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园林》的优秀教案13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时常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苏州园林》的优秀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苏州园林》的优秀教案 1
〔教学目的〕
一、学习本文围绕中心,从整休到局部多方面说明事物的组织方法。
二、培养学生在占有一定材料的基础上(或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掌握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概括事物的共同特点的能力。
〔教学设想〕
采用比较教学法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引子:用比较的方法导入课文,解题激发学习的兴趣。认读:朗读课文,认字解词,熟悉课文内容。疏导:理清文章的脉络,了解作家的写作意图,懂得各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这一环节是教学的重点,时间要延续到下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引子
〔预习:看电影、看画片、看课文,让学生对苏州园林有所了解。〕
回答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影片介绍了哪些园林?
学生先口述后,老师明确。
再回答第二个问题:说说对苏州园林总的印象。
二、认读。
1.结合“思虑和练习”四,教师给予朗读指导,要求“读音清晰,速度适当,语调舒缓,特别是一些关键性的说明语句,更要注意读清楚,”以同桌为互助组,进行朗读练习。然后由几位学生示范朗读或听录音。
2.在朗读课文的同时,把需要认读的字和理解的词提出来。教师随即板书归类或出示小黑板。
三、疏导。
问:作者对苏州园林总的印象是什么?
明确:“我觉得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各地园林或多或少都受到苏州园林的影响。“〔指导学生将重要的句子划出,重要的词加黑,养成自学的习惯。〕
开头写总的印象,揭示了文章的写作意图:让大家用艺术的眼光去鉴赏苏州园林。
明确了写作意图,接着就该弄清文章的布局。
第一步:用一个短语概括每个自然段的段意。
第二步:综合各自然段之间的关系,掌握贯串全文的脉络。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弄清文章各段之间的内在联系。结合思考和练习,做几项练习,扣住基础知识,提高理解词义的能力和掌握几种语言表达的方法。最后一个环节是写作。不要简单地让学生做一个现成的题目,而应进行意在锻炼思维的有针对性的训练。
〔教学内容和步骤〕
第三步:弄清总写与分说之间的内在联系。
问:设计者和匠师们一致追求的目的是那样明确,但作者为什么在句子中加上一个状语似乎呢?岂不矛盾?
老师明确后,学生讨论。
问:第七到第九自然段是第三段的后半部分,它与前半部分,与第二段的关键句在结构上的联系怎样?
学生口述后,老师明确
教学目的
一、学习本文突出重点、有详有略地说明事物的方法,体会课文按照空间顺序介绍建筑群的作用。
二、了解故宫各部分主要建筑的方位、特征、用途,理解故宫在建筑设计上处处反映以封建帝王为中心的特点。
三、学习方位词。
教学设想
一、运用已经学过的关于说明文的知识和本文的“预习提示”,理清本篇的结构层次和说明顺序,可结合让学生填写示意图的方式进行。
二、重点研读介绍太和殿和养心殿的有关段落,其他说明可一读而过。在讨论中,强调介绍建筑群不可平均使用笔墨,要详略得当,详略的处理却须根据建筑物的特点而定。
三、师生共同总结,当堂完成一定量的练习。
四、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扫除文字障碍;
1.给下列黑体的字注音:
金銮(luán)殿蟠(pán)龙鎏(liú)金
玉玺(xǐ)妃嫔(pín)湛(zhàn)蓝
上谕(yù)傀儡(kuǐlěi)翊(yì)坤宫
修缮(shàn)击罄(qìng)诏(zhào)书
2.解释黑体的字:
举世闻名(全)溥天之下(同“普”)率土之滨(沿着)
残破不堪(忍受、能支持)
祸国殃民(使……受害;使……遭殃)
3.阅读“学习重点”和“自读提示”,明确学习本课的重点。
二、速读,理清结构层次:
1.教师发下示意图(部分城门、宫殿名称可预先填上),要求学生依照书上的导游去游览故宫。按照课文介绍的顺序把书上提到的城门、宫殿在图上填全,并用线条和箭头连结起来,让学生对故宫的整体布局有总的印象。
2.提问:故宫的.整体布局分为几部分?每一部分的主要建筑有哪些?
(学生根据课文第十一段的内容和所填示意图作口述。)
3.分析课文结构层次及各部分的说明中心:
教师点拨,学生讨论,归纳:
第一部分(1):概括说明故宫称属、历史及现状。
第二部分(2——21):介绍故宫的历史、现状、规模及布局特色。
第三部分(22——24):介绍故宫的文物价值和兴衰历史。
三、导读,讨论重点问题:
1.全文说明的对象是什么?
2.课文重点介绍的对象是什么?
(前朝──太和殿;内廷──养心殿)
3.研读5——8段重点介绍太和殿的部分,
讨论:
(1)各段说明的重点是什么?
(2)每段主要抓住了什么特点来介绍的?划出表现这些特点的主要词语。
(3)太和殿是故宫建筑的中心,从对太和殿的介绍中你能看出故宫建筑设计的主要特色吗?
(4)这部分采用了什么说明顺序?
师生讨论后明确:
写太和殿:
5段:写外观特征,抓住色彩特点。如:湛蓝、金黄色、青蓝点金、红色、金锁窗、朱漆门。
6段:写内部装饰,抓住龙的姿态特点。如:蟠龙、金龙、双龙戏珠、单龙飞舞、行龙、坐龙、升龙、降龙。
7段:写建筑位置,抓住象征皇权的特点。如:在紫禁城的中轴线上,也是北京城的中轴线、皇帝宝座在这条线的中心点上。
8段:写殿的作用,抓住大典威严气氛的特点。如:跪满百官、排列仪仗、皇帝端坐、鸣钟击罄、烟雾缭绕。
太和殿是故宫建筑的中心,最全面、最突出地体现了故宫的本质特征,即处处反映出以皇帝为中心、皇权至上的建筑设计特点。所以建殿于中轴线上;因皇帝自诩为真龙天子,因而处处饰以龙形。
这部分采用了从外向内的说明顺序,从殿外写到殿内;写殿内设置又按照方位顺序写:正中、上面、背后、两旁、殿顶、中央、周围等。请注意方位词语用其在表意上的准确性。
4.研读17——18段,重点介绍养心殿的部分,讨论:
(1)这两段重点介绍了什么内容?
