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宫课堂》观后感

时间:2024-01-05 07:27:28 观后感 我要投稿

《天宫课堂》观后感(范例13篇)

  我们在人生的旅途上,会观看欣赏许多优秀的作品,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吧,这时候,最关键的观后感怎么能落下!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观后感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天宫课堂》观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天宫课堂》观后感(范例13篇)

  《天宫课堂》观后感 篇1

  10月12日下午15时45分,“天宫课堂”第三课开讲,神舟十四号飞行乘组航天员陈冬、刘洋、蔡旭哲航天员老师面向广大青少年进行了太空授课。他们传授给我们很多科学知识,带我们参观了他们的太空家园,原来遥不可及的太空能变得触手可及!

  航天员老师们首先向我们展示介绍问天实验舱的基本情况以及科学手套箱、生命生态实验柜、生物技术实验柜和变重力实验柜等设施设备。真可谓“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其次,航天员老师们向我们展示了毛细效应实验和水球变“懒”实验。原本剧烈晃动的水球加了一颗空心的钢珠后,再受到冲击后就不会变得那么剧烈晃动了,真是神奇极了!

  紧接着,航天员老师们又向我们展示了太空趣味饮水,展示在微重力环境下,使用超长吸管喝水的有趣现象;会调头的扳手,展示微重力环境下的扳手旋转翻转的现象以及植物生长研究。最后又进行了有趣的学生问答。这一切对于我来说,无不彰显着太空的奥秘。但更让我深有体会的,则是中国科技力量的.强大。

  想想当年,中国还只是一块侵略者眼中的“肥肉”,任人宰割,随时都有亡国灭种的危机。但中国人民矢志不渝,砥砺前行,在一次又一次的灾难之中,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人民在一场又一场战争中夺回国家尊严,实现了中国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强起来的飞跃!

  “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在精神上有怎样的海拔,就能攀登到怎样的高度。虽然我们不能同神舟十三号的航天员一样把足迹留在浩瀚苍穹,但我们可以在新的长征路上,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未来在祖国建设的各行各业甘做“孺子牛”、勇做“拓荒牛”、常做“老黄牛”,牢记初心,不辱使命,始终保持“越是艰险越向前”的闯劲和“风雨无阻向前进”的韧劲,不断开创新的历史伟业、标注新的精神海拔高度!

  “星空浩瀚无比,探索永无止境。”相信在未来,我们必将能创造更多的航天奇迹,在浩瀚宇宙中留下更多精彩的中国印记!

  《天宫课堂》观后感 篇2

  星空浩瀚无比,探索永无止境。人类自古以来就梦想着能像鸟一样在太空中飞翔。两千多年前中国人发明的风筝,虽然不能把人带上太空,但它却寄托着中国人对宇宙探索的欲望。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中国人的飞天梦不再是遥不可及。为了普及太空科学知识,传播航空文化,弘扬科学精神,拓宽学生视野,激发科学探索兴趣,20xx年3月23日下午,“天宫课堂”第二课正式开讲,龙江县景星镇中心学校组织全体师生2818人观看了这场奇妙的“天宫课堂”。

  当天下午,神舟十三号乘组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在中国空间站进行太空授课。本次“天宫课堂’活动同样采用天地互动的`方式进行,在400公里天外的太空课堂,演示太空“冰雪”实验、液桥演示实验、水油分离实验、太空抛物实验,介绍与展示空间科学设施,并与地面课堂进行实时交流,激发广大青少年对科学的兴趣。

  不同于平日里的“三尺讲台”,孩子们对于400公里天外“最高”讲台的好奇与兴奋之情溢于言表。同学们的目光紧盯着屏幕,聚精会神地观看着“天宫课堂”直播。他们对实验充满了热情与好奇,也想赶紧跟着宇航员的脚步去一探究竟。听着宇航员的讲解,学生们时不时地发出或肯定或疑惑的声音,好似他们在亲身操作实验一般。

  本次活动将专业又高冷的航空航天,转化成被学生们接受的,有趣且严谨的天地互动航空航天教育,极大降低航天教育的成本与难度,推动航天科普教育走近学生,更让航天梦住进每一名学生的心里.希望同学们从小树立航天梦想,努力学习,为实现中国梦而加油!弘扬航天精神,拥抱星辰大海。“天宫课堂”第二课的学习让学生开阔了眼界、增长了知识,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引领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和文化自信,为祖国取得的伟大成就而自豪。航空航天知识的探索激发学生崇尚科学,热爱航天,探索未知的热情,在将来为实现我们的中国航天梦、建设航天强国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天宫课堂》观后感 篇3

