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时间:2023-07-23 10:55:32 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实用10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语文教案10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语文教案(实用10篇)

语文教案 篇1

  【教材简析】

  本课描写了浩瀚的大海,掀起万顷波涛。辽阔的草原,像无边无际的绿色海洋。连绵群山,威武雄壮;一座座现代化城市,高楼大厦耸入云霄。孩子们通过欣赏,能够从小热爱我们的祖国从小热爱自己的家乡,用他们五彩的画笔,绚丽的色彩,画祖国,画家乡。

  【教学思路】

  根据本课特点,以插图设计教学主线,体现课堂教学的形象性、情感性、创造性。利用插图来组织教学显得新颖别致,符合学生的心理,能给教学增色。

  根据课文段落的特点,可以精读一段,明白学习方法后,指导学生小组合作学习,自已探索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自学能力。

  【教学课时】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宽、虾等十二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内容,激发学生热爱自己家乡的情感。

  〖教学重点

  认识生字,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的内容,激发学生热爱自己家乡的情感。

  〖教学准备

  沿海、山区、平原、草原、城市的图片。 写有生字的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新课:

  提问:你的家乡在那儿?说说你的家乡是什么样。你喜欢吗?想画出来给大家看看吗?

  二、初读感知:

  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边听边想课文中介绍了那几个小朋友的家乡,他们的家乡分别在哪里?

  三、精读第二段,指导感悟:

  1、教师出示沿海图片,提问:图上画的是什么地方?有什么景物?小朋友在做什么?

  2、抓住美的语言,朗读感悟:

  ⑴ 教师配乐朗读,学生看图欣赏,整体感受语言的美。

  ⑵ 学生画出最喜欢的句子读一读,再说一说为什么喜欢。

  ⑶ 学生自由朗读,认识生字:

  图文结合认识生字宽、虾、脚、捡、贝、壳。

  ⑷ 指导朗读重点词句:

  那么那么的句式,表达了对大海的喜爱;

  一艘艘装满要重读,体现鱼虾很多。

  3、看图介绍涛涛的'家乡。

  4、师生共同总结学习过程:看图──读文──看图解说

  三、小组合作学习第三段

  看图:

  这是谁的家乡?他的家乡在那里?有什么景物?

  读文:

  自由拼读──听同学朗读──找好词好句反复读──小组齐声表演读。

  解说:

  看图,用自己的语言解说图画。

  四、自由选择一段自学:

  1、学生在第四、五、六段中选自己喜欢的一段自学。

  2、自学汇报:

  ⑴ 抢认生字:

  原、奔、密、匹、市、楼。

  ⑵ 解说员解说图画。

  ⑶ 表情朗读最喜欢的句子。

  ⑷ 自学相同段落的同学齐读整段。 质疑。

  3、出示读读说说(P106),学生读句子、说句子。

  五、实践活动:

  画自己的家乡,介绍自己的家乡。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巩固本课生字生词,指导正确书写。

  2、教给学生正确、规范的书写方法。

  〖教学重点

  巩固本课生字生词,正确书写。本课要求写的字。

  〖教学难点

  写好本课要求写的字。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识:

  1、朗读课文。

  2、出示生字卡片,学生认读并组词说话。

  二、指导认识书写本课的生字

  1、观察我会写中的生字,找到结构的规律。

  2、学生交流后汇报:

  我会写中的生字为独体字、上下和半包围结构的字:贝、爱、男、原。

  左右结构的字:虾、跑

  3、探寻书写规律:

  独体字、上下和半包围结构的字:在竖中线及横中线周围,书写紧凑。

  左右结构的字:左小右大。

  4、指导书写,教师随机指导。

  【板书设计】

  24、画家乡

  涛涛──海边

  山山──山里

  平平──平原

  青青──草原

  京京──城市

语文教案 篇2

  【教材分析】

  《柳树醒了》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一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课文的题目已散发出诗意,这是一首诗,又似一篇引人入胜的童话。柳树醒了,春雷把她从沉睡中叫醒了。她睁开睡眼,春雨给她洗澡,春风给她梳头,春燕跟她做游戏。柳树醒了,她是那么柔软,那么鲜嫩,那么活泼,那么妩媚动人。她不就是春姑娘吗?

  【学生分析】

  班内男生占学生总数的六成以上,大多数学生活泼,大胆且独立。他们对科普类的读物十分感兴趣,他们的知识面较宽,对许多事情充满好奇,经过一个多学期的培养和训练,他们已掌握了一些识字法,绝大多数的学生识字方法,绝大多数的学生识字速度快,又喜欢有感情朗读,但他们有意注意的时间还是较短,好动、好玩。

  【设计理念】

  1、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积极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语文教学应以学生自读自悟、自学探究为基础,大力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而要一年级小学生达到这个理想目标还不太可能,因此教师的有效引导显得更为重要。

  2、架设生活与教材联系的桥梁,引导和调动学习的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内愉感受,注意培养学生对事物有正确的情感态度。

  3、使朗读成为学生学习和探究的重要手段。让学生在自主、民主的氛围中学习,自主地读、说,在自读自悟、主动探究中认识生字,读懂故事,初步了解春天的特点。

  【教学目标】

  1、认识“醒、雷”等8个生字。会写“说、话”等6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能通过朗读感悟春天的美。

  3、能发现春天里事物的变化。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新课

  1、你喜欢春天吗?(板书“春”字)词:你看见这个字想到了什么?(学生各抒已见,会说想到春风、春雨、春暖花开。)

  2、做“一字开花”游戏,看谁说得多:

  ( )

  ( ) ( )

  春

  ( ) ( )

  ( )

  板书:春雷 春雨 春风 春燕

  3、出示多媒体课件,感受春天大地复苏的景象。

  二、初读,了解课文内容

  1、学生听老师配乐朗读,说说课文写了春天的什么景物。

  (板书:柳树)

  2、借助拼音,自读课文,说说柳树在谁的帮助下醒了。

  (见板书。)

  3、分节自愿读课文,说说柳树怎么了。

  (板书:醒了 软了 绿了 飞了)

  三、朗读、识字

  1、在文中标出本课需要识别的字,并随生字画出生词,字画,词画,标出自然段。

  明确读的要求,对一年级的学生来说十分重要,这样可以提高读书效率,有利于养成良好的词读习惯。

  2、认读生字:

  醒 雷 澡 枝 软 梳 梢 耍(反馈时,学生想读哪个就读哪个,读对了的,其他学和跟着这个字读3遍)

  鼓励学生以主人翁的态度对待学习,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创设宽松和谐、民主的学生氛围,努力使学生获得成就感。

  3、读字组词:

  以小组比赛的形式读。

  比赛是学生特别喜欢的方式,而小组比赛更有助于培养团结合作意识和竞争意识。

  四、背诵、感悟文意

  1、借助板书:

  自由练读,练背,喜欢背哪段就背哪段。

  打破传统的“串讲”形式,以学生的自由阅读为主,让学生学会主动学习。

  2、创设情境背诵:

  配乐背诵,表演背诵。

  通过配乐的表演,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对文章的感悟。

  五、拓展与巩固

  说一说,在春天里,还有什么醒了呢?

  总结谈话:柳树醒了,孩子们也醒了。一年之计在于春,让我们利用好这春好的春光,抓紧时间投入到新的学习中吧。

  六、作业设计

  努力把课文读得更好。朗读全文给家人听,说说自己学到的新知识。

  【评析】

  课的开始很自然地导入了新课,“一字开花”的游戏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我们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兴趣,就有了主动探究的重要基础。所以,激发探究的兴趣是教学成功的关键。可以说,没有成功的“激趣导入”就没有学生主动积极的阅读探究和兴趣盎然的朗读练习实践。

  通过老师配乐朗读,使学生感到了春天的美,在识字过程中,通过自学、交流学、订报等方式,使学生能进一步掌握生字,并得到巩固。通过实践证明,教学必须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使他们切实感受到学生对所学内容兴趣盎然,乐于探究;对小学低年级而言,有效地组织小游戏,有时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可见,教师应当始终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帮助他们架设并构建新知的平台。这些,是教学成功的基础和前提。

语文教案 篇3

  一、聆听有声音乐——课间序曲 创设情境

  课间播放《森林狂想曲》,以放松学生的心情,把学生带入美好的意境。

  二、聆听无声声音——课前导入 以曲激趣

  刚才老师为大家送上了一段愉悦动听的《森林狂想曲》,同学们除了这优美动听的琴声外你还听到什么?(各种小动物的叫声)这是我们用耳朵聆听到的有声的声音,下面再让我们用自己的心去感受、去聆听无声的声音。(教师投影玫瑰花逐渐开放的过程)问:你听见玫瑰花在诉说什么吗?(阳光多暖和;这春天真美丽……)

  教师归纳:只要你用心聆听,你就一定会听见的!让我们一起走进桂文亚写的《你一定会听见的》这篇文章。

  设计理念:由聆听有声乐曲到无声的花开声音,与课文所描写的“无声声音”和“有声声音”内容密切联系,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唤起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初步感受用心去聆听声音,把学生带入课堂学习的情境中,便于调动学生用自己的生活体验去理解文章的内容。

  三、聆听课文朗读——合作交流 整体感知

  学生自由快速阅读课文,整体感知。要求:(多媒体课件出示问题)

  (1)请你圈出文中不会读的字。

  (2)你认为文章该用什么感情来朗读?

  ①师生对话探究,明确朗读基调:舒缓、轻松、亲切。

  ②学生试读,其他同学点评,老师示范朗读,学生点评。

  ③推荐学生挑战老师朗读,学生点评。(学生再读课文)

  (3)你知道文章描绘了哪些声音吗?(让学生整体回答)

  明确:蒲公英梳头的声音、蚂蚁跑步的声音、雪花飘落的声音、风声、动物的声音、水声、日常生活的响声。

  设计理念:“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语文课最基本的要求。此环节的设计是让学生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进而理解文意,并学会用圈点批注的方法整体感知文章,为后面品读课文打下基础。

  四、聆听学习收获——品读质疑 合作探究

  1。品味语言(多媒体课件投影出相关问题)

  ①【自主学习,个性阅读】:请把你最喜欢的'声音朗读出来,并体会作者用什么方法把这些有趣的声音描绘出来?

  ②【分组交流,合作品读】:鼓励品味同一种声音的同学站起来交流自己品读的收获,相互点评补充,分享合作学习的快乐,使品味感悟更深入。

  ③【师生合作,归纳方法】:师生一起归纳描写声音的方法:a。借助一定的修辞方法。b。从不同的感官感觉角度描写。c。选用贴切的词语。

  设计理念: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因此,我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声音个性化品读,使他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体验并有所感悟和思考,培养他们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精神。同时,采用“以读为本,品读结合”的方式,让学生在朗读的基础上品味语言,进入作者所描绘的意境中。

  2。探讨主旨(多媒体课件投影出相关问题)

  【四人小组,合作学习】你知道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吗?课文告诉我们怎样才能听到更多更美的声音?你从哪些句子看出来?

  讨论后明确:声音是物体振动时与空气相激荡所发出的声响。用心听,用心想,学会“过滤”声音,只听“好听”且有益的声音,做生活的有心人。

  设计理念:通过合作学习,让学生学会提取和筛选信息,提高学生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探究课文主旨的过程中学会聆听,培养学生对声音的审美感知能力。

  3.质疑问难

  【学生提问,师生解答】学生再读课文,质疑问难,生生交流,师生交流,教师点拨。

  设计理念: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十个问题更有价值!教师要关注学生的问题意识,激活学生的思维,诱发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精神。这一设计目的是鼓励学生质疑探索,尝试探究试学习方法,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发展。

  五、聆听声音游戏—————拓展延伸 感悟生活

  1。声音游戏一:聆听厨房交响曲

  以“我听到了的声音,这声音让我想起……”句式说话。

  设计理念:让学生聆听具体可感的厨房声音,唤起学生对生活的回忆,再通过想象画面,感悟生活,让聆听更深入。这既可以培养学生的想象和联想能力,又能使学生学会感动,学会感恩。真正做到让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

  2。声音游戏二:聆听自己的笑声

  学生阅读课文13—20段,了解作者给我们提供的几个声音游戏。选择课文最后一段为游戏材料,让学生齐读后明白其内涵:你对世界笑,世界就会对你笑,你怎么看世界,世界就怎么看你。

  游戏过程:开始微笑-轻轻地笑-大声的笑

  (在满堂的笑声中结束本节课)

  设计理念:师生一起加入游戏,让课堂活起来,提高了学生聆听的兴趣。同时让学生学会乐观的面对生活,给予学生人文关怀。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明白铁棒磨成针的道理,明白得不论做啥事,只要有决心,肯下苦工夫,就一定能做好。

  2、学会本课14个生字,认识止字旁,能读准多音字“朝”的字音,懂得“铁棒、诗人、艰苦、进步、更加、工夫、不论、决心、从此、刻苦”等词语的意思。

  3、能仿照“谁正在啥地点赶啥”的例句,把句子写完整。

  4、能分角色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懂得第二段中的两句话:“只要工夫深,铁棒就能磨成针!”“不论做啥事情,都要有决心,肯下肯下苦工夫。”

  教学难点:

  这篇课文要求懂得的词语较抽象,学生懂得有一定难度,教师应在具体语言环境中指导学生感知词义,或联系生活实际和已有的知识启发学生懂得词义。

  教学预备:

  CAI、生字卡片、一根铁棒、一根针

  教学时间:

  3课时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感知大意,懂得课题的意思。

  2、学习、懂得第1、7自然段,教学生字:铁、棒、磨、针、诗、困。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出示实物:针、铁棒。问:这是啥?说说针和铁棒的模样。

  2、问:特别粗的铁棒能磨成针吗?

  3、揭示课题2 铁棒磨成针读题,标题里的生字想个方法记住它。

  教学:铁:金字旁,为啥用金字旁?与“秩”比较。

  棒:书空右边的“奉”,组词。与“捧“比较。

  磨:半包围结构,广字旁,书空。

  针:与“叶”比较,为啥也是金字旁?

  二、自学课文,懂得大意。

  1、铁棒到底能不能磨成针呢?请学生自由轻声读课文,遇到生字多读几遍。

  2、课文共有几段?讲了谁,啥时候的故事?教师指名分段读课文。评价。

  正音:诗、更、决、此

  3、卡片认读字词。

  4、训练朗读句子

  (1)能!一定能!只要工夫深,铁棒就能磨成针。

  (2)不论做啥事情,都要有决心,肯下苦工夫。

  5、说说课文讲了李白小时侯的啥故事。

  三、学习第1段。

  1、看文中插图,图中的少年是谁?找到书上写李白的一段读一读。

  2、指名读。考虑:这一段共有几句话?学习后你明白了那些事情?

  3、学生汇报,教师随机指导。

  懂得“大诗人、唐朝”懂得多音字“朝”的不同读音和意思。朝:朝霞zhao(早上),唐朝chao(朝代)。唐朝是我国古代的一个朝代,距今1000多年,唐朝除了许多驰名的诗人,李白一定是其中感觉驰名的诗人。“诗人”是指专门写诗,并有一定成就的人。为啥用个“大”呢?

  教学:唐:半包围结构,书空里面的笔顺。共10画。

  诗:用换偏旁的方法记,与“持、等”比较。

  指名读第二句。问:这个地点的“他”是指谁?“读书进步不快”指啥?文书们李白读书进步不快?懂得“贪玩、艰苦。”

  教学:困,用“捆”来记。[你在学习中,遇到过啥艰苦?你是怎么样对待的?

  4、读第1自然段。小结:李白小时侯是一个不努力学习的小孩。他后来纠正了吗?你是从哪一段明白的?

  这部分能够放到第二课时去

  四、学习第7段。

  1、齐读第7段,李白如何会成为著名的大诗人?他回如何刻苦学习?

  2、认读“从此”,李白是从啥事情中明白要刻苦学习的呢?我们下节课再学。

  五、作业指导。

  1、教师在田字格中范写指导“棒、磨、诗”,接着学生抄写生字。

  2、自由读课文。(机动)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复习上节课学过的字词,学习懂得2-6段,重点懂得“只要工夫深,铁棒就能磨成针”的道理。

  2、学习生字:更、加、功、夫,认真书写。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卡片认读生字。

  2、比一比,再组词。

  因( ) 工( ) 比( ) 轮( )

  困( ) 功( ) 此( ) 论( )

  3、说说李白小时侯不同的表现,他是从啥事中明白应当刻苦学习的呢?