(2)采用了什么说明顺序?
(3)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明确:这两段重点介绍了养心殿的作用──封建帝王日常统治活动的中心。是按时间顺序进行说明的,采用了举例说明的方法。
四、总结,完成课堂练习:
1.在众多的宫殿中,作者为什么要选择太和殿和养心殿作为重点来介绍?
明确:从全文看,重点说明前朝和内廷;就局部而言,重点介绍太和殿和养心殿。因为太和殿是故宫建筑的主体,最能体现故宫建筑设计的特色──处处体现封建帝王“唯我独尊”、皇权至上的思想。重点介绍此殿,就能使读者窥一斑而知全貌。养心殿是封建帝王的活动中心,文章较详细地介绍封建帝王的罪恶历史,说明它在历史上的重要“位置”,自然能体现出“故宫”的特征,所以文章也作重点说明。
2.在介绍建筑群中,重点介绍主要建筑,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明确:在介绍建筑群时,分清主次,采用有详有略的写法,这样才能突出重点,把最有特色的地方写出来,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重点与详略的安排,却要根据建筑物的特征而定。
3.课文2、21段以及4、11段在文章主体部分各起什么作用?
明确:2、21段都是对故宫全貌的总写,而且前后呼应。这两段之间的部分则是对故宫建筑的分写,这样显得结构完整,浑然一体。
4、11段分别是对“三大殿”和“内廷”的总写,这两段后面的部分又是对“三大殿”和“内廷”的分层。11段在全文中还起着分界、过渡的作用。
5.至此,明确本文采用的说明顺序:
本文是按照先总后分再总的顺序写的。分说以方位为序,由南到北、从外入内写去。这样,有利于说明建筑物的特征,使文章有条有理,结构严谨,给人的感受十分明晰。
6.课堂练习:
(1)在()内填字来完成短语,并按要求归类:(只填序号)
①规模(宏)大②庄严肃(穆)③大肆挥(霍)
④重重殿宇⑤举世(闻)名⑥(焕)发光彩⑦烟雾(缭)绕
⑧腐朽昏(庸)⑨龙凤(呈)祥⑩池馆水(榭)
名词短语④⑩动词短语③⑤⑥
形容词短语②⑧主谓短语①⑦⑨
(2)判断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①故宫就是古时候所说的紫禁城。太和殿就是金銮殿。东西六宫的养心殿则是清朝二百年间封建帝王统治活动中心。(√)
②站在景山的高处望故宫,层层殿宇,重重楼阁,道道宫墙,错综相连。(×)
③课文之所以重点介绍太和殿和养心殿,是因为这两座宫殿规模最大,装饰最绚丽,能集中体现故宫建筑群的艺术风格。(×)
④《苏州园林》、《中国石拱桥》、《故宫博物院》三篇说明文都是按照先总说后分说的顺序说明事物特点的。(×)
(3)课后完成“揣摩·运用”四的练习。
《苏州园林》的优秀教案 2
教学要求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课文总说和分说的说明顺序。
2. 体会课文语言又严密又生动的多样性特点。
(二)教学重点
学习由整体把握到具体揣摩的读书方法。
(三)教学难点
初步的鉴赏能力的培养。
教学过程
[镜头1. 课题、作者]
同学们:苏州园林是苏州人的骄傲。苏州人写苏州园林,苏州人游苏州园林,都会觉得特别亲切。今天,我们一起来读 《苏州园林》,相信也会有新的感受。
指导读书的方法。
现在,让我们来初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读课文。读书时,可以把课文的主要内容、重要的信息、关键的语句划出来。读完后我们来交流。读的过程中如有疑问,请举手。
下面请同学们一起来交流。
(请同学们交流)
[镜头2. 标本,鉴赏]
以 “标本”和“鉴赏”总领全文,教学的切入口选得好,有新意。
在课文第一段中有两个关键的词语,大家有没有注意到,一个是 “标本”,一个是 “鉴赏”。
1. 什么是 “标本”? “有代表性经过加工或保持实物原形,可供人们学习、研究用的样本。”如:我们在实验室中看到的实验标本……
2. 为什么苏州园林可以称它是 “标本”呢?因为苏州园林 “可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3. 那么在这幅画中,都有些什么内容呢?
亭马轩榭,假山池沼,花草树木,花墙廊子。还有角落、门窗、色彩等等。
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的内容。
4. 把这些都堆在一起就成画了吗?就是一幅完美的画吗?