  3月23日下午15时40分,学校组织学生观看学习“天宫课堂”第二课。神舟十三号乘组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在空间站进行太空授课,将三尺讲台放置在了无垠的太空中。与以往在教室课堂学习不同,应疫情防控要求,孩子们居家防疫,“停课不停学”,“教不停、学不停、爱不停”,开启了一场特殊的“天宫课堂”科技探索之旅。下面是初二的小苹果们对活动的感悟与收获。

  登陆太空,一个遥远而美丽的梦,我们实现了。“星空浩瀚无比,探索永无止境”。神舟十三号乘组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将相互配合进行授课,航天员在轨演示太空“冰雪”实验、液桥演示实验、水油分离实验、太空抛物实验,介绍与展示空间科学设施,重在传播普及空间科学知识,还有航天专家科普火箭运行原理。太空的一小步,人类的一大步上。每一次跨越都经历了航天人无数次的计算和检测,以确保万无一失,中国航天技术师借鉴前人的'技术,而且自主创新,中国的太空站将成为世界科学发展进步的平台,为人类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中国航天现有八大系统,航天员系统,空间应用系统,载人飞船系统,运载火箭系统,发射场系统,监控通讯系统,着落机系统,空间实验系统以神舟七号,天宫一号为起点的中国空间站建设,中国的科技研究带来了更大的舞台。今天,航天员在太空授课,听着他的讲解,我感到有多少科学知识是我们不知道的?过饱和乙酸钠溶液形成液体球,液体球结晶外观像“冰球”实为热球;液桥实验是水在表面张力作用下将两个塑料板连接起来;在空间站,水和油并没有自然分层……探索、揭露太空的奥秘,人类一定会在此方面更进一步。

  《天宫课堂》观后感 篇4

  我国科技在日益发展,飞上天空以不再是人们梦寐以求的梦想,人们将未来的发展定在了一个更高的目标。终于,随着中国人民的智慧结晶和勇往直前的精神,中国终于可以在茫茫的太空中授课啦!

  宇航员成功与天宫一号接通,待所有工作都一一完成时,王老师就可以和同学们面对面地交流啦!

  在课上,王老师拿出了许许多多精致的.仪器,开展了一系列精彩的实验,令我大开眼界。当王老师做摆球运动的那个实验使我惊叹。王老师手松开小球的那一刻,不只是我的身体我的心都被震了一下。小球在空中飘浮着,这与地球上的实验完全形成了对比这真是个奇观啊!紧接着的水膜实验更是令我惊叹不已。王老师心灵手巧,用双手塑造了一个晶莹剔透的水膜。可我真是小看了这层水膜,它尽能在表面承受住很大的重量。接着王老师又拿出许许多多的仪器做了许多令我惊讶的实验。

  课程结束了,王老师的许多问题已一一尾随而来,有些题目很令我们费解。因此,不断的有人来尝试回答这些问题,而且他们全都说地有根有据的。我个人觉得虽然这些题目很深奥,但只要我们开动脑筋就没有解不出的题。

  自从这节课后,不断去探索的明显增加很多,求学之心增强了。我也从中获取了很多知识。世界上的知识真是无穷的多,我总是觉得只要把现在所学的学好就行,但通过这节课我才明白这只是汪洋大海中的一滴小水滴,我心里一股发奋学习的热情油然而生。在茫茫的太空中不光只有一些星球,一些行星,有数不胜数的东西悄悄地躲藏在这里,只是我们的肉眼看不到他们,他们就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知识,只要我们有求学的那颗心,就能驾驶着自己的太空飞船在茫茫的太空中自由穿梭。

  《天宫课堂》观后感 篇5

  今天下午,有幸在教室里和同学们一起收看了神奇的太空授课,见证了一个个激动人心的精彩瞬间。3名航天员展示中国空间站工作生活场景,演示微重力环境下细胞学实验、物体运动、液体表面张力等现象,并与地面课堂进行实时交流,传播载人航天知识,极大地激发了我们广大青少年对科学的兴趣。

  看完太空授课,学了一点点物理科学的我们初二同学,真是大开眼界,引发了我们不断探究微观世界的愿望。由于知识有限,很多内容我们只能是浅尝辄止。广袤的太空和各学科融合的方方面面的科学知识散发着极大魅力,向我们发出了诚挚的`召唤,我们作为青少年必须不断充实自己的头脑,同时还要强健自己的体魄,勇于梦想,敢于不断探究更多的未知领域。