  二、学习2-6段。[改为学习2-7段]

  1、自由读2-6段,划出李白和头儿娘说的话。

  2、指名分角色读李白和头儿娘的话。

  问:课文中两次出现“惊奇”,感到惊奇的是谁?他为啥感到惊奇?

  (1)看到头儿娘在磨铁棒,不明白为啥。(不明白)

  (2)听说头儿娘要用铁棒做针。(不可思议,不可能。)

  3、用惊奇的语气读一读李白的问话。

  自由读,试读,指名读,齐读。

  4、头儿娘是再如何答复的呢?

  为啥头儿娘说了“能”后,还要说“一定能”,而且用了两个感叹号?引读“只要工夫深,铁棒就能磨成针”。啥是“工夫深”?

  用干脆、坚决的.语气读第5段。

  教学:更:去偏旁记,与“便”比较。

  加:组词。

  功:力字旁,工的横改成提。

  夫:编顺口溜。

  5、听了头儿娘的话,李白明白了啥道理?找到读读第6段。[指导朗读]

  指名答复,有啥不明白的地点,请学生释疑。

  教学:论:换偏旁记,与“轮”比较,组词。

  此:认识止字旁,书空笔顺。

  6、从此以后,李白怎么样?以读代讲。

  “从此”到底是从啥时候起?

  三、分角色读课文。

  1、自由读预备。

  2、男女分角色读李白和头儿娘的对话。

  3、决定喜欢的角色读读。

  四、作业指导。

  1、教师在田字格里示范写“更、功、此”,学生写3个。

  2、完成《课堂作业》的第4题。

  第3课时

  教学目标:

  1、会有情感地朗读课文。

  2、学了铁棒磨成针的故事后,明白得不论做啥事情,都要有决心,肯下苦工夫,事情就会做好,学习也会进步。

  3、能用“谁看见谁在啥地点干啥”写一句话。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

  1、卡片认读词语。

  2、完成课作第2题。

  (1)李白是我国唐朝(chao zhao)的一位大诗人。

  (2)春季,树上开满了桃花,远远望去像一片火红的朝霞(chao zhao)。

  3、看拼音写词语。

  tie bang shi ren kun nan ke ku geng jia

  ( ) ( ) ( ) ( ) ( )

  gong fu bu lun cong ci

  ( ) ( ) ( )

  二、总结课文,进一步明白此课文的道理。[分角色朗读课文]

  1、齐读全文,李白的两次问话应当读出惊奇的语气。头儿娘的话读得干脆、坚决。

  2、启发想象:李白明白了道理后,在后来的学习中,他遇到艰苦会如何想,如何做?

  3、针对学生实际,结合课文中的道理,让学生谈谈:学习了这个故事,你在学习上假如遇到艰苦应当如何做?

  4、有情感地朗读课文。

  三、作业指导。

  1、出示例句指导学生把话说清楚、完整。在说的基础上写句子。

  (谁正在哪里干啥)

  2、完成其余作业。

  板书:

  铁棒磨成针

  有决心

  做事情 成功

  下苦功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的

  1。理解词上下阙的含义

  2。理解李清照在词中的表达出的“愁”

  教学重点

  李清照此词表现出来的艺术风格

  教学难点

  同上

  1课时

  赏析、诵读法

  第一课时

  《声声慢》是李清照的一首震动词坛的名作。靖康之难以后,词人的丈夫已故,他们精心收集的金石书画,都已散失。词人飘泊江南,由一个无忧无虑的贵妇人,一变而为流落无依、形影相吊的寡妇。国破家亡,引起的国恨家愁,像铅一样压在她的心头,在这位女词人的心里点燃了爱国思想的火花。这是女词人在一个秋天的黄昏里的生活感受,一行行写的都是冷冷清清的秋景,一行行反映的都是孤独凄凉的境况。全词所写,不外一个“愁”字,但与她南渡以前所写的“愁”相比,有了全新的内容,感情更深沉也更博大。

  一、 作者简介

  李清照,号易安居士,李清照自幼就受过很好的教育,其父亲李格非是学者兼散文家,母亲出身于官宦人家,也有文学才能。李清照多才多艺,能诗词,善书画,很早就受人注意。史书记载说她:“自少年便有诗名,才力华赡,逼近前辈。”李清照十八岁嫁了太学生赵明诚,赵爱好金石之学,也有很高的文化修养。婚后,他们过着美满和谐的生活,夫妇在一起常常诗词唱和,欣赏金石拓片。

  但作为一个才华出众、情感丰富的女子难免对人生抱有更多的理想主义的态度,所以尽管生活是满足的,李清照也常常会感到一种惆怅。这种惆怅是来自社会对女子的压抑还是由于她对生活有着更高的追求不能实现,就不得而知。只是这种惆怅常常出现她前期的词中,与温馨、喜悦相互交织。她的两首《如梦令》似乎正好反映出这种复杂的情感: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欧鹭。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前一首表现了无忧无虑、开朗活泼的性格,后一首则流露了她对年华变迁的怅惘,似乎青春也在这暮春的风雨中被摧残而消失。

  李清照前期的词大多数写自己对爱情尤其是离别之情的感受,属于词的传统题材。但过去大多是男性作者以女性口吻来写这一类词,往往隔着一层。而李清照写的是自己亲身感受与内心体验,因此她的词就格外真挚细腻、委婉动人。她从女性的心理出发,以女性特有的笔法来组织,因而别有一番风味,如: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头,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一剪梅》)

  《醉花阴》

  但其后不久,时代的巨变打破了李清照闲适恬静的生活。汴京失守,南宋建立这初,赵明诚任江宁知府,李清照也“载书十五车”于建炎二年南下江宁。第二年赵明诚去世,接着金兵深入南下,她又到处流亡,曾被人诬陷通敌,再后来,赵明诚生前多年收集的金石古玩大部丢失,她的境况也变得越来越艰难。在她那篇著名的《金石录后序》中,李清照以情真意切的笔调回忆了她与赵明诚烹茶赌胜、赏玩金石的欢乐,叙述了南渡后辗转流离、坎坷不尽的经历,抒发心中郁积的哀恸。由于一连串的变故,李清照的性格由开朗变得忧郁,如今的情怀正如《武陵春》中所写的: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这首词作李清照居金华时。久经飘泊,独在异乡,尽管春日双溪风光绮丽,但在她的眼中,却只是一片暮春的悲哀。今非昔比,物是人非,触景生情,越发感到愁苦。在李清照的这一类词中没有正面描写民族灾难的场景,也没有直接呼唤英雄主义的精神,但正是山河破碎,民族危亡造成了她的个人遭遇,在她心灵深处刻下抹不去的伤痕。她的词中这样写道:

  “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菩萨蛮》

  “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

  “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清平乐》

  我们看到李清照的“愁”,不是从前词人所常写的所谓“闲愁”,而是由乡关之思、身世之苦,失去亲人的悲哀和理想破灭后的失望所交织而成的。因此,这“愁”字往往表现得非常沉痛乃至凄厉。

  二、 全词赏析

  开篇的“寻寻觅觅”反映词人心中若有所失的精神状态。环境孤寂,心情空虚,无可排遣寄托,就像有什么东西丢掉了一样。这东西,可能是流亡以前的生活,可能是丈夫在世的爱情,还可能是心爱的文物或者别的什么。它们似乎是遗失了,又似乎本来就没有。这种心情,有点近似姜爱的所谓“人间别久不成悲”。这,就不能不使人产生一种“寻寻觅觅”的心思来。只这一句,就把她由于敌人的侵略、政权的崩渍、流离的经历、索漠的生涯而不得不承担的、感受的,经过长期消磨而仍然留在心底的悲哀,充分地显示出来了。心中若有所失,要想抓住一点什么,结果却什么也得不到,所得到的仍只是空虚,这才如梦初醒,感到“冷冷清清”。此既明指环境,也暗指心情,或者说,由环境而感染到心倩,由外而内。接着“凄凄惨惨戚戚”,则纯属内心感觉的描绘。由冷清的环境过渡到惨戚的心灵。开头王句,由浅入深,文情并茂地描写出女主人公寂苦无告的凄凉心境。

  紧接着写词人悲苦心境产生的原因。“乍暖”两句,本应说由于环境不佳,心情很坏,身体也就觉得难以适应。然而这里不说境之冷清,心之惨戚,而独归之于天气之“乍暖还寒”。接下来,本应说借酒浇愁,但愁仍难排遣。可此处不明说,却言谈酒不足以敌急风。用意上含蓄,行文上腾挪。其实,这仍是开头三句的延伸。所谓情在词外。“雁过也”三句,将上文含情未说之事略加点明。正是此时,一群征雁掠过高空,在急风、淡酒、愁绪难消的情景中,它们的摹然闯入,便打破了眼前的孤寂,使人不无空谷足音之感。但这感,不是喜,却是“伤心”。因雁到秋天,由北而南,词人亦是北人,避难南下,似乎是“旧时相识”。雁可以回到北方,人却只能客寄江南,“旧时相识”在异乡相逢,使得这种种情债汇集一起,就更增加了词人的天涯沦落之感。

  过片直承上文。仰望则天空过雁,俯视则满地残花。菊花虽然曾经开得极其茂盛,甚至在枝头堆积起来,然而,现在却已憔摔了。在往年,一定要在它盛开时搞来戴在头上,而今,谁又有这种兴致呢?看到花的惟淬,想到了自己,正是愁上加愁。急风欺人,淡酒无用,雁逢旧识,菊惹新愁。“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孤孤单单地靠着窗儿,怎样才能挨到天黑呢?真是苦到了极点。黄昏尚且难熬,那么漫漫长夜又将如何度过呢?一种凄清的苦况蕴含于平淡语言之中,发人深思。紧接着,梧桐叶落,秋色愁人,细雨靡靡,更添愁绪。这里将凄凉的景色与痛苦的心情交融在一起了,使词的意境更为深远。

  最后一句,总括上文,是说在“愁”之外另有一层深意:“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这次第”三字极其有力,一笔收住,总括上述种种情景;“怎一个愁字了得”又放开一步,开拓出一种含蓄的境界,让人想象,发人深思。词人满纸呜咽,笔笔写愁,难道除了“愁”外,还有什么难以言传的心事?这明明是提醒人们,这里除了悲欢离合、春忧秋愁一类私愁外,更有时代的、民族的、国家的“公”愁在。这结尾,能调动读者的思想活动,从而扩大并深化了主题,大有“回肠九叠后,犹有剩回肠”的艺术效果。

  三、 作业

  1. 背诵这首词

  2. 课外阅读李清照的词,体现其艺术风格

  靖康之变后,李清照国破,家亡,夫死,伤于人事。这时期她的作品再没有当年那种清新可人,浅斟低唱,而转为沉郁凄婉,主要抒写她对亡夫赵明诚的怀念和自己孤单凄凉的景况。《声声慢o寻寻觅觅》便是这时期的典型代表作品之一。

  这首词起句便不寻常,一连用七组叠词。不但在填词方面,即使在诗赋曲也绝无仅有。但好处不仅在此,这七组叠词还极富音乐美。宋词是用来演唱的,因此音调和谐是一个很重要的内容。李清照对音律有极深造诣,所以这七组叠词朗读起来,便有一种大珠小珠落玉盘的感觉。只觉齿舌音来回反复吟唱,徘徊低迷,婉转凄楚,有如听到一个伤心之极的人在低声倾诉,然而她还未开口已觉得已能使听众感觉到她的忧伤,而等她说完了,那种伤感的情绪还是没有散去。一种莫名其妙的愁绪在心头和空气中弥漫开来,久久不散,余味无穷。

  心情不好,再加上这种乍暖还寒天气,词人连觉也睡不着了。如果能沉沉睡去,那么还能在短暂的时间内逃离痛苦,可是越想入眠就越难以入眠,于是词人就很自然想起亡夫来。披衣起床,喝一点酒暖暖身子再说吧。可是寒冷是由是孤独引起的,而饮酒与品茶一样,独自一人只会觉得分外凄凉。

  端着一杯淡酒,而在这天暗云低,冷风正劲的时节,却突然听到孤雁的一声悲鸣,那种哀怨的声音直划破天际,也再次划破了词人未愈的伤口,头白鸳鸯夫伴飞,唉,雁儿,你叫得这样凄凉幽怨,难道你也像我一样,老年失偶了吗?也像我一样,余生要独自一人面对万里层山,千山暮雪吗?胡思乱想之下,泪光迷蒙之中,蓦然觉得那只孤雁正是以前为自己传递情书的那一只。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旧日传情信使仍在,而秋娘与萧郎已死生相隔,人鬼殊途了,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这一奇思妙想包含着多少无法诉说的哀愁啊!

  这时看见那些菊花,才发觉花儿也已憔悴不堪,落红满地,再无当年那种"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的雅致了。以往丈夫在世时的日子多么美好,诗词唱和,整理古籍,可现在呢?只剩下自己一个人在受这无边无际的孤独的煎熬了。故物依然,人面全非。"旧时天气旧时衣,只有情怀,不得似往时"。独对着孤雁残菊,更感凄凉。手托香腮,珠泪盈眶。怕黄昏,捱白昼。对着这阴沉的天,一个人要怎样才能熬到黄昏的来临呢?漫长使孤独变得更加可怕。独自一人,连时间也觉得开始变慢起来。

  好不容易等到了黄昏,却又下起雨来。点点滴滴,淅淅沥沥的,无边丝雨细如愁,下得人心更烦了。再看到屋外那两棵梧桐,虽然在风雨中却互相扶持,互相依靠,两相对比,自己一个人要凄凉多了。

  急风骤雨,孤雁残菊梧桐,眼前的一切,使词人的哀怨重重叠叠,直至无以复加,不知怎样形容,也难以表达出来。于是词人再也不用什么对比,什么渲染,什么比赋兴了,直截了当地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简单直白,反而更觉神妙,更有韵味,更堪咀嚼。相形之下,连李后主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也稍觉失色。一江春水虽然无穷无尽,但毕竟还可形容得出。而词人的愁绪则非笔墨所能形容,自然稍胜一筹。

  综观李清照这首写于晚年的《声声慢》,无论从艺术角度还是从遣词造句方面来说,都达到了一定的高度。李清照不愧为李清照,易安词不愧为易安词。

  靖康之变后,李清照国破,家亡,夫死,伤于人事。这时期她的作品再没有当年那种清新可人,浅斟低唱,而转为沉郁凄婉,主要抒写她对亡夫赵明诚的怀念和自己孤单凄凉的景况。《声声慢o寻寻觅觅》便是这时期的典型代表作品之一。

  这首词起句便不寻常,一连用七组叠词。不但在填词方面,即使在诗赋曲也绝无仅有。但好处不仅在此,这七组叠词还极富音乐美。宋词是用来演唱的,因此音调和谐是一个很重要的内容。李清照对音律有极深造诣,所以这七组叠词朗读起来,便有一种大珠小珠落玉盘的感觉。只觉齿舌音来回反复吟唱,徘徊低迷,婉转凄楚,有如听到一个伤心之极的人在低声倾诉,然而她还未开口已觉得已能使听众感觉到她的忧伤,而等她说完了,那种伤感的情绪还是没有散去。一种莫名其妙的愁绪在心头和空气中弥漫开来,久久不散,余味无穷。

  心情不好,再加上这种乍暖还寒天气,词人连觉也睡不着了。如果能沉沉睡去,那么还能在短暂的时间内逃离痛苦,可是越想入眠就越难以入眠,于是词人就很自然想起亡夫来。披衣起床,喝一点酒暖暖身子再说吧。可是寒冷是由是孤独引起的,而饮酒与品茶一样,独自一人只会觉得分外凄凉。

  端着一杯淡酒,而在这天暗云低,冷风正劲的时节,却突然听到孤雁的一声悲鸣,那种哀怨的声音直划破天际,也再次划破了词人未愈的伤口,头白鸳鸯夫伴飞,唉,雁儿,你叫得这样凄凉幽怨,难道你也像我一样,老年失偶了吗?也像我一样,余生要独自一人面对万里层山,千山暮雪吗?胡思乱想之下,泪光迷蒙之中,蓦然觉得那只孤雁正是以前为自己传递情书的那一只。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旧日传情信使仍在,而秋娘与萧郎已死生相隔,人鬼殊途了,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这一奇思妙想包含着多少无法诉说的哀愁啊!