[镜头3]
亭马轩榭 自然之趣
假山池沼 艺术
花草树木 画意
花墙廊子 画意
至于其他每个角落、细微之处,都能注意到画的效果。
让学生具体感受苏州园林的特点。
(出示画册)同学们:你们看,我这本摄影集,里面每一张都是一幅完美的画。可见,苏州园林的特点确实是 “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只是平时我们不注意罢了。我想:这就是标本,因为它代表了中国园林的特征。我们读说明文,首先就要抓住特征。
好。现在我们再来看第二个词语 “鉴赏”。
同义词比较,体现语文课特色。
初中语文“鉴赏”是什么意思?我们可以和 “欣赏”、“玩赏”比较一下。(同学发言后,老师归纳)
[板书:欣赏、玩赏、鉴赏]
[欣赏]:用喜爱的心情领略美好事物的意味。例:欣赏音乐,很欣赏这幅作品,很欣赏他的`做法。
[玩赏]:观看欣赏。 “玩”不同于 “玩耍”中的 “玩”,它是观看的意思。
[鉴赏]:鉴别和欣赏
指导学生精读课文。“哪段文字写得最好”,一问,引导学生欣赏和评价课文,让学生独立地阅读,自由地发表意见。
可见,作者写苏州园林,是从鉴赏的角度写的,所以他会看到一幅幅画。
下面请同学们再读课文,从鉴赏的角度看看哪段文字写得最好。(请同学们交流)
下面老师来谈谈看法,好吗?老师读了这篇课文,觉得第4段挺好。为什么呢?因为:
第一,层次很清楚。你看,第一句话是总说,“苏州园林里都有假山和池沼”,然后分两个层次来对第一句话进行说明,先说假山,后说池沼。这样,文中总说、分说清清楚楚。你们再看,在写假山时,也是按总说、分说的顺序写的。
老师参与到讨论之中,与学生共同探究,体现了教学的民主。
第二,从多角度来说。譬如假山这部分:首先正面写假山,写假山 “重峦叠幛,或者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然后呢,从设计者和匠师的角度来写,就是 “设计者、匠师”胸中有丘壑,即胸中有画,所以他们堆叠出来的假山就是一幅幅画。
最后,从游客的角度写。游客攀登时,能欣赏到、领略到这些画意,因此即使这些在城里的假山,也会让游客觉得 “身在山间”。
现在我们要研究的是:课文在写假山时,为什么要从设计者、匠师和游览者的角度来写呢?
我们再回过头来看这段文字中的第三句话:“或者是重峦叠幛,或者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这些句子能涵盖苏州园林所有的假山吗?不能。因为从正面写,是写不尽假山的美的,只有写了设计者、匠师,写了游览者后,才可以把苏州园林假山的美都表现出来了。
我还喜欢这段文字的语言,请看:
[镜头5]鱼戏莲叶间镜头。
一、概括性强。如 “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这句话。这个句子将苏州园林的假山艺术都概括出来了,它强调的是艺术,假山的堆叠充满了画意,这就是艺术。
品味语言,以点带面。
二、精练而形象。如这段的结尾一句 “游览者看 ‘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的一景”这句。这中间 “鱼戏莲叶间”就是一幅画:红色的鲤鱼、翠绿的莲叶,清澈的池水,它把鱼、莲叶和水的美都表现出来了。其中这个 “戏”字用得非常形象,它将鱼儿那种调皮、玩耍、游戏的神韵、灵气都写出来了,而画恐怕就达不到这种境界了,这就是语言文字的魅力。
而 “又是入画的一景”这句,把这景色的画意写出来了,它强调的是画,是画中之景。还有一个 “又”字特别要注意,它强调这是许许多多画中的一幅,一个 “又”字,里面涵盖了多少内容啊。大家看,仅仅这么一个句子,就让我们感觉到了这篇文章语言的精练而形象,似乎也充满了画意。我想,这与文章的内容是吻合的。
下面,让我们在鉴赏、品味的基础上来集体朗读第4段。
同学们:鉴赏课文可以有很多种方法。今天,我们是从两个方面来鉴赏的:一个是结构,一个是语言。
下边,请一位同学也像老师那样,从这两个角度来鉴赏。
引导学生举一反三,教会学生阅读和鉴赏的方法。
我们读书也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谈:第一步是初读课文,是了解;第二步再读课文 (即精读课文),是鉴赏,是品味。我们读书就该这样读。
同学们,我们刚才跟着作者领略了苏州园林的美景,大家有没有注意到苏州园林还有很多美的地方。
由课内向课外延伸,提出研究性学习课题。体现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符合语文教学的特点。
在这里,老师给你们作个提示:譬如苏州园林里的楹联是可以研究的课题。什么是楹联?楹联就是挂在堂屋或亭子前柱子上的对联。现在大家看这幅楹联:“四壁荷花三面柳,半潭秋水一房山。”
[镜头6]四壁荷花三面柳,半潭秋水一房山
大家看看:这幅楹联挂在哪里最合适?有荷花或水的地方即可,它与亭前池中的荷花共同构成了一幅完美的荷花图。楹联与景是相互映衬的,这就是苏州园林美的另一个方面。这个课题是值得研究的。
好,今天的课到这儿结束了。
设计说明
这堂课的设计有几个特点:
一、突出了学生学习的过程。在这堂课上,教师安排了两次阅读活动。一是 “初读课文”,要求学生整体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二是“再读课文”,引导学生鉴赏课文,品味文章的语言。这样安排,强调阅读本身就是一种学习,要放手让学生自由地阅读,有创意地阅读,而不是用老师的讲解来代替学生的阅读。这是符合课程标准对阅读教学提出的要求的。
二、注重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这堂课安排了三次比较集中的交流活动:一次是 “初读课文”之后,学生交流阅读课文之后获得的信息;第二次是 “再读课文”之后,学生选出自己喜欢的段落学着鉴赏课文;第三次是按照老师指导的方法,对课文作深入的鉴赏。这三次交流循序渐进,步步深入,引导学生自由地发表意见,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教师的指导作用得到了较好的体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始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和指导者。教师以学习者的身份参与到课堂讨论之中,阐述自己的观点,并以自己的行动对学生的阅读和表述起着较好的指导作用;同时教师又注重教学过程的创新设计,为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创设了一个良好的氛围。
《苏州园林》的优秀教案 3
教学目标
1、领略苏州园林的风采
2、了解本文的从整体到局部的写作脉络
3、体会本文自然贴切的说明语言
教学重点
感知、感悟课文内容,了解文章脉络,体会文章语言。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体会本文自然贴切的说明语言。
教学准备
幻灯片
课程设计
一、导入设计
1、谈苏州:
因“风物雄丽为东南冠”而成为“五方毕至”的旅游胜地,这个地方就是苏州。人们常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州的水色山光美丽怡人,自然环境赏心悦目,“人家尽枕河”,被誉为“东方威尼斯”。(放幻灯片:苏州风物)
紧乘引出苏州园林,作简介:苏州园林已经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古人以回归大自然的大智慧,于红尘之中构筑起理想的生活环境,再那亭榭楼阁、荷塘山石、古树奇花、楹联匾额之中蕴藏了丰富的人文信息,又何尝不值得人们留恋往返、细细品味?