  从“两弹一星”、“嫦娥”问月,到“北斗”指路、“天宫”览胜、“天问”探火,再到“神舟”系列遨游苍穹、“羲和”追日……一次一次突破、一步一步前进,中华民族向太空的探索已从月球、火星延伸到太阳;中国人民目光所及,正在从仰望璀璨星空到求索暗物质和引力波,甚至打量起太空中更深邃的未知区域。生在华夏,身为龙的传人,我由衷的骄傲,梦想有多远,我们的脚步就能丈量多远。

  “中国航天人的浪漫是把满天神话变成现实”。的确,浩瀚太空里越来越多的中国航天身影,正在将中华民族对浩渺星辰的浪漫情怀,谱写成太空的现实诗篇。我们每一位青少年也是前赴后继的追梦人,站在前辈巨人的肩膀上,我们要当好接班人,继往开来,上下求索,心怀梦想,脚踏实地,大胆丈量宇宙的边疆。

  逐梦星辰大海,少年人整装待发。

  《天宫课堂》观后感 篇6

  今天,我观看了“天宫课堂”的直播,一听“天宫课堂”这个题目就让人很感兴趣,谁不想了解太空知识呀!

  天宫课堂很精彩。课堂里的主讲老师分别是王亚平,翟志刚,叶光富。王亚平老师给我留下了最深刻的印象。我觉得她既聪明又美丽,是我们女孩子的偶像和榜样。

  在天宫课堂上,老师们给我们做了好几个有趣的实验。有液体球实验,有无容器实验柜,有磁悬浮实验,有水油分离实验。

  其中,我最喜欢的也是让我最震惊的是液桥实验。

  液桥实验过程是:先准备两块塑料板,再在两块塑料板上滴上两滴水,然后竖过来,惊奇的现象出现了。把两块塑料板竖过来后,两滴水竟然没有流下来。不过,这可不是最让我惊奇的,让我惊奇的还在后面。老师将两块塑料板慢慢靠近,让两滴水重合在一起,它们汇成了一滴水,再将塑料板慢慢拉开,这时的两滴水好像被老师使了魔法,它们竟然被拉成了一座“水桥!”我屏住呼吸,眼睛一眨不眨,观看着太空课堂传来的.“水桥”视频,怕惊动了水桥,而断裂。

  上完“天宫课堂,”我“也好想亲手做一下”的想法又蹦了出来。于是,我和妈妈费劲九牛二虎之力找到两块玻璃,然后赶紧跑到卫生间去,怀着生怕错过每一滴水的心情跑了进去。

  打开水龙头,我小心翼翼地接了一滴水,然后也学着王亚平老师的做法,轻轻的把两块玻璃合在一起,再慢慢地拉开,哇!真的拉起一点点,只是趴在玻璃缝隙上看到的那一丝丝“水桥,”可是,一秒都不到,它就断裂开了。唉!我真想对它说:“能不能给点面子,我才要欢呼呢,你就断了!”

  虽然实验失败了,但我并不气馁,反而还很兴奋呢!

  今天的天宫课堂直播,让我不禁想起了,语文老师带我们刚学的课文《千年梦圆在今朝》,想到我们现在的科技多么发达啊!我希望将来我也能去到太空,了解更多的天文知识。

  《天宫课堂》观后感 篇7

  中国空间站作为国家太空实验室,也是重要的太空科普教育基地,蕴含着独特的丰富教育资源,对激发社会大众特别是青少年弘扬科学精神、热爱航天事业具有特殊优势。

  “天宫课堂”结合载人飞行任务,贯穿中国空间站建造和在轨运营系列化推出,将由中国航天员担任“太空教师”,以青少年为主要对象,并采取天地协同互动方式开展。

  20xx年12月9日,“天宫课堂”第一课开讲,20xx年3月23日,“天宫课堂”第二课开讲;在这两次授课中,神舟十三号航天员乘组为广大青少年带来了精彩的太空科普课。时隔7个月,神舟十四号航天员乘组又给我们带来了“天宫课堂”第三课。

  “天宫课堂”第三课将继续采取天地互动方式进行,3名航天员将在轨介绍展示中国空间站问天实验舱工作生活场景,演示微重力环境下毛细效应实验、水球变“懒”实验、太空趣味饮水、会调头的扳手以及植物生长研究项目介绍,并与地面课堂进行互动交流,旨在传播普及载人航天知识,激发广大青少年对科学的兴趣。