  这时看见那些菊花,才发觉花儿也已憔悴不堪,落红满地,再无当年那种"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的'雅致了。以往丈夫在世时的日子多么美好,诗词唱和,整理古籍,可现在呢?只剩下自己一个人在受这无边无际的孤独的煎熬了。故物依然,人面全非。"旧时天气旧时衣,只有情怀,不得似往时"。独对着孤雁残菊,更感凄凉。手托香腮,珠泪盈眶。怕黄昏,捱白昼。对着这阴沉的天,一个人要怎样才能熬到黄昏的来临呢?漫长使孤独变得更加可怕。独自一人,连时间也觉得开始变慢起来。

  好不容易等到了黄昏,却又下起雨来。点点滴滴,淅淅沥沥的,无边丝雨细如愁,下得人心更烦了。再看到屋外那两棵梧桐,虽然在风雨中却互相扶持,互相依靠,两相对比,自己一个人要凄凉多了。

  急风骤雨,孤雁残菊梧桐,眼前的一切,使词人的哀怨重重叠叠,直至无以复加,不知怎样形容,也难以表达出来。于是词人再也不用什么对比,什么渲染,什么比赋兴了,直截了当地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简单直白,反而更觉神妙,更有韵味,更堪咀嚼。相形之下,连李后主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也稍觉失色。一江春水虽然无穷无尽,但毕竟还可形容得出。而词人的愁绪则非笔墨所能形容,自然稍胜一筹。

  综观李清照这首写于晚年的《声声慢》,无论从艺术角度还是从遣词造句方面来说,都达到了一定的高度。李清照不愧为李清照,易安词不愧为易安词。

  靖康之变后,李清照国破,家亡,夫死,伤于人事。这时期她的作品再没有当年那种清新可人,浅斟低唱,而转为沉郁凄婉,主要抒写她对亡夫赵明诚的怀念和自己孤单凄凉的景况。《声声慢o寻寻觅觅》便是这时期的典型代表作品之一。

  这首词起句便不寻常,一连用七组叠词。不但在填词方面,即使在诗赋曲也绝无仅有。但好处不仅在此,这七组叠词还极富音乐美。宋词是用来演唱的,因此音调和谐是一个很重要的内容。李清照对音律有极深造诣,所以这七组叠词朗读起来,便有一种大珠小珠落玉盘的感觉。只觉齿舌音来回反复吟唱,徘徊低迷,婉转凄楚,有如听到一个伤心之极的人在低声倾诉,然而她还未开口已觉得已能使听众感觉到她的忧伤,而等她说完了,那种伤感的情绪还是没有散去。一种莫名其妙的愁绪在心头和空气中弥漫开来,久久不散,余味无穷。

  心情不好,再加上这种乍暖还寒天气,词人连觉也睡不着了。如果能沉沉睡去,那么还能在短暂的时间内逃离痛苦,可是越想入眠就越难以入眠,于是词人就很自然想起亡夫来。披衣起床,喝一点酒暖暖身子再说吧。可是寒冷是由是孤独引起的,而饮酒与品茶一样,独自一人只会觉得分外凄凉。

  端着一杯淡酒,而在这天暗云低,冷风正劲的时节,却突然听到孤雁的一声悲鸣,那种哀怨的声音直划破天际,也再次划破了词人未愈的伤口,头白鸳鸯夫伴飞,唉,雁儿,你叫得这样凄凉幽怨,难道你也像我一样,老年失偶了吗?也像我一样,余生要独自一人面对万里层山,千山暮雪吗?胡思乱想之下,泪光迷蒙之中,蓦然觉得那只孤雁正是以前为自己传递情书的那一只。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旧日传情信使仍在,而秋娘与萧郎已死生相隔,人鬼殊途了,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这一奇思妙想包含着多少无法诉说的哀愁啊!

  这时看见那些菊花,才发觉花儿也已憔悴不堪,落红满地,再无当年那种"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的雅致了。以往丈夫在世时的日子多么美好,诗词唱和,整理古籍,可现在呢?只剩下自己一个人在受这无边无际的孤独的煎熬了。故物依然,人面全非。"旧时天气旧时衣,只有情怀,不得似往时"。独对着孤雁残菊,更感凄凉。手托香腮,珠泪盈眶。怕黄昏,捱白昼。对着这阴沉的天,一个人要怎样才能熬到黄昏的来临呢?漫长使孤独变得更加可怕。独自一人,连时间也觉得开始变慢起来。

  好不容易等到了黄昏,却又下起雨来。点点滴滴,淅淅沥沥的,无边丝雨细如愁,下得人心更烦了。再看到屋外那两棵梧桐,虽然在风雨中却互相扶持,互相依靠,两相对比,自己一个人要凄凉多了。

  急风骤雨,孤雁残菊梧桐,眼前的一切,使词人的哀怨重重叠叠,直至无以复加,不知怎样形容,也难以表达出来。于是词人再也不用什么对比,什么渲染,什么比赋兴了,直截了当地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简单直白,反而更觉神妙,更有韵味,更堪咀嚼。相形之下,连李后主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也稍觉失色。一江春水虽然无穷无尽,但毕竟还可形容得出。而词人的愁绪则非笔墨所能形容,自然稍胜一筹。

  综观李清照这首写于晚年的《声声慢》,无论从艺术角度还是从遣词造句方面来说,都达到了一定的高度。李清照不愧为李清照,易安词不愧为易安词。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热爱。

  2、按照一定的顺序观察夏天,把感受到的、了解到的夏天景物有重点地描绘出来。

  3、培养观察能力,学习描写景物的方法,提高口头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

  把观察到的自己喜爱的夏天景物有序的、有重点地描绘出来。

  教学时间:

  3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你的眼中,夏天是什么样子的?这个季节有什么特点呢?

  二、结合观察,描述夏天

  1、你们都观察了夏天的什么景物,互相说一说。

  2、选两名同学说说自己喜欢的夏天的景色。

  3、从这两名同学的描述中,同学们有没有发现什么问题?

  4、首先要确定你想从哪个角度写你想描写夏天的什么景物,然后选取有代表性的,印象最深刻的.景物,最后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描述,再加上你平时积累的好词佳句。

  5、引导学生注意选取典型的、有代表性的夏天景物并按照一定顺序观察表达。

  6、说说你确定的描述范围或题目。

  7、小组内练说。

  8、选几名同学向大家描述,同学给予评价。

  三、作业设计

  收集好词佳句。

  第二课时

  一、交流自己收集的好词佳句,并从中选择提炼自己使用的好词好句。

  二、根据自己选择好的素材整理修改而起草习作。

  先命题,注意题目与内容的关系。

  先想一想大致的写作顺序,拟定一下提纲。明确先写什么,最后写什么。

  最后按一定顺序写,不要面面俱到,要抓住特点,把主要景物些具体。

  注意用词准确,把自己对夏天景物的热爱、赞美、留恋的真情实感融于字里行间。

  草稿形成后注意反复读,注意书写规范。

  三、交流写作。

  同学们相互修改提出合理化建议。

  四、撰写习作

  注意书写规范。

语文教案 篇7

  一、教学目标

  1、 学会本课生字,读准多音字和轻声词,理解“能手、七嘴八舌、呆呆地”等词语的意思;

  2、 能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懂得益鸟能保护庄稼,要自觉爱护益鸟。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难点:鹰的书写。

  三、教学过程

  1、 对子歌游戏,导入新课

  (1)师生进行对子歌游戏

  如:晴对雨,暖对凉,热闹对冷清;哭对笑,苦对甜,光明对黑暗;美对丑,卖对买(板书:买)

  (2)买,可以买什么呢?(引出课题,板书课题并读准“鹰”)

  教学“鹰”(放大出示,分析识记字形,并书空)

  (3)根据课题质疑:看了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如:谁买猫头鹰?在哪里买猫头鹰?为什么买猫头鹰?怎样买猫头鹰?)

  2、初读课文,疏通字词

  (1)用自己的方法读课文

  出示要求:A、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觉得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B、试着解决提出的'问题。

  (2)指名按自然段接读课文

  注意倾听,及时正音;出示:商量、便宜、庄稼、好玩哪;找特点,把轻声词读准确。

  (3)再读课文,相信你们一定能读得更好。

  3、紧抓问题,理解课文

  通过读课文,你能解决哪个问题呢?(根据学生回答,分析讲解)

  (1)谁买猫头鹰?在什么地方买?

  句式练习:谁在什么地方买猫头鹰?

  (2)他们为什么要买猫头鹰?

  A、 品词:能手。

  拓展课外资料:猫头鹰是捕鼠能手的介绍。(课件出示)

  猫头鹰捉鼠的水平真高啊,所以称它为能手,谁用“能手”说一句话。

  B、 品词:七嘴八舌。

  猫头鹰能保护猫头鹰,是益鸟,当看到有人卖猫头鹰,你会怎么说呢?

  适时理解七嘴八舌。(像这样你一句我一句地议论,就是七嘴八舌地议论。)

  指导朗读他们议论的话。

  C、 指导朗读。

  语气分析,自由读,分角色朗读。

  (3)怎样买猫头鹰?

  A、 为了买猫头鹰,小朋友是怎么做的?找出来读一读。

  B、 最令你佩服的什么?

  从“零用钱、小人书”及一些动词中体会小朋友们爱猫头鹰的精神。

  C、还从哪里看出小朋友爱猫头鹰?体会“小心地解开”。

  (4)放了猫头鹰后……(学习第5段)

  A、看着猫头鹰自由自在地飞翔,他们都在想些什么呢?

  B、叔叔是怎么做的?(出示第五段)

  C、指导朗读,抓住动词教学。

  4、小结

  A、爱护鸟类,人人有责,让我们一起行动吧,去保护小动物们!

  B、如果你想更多更好地了解猫头鹰,建议看看《静悄悄的猎人》。

  (幻灯片出示建议)

语文教案 篇8

  学习目标

  ①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词义。

  ②了解游览顺序,感受双龙洞景象的奇异,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③了解按一定顺序阅读的方法。

  ④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中自己喜欢的段落。

  ⑤培养搜集材料、丰富课外知识的习惯。

  课前准备

  搜集有关石钟乳、金华双龙洞的文字、图像等资料,可以做成课件。

  A案

  第一课时

  ●谈话,揭示课题,初识课文

  你喜欢旅游吗?都游览过哪些地方?你到过浙江金华吗?那里有一个著名的溶洞,叫双龙洞。读读课文,今天让我们和作者一起去观光游览。

  听朗读录音。

  说说跟着作者游了一趟双龙洞,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引导细读,了解游览顺序

  ①导语:“就听一遍,大家肯定觉得不过瘾,现在我们来细细学习。”

  学生自读,要注意读准生字、理解新词,并用“…”画出提示作者游览顺序的有关词句。

  教师巡视,指导有困难的学生。

  ②指名回答,师生共同讨论。

  学生总结游览顺序时,有不少学生会忽略由外洞进入内洞的过程,对此教师可设计提问:作者是由外洞直接进入内洞的吗?以引导学生注意从孔隙进入内洞的过程。并随机让学生读读这一段,注意正音,指导读顺,引导学生理解词义,如:仰卧、臀部、水程等词语。

  教师根据学生描述的游览顺序,板书画一幅简单的示意图。

  ③指导学生按游览顺序理清课文脉络。

  按游览顺序可分六段。(分别请6名学生来读对应的段落,注意不多读也不少读)

  ●课堂作业

  ①认读生字、生词并书写,遇到疑问随时发问。

  ②随机利用搜集的资料介绍双龙洞的石灰质岩石及其形成的石钟乳、石笋。

  第二课时

  ●复习导入

  ①默写生字词。

  ②读课文。这节课我们按照游览路程来欣赏景点、品读文章。

  ●阅读,体会路上景色

  ①引导学生读中感受。请一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二自然段。

  “这位同学读出作者的心情了吗?”

  学生自由练习读,边读边想象作者所看到的景物、当时的心情。再让学生个别展示朗读,点评中体会作者是怎样描述这些景物的。

  ③放映课件,辅助感受。

  配音:春末的一天,作者踏上了去双龙洞的路途。一路上,春末的景致不断扑入作者的眼帘。我们也来感受一下山中的春色吧!

  这是映山红,花大多是红色的,也有红紫色和白色的;油桐的花朵较大,白色带有黄红色斑点和条纹……色彩多明艳啊。

  ③感悟课文写溪流的匠心。

  山中有花也有水。谁来读一读一路迎接游客的溪流。(请一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三自然段)

  你觉得作者对溪流的描写很有情趣,对吗?你从哪里感觉到的?

  (品味“时而……时而……”一句,体会几对反义词的妙用)

  ●讨论外洞特点,体会双龙洞的“雄”

  ①如果说沿途的风光可用“春光美”来概括,那么洞口和外洞你会怎么来概括呢?

  请一名学生朗读第四自然段。

  (洞口可用“宽”“高”来概括,外洞可用“大”字来概括,在简图上补板书:宽、高、大)

  ②洞口外的景色使你产生什么感觉?

  理解“突兀”:高耸,指山势高耸。“森郁”:树木茂盛繁密。文中指山上草木生长得茂盛繁密。

  高山之上,树木繁密,很有气势,不禁使人对双龙洞产生一种神秘感。

  ③作者的哪些描写让你体会到外洞的大?(仿佛到了个大会堂,高高的石顶,聚集一千或是八百人开个会,一定不觉得拥挤)

  ④这里作者又一次提到“泉水”,下一句也是,读一读,你有什么想法?

  (它仿佛是向导,作者顺着溪流游览。现在迎着溪流入洞──乘船通过泉水流出的孔隙进出内洞)

  ●了解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体会双龙洞的“险”

  ①乘船从孔隙中穿过是什么滋味,我们也来试试。齐读。

  ②说到“孔隙”我们就会想到很小的窟窿或很细的缝儿,而这个孔隙却可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那么作者为什么不称之为水洞却还要称为孔隙呢?

  看课件外洞由近及远的镜头,让学生懂得因为外洞面积太大了,水洞相对就显得很小,所以作者用孔隙一词是恰当的。

  ③默读第五自然段,想一想;作者乘船通过孔隙是怎样的情形、怎样的心情?

  谁来读读,读出作者的感觉、心情。

  你觉得哪些语句真切地写出了作者这种紧张的心情,能把它背出来吗?

  复述或者背诵这一自然段。

  第三课时

  ●联系上文引入新课

  作者饱览了沿途的美景,感受了外洞的宏大气势,经历了孔隙中乘船而行的惊险,终于到达了内洞。内涵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呢?

  ●了解内洞特点,感受内洞的“奇”

  ①请一名学生朗读第六自然段,学生边听边画出描写洞中双龙的'句子。

  “蜿蜒”是怎样的?据字形释义,再观看课件,让学生作描述。

  ②结合课件(或图片),讨论学习:内洞的景象是怎样的,给你的感觉是什么?除了课文写到的,你还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a.学生小组内交流评议,互相启发,开阔思路。

  内洞有很多石钟乳和石笋,它们形状变化多端,颜色也各不相同。有的像龙,有的像神仙,有的像动物……给人的感觉是神奇而有趣。内洞比外洞还要大得多。

  洞内景物的描写,也是有顺序的,文中用了“首先、其次”来表明观看顺序,读一读,感觉这样写条理就比较清楚了。

  b.指名看着图像,试着给图配音,描述洞内景象。

  ●小结

  作者乘船出洞,结出了双龙洞之游。我们同作者一道感受了双龙洞的雄伟、惊险与神奇。面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我们不禁折服于自然之伟大、自然之神奇。

  有感情地分组读课文。

  ●质疑问难

  ●推荐课外阅读

  像这样的课文,记录了作者游览过的地方,你读了,仿佛跟着作者在游览观光,这就是游记,你喜欢读吗?都读过哪些游记?你都摘记了精彩语段吗?能背记这些精彩语段吗?

