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科学教案锦集8篇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科学教案8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科学教案 篇1
【设计意图】
本学期,我们幼儿园开设了自己的园本课程,由于孩子们的父母大都是魏桥创业集团的工人,为了让孩子们了解父母的工作,了解在我们生活周围,和我们息息相关的内容,我们根据实际情况和孩子们的年龄特点,设计了园本课程的内容,如:线是怎样来的、各种颜色的.布、飞快的梭子等,而对于其中一些物品的生产过程,孩子们不了解,我们便利用家长资源,请家长帮助录下纺织工人工作的视频,让孩子们有一个更直观的认识。
本活动,我们选择的是“条条线儿怎样来”,在学习中,通过孩子们的观察,探索,观看视频,动手操作,逐步学习知识,掌握技能,从学习中获得快乐。
【活动目标】
1、了解线是怎样纺出来的。
2、了解古代与现代纺车的不同,体会劳动人民的伟大智慧。
3、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活动准备】
各种不同材质、不同颜色的线若干,关于纺线的视频、古代的纺车、棉花若干、不同颜色的染料。
重难点:了解线是怎样纺出来的。
【活动过程】
1、探索不同的线,导入活动
出示各种不同的线,请幼儿自由观察,自由探索。
师:“小朋友,你最喜欢哪几条线?”(幼儿自由发言)
师:那你们知道这些线是怎样来的吗?我们一起去看一下吧!”
2、出示视频:现代机器纺线工作的过程。
与幼儿一起观看,边看,教师边介绍,让幼儿了解现在先进的纺线过程。
教师:把棉花弹弹,去掉杂物,弹的蓬松,细软,把棉花搓成大拇指粗细一尺余长的纺条,再用纺花车纺 成线,然后,经过经线、浆线、晒线等多道工序,最后上织布机。
3、请幼儿观看古代的纺车。
师:刚才,我们一起观看了现代机器纺线的的工作过程,现在请小朋友看这里。
教师出示纺车,做详细介绍,让幼儿了解。
教师边操作边介绍纺车,使幼儿进一步了解古代纺线的过程。
鼓励幼儿也试一试,这种纺线的方法。
4、我是小小纺线师。
出示棉花,请幼儿互相讨论,怎样将棉花变成线。
幼儿按照自己想的办法动手操作实验,教师进行小结,鼓励幼儿再想办法,幼儿多次操作实验。
(经过师幼多次动手操作实验,终于将棉花搓成了线。)
5、五彩线。
幼儿自由选择喜欢的染料,为自己搓好的线,染上漂亮的颜色。
6、请幼儿把五彩线拿到户外晾晒。
【活动延伸】
鼓励幼儿用五彩线粘贴出各种有趣的图形。
科学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通过幼儿自己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培养幼儿有顺序、有耐性的良好观察习惯和敏锐的观察能力。
2、培养幼儿认识、探索生活中常见事物蕴含的科学原理的兴趣。
3、通过幼儿自己操作,培养幼儿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
小神童电脑软件、桥梁展示图、纸、笔
教学过程:
一、以故事形式引起幼儿兴趣:
小熊家门前有一条小水沟,它正在那发愁不知怎么办才能过对岸,小朋友你们能帮助小熊想个办法吗?小熊的好朋友机灵猴也帮它想了个法子,我们一起听听是什么法子?和我们想的一样吗?
二、边看小神童软件边提问:
1、机灵猴和小熊来到了什么地方?看到一座什么桥?在古代人们用什么来建造桥梁的?小熊喜欢吗?为什么?
2、机灵猴和小熊又来到了哪一座桥?赵州桥是用什么来建造的?它的外形怎样?赵州桥和竹桥有什么区别?
3、它们来到了现代看见了什么桥?钢筋吊桥的用什么来建造的?钢筋吊桥在结构上有什么特别之处?钢筋吊桥起到什么作用呢?你们现在见过哪些钢筋吊桥?
4、看完了钢筋吊桥,它们又看了什么桥?现代立交桥建立在什么地方?它是用什么来建造的'?它对交通起到什么作用?你们在哪些地方看到现代立交桥?
5、除了机灵猴介绍我们认识的古代竹桥、赵州桥和现代的钢筋吊桥、立交桥外,你们还见过哪些桥呢?
6、我们一起进入电脑看看一些用不同材料建造的、有不同用途的桥梁。
三、我们看了这么多桥梁,你们最喜欢哪一座桥?为什么?