  看了这一课之后,我学到了更多的有趣的科学知识,再一次被科学的魅力所震撼,同时为中国的航天事业感到骄傲。“少年强,则国强”,作为新时代的青少年,我们首先要做好自己的.首要任务——学习,学习使我们强大,只有通过学习才能获取更多的知识,才能理解航天事业对一个国家发展的重要影响。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应志存高远、忠于祖国,努力做新时代具有远大理想和坚定信念的爱国者。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应敢于担当、勇于奋斗,努力做新时代具有责任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建设者。

  新时代的青少年们,让我们勤奋学习、锤炼身心,努力做新时代具有过硬本领和高尚品格的接班人。

  《天宫课堂》观后感 篇8

  “天宫课堂”第三课于10月12日15:45开课,神舟十四号飞行乘组航天员陈冬、刘洋、蔡旭哲将面向广大青少年进行太空授课,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将面向全球进行现场直播。我和老师、同学们在课室中观看了本次直播。

  “天宫课堂”第三课共有两个地面课堂:主课堂在中科院空间应用工程与技术中心;分课堂在山东省菏泽第一中学河南省科技馆。在本次太空授课中航天员们为我们进行了以下7个课程:

  1、问天实验舱介绍:展示介绍问天实验舱的基本情况以及科学手套箱、生命生态实验柜、生物技术实验柜和变重力实验柜等设施设备。

  2、毛细效应实验:展示失重环境下液体显著的毛细现象,讲解毛细现象的重要性及其工程应用。

  3、水球变“懒”实验:探究在微重力环境下,液体与液固混合体在相同冲击作用下的振动表现。

  4、太空趣味饮水:展示在微重力环境下,使用超长吸管喝水的有趣现象。

  5、会调头的扳手:展示微重力环境下的扳手旋转翻转的现象。

  6、植物生长研究项目介绍:介绍生命生态实验柜进行的水稻种植和拟南芥种植研究项目,演示样本采集操作。

  7、天地互动环节:航天员与地面课堂师生进行天地互动。

  对比前两次的天宫课堂,天宫课堂第三课在以往天和核心舱的基础上,新增了问天实验舱,这样“太空教师”的活动范围更大了,相应在直播当中用到的摄像机机位和保障设备变得更多,地面调度的操作也更加复杂。

  天宫课堂一次比一次更成熟,这背后不仅有航天员们的.不懈努力,也有各个领域的专家们的倾情付出。天宫课堂的三次成功举办体现了我国载人航天技术的稳健发展,对于培养青少年的航天精神和科学兴趣更加重视,方式更加多样。

  看完天宫课堂第三课之后,我的内心更加激动澎湃,我要努力奋斗、坚持学习,未来为航天事业贡献一份力量。

  《天宫课堂》观后感 篇9

  我仍清楚地记得上次的“天宫课堂”给我留下的印象,本以为未来短时间内,至少在这次载人航天飞行任务中是不可能有第二堂课的,毕竟在我的印象中,“天宫课堂”是多年碰不到一次的稀罕事儿。

  然而第二次“天宫课堂”就在今天到来了——难得有如此长的在轨时间,只上一节课岂不是可惜了吗?于是今天下午第三节课,老师打开天宫课堂的直播,打开天地之间的连接。

  这次的现场实验主要有三个——乙酸钠结晶实验,“液桥”实验和“水分离”实验。用乙酸结晶模拟结冰的实验我见有人在陆地上做过,不过今天这个实验被搬上太空,亚萍老师在失重环境下挤出的乙酸钠溶液如小球般在太空舱内飘着——这是基本操作,然后沾有晶体的小棍轻轻一碰小球,小球马上就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凝成“冰”。这样做实验的好处天宫课堂还会讲到。

  “液桥”的形成利用了太空更大的的液体表面张力。“水油分离”则利用离心力分开在太空中不受重力影响的水和油。

  在实验之后,宇航员们开始兴冲冲地介绍飞船内那些人类智慧的结晶。高端大气上档次的模块化实验柜——顾名思义,这一个个柜子有着各种各样实验的模块。这次直播介绍的是高微重力实验柜和无容器实验柜。高微重力实验柜可以通过气动和磁悬浮营造出一个高微重力的'环境,听上去似乎蛮鸡肋的,但它却可以验证爱因斯坦的等效原理(即加速度运动和引力是等效的)。而无容器实验柜则利用微重力可以在无容器的状态下更精确地测定物体的物理性质。