2、简介作者叶圣陶,引入新课
让我们从文字入手,深入领会苏州园林的风采。
二、初步感知
教师组织学生读课文,感知内容
读课文,了解苏州园林有什么特征?
指名发言,教师相机引导,形成认识(幻灯片:园林总特征)
进而引导认识:正因为如此,才具有很高的地位: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
除了这些整体认识,读书中还有那些收获?(这特征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
组织学生讨论发言。
幻灯逐步显示,形成直观体验
引导小结文章的脉络:本文采用从整体到局部的说明方式,属于逻辑顺序(幻灯显示)
三、重点研读
引言:本文介绍苏州园林,它不是一个园子。而是整体上介绍苏州的园林。苏州有许多名园,比如:拙政园、网师园、留园、沧浪亭、狮子林等最突出。就这些而论,它们的建筑、山水、花草各不相同,各有特点,这些名园具有各自的风格和生命力,如何从这些面貌、风格各不相同的园林中概括出共同点来,大非易事。作者巧妙地从游览者的角度,从苏州园林给人留下的印象着眼,“硬”是从不同之中找出“同”来,尤其体现在文中的“四个讲究”上。
组织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课文3——6段,看看苏州园林在设计上是如何体现这“四个讲究”的?
提出阅读要求: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掌握字形
2、和邻桌讨论,尝试划出可以概括各段意思的中心句。
提出问题:
1、四个语段按什么顺序?这个顺序是否能调换?
2、“布局”“配合”“映衬”“层次”用得是否精准?
明确:“亭台轩榭”是园林中的主要建筑,分布范围广,风格类型一致,用“布局”最能说明这类设置的全局性和整体性。“池沼”在园林景色中主要起连通、映照、组织作用,平旷的图景或大小不一、相互关联的若干景点,用“配合”一词最为恰当。“花草树木”美在千姿百态的形态组合和万紫千红的光色辉映,因而用“映衬”。“近景远景”不是园中的单一的、某一类,而是同一方面的景色整体画面,所以说“层次”。可见作者遣词很准确,贴切。
四、欣赏园林
1、幻灯片展示:狮子林、环秀山庄、网师园、留园、拙政园、沧浪亭、藕园等图片,组织欣赏。
2、朗读课文,再一次从文字角度领略园林风采。
五、作业设计:
这节课上,我们领略了苏州园林的风采,感受到了浓厚的园林文化。苏州是美丽的,我们济源市作为新兴的旅游城市,是有着秀丽景色而又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地方。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深入,我们生活的农村,也变的越来越美丽。请选择自己熟悉的一处地方,给大家作个介绍。
《苏州园林》的优秀教案 4
教学目的:
一、领会苏州园林的画意美,激发学生爱美、爱国。
二、了解作者的思路,把握文章总说和分说的结构层次。
三、学习本文多样性的语言。
重点和难点:
本文着重于苏州园林的总特点,有很强的概括性,理清作者思路,了解文中总说和分说的自然结合。
教学关键:同上。
教学方法:尽可能将有关文字还原成画面。
教具:
出示苏州园林图片。
教学时数:
二节。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导入新课
苏州是个有悠久艺术传统的历史名城。这篇艺术性很强的`说明文就概括说明了苏州园林的基本特点。作者叶圣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
二、检查预习
三、范读课文,引导分段。
(一)(1—2)概括说明苏州园林的总印象和共同点;
(二)(3—9)具体说明苏州园林的共同特点;处处八画。
(三)(10)交代说明苏州园林的特点“不止以上写的”
结束全文。
四、讲析第一段(1—2)
1、指名朗读第一段,提问:作者对园林的总印象是什么?这种印象是怎样得来的?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总印象为: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各地园林或多或少都受到苏州园林的影响。印象由一二句中两个“到来”而来。作者的总印象指明了苏州园林在各地园林中的地位告诫我们鉴赏我国园林不应该错过苏州园林。
2、学习2段。
(1)齐读。
(2)提问:苏州园林的总特点是什么?哪些方面最能体现这一特点?作者在谴词上由什么匠心?
——苏州园林的总特点是“处处八画”,具体表现为四个“讲究”和一个“一切”。这是下文说明的总纲和顺序。
3、讨论第一段两自然段间关系及第一段与第二段的结构关系。
——第一段的两节为因果关系。正因为苏州园林是“一幅完美的图画”,才使它具有“标本”价值。这里的因果说明既赞美了苏州园林,又颂扬了设计者和匠师们的智慧。
第一段是总的说明,明确说明中心;第二段是分别说明,先总后分是这篇说明文的说明顺序。
4、指导朗读课文第一段。
(1)明确说明文的朗读要求;
(2)指名朗读。
五、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词并解释;
2、划分第二段层次,概括各层意思;
3、练习一。
《苏州园林》的优秀教案 5
教学目标:
1、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特点
3、分析写景诗的意境
4、欣赏和热爱大自然,培养生活的情趣
重点难点:如何欣赏写景的诗歌的意境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这节课再向大家介绍一篇浪漫主义诗人——济慈(板书)创作的十四行诗《蛔蝈与蛐蛐》(板书)。
二、教读新课。
1、指名朗读这首诗。正音。
2、简介作者和时代背景。引导学生阅读注释①,教师补充。
济慈(1795—1821),英国诗人。1795年10月29日生于伦敦。9岁时父亲去世,母亲改嫁,济慈和两个弟弟由外祖母收养。15岁时母亲又病故,外祖母委托两名保护人经营他们兄弟的财产。起初济慈是学医的,他喜好文学,但对医学并不厌弃,通过考试获得 内科医生执照,还继续学习外科。直到1816年11月间,济慈才决心放弃医学,从事文学创作。他的诗诗中有画,色彩感和立体感都很强。他认为,一个大诗人对美的感受能压倒或抵消一切其他的考虑,这就是他的“天然接受力”的思想。他曾说,他可以深入到一只麻雀的性格中去,同样可以“在瓦砾中啄食”。济慈是英国浪漫主义诗人中最有才气的诗人之一,他的诗对后世的影响很大,维多利亚时代诗人、唯美派诗人、“意象派”诗人都受到他的影响。可惜正当他初展宏才的时候,就不幸与世长辞,时年才25岁。
3、学生朗读,整体把握诗歌的基调,注意处理朗读语调,注意音步和轻重音的正确掌握。
4、这首诗在构思上有什么特点?
