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时间:2023-08-20 11:53:58 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常用(9篇)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就有可能用到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9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语文教案常用(9篇)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观察插图,按照一定顺序说说图上景物。

  2、在图上添上几种动物,或者画,或者贴。

  3、根据自己的经验上色。

  4、读懂例文,了解写一种动物的基本要求。

  教学重难点:

  通过分析品位,明确写景物要有顺序,要抓住特点。

  教学准备:课文教学演示文稿。学生的自画像。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读例文,明确学习目标,完成自作初稿。

  一、导入

  小朋友,今天老师跟你们一起来作画、说话和写作,高兴吗?

  二、观察插图练说

  1.说说图上都有些什么。(学生自由练说)

  (1)指名说。

  (2)评议:我们可以按照从远到近或者由近到远的顺序来说。

  2.想象作画,补画小动物。

  (1)你们觉得这幅图上还少了点什么?你把耳朵贴上去听一听,除了风吹树梢的沙沙声,小河里淙淙的流水声,再没有其他声音了,一切都是静谧的,安静得有点寂寞。小朋友,拿起我们的画笔,再画点什么呢?(小动物)

  (2)学生自由作画。

  (3)学生用几句话介绍自己所画的动物。

  3.学习例文,学说话

  (1)学生自由朗读例文。

  有位小朋友简单地写了天空、树林、小河等景物,然后写了他画在河里的小鱼。他是怎样写小鱼的,请小朋友读一读。

  (2)学生自由朗读例文。读完后,让学生说说例文中哪些地方写得特别可爱,为什么。

  ①小组讨论。②指名大组交流。

  (3)教师朗读三段写小动物的精彩片段。

  模仿练说,要求学着例文,可以把小动物当做人来写,抓住小动物的.特点,把它们写得很生动、很有趣,让人听了觉得很舒服,很美好,很有生气。

  ①说给同桌听。②指名说。

  4.我的十分钟

  给画面填色,练习说话。

  (1)我们已经把把自己画的小动物介绍给大家了,如果我们要把这幅图的景色写下来,是不是仅写一下小动物就够了呢?

  我们还要把天上的云呀、地上的草呀、树呀、花儿呀简单地写一写。不过没有颜色,太单调了,我们来帮它们穿上漂亮的衣服吧!

  学生自由填色。

  (2)展出填好色的画。

  (3)学生自由练说。

  5.出示好词语花篮,好句子筐。

  天高云淡白云悠悠五彩缤纷点缀

  生机勃勃一碧如洗生机盎然涟漪

  一阵微风吹来,树叶沙沙地低语,像是大树妈妈给小鸟唱的摇篮曲。

  白云悠悠,不时地和小鸟说着甜蜜的话儿,多美呀!

  路边的小花涨红着脸,害羞地躲在叶子中间,绿油油的小草大方地跳着摇摆舞,

  有趣极了!

  6.学生有选择地引用上面的词语和句子,或者模仿,再进行说话练习。

  三、练习写作。

  1.讨论讨论怎样写。(从顺序、主次、语言三个方面进行小结。)

  2.学生写草稿。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学生继续习作;2、作后指导评改;3、工整誊抄。

  教学过程:

  一、学生继续习作,教师巡视。

  (发现共性问题,发现优秀习作,解疑释惑。无特殊情况,尽量不打断习作思路,

  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习作习惯,一气呵成地真实表达)。

  二、作后评议,完善提高

  1、大声朗读,昌其气,明不足,自主修改。

  (投影)修改什么……

  △有无错别字?△景物描写的顺序是否恰当?

  △景物有没有色彩、声音?△小动物们在快乐地活动吗?

  我的十分钟

  2、同桌互读、互改,推荐佳作。

  3、“小荷尖尖”——佳作欣赏,评议。

  4、“现场直播”——选择一两篇中等习作,生读师训,师生现场共改。

  5、再次修改自己的习作,为自己的习作起个名字,汇报、评议。

  (投影)“好文章是改出来的”——现代作家 赵树理。

  三、工整誊抄,及时鼓励。

  板书设计:

  发现

  1、发现了什么?

  2、是什么样子的?

  3、想到了什么?

语文教案 篇2

  一、设计理念:

  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主题是感受大自然的美好。教材在编排上强化了导语的导学功能,加强了单元内精读课文与略读课文的整合性,所以,在教学中,我们采取”小学语文单元整组主题教学”的模式,将全组课文放在单元主题的大环境下去学:先通过导读课整体感知单元内容,再分别从4篇课文中体验不同角度,不同季节的自然美景,最后再通过单元总结课整体感悟,学生学习起来就会有的放矢,省时高效。因为《燕子》是精读课文,因此教学中,要处处体现出精读课文的特点,引导学生在分析中品味,在精读中感悟。

  二、教学目标:

  1.会认9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词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抓住描写燕子和春天的语句,感悟燕子的活泼可爱和春天生气勃勃的景象,培养热爱大自然春天的思想感情。

  3.学习作者细致地观察和一些表达方法,积累好词佳句。

  三、教学思路:

  (第一课时)

  (一)激情导入,自学字词

  1.用充满激情的语言将学生引入本课的学习情境之中,激起学生自学生字生词的欲望。

  2.板书课题《燕子》,指导书写“燕”字。

  3.自读课文,勾勾画画,自学生字词。

  4.交流汇报学习字词的情况。

  (设计意图:三年级学生字词的学习、掌握还需教师在课堂上进一步引导,要留给学生充足的学习字词的时间,适时的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与兴趣,才能让学生扎扎实实地把字词学好学会。为理解课文内容打基础。)

  (二)设境激趣,读通课文

  设立比赛的机制,鼓励学生读通课文。

  (设计意图:在学会字词,扫清文字障碍的基础上,激发学生读通读熟课文很有必要,“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课文,可以为下一环节的品读感悟做好准备。)