  ●课堂作业

  ①背诵、摘录精彩语句。

  ②指导造句;

  时而……时而……(引导体会在描写景物、事物的形态变化时可以运用,举例提示:“大海时而……”,“舞蹈动作时而……”,“我的心情……”等)

  即使……也……(读课文范句,体会分句间转折的意思,然后教师或学生示范造句,指导仿造)

  ②板书设计:

  B案

  第一课时

  ●揭题

  把你了解到的有关金华双龙洞的情况介绍一下,教师浏览网页综合介绍。

  ●整体感知

  课文是怎么写的呢?自读课文,读准,读通,遇到难以理解的词句或联系上下文解决,或请教同桌、教师。教师巡视,发现普遍性的问题及时讲解。

  说说课文都写了什么?(游了哪些地方,怎样的景致、当时的心情等)

  ●探究阅读,理清脉络

  ①课文哪些语句提示了游览顺序,读读画画,并画出游览示意图。

  个人准备,然后小组讨论,把自己在阅读过程中产生的新疑问在小组中提出,互相讨论。此时教师巡视各组,适当加以点拨。选定一组的学生在黑板上画出参观路线图,并做介绍。

  ②根据讨论,梳理课文。可以把整个过程分为“路上见闻”“外洞”“通过孔隙”“内洞”四个部分。

  ③分别请各小组轮读各段,注意正音,同时对一些难解词进行释义,如:盆栽、突兀、森郁、蜿蜒、石钟乳等词语。

  ④作业练习,抄写生字新词。

  第二课时

  ●品读课文

  围绕“在游览过程中,作者怎样把看到的景致、内心的感受写出来的”这一问题,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品析课文中的语言文字、体验作者遣词造句的准确。

  练习有感情地朗读。通过琢磨怎样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自然而然地体会课文中的思想情感。

  ①第一部分的学习,教师引路。

  “路上见闻”一段,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哪些语句让你感受到作者当时的心情,你怎么把它读出来?(抓住描写油桐、映山红、溪流等景物的句子来体会)

  指导朗读,试着默记或背诵这些语句。

  ②第二部分的学习,学生自学,然后交流。

  (体会如何写出外洞的“高”“大”)

  ③第三、四部分的学习,同桌合作体会。

  (这两部分是重点,可引导围绕以下几是探究学习;

  a.作者怎样写出“孔隙”中挤压的感觉?

  b.课文怎样表达内洞的宽大?

  c.描写石钟乳、石笋就两句话,却写出了这些岩石的形状变化多端以及观赏的乐趣)

  相互商定各选一部分,按“读读、说说、背背”三步与同桌交流,听方需做出评价、提出疑问。双方相持不下时可请教老师。

  ●知识内化

  分学习小组,任选其中的一部分做为自己的导游讲解内容。(可以结合板书示意图做导游讲解)

  在四人学习小组充分练习讲解的基础上,每组选出一名代表,小组其他成员帮助他(她)进一步完善导游讲解词,可以增添课外了解、搜集的资料。接下来全班同学组成“金华双龙洞旅游参观团”,各组代表到讲台前担任一次导游。全班同学进行评论,总结经验,改正不足之处。

  ●课堂作业

语文教案 篇9

  一、导入。

  杜甫在25岁的时候,他父亲杜闲在山东兖州任司马,他曾借省亲之机去山东各处游历,这首诗就是那个时期写的。我们读杜甫“安史之乱”后的诗作,往往会觉得他是个沉郁寡欢的老人;可是,读这一首感觉就全然不同,他的雄心,他的豪气都将使你感奋不已。

  二、读读讲讲问问。

  分两步:先通过解题使学生达到整体感知;后逐句诠释。

  整体感知。问:诗题叫《望岳》,可见作者并未登上泰山,诗中句句都是写“望”字,只是望的角度不同,有远有近,有虚有实。试以两句为一组看看“望”的角度有怎样的不同。(“岱宗”两句是远望;“造化”两句是近望;“荡胸”两句是细望;“会当”两句是极望。)按:这是仇兆鳌的说法,“极望”一语,学生不易理解,无妨改为“俯视”。

  逐句诠释(按:此诗非律诗,不可使用“颔联”“颈联”等名称)

  “岱宗”两句。问:“夫”是个虚词,首句意思只在“如何”(怎么样)上,试比较“岱宗如何”和“岱宗夫如何”在语气上有什么不同?(加“夫”则惊奇、赞叹之情更明明,也更强烈。)泰山之北为故齐地,之南为故鲁地;“青”,指泰山之色,“了”,完的意思。整句话是什么意思呢?(无论从北或是从南看,泰山是看不完的。)诗人这样写有什么用意?(形容泰山极高极远。)

  “造化”两句。问:“神秀”,指英灵之气,这是古人的说法。试联系前面一句说说这句的意思。(泰山如此高远,是天地间英灵之气聚集的`结果。)“阴阳”一句又是什么意思呢?(据注释作答,再补充说明:山前为阳,日光先临,故易晓;山后为阴,日光不到,故易昏。)这是形容泰山高与天齐。

  “荡胸”两句。大意已见注释。问:这两句写诗人望岳所见,试作具体描述(泰山中天门以上时有云团浮现,或高或低,故谓之“层云”;鸟亦时常出没于山谷间,须睁大眼细望才能见。)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向往之至,亟欲一登。)由引出下两句。

  “会当”两句。绝顶,极顶,指玉皇顶。问:诗人此刻仍在山下,但他却能“一览(全都看到)众山小”,这说明了什么?(这是诗人神游玉皇顶之所见,故谓之虚景。)

  三、总结。

  杜甫一生极为坎坷,特别是在安史之乱发生以后,他四方飘泊,居无定所,在他生命的最后三年里竟至以舟为家,他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其中95%以上都写于这动荡不安的生活之中。读过这首诗后,你对杜甫有怎样的认识?能找到他取得如此伟大成就的原因么?

  学生自由发言。

  《春望》赏析

  唐肃宗至德元载(756)六月,安史叛军攻下唐都长安。七月,杜甫听到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便把家小安顿在郎州的羌村,去投奔肃宗。途中叛军俘获,带到长安。因他官卑职微,未被囚禁。《春望》写于次年三月。

  诗的前四句写都城败象,饱含感叹;后四句写心念亲人境况,充溢离情。全诗沉着蕴藉,真挚自然。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开篇即写春望所见: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一个“破”字,使人怵目惊心。继而一个“深”字,令人满目凄然。司马光说“‘山河在’,明无余物矣;‘草木深’,明无人矣。”(《温公续诗话》)诗人在此明为写景,实为抒感,寄情于物,托感于景。为全诗创造了气氛。此联对仗工巧,圆熟自然,诗意翻跌。“国破”对“城春”,两意相反。“国破”的颓垣残壁同富有生意的“城春”对举,对照强烈。“国破”之下继以“山河在”,意思相反,出人意料;“城春”原当为明媚之景,而后缀以“草木深”则叙荒芜之状,先后相悖,又是一翻。明代胡震亨极赞此联说:“对偶未尝不精,而纵横变幻,尽越陈规,浓浓淡淡,动夺天巧。”《唐音癸签》卷九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两句一般解释是,花鸟本为娱人之物,但因感时恨别,却使诗人见了反而堕泪惊心。另一种解释为,以花鸟拟人,感时伤别,花也溅泪,鸟也惊心。两说虽则有别,其精神却能相通,一则触景生情,一则移情于物,正见好诗含蕴之丰富。

  诗的前四句,都统在“望”字中。诗人俯仰瞻视,视线由近而远,又由远而近,视野从城到山河,再由满城到花鸟。感情则由隐而显,由弱而强,步步推进。在景与情的变化中,仿佛可见诗人由翘首望景,逐步地转入了低头沉思,自然地过渡到后半部分——想望亲人。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自安史叛乱以来,“烽火苦教多信断”,直到如今春深三月,战火仍连续不断。多么盼望家中亲人的消息,这时的一封家信真是胜过“万金”啊!“家书抵万金”,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急切心情,这是人人心中所有的想法,很自然地使人共鸣,因而成了千古传诵的名句。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烽火遍地,家信不通,想念远方的惨戚之象,眼望面前的颓败之景,不觉于极无聊之际,搔首踌躇,顿觉稀疏短发,几不胜簪。“白发”为愁所致,“搔”为想要解愁的动作,“更短”可见愁的程度。这样,在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外,又叹息衰老,则更增一层悲哀。

  这首诗反映了诗人热爱国家、眷念家人的美好情操,意脉贯通而不平直,情景兼具而不游离,感情强烈而不浅露,内容丰富而不芜杂,格律严谨而不板滞,以仄起仄落的五律正格,得铿锵作响,气度浑灏,因而一千二百余年来一直脍炙人口,历久而不衰。

  《石壕吏》教案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

  2、揭露官吏的横暴

  3、同情人民的苦难

  教学重、难点:

  体会老妇的话对表达文章中心的作用。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介绍背景导入,简介作者:

  1、介绍背景。

  2、简介作者。

  二、出示教学目标:

  《石壕吏》简案第1页共2页

  三、整体感知:

  1、质疑,画出难懂的句子。

  2、谈谈你的初步感悟。

  四、看图理解课文:

  1。根据图画找出对应句。

  2。有人认为老妇的话不是一口气说出来的,而是吏一步一步逼问出来的。试据此想象吏与妇对话的情景。

  五、说一说:

  用现代汉语说说下列句子的意思。

  六、复述课文——“走进石壕村”

  七、合作探究:

  石壕村这户人家,留下的老翁、儿媳、幼孙三人以及

  老妪的命运将会怎样呢?

  八、感受今天美好生活

  欣赏音乐《家和万事兴》。

语文教案 篇10

  【教材分析】

  《致女儿的信》一文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8课的自读课文,作者是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面对正值花季的女儿,一个对爱情充满好奇与遐想的少女,针对“爱情”这一既简单又深奥的问题,身为父亲的作者没有回避,没有敷衍,更没有说教,而是用了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故事,阐释了爱情的真谛。信中主要谈了人的“精神性”与“生物性”的联系,强调人类高尚的爱情应该远远超越“传宗接代”的生理需要。从而启发和培养了女儿正确的爱情观,这篇课文对于成长中的青少年学生来说有很重要的意义。

  本文所涉及的话题“爱情”对于中学生来说是一个非常敏感的话题。中学生正值青春期,异性之间会产生微妙的感觉,但还未必真正懂得爱情。学生如果处理不当,思想认识不足,就容易踏上早恋的航船。因此,教师要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可由于中学生“涉世未深”,缺乏相关的生活经验,理解爱情的本质有些困难,加上现实生活中对待早恋的观念。一方面使得情感内敛的学生不太愿意就这一敏感话题发表看法,另一方面他们又希望有人指点迷津。而教书育人是语文教育应尽的责任,因此,要对学生多加引导和鼓励,让他们放下包袱,轻松参与到讨论中来。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①积累“忐忑、繁衍”等词语和有关“爱情”的名言警句。

  ②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理解这个民间故事的巧妙构思,体会故事背后的寓意

  2、过程和方法目标:

  ①学习联系西方文化背景在语境中领会语句含义的方法,提高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

  ②通过搜集有关“爱情”的诗词、名言警句和一些感人至深的故事,让学生进一步受到启发和感悟,逐步形成正确的爱情观。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引导学生了解“爱情的真谛,感受伟大爱情的美好”;帮助学生走好青春第一步,正确把握萌动的情感。

  【教学重点】

  1.体会运用故事阐述抽象道理的写法的好处。

  2.通过讨论去品味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

  3.理解爱情的真正含义,让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教学难点】

  1.对一些含义较深的抽象的语句,学生理解起来会有一定的难度。需要教师及时引导,将问题分解变细。

  2.学生正处于生理和心理转变的特殊阶段,由于缺乏充分的生活经验,对于爱情本质的理解会有些困难。

  教学方法:讨论研讨相结合,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

  教学内容与步骤:

  【教学准备】

  1、搜集有关苏霍姆林斯基的资料,同时搜集有关爱情的诗词、名言警句及感人的故事。

  2、掌握本课生字,生词的音、形、义。

  3、读课文,思考:上帝在创造了人后,几次来到人间?他从人的眼神中先后读到了哪三种不同的东西?这三者之间有什么联系?作者为什么把他们放在一起来解释“爱情”?

  4、读文时,找出含义深刻的语句或自己不理解的语句。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导语:莎士比亚曾经在一首诗当中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告诉我,爱情生长在何方?是在脑海,还是在心房?它是怎样发生?它又怎样成长?”这是每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都会遇到的问题,可能也是同学们想知道的。当你遇到这样的疑惑时,你会问你的父母吗?(不会)可有一个14岁的小姑娘代我们向她的父亲提出了这个问题。她的父亲是如何回答的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读读她写给女儿的这封信。(板书课题,作者)

  (二)预习检测:

  1、关于作者,你知道哪些?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

  (在这里,将学生搜集到的有关文学常识进行交流,实现资料共享。)

  2、利用屏幕显示本文的生字、词,找学生读并要求在练习本上写出加点字的读音,然后对正,再交流释义遇见困难的生词。

  3、读文反馈:(用屏幕显示思考题,找生回答)

  读中领悟故事的寓意,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策略。)

  (四)读后交流,合作探究:

  1、学生组内交流思考结果。

  2、班内交流,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适时点拨疑难之处。

  (鼓励学生对课文的内容有自己的心得,并运用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体现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学生间的对话及教师与学生的对话,真正实现师生的互动。)

  (五)品味语言:

  学生齐读最后的两段。

  师:这几句话道出了爱情的真谛,其实文中还有许多含义深刻的语句值得品味。请再读课文,找出这样的语句并揣摩其含义,也可以提出自己不理解的语句,与组内的同学交流。然后班内交流,教师点拨引导。

  (提示:结合“研讨与练习二”进行。)

  (通过品味关键语句的含义,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加深对爱情的理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六)拓展延伸:

  1、交流学生搜集到的.歌咏爱情的诗词和名言警句。

  (通过这一环节,丰富学生的语言材料,加深对爱情的认识,同时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2、爱情是如此的美好,那么过早摘取爱情的果实,我们能收获甜美吗?请大家就早恋现象谈谈自己的认识。

  (在此引入对“早恋”的探讨,引导学生走好青春的第一步,别走入“早恋”的误区,从而形成正确的爱情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七)小结:

  师:爱情是美好的,可中学生不是恋爱的季节,过早的摘取恋爱的果实,品尝到的不是爱情的甜蜜,而是酸涩。正象文中所说的:做一个幸福的人,只能是在你成为有智慧的人的时候。送给大家一句话:把握应有的爱是幸福的,放弃不应有的爱是轻松的。(屏幕显示)

  课程进行到此,你应该对爱情有了一个重新的认识,那你认为什么是真正的爱情,我们应该怎样对待爱情呢?请表达出自己的看法。

  (利用这一环节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同时提高学生对爱情的认识。)

  (八)布置作业:

  1、积累有关爱情的诗词、名言和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

  2、把自己对爱情的认识写在日记中。

  (为了让学生将课堂的学习热情保留到课后,不断增强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设计此作业。)

  板书设计:

  (本着简洁、直观、醒目的原则,我的板书设计如下:)

  致女儿的信

  苏霍姆林斯基

  爱情≠友情

  爱情=忠诚+心灵的追念

  (时间的考验)(死亡的考验)

  (利用这一等式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了解爱情的真谛;利用这一不等式引导学生走出早恋的误区。)

  【教学反思】

  1、“三五三”的教学模式,重在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在“讲”的基础上,启发学生的“学”,使学生在读、思、议、评的过程中完成知识的迁移,形成自学能力。然后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让学生参与“练”,依据教材的内容练读、练写、练听、练说,从而训练思维,发现规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2、因为本篇是涉及到“爱情”,对中学生来讲这是一个比较敏感的话题,所以在教学的第四个环节,一开始学生有些畏首畏脚,当学生开始热烈讨论时,时间显得有些仓促,教师在这个环节还要进一步的调试,才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语文教案(实用10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资深写手 • 1对1服务

文章代写服务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优秀教案优质教案语文03-07

语文的教案04-05

语文的教案11-16

有关语文教案范文 语文优秀教案06-02

语文下册教案12-14

关于语文的教案02-02

语文园地教案03-23

语文《蜗牛》教案03-14

语文下册教案12-13

《语文乐园》教案08-29

文章代写服务

资深写手 · 帮您写文章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ai帮你写文章
一键生成 高质量 不重复
微信扫码,即可体验

语文教案(实用10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语文教案10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语文教案(实用10篇)

语文教案 篇1

  【教材简析】

  本课描写了浩瀚的大海,掀起万顷波涛。辽阔的草原,像无边无际的绿色海洋。连绵群山,威武雄壮;一座座现代化城市,高楼大厦耸入云霄。孩子们通过欣赏,能够从小热爱我们的祖国从小热爱自己的家乡,用他们五彩的画笔,绚丽的色彩,画祖国,画家乡。

  【教学思路】

  根据本课特点,以插图设计教学主线,体现课堂教学的形象性、情感性、创造性。利用插图来组织教学显得新颖别致,符合学生的心理,能给教学增色。

  根据课文段落的特点,可以精读一段,明白学习方法后,指导学生小组合作学习,自已探索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自学能力。

  【教学课时】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宽、虾等十二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内容,激发学生热爱自己家乡的情感。

  〖教学重点

  认识生字,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的内容,激发学生热爱自己家乡的情感。

  〖教学准备

  沿海、山区、平原、草原、城市的图片。 写有生字的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新课:

  提问:你的家乡在那儿?说说你的家乡是什么样。你喜欢吗?想画出来给大家看看吗?