四、小熊现在想到了要建造一座桥,我想请小朋友做一名小小桥梁设计师帮助小熊设计一座桥,好吗?
五、幼儿设计桥梁。
六、请个别幼儿向大家介绍他的设计作品,最后一起送给小熊。
(三)探索求知:信息是如何传递的
1、 活动目标:
1)幼儿能够积极的从不同途径、用不同的方法收集传递信息,
2)幼儿在活动中了解信息传递的不同渠道,学习使用不同的信息工具。
2、 活动准备:
幼儿通过查询、采访等方式了解相关知识。
3、 活动过程:
1) 交流:我所知道的信息传递的方式。可启发幼儿从物体发信号、用声音发信号、用文字发信号等几个方面考虑。如:通过手势、旗语、烟火等物体发信号;通过吹号、打铃、敲鼓、广播电话等声音发信号;用信鸽捎带、邮局传递、发传真、发电子邮件等多种文字形式发信号。
2) 教师配图讲述有关人们传递信息的故事。如:古时候长城的烽火台上燃烟火传递敌情;抗日战争时期,用放倒消息树的办法报告敌人的去向等。
3) 讨论:现在人们怎样传递信息?引导幼儿了解常用的通讯工具。
4) 组织幼儿玩通讯游戏传电话:教师将幼儿分为两组,分别向每组的第一个人说一句悄悄话,开始后,再一个一个的往后传,各组最后一个报告电话内容,传的又快又准的一组为胜。
4、 活动延伸:
1) 组织幼儿自己操作电脑。
2) 在活动区内提供半成品材料,学习制作这些通讯工具,为幼儿开展角色游戏提供道具。
科学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1、积极参与活动,在活动中了解平面镜的特性,并能用语言表达自己的发现。
2、有初步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及操作能力。
3、对镜子感兴趣,有探究的欲望。
活动准备:平面镜、动物玩具、音乐、各种透镜、面镜
活动过程:
一、照镜子,了解镜子的特性
1、小朋友,今天我们来玩一个照镜子的`游戏。
2、请你找好朋友玩一玩照镜子的游戏。
3、小结交流:你发现了什么秘密?
二、镜子反光实验
1、幼儿分组探索
2、小结
三、游戏:小动物照镜子
1、第一次操作,发现动物数量的变化
2、第二次操作,发现如何变化
3、第三次操作,把两面镜子竖直面对面放,进行探索。
四、拓展经验
1、平面镜真奇妙,我们发现了好多平面镜的秘密,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各种各样奇妙的镜子,你知道有哪些?
2、这些镜子也藏着许多秘密,我们在分区活动的时候再玩一玩,发现它们的秘密。
活动延伸:
1、区活动时,继续探索平面镜的其他特性。
2、在区域中引导幼儿探索发现其他镜子的特性。
科学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1.积极探索,大胆试验,感知风力大小与物体移动之间的关系。
2.结合生活经验大胆、夸张地表现有风天气的各种事物变化。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对科学活动感兴趣,能积极动手探索,寻找答案,感受探索的乐趣。
5.使幼儿对探索自然现象感兴趣。
活动准备:
1.羽毛,树叶,纸,石头,小木棒,回形针等材料每组一份。
2.扇子、大记录单一份。
活动重难点:
1.重点:积极探索,大胆试验,感知风力大小与物体移动之间的关系。
2.难点:大胆、夸张地表现有风天气的各种事物变化。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风儿在哪里?
1.师:有时,风儿不知躲到哪里去了?树枝,树叶都不动摇了,我们有什么办法能使风儿快快出现?(幼儿讨论)
2.师:当风儿出现的时候,会发生什么现象?
二、幼儿操作,感知风儿能使有些物体移动。
1.出示操作材料,介绍认识:羽毛,树叶,纸,石头,小木棒,回形针等材料每组一份。
2.出示并引导幼儿观察记录单,提问:请你猜一猜朝他们吹气时他们是否会移动?请用合适的标记记录在记录单上。
3.幼儿猜测,并及时记录。
4.师:我们的`猜测是否正确呢,请你动手去实验验证下自己的猜测,再观察下这些物体都是怎么动的,发现它们的运动路线?
5.幼儿实验操作。引导幼儿将物体有序摆放,一次一个孩子逐个向不同的物体吹风,记录吹动后物体移动的路线。
6.交流。请幼儿说说哪些物体被风吹动了,哪些没有吹动?为什么呢?被吹动的物体移动的路线是怎样的?