  (三)默读感悟,小组探究

  1.老师引导学生由读通课文进入到下一个自读感悟的环节,提出要求,提示学生拿起笔,边读书边勾画边思考。

  2.学生读完,小组交流汇报学习所得,互相启发,进一步探究。

  (设计意图:做什么事都要提前做好准备,学习也是一样。给足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让他们根据老师的引导去自读自悟,充分的思考,到学习课文的时候,他们就有话可说了。这就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理解课文思想内容,并且在不断的自学实践中逐步提高理解能力。)

  (四)教师小结学习情况,制造悬念,激发学生下节课的'学习欲望。

  (第二课时)

  (一)汇报收获,研读课文

  1.过渡语引入。

  2.学生汇报学习收获,汇报前教师提示学生要按一定的顺序汇报。

  3.在学生汇报的同时,研读课文重点语句。

  ⑴研读第一自然段。

  A.用课件展示小燕子。

  B.用缩句、扩句的方法学习作者抓住特点描写小燕子的方法。

  C.通过设疑促思,来感悟作者突出小燕子特点的写法。

  D.用感悟词语、体验朗读感悟小燕子的活泼可爱。

  ⑵研读第二自然段。

  A.引导想象春天的景色,课件展示春天的美景。

  B.引读长句“微风吹拂着……柳丝”采取缩句扩句的方式让同学理解句子意思,并学习把句子写优美写完整的方法。

  C.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理解“赶集”的意思,体会打比方的句子的妙处,感悟春天的生机勃勃,万物萌生的繁荣景象。

  D.课件动画出示小燕子,引导学生体会小燕子在春天里的作用。

  E.指导朗读。

  ⑶研读第三自然段。

  A.学生汇报小燕子出现的位置,课件以动画的形式出现小燕子。

  B.赏析“斜”、“掠”、“沾”等词的妙用。

  C.师生扮演小燕子,展示课文中对飞翔的小燕子的描写,拓展联系想象说话。

  D.想象画面,指导朗读,通过读引导学生感受春天的美好,激发对大自然,对春天的喜爱赞美之情。

  ⑷研读第四自然段。

  A.课件出示五线谱的图案,引导学生想象燕子停歇图。

  B.赏析“痕”的妙用。

  C.引导学生体会打比方的妙用,学习作者表达的方法。

  D.启发想象,小燕子在电线上说什么了?

  E.理解最后一句话的含义。

  F.美读感悟。

  (设计意图:学生自己阅读、感悟后,就会感觉有好多话要说出来,希望老师和同学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因此,营造自学思考和平等对话的良好氛围,给学生机会,让学生充分地展示自己。教师以学定教,顺学而导,并精心组织相关的教学活动,穿插进预设的教学方案,使师与生、生与生融为一体,共创和谐。)

  (二)品读课文,升华情感

  创境激情,引导品读,升华情感。

  (设计意图:有位名师说过:理解了再读,就更有味儿了。的确如此,等学生们充分理解了课文内容后,再导读,学生的情感就会与文本、作者的情感融为一体,就会读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同时借助朗读,对课文的理解也会水到渠成。)

  (三)赏读课文,指导背诵

  1.配乐朗读,享受美文的熏陶。

  2.激情引读,指导背诵。

  3.集体背诵,抒发热爱春天、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设计意图:课后练习题中有一题,要求学生要把课文背下来。现实教学中,有不少老师把背诵课文的练习留到课下去完成,结果有的同学根本就不能完成。主要原因是没有给学生创设情境,没有教给学生背诵课文的方法,让学生死记硬背,他们肯定不能很好地完成任务。因此,把背诵放到课堂上来完成,让学生学会背诵的方法很重要。)

  (四)搜集资料,课外拓展

  1.关于写燕子的文章,关于燕子的知识还有很多很多,请同学们去查找来与大家共享!

  2.在生活中注意观察小燕子,别忘了把看到的和大家说说。

  (设计意图:语文课就要有大语文的观念,要把生活情景引入课堂,再把课堂延伸到生活中去,让学生感觉处处皆语文,语文即生活。)

  (五)布置作业,巩固知识

  1.抄写好词好句。(必做)

  2.以《我是一只小燕子》为题写一篇小练笔(选做)

  3.仿照自己喜欢的段落,写一段话。(选做)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第一课时

  1、了解本文是怎样摆事实,讲道理的。

  2、本文讲了哪些道理?

  3、分析议论文论点提出的几种方式,准确把握论点。

  4、学习从生活中常会遇到的现象提出论题,进而提出论点的写法。

  第二课时

  1、了解课文运用对照的方法来阐述道理。

  2、课文阐述论点时,在哪些地方运用了对照的方法?

  3、学习议论文中准确、严密、生动的论述语言。

  4、阅读议论文,能找出文中表述作者观点主张的议论句,并从中找出论点。

  教学建议

  段落结构内容

  第一部分:(1—5段)列举并评述空想和死做的具体表现,提出中心论点。

  第二部分:(6—7段)分析想和做的辩证关系,阐述怎样把想和做联结起来。

  第三部分:(8段)联系实际,论述学生应当学会把想和做联结起来。

  第四部分:(9段)总结全文,强调想的重要。

  论证特点

  本文的特色之一是摆事实讲道理。文中在摆事实讲道理时富于变化。如第一部分先摆事实,后讲道理;第二部分的第一层(6—7段),先说道理后举例子,第二层(8段)举例与说理交叉进行,有时先举例后说理,有时先说理后举例,这样正反对照,论证有力。

  本文说理脉络很清晰:先论述为什么一定要把想和做联系起来,再论述如何联结,然后联系学校学习生活现状,论述学生应当学会把想和做联结起来,最后是简要的.总结。由于联系了学生的学习情况,现实性、针对性更强。

  指导口语训练方法建议

  两课时读懂课文,以口语训练为主。开始读课文,选择默读或散读的方式比较恰当,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来认真思考和学习。要求学生在阅读时使用工具书,弄懂自己所不熟悉的字词的音、形、义。为了督促检查学生的自学,教师可以抽查若干学生。初读课文之后,指导学生进一步领会它的内容和写法,概括段落大意,体会作者批评这两种态度的语气和感情。可以让多一些学生发表看法,相互启发,补充意见,通过比较对照,从课文中吸取营养,丰富自己学习的兴趣。