  二、初读感知:

  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边听边想课文中介绍了那几个小朋友的家乡,他们的家乡分别在哪里?

  三、精读第二段,指导感悟:

  1、教师出示沿海图片,提问:图上画的是什么地方?有什么景物?小朋友在做什么?

  2、抓住美的语言,朗读感悟:

  ⑴ 教师配乐朗读,学生看图欣赏,整体感受语言的美。

  ⑵ 学生画出最喜欢的句子读一读,再说一说为什么喜欢。

  ⑶ 学生自由朗读,认识生字:

  图文结合认识生字宽、虾、脚、捡、贝、壳。

  ⑷ 指导朗读重点词句:

  那么那么的句式,表达了对大海的喜爱;

  一艘艘装满要重读,体现鱼虾很多。

  3、看图介绍涛涛的'家乡。

  4、师生共同总结学习过程:看图──读文──看图解说

  三、小组合作学习第三段

  看图:

  这是谁的家乡?他的家乡在那里?有什么景物?

  读文:

  自由拼读──听同学朗读──找好词好句反复读──小组齐声表演读。

  解说:

  看图,用自己的语言解说图画。

  四、自由选择一段自学:

  1、学生在第四、五、六段中选自己喜欢的一段自学。

  2、自学汇报:

  ⑴ 抢认生字:

  原、奔、密、匹、市、楼。

  ⑵ 解说员解说图画。

  ⑶ 表情朗读最喜欢的句子。

  ⑷ 自学相同段落的同学齐读整段。 质疑。

  3、出示读读说说(P106),学生读句子、说句子。

  五、实践活动:

  画自己的家乡,介绍自己的家乡。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巩固本课生字生词,指导正确书写。

  2、教给学生正确、规范的书写方法。

  〖教学重点

  巩固本课生字生词,正确书写。本课要求写的字。

  〖教学难点

  写好本课要求写的字。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识:

  1、朗读课文。

  2、出示生字卡片,学生认读并组词说话。

  二、指导认识书写本课的生字

  1、观察我会写中的生字,找到结构的规律。

  2、学生交流后汇报:

  我会写中的生字为独体字、上下和半包围结构的字:贝、爱、男、原。

  左右结构的字:虾、跑

  3、探寻书写规律:

  独体字、上下和半包围结构的字:在竖中线及横中线周围,书写紧凑。

  左右结构的字:左小右大。

  4、指导书写,教师随机指导。

  【板书设计】

  24、画家乡

  涛涛──海边

  山山──山里

  平平──平原

  青青──草原

  京京──城市

语文教案 篇2

  【教材分析】

  《柳树醒了》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一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课文的题目已散发出诗意,这是一首诗,又似一篇引人入胜的童话。柳树醒了,春雷把她从沉睡中叫醒了。她睁开睡眼,春雨给她洗澡,春风给她梳头,春燕跟她做游戏。柳树醒了,她是那么柔软,那么鲜嫩,那么活泼,那么妩媚动人。她不就是春姑娘吗?

  【学生分析】

  班内男生占学生总数的六成以上,大多数学生活泼,大胆且独立。他们对科普类的读物十分感兴趣,他们的知识面较宽,对许多事情充满好奇,经过一个多学期的培养和训练,他们已掌握了一些识字法,绝大多数的学生识字方法,绝大多数的学生识字速度快,又喜欢有感情朗读,但他们有意注意的时间还是较短,好动、好玩。

  【设计理念】

  1、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积极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语文教学应以学生自读自悟、自学探究为基础,大力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而要一年级小学生达到这个理想目标还不太可能,因此教师的有效引导显得更为重要。

  2、架设生活与教材联系的桥梁,引导和调动学习的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内愉感受,注意培养学生对事物有正确的情感态度。

  3、使朗读成为学生学习和探究的重要手段。让学生在自主、民主的氛围中学习,自主地读、说,在自读自悟、主动探究中认识生字,读懂故事,初步了解春天的特点。

  【教学目标】

  1、认识“醒、雷”等8个生字。会写“说、话”等6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能通过朗读感悟春天的美。

  3、能发现春天里事物的变化。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新课

  1、你喜欢春天吗?(板书“春”字)词:你看见这个字想到了什么?(学生各抒已见,会说想到春风、春雨、春暖花开。)

  2、做“一字开花”游戏,看谁说得多:

  ( )

  ( ) ( )

  春

  ( ) ( )

  ( )

  板书:春雷 春雨 春风 春燕

  3、出示多媒体课件,感受春天大地复苏的景象。

  二、初读,了解课文内容

  1、学生听老师配乐朗读,说说课文写了春天的什么景物。

  (板书:柳树)

  2、借助拼音,自读课文,说说柳树在谁的帮助下醒了。

  (见板书。)

  3、分节自愿读课文,说说柳树怎么了。

  (板书:醒了 软了 绿了 飞了)

  三、朗读、识字

  1、在文中标出本课需要识别的字,并随生字画出生词,字画,词画,标出自然段。

  明确读的要求,对一年级的学生来说十分重要,这样可以提高读书效率,有利于养成良好的词读习惯。

  2、认读生字:

  醒 雷 澡 枝 软 梳 梢 耍(反馈时,学生想读哪个就读哪个,读对了的,其他学和跟着这个字读3遍)

  鼓励学生以主人翁的态度对待学习,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创设宽松和谐、民主的学生氛围,努力使学生获得成就感。

  3、读字组词:

  以小组比赛的形式读。

  比赛是学生特别喜欢的方式,而小组比赛更有助于培养团结合作意识和竞争意识。

  四、背诵、感悟文意

  1、借助板书:

  自由练读,练背,喜欢背哪段就背哪段。

  打破传统的“串讲”形式,以学生的自由阅读为主,让学生学会主动学习。

  2、创设情境背诵:

  配乐背诵,表演背诵。

  通过配乐的表演,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对文章的感悟。

  五、拓展与巩固

  说一说,在春天里,还有什么醒了呢?

  总结谈话:柳树醒了,孩子们也醒了。一年之计在于春,让我们利用好这春好的春光,抓紧时间投入到新的学习中吧。

  六、作业设计

  努力把课文读得更好。朗读全文给家人听,说说自己学到的新知识。

  【评析】

  课的开始很自然地导入了新课,“一字开花”的游戏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我们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兴趣,就有了主动探究的重要基础。所以,激发探究的兴趣是教学成功的关键。可以说,没有成功的“激趣导入”就没有学生主动积极的阅读探究和兴趣盎然的朗读练习实践。

  通过老师配乐朗读,使学生感到了春天的美,在识字过程中,通过自学、交流学、订报等方式,使学生能进一步掌握生字,并得到巩固。通过实践证明,教学必须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使他们切实感受到学生对所学内容兴趣盎然,乐于探究;对小学低年级而言,有效地组织小游戏,有时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可见,教师应当始终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帮助他们架设并构建新知的平台。这些,是教学成功的基础和前提。

语文教案 篇3

  一、聆听有声音乐——课间序曲 创设情境

  课间播放《森林狂想曲》,以放松学生的心情,把学生带入美好的意境。

  二、聆听无声声音——课前导入 以曲激趣

  刚才老师为大家送上了一段愉悦动听的《森林狂想曲》,同学们除了这优美动听的琴声外你还听到什么?(各种小动物的叫声)这是我们用耳朵聆听到的有声的声音,下面再让我们用自己的心去感受、去聆听无声的声音。(教师投影玫瑰花逐渐开放的过程)问:你听见玫瑰花在诉说什么吗?(阳光多暖和;这春天真美丽……)

  教师归纳:只要你用心聆听,你就一定会听见的!让我们一起走进桂文亚写的《你一定会听见的》这篇文章。

  设计理念:由聆听有声乐曲到无声的花开声音,与课文所描写的“无声声音”和“有声声音”内容密切联系,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唤起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初步感受用心去聆听声音,把学生带入课堂学习的情境中,便于调动学生用自己的生活体验去理解文章的内容。

  三、聆听课文朗读——合作交流 整体感知

  学生自由快速阅读课文,整体感知。要求:(多媒体课件出示问题)

  (1)请你圈出文中不会读的字。

  (2)你认为文章该用什么感情来朗读?

  ①师生对话探究,明确朗读基调:舒缓、轻松、亲切。

  ②学生试读,其他同学点评,老师示范朗读,学生点评。

  ③推荐学生挑战老师朗读,学生点评。(学生再读课文)

  (3)你知道文章描绘了哪些声音吗?(让学生整体回答)

  明确:蒲公英梳头的声音、蚂蚁跑步的声音、雪花飘落的声音、风声、动物的声音、水声、日常生活的响声。

  设计理念:“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语文课最基本的要求。此环节的设计是让学生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进而理解文意,并学会用圈点批注的方法整体感知文章,为后面品读课文打下基础。

  四、聆听学习收获——品读质疑 合作探究

  1。品味语言(多媒体课件投影出相关问题)

  ①【自主学习,个性阅读】:请把你最喜欢的'声音朗读出来,并体会作者用什么方法把这些有趣的声音描绘出来?

  ②【分组交流,合作品读】:鼓励品味同一种声音的同学站起来交流自己品读的收获,相互点评补充,分享合作学习的快乐,使品味感悟更深入。

  ③【师生合作,归纳方法】:师生一起归纳描写声音的方法:a。借助一定的修辞方法。b。从不同的感官感觉角度描写。c。选用贴切的词语。

  设计理念: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因此,我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声音个性化品读,使他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体验并有所感悟和思考,培养他们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精神。同时,采用“以读为本,品读结合”的方式,让学生在朗读的基础上品味语言,进入作者所描绘的意境中。

  2。探讨主旨(多媒体课件投影出相关问题)

  【四人小组,合作学习】你知道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吗?课文告诉我们怎样才能听到更多更美的声音?你从哪些句子看出来?

  讨论后明确:声音是物体振动时与空气相激荡所发出的声响。用心听,用心想,学会“过滤”声音,只听“好听”且有益的声音,做生活的有心人。

  设计理念:通过合作学习,让学生学会提取和筛选信息,提高学生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探究课文主旨的过程中学会聆听,培养学生对声音的审美感知能力。

  3.质疑问难

  【学生提问,师生解答】学生再读课文,质疑问难,生生交流,师生交流,教师点拨。

  设计理念: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十个问题更有价值!教师要关注学生的问题意识,激活学生的思维,诱发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精神。这一设计目的是鼓励学生质疑探索,尝试探究试学习方法,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发展。

  五、聆听声音游戏—————拓展延伸 感悟生活

  1。声音游戏一:聆听厨房交响曲

  以“我听到了的声音,这声音让我想起……”句式说话。

  设计理念:让学生聆听具体可感的厨房声音,唤起学生对生活的回忆,再通过想象画面,感悟生活,让聆听更深入。这既可以培养学生的想象和联想能力,又能使学生学会感动,学会感恩。真正做到让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

  2。声音游戏二:聆听自己的笑声

  学生阅读课文13—20段,了解作者给我们提供的几个声音游戏。选择课文最后一段为游戏材料,让学生齐读后明白其内涵:你对世界笑,世界就会对你笑,你怎么看世界,世界就怎么看你。

  游戏过程:开始微笑-轻轻地笑-大声的笑

  (在满堂的笑声中结束本节课)

  设计理念:师生一起加入游戏,让课堂活起来,提高了学生聆听的兴趣。同时让学生学会乐观的面对生活,给予学生人文关怀。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明白铁棒磨成针的道理,明白得不论做啥事,只要有决心,肯下苦工夫,就一定能做好。

  2、学会本课14个生字,认识止字旁,能读准多音字“朝”的字音,懂得“铁棒、诗人、艰苦、进步、更加、工夫、不论、决心、从此、刻苦”等词语的意思。

  3、能仿照“谁正在啥地点赶啥”的例句,把句子写完整。

  4、能分角色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懂得第二段中的两句话:“只要工夫深,铁棒就能磨成针!”“不论做啥事情,都要有决心,肯下肯下苦工夫。”

  教学难点:

  这篇课文要求懂得的词语较抽象,学生懂得有一定难度,教师应在具体语言环境中指导学生感知词义,或联系生活实际和已有的知识启发学生懂得词义。

  教学预备:

  CAI、生字卡片、一根铁棒、一根针

  教学时间:

  3课时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感知大意,懂得课题的意思。

  2、学习、懂得第1、7自然段,教学生字:铁、棒、磨、针、诗、困。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出示实物:针、铁棒。问:这是啥?说说针和铁棒的模样。

  2、问:特别粗的铁棒能磨成针吗?

  3、揭示课题2 铁棒磨成针读题,标题里的生字想个方法记住它。

  教学:铁:金字旁,为啥用金字旁?与“秩”比较。

  棒:书空右边的“奉”,组词。与“捧“比较。

  磨:半包围结构,广字旁,书空。

  针:与“叶”比较,为啥也是金字旁?

  二、自学课文,懂得大意。

  1、铁棒到底能不能磨成针呢?请学生自由轻声读课文,遇到生字多读几遍。

  2、课文共有几段?讲了谁,啥时候的故事?教师指名分段读课文。评价。

  正音:诗、更、决、此

  3、卡片认读字词。

  4、训练朗读句子

  (1)能!一定能!只要工夫深,铁棒就能磨成针。

  (2)不论做啥事情,都要有决心,肯下苦工夫。

  5、说说课文讲了李白小时侯的啥故事。

  三、学习第1段。

  1、看文中插图,图中的少年是谁?找到书上写李白的一段读一读。

  2、指名读。考虑:这一段共有几句话?学习后你明白了那些事情?

  3、学生汇报,教师随机指导。

  懂得“大诗人、唐朝”懂得多音字“朝”的不同读音和意思。朝:朝霞zhao(早上),唐朝chao(朝代)。唐朝是我国古代的一个朝代,距今1000多年,唐朝除了许多驰名的诗人,李白一定是其中感觉驰名的诗人。“诗人”是指专门写诗,并有一定成就的人。为啥用个“大”呢?

  教学:唐:半包围结构,书空里面的笔顺。共10画。

  诗:用换偏旁的方法记,与“持、等”比较。

  指名读第二句。问:这个地点的“他”是指谁?“读书进步不快”指啥?文书们李白读书进步不快?懂得“贪玩、艰苦。”

  教学:困,用“捆”来记。[你在学习中,遇到过啥艰苦?你是怎么样对待的?

  4、读第1自然段。小结:李白小时侯是一个不努力学习的小孩。他后来纠正了吗?你是从哪一段明白的?

  这部分能够放到第二课时去

  四、学习第7段。

  1、齐读第7段,李白如何会成为著名的大诗人?他回如何刻苦学习?