(提示:开头一句与“大地的诗歌呀,从来没有停息“相对应分为两部分;动静相衬,意境优美。)
盛夏——蝈蝈的乐音
大地的诗歌 充满生机
严冬——蛐蛐的歌儿
5、理解虫鸣的象征意义。
诗人创造蝈蝈和蛐蛐的意象,表露了济慈的创作思想,即诗应该给人以安慰,并提高人们的'思想。蝈蝈和蛐蛐充满活力,它们的鸣声周而复始,永不停息,那就是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鼓舞人们乐观地对待生活。
6、尾声:“从蛐蛐的歌中仿佛听到了蝈蝈的呜叫”。理解盛夏的蛔蝈和冬天的蛐蛐是怎样联系起来的。
这是诗人的联想,将冬天的蛐蛐的歌儿呼应盛夏的蝈蝈的乐音。点出起伏不停,点明中心:从来不会死亡,从来没有停息的大地的诗歌。
三、布置作业。
熟读成诵。
在理解诗的思路结构的基础上背诵这首诗。
课后练习:
诗人这样写,借以歌颂大自然的无限美好和勃勃生机,表达了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和赞美之情。
《苏州园林》的优秀教案 6
教学目标
1、积累“轩榭、败笔、邱壑、嶙峋、镂空、蔷薇、因地制宜、重峦叠嶂”等词语,掌握其音、义。
2、了解我国园林建筑艺术,特别是苏州园林的艺术成就,领会欣赏中国园林的方法。
3、了解说明文常用的一些说明方法,初步学写说明文。
能力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梳理文章的写作思路,弄清作者介绍园林的条理和顺序,培养学生按事物本身规律组织材料,有条理地说明事物的能力。
2、把握本文所运用的说明方法,培养说明文的阅读能力,初步学写说明文。
3、揣摩语言,引导学生体会本文说明中糅合记叙、议论,表达方式灵活多变、语言简洁生动的特点。
德育目标
了解我国园林建筑的成就,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理清课文思路,把握苏州园林的整体特点和本文的说明顺序。
2、揣摩语句,理解句子丰富的内涵,体会本文的语言特色。
教学难点
1、理解绘画与园林建筑的联系。
2、搞清本文所运用的说明方法,并理解其作用。
教学方法
1、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依据课文行文思路及内容要点,设置耐人寻味的问题,组织学生讨论,引导学生思考,然后师生达成共识。
2、研讨式。对于说明方法的选择、运用,由学生互动研讨解决,积累大量的感性材料,获得感性认识即可。
教学要点: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划分结构层次,理清作者的行文思路,把握苏州园林的整体特点,明确说明顺序;难点探究,理解绘画与园林建筑的联系,感受苏州园林的图画美。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设计一:《中国石拱桥》让我们领略了我国桥梁事业的伟大成就,《桥之美》让我们从美学的角度感受了桥的魅力。今天,让我们去苏州园林游览一番,看看那儿的园林建筑。
多媒体显示有关苏州园林的音像资料。
设计二: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州之所以获得“天堂”的美称,在很大程度上由于它拥有一批全国以至世界知名的古典园林。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苏州园林》。
设计三:有人说:“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苏州园林,名闻全国,誉满世界。距今约二千四百年的夫差的馆娃宫,便是苏州第一座园林。现存的园林近则四五百年,远则上千年,可谓源远流长。苏州园林究竟有几处,尚无确切的统计,现存园林尚近二百处,无怪乎人们称苏州为“园林城市”。让我们随着叶圣陶老先生去观赏那富有诗情画意的园林吧。
二、作者及相关资料介绍
1、作者简介:
叶圣陶(1894——1988)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原名叶绍钧,江苏苏州人。历任小学、中学、大学教员,当过编辑。从1914年开始写短篇小说。1921年,他和茅盾、郑振铎等人发起组织了文学研究会,提出“为人生”的`主张。短篇小说集有《隔膜》、《火灾》等,童话有《稻草人》、《古代英雄的石像》等,长篇小说有《倪焕之》等。叶圣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他在语文教学和教材规范化方面也有独特的贡献。他创作态度严谨,语言洗练优美,风格朴素自然,有“优美的语言艺术家”之称。
2、苏州园林
拙政园:拙政园与北京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苏州留园并称为我国四大古典名园。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沧浪亭:沧浪亭与狮子林、拙政园、留园并列为苏州宋、元、明、清四大园林,是现存苏州园林中历史最为悠久的园林。全国景色简洁古朴,落落大方,不以工巧取胜,而以自然为美。
狮子林:狮子林为苏州四大名园之一,至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既有苏州古典园林亭、台、楼、阁、厅、堂、轩、廊之人文景观,更以湖山奇石、洞壑深邃而享誉盛名,素有“假山王国”之美誉。
留园:留园为苏州四大名园之一。园中分四个风景区,以建筑空间处理得当而居苏州园林之冠。
网师园:网师园占地不及拙政园的六分之一,但小中见大,布局严谨,主次分明又富于变化,园内有园,景外有景,精巧幽深之至。建筑虽多,却不见拥塞,山池虽小,却不觉局促,因此被认为是苏州古典园林中以少胜多的典范。
怡园:怡园是苏州园林中建筑最晚的园林,因而得以博采众长,形成其集锦式的特点。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1、教师范读。