7.出示一个重物,如一块石头,引导幼儿制造风,想办法使其移动。
三、表演风来了情景。
1.幼儿以组为单位:每位幼儿认领组中的一种实验物品,假设自己就是这一物品,然后其它幼儿对着他吹气,这一物品模仿刚才的运动情形,进行相应的表演。
2.全体幼儿表演幼儿假设自己是风,教师鼓励他们象风一样的行动,如在高空吹,在地上吹,做一股强风,做一阵轻风,慢慢的安静的下来然后开始刮风。
四、延伸活动。
1.尝试用其他方法制造风,使石头动起来。
科学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经历一个不断否定与纠正自己的推测的思维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活动过程中学习科学实验的方法,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培养探究周围事物的兴趣和好奇心。
科学知识:使学生明白杯子里的蜡烛熄灭是由于杯子中的燃烧产生的热空气占据了杯子的顶端,杯子上面没有足够的氧气支持燃烧。
教学重点:使学生明白杯子里的蜡烛熄灭是由于杯子中的燃烧产生的热空气占据了杯子的顶端,杯子上面没有足够的氧气支持燃烧。
教学准备:
教师: 6支蜡烛、两个玻璃杯、一个长杯、塑料袋、香。
学生:两个玻璃杯、实验记录单、两支长短不一样的蜡烛、火柴、香、萝卜。
教学过程:
一、实验导入新课
1、师:这节课我们先来做个小实验,点燃一支蜡烛,然后罩上一只玻璃杯,你会观察到什么现象?
2、师:是这样吗?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一下。(课件出示研究记录单,研究的问题:蜡烛能不能在杯中继续燃烧?)
3、刚才我们都说了自己的想法,那我们的推测是?(课件出示:我们的'推测:A蜡烛会熄灭 B蜡烛不会熄灭C蜡烛燃烧一段时间后熄灭。)
4、我们推测的理由是?(杯中的氧气会逐渐用完。)
5、结果到底怎样?让我们一起来做一做。(教师演示实验。)
6、师:你观察到什么现象?
7、看来我们刚才的推测有一定的道理。课件出示我们的解释。(因为燃烧需要氧气,杯中的蜡烛燃烧一段时间后,杯中的氧气逐渐用完了,所以蜡烛会燃烧一段时间后熄灭。)
二、探究两支蜡烛的燃烧
1、师:现在老师有两根长短不同的蜡烛,点燃后分别罩在两个相同的玻璃杯里,可能会观察到什么现象?
2、 如果根据我们前面的解释来推测,结果会是怎样的?(课件点击返回前一长记录单。)小组讨论,并写出你们的推测理由。
3、 师:哪一组愿意先来和大家交流一下你们想法。其他同学认真听,有什么不同的想法或需要补充的可以及时提出。(长蜡烛杯中的氧气略少于短蜡烛杯中的氧气,杯中的氧气基本上同时用完,两支蜡烛基本上同时熄灭。)
4、师:刚才同学们都交流了自己的想法。到底会怎样呢,请同学们拿出实验材料自己去做实验。
6、学生实验。汇报实验现象:你们观察到的什么现象?
7、如果根据前面的结论推测,两支蜡烛应该是基本上同时熄灭的。
而我们的实验结果是( ),这说明了什么?
看来我们前面的结论有问题。
三、进一步探究蜡烛熄灭的原因
1、师:那为什么杯中还有氧气,蜡烛还是熄灭了?(汇报时要代表小组的观点发言)
2、师:到底是什么原因呢?老师这儿有个有趣的实验,可能会给你们一些帮助。请位同学上来帮一下老师。其他同学仔细观察。
3、教师演示实验:利用三支蜡烛燃烧产生的热气,使塑料袋飞起来。
4、师:你看到了什么现象?为什么会这样?(燃烧产生了热气,热的气体比较轻,所以能飞起来。和热气球原理一样。)
5、师:你能不能通过这个小实验的发现来解释一下,杯中还有氧气,蜡烛却熄灭了?(蜡烛在杯中燃烧产生了一些不支持燃烧的热气,这些热气比较轻占据了杯子的顶部,下面的氧气上不来。蜡烛的上面没有足够的氧气支持燃烧,所以蜡烛熄灭了。)
四、探究长蜡烛先熄灭的原因
1、师:老师还有一个问题不明白:为什么长的蜡烛先熄灭,短的蜡烛后熄灭?