  实验视频看上去酷极了。往后天上的实验室设备越来越齐全,天地对话越来越方便。也许将来天

  地之间的间隔也像现今世界般越来越小。

  天宫课程也许真的会变成一节节很普通的课程。

  天地之间,距离不再。

  《天宫课堂》观后感 篇10

  “我们不是诗人,我们只是万千浪漫而隽永的名字。神舟是我的名字;嫦娥,是我的名字;北斗天宫,祝融羲和,都是我的名字。”

  天上星河转

  今天观看了神舟十四号飞行任务太空授课,我们换了一间新教室——问天实验舱。问天实验舱有六层楼那么高,陈冬老师和刘洋老师带我们参观了问天实验舱,蔡旭哲老师则作为摄影师跟拍。首先看到了睡眠区,让我关注到的是舱壁上的三张家庭合照。我突然想起了一句话“正是因为你爱的人住在这里,宇宙才有了意义。”之后我们参观了生活区、太空厨房、太空自行车……直播的每一分钟都让我觉得他们在把以前的传说故事变成现实。

  星河欲转千帆舞

  到了科学实验部分,我感受到了地面与太空不同。毛细效应实验,相同的实验仪器却有不同的现象。地面的细管水面上升慢,但太空中上升的非常之快。原因是太空无重力束缚,表面张力作用驱动才会这样之快。毛细作用在太空中的应用也有很多,例如:高空热管等。“水球变懒实验”也非常的.有趣。我明白了如何减少震动带来的影响,微重力环境中,将空心钢球加入水球中,使流体震动发生一定变化,震动就减小了很多。太空趣味饮水,是我最喜欢的一个实验。在地面上,液体灌越高,吮吸越费力。但在微重力环境下,两米长的饮水管也很轻松就喝到了,非常神奇。还有会翻跟头和掉头的扳手,陈冬老师说这是贾尼别科夫效应,在地球中不容易看到,与质量分布有关,但在太空中是小菜一碟。

  让种子在太空发芽

  陈冬老师用神奇的MR眼镜带我们用第一视角观看了拟南芥的提取,还拍了实验的照片发送到地面。用一个动画直观地展现了水稻七十多天的生长,从种子变成了植株。实验箱里有高杆和矮杆两种水稻,我还了解到了实验箱上方的水泡泡,其实是水稻的吐水现象,在微重力环境下很好观察到。

  我们的征途是星辰大海

  属于中国航天的浪漫,便是把古老的神话变成了现实。在我看不到的星空里,你实现着我的梦想。期待凯旋!期待中国航天!

  《天宫课堂》观后感 篇11

  太空教育是世界载人航天活动的组成部分。美国女宇航员芭芭拉·摩根于20xx年8月乘坐“奋进”号进入国际空间站,完成了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次太空授课。

  “当年,芭芭拉主要讲述太空生活的衣食住行。中国首次太空授课则是真正的太空物理课。”全国空间探测技术首席科学传播专家庞之浩认为,我国的太空授课与美国有明显差异。美国太空授课的内容是介绍和演示太空生活,而我国太空授课的.内容是介绍和演示失重环境下的物理概念。所以,我国太空授课的科技含量较高,难度也更大。

  20xx年6月20日上午10点,我国首次太空授课开始。神舟十号航天员王亚平通过质量测量、单摆运动、陀螺运动、水膜和水球等5个实验,展示了失重环境下物体运动特性、液体表面张力特性等物理现象,并回答了学生们关于航天器用水、太空垃圾、失重对抗和太空景色等问题。

  “我们先后研究了‘竹篮打水’‘乒乓球’‘回旋镖’‘溜溜球’和‘跳绳’等20多种方案,根据科学性、安全性、操作性、可视性、即时性、趣味性等综合因素考量,经过集思广益、反复筛选、严格论证,最终确定进行2个方面的物理实验,即物体运动特性和液体表面张力;随后,又对确定的实验项目进行了精心细致的研究,力求给学生们最好的‘课堂’感受。”庞之浩说,实践证明,授课专家组最终制定的授课教案达到甚至超过了预期效果,获得圆满成功。

  “太空授课挑战不小。”中国航天科工二院研究员杨宇光表示,在有限的时间、空间和物资条件下,仅教具的选择和运送就非常考究,太空物资运送成本很高,1公斤物品的运输成本远超1公斤黄金的价值。更重要的是,40多分钟的时间里,既要在太空演示物理现象,还要讲明白物理原理,对于备课和临场组织调配要求极高。