2、教师检查预习,强调重点积累的词语。
(1)辨明字音:轩榭(xuān xiè) 池沼(zhǎo) 邱壑(hè) 模(mú)样 重峦叠嶂(zhàng) 相间(jiàn) 嶙峋(lín xún) 庸俗(yōng) 镂(lòu)空 蔷薇(qiáng wēi)
(2)读准下面的字词并解释:
标本:本意是经过整理而保存原形的动物、植物、矿物等实物样品,供观摩、研究之用;文中借来形象地说明苏州园林的价值。
图案:有装饰意味的花纹或图形,以结构整齐、匀称、调和为待点。
俯仰生姿:有的向下,有的向上,形成各种美好的姿态。
明艳照眼:鲜明艳丽,使人眼明目亮。
丘壑:深远的意境或思虑。
镂空:雕刻出穿透材料的花纹或文字。
鉴赏:对艺术品或文物的欣赏和评价。
斟酌:考虑事情、文字等是否可行或是否适当。
3、学生大声读课文两遍,请学生交流初读课文的感受。
角度:A、建筑学 B、园林历史 C、导游 D、欣赏者
特点:A、苏州园林总的特点 B、有代表性的园林
四、划分结构层次,理清全文思路,把握作者的说明要点及说明顺序
1、全文可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1~2)概括说明苏州园林地位及特点。
第二部分(3~9)分类具体说明苏州园林的艺术美。 第三部分(10)总结全文
2、把握作者的说明顺序。
明确:文章采用先总后分式的结构展开。先总括苏州园林从整体上呈现出的特点,再从各个方面分别加以说明。园林建筑特点的概括介绍和分类说明互相照应,前后提挈。“图画美”这一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作为线索贯穿全篇。
作者先介绍了苏州园林在我国园林艺术中的地位,从游览者的角度概括苏州园林的特点,即“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然后,从亭台轩榭的布局、假山池沼的配合、花草树木的映衬、近景远景的层次等四个主要方面和每个角落的构图美、门窗的图案美、园内建筑的色彩美等三个细微方面来具体说明这个特点。
以第4段为例,探究局部说明顺序。
明确:本段先写假山堆叠的艺术,或重峦叠嶂,或竹木掩映,游人远望有观赏古代名画的美感,攀登则有如身在山中的实感。次写池沼和其他景物的配合,或河上两桥相望,各呈异彩;或石头花草,随意点缀,无不皆美。再其次又写池沼中还有亭亭玉立的荷花,活泼戏耍的游鱼,充满生气。“图画美”贯穿整个段落。
《苏州园林》的优秀教案 7
教学目标:
1、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感知园林的画意美。
2、学会抓住特征来说明事物,体会文章的语言美。
教学重难点:
学会抓住特征来说明事物,体会文章的语言美。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昨天是南京大屠杀国家公祭日,我们的国家曾经经受了战火的洗礼,但这掩盖不了人类文明的宝贵财富——古典园林的流光溢彩。今天我们继续走进《苏州园林》板书课题、作者)去领略那别样的美丽!
二、初读课文,鉴赏园林美。
1、同学们初读课文,能找出本文的说明对象的特征码?
2、为了说明这个特点从哪几个方面进行说明的?
3、请同学们速读3—6节,看看依次写了什么?和我们刚学的内容有什么关系?3—6节依次照应第2节中的四个“讲究”。
4、仅从大处讲究能称得上是“完美”的图画吗?不能,还要从小处注意处处体现画的完美。速读7—9节看看要注意什么?
5、从3—9节4个“讲究”、3个“注意”我们可以看出课文的主体部分采用哪种结构形式?
6、板书全文结构。
四、精读课文,品析语言美。
合作探究:
本段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及语言特征(生动性和准确性)来体现“苏州园林”的美?
五、总结:诗歌(听听她的声音)
她,是一个标本,一个鉴赏我国园林的标本。
她,是一扇大门,一扇开启艺术宝库的大门。
她的.亭台轩榭,布局精美,
她的假山池沼,配合绝伦。
她的花草树木,彼此映衬,
她的近景远景,层次甚蕃。
她,是一个标本,一个充满画意的标本,
她,是一扇大门,一扇通向自然的大门。
六、作业:请以”校园一景“为题,写一篇100左右的小练笔。
要求:
1、运用总分的说明顺序;
2、运用两种以上的说明方法;
3、语言准确生动。
《苏州园林》的优秀教案 8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掌握本节课的生字词和作者情况,正确把握文章的结构,了解文章语言的多样性。
【过程与方法】
学生通过反复诵读、合作交流这一过程,能够理清文章结构,提高文本理解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苏州园林的建筑特点,领略苏州园林的建筑美,学生能够激发起对我国园林文化的喜爱和欣赏。
二、教学重难点
把握文章结构、品味语言的多样性。
三、教学方法
谈话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反复诵读法、小组合作探究法。
四、教学过程
(一)激发情感,导入新课
利用多媒体展示苏州园林的图片,然后用激情的语言介绍苏州园林,它素有“园林之城”,享有“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之美誉,誉为“咫尺之内再造乾坤”,是中华园林文化的翘楚和骄傲,是中国园林的杰出代表。苏州园林在世界造园史上有其独特的历史地位和价值,以写意山水的高超艺术手法,蕴含浓厚的.中国传统思想和文化内涵,是东方文明的造园艺术典范。(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结合课前预习,找学生谈谈对叶圣陶的理解。
2.在五分钟的时间内朗读课文,理清文章的结构(总——分)。
(三)品析语句,合作交流
1.文章第一自然段写了什么内容?如何理解“标本”这个词在文章中的含义?