2、小组讨论一下,把你们的解释写在实验记录单上。
3、反馈:你们组的解释是怎样的?(汇报时要代表小组的观点发言)
(热空气慢慢往下蔓延,占据了杯子的上方,蜡烛燃烧的只是火苗上方的氧气,长的蜡烛上面氧气少,所以长的蜡烛先熄灭。短的蜡烛上面的氧气多,所以短的蜡烛后熄灭。)
4、我们的推测很有道理,那我们能不能想办法看到这些热气?(引导学生说一说生活中见到的热气。)
5、今天老师给你们每组准备了香,自己做一做实验。看看和你们的想法是不是一样。
6、学生实验香的燃烧。
7、汇报实验现象。
8、现在哪个小组能再回过头,完整的解释一下长蜡烛先熄灭的原因。
9、修改实验报告单上的解释。
五、课外思考:
如果把下面垫上棋子,让杯子底部留空,蜡烛还能不能继续燃烧?
科学教案 篇6
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弓箭的历史文化、知道弓箭的射程与弹性有关。
2、发现弓弦和弓臂有弹性。尝试用各种小物件智造出有弹性的玩具
3、体验玩弓箭活动的乐趣,产生探索弹性的科学兴趣
重点难点
重点:幼儿在玩弓箭中发现弓箭弹性的存在
难点:尝试用各种小物件智造出有弹性的玩具
准备
1、经验准备:幼儿有玩弓箭的初步经验。
2、物质准备:儿童玩具弓箭若干、皮筋、线绳、纽扣、视频、纸条,青蛙图片
活动过程
一、看一看,了解弓箭历史文化
师:大家好,我是从查干湖畔的蒙古族幼儿园来的小韩老师。今天我要和大家玩一样有趣的玩具,这个有趣的玩具就藏在电视里。
幼儿观看视频
师:小朋友在视频里看一看这个有趣的玩具是什么呢?
幼儿:射箭
师提问:
(1)通过观看视频你们知道弓箭最早是做什么用的.吗?
(2)蒙古族人常使用弓箭做什么?
(3)现在我们用弓箭做什么?
3、师:“现在弓箭是国际比赛项目,也是蒙古族那达幕的传统项目。今天我们一起来玩射箭吧!
二、玩一玩 建构弓箭的弹性经验
1、尝试射箭感知弹性
全体幼儿尝试射箭,师指导个别幼儿做示范。
师:请小朋友们看一看持弓射箭的方法――我们要站在起射线上,左手向前握弓臂,右手捏箭搭弓弦,拉弓瞄准放手射。”
幼儿尝试射箭活动
师提问:
(1)刚才你是怎么射箭的?
(2)你的箭射得远吗?
(3)你的箭怎样才能射得更远呢?
(4)为什么弓弦拉的开才会射得远呢?
2.分组比赛感知弹性
师:“现在分成两组进行射箭比赛,看看哪组的弓箭射得更远?”(一组使用用麻绳做的弓弦,用红色标记弓箭,一组使用弹力绳做的弓弦,用黄色标记弓箭。请一位老师来当裁判)
第一组幼儿比赛。
师:谁的弓箭射得远?裁判举旗示意
他的弓箭为什么射得远呢?
第二组幼儿比赛
师:“哪个弓箭射得远?为什么黄色弓箭射得远呢?”
3.比较操作验证弹性
(1)动手触摸比较两把弓箭发现弓弦有弹力
师:“请小朋友们看一看、拉一拉这两把弓,会有什么发现?黄色的弓箭为什么能射得更远一些呢?”
幼儿逐一观察,进行讨论
师提问:“你怎么发现它有弹力的?或者这个弓弦要怎样才能有弹力呢?”
(2)比较弓弦,验证弹性的特征
师:“这是制作这两组弓箭使用的弓弦皮筋和线绳,大家动手拉一拉,看一看会有什么样的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变化?