  引导学生自学教法建议

  针对学生议论文基础薄弱、缺乏兴趣的弱点,引导他们自己读书,学习的积极性在独立思考的过程中,才能逐步调动。

  根据课文写得通俗,题材为学生熟悉的特点,启发学生自学联系感性材料,正确理解课文所阐明和主要道理。

  文中的举例论证

  这篇课文用举例说理的方法,论证想和做的辩证关系。

  文章夹叙夹议,正反比较,说理辩证。事例证明道理,道理来自事例。举例是叙,说理是议,夹叙夹议,用通俗易懂的事例深入浅出的来证明道理。举例则有正例(如记住动植物的分类等),也有反例(如学语文硬读课文等),正反对比鲜明。从正反对比中,把想和做一定要联结起来的道理作了辩证的论述。

  本文的分论点

  一篇议论文只有单一论点,学起来较为容易,如果有中心论点,又有几个分论点,学起来就有较大的难度了。《想和做》一文就是这样。所以列出本文的分论点,便可以突破难点了。其分论点如下:

  A、一面做一面想是非常重要的。

  B、在行动中去想,才能把想和做联结起来。

  C、想和做紧密结合很有现实意义。

  D、想和做相脱离是要不得的。

  教学重点与难点

  1、学习从生活中常遇到的现象提出论题,进而提出论点的写法。

  2、明确想和做是紧密地联结在一起的道理,并用以指导学习和生活。

  3、在议论文中运用说理和举例相互配合的写法

  4、指导并启发学生把读书和表达的训练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理解议论文,仿作议论体短文的能力。

  教学设计示例

  一、评现象引论点(为什么?)

  概述两种人的表现(第1—2段)

  简要评析两种人,着重分析后一种人(第3—4段)

  归纳上文,提出中心论点:想和做是分不开的,一定要联结起来(第5段)

  二、具体论述(怎么样?)

  想和做的关系,怎样联结从实际出发(第6—7段)

  幻灯片设计

  把本文列举的七个事例用幻灯片等媒体打出文字或图像:

  1、有的人只读不想,只记不想。

  2、有的人空想不做。

  3、有的人死做不想。

  4、有的人在学习上能想出有效而且省力的办法。

  5、人类文化是怎样进步的。

  6、人怎样才能学会游泳。

  7、课外活动怎样会劳而无功。

语文教案 篇4

  学习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

  2.理解读书的好处,明确应该多读书,培养读书的兴趣,学会读书。

  教学重点

  理解文章的主要观点,学会读书。

  教学难点

  了解文中提到的众多作品。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以所学的《孙权劝学》导入

  二、介绍作者

  1、教师结合课本的注解,简单介绍有关冰心的情况。

  学生认真听记,初步了解冰心。

  三、检查预习情况

  四、整体感知

  1.学生朗读课文并思考:本文的写作顺序?在这篇文章里冰心想说什么?

  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这句话是本文的中心)

  五、研读课文

  1、“多读书”表现在哪些方面?

  2、读书有哪些好处呢?

  学生讨论“好”具体表现在哪些地方,从文中找出这方面的语句,具体分析。

  ①书中生动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能激起人的各种情感,让人获得多种美的享受。

  例如:《三国演义》让作者感到“津津有味”,“好听极了”,还“含泪上床”,“哭了一场”;

  《水浒传》让作者“大加欣赏”,“气愤填胸”;

  《红楼梦》让作者“尝到‘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一个朝代和家庭的兴亡盛衰的滋味”;

  现代优秀的文学作品让作者“心动神移,不能自已”;

  《茶花女遗事》则让作者对外国小说“有了广泛的兴趣”。

  以上内容体现了“读书好”这一中心。

  ②读书能扩大知识面。

  例如:读《三国演义》可以了解三国时代的“天系大势”。

  读《红楼梦》可以了解到“一个朝代和家庭的兴亡盛衰”的历史。

  读《茶花女遗事》等外国小说可以“知道许多国外的人情世故”。

  ③读书对写作有很大的`帮助。

  读《聊斋志异》对文言作文有很大帮助

  ④读书有助于提高人的品德修养。

  第11段“从读书中……得不到的”

  小结:本节我们重点分析“读书好”具体表现在在四个方面,这些都是作家的经验之谈,希望我们读后有所收益。

  3、“读好书”在冰心看来又应是如何的?

  在欣喜回忆晚年不能“行万里路”,仍能“读万卷书”情况后,分别从古典文学、现代文艺作品两方面给读者传授挑选、比较书的经验。情节要精彩,人物要生动,感情真实质朴。

  4、你是怎样读书的?

  5、冰心的读书经历给了你什么启示?

  有选择,然后广泛涉猎,要有恒心。

  六、拓展延伸

  1、四大名著是哪几本书?

  2、你们知道哪些关于读书的名言警句?(学生交流)

  七、布置作业

  以《我与书》为题写一篇作文。

  板书设计: 忆读书(冰心)

  一、多读书:自认字后……晚年(从时间上写)

  涉足古今中外,读书万卷(从书的种类、数量上写)

  二、读书好:写作情感知识思想品德

  三、读好书:挑选、比较

语文教案 篇5

  一.教学要点

  1.掌握"函胡/莫/识"等通假字;掌握"鼓/是/绝/而/焉"等常用实词和虚词;

  2.掌握"鼓/舟/目/耳"等在句中的词类活用现象;

  3.掌握判断句/定语后置句/宾语前置句和介宾短语后置句;

  4.掌握苏轼和本课的有关文学常识;

  5.了解和体会本文的写作特点--将议论/记叙/描写/抒情

  恰当结合及将情/景/理浑然融合的写法;

  6.了解和体会作者在文中提出的观点和主张.

  7.学习以事明理的写法.

