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更管理制度

时间:2024-07-21 15:03:38 管理 我要投稿

变更管理制度集锦15篇

  在现在的社会生活中,制度的使用频率呈上升趋势,制度一般指要求大家共同遵守的办事规程或行动准则,也指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法令、礼俗等规范或一定的规格。什么样的制度才是有效的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变更管理制度,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变更管理制度集锦15篇

变更管理制度1

  设备设施变更管理制度是企业运营中的关键环节,旨在确保企业在设备设施更新、改造或升级时,能够有序、安全、高效地进行,避免因变更导致的.生产中断、安全风险和资源浪费。这一制度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变更申请与审批流程

  2. 设备设施评估与分析

  3. 变更实施与监控

  4. 变更后的效果评估

  5. 应急预案与风险控制

  内容概述:

  1. 变更申请与审批流程:明确谁可以提出变更申请,如何提交,以及由哪个部门或人员负责审批,确保变更提议经过充分考量。

  2. 设备设施评估与分析:对拟变更的设备设施进行全面的技术、经济和安全评估,包括设备的现状、预期性能、成本效益和可能影响。

  3. 变更实施与监控:制定详细的变更执行计划,包括时间表、负责人、所需资源等,并设立监控机制,确保变更过程符合规定和预期。

  4. 变更后效果评估:在变更完成后,通过数据分析和实地观察,评估变更是否达到预期效果,是否产生新的问题。

  5. 应急预案与风险控制:识别变更可能带来的风险,提前制定应对措施,以降低潜在的负面影响。

变更管理制度2

  一、目的

  为规范设备设施变更的管理,消除由于变更而引起的潜在事故隐患,加强对设备设施的有效管理,特制定本制度。

  二、范围

  本制度适用于公司设备设施的永久性或暂时性变化的管理工作。

  三、职责

  1、技术部全面负责设备设施的变更组织与协调活动。

  2、变更申请者负责填写《设备设施变更申请表》,安全办公室负责变更申请的审核。

  3、变更实施部门负责设备设施变更实施过程的`监督及变更完成后的验收。

  四、内容及程序

  1、设备设施变更包括以下内容:

  (1)设备设施的更新改造;

  (2)安全设施的变更;

  (3)更换与原设备不同的设备或配件;

  (4)设备材料代用变更;

  (5)临时的电气设备变更等;

  (6)监控、测量仪表的变更;

  (7)计算机及其软件的变更。

  2、变更申请人提出变更申请,说明变更及其技术依据,并对变更的风险情况进行分析,变更申请部门负责人签字认可。

  3、申请变更部门将书面变更申请报至变更审核部门,审核部门负责人对变更的情况进行审核。

  4、审核后报至主要负责人处,进行变更审批。

  5、变更审批后,变更申请部门组织相关部门进行变更的实施。

  6、变更实施前,变更的实施部门对变更实施过程进行风险分析,制定控制措施后实施变更。

  7、变更审核部门对变更的实施结果进行验收。

  8、变更的验收:凡是设备设施的变更都需要进行变更验收,评价变更后的效果、影响及存在的各种风险等。

  9、由于变更而产生的各项资料均应交安全办公室存档。

  10、任何员工在未得到许可的条件下,不得擅自进行任何变更,否则公司将视为违章作业,严肃处理。

  五、记录

  《设备设施变更申请表》

  《设备设施变更施工、验收记录表》

  《设备设施变更安全隐患控制表》

变更管理制度3

  一、目的

  为消除或减少由于工艺、设备和人员等变更引起的潜在事故隐患,加强变更过程中的事故风险的控制,特制定本制度。

  二、适用范围

  本规定适用于公司有关人员、机构、工艺、技术、设施、作业过程及环境变更程序的管理。

  三、职责

  3.1生产管理部门负责组织制定、管理和维护本制度。

  3.2相关职能部门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执行本制度,并提供培训、监督与考核。

  3.3各车间负责工艺、设备和人员变更管理制度的执行,并对本制度提出改进建议。

  四、管理规定

  4.1变更程序

  4.1.1变更申请。实施变更时,变更申请人填写“变更实施计划申请书”;

  4.1.2变更审批。“变更实施计划申请书”填好后,逐级上报主管部门和主管领导审批,并填写“变更申请表”。

  4.1.2.1审批内容

  (1)变更目的。

  (2)变更涉及的相关技术资料。

  (3)变更内容。

  (4)变更带来的健康安全环境影响(危害分析及风险削减措施)。

  (5)涉及操作规程修改的,审批应提交修改后的操作规程。

  (6)对人员培训和沟通的要求。

  (7)变更的限制条件(如时间期限、物料数量等)。

  (8)强制性批准和授权的要求。

  4.1.3变更风险分析。变更批准后对将实施的变更过程进行风险分析,确定可能产生的风险,制定控制措施;