  2、认读“从此”,李白是从啥事情中明白要刻苦学习的呢?我们下节课再学。

  五、作业指导。

  1、教师在田字格中范写指导“棒、磨、诗”,接着学生抄写生字。

  2、自由读课文。(机动)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复习上节课学过的字词,学习懂得2-6段,重点懂得“只要工夫深,铁棒就能磨成针”的道理。

  2、学习生字:更、加、功、夫,认真书写。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卡片认读生字。

  2、比一比,再组词。

  因( ) 工( ) 比( ) 轮( )

  困( ) 功( ) 此( ) 论( )

  3、说说李白小时侯不同的表现,他是从啥事中明白应当刻苦学习的呢?

  二、学习2-6段。[改为学习2-7段]

  1、自由读2-6段,划出李白和头儿娘说的话。

  2、指名分角色读李白和头儿娘的话。

  问:课文中两次出现“惊奇”,感到惊奇的是谁?他为啥感到惊奇?

  (1)看到头儿娘在磨铁棒,不明白为啥。(不明白)

  (2)听说头儿娘要用铁棒做针。(不可思议,不可能。)

  3、用惊奇的语气读一读李白的问话。

  自由读,试读,指名读,齐读。

  4、头儿娘是再如何答复的呢?

  为啥头儿娘说了“能”后,还要说“一定能”,而且用了两个感叹号?引读“只要工夫深,铁棒就能磨成针”。啥是“工夫深”?

  用干脆、坚决的.语气读第5段。

  教学:更:去偏旁记,与“便”比较。

  加:组词。

  功:力字旁,工的横改成提。

  夫:编顺口溜。

  5、听了头儿娘的话,李白明白了啥道理?找到读读第6段。[指导朗读]

  指名答复,有啥不明白的地点,请学生释疑。

  教学:论:换偏旁记,与“轮”比较,组词。

  此:认识止字旁,书空笔顺。

  6、从此以后,李白怎么样?以读代讲。

  “从此”到底是从啥时候起?

  三、分角色读课文。

  1、自由读预备。

  2、男女分角色读李白和头儿娘的对话。

  3、决定喜欢的角色读读。

  四、作业指导。

  1、教师在田字格里示范写“更、功、此”,学生写3个。

  2、完成《课堂作业》的第4题。

  第3课时

  教学目标:

  1、会有情感地朗读课文。

  2、学了铁棒磨成针的故事后,明白得不论做啥事情,都要有决心,肯下苦工夫,事情就会做好,学习也会进步。

  3、能用“谁看见谁在啥地点干啥”写一句话。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

  1、卡片认读词语。

  2、完成课作第2题。

  (1)李白是我国唐朝(chao zhao)的一位大诗人。

  (2)春季,树上开满了桃花,远远望去像一片火红的朝霞(chao zhao)。

  3、看拼音写词语。

  tie bang shi ren kun nan ke ku geng jia

  ( ) ( ) ( ) ( ) ( )

  gong fu bu lun cong ci

  ( ) ( ) ( )

  二、总结课文,进一步明白此课文的道理。[分角色朗读课文]

  1、齐读全文,李白的两次问话应当读出惊奇的语气。头儿娘的话读得干脆、坚决。

  2、启发想象:李白明白了道理后,在后来的学习中,他遇到艰苦会如何想,如何做?

  3、针对学生实际,结合课文中的道理,让学生谈谈:学习了这个故事,你在学习上假如遇到艰苦应当如何做?

  4、有情感地朗读课文。

  三、作业指导。

  1、出示例句指导学生把话说清楚、完整。在说的基础上写句子。

  (谁正在哪里干啥)

  2、完成其余作业。

  板书:

  铁棒磨成针

  有决心

  做事情 成功

  下苦功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的

  1。理解词上下阙的含义

  2。理解李清照在词中的表达出的“愁”

  教学重点

  李清照此词表现出来的艺术风格

  教学难点

  同上

  1课时

  赏析、诵读法

  第一课时

  《声声慢》是李清照的一首震动词坛的名作。靖康之难以后,词人的丈夫已故,他们精心收集的金石书画,都已散失。词人飘泊江南,由一个无忧无虑的贵妇人,一变而为流落无依、形影相吊的寡妇。国破家亡,引起的国恨家愁,像铅一样压在她的心头,在这位女词人的心里点燃了爱国思想的火花。这是女词人在一个秋天的黄昏里的生活感受,一行行写的都是冷冷清清的秋景,一行行反映的都是孤独凄凉的境况。全词所写,不外一个“愁”字,但与她南渡以前所写的“愁”相比,有了全新的内容,感情更深沉也更博大。

  一、 作者简介

  李清照,号易安居士,李清照自幼就受过很好的教育,其父亲李格非是学者兼散文家,母亲出身于官宦人家,也有文学才能。李清照多才多艺,能诗词,善书画,很早就受人注意。史书记载说她:“自少年便有诗名,才力华赡,逼近前辈。”李清照十八岁嫁了太学生赵明诚,赵爱好金石之学,也有很高的文化修养。婚后,他们过着美满和谐的生活,夫妇在一起常常诗词唱和,欣赏金石拓片。

  但作为一个才华出众、情感丰富的女子难免对人生抱有更多的理想主义的态度,所以尽管生活是满足的,李清照也常常会感到一种惆怅。这种惆怅是来自社会对女子的压抑还是由于她对生活有着更高的追求不能实现,就不得而知。只是这种惆怅常常出现她前期的词中,与温馨、喜悦相互交织。她的两首《如梦令》似乎正好反映出这种复杂的情感: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欧鹭。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前一首表现了无忧无虑、开朗活泼的性格,后一首则流露了她对年华变迁的怅惘,似乎青春也在这暮春的风雨中被摧残而消失。

  李清照前期的词大多数写自己对爱情尤其是离别之情的感受,属于词的传统题材。但过去大多是男性作者以女性口吻来写这一类词,往往隔着一层。而李清照写的是自己亲身感受与内心体验,因此她的词就格外真挚细腻、委婉动人。她从女性的心理出发,以女性特有的笔法来组织,因而别有一番风味,如: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头,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一剪梅》)

  《醉花阴》

  但其后不久,时代的巨变打破了李清照闲适恬静的生活。汴京失守,南宋建立这初,赵明诚任江宁知府,李清照也“载书十五车”于建炎二年南下江宁。第二年赵明诚去世,接着金兵深入南下,她又到处流亡,曾被人诬陷通敌,再后来,赵明诚生前多年收集的金石古玩大部丢失,她的境况也变得越来越艰难。在她那篇著名的《金石录后序》中,李清照以情真意切的笔调回忆了她与赵明诚烹茶赌胜、赏玩金石的欢乐,叙述了南渡后辗转流离、坎坷不尽的经历,抒发心中郁积的哀恸。由于一连串的变故,李清照的性格由开朗变得忧郁,如今的情怀正如《武陵春》中所写的: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这首词作李清照居金华时。久经飘泊,独在异乡,尽管春日双溪风光绮丽,但在她的眼中,却只是一片暮春的悲哀。今非昔比,物是人非,触景生情,越发感到愁苦。在李清照的这一类词中没有正面描写民族灾难的场景,也没有直接呼唤英雄主义的精神,但正是山河破碎,民族危亡造成了她的个人遭遇,在她心灵深处刻下抹不去的伤痕。她的词中这样写道:

  “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菩萨蛮》

  “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

  “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清平乐》

  我们看到李清照的“愁”,不是从前词人所常写的所谓“闲愁”,而是由乡关之思、身世之苦,失去亲人的悲哀和理想破灭后的失望所交织而成的。因此,这“愁”字往往表现得非常沉痛乃至凄厉。

  二、 全词赏析

  开篇的“寻寻觅觅”反映词人心中若有所失的精神状态。环境孤寂,心情空虚,无可排遣寄托,就像有什么东西丢掉了一样。这东西,可能是流亡以前的生活,可能是丈夫在世的爱情,还可能是心爱的文物或者别的什么。它们似乎是遗失了,又似乎本来就没有。这种心情,有点近似姜爱的所谓“人间别久不成悲”。这,就不能不使人产生一种“寻寻觅觅”的心思来。只这一句,就把她由于敌人的侵略、政权的崩渍、流离的经历、索漠的生涯而不得不承担的、感受的,经过长期消磨而仍然留在心底的悲哀,充分地显示出来了。心中若有所失,要想抓住一点什么,结果却什么也得不到,所得到的仍只是空虚,这才如梦初醒,感到“冷冷清清”。此既明指环境,也暗指心情,或者说,由环境而感染到心倩,由外而内。接着“凄凄惨惨戚戚”,则纯属内心感觉的描绘。由冷清的环境过渡到惨戚的心灵。开头王句,由浅入深,文情并茂地描写出女主人公寂苦无告的凄凉心境。

  紧接着写词人悲苦心境产生的原因。“乍暖”两句,本应说由于环境不佳,心情很坏,身体也就觉得难以适应。然而这里不说境之冷清,心之惨戚,而独归之于天气之“乍暖还寒”。接下来,本应说借酒浇愁,但愁仍难排遣。可此处不明说,却言谈酒不足以敌急风。用意上含蓄,行文上腾挪。其实,这仍是开头三句的延伸。所谓情在词外。“雁过也”三句,将上文含情未说之事略加点明。正是此时,一群征雁掠过高空,在急风、淡酒、愁绪难消的情景中,它们的摹然闯入,便打破了眼前的孤寂,使人不无空谷足音之感。但这感,不是喜,却是“伤心”。因雁到秋天,由北而南,词人亦是北人,避难南下,似乎是“旧时相识”。雁可以回到北方,人却只能客寄江南,“旧时相识”在异乡相逢,使得这种种情债汇集一起,就更增加了词人的天涯沦落之感。

  过片直承上文。仰望则天空过雁,俯视则满地残花。菊花虽然曾经开得极其茂盛,甚至在枝头堆积起来,然而,现在却已憔摔了。在往年,一定要在它盛开时搞来戴在头上,而今,谁又有这种兴致呢?看到花的惟淬,想到了自己,正是愁上加愁。急风欺人,淡酒无用,雁逢旧识,菊惹新愁。“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孤孤单单地靠着窗儿,怎样才能挨到天黑呢?真是苦到了极点。黄昏尚且难熬,那么漫漫长夜又将如何度过呢?一种凄清的苦况蕴含于平淡语言之中,发人深思。紧接着,梧桐叶落,秋色愁人,细雨靡靡,更添愁绪。这里将凄凉的景色与痛苦的心情交融在一起了,使词的意境更为深远。

  最后一句,总括上文,是说在“愁”之外另有一层深意:“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这次第”三字极其有力,一笔收住,总括上述种种情景;“怎一个愁字了得”又放开一步,开拓出一种含蓄的境界,让人想象,发人深思。词人满纸呜咽,笔笔写愁,难道除了“愁”外,还有什么难以言传的心事?这明明是提醒人们,这里除了悲欢离合、春忧秋愁一类私愁外,更有时代的、民族的、国家的“公”愁在。这结尾,能调动读者的思想活动,从而扩大并深化了主题,大有“回肠九叠后,犹有剩回肠”的艺术效果。

  三、 作业

  1. 背诵这首词

  2. 课外阅读李清照的词,体现其艺术风格

  靖康之变后,李清照国破,家亡,夫死,伤于人事。这时期她的作品再没有当年那种清新可人,浅斟低唱,而转为沉郁凄婉,主要抒写她对亡夫赵明诚的怀念和自己孤单凄凉的景况。《声声慢o寻寻觅觅》便是这时期的典型代表作品之一。

  这首词起句便不寻常,一连用七组叠词。不但在填词方面,即使在诗赋曲也绝无仅有。但好处不仅在此,这七组叠词还极富音乐美。宋词是用来演唱的,因此音调和谐是一个很重要的内容。李清照对音律有极深造诣,所以这七组叠词朗读起来,便有一种大珠小珠落玉盘的感觉。只觉齿舌音来回反复吟唱,徘徊低迷,婉转凄楚,有如听到一个伤心之极的人在低声倾诉,然而她还未开口已觉得已能使听众感觉到她的忧伤,而等她说完了,那种伤感的情绪还是没有散去。一种莫名其妙的愁绪在心头和空气中弥漫开来,久久不散,余味无穷。

  心情不好,再加上这种乍暖还寒天气,词人连觉也睡不着了。如果能沉沉睡去,那么还能在短暂的时间内逃离痛苦,可是越想入眠就越难以入眠,于是词人就很自然想起亡夫来。披衣起床,喝一点酒暖暖身子再说吧。可是寒冷是由是孤独引起的,而饮酒与品茶一样,独自一人只会觉得分外凄凉。

  端着一杯淡酒,而在这天暗云低,冷风正劲的时节,却突然听到孤雁的一声悲鸣,那种哀怨的声音直划破天际,也再次划破了词人未愈的伤口,头白鸳鸯夫伴飞,唉,雁儿,你叫得这样凄凉幽怨,难道你也像我一样,老年失偶了吗?也像我一样,余生要独自一人面对万里层山,千山暮雪吗?胡思乱想之下,泪光迷蒙之中,蓦然觉得那只孤雁正是以前为自己传递情书的那一只。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旧日传情信使仍在,而秋娘与萧郎已死生相隔,人鬼殊途了,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这一奇思妙想包含着多少无法诉说的哀愁啊!

  这时看见那些菊花,才发觉花儿也已憔悴不堪,落红满地,再无当年那种"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的雅致了。以往丈夫在世时的日子多么美好,诗词唱和,整理古籍,可现在呢?只剩下自己一个人在受这无边无际的孤独的煎熬了。故物依然,人面全非。"旧时天气旧时衣,只有情怀,不得似往时"。独对着孤雁残菊,更感凄凉。手托香腮,珠泪盈眶。怕黄昏,捱白昼。对着这阴沉的天,一个人要怎样才能熬到黄昏的来临呢?漫长使孤独变得更加可怕。独自一人,连时间也觉得开始变慢起来。

  好不容易等到了黄昏,却又下起雨来。点点滴滴,淅淅沥沥的,无边丝雨细如愁,下得人心更烦了。再看到屋外那两棵梧桐,虽然在风雨中却互相扶持,互相依靠,两相对比,自己一个人要凄凉多了。

  急风骤雨,孤雁残菊梧桐,眼前的一切,使词人的哀怨重重叠叠,直至无以复加,不知怎样形容,也难以表达出来。于是词人再也不用什么对比,什么渲染,什么比赋兴了,直截了当地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简单直白,反而更觉神妙,更有韵味,更堪咀嚼。相形之下,连李后主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也稍觉失色。一江春水虽然无穷无尽,但毕竟还可形容得出。而词人的愁绪则非笔墨所能形容,自然稍胜一筹。

  综观李清照这首写于晚年的《声声慢》,无论从艺术角度还是从遣词造句方面来说,都达到了一定的高度。李清照不愧为李清照,易安词不愧为易安词。

  靖康之变后,李清照国破,家亡,夫死,伤于人事。这时期她的作品再没有当年那种清新可人,浅斟低唱,而转为沉郁凄婉,主要抒写她对亡夫赵明诚的怀念和自己孤单凄凉的景况。《声声慢o寻寻觅觅》便是这时期的典型代表作品之一。

  这首词起句便不寻常,一连用七组叠词。不但在填词方面,即使在诗赋曲也绝无仅有。但好处不仅在此,这七组叠词还极富音乐美。宋词是用来演唱的,因此音调和谐是一个很重要的内容。李清照对音律有极深造诣,所以这七组叠词朗读起来,便有一种大珠小珠落玉盘的感觉。只觉齿舌音来回反复吟唱,徘徊低迷,婉转凄楚,有如听到一个伤心之极的人在低声倾诉,然而她还未开口已觉得已能使听众感觉到她的忧伤,而等她说完了,那种伤感的情绪还是没有散去。一种莫名其妙的愁绪在心头和空气中弥漫开来,久久不散,余味无穷。

  心情不好,再加上这种乍暖还寒天气,词人连觉也睡不着了。如果能沉沉睡去,那么还能在短暂的时间内逃离痛苦,可是越想入眠就越难以入眠,于是词人就很自然想起亡夫来。披衣起床,喝一点酒暖暖身子再说吧。可是寒冷是由是孤独引起的,而饮酒与品茶一样,独自一人只会觉得分外凄凉。

  端着一杯淡酒,而在这天暗云低,冷风正劲的时节,却突然听到孤雁的一声悲鸣,那种哀怨的声音直划破天际,也再次划破了词人未愈的伤口,头白鸳鸯夫伴飞,唉,雁儿,你叫得这样凄凉幽怨,难道你也像我一样,老年失偶了吗?也像我一样,余生要独自一人面对万里层山,千山暮雪吗?胡思乱想之下,泪光迷蒙之中,蓦然觉得那只孤雁正是以前为自己传递情书的那一只。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旧日传情信使仍在,而秋娘与萧郎已死生相隔,人鬼殊途了,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这一奇思妙想包含着多少无法诉说的哀愁啊!