  二.教学重点:思考、理解“二疑”、“三笑”“一旨”,从而抓住全文的纲。

  三、教时安排:二教时

  四.教学内容及步骤

  第一教时

  一、导入:俗话也说:“眼见为实”,可美国伊利诺伊大学的韦斯克博士却用事实证明了“眼见”也出错。他进行过一项有趣的研究:他给参加减肥夏令营的青少年,每人发了一个杯子,用来倒橙汁喝。所发的杯子容量相等,却有高有矮,高的高度是矮的两倍。结果发现,青少年用矮杯子的人多出用高杯子的,可见对一件事情的认识是必须不仅要眼见还要亲自考察研究,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今天苏轼也为我们提供了这样一个范例。(板书课题)

  二、简介作者作品

  1、石钟山简介(由学生读课后注解,教师展示相关图片):此山位于江西省湖口县鄱阳湖东岸,有南北二山,南边的叫上钟山,北边叫下钟山。千百年来,关于名山的来历众说纷纭(风水声如钟;石声如钟;山形如钟)。

  2、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思想家和文学家。“三苏”:苏洵(父)苏轼苏辙(子名与车有关)“唐宋八大家”:韩愈、王安石、柳宗元欧阳修、“三苏”、曾巩。他是中国文人用儒佛道三家构筑精神世界的典型代表,他的一生最能体现“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人生信条,在政治改革中既不同意新派的么某些做法,也不同意老派的观点,结果“如风箱中的老鼠两头受气”一贬再贬。创豪放一派词风,与辛弃疾合称“苏辛”。

  三、先请一位同学朗读全文,检查预习情况,扫除生字词障碍以及停顿。

  蠡(lǐ)枹(fú)铿(kēng)磔磔(zhézhé)噌吰(chēnghóng)罅(xià)窾坎(kuǎnkǎn)莫(mù)镗鞳(tāngtà)识(zhì)无射(wúyì)

  指出哪些通假读的字(莫、识),哪个字是古音异读(射)。

  四、整体把握课文;学生分别朗读、回答问题,师生共析;总结课文。

  分析课文结构

  请生齐读课文,根据以上分析,理清文章结构.

  全文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质疑--提出对两位古代名人观点的疑问;

  第二部分(2.3):察疑--通过实地观察,得出结论.

  第三部分(4):释疑

  1、本文总体思路:质疑前人——夜游察疑——结论释疑;

  2、逐段分析:

  第一段主要问题设计(见课后习题一1):作者主要针对两种说法质疑,他的态度和理由是什么?从苏轼对前人说法的两次质疑,我们可以从他身上学到什么精神?

  第二段主要问题设计(见课后习题一2):作者夜游石钟山重点描写了哪些对象?有什么作用,对月夜绝壁下的情景描写与下段哪一句照应?你对作者的这种作法作何看待(详见课后练习第三题)?

  第三段主要问题设计(见课后习题一3):哪句话表达了本文的中心?世人为什么不能准确得知石钟山得名的由来?作者对郦、李二人的说法各持什么态度?

  第二课时

  一、分析理解第一段

  (一)补充注释

  1.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焉:语气助词,不翻译

  2.微风鼓浪鼓:振动

  3.水石相搏搏:拍击

  4.南声函胡函胡:重浊而模糊

  5.北音清越越:高扬

  6.枹止响腾,余韵徐歇腾:传播;歇:消失

  (二)解释下列句中活用的词语

  1.微风鼓浪,水石相搏

  2.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3.枹止响腾,余韵徐歇

  4.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三)补出下列句子中省略的成分

  1.郦元以为下临深潭

  2.今以钟磬置水中

  3.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4.扣而聆之

  5.自以为得之矣

  (四)朗读第一段,边读边翻译。

  二、分析理解第二段

  (一)补充注释

  1.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适:到,往

  2.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赴:赴任,就职

  3.余固笑而不信也固:姑且

  4.森然欲搏人森然:阴森森的样子

  5.微波入焉焉:兼词,相当于“于之”,在洞和缝里面

  6.涵淡澎湃而为此也涵淡:水波动荡

  7.因笑谓迈曰因:于是

  (二)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和现代汉语用法是否相同?

  1.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

  2.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

  3.涵淡澎湃而为此也

  4.与向之噌吰者相应

  (三)辨析写列句子的句式特点

  1.而大声发于水上

  2.空中而多窍

  3.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

  4.古之人不余欺也

  5.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四)朗读第二段,并通译全段

  三、分析理解第三段

  (一)补充注释

  1.而臆断其有无臆断:主观地作出判断

  2.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殆:大概

  3.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终:总

  4.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考:敲

  5.自以为得其实实:事情能够的真相

  6.盖叹郦元之简盖:表原因、目的

  (三)解释下列句中的词类活用现象

  1.事不目见耳闻

  2.而言之不详

  3.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

  4.自以为得其实

  (四)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加以解释。

  1.南声函胡,北音清越

  2.余固笑而不信也

  3.至莫夜月明

  4.汝识之乎?

  5.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

  6.长乐王回深父

  分析赏读

  1.《水经》是谁的作品?是一部什么书?

  答:《水经》也叫《水经注》,是郦道元的作品,他是记载我国山川地理概貌的游记。

  2.郦道元认为石钟山是怎样命名的?

  答:以浪打岸石,声如洪钟命名。

  3.李渤认为石中山又是因为什么命名?

  答:以山石敲击所发出的声音像钟声而命名。

  4.作者认为李渤的观点不对,基本理由是什么?采用了什么方法来反驳?

  答:石头大都能敲击发出如钟一般的声音;这是驳论据。

  5、郦道元、李渤、苏轼关于石钟山命名的由来陈说有何不同?

  答:郦道元认为是水石相击产生的声音像钟而得名;李渤认为是山石敲击发出的声音像钟而得名;苏轼认为是风水进出洞穴发出的声音像钟得名

  6、本段在评说中采用了什么方法进行议论?

  答:类比和对比的方法。

  7、“此世所以不传也”和“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中“此”和“陋者”具体指什么?

  答:“此”指石钟山命名的真正原因。“陋者”指李渤一类人。

  8、.作者的观点是什么?