幼儿比较后表述自己的发现。
师:“皮筋的弹力从哪来的?要怎样做才能发现皮筋的弹力?为什么皮筋有弹力?”――幼儿讨论
师小结:“很多物品像刚才的皮筋,我们拉一拉,它的形状会变化,手松开后又恢复了原来的样子,这是皮筋的弹性。产生的这个力量就是弹力。有弹性物品才会有弹力。
师:大家猜一猜,弓臂有没有弹性
压一压弓臂会弯曲,松手又恢复原来的样子.弓臂加上弓弦的弹性,这把弓箭才能射得更远一些”
三、做一做探索玩弹性的兴趣
师:1、“刚才我们玩的弓箭是一种利用弹性制造的玩具,小朋友们还知道哪些物品与弹性有关?”我们可不可以用小物件智造出弹性来呢(教师为幼儿投放纽扣,线绳、皮筋、踢的口袋、弹簧、弹弓、、、、、)
师:下节课我们小朋友接着用小物件智造玩具。
活动总结
活动开展中,幼儿积极参与,能够大胆的进行交流,发现了弹性的秘密。并在制造弹性玩具的过程中幼儿大胆的发挥,对弹性认识的经验构建的丰富起来。充分体验到了科学探索的乐趣。
科学教案 篇7
活动目标
1、欣赏故事,对饮料所产生的气泡产生好奇心。
2、初步感知气体会使物体变轻并漂浮起来。
活动准备
1、小熊玩具,挂图。
2、在两只透明的杯子里分别倒入汽水、矿泉水。
活动过程
一、有气的水。
1、教师将汽水、矿泉水倒入透明的杯子里,引导幼儿观察两者的区别。
2、教师:汽水有泡泡,喝道肚子里会有气,会打嗝。矿泉水没有气,喝了不容易打嗝。
二、小熊喝汽水。
1、教师出示小熊玩具。
有一天小熊吉米喝了很多很多超级汽水。结果会怎么样呢?
2、启发幼儿大胆设想小熊和可超级汽水的结果。
3、结合挂图,引导幼儿完整欣赏故事。
小熊喝了超级汽水,怎么了?
引导幼儿结合自己的体验重点理解小熊喝了超级汽水,肚子里全是泡泡,会变得像气球一样轻,
在房子里飘来飘去。后来,小熊打了嗝,冒出气,才降了下来。
三、小熊冒泡泡。
1.幼儿边翻阅活动材料,边听教师讲述。
2.教师以较慢的'速度有感情地讲述故事,启发幼儿把自己想像成小熊吉米,用动作来表达自己
对故事的理解,重点表现小熊变轻、漂浮,最后打嗝降落的过程。
科学教案 篇8
教学设计意图:
植物是大自然的另一种生命,孩子们对它有一定的好奇心,《纲要》指出:引导幼儿接触自然环境,使之感受自然界的美与奥妙,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认识兴趣;作为教师应利用这种好奇心让幼儿进行探索和学习,“种植”是人类对自然界的一种维持和贡献,也是人类保护自己生存环境的一种手段。《纲要》还指出:为幼儿提供观察、操作、试验的机会,支持、鼓励幼儿动手动脑大胆探索;引导幼儿接触和认识与自己生活关系密切的不同职业的成人,培养幼儿尊重不同职业人们的劳动。利用社区资源来对幼儿进行种植教学,激发他们热爱和探索大自然的兴趣,同时也培养了他们对劳动者敬佩的情感。
教学目的:
1、了解种植的'过程与种子生长所需要的基本条件,体验种植劳动带来的快乐。
2、在社区种植员的带领下,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种植活动,掌握种植方法,并积极参与讨论。培养他们对劳动者敬佩的情感。
教学准备:
1、联系社区种植员和种植的土地。种子若干、树苗若干。
2、种植工具。
3、种子发芽的视频。
教学过程:
1、激发兴趣
1)出示种子:这是什么?我们用它来干什么?
2)提问:怎样种植种子?
种好后需要做哪些事情?
2、带领幼儿来到社区种植园
1)介绍种植工人,他的主要工作,也称为园丁。
2)园丁为我们介绍树苗和种子。
3)园丁示范种植树苗和种子的方法。
4)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种植,园丁及教师进行指导。
3、回教室讨论
1)你在种植过程中做了哪些事情?感觉怎样?
2)种植下去的种子会怎样呢?
3)什么时候会发芽?种子发芽有哪些条件?
4、观看《种子发芽》的视频
幼儿讨论种子发芽的条件和过程。
5、课后延伸活动:
以小组为单位,课后进行观察,记录和浇水、整理。
反思:
通过亲手种植,幼儿对植物有了直接的了解,并对他们感兴趣,同时在接受园丁的指导时激发了他们对劳动者的敬佩之情,体验了劳动的快乐。种植后,经常会去社区种植园观察,浇水,培养了孩子的责任感。有了社区的合作,孩子们可以走出教室,弥补了纸上谈兵的教学缺陷。
【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科学教案07-20
科学教案【经典】08-24
(精选)科学教案08-17
[经典]科学教案09-01
【经典】科学教案10-15
(经典)科学教案09-10
科学教案[经典]08-11
【精选】科学教案08-09
(经典)科学教案08-06
科学教案(精选)0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