  这时看见那些菊花,才发觉花儿也已憔悴不堪,落红满地,再无当年那种"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的'雅致了。以往丈夫在世时的日子多么美好,诗词唱和,整理古籍,可现在呢?只剩下自己一个人在受这无边无际的孤独的煎熬了。故物依然,人面全非。"旧时天气旧时衣,只有情怀,不得似往时"。独对着孤雁残菊,更感凄凉。手托香腮,珠泪盈眶。怕黄昏,捱白昼。对着这阴沉的天,一个人要怎样才能熬到黄昏的来临呢?漫长使孤独变得更加可怕。独自一人,连时间也觉得开始变慢起来。

  好不容易等到了黄昏,却又下起雨来。点点滴滴,淅淅沥沥的,无边丝雨细如愁,下得人心更烦了。再看到屋外那两棵梧桐,虽然在风雨中却互相扶持,互相依靠,两相对比,自己一个人要凄凉多了。

  急风骤雨,孤雁残菊梧桐,眼前的一切,使词人的哀怨重重叠叠,直至无以复加,不知怎样形容,也难以表达出来。于是词人再也不用什么对比,什么渲染,什么比赋兴了,直截了当地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简单直白,反而更觉神妙,更有韵味,更堪咀嚼。相形之下,连李后主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也稍觉失色。一江春水虽然无穷无尽,但毕竟还可形容得出。而词人的愁绪则非笔墨所能形容,自然稍胜一筹。

  综观李清照这首写于晚年的《声声慢》,无论从艺术角度还是从遣词造句方面来说,都达到了一定的高度。李清照不愧为李清照,易安词不愧为易安词。

  靖康之变后,李清照国破,家亡,夫死,伤于人事。这时期她的作品再没有当年那种清新可人,浅斟低唱,而转为沉郁凄婉,主要抒写她对亡夫赵明诚的怀念和自己孤单凄凉的景况。《声声慢o寻寻觅觅》便是这时期的典型代表作品之一。

  这首词起句便不寻常,一连用七组叠词。不但在填词方面,即使在诗赋曲也绝无仅有。但好处不仅在此,这七组叠词还极富音乐美。宋词是用来演唱的,因此音调和谐是一个很重要的内容。李清照对音律有极深造诣,所以这七组叠词朗读起来,便有一种大珠小珠落玉盘的感觉。只觉齿舌音来回反复吟唱,徘徊低迷,婉转凄楚,有如听到一个伤心之极的人在低声倾诉,然而她还未开口已觉得已能使听众感觉到她的忧伤,而等她说完了,那种伤感的情绪还是没有散去。一种莫名其妙的愁绪在心头和空气中弥漫开来,久久不散,余味无穷。

  心情不好,再加上这种乍暖还寒天气,词人连觉也睡不着了。如果能沉沉睡去,那么还能在短暂的时间内逃离痛苦,可是越想入眠就越难以入眠,于是词人就很自然想起亡夫来。披衣起床,喝一点酒暖暖身子再说吧。可是寒冷是由是孤独引起的,而饮酒与品茶一样,独自一人只会觉得分外凄凉。

  端着一杯淡酒,而在这天暗云低,冷风正劲的时节,却突然听到孤雁的一声悲鸣,那种哀怨的声音直划破天际,也再次划破了词人未愈的伤口,头白鸳鸯夫伴飞,唉,雁儿,你叫得这样凄凉幽怨,难道你也像我一样,老年失偶了吗?也像我一样,余生要独自一人面对万里层山,千山暮雪吗?胡思乱想之下,泪光迷蒙之中,蓦然觉得那只孤雁正是以前为自己传递情书的那一只。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旧日传情信使仍在,而秋娘与萧郎已死生相隔,人鬼殊途了,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这一奇思妙想包含着多少无法诉说的哀愁啊!

  这时看见那些菊花,才发觉花儿也已憔悴不堪,落红满地,再无当年那种"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的雅致了。以往丈夫在世时的日子多么美好,诗词唱和,整理古籍,可现在呢?只剩下自己一个人在受这无边无际的孤独的煎熬了。故物依然,人面全非。"旧时天气旧时衣,只有情怀,不得似往时"。独对着孤雁残菊,更感凄凉。手托香腮,珠泪盈眶。怕黄昏,捱白昼。对着这阴沉的天,一个人要怎样才能熬到黄昏的来临呢?漫长使孤独变得更加可怕。独自一人,连时间也觉得开始变慢起来。

  好不容易等到了黄昏,却又下起雨来。点点滴滴,淅淅沥沥的,无边丝雨细如愁,下得人心更烦了。再看到屋外那两棵梧桐,虽然在风雨中却互相扶持,互相依靠,两相对比,自己一个人要凄凉多了。

  急风骤雨,孤雁残菊梧桐,眼前的一切,使词人的哀怨重重叠叠,直至无以复加,不知怎样形容,也难以表达出来。于是词人再也不用什么对比,什么渲染,什么比赋兴了,直截了当地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简单直白,反而更觉神妙,更有韵味,更堪咀嚼。相形之下,连李后主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也稍觉失色。一江春水虽然无穷无尽,但毕竟还可形容得出。而词人的愁绪则非笔墨所能形容,自然稍胜一筹。

  综观李清照这首写于晚年的《声声慢》,无论从艺术角度还是从遣词造句方面来说,都达到了一定的高度。李清照不愧为李清照,易安词不愧为易安词。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热爱。

  2、按照一定的顺序观察夏天,把感受到的、了解到的夏天景物有重点地描绘出来。

  3、培养观察能力,学习描写景物的方法,提高口头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

  把观察到的自己喜爱的夏天景物有序的、有重点地描绘出来。

  教学时间:

  3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你的眼中,夏天是什么样子的?这个季节有什么特点呢?

  二、结合观察,描述夏天

  1、你们都观察了夏天的什么景物,互相说一说。

  2、选两名同学说说自己喜欢的夏天的景色。

  3、从这两名同学的描述中,同学们有没有发现什么问题?

  4、首先要确定你想从哪个角度写你想描写夏天的什么景物,然后选取有代表性的,印象最深刻的.景物,最后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描述,再加上你平时积累的好词佳句。

  5、引导学生注意选取典型的、有代表性的夏天景物并按照一定顺序观察表达。

  6、说说你确定的描述范围或题目。

  7、小组内练说。

  8、选几名同学向大家描述,同学给予评价。

  三、作业设计

  收集好词佳句。

  第二课时

  一、交流自己收集的好词佳句,并从中选择提炼自己使用的好词好句。

  二、根据自己选择好的素材整理修改而起草习作。

  先命题,注意题目与内容的关系。

  先想一想大致的写作顺序,拟定一下提纲。明确先写什么,最后写什么。

  最后按一定顺序写,不要面面俱到,要抓住特点,把主要景物些具体。

  注意用词准确,把自己对夏天景物的热爱、赞美、留恋的真情实感融于字里行间。

  草稿形成后注意反复读,注意书写规范。

  三、交流写作。

  同学们相互修改提出合理化建议。

  四、撰写习作

  注意书写规范。

语文教案 篇7

  一、教学目标

  1、 学会本课生字,读准多音字和轻声词,理解“能手、七嘴八舌、呆呆地”等词语的意思;

  2、 能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懂得益鸟能保护庄稼,要自觉爱护益鸟。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难点:鹰的书写。

  三、教学过程

  1、 对子歌游戏,导入新课

  (1)师生进行对子歌游戏

  如:晴对雨,暖对凉,热闹对冷清;哭对笑,苦对甜,光明对黑暗;美对丑,卖对买(板书:买)

  (2)买,可以买什么呢?(引出课题,板书课题并读准“鹰”)

  教学“鹰”(放大出示,分析识记字形,并书空)

  (3)根据课题质疑:看了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如:谁买猫头鹰?在哪里买猫头鹰?为什么买猫头鹰?怎样买猫头鹰?)

  2、初读课文,疏通字词

  (1)用自己的方法读课文

  出示要求:A、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觉得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B、试着解决提出的'问题。

  (2)指名按自然段接读课文

  注意倾听,及时正音;出示:商量、便宜、庄稼、好玩哪;找特点,把轻声词读准确。

  (3)再读课文,相信你们一定能读得更好。

  3、紧抓问题,理解课文

  通过读课文,你能解决哪个问题呢?(根据学生回答,分析讲解)

  (1)谁买猫头鹰?在什么地方买?

  句式练习:谁在什么地方买猫头鹰?

  (2)他们为什么要买猫头鹰?

  A、 品词:能手。

  拓展课外资料:猫头鹰是捕鼠能手的介绍。(课件出示)

  猫头鹰捉鼠的水平真高啊,所以称它为能手,谁用“能手”说一句话。

  B、 品词:七嘴八舌。

  猫头鹰能保护猫头鹰,是益鸟,当看到有人卖猫头鹰,你会怎么说呢?

  适时理解七嘴八舌。(像这样你一句我一句地议论,就是七嘴八舌地议论。)

  指导朗读他们议论的话。

  C、 指导朗读。

  语气分析,自由读,分角色朗读。

  (3)怎样买猫头鹰?

  A、 为了买猫头鹰,小朋友是怎么做的?找出来读一读。

  B、 最令你佩服的什么?

  从“零用钱、小人书”及一些动词中体会小朋友们爱猫头鹰的精神。

  C、还从哪里看出小朋友爱猫头鹰?体会“小心地解开”。

  (4)放了猫头鹰后……(学习第5段)

  A、看着猫头鹰自由自在地飞翔,他们都在想些什么呢?

  B、叔叔是怎么做的?(出示第五段)

  C、指导朗读,抓住动词教学。

  4、小结

  A、爱护鸟类,人人有责,让我们一起行动吧,去保护小动物们!

  B、如果你想更多更好地了解猫头鹰,建议看看《静悄悄的猎人》。

  (幻灯片出示建议)

语文教案 篇8

  学习目标

  ①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词义。

  ②了解游览顺序,感受双龙洞景象的奇异,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③了解按一定顺序阅读的方法。

  ④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中自己喜欢的段落。

  ⑤培养搜集材料、丰富课外知识的习惯。

  课前准备

  搜集有关石钟乳、金华双龙洞的文字、图像等资料,可以做成课件。

  A案

  第一课时

  ●谈话,揭示课题,初识课文

  你喜欢旅游吗?都游览过哪些地方?你到过浙江金华吗?那里有一个著名的溶洞,叫双龙洞。读读课文,今天让我们和作者一起去观光游览。

  听朗读录音。

  说说跟着作者游了一趟双龙洞,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引导细读,了解游览顺序

  ①导语:“就听一遍,大家肯定觉得不过瘾,现在我们来细细学习。”

  学生自读,要注意读准生字、理解新词,并用“…”画出提示作者游览顺序的有关词句。

  教师巡视,指导有困难的学生。

  ②指名回答,师生共同讨论。

  学生总结游览顺序时,有不少学生会忽略由外洞进入内洞的过程,对此教师可设计提问:作者是由外洞直接进入内洞的吗?以引导学生注意从孔隙进入内洞的过程。并随机让学生读读这一段,注意正音,指导读顺,引导学生理解词义,如:仰卧、臀部、水程等词语。

  教师根据学生描述的游览顺序,板书画一幅简单的示意图。

  ③指导学生按游览顺序理清课文脉络。

  按游览顺序可分六段。(分别请6名学生来读对应的段落,注意不多读也不少读)

  ●课堂作业

  ①认读生字、生词并书写,遇到疑问随时发问。

  ②随机利用搜集的资料介绍双龙洞的石灰质岩石及其形成的石钟乳、石笋。

  第二课时

  ●复习导入

  ①默写生字词。

  ②读课文。这节课我们按照游览路程来欣赏景点、品读文章。

  ●阅读,体会路上景色

  ①引导学生读中感受。请一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二自然段。

  “这位同学读出作者的心情了吗?”

  学生自由练习读,边读边想象作者所看到的景物、当时的心情。再让学生个别展示朗读,点评中体会作者是怎样描述这些景物的。

  ③放映课件,辅助感受。

  配音:春末的一天,作者踏上了去双龙洞的路途。一路上,春末的景致不断扑入作者的眼帘。我们也来感受一下山中的春色吧!

  这是映山红,花大多是红色的,也有红紫色和白色的;油桐的花朵较大,白色带有黄红色斑点和条纹……色彩多明艳啊。

  ③感悟课文写溪流的匠心。

  山中有花也有水。谁来读一读一路迎接游客的溪流。(请一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三自然段)

  你觉得作者对溪流的描写很有情趣,对吗?你从哪里感觉到的?

  (品味“时而……时而……”一句,体会几对反义词的妙用)

  ●讨论外洞特点,体会双龙洞的“雄”

  ①如果说沿途的风光可用“春光美”来概括,那么洞口和外洞你会怎么来概括呢?

  请一名学生朗读第四自然段。

  (洞口可用“宽”“高”来概括,外洞可用“大”字来概括,在简图上补板书:宽、高、大)

  ②洞口外的景色使你产生什么感觉?

  理解“突兀”:高耸,指山势高耸。“森郁”:树木茂盛繁密。文中指山上草木生长得茂盛繁密。

  高山之上,树木繁密,很有气势,不禁使人对双龙洞产生一种神秘感。

  ③作者的哪些描写让你体会到外洞的大?(仿佛到了个大会堂,高高的石顶,聚集一千或是八百人开个会,一定不觉得拥挤)

  ④这里作者又一次提到“泉水”,下一句也是,读一读,你有什么想法?

  (它仿佛是向导,作者顺着溪流游览。现在迎着溪流入洞──乘船通过泉水流出的孔隙进出内洞)

  ●了解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体会双龙洞的“险”

  ①乘船从孔隙中穿过是什么滋味,我们也来试试。齐读。

  ②说到“孔隙”我们就会想到很小的窟窿或很细的缝儿,而这个孔隙却可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那么作者为什么不称之为水洞却还要称为孔隙呢?

  看课件外洞由近及远的镜头,让学生懂得因为外洞面积太大了,水洞相对就显得很小,所以作者用孔隙一词是恰当的。

  ③默读第五自然段,想一想;作者乘船通过孔隙是怎样的情形、怎样的心情?

  谁来读读,读出作者的感觉、心情。

  你觉得哪些语句真切地写出了作者这种紧张的心情,能把它背出来吗?

  复述或者背诵这一自然段。

  第三课时

  ●联系上文引入新课

  作者饱览了沿途的美景,感受了外洞的宏大气势,经历了孔隙中乘船而行的惊险,终于到达了内洞。内涵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呢?

  ●了解内洞特点,感受内洞的“奇”

  ①请一名学生朗读第六自然段,学生边听边画出描写洞中双龙的'句子。

  “蜿蜒”是怎样的?据字形释义,再观看课件,让学生作描述。

  ②结合课件(或图片),讨论学习:内洞的景象是怎样的,给你的感觉是什么?除了课文写到的,你还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a.学生小组内交流评议,互相启发,开阔思路。

  内洞有很多石钟乳和石笋,它们形状变化多端,颜色也各不相同。有的像龙,有的像神仙,有的像动物……给人的感觉是神奇而有趣。内洞比外洞还要大得多。

  洞内景物的描写,也是有顺序的,文中用了“首先、其次”来表明观看顺序,读一读,感觉这样写条理就比较清楚了。

  b.指名看着图像,试着给图配音,描述洞内景象。

  ●小结

  作者乘船出洞,结出了双龙洞之游。我们同作者一道感受了双龙洞的雄伟、惊险与神奇。面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我们不禁折服于自然之伟大、自然之神奇。

  有感情地分组读课文。

  ●质疑问难

  ●推荐课外阅读

  像这样的课文,记录了作者游览过的地方,你读了,仿佛跟着作者在游览观光,这就是游记,你喜欢读吗?都读过哪些游记?你都摘记了精彩语段吗?能背记这些精彩语段吗?