  答:做事不可主观臆断,要实地考察。

  附:板书设计

  (议论)质疑前人————提出问题

  ↓↓↓

  (记叙)夜游察疑————解决问题

  ↓↓↓

  (议论)结论释疑————抒发感想

  五.将本文跟(游褒禅山记)作比较。

  说明:先检查练习第二题的完成情况,然后做具体分析,不是简单地列出异同之点,而是从文章的整体构思出发,用列表的形式来进行比较。下面是供参考的表的模式:

  课文

  项目《游褒禅山记》《石钟山记》

  内容记游。

  从游未尽兴生发感受,谈人生哲理和治学态度。形式是记游,实际是记考察所得。用事实破千古疑案,提倡实地考察,反对主观臆断。

  结构先记游,后议论。议论——记游——议论。

  写法叙与议紧密结合,议论统率叙事,议论重在“立”。叙与议紧密结合,议论统率叙事;议论有“破”有“立”。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石钟山记》教案)

  今日话题: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1、一个历史疑案

  2、在我们江西的湖口,鄱阳湖入长江的地方,有山名叫石钟山,山的面积并不大,还不足1平方公里,绝对高度也只有70米上下,就说是交通方便,风景幽美,也不至于成为人们纷纷前往的旅游胜地。那么,是什么原因使它声名鹊起,名满天下的呢?其实这与它的名字有关。

  石钟山的名字到底因何而得,历来有不同的说法。北魏的郦道元以为山的下部临水处有许多缝隙和洞穴,当水位处在一定的高度时,又有适当的风力和相应的风向,此山就会发出敲钟一样的声音。而唐代的李渤却认为山上的石头在被敲打时会发出声音,那便是此山得名的原因。后一种说法涉及到溶洞地区的一些地理知识,大家在初中时学过化学,因为碳酸盐的沉淀形成一些石钟乳、石笋、石柱等,这些岩石被敲打时是会发出清越的声音的,所以,有很多人也相信这一观点。让我们先来熟悉下这些内容。

  查找课文内容:郦道元和李渤的观点在苏东坡的文章中是怎么样叙述的?

  学生找到:

  “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

  “得双石于潭上,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桴止响腾,余韵徐歇。自以为得之矣。”

  那么到底如何呢?我们不妨先看看苏东坡的说法吧。

  3、苏东坡的疑问

  针对郦道元的说法,苏东坡质疑的是什么?

  学生找到课文:“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针对李渤的观点,苏东坡又提出了什么疑问?

  学生找到课文: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看来,我们还真得找到一些有力的证据,然后才能发表见解。还是让我们与苏东坡一起去做一次实地考察吧,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4、一次偶然的机会

  苏东坡毕竟不是学地质的,他来到石钟山只不过是路过。请大家找出是什么时候,因什么事情而到了石钟山。

  学生找到课文:“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

  5、苏东坡的观点

  A、此山得名还是与声音有关

  第一种声音:学生找出为“噌吰如钟鼓不绝”,且指出其发声位置为山下。

  第二种声音:学生找到“窾坎镗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且指出其声音发自两山之间挡在中流的大石中。

  这里有一个理解上的难点,那就是石钟山的地理不好理解。在此处,教师必须向学生讲清楚石钟山分为上钟山和下钟山,上钟山在南边,滨临鄱阳湖,面积为0。34平方公里,下钟山在北边,滨临长江,面积为0。2平方公里。而两山相距不到一公里。两山之间湖水涌入长江或者江水灌入湖中。一般情况,夏季是江水灌入湖中,这是因为长江上游冰雪溶化,长江水位猛长,下游无法排泻汹涌的江水,所以大量倒灌入湖中。根据这些情况,我们来分析苏东坡当时游山正好是水位高涨之时,所以风与水相吞吐发出洪亮的.声音,是完全实际的情况。而且,夏季水急且汹涌,江水灌入湖中,则必定使两山之间的大石发出巨响,这分别就是“噌吰如钟鼓不绝”和“窾坎镗鞳之声”。

  B、命名与声音有关,也与史料有关

  先让学生找出两种声音与什么发出的声音有关,学生应该找到“汝识之乎?……古之人不余欺也。”

  这里涉及到《国语》与《左传》的一些记载。问题是山的命名与“钟”字有关,“钟”在古代就是乐器,代表例子有编钟。那么,此山的名字当是取山之发音如乐器之美妙。

  6、苏东坡夜泊绝壁之下的情景描写有什么作用?

  让学生找出阴森恐怖的景物描写,学生当能找到“大石侧立千尺,……或曰此鹳鹤也。”这就说明到绝壁之下是要胆量和勇气的,是一般人做不到的,说明实地考察是不容易的。

  7、苏东坡的感慨

  正因为实地考察是不容易的,所以,苏东坡感慨良多。无论是鱼工水师还是士大夫,或者像郦道元一样的学者,要弄清山的得名的原因都是不大可能的,而这其中,最为根本的条件还是要亲自考察,所以,苏东坡不无得意之色,因自己夜泊绝壁之下而得意,也因为得意而“叹郦元这简,而笑李渤之陋”。而他的调查为他自己赢得了评说石钟山得名原因的心理自信,所以,我们说,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8、附言:苏东坡的不足

  苏东坡自己能够实地考察这是好事,值得我们学习,可是,他不该自以为是,理更不该嘲笑别人,他哪里知道,他的观点也未必就是绝对正确的。事实上,石钟山的得名还与它的形状有关,历来就有两派观点,即“主声派”和“主形派”,而后者认为枯水季节山下有洞,可以容纳数百人,深不可尽,都是事实,山如覆钟,所以,这也是得名的原因。

  9、总结:本课的讲解突出了思想、思路、语言和相关知识,希望各位学生课后反复诵读。

  10、作业,学生准备,下一节课讨论。

语文教案 篇6

  教材简析:

  此单元是学生在初中阶段,首次接触的一个说明文单元,学生对说明文的认知结构才刚刚建构。因此根据本文的特点(本文是一篇美学小品文,诗意化的描写文字和说明性的文字相互间出),教学中一方面旨在加强学生对说明文知识的掌握和巩固,另一方面也要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并获得一些简单的审美常识。

  课文简析:

  这篇美学小品的作者是著名画家吴冠中先生。文中具有诗意的描写性文字与带有说明性的文字相间杂出,让我们在受到美的熏陶的同时,也获得了一些美学常识。文章的语言也极具个性色彩。此处,作者以画家的标准和眼光,从独特的角度发掘了桥在不同环境中所产生的美学效果。同时,也让我们读者能够从美术工作者的独到的视角,用“另一种眼光”去看我们此前虽感觉到美好,而说不出好在何处的景物,这些景物并且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处处焕发着美的灵性与顽强的生命力。

  教学目的:

  一.知识与技能

  引导学生能根据说明文的常识和小品文的`特点去学会自我分析文章。

  二.过程与方法

  1. 在默读课文的基础上,通过掌握段落中心句的方法来把握全文的主要内容并理解本文的主旨。

  2. 通过与《中国石拱本桥》的对比阅读,来进一步掌握本文在内容与写法上的特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桥之美的领悟和熏陶,进而使学生能够获得一些简单的审美方法,并培养自己健康的审美意识。

  教学重难点:

  1. 了解由作者看来:桥美在何处?

  2. 找出文中说明性的文字,并指出其所运用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3. 引导学生能对本文的重点语句,学生入情入理的分析。

  教学手段:

  本文借助两个多媒体课件来辅助教学。

  媒体之一:有关卢沟桥、宝带桥、赵州桥、风雨桥、南京长江大桥、钱塘江大桥、英国的康桥、《清明上河图》里的虹桥、乡间的小桥流水人家中的小桥等图片。

  媒体之二:课堂教学过程教师所提出的问题及一些问题的提示答案等。

  教和学的过程

  新课导入

  (约5分钟)

  一.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文中所提及的桥。

  二.提问:为什么看了这些图片之后,能给人产生一种审美的愉悦之感?

  引入:今天我们就来听听画家吴冠中先生,是怎样告诉大家这个答案的?

  1.欣赏图片

  2.思考并回答问题

  整体感知

  (约6分钟)

  提出默读要求:

  1. 默读时要集中注意力,尽量做到不指读,不回读,不发出声音来读。

  2. 对默读的内容要进行最大限度的有效记忆。

  1. 默读课文

  2. 根据记忆,简单复述课文的内容

  细研课文

  (约10分钟)

  (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以下所提出的问题及问题的答案提示)

  一.说明文的角度来提出问题:

  1. 从作者的角度看,桥之美主要体现在何处?

  (让学生把握被说明事物的特点)

  2. 本文的说明顺序是怎样的?在文画出能表示这些说明顺序的句子或词语。

  3. 本文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试举例说明。

  4. 从说明的角度看,本文在结构上的特点如何?

  5. 本文有哪些语句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周密性?试举例说明。

  二.从小品文的角度来提出问题:

  1. 什么是小品文?

  (小品文是散文的一种形式,篇幅短小,形式活泼,内容多样化。)

  2.找出文中诗意化的描写性语句,并简述这些句子中所蕴含的情味。

  1.根据课文内容,结合所学知识,思考并回答问题。

  2.学生查阅《现代汉语词典》,以获得其简略的答案。

  合作与探究

  (约9分钟)

  提出师生合作与探究的问题:

  一.找出文中作者描述桥之美的句子。并从这些句子中,我们可以得出那些审美的基本原理则?

  二.从生活中举出一些实例,来印证这些基本的审美原则。

  1.找出句子,并简答文中所呈现的三条基本的审美原则。

  2.从生活中举出实例来印证。

  整合与拓展

  (约13分钟)

  提出有关课文内容整合性的问题:

  一.文的主旨是什么?

  (作者以画家的标准和眼光,发挥桥在不同环境中,所产生的美学效果。同时也引领我们去品味、感觉美好而说不出好在何处的景物,并教给我们一些简单的审美原则如:对比、变化和和谐等,从而提高我们的艺术欣赏水平。)

  二.本文作者的写作思路又是怎样的?

  (概述桥在不同环境中,具有不同的美学效果 从正面举例具体阐述桥在外观、材料、与所处位置上各不相同,而都能和周围景物既能形成对照又不失和谐。

  从反面举例,谈桥与周围景物要相互衬托、相互响应。

  三.本文在内容和写法上与《中国石拱桥》的区别何在?试举例说明。

  (《中国石拱桥》与本文的区别:中国石拱桥以准确的数据、例子等对中国石拱桥的特点进行了说明,是人对石拱桥有一个整体的了解;本文则用艺术家的眼光对桥的美进行了描写和评价。)

  四.引导学生体会文中一些难句的情味,例如:

  1.茅盾故乡乌镇的小河两岸都是密密的芦苇,真是密不透风,每当其间显现一座石桥时,仿佛发闷的苇丛做了一次深呼吸,透了一口舒畅的气。

  2.盾故乡乌镇的小河两岸都是密密的芦苇,真是密不透风,每当其间显现一座石桥时,仿佛发闷的苇丛做了一次深呼吸,透了一口舒畅的气。

  3.无论是木桥还是石桥,其身段的纵横与桥下的水波协同谱成形与色的乐曲。

  4.田野无声,画家们爱于无声处静听桥之歌唱,他们寻桥,仿佛孩子们寻找热闹。

  1.根据文中的段落中心句,来思考并归纳本文的主旨和思路。

  2.从横向对比的角度,即:文章的主旨、表达方式、结构、语言特点等方面来思考并回答问题。

  3.启发学生:从这些句子在文中的语境、表达的作者的情感、文中所提及的哪些审美原则等角度去感悟和分析。

  布置作业

语文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认识12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认识一个多音字。

  过程与方法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结合课文情境,充分发挥学生想象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各国过年的习俗,能够简单的复述,体会民风民俗的丰富多彩。

  教学重点:

  学会本课生字,了解不同国家过年的不同习俗,体会过年的快乐。

  教学难点:

  体会过年的快乐。

  教学过程:

  一、学。

  同学们:你们喜欢过年吗?你们都是怎样过年的?(说说我国的年俗)那你们知道其他国家的.小朋友是怎么过年的吗?今天,我们就和小灵通一起到几个国家看看他们是怎样过年的,高兴吗?快快把书打开。

  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这么长的课文,如果读的时候遇到困难可怎么办呢?