(1)写了苏州园林总体给人的映象和他的地位。
(2)标本的意思是标准、典型,在这里说明苏州园林就是我国园林建筑的典型,其他园林建筑都是或多或少地苏州园林的影响,体现了苏州园林的地位。
2.阅读文章第二段,主用三个字概括本段围绕什么来写的?又是如何来展开的?
(图画美,通过四个讲究来展开,并且用“如在画图中”总结)
3.文章第三到九自然段分别写了什么内容?与第二段有什么关系?(同桌合作、交流讨论)
(3-6自然段写亭台轩榭、假山池沼、花草树木、远景近景与第二段一一对应,7-9段写各处细节之处的)
4.三到九自然段的顺序可以调换吗?为什么?(四人一组,展开讨论)
(不可以,这是按照总体——局部——细节这样逻辑顺序展开的)
(四)拓展延伸
播放苏州园林相关视频,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
(五)小结作业
小结: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的内容。
作业:说明一下你最近去过的一个景点,写一篇300字左右的说明文
五、板书设计
略
《苏州园林》的优秀教案 9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通过领会文章思路,把握行文创作意图,提升说明类文体的写作能力。
【过程与方法】掌握总——分式结构形式,领会多种修辞使用的妙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我国园林艺术的高超水平和设计师严肃杰出的艺术创造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掌握总——分式结构形式,领会多种修辞使用的妙处。
【难点】 感受我国园林艺术的高超水平和设计师严肃杰出的艺术创造能力。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图片激趣:(理解诗题,知晓诗人)
导入语:同学们,还记得我们开学时的大家反馈的假期旅行游记吗?老师今天为大家展出这位同学拍摄的照片,其实这些照片只是苏州园林的美景中的一小部分,今天我们一起去领略更多的美景,走进今天的课文《苏州园林》。
(二)初读感知
(解决生字词,大致理清课文思路)
1、大声朗读,圈画不认识的生字词,自主借助工具书完成,重点强调“镂空”的读音。
2、听名家示范朗读音频,找出文章围绕“苏州园林”主要写了哪些部分的美景?
(学生回答并总结)
学生反馈:布局、假山池沼、花草树木、远景近景层次。
教师总结:讲究布局、假山池沼的配合、花草树木的`映衬、近景远景的层次。
(三)深入研读
小组探究:作者为何在开篇就以总述句开头,这样写有何好处。
学生反馈:
A、先总述课文内容,给读者一目了然的景象。
B、行文上,脉络会很清楚。
教师明确:作者先指出苏州园林的总体特征,是全文的中心句,四个“讲究”构成排比,四个“讲究”又照应接下来的几段行文,从总到分,这是我们说明文中常见的结构形式,总——分式结构形式,总是对说明对象整体性质的概括,分是从对象的几个方面、部分分别进行说明,这样使文章脉络分明,结构严谨,且具有某种艺术色彩。
(四)巩固提高
活动“我喜欢的句子”
学生反馈:A、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的一景、结合了诗句。
教师明确:用诗把景物的内容表达出来,让严谨的说明文增添了艺术气息。
学生反馈:B、苏州园林据说有一百多处,我到过的不过十多处。
教师反馈:“据说”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五)小结作业
搜集祖国其他富有工匠艺术的景观,下节课展示交流。
《苏州园林》的优秀教案 10
[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目标
初步了解说明文的要素,进一步了解说明文常用的说明方法及说明语言的多样性,初步培养学生的艺术鉴赏力。
2、过程和方法目标
整体感知课文,初步把握文中苏州园林的特征。梳理文章的写作思路,学写说明文。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领略中国园林的建筑美,激发对艺术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
1、把握苏州园林的“图画美”整体特点,理清文章写作思路
2、能够根据具体语境分析说明方法,品味准确生动的说明语言。
[教学方法]
1、情境教学法
2、自主、合作、探究法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苏州园林是我国园林建筑的珍品,它的山光潭影、亭台楼阁、花木虫鱼、书画雕刻,无一不是设计者和匠师们的精心创作,它的拙政园、沧浪亭、狮子林、留园、网师园、怡园……蜚声中外,每年吸引着大量的游客来此观光游览、拍照留念。同学们有去过苏州园林的吗?美不美?拍照片了没有?那你能不能概括出苏州园林的总的特点呢?
这还真有点难度。不过,今天,我们可以跟随叶圣陶先生,一起走进他笔下的《苏州园林》,看看他是怎么写的。(板书课题)
二、配乐朗读,正音知意
1、读了课文,同学们想一想,从文体上来看,这是一篇什么文体的文章?(说明文),这篇文章是不是泛泛地介绍苏州某处园林的特色?
不是,作者是就苏州园林的整体特征来写的,你能从文中找出概括苏州园林整体特征的句子吗?
苏州园林的设计者和匠师们一直追求的`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那一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师: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是怎么做的呢?
学生齐读:他们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要求学生背过)总之,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绝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
2、这一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呢?
概括了苏州园林的整体特征。
《苏州园林》的优秀教案 11
教学目标:
了解课文结构层次和文章的说明顺序
把握课文说明对象总的特征
教学重点:
感受苏州园林的自然之趣
教学难点:
感受苏州园林的自然之趣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人们常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大家知道说的是什么地方吗?苏州之所以获得“天堂”的美称,在很大程度上由于它拥有一批全国以至世界知名的古典园林。这些园林,在古时大多是有钱人家的花园,这里有山有水,让人感觉身在大自然之中。同学们,想不想去游玩一番?那么,今天就让我们跟随叶圣陶老先生一起欣赏苏州的园林。
二、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 请同学们在读课文前,注意文中一些字词的读音(小黑板),
2、阅读课文1、2节,同时思考问题:(小黑板)
(1)苏州园林给作者总的印象是什么?