  ●课堂作业

  ①背诵、摘录精彩语句。

  ②指导造句;

  时而……时而……(引导体会在描写景物、事物的形态变化时可以运用,举例提示:“大海时而……”,“舞蹈动作时而……”,“我的心情……”等)

  即使……也……(读课文范句,体会分句间转折的意思,然后教师或学生示范造句,指导仿造)

  ②板书设计:

  B案

  第一课时

  ●揭题

  把你了解到的有关金华双龙洞的情况介绍一下,教师浏览网页综合介绍。

  ●整体感知

  课文是怎么写的呢?自读课文,读准,读通,遇到难以理解的词句或联系上下文解决,或请教同桌、教师。教师巡视,发现普遍性的问题及时讲解。

  说说课文都写了什么?(游了哪些地方,怎样的景致、当时的心情等)

  ●探究阅读,理清脉络

  ①课文哪些语句提示了游览顺序,读读画画,并画出游览示意图。

  个人准备,然后小组讨论,把自己在阅读过程中产生的新疑问在小组中提出,互相讨论。此时教师巡视各组,适当加以点拨。选定一组的学生在黑板上画出参观路线图,并做介绍。

  ②根据讨论,梳理课文。可以把整个过程分为“路上见闻”“外洞”“通过孔隙”“内洞”四个部分。

  ③分别请各小组轮读各段,注意正音,同时对一些难解词进行释义,如:盆栽、突兀、森郁、蜿蜒、石钟乳等词语。

  ④作业练习,抄写生字新词。

  第二课时

  ●品读课文

  围绕“在游览过程中,作者怎样把看到的景致、内心的感受写出来的”这一问题,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品析课文中的语言文字、体验作者遣词造句的准确。

  练习有感情地朗读。通过琢磨怎样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自然而然地体会课文中的思想情感。

  ①第一部分的学习,教师引路。

  “路上见闻”一段,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哪些语句让你感受到作者当时的心情,你怎么把它读出来?(抓住描写油桐、映山红、溪流等景物的句子来体会)

  指导朗读,试着默记或背诵这些语句。

  ②第二部分的学习,学生自学,然后交流。

  (体会如何写出外洞的“高”“大”)

  ③第三、四部分的学习,同桌合作体会。

  (这两部分是重点,可引导围绕以下几是探究学习;

  a.作者怎样写出“孔隙”中挤压的感觉?

  b.课文怎样表达内洞的宽大?

  c.描写石钟乳、石笋就两句话,却写出了这些岩石的形状变化多端以及观赏的乐趣)

  相互商定各选一部分,按“读读、说说、背背”三步与同桌交流,听方需做出评价、提出疑问。双方相持不下时可请教老师。

  ●知识内化

  分学习小组,任选其中的一部分做为自己的导游讲解内容。(可以结合板书示意图做导游讲解)

  在四人学习小组充分练习讲解的基础上,每组选出一名代表,小组其他成员帮助他(她)进一步完善导游讲解词,可以增添课外了解、搜集的资料。接下来全班同学组成“金华双龙洞旅游参观团”,各组代表到讲台前担任一次导游。全班同学进行评论,总结经验,改正不足之处。

  ●课堂作业

语文教案 篇9

  一、导入。

  杜甫在25岁的时候,他父亲杜闲在山东兖州任司马,他曾借省亲之机去山东各处游历,这首诗就是那个时期写的。我们读杜甫“安史之乱”后的诗作,往往会觉得他是个沉郁寡欢的老人;可是,读这一首感觉就全然不同,他的雄心,他的豪气都将使你感奋不已。

  二、读读讲讲问问。

  分两步:先通过解题使学生达到整体感知;后逐句诠释。

  整体感知。问:诗题叫《望岳》,可见作者并未登上泰山,诗中句句都是写“望”字,只是望的角度不同,有远有近,有虚有实。试以两句为一组看看“望”的角度有怎样的不同。(“岱宗”两句是远望;“造化”两句是近望;“荡胸”两句是细望;“会当”两句是极望。)按:这是仇兆鳌的说法,“极望”一语,学生不易理解,无妨改为“俯视”。

  逐句诠释(按:此诗非律诗,不可使用“颔联”“颈联”等名称)

  “岱宗”两句。问:“夫”是个虚词,首句意思只在“如何”(怎么样)上,试比较“岱宗如何”和“岱宗夫如何”在语气上有什么不同?(加“夫”则惊奇、赞叹之情更明明,也更强烈。)泰山之北为故齐地,之南为故鲁地;“青”,指泰山之色,“了”,完的意思。整句话是什么意思呢?(无论从北或是从南看,泰山是看不完的。)诗人这样写有什么用意?(形容泰山极高极远。)

  “造化”两句。问:“神秀”,指英灵之气,这是古人的说法。试联系前面一句说说这句的意思。(泰山如此高远,是天地间英灵之气聚集的`结果。)“阴阳”一句又是什么意思呢?(据注释作答,再补充说明:山前为阳,日光先临,故易晓;山后为阴,日光不到,故易昏。)这是形容泰山高与天齐。

  “荡胸”两句。大意已见注释。问:这两句写诗人望岳所见,试作具体描述(泰山中天门以上时有云团浮现,或高或低,故谓之“层云”;鸟亦时常出没于山谷间,须睁大眼细望才能见。)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向往之至,亟欲一登。)由引出下两句。

  “会当”两句。绝顶,极顶,指玉皇顶。问:诗人此刻仍在山下,但他却能“一览(全都看到)众山小”,这说明了什么?(这是诗人神游玉皇顶之所见,故谓之虚景。)

  三、总结。

  杜甫一生极为坎坷,特别是在安史之乱发生以后,他四方飘泊,居无定所,在他生命的最后三年里竟至以舟为家,他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其中95%以上都写于这动荡不安的生活之中。读过这首诗后,你对杜甫有怎样的认识?能找到他取得如此伟大成就的原因么?

  学生自由发言。

  《春望》赏析

  唐肃宗至德元载(756)六月,安史叛军攻下唐都长安。七月,杜甫听到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便把家小安顿在郎州的羌村,去投奔肃宗。途中叛军俘获,带到长安。因他官卑职微,未被囚禁。《春望》写于次年三月。

  诗的前四句写都城败象,饱含感叹;后四句写心念亲人境况,充溢离情。全诗沉着蕴藉,真挚自然。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开篇即写春望所见: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一个“破”字,使人怵目惊心。继而一个“深”字,令人满目凄然。司马光说“‘山河在’,明无余物矣;‘草木深’,明无人矣。”(《温公续诗话》)诗人在此明为写景,实为抒感,寄情于物,托感于景。为全诗创造了气氛。此联对仗工巧,圆熟自然,诗意翻跌。“国破”对“城春”,两意相反。“国破”的颓垣残壁同富有生意的“城春”对举,对照强烈。“国破”之下继以“山河在”,意思相反,出人意料;“城春”原当为明媚之景,而后缀以“草木深”则叙荒芜之状,先后相悖,又是一翻。明代胡震亨极赞此联说:“对偶未尝不精,而纵横变幻,尽越陈规,浓浓淡淡,动夺天巧。”《唐音癸签》卷九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两句一般解释是,花鸟本为娱人之物,但因感时恨别,却使诗人见了反而堕泪惊心。另一种解释为,以花鸟拟人,感时伤别,花也溅泪,鸟也惊心。两说虽则有别,其精神却能相通,一则触景生情,一则移情于物,正见好诗含蕴之丰富。

  诗的前四句,都统在“望”字中。诗人俯仰瞻视,视线由近而远,又由远而近,视野从城到山河,再由满城到花鸟。感情则由隐而显,由弱而强,步步推进。在景与情的变化中,仿佛可见诗人由翘首望景,逐步地转入了低头沉思,自然地过渡到后半部分——想望亲人。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自安史叛乱以来,“烽火苦教多信断”,直到如今春深三月,战火仍连续不断。多么盼望家中亲人的消息,这时的一封家信真是胜过“万金”啊!“家书抵万金”,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急切心情,这是人人心中所有的想法,很自然地使人共鸣,因而成了千古传诵的名句。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烽火遍地,家信不通,想念远方的惨戚之象,眼望面前的颓败之景,不觉于极无聊之际,搔首踌躇,顿觉稀疏短发,几不胜簪。“白发”为愁所致,“搔”为想要解愁的动作,“更短”可见愁的程度。这样,在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外,又叹息衰老,则更增一层悲哀。

  这首诗反映了诗人热爱国家、眷念家人的美好情操,意脉贯通而不平直,情景兼具而不游离,感情强烈而不浅露,内容丰富而不芜杂,格律严谨而不板滞,以仄起仄落的五律正格,得铿锵作响,气度浑灏,因而一千二百余年来一直脍炙人口,历久而不衰。

  《石壕吏》教案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

  2、揭露官吏的横暴

  3、同情人民的苦难

  教学重、难点:

  体会老妇的话对表达文章中心的作用。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介绍背景导入,简介作者:

  1、介绍背景。

  2、简介作者。

  二、出示教学目标:

  《石壕吏》简案第1页共2页

  三、整体感知:

  1、质疑,画出难懂的句子。

  2、谈谈你的初步感悟。

  四、看图理解课文:

  1。根据图画找出对应句。

  2。有人认为老妇的话不是一口气说出来的,而是吏一步一步逼问出来的。试据此想象吏与妇对话的情景。

  五、说一说:

  用现代汉语说说下列句子的意思。

  六、复述课文——“走进石壕村”

  七、合作探究:

  石壕村这户人家,留下的老翁、儿媳、幼孙三人以及

  老妪的命运将会怎样呢?

  八、感受今天美好生活

  欣赏音乐《家和万事兴》。

语文教案 篇10

  【教材分析】

  《致女儿的信》一文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8课的自读课文,作者是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面对正值花季的女儿,一个对爱情充满好奇与遐想的少女,针对“爱情”这一既简单又深奥的问题,身为父亲的作者没有回避,没有敷衍,更没有说教,而是用了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故事,阐释了爱情的真谛。信中主要谈了人的“精神性”与“生物性”的联系,强调人类高尚的爱情应该远远超越“传宗接代”的生理需要。从而启发和培养了女儿正确的爱情观,这篇课文对于成长中的青少年学生来说有很重要的意义。

  本文所涉及的话题“爱情”对于中学生来说是一个非常敏感的话题。中学生正值青春期,异性之间会产生微妙的感觉,但还未必真正懂得爱情。学生如果处理不当,思想认识不足,就容易踏上早恋的航船。因此,教师要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可由于中学生“涉世未深”,缺乏相关的生活经验,理解爱情的本质有些困难,加上现实生活中对待早恋的观念。一方面使得情感内敛的学生不太愿意就这一敏感话题发表看法,另一方面他们又希望有人指点迷津。而教书育人是语文教育应尽的责任,因此,要对学生多加引导和鼓励,让他们放下包袱,轻松参与到讨论中来。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①积累“忐忑、繁衍”等词语和有关“爱情”的名言警句。

  ②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理解这个民间故事的巧妙构思,体会故事背后的寓意

  2、过程和方法目标:

  ①学习联系西方文化背景在语境中领会语句含义的方法,提高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

  ②通过搜集有关“爱情”的诗词、名言警句和一些感人至深的故事,让学生进一步受到启发和感悟,逐步形成正确的爱情观。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引导学生了解“爱情的真谛,感受伟大爱情的美好”;帮助学生走好青春第一步,正确把握萌动的情感。

  【教学重点】

  1.体会运用故事阐述抽象道理的写法的好处。

  2.通过讨论去品味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

  3.理解爱情的真正含义,让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教学难点】

  1.对一些含义较深的抽象的语句,学生理解起来会有一定的难度。需要教师及时引导,将问题分解变细。

  2.学生正处于生理和心理转变的特殊阶段,由于缺乏充分的生活经验,对于爱情本质的理解会有些困难。

  教学方法:讨论研讨相结合,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

  教学内容与步骤:

  【教学准备】

  1、搜集有关苏霍姆林斯基的资料,同时搜集有关爱情的诗词、名言警句及感人的故事。

  2、掌握本课生字,生词的音、形、义。

  3、读课文,思考:上帝在创造了人后,几次来到人间?他从人的眼神中先后读到了哪三种不同的东西?这三者之间有什么联系?作者为什么把他们放在一起来解释“爱情”?

  4、读文时,找出含义深刻的语句或自己不理解的语句。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导语:莎士比亚曾经在一首诗当中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告诉我,爱情生长在何方?是在脑海,还是在心房?它是怎样发生?它又怎样成长?”这是每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都会遇到的问题,可能也是同学们想知道的。当你遇到这样的疑惑时,你会问你的父母吗?(不会)可有一个14岁的小姑娘代我们向她的父亲提出了这个问题。她的父亲是如何回答的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读读她写给女儿的这封信。(板书课题,作者)

  (二)预习检测:

  1、关于作者,你知道哪些?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

  (在这里,将学生搜集到的有关文学常识进行交流,实现资料共享。)

  2、利用屏幕显示本文的生字、词,找学生读并要求在练习本上写出加点字的读音,然后对正,再交流释义遇见困难的生词。

  3、读文反馈:(用屏幕显示思考题,找生回答)

  读中领悟故事的寓意,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策略。)

  (四)读后交流,合作探究:

  1、学生组内交流思考结果。

  2、班内交流,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适时点拨疑难之处。

  (鼓励学生对课文的内容有自己的心得,并运用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体现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学生间的对话及教师与学生的对话,真正实现师生的互动。)

  (五)品味语言:

  学生齐读最后的两段。

  师:这几句话道出了爱情的真谛,其实文中还有许多含义深刻的语句值得品味。请再读课文,找出这样的语句并揣摩其含义,也可以提出自己不理解的语句,与组内的同学交流。然后班内交流,教师点拨引导。

  (提示:结合“研讨与练习二”进行。)

  (通过品味关键语句的含义,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加深对爱情的理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六)拓展延伸:

  1、交流学生搜集到的.歌咏爱情的诗词和名言警句。

  (通过这一环节,丰富学生的语言材料,加深对爱情的认识,同时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2、爱情是如此的美好,那么过早摘取爱情的果实,我们能收获甜美吗?请大家就早恋现象谈谈自己的认识。

  (在此引入对“早恋”的探讨,引导学生走好青春的第一步,别走入“早恋”的误区,从而形成正确的爱情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七)小结:

  师:爱情是美好的,可中学生不是恋爱的季节,过早的摘取恋爱的果实,品尝到的不是爱情的甜蜜,而是酸涩。正象文中所说的:做一个幸福的人,只能是在你成为有智慧的人的时候。送给大家一句话:把握应有的爱是幸福的,放弃不应有的爱是轻松的。(屏幕显示)

  课程进行到此,你应该对爱情有了一个重新的认识,那你认为什么是真正的爱情,我们应该怎样对待爱情呢?请表达出自己的看法。

  (利用这一环节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同时提高学生对爱情的认识。)

  (八)布置作业:

  1、积累有关爱情的诗词、名言和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

  2、把自己对爱情的认识写在日记中。

  (为了让学生将课堂的学习热情保留到课后,不断增强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设计此作业。)

  板书设计:

  (本着简洁、直观、醒目的原则,我的板书设计如下:)

  致女儿的信

  苏霍姆林斯基

  爱情≠友情

  爱情=忠诚+心灵的追念

  (时间的考验)(死亡的考验)

  (利用这一等式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了解爱情的真谛;利用这一不等式引导学生走出早恋的误区。)

  【教学反思】

  1、“三五三”的教学模式,重在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在“讲”的基础上,启发学生的“学”,使学生在读、思、议、评的过程中完成知识的迁移,形成自学能力。然后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让学生参与“练”,依据教材的内容练读、练写、练听、练说,从而训练思维,发现规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2、因为本篇是涉及到“爱情”,对中学生来讲这是一个比较敏感的话题,所以在教学的第四个环节,一开始学生有些畏首畏脚,当学生开始热烈讨论时,时间显得有些仓促,教师在这个环节还要进一步的调试,才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