  (学生自由发言,引导学生运用学习方法,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2.小朋友的方法真好。认真的读一读吧!

  二、交。

  1.同学们:小灵通都到了哪几个国家呀?他首先来到了哪个国家?谁愿意读一读第一自然段?其他小朋友看一看意大利是怎样过年的?这一段有三个生字,谁都认识了?当小老师教教大家。(出示生字:“期”“通”“夕”)你们记住了吗?能说一说你是怎么记住的吗?

  2.(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经验识记,如期——期中、期末、第一学期;通——交通、通信公司;夕——《夕阳红》;“期”和“通”是形声字,可以根据形声字的规律识记。还可以通过减一减的方法记忆“夕”多——夕)

  3.小组合作学习。

  同学们:小灵通还到了哪几个国家?请你选择自己喜欢的国家去看一看他们是怎样过年的,并自己学习本段的生字,然后小组同学一起研究怎样记住生字,

  4.小组汇报,交流识字方法;全班同学一起学习。

  三、导

  检查反馈生字掌握情况。

  1.读一读下面的字,夕:(背景是太阳落山,晚霞满天的景象。目的是渗透字义)能组个词吗?(夕阳 除夕)钟:(背景是各种各样的钟,渗透字义,加深理解)谁能说一说怎么记住这个字呢?(引导学生用形声字的方法识记:“金字旁”是形旁表义,表示一种金属,“中”是声旁表音)。

  2.出示其它生字,这些你都认识了吗?

  小组比赛读;开火车读;男女生赛读等。

  板书设计:

  他们这样过年

  期——期中、期末、第一学期;

  通——交通、通信公司;

  夕——夕阳 、《夕阳红》

语文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①反复诵读课文,疏通课文大意,体会“山市”的形成及神奇、壮丽的幻景。

  ②学习积累一些文言词语。

  ③探究“山市”形成的科学原理,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①反复诵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

  ②体会山市的形成及神奇壮丽的幻景

  ②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联想及想像能力。

  课前准备

  教师:搜集有关资料做成多媒体课件。能讲清“山市”形成的原理。

  学生:借助工具书认识生字词,反复阅读。

  爱好美术的同学可用绘画展示“山市”的美景。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积累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大意。

  教学设计

  整体感知

  导入

  (展示几幅海市蜃楼的图片)提问:你见过这样的景象吗?你知道它是什么吗?(学生自由发言)

  提示:在夏天,沿海一带或沙漠地区,经常可以看见在空中或地面以下有远处事物的影像,古人无法解释,误认为是大蛤蜊吐气形成的,因此,就称为“海市”或“海市蜃楼”。这种现象,有时人们在山区也可以看到,人们就称之为“山市”(出示课题)

  出示学习目标

  介绍作者、作品

  作者:蒲松龄(1640—1715),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山东淄川(今淄博)人。早岁即有文名,但屡应省试皆落第,七十一岁才补为贡生。他用数十年的时间写成的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

  作品:《聊斋志异》文言短篇小说集,共收录作品近500篇,以短篇小说为主,此外还有散记特写、随笔寓言等,主要写鬼狐精怪的故事,也收录一些奇特的事。构思奇妙,语言生动。

  诵读课文

  第一遍,教师范读;第二遍,学生自渎;第三遍,学生齐读。

  注意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奂huàn冥míng甍méng垣yuán睥睨pìnì

  亘gèn扉fēi逾yù倏shū

  根据查阅工具书,理解下列词语的`含义

  孤塔耸起高插青冥碧瓦飞甍历历在目风定天清

  一切乌有直接霄汉黯然缥缈

  学生根据课下注释疏通文意,并将不懂之处圈划出来。

  学生四人小组讨论交流,解决自己未能解决的问题。

  全班讨论交流,解决小组未能解决的问题。

  注意理解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⑴相顾惊疑(你看看我,我看看你)⑵数年恒不一见(经常)

  ⑶无何,见宫殿数十所(不久,不一会儿)⑷高垣睥睨(高墙)

  ⑸连亘六七里,居然城郭矣。(连绵不断)(城市)⑹历历在目(清清楚楚)

  ⑺一切乌有(乌,同“无”)⑻黯然缥缈(隐隐约约)

  ⑼裁如星点(裁同“才”)⑽窗扉皆洞开(窗户)⑾或凭或立(靠着)

  ⑿倏忽如拳如豆(突然)⒀见山上人烟市肆(集市)

  想一想该怎样翻译。

  ⑴相顾惊疑,念近中无此禅院。

  (大家你看我,我看你,又惊奇又疑惑,心想这附近并没有佛寺啊。)

  ⑵中有楼若者,堂若者,坊若者,历历在目,以亿万计。

  (城中有像楼阁的,有像厅堂的,有像街坊的,都清晰地呈现在眼前,数也数不过来)

  ⑶既而风定天清,一切乌有,惟危楼一座,直接霄汉。

  (过一阵子,大风停止,天空晴朗,先前的景象全都消失了,只有一座高楼,上与天接)

  ④而楼上人往来屑屑,或凭或立,不一状。

  (低层楼上的人们来来往往,各赶各的事情,有靠着栏杆的,有站着的,姿态各不相同)

  作业

  课后练习一、二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体会“山市”的形成及神奇、壮丽的幻景。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的科学精神。

  教学设计

  检查作业

  1、解释词语。

  2、口头翻译。

  研读思考

  1、“山市”从开始到最后是怎样一步步变化的?可以分为几个阶段?