(2)它们的共同特征又是什么?设计者和匠师们是怎样达到这个要求的?
3、作者又是从哪些方面具体介绍这一幅完美的图画?请大家读3-9节,找出每一节分别介绍了哪些内容?(学生回答,师做板书。)
4、苏州园林既然是一幅完美的图画,那么在这幅完美的图画中的每一个内容,我们也可把它们命名为一幅幅图。如第3节,我们称之为亭台轩榭图。请大家为其他节取一个名字。
三、 小组合作,感受园林自然之美。
1、 既作为一幅美丽的图画,那它美在哪儿?请从文中找出适当的词语,用“《 图》美,美在它的 ”的句式,说说它们的美。
师示范讲第3节。1、2组浏览4-6节,3、4组浏览7-9节,从文中找出适当的.词语,也可用自己的语言,用这样的句式说说它们的美,请在相应的段落旁边写下来。
2、 一幅幅美丽的小画,构成了苏州园林这样的一幅大画。“浏览者走在园林里,如在画图中。”可以说,苏州园林美,美就美在它的自然之趣。苏州园林是幅充满自然之趣的山水图画。那设计者和匠师们又是如何让园林之景不是自然而胜似自然的呢?请4人一小组,快读课文,找出文中体现苏州园林自然之美的语句,用“~~~”划出。
《苏州园林》的优秀教案 12
教学目的
1、 领略苏州园林的图画美,激发学生爱美爱国。
2、 了解作者的思路,把握文章总说和分说的结构层次。
教学设想:
1、本文着笔于苏州园林的总特点,有很强的概括性。理清作者思路,了解文中总说和分说的自然结合,是教学重点和难点。
2、 苏州园林的总特征是图画美,教学时应尽可能将有关文字还原成画面。
3、 运用多媒体作为直观教具。
4、 教学方法:学生自主、合作式学习,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
5、 教学时数:一教时。
教学过程:
一、欣赏评弹,导入新课
由欣赏苏州评弹,联系到苏州的园林,导入新课。
二、简介作者,欣赏短片
叶圣陶(1894~1984),原名叶绍钧,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代表作是长篇小说《倪焕之》。他原籍江苏苏州吴县,所以对苏州园林很熟悉,又有深刻的研究。
三、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放声朗读课文,读准下列词语
轩榭(xuān xiè) 池沼(zhǎo) 丘壑(hè) 嶙峋(lín xún)
镂(lòu)空 蔷薇(qiáng wēi) 重峦叠嶂(zhàng)斟酌(zhēn zhuó)
2、读了课文后,苏州园林给留下印象最深是什么?请试用简短的文字概括。
(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四、合作学习,理解课文
1、 苏州园林为了达到图画美这个目的,具体设计主要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2、“他们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中四个“讲究”的次序能不能调换次序?为什么?
3、某公园聘请你为园林设计师,你将会从哪几个方面进行设计,如何设计,让游客有“如在画图中”的感受
4、苏州园林追求完美的图画,除了上面讨论的四个“讲究”外,还注意了哪些细节?
明确
1、为了达到图画美这个目的,具体表现在“亭台轩榭的布局,假山池沼的配合,花草树木的映衬,近景远景的层次”这四个方面。
2、不能。因为这四“讲究”是总写,后面的3、4、5、6四个自然段就是按这四句话的顺序来安排的,在内容是前后一一对应。
3、可结合课文中的“亭台轩榭的不对称”、“假山堆叠的艺术性”、“花草树木的映衬性”、“景色的层次性”等方面,畅谈自己的设计思路,自由发挥,不拘一格。
4、苏州园林追求图画美,除了上文的四个“讲究”外,还注意了苏州园林中“各个角落的图画美”、“门和窗的图案美”、“色彩的搭配”等。
五、探究学习,拓展思维
《苏州园林》的优秀教案 13
教学目标:
1、理解总、分、总的结构方式。
2、理解综合运用说明、记叙、议论等表达方式的作用。
3、学习语言的生动准确性。
教学重点:
理解综合运用说明、记叙、议论等表达方式的作用。
教学难点:
学习语言的生动准确性。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导学提纲
教学方法:
读读找找议议表达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板书课题
三、简介作者出示导纲
四、检查预习
五、朗读课文,给课文划分三段并概括段意。
六、导学互动
1、整体感知:思考
(1)苏州园林总体特征是什么?
(2)课文是怎样分项说明园林的特征?
(3)结尾写了什么?有什么特点?
(4)本文运用的说明方法有那些?
2、指导学法:读读找找议议表达
3、分析表达方式
4、分析语言特点
七、导学归纳:
1、总结中心。
2、总结学法。
3、总结写作特点。
八、导学检测:
九、结束语。
附板书设计
总写:完美的.图画亭台轩榭的布局——自然之趣假山池沼的配合——自然美
分写花草树木的映衬——图画美四个讲究
近景远景的层次——景致美
每个角落——图画美
门和窗——图案美捎带说明
极少用彩绘——色彩美总写不止这些回味无穷
【《苏州园林》的优秀教案】相关文章:
《苏州园林》的优秀教案优秀02-15
《苏州园林》优秀教案07-24
《苏州园林》教案优秀02-15
《苏州园林》的优秀教案12-10
苏州园林优秀教案02-24
《苏州园林》的优秀教案(精选12篇)05-02
《苏州园林》的优秀教案三篇09-23
【精选】《苏州园林》的优秀教案11篇04-11
《苏州园林》的优秀教案15篇02-15
【必备】《苏州园林》的优秀教案4篇0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