  4.1.4变更实施。变更批准后,由责任部门组织实施。任何临时性的变更,未经批准不得超过原批准的范围和期限;

  4.1.5变更结束后,变更主管部门及时将变更结果通知相关部门和人员。

  4.1.6变更后及时组织对相关人员的安全及专业知识进行教育培训。

  五、工艺设备变更

  5.1工艺设备变更范围包括:

  (1)生产能力的改变。

  (2)物料的改变(包括成分比例的变化)。

  (3)设备、设施负荷的改变。

  (4)工艺设备设计依据的改变。

  (5)设备和工具的改变或改进。

  (6)工艺参数的改变(如温度、流量、压力等)。

  (7)安全报警设定值的改变。

  (8)仪表控制系统及逻辑的改变。

  (9)软件系统的改变。

  (10)安全装置及安全联锁的改变。

  (11)非标准的(或临时性的)维修。

  (12)操作规程的改变。

  (13)试验及测试操作。

  (14)设备、原材料供货商的改变。

  (15)运输路线的改变。

  (16)装置布局的改变。

  (17)产品质量的'改变。

  (18)设计和安装过程的改变。

  (19)其他。

  六、人员变更

  6.1企业根据企业人力资源定员相关标准,明确生产单元或员工配置的最低要求,包括:岗位设置、员工的数量等。

  6.2人员的变更必须在不影响安全生产的前提下实施,应严格执行人员变更管理流程,确保上(替)岗人员具备上岗能力及资格。

  6.3应按“持证上岗、同岗替代、备员补充”的原则安排上(替)岗,以满足安全生产最低标准。

  6.4企业根据风险控制的要求组织对关键岗位进行辨识。关键岗位人员变更前,基层单位主要领导及相关部门应评估人员变更对现岗位安全生产的影响,选择合适人选。

  关键岗位包括但不限于:

  (1)工艺危害分析结果认定的高风险作业的岗位。

  (2)国家法规制度的特种作业岗位。

  (3)实施风险管理和危害分析的岗位。

  (4)从事关键设备检测、检维修的岗位。

  (5)审批作业许可的岗位。

  (6)对关键岗位人员进行考评与提供培训的岗位。

  (7)管理和监督承包商作业的岗位。

  (8)环境、职业卫生监测岗位。

  6.5企业应明确关键岗位人员任职的知识、技能、资质与特定经验的最低要求。依据岗位培训需求矩阵,确定人员上(替)岗前的培训内容和考评方式。并有计划培养关键岗位的后备人员,确保关键岗位人员变更的顺利实施。

  6.6对上(替)岗人员要进行技能考评,考评方式可以是提问、考试、现场模拟操作等;高风险作业项目的考评应包括现场模拟操作演示。考评人员应具备相应知识、技能和经验,可以是企业管理人员、员工的主管领导、安全管理专职人员、专业技术人员、资深员工和专(兼)职教师等。

  6.7替岗应经属地单位主管领导审批核准后执行;调离、调入、转岗经双方单位领导同意,人事主管领导批准后执行。

  6.8关键岗位变更人选不能满足知识、技能、经验最低要求,须停止变更。

  6.9关键岗位人员变更应填写“变更申请审批表”,所涉及的文件、资料应及时归档。主要包括:

  (1)人员变更的审批信息。

  (2)发生岗位变更员工的个人信息。

  (3)变更过程中的培训及考评信息。

  (4)确保满足岗位最低要求所采取的其他措施信息。

变更管理制度4

  1、目的

为了规范变更管理,消除或减少由于变更而引起的潜在事故隐患,特制定本制度。

  2、适用范围

适用于本公司对人员、管理、工艺、技术、设施等永久性或暂时性变化的控制。

  3、职责

  3.1总经理负责公司管理变更的批准,办公室主任负责人员的变更批准,安全生产副经理负责批准工艺、技术的变更,安全生产副经理负责批准生产设施的变更。

  3.2办公室负责管理变更的归口管理,安全生产副经理负责生产设施的归口管理、安全生产副经理负责工艺、技术的归口管理。

  3.3各部门负责本部门的'变更,提出申请并实施。

  4控制程序

  4.1变更类型

  4.1.1工艺、技术变更新建、改建、扩建项目引起的技术变更。 b.原料介质变更。 c.工艺流程及操作条件的重大变更。 d.工艺设备的改进和变更。 e.操作规程的变更。 f.工艺参数的改变。 g.公用工程的水、电、气的变更。