  明确:综观山市出现的全过程,可分三个阶段:

  ①初生阶段:从孤塔高耸到宫殿出现。

  ②发展阶段:城郭的出现。先总写一笔:”高原睥睨,连亘六七里。”颇有恢宏的气象。然后分写:“中有楼若者,堂若者,坊若者,历历在目,以亿万计。”虽然寥寥数语,却可以诱发读者想像出一副跟《清明上河图》相似的画卷来。

  ③高潮阶段:危楼的出现。因“风定天清,一切乌有”,只剩下一座高接霄汉的危楼,所以楼的形状看得格外清楚,连楼外的天空也显现了出来,给人的感觉是距离比先前的城郭缩短了一些。更为特殊的是,楼上还有来来往往的人,或凭或立,与人世无异,这又给人以亲切感,增强了观赏的兴趣。最后写幻景的消失,跟影视中的渐隐镜头颇为相似,又使人感到余味无穷。

  2、作者描绘山市时,是以什么为序的?

  明确:是以时间为序的。表示时间的词语有:无何、未见、既而、逾时等。

  3、山市的变化是很快还是很缓慢?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

  明确:山市的变化很快,从下列词语中可以看出来:忽、无何、未几、既而、逾时、倏忽等。这些词语中“忽”表明了山市出现得很迅速,“倏忽”,表明山市变化的突然性,“无何”“未几”“既而”“逾时”等词语都表示极短的时间,表明山市的景象率化很快。

  4、文章对山市景象的描写生动形象,作者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以达到这种效果呢?

  明确:主要采用了以下修辞方法:

  夸张:惟危楼一座,直接霄汉。

  比喻:数至八层,裁如星点。

  排比:中有楼若者,堂若者,坊若者。

  以上修辞方法的运用,使文章语言简洁而富有表现力。

  拓展延伸

  1、展开合理的联想和想象,以图画或语言的方式展示自己脑海中的“山市”。

  可以让绘画好的同学画出,在班里展示欣赏,然后总结补充,其实,美的东西也许留在想像中会更美,想有多美有多美,正是,此时无画胜有画。

  2、探究“山市”形成的原因。

  开头,我们提到了海市蜃楼,这种奇观古人是无法解释的,才有了大蛤蜊哈气而成的想象。可我们现代人已经懂得了它的科学道理,你知道么?(课后查阅资料:参考高中物理第二册191页)

  作业

  1、课后查阅有关“海市蜃楼”的资料。

  2、阅读体会蒲松龄其他的文章。

语文教案 篇9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懂得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教育学生从小勤奋学习,长大了对人民、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1、导入。

  同学们有没有想过自己的将来,你的理想是什么?(学生畅谈)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美妙的理想,但不是每个人都能实现自己的理想。那么,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是什么呢?

  2、板书课题。

  同学们,这一节课我们来学习一篇新课文。(板书:15 说勤奋)

  3、解题。

  “说”就是谈、讲的意思。这是一篇说理类的文章,文章主要说了一个什么道理呢?又是怎样把这个道理说清楚的呢?下面我们带着这样的问题来读一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

  1、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检查自读情况。

  (1)读生字词

  “宋、砸”是平舌音。

  “枕、稍、础拙”是翘舌音。

  “馁”的声母是n。“卵”的声母是l。

  (2)读句子

  你觉得哪些句子有些难读,你能读好它吗?

  (3)指名分节读课文(师生评议)

  3、再读课文。

  同座可以讨论说说课文主要说明了一个什么样的道理,再集体讨论。

  4、指导分段。

  课文是分几部分来谈勤奋的?课文可以分几段?

  第一段:(第1自然段)

  第二段:(第2~3自然段)

  第三段:(第4自然段)

  三、学习第一段

  1、自由轻声读课文第一段。

  (1)找出中心句。(出示: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是什么?是勤奋。)

  (2)这儿是什么句?把什么比作什么?你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的意思吗?

  (3)把这个自问自答的句子换一个说法。

  板书: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学生齐读)

  (4)过渡:是的,勤奋是实现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成功者手中的鲜花,是用他们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

  讨论:“鲜花”在这里指什么、“汗水和心血”又是指什么?

  (5)你能说一说这一句话的.意思吗?

  2、指导朗读第一段。

  四、生字练写

  1、练读生字。

  2、自己记忆学习,说一说什么字感到困难,集体讨论怎么记。

  3、练习书写生字。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学生试背第一段。

  二、精读课文

  1、学习第二段。

  (1)读课文第二段思考:围绕“勤奋是实现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这一中心,作者主要写了哪两个人勤奋成才的故事。

  (2)自学第二自然段(四人小组讨论:看了这段你明白了些什么?)①司马光砸缸的故事看出他从小就聪明过人。

  ②司马光的勤奋主要表现:别人玩他读书;用“警枕”自励自勉。找出关键词

  ③自由练读。

  ④集体朗读课文第2自然段。

  (3)自学第三自然段(学法同上)

  ①童第周起步晚、基础差。

  ②经过努力,学习赶上来了。(抓关键词:“终于”说明什么)

  ③道理:勤能补拙,有付出才有收获。

  ④自由练读。

  ⑤集体朗读课文第3自然段。

  (4)教师小结:勤奋能使天资聪明的人成才,反之也会流于平庸;勤奋也能使基础较差的人成为可用之才,不可自暴自弃。成功与勤奋是分不开的。

  2、学习第三段

  (1)自由读第三段,思考这一段主要讲了什么?

  (2)这一段在全文起了什么作用?

  (3)有感情地朗读第三段。

  3、教师小结: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说勤奋》这篇课文,知道了勤奋是实现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只有一生勤奋,才能有所作为,才能对人民,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在今后的学习中希望同学们能以文中的司马光、童第周为榜样,学习他们的的刻苦勤奋的精神。

  三、试背课文

  1、自由练习背诵。

  2、学生选择背诵2~4自然段中的任一段。

  四、作业

  1、说一说词意。

  滚瓜烂熟 毫不弃馁 名列前茅 勤能补拙

  2、造句。

  既……又……

  只有……才能……才能

  五、板书:

  15 说勤奋

  司马光(天资聪明 → 编成《资治通鉴》

  童第周(起步晚、基础差) → 完成蛙卵剥离手术

  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优秀教案优质教案语文03-07

语文的教案04-05

语文的教案11-16

有关语文教案范文 语文优秀教案06-02

语文《蜗牛》教案03-14

语文园地教案03-23

语文的设计教案12-27

语文天地教案01-05

语文关怀教案03-04

语文下册教案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