的思考题。

  教学反思

小学数学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 经历整理加法表的活动,初步了解算式之间的联系,提高20以内数的加法计算正确率。

  2、 在观察、交流等学习活动中,培养学生有序思考的能力。

  教学重点 能熟练计算20以内数的加法。

  教学难点 能够通过观察思考,在加法表中找规律。

  教学方法 尝试指导,效果回授教学法

  教具准备口算卡片、20以内进位加法表

  教学活动设计 修订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20以内的所有加法,今天我们和以前一样,系统的整理我们学过的所有20以内的进位加法算式。整理成20以内的进位加法表。你们有信心吗?

  (设计意图:明确要学习的内容,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为小组合作学习创设良好的氛围。)

  二、探究新知:

  1.整理加法表。

  师:先在小组内把学过的20以内的进位加法算式写在卡片上,注意写得越完整越好。(学生在小组内共同讨论写卡片。)

  师:想一想先确定一个标准,按什么分类整理呢?

  学生可能会说:

  ?找出得数是11的加法算式排成一排。

  ?找出得数是12的算式排成一排。

  ?有些加法算式里面都有9等。

  通过再次引导整理加法表时,引导学生明确整理的依据和标准,并给出部分例子做参考,降低教学难度,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

  如:学生会发现:

  第一行两个数相加都是11。

  师:想一想第二行的算式呢?

  ?第二行两个数相加都是12。往下写8+4、7+5……

  师:你还有那些发现?

  师:你明白同学们说的意思了吗?请和同桌合作,一起仿照上面同学的发现开始整理,完成课本P87的.表格吧!(教师巡视指导小组活动,关注学生的合作。 )

  组织交流展示各小组合作探究的结果。

  2.再次探索规律。

  师:下面请同学们看加法表(出示加法表),我们再来仔细看看从中我们都发现了哪些规律?

  设计意图:表中算式的排列有明显的规律,也有隐含的规律,通过学生的观察、思考,归纳、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和梳理能力。

  三、课堂总结:

  师:同学们,今天你们的表现很出色,学会了整理20以内进位加法算式,而且还有很多有趣的发现,找到了很多藏起来的秘密,请和更多的朋友分享你的发现和快乐。

  板书设计 做个加法表

  把加法表填完整。

  作业设计 做个加法表

  课后反思

小学数学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让学生认、读、写11~20各数,掌握20以内数的顺序,初步建立数位的概念。

  2.培养学生能够准确地用数学语言对概念进行表达的能力。

  3.培养学生勤于动手和勤于动口的习惯。

  教学重点

  11~20这些数的个位和十位上各数的含义。

  教学难点

  对数位的理解。

  教具准备

  小棒,计数器。

  学具准备

  小棒,计数器。

  教学设计

  一、教学导入

  同学们,你们看,老师今天给大家准备了这么多精美的礼品,一会儿将把它们奖给今天表现最好的那些同学,我们来看看老师准备了多少个奖品。(师生一起数,个数大于10)咦?这大于10的数该怎样表示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一下。

  二、活动一:建立数位概念。

  (一)数小棒

  1.老师手里有几根小棒?我们来数一数,1、2、3、4、5、6、7、8、9、10。

  2.。一根一根数,有10根小棒,也就是10个1。现在我们把它捆成一捆,它就成了1个十。

  3.学生自己数出10根小棒,并将10根捆成一捆,体会10个一就是1个十。

  4.让学生再拿出1根小棒。

  (1)、现在是几根小棒?

  (2)它是由什么组成的?(是由1个十和1个一组成的)

  (3)它里面有几个十和几个一?(它里面有1个十和1个一)。

  (二)介绍计数器及数位

  1.从右边起,第一位是个位,第二位是十位。十位上的1就表示是10。

  2.让学生在计数器上拨出11。

  一边拨一边说:在个位上拨几,在十位上拨几。

  3.同样的方法让学生学会数、认、读、写12~20各数。

  三、活动二:快速拨数。

  (一)师生互练

  1.教师说数,学生快速在计数器上拨出。

  2.说一说它的含义及是怎么拨的。

  (二)生生互练

  一人说数,另一人拨出,并说一说。两人互换再练。

  四、活动三:对口令。

  (一)师生互对

  例:教师说16,学生对1个十和6个一。

  教师说1个十和7个一,学生对17。

  (二)生生互对

  五、活动四:填、读尺子上的数。

  (一)出示图片:写一写

  师生一起将尺子上的数补充完整。

  (二)教师提问

  1.比15小比11大的数有那些?

  2.17的前面是几?后面是几?

  3.你还能提出那些数学问题?

  六、活动五:找一找生活中的11~20各数,密切数与生活的联系。

  找一找,说一说你在生活中的哪些地方见到或用到了11~20各数。

  通过给学生准备的奖品的.数如何表示这一悬念导入,引起学生的兴趣。通过自己捆小棒来体会10个一就是1个十,并让学生通过摆小棒和在计数器上拨一拨以及边拨边说等环节来让学生理解11~20各数的含义,并通过对口令和快速拨数等活动来进一步使学生掌握11~20各数。通过填写和读尺子上的数以及引导学生提问等使学生掌握20以内数的顺序和大小,最后设计了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的11~20各数这一环节,密切数与生活的联系,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无处不在。

  探究活动

  听口令,做动作

  活动目的

  使学生进一步熟悉20以内数的顺序、组成以及大小比较。

  活动准备

  1-20的数字卡片

  活动过程

  1.20名同学每人胸前都佩戴一张数字卡片。

  2.教师说要求,学生活动。如: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队,比17大的数出列,分别介绍自己(说组成),两位数原地转两圈,找相邻的数做朋友,15后面第三个数教大家做动作等。

小学数学教案 篇10

  教学内容:教科书P55、56

  教学目标: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到运用有余数的除法知识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情境引入。

  出示情境图,让学生说说从图中了解到什么信息可以提出什么问题?

  板书:有32人跳绳,6人一组,可以分几组?

  二、新课

  师:这个活动有没有进行平均分?

  该用什么方法来解决?(小组讨论)

  汇报,师板书:32÷6

  学生独立算出结果。

  汇报:可以是横式,也可以是竖式。

  师问:得到的5是什么意思?2又是什么意思?所以单位是什么?

  师:在解决这样的题目时,可以根据自己的喜欢来选择用什么算式解决。注意结果的单位。

  三、做一做

  出示食品饮料柜,问:你了解到什么信息?

  (1)师:现在小丽有20元,全部买矿泉水,最多可以买几瓶?剩几元?

  思考:买同样的东西是不是把钱进行平均分?

  学生独立完成在书上,注意对横式单位的检查。

  (2)如果你有15元,你能提出一个减法、一个有余数除法、没有余数的除法问题吗?(小组讨论、汇报)

  四、练习

  练习的第3题

  出示四月份的日历。从日历上你发

  现了什么?师提出问题:四月份有几个星期?

  要求有几个星期,必须知道什么信息?

  四月份有几天?一星期有几天?

  学生得出解决的办法。30÷7

  既然有4个星期,那么一定会有几个星期六和几个星期天?如果要使四月份有5个星期六和5个星期天,那么剩下的两天就分别是六、日。所以4月1日可能上星期六。

  五、作业:练习十三的第1、2题。

【小学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教案07-14

小学的数学教案03-24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08-18

小学数学教案(经典)08-23

【经典】小学数学教案08-23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08-23

小学数学教案[经典]08-02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08-01

小学数学教案07-20

小学数学教案(精选)0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