  4.1.2设备设施的变更设备设施的更新改造。 b.安全设施的变更。 c.更换与原设备不同的设备或配件。 d.设备材料代用变更。 e.临时的电气设备。

  4.1.3管理变更法律法规和标准的变更b.人员的变更c,管理机构的较大变更d.管理职责的变更e.安全标准化管理的变更

  4.2变更程序

  4.2.1各部门在本单位人员、管理、工艺、技术、设施等需要变更时,应向分管领导提出申请,说明变更的原因及技术依据,并对变更过程及变更所产生的风险进行分析,提出控制措施。

  4.2.2各分管领导在接到变更申请后,组织有关人员按变更原因和实际生产的需要确定是否进行变更。

  4.2.3变更批准后,由各相关责任部门负责实施,任何临时性的变更,未经审查和批准,不得超过原批准的范围和期限。

  4.2.4变更实施结束后,分管领导应对变更情况进行验收,确保变更达到计划要求,变更分管领导还应将变更结果通知相关部门和人员。

  4.2.5所有变更的记录应填写在“xxx有限公司变更记录”上。

变更管理制度5

  环境变更管理制度的`重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降低风险:通过预先评估和规划,可以降低因环境变化带来的不确定性和风险,保护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2. 提升适应性:帮助企业快速适应市场变化,抓住新机遇,提升竞争力。

  3. 保障稳定:确保组织在变革过程中保持运营稳定,减少内部混乱和冲突。

  4. 持续改进:通过反馈和改进机制,推动企业的持续优化和升级,实现长期发展。

变更管理制度6

  1.目的为确保本公司各种变更(工艺、生产、设计、设备设施等)不引发安全事故,特制定本制度。

  2.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生产工艺、设计、设备设施等变更的管理。

  3.职责3.1生产、技术部门负责工艺参数变更的归口管理。

  3.2设备管理部负责联锁摘除与恢复、设备设施机械变更的归口管理。

  3.3安全生产部负责监督变更的实施、管理。

  3.4人力资源部负责人员变更的归口管理,并负责变更后相关人员的培训。

  4.内容4.1变更管理制度流程图见附录一4.2变更类型确定4.2.1生产、工艺、设计变更4.2.1.1生产装置的(新建、)改建、扩建;

  4.2.1.2工艺流程、生产方案的变化;

  4.2.1.3工艺控制参数的修订;

  4.2.1.4工艺技术改进引起的变化;

  4.2.1.5原料、产品、及化学药剂性质的变化;

  4.2.1.6工艺操作规程和大机组设备操作规程的改变;

  4.2.1.7电力及公用介质的变化。

  4.2.2机械设备设施变更4.2.2.1设备设施的更新、改造;

  4.2.2.2设备材料的代用;

  4.2.2.3更换与原设备材质、结构、型号、处理能力不同的设备;

  4.2.2.4临时的配管、接头;

  4.2.2.5临时增加的电气设备;

  4.2.2.6新增加的设备、容器或储罐。

  4.2.3管理变更4.2.3.1法律、法规及技术标准的变更;

  4.2.3.2工作制度的变更;

  4.2.3.3安全管理体系的变更;

  4.2.4无需进行变更管理的情况4.2.4.1设备的检修和维护;

  4.2.4.2更换同一型号的设备和管线;

  4.2.4.3更换同一型号的配件;

  4.2.4.4清扫容器、管线或其它设备;

  4.2.4.5日常的设备、设施防腐保温处理;

  4.2.4.6修理或重新标定的仪器、仪表;

  4.2.4.7工艺参数在控制指标范围内的调整。

  4.3变更等级确认按照厂有关管理规定确认重大变更(A级)和一般变更(B级和C级)。

  4.3.1重大变更申请与审批重大生产、设计变更为A级变更,由车间填写《变更申请表》,并组织相关部门共同进行必要性、可行性及风险评估的分析,填写《变更风险评价表》,签字后上报主管部门审批。

  4.3.2一般变更申请与审批4.3.2.1B级和C级的变更由车间填写《变更申请表》,并初步论证和进行风险评价,然后报主管部门和主管领导签字批准执行。

  4.3.2.3变更项目的审批结果由主管部门及时反馈给申请部门和申请人,并通知相关部门。

  4.3.2.3审批未通过的变更,申请部门不得擅自进行变更。

  4.3.3制定实施计划,组织实施方案 4.3.3.1主管部门组织相关部门制定变更实施的计划,相关部门制定变更的.实施方案。

  4.3.3.2各类型变更的实施按相关部门的职责执行。

  4.3.4应急措施4.3.4.1如有必要,申请部门要编制变更实施过程中的异常应急措施,报主管部门审批。

  4.3.5实施变更的沟通4.3.5.1变更实施前由变更部门将变更内容以文件方式通知其所在部门及操作人员。

  4.3.5.2由变更部门把实施方案和应急预案文字形式通知相关部门和岗位人员,明确岗位人员的分工和职责。

  4.3.6变更的实施4.3.6.1生产、技术项目的变更,根据等级分别由生产、技术管理部门负责组织和管理,相关部门和基层部门配合实施。

  4.3.6.2机械、设备、设施的变更由设备管理部负责组织和管理,相关部门和基层部门配合实施。

  4.3.6.3管理变更由相关部门负责组织管理,有关部门和基层部门配合实施。

  4.3.6.4变更项目实施过程的管理内容:

  4.3.6.4.1变更项目主管部门根据批复情况,安排变更项目实施计划,明确项目内容、责任人员和控制目标;

  4.3.6.4.2如属技术动改项目,由技术动改管理部门向设计部门下达设计委托书;

  涉及安全卫生设施的项目,由安全生产部负责审查签字。如属外委项目的变更参照《供应商管理制度》和《承包商管理制度》相关条款执行。如实施过程涉及供应商、承包商,参照《供应商管理制度》和《承包商管理制度》相关条款执行;

  4.3.6.4.3变更项目所在基层部门接到变更(工程)项目实施计划后,进行危害识别和风险评价,制订变更项目实施方案和异常情况应急预案,并报主管部门审批;

  4.3.6.4.4变更项目主管部门和变更项目所在部门,及时将批准的变更项目实施方案和异常情况应急预案通知有关部门和岗位人员;

  4.3.6.4.5变更项目主管部门及相关部门安排专业人员,进行实施过程的现场监督,实施过程中如有变更,则按制度办理;

  4.3.6.4.6变更项目所在部门安排项目负责人、安全管理人员和班组监护人员,负责项目实施全过程的管理、监督和监护工作。变更过程中,如出现异常紧急情况,则执行应急管理制度。

  4.4变更的验收4.4.1验收制度4.4.1.1变更实施结束后,应由变更项目主管部门组成由相关部门和基层部门参加的验收组,对变更的实施情况进行验收。

  4.4.1.2验收组应对变更的实施做出评价,填写《变更验收表》。

  4.4.2验收要求4.4.2.1验收的主要内容应包括项目的完整性、适用性、有效性、安全可靠性、及对环境的影响,并作出验收评价。

  4.4.2.2不符合项应制订改进方案,再次实施变更,验收复审,并填写验收报告。

  4.4.2.3验收合格的项目,由各部门纳入正常管理范围进行管理。

  4.4.2.4验收不合格项由主管部门组织重新变更。

  4.4.2.5工艺参数的变更运行一定时间后,将结果分别报主管部门签字验收。

  4.5验收合格的变更管理主管部门组织相关部门修改操作制度,经相关主管部门审批后按变更后的参数执行。

  4.5.1变更的沟通与培训4.5.1.1变更项目涉及部门和部门应及时对变更内容和风险进行沟通。

  4.5.1.2人力资源部和申请部门及时对相关人员进行培训,确保掌握新的工作制度和方法。

  4.5.2变更资料管理重大变更相关资料、记录应永久保存,一般变更相关资料、记录保存3年。

变更管理制度7

  本《工程变更管理制度》旨在规范工程项目中的变更管理流程,确保工程质量和进度不受影响,同时也保护各方利益。制度主要包括变更的定义、变更申请、审批程序、变更执行、记录与报告、责任分配以及纠纷处理等方面。

  内容概述:

  1. 变更定义:明确何为工程变更,包括设计变更、施工方法变更、材料设备变更等。

  2. 变更申请:规定变更发起的条件、申请流程及所需资料。

  3. 审批程序:设定变更审批的.层级和标准,包括技术评估、成本估算、影响分析等。

  4. 变更执行:详细阐述变更实施的步骤,如合同修订、工作指令发布、施工现场调整等。

  5. 记录与报告:规定变更记录的保存方式、变更进度的报告频率及内容。

  6. 责任分配:明确各参与方在变更过程中的职责,包括业主、承包商、设计师等。

  7. 纠纷处理:设立争议解决机制,包括协商、调解、仲裁或诉讼等途径。

变更管理制度8

  设备变更管理制度旨在规范企业内部设备的改动、升级或替换过程,确保设备变更的安全性、效率性和合规性。该制度涵盖设备变更的申请、审批、实施、验收及后期维护等多个环节,旨在优化设备管理,降低生产风险,提升生产效率。

  内容概述:

  1. 变更定义与分类:明确设备变更的范围,如硬件升级、软件更新、工艺参数调整等,以及各类变更的重要性和影响程度。

  2. 变更申请流程:详细规定设备变更的提出、审批程序,包括申请表格的填写、技术评估、风险分析等步骤。

  3. 变更审批机制:设立审批层级,确定不同级别变更的审批权限,保证决策的'合理性。

  4. 变更执行计划:制定详细的变更实施方案,包括时间表、资源分配、人员培训等。

  5. 变更监控与记录:记录变更过程,进行实时监控,确保变更按计划进行。

  6. 验收标准与程序:设定变更完成后验收的标准和流程,确保设备性能符合预期。

  7. 后期评估与反馈:对变更效果进行评估,收集反馈,以便持续改进。

  8. 应急处理措施:预防和应对可能的突发情况,确保生产安全。

变更管理制度9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监督,提高工程效益和工作效率,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职能部门在基建维修工程(包括土建、水电安装、市政、绿化等)项目设标时,应做好详细预算,尽可能地将工程项目包括在工程承包范围内,减少工程变更。基建、维修现场代表应本着认真负责,实事求是的精神做好相关变更签证工作。

  第三条凡是经过招投标[造价在5万元(含5万元)以上的工程]确定施工单位的工程,在施工过程中,如出现确需进行工程变更签证的情况,按本办法规定的程序执行。

  第四条本文中的“工程变更签证”指的是“工程量变更签证”或“工程项目变更签证”。如涉及材料价格,则按该工程招标文件的有关规定执行。特殊材料(指政府信息价不能反映其价值,且市场价浮动范围较大的材料。如装修材料等)的价格谈判,不属本办法管理范围之列。

  第五条本文中的部分用词释义。“甲方”指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主管部门”指后勤管理处。“职能部门”指后勤管理处基建科或维修绿化中心。“使用部门”指建筑物的使用管理部门。

  第二章细则

  第六条工程变更条件

  工程变更条件分为设计变更和甲方变更。满足以下两个条件之一的,可按程序进行工程变更签证;否则,不允许进行变更。

  1、设计变更

  按招标时的勘探资料及设计图纸施工,不能满足实际技术要求,经过设计单位、勘探单位和监理单位共同确认必须修改的。如基础超深(挖)、基础或上部结构形式更改或数量增加等。

  施工图会审综合意见和审图公司修改意见,如属强制性规定的,直接按规定修改后执行;如属建议性意见,则由职能部门根据实际按程序报批后执行。

  2、甲方变更

  甲方根据实际需要,从投资、工期或日後使用的合理性等方面对工程项目某部分的材料或使用功能等进行更改。

  使用部门在建设过程中提出更改要求,须经学院主管领导同意,并将有关书面资料报送职能部门后才能进行以下工程变更程序。

  第七条工程变更程序

  符合工程变更条件项目的,须严格按以下程序办理相关手续:

  (变更方案)技术确认è(变更方案)造价分析è(变更方案)学院确认è(变更方案)现场签证

  1、(变更方案)技术确认

  职能部门根据现场实际情况,协调有关单位,确定可行的经济的变更方案。变更方案须经相关部门书面确认可行。变更方案包括书面说明和施工图。

  书面确认资料(变更通知)作为技术文件。技术文件是竣工资料的一部分,由职能部门负责归档。

  完成本步骤时间一般不超过2个工作日。(重大变更及需组织专家论证的情况除外)

  2、(变更方案)造价分析

  职能部门根据变更方案,协调有关单位,估算完成变更项目所需的费用。估算应合理地体现变更项目当前的价值。结算时,该部分工程造价不能突破估算价。

  完成本步骤时间一般不超过2个工作日。(重大变更的情况除外)

  3、(变更方案)学院确认

  学院职能部门按以下顺序完成书面确认程序

  ①基建、维修现场代表è②职能部门负责人è③主管部门è④学院审计部门è⑤学院财务部门è⑥学院主管领导

  其中,造价估算在3000元以下的,按①è②è③顺序确认;

  造价估算在3000元以上(含3000元)的,按①è②è③è④è⑤è⑥顺序确认。

  完成本步骤时间一般不超过2个工作日。(重大变更的情况除外)

  书面确认资料由职能部门负责归档。上述资料作为结算依据的一部分。

  4、(变更方案)现场签证

  变更方案实施前,职能部门必须完成上述3步程序。

  现场签证分以下两种情况:

  (1)按变更后的'施工图施工的,则此施工图作为结算审核的依据。工程量根据计价规则按图计算。职能部门可直接以书面形式通知施工单位实施。

  (2)需根据现场实际情况施工,工程量须现场实际量度的,则按以下情况执行:

  ①造价估算在3000元以下的,由基建、维修现场代表,施工单位现场代表和监理单位现场代表三方共同签字确认,学院审计部门根据书面资料抽检。如属隐蔽工程,职能部门须保留相应部位的数码照片作为竣工资料。

  ②造价估算在3000元以上(含3000元)的,由学院审计部门代表、基建维修现场代表、施工单位现场代表和监理单位现场代表四方共同签字确认。如属隐蔽工程,职能部门须保留相应部位的数码照片作为竣工资料。