  《天宫课堂》观后感 篇12

  3月23日15时40分,“天宫课堂第二课”在我国空间站正式开讲。时隔半年,中国航天员再次进行太空授课。“太空教师”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在中国空间站为广大青少年带来了一场生动精彩的太空科普课。我校40名学生在西藏自然科学博物馆现场参与了“天宫课堂第二课”西藏分会场活动。

  活动开始前物理老师杨志成为全体学生开展了地面课堂的活动,为同学们介绍、普及了有关宇宙知识、失重实验等一系列科学实验。学生们认真聆听、仔细观看、积极踊跃的参与到实验中,认真完成了各项实验。

  15时40分,“天宫课堂”正式开始,由神舟十三号乘组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三位“太空教师”采取天地对话的方式,在轨介绍演示了太空“冰雪”实验、液桥演示实验、水油分离实验、太空抛物实验、空间科学设施介绍与展示等授课环节,有趣的实验现象激发了学生们探索宇宙的好奇心,不同于平日里的“三尺讲台”,孩子们对于天外“最高”讲台的好奇与兴奋之情溢于言表。同学们目光紧盯着屏幕,聚精会神地观看着“天宫课堂”直播。

  最激动人心的`是“天地互动环节”,我校初二五班旦增曲珍同学与初二六班洛桑念扎同学通过天地连线,实现了与宇航员直接对话。宇航员老师通过幽默风趣的语言耐心地向同学们解答了有关“太空上的月亮与地球上的月亮有什么不同”、“拉萨市海拔较高热水不能烧到100℃,宇航员们在太空可以喝到开水吗?”等问题,同学们听得津津有味、获益匪浅,并立志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仰望星空、脚踏实地”保持对科学的热爱和对梦想的追求,不断创造自己的人生辉煌。

  《天宫课堂》观后感 篇13

  “飞天梦永不失重,科学梦张力无限。”20xx年10月12日,“天宫课堂”第三课开讲。学校组织我们通过网课的形式一同观看“天宫课堂”第三课,让我比起以往又多了几分收获,也让我倍感自豪。

  上一次“天宫课堂”的精彩片段还令我记忆犹新,这次三位老师又会为我们讲述怎样神奇的实验呢?

  跟随航天员们,我们云参观了问天实验舱,看到了中国空间站的全貌。我不禁感叹于国家科技发展的强大,也被中国科学家们的创意设计而折服。同时,在陈东、刘洋、蔡旭哲三位老师的带领下,我学到了许多新的知识。如指令长陈东所操作的毛细效应实验,使我认识到了毛细效应的重要性和它的工程应用。除了物体运动的特殊现象:水球变“懒”实验和会调头的扳手外,航天员将首次在问天实验舱授课,观察在太空中种植的水稻和拟南芥。水稻在没有重力的情况下,竟然也会因“向水性”的特点而茁壮成长。让我不禁惊叹。

  通过这次“天宫课堂”的学习,我感到了中国航天员攀登不止,挑战未知的求贤若渴。他们“十年磨一剑”的千锤百炼坚韧不拔激发了我们热爱科学、崇尚科学、学习科学、研究科学的积极性,这为祖国培养科学人才,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而那壮丽而神秘的`星空,吸引了无数先驱和智者。他们用超越时代的智慧和勇气乃至生命留下了惠泽后世的壮举,召唤一代又一代人思考、探索,使伟大的科学精神在我们心中生根发芽,激扬前进的步伐!

  与此同时也让我明白,相对于深邃寥廓的宇宙,人的一生短暂而渺小。但也正是因为生命和梦想的存在,才让寂寥的宇宙富有生机和意义。

  “神舟”问天,“嫦娥”奔月,“祝融”探火,“羲和”逐日,浩瀚天空里越来越多中国航天员的身影,正在将中华民族对浩渺宇宙的浪漫情怀谱写成探索太空的现实诗篇。

  探寻九天的梦想从未停歇,奋斗的征程不曾止步,我相信中国航天的精彩故事会不断续写。

【《天宫课堂》观后感】相关文章:

天宫课堂心得12-24

天宫课堂学习心得05-30

天宫课堂观后感12-23

《天宫课堂》观后感11-16

天宫课堂的观后感11-28

天宫课堂观后感10-29

《天宫课堂》观后感11-03

“天宫课堂”观后感11-03

【热】《天宫课堂》观后感12-17

《天宫课堂》观后感【精】1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