  书面确认资料由职能部门负责归档。上述资料作为结算依据的一部分。

  学院工程一般存在工期紧,任务重的特点。为配合工程的进展,使工程变更签证工作能顺利完成,学院各部门需要密切配合,做好相关签证工作。

  职能部门根据工程的进展,尽可能提前1个工作日通知学院审计部门,以便学院审计部门安排工作。学院审计部门接到通知后,尽可能在1个工作日内完成签证。

  为使工程顺利进展,一般情况下,完成变更签证的时间不应超过2个工作日。

  第三章其他事项

  第八条本管理办法于颁布之日起实施。

变更管理制度10

  生产设备变更管理制度的重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确保生产连续性:规范化的变更管理可以减少因设备调整导致的生产中断,保证生产线稳定运行。

  2. 风险防控:通过对变更的.全面评估和控制,降低潜在的安全隐患和质量问题。

  3. 提升效率:通过优化设备,提升生产效率,降低成本。

  4. 符合法规要求:符合相关行业标准和法规,避免因不合规变更引发的法律风险。

  5. 支持创新:鼓励技术创新,促进企业技术进步和竞争力提升。

变更管理制度11

  第一条、工程开工前必须进行图纸会审,将施工图中存在的问题提前解决,尽量减少施工过程中的设计变更与签证,如若不可避免,按如下规定执行。

  第二条、工程设计变更的.具体经办人为现场项目负责人,具体负责与施工单位、设计单位、使用单位相关人员的联系,并负责分发设计变更通知单。

  第三条、由于各种原因引起设计变更造成的工程费用较大增加,应注明增加部分费用的处理意见。

  第四条、设计变更一般经现场专业工程师通知设计单位,设计单位出据符合规范的变更通知单,由项目负责人发至相关单位,方可付诸实施。重大变更需报主管校领导阅批后进行。如遇到特殊情况不能立即下发变更通知单,事后必须在七日内补办设计变更通知单。

  第五条、现场施工过程中发生的各种签证均需要通过工程例会讨论研究后,由项目负责人签据原始凭证,其余签证均属无效签证。费用超过一万元的签证报学校主管领导批准。所发生的工程签证应及时处理,一般不超过七天。

  第六条、所有工程的设计变更由项目负责人分发以下单位和人员:建设单位各专业现场施工管理负责人、监理单位、施工单位和设计单位。各专业的设计变更应加强相互联系,避免信息不通造成新的变更和费用增加。

变更管理制度12

  1.目的

  为规范信息系统的配置、变更和发布的流程,使系统配置和变更等工作能顺利实施,保证硬件设备和软件系统的正常运行。

  2.标准

  2.1 信息系统的定义:计算机软件系统、硬件设备以及数据。 2.2信息系统配置、变更和发布管理的范围

  2.2.1核心设备的配置和变更,包括服务器硬件变更、服务器操作系统配置和变更、各级交换机的配置和变更。

  2.2.2业务数据库的配置和变更。 2.2.3应用软件的配置、变更和发布。 2.2.4终端计算机的配置和变更。 2.3配置、变更和发布的流程 2.3.1计划和申请

  2.3.1.1对于新上线的信息系统,应根据实际需要制定配置和实施计划,确保系统能顺利投入使用。

  2.3.1.2对于在用的信息系统,因管理工作需要进行变更的,应调研变更的涉及范围和实施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涉及面广影响较大的需填写《信息系统变更申请表》,并制定变更实施计划。

  2.3.1.3对于在用的软件业务系统,科室因业务工作需要,要求对软件系统进行系统缺陷修改或功能完善的,须填写《信息系统软件功能新增修改申请表》。

  2.3.2审批

  2.3.2.1涉及面小且影响轻微的或必须立刻实施的信息系统变更,可由信息科负责人审批。

  2.3.2.2 涉及面广且影响较大的信息系统变更,先由信息科负责人审批,再上报主管院长审批。

  2.3.2.3 对于科室提交的软件系统功能的修改变更,先由所属的主管职能部门审批,再由信息科负责人审批,如涉及开发费用的需由主管院长审批。

  2.4实施和发布

  2.4.1对于新上线的信息系统,按照制定的'计划方案进行实施。

  2.4.2 对于在用的信息系统,信息科需细化实施方案,必要时制定风险应对计划,通知本次变更所涉及的科室和人员作好相应的准备工作,再按照实施方案进行具体的变更实施。

  2.4.3 软件系统的发布,按照《信息系统软件版本变更管理制度》的有关规定执行。 2.4.4 对于新安装的计算机终端,在投入使用前应由所涉及到的业务系统的责任维护人员进行检查和配置,再进行分发使用。

  2.5 记录

  2.5.1信息系统配置或变更实施完毕,持续正常运行后,需进行相关配置的记录,填写《信息系统配置记录表》。

  3.文档

  3.1《信息系统变更申请表》

  3.2《信息系统软件功能新增修改申请表》 3.3《信息系统配置记录表》

变更管理制度13

  变更管理制度是企业管理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涉及企业运营的`各个方面,旨在确保企业能够适应不断变化的内外环境,维持业务的稳定性和持续改进。本制度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变更申请与审批流程

  2. 变更影响评估与风险控制

  3. 变更实施与监控

  4. 变更后效果评估与反馈

  5. 员工培训与沟通机制

  内容概述:

  1. 变更申请与审批流程:明确变更发起人、审批权限和流程,规定何时、如何提出变更请求,以及审批过程中需要考虑的因素。

  2. 变更影响评估与风险控制:制定评估标准,分析变更可能带来的影响,包括技术、财务、法律等方面,并建立风险应对策略。

  3. 变更实施与监控:规划变更执行步骤,设定时间表,确定责任人,同时设置监控机制以确保变更按计划进行。

  4. 变更后效果评估与反馈:对变更结果进行评估,收集反馈,以便于优化变更管理流程。

  5. 员工培训与沟通机制:确保员工了解变更管理制度,通过有效沟通减少抵触情绪,提高变革接受度。

变更管理制度14

  变更管理管理制度是企业运营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旨在规范组织内部的变革流程,确保每次变更都能顺利进行,降低风险,提高效率。本制度涵盖以下几个核心领域:

  1. 变更定义与分类:明确何种变化需要管理,以及不同类型的变更。

  2. 变更申请与审批:规定变更提出、审批的流程和责任分配。

  3. 变更影响评估:分析变更可能带来的影响,包括业务、技术、法律等方面。

  4. 变更实施与监控:指导如何执行变更,以及在执行过程中如何监控进度和效果。

  5. 变更回顾与记录:对已完成的变更进行评估,记录变更过程,以便后续参考。

  内容概述:

  1. 变更触发因素:识别可能导致变更的各种内外部因素。

  2. 变更发起:详细说明如何提出变更请求,包括所需文档和信息。

  3. 审批流程:设定各级审批权限,明确决策路径。

  4. 风险评估:建立风险评估机制,预测并控制潜在风险。

  5. 沟通计划:制定有效的`沟通策略,确保所有相关人员都了解变更情况。

  6. 回滚计划:为应对变更失败,制定应急措施和回滚计划。

  7. 训练与支持:为员工提供必要的培训和资源,以适应变更。

  8. 合规性检查:确保变更符合法规、政策和标准要求。

变更管理制度15

  1、目的

  为规范我公司安全生产的变更管理过程,消除或减少由于变更而引起的潜在事故隐患,防止因为变更因素发生安全事故,确保各类变更达到预期的良好效果。根据我公司的实际情况,特制订变更管理制度。

  2、适用范围

  本制度适用于本公司生产过程中有关人员、机构、工艺、技术、设备设施、安全、作业过程及环境等各种变更的适时性动态管理。

  3、术语

  3.1人员变更:指新入厂职工(劳务工)、内部岗位或工种调动、离岗复工、外来人员等。

  3.2工艺、技术变更:因新、改、扩建项目引起的技术变更,原料及介质变更,工艺流程及操作条件等变更,工艺设备的改进,操作规程的变更,工艺参数的变更等。

  3.3设备设施变更:指设备、设施的更新改造;安全设施的变更;因更换与原设备不同的设备和配件,设备材料代用,临时性的电气设备变更等。

  3.4场所变更指工作场所、环境发生变化。

  3.5管理变更主要包括:管理者职责的变更;管理机构的较大变更;安全标准化管理的变更。

  4、主要职责

  4.1安全环保部是公司安全生产变更管理工作的主管部门,随时地协调各相关单位对公司内发生的各项变更进行评价和采取针对性的措施;负责协调、指导各单位变更后的岗位人员安全教育培训工作;负责审核各单位上报的培训需求,安排培训计划实施培训工作。负责监督、检查、考核各单位安全生产变更管理工作的执行情况。

  4.2生产设备部负责归口审核设备设施变更管理工作;负责归口审核工艺、技术变更管理工作。

  4.3各单位负责落实主管部门的变更工作安排,对各项变更采取动态管理。

  5、工作程序

  5.1人员变更管理,按照公司《安全教育与培训管理办法》中有关内容执行。

  5.2工艺、技术变更管理,由生产设备部负责制定变更后所需的新规程、制度,并对使用单位、人员进行工艺、技术变更培训教育。教育内容包括变更的内容、操作(使用)注意事项、新的规程制度等,使操作者掌握变更后的安全操作技能。

  5.3设备设施变更管理,由生产设备部负责制定变更后新的技术操作规程、制度等,并对操作(使用)单位进行变更培训教育。教育内容包括变更的内容、使用注意事项、新的规程制度等,使操作(使用)者掌握安全操作的技能。在报废、拆除生产设施时,按照《生产设施安全管理制度》中有关内容执行。

  5.4作业过程(程序)、作业场所变更,由所属单位负责对其职工进行变更交底和安全教育。管理变更时,由安全保卫处组织相关单位及人员进行安全职责培训、学习。

  5.5变更流程:变更申请单位负责提出书面变更申请----各职能部门负责归口审核---安全环保部审核-----公司分管负责变更的领导审批----落实完成后----变更的归口审核部门负责对变更情况进行验收----申请单位归档。

  5.6变更的申请:

  5.6.1公司制定统一的“变更申请表”,在实施变更申请时,变更申请人应统一填写“变更申请表”(一式三联:一联归口审核部门保存、二联安全环保部保存、三联申请单位保存)。

  5.6.2“变更申请”对变更的原因要准确真实,有科学依据:在进行各类变更前,变更申请人要进行充分的实际情况调查,弄清变更前所存在的真正问题和缺陷,从而使变更的目的明确,有科学依据。变更申请人负责填写“变更申请表”进行变更申请,申请人可以是提案人,也可以是部门负责人或项目责任人。

  5.6.3“变更申请”提出的变更方案要先进合理,内容要明确具体:

  (1)变更的方案应是目前合理、安全、经济的和可实施性强的,这样才能保证存在的问题得到妥善解决。针对同一个问题,可以有不同部门产生多个方案,应优中选优。由变更的终审负责人负责,在部门范围或总厂范围内针求最佳方案。

  (2)变更内容要详细说明,必要进附图、附表、附数据,这样在各级评审过程才有针对性、可操作性,避免出现隐患和事故。

  (3)“变更申请”内容中,申请人应对变更后可能存在的风险及危害程度进行详细说明,并明确具体的控制措施,不得隐瞒可能存在的风险。

  5.7变更的`审批:

  5.7.1“变更申请表”填好后,应逐级上报归口主管部门审核、安全保卫处和公司领导审批,不得越级进行评审。

  5.7.2对于各类变更,是对公司生产经营过程中的人、机、物、环等缺陷进行的改进,在变更中的各级评审人员,应全面进行考虑审查,以规避风险,保证变更的有效性。认真对变更内容认真进行风险评价,补充分析其危害的可能性及危害程度,以及可实施性、经济性、科学性等。

  5.7.3变更的公司领导负责人,负责确定对相关部门评审意见的汇总,综合评价存在风险、可行性效益和需要后,签署最终审批意见。

  5.8变更的实施

  5.8.1变更批准后,由各相关职责的单位负责实施,任何临时性变更,未经审查和批准,不得超过原批准的范围和期限。

  5.8.2变更的实施要认真落实各类风险控制措施,及时反馈各类异常。

  5.8.3变更申请得到批准后,归口主管部门要下达明确的变更通知,并附具体的实施方案、明确时间节点,明确起始时间和责任人,明确变更申请中提出的各种风险控制措施等。然后,由配合实施单位组织相关人员进行培训、学习,明确变更的具体要求后,按方案实施。

  5.8.4实施过程中,如果出现非预计情况时要及时汇报变更申请单位及归口审批部门,具体实施单位要及时采取措施进行处理。

  5.9变更的验收

  5.9.1变更的验收工作由变更归口主管部门负责组织有关部门、人员进行验收,确保变更达到计划的要求。各类变更项目专业负责人、所在部门管理人员即为验收组成员,共同对实施效果进行评估,对存在的隐患和剩余风险进行评价,提出整改意见,由责任单位及时进行整改。

  5.9.2通过验收的变更项目,列入所在所在单位正常的管理职责中,负责修订和完善因变更引起的其它制度、规程等内容,保证变更的安全、有效实施。

  5.10任何单位、员工在未得到许可的条件下,不得擅自进行任何变更,否则总厂将视为违章作业,严肃考核。

  5.11变更注意完善项目包括:

  ◆及时修订各类规程防止老规程误操作;

  ◆完善制度防止旧制度仍在使用;

  ◆完善标识防止旧标识错误使用;

  ◆完善职责权限范围,防止变更引起的职责交叉或管理空白;

  ◆完善各类表格等;

  ◆进行变更后的人员培训教育。

【变更管理制度】相关文章:

变更管理制度07-14

工程变更管理制度09-03

企业变更管理制度06-28

工程变更签证管理制度03-16

设计变更管理制度04-18

变更管理制度(通用20篇)05-24

制度变更管理制度(通用20篇)11-18

变更的证明12-15

变更制度04-03

地址变更通知0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