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生如何轻松应对高考?

时间:2023-02-07 19:04:30 晓凤 教育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考生如何轻松应对高考?

  高考是每年4、5月份必须关注的话题,在我国现行的教育制度下,高考决定了很多人的一生,可以说太重要了。我们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在高考中出色发挥,那么首先就是心态上要轻松应对。下面就是jy135网为大家整理的考生如何轻松应对高考的经验,希望能够帮到大家。觉得有用的朋友可以分享给更多人哦!

考生如何轻松应对高考?

  考生如何轻松应对高考? 篇1

  ●妙招一

  回归课本 不再关注难题

  很多学生因为对知识储备的不自信,造成考试压力大。对于这样的考生,周冬梅建议,在高考前十天左右,回归到课本,整理老师复习时的知识要点就已经足 够了,不需要再去啃偏题、难题。偏题、难题会打击学生的自信心,造成情绪低落。只要将基础知识掌握清楚,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学生心理便会感觉踏实,降低 焦虑感。

  ●妙招二

  通过自己的兴趣爱好减压

  周冬梅表示,高考临近,很多学生仍在争分夺秒的学习。生怕浪费学习时 间,实际产生的学习效果并不理想。考前十天,并不需要无休止的“冲刺”,而应该停下来“放松”一下。学生可以通过自己喜欢的方式给自己减压。喜欢阅读的学 生,可以看看轻松的小文,喜欢音乐的学生,可以听听古典音乐,喜欢旅游的`学生,可以给自己放一天假,到郊区走一走,接近下大自然。这些都有利于考生缓解压 力,让大脑得到充分的休息。

  ●妙招三

  心理暗示帮助考生缓解压力

  周冬梅介绍说,心理暗示法的调节力无法估量。比 如,在你心情差的时候,你就不停地和自己说我要让自己高兴起来,大脑在收到这种暗示后,真的会变得开心。对于高三考生,一些学生紧张、失眠,那么考生自己 就可以对自己说:“我不紧张,睡不着是因为暂时还不困,一会儿就能睡着了。”让自己不断地给自己传递正能量,就会自然地平静和放松下来。

  ●妙招四

  与伙伴一起减压

  学生还可通过内部小团体的力量缓解压力。女生通常可以找几个志同道合的小伙伴,一起聊聊天释放焦虑。聊天内容不见得是和学习、考试有关的,可以找彼此都感兴趣的话题进行交流,提高愉悦感。男生可以约上三五好友,去打球,通过运动的方式将压力释放出来。

  考生如何轻松应对高考? 篇2

  家长的状态和情绪会直接传递给孩子,因此家长首先要通过心理调节控制自己的情绪。另外,在行为上,家长尽量做到和往常一样,不要对学生表现过度关注。让学生感受到,“你该考试考试,我该上班上班,家里一切照常。”

  仍要多给学生鼓励。这种鼓励不见得是学习上的,可以通过各种生活中的.小事,给予学生表扬和肯定,让学生在最后阶段树立一定的自信心,同时保持心情愉悦。在心理上,自信心是可以转移的,这对学生在考试上产生自信有所帮助。

  此外,家长还应该腾出时间和孩子谈谈心,让孩子找到倾诉和发泄对象,同时也有利于家长了解孩子的想法。

  考生如何轻松应对高考? 篇3

  饮食是考生后勤保障最关键的环节。周冬梅表示,复习和考试期间,孩子用脑过度,尽量不要让孩子吃油腻的东西,少吃肉,少放盐,保持清淡。另外,可以多吃菠菜、草莓、柠檬,这些维生素C的'含量较高,有助于缓解压力。胡萝卜、干果等食品也是不错的选择,均可以提高考生记忆力。

  切记不要再吃油腻及生冷食物,以防学生拉肚子及肠胃不适。此外,考生要少食多餐,不可吃的过饱或饥饿。在感受到压力时,可以嚼口香糖缓解压力。

  考生如何轻松应对高考? 篇4

  高考前减压:引导孩子轻松应对高考

  还有20多天就要高考了,5月3日前,本报求学版携保利地产,邀请成都7中著名心理专家陈艳萍举办了“高考心理减压公益讲座”,100多位家长到场聆听。

  讲座结束后,很多家长围在陈老师面前,诉说孩子的苦恼和自己的无助。陈艳萍老师表示,多数考生考前都会出现心理紧张的情绪,这是正常现象,但多数家长在这时候不知道该怎样做,反而无形中增加了孩子的压力,“其实这样的心理辅导,对于高三考生非常必要。如果有更多的时间,给孩子和家长好好梳理梳理,对孩子的帮助就更大了。”

  考前紧张?价值观是核心问题

  “1999年中科院心理所专家连续四年跟踪全国高考的研究发现,在20个影响高考成功的因素中,排在第一位的是考生在考试中的心理状态;第二是考前心理状态,第三是学习方法,第四是学习基础……所以,我认为,高考成功第一靠硬件,就是考生掌握知识的水平;二靠软件,心理状态调整好,有可能提高60~100分的成绩。”

  高三考生面临的问题,表面看是吃不下饭、睡不好觉,而在这些表面问题的背后可能还藏着深层次原因,比如家庭问题和价值观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说,高考也在考验一个家庭,有的家庭因此变得更团结,而有的家庭气氛则可能变得压抑、焦虑,让人窒息。

  “要想轻松应对高考,更主要的是一个人的价值观问题。怎样看待高考,就决定了你以什么样的心态来面对它。有的人考好了手舞足蹈,考差了恨不能隐居山林,结果考试就成为衡量一个人成功的重要标准。多数考生就片面地认为,高考成功的人生是有价值的;反之就无价值。所以,很多人一旦考试来临,就出现心理紧张。”陈老师认为,之所以家长和孩子们出现这样的价值观,是在社会文化中的一种迷失和片面的思维认知等原因所致。

  孩子紧张?可能有更深层的原因

  很多孩子们在高三会出现一些心理问题,但这不能单纯得归咎于高考压力。所以,孩子考前紧张,要从多方面寻找原因,其中家庭因素可能是影响孩子很重要的一个部分。“家庭是孩子心理健康教育的基地,是孩子心理障碍的发源地。前几年我遇到一个孩子,说要从4楼上跳下去。我详细了解她的原因,才发现是父母长期不跟孩子交流,不注意孩子的情绪,只一味给孩子施加考试成绩的压力,结果孩子认为‘考不好就对不起父母,对不起所有人’,她当然就要做出极端举动了。一次次的压力,打击得孩子们没有了承受力。”

  陈老师说,多年来在校园中跟孩子们接触,她非常了解孩子们的心理状态,有孩子曾经这样描述高三期间父母和自己互动带给他的感受:“未知的恐惧是最大的恐惧,未被表达出来的期待像天罗地网,无处不在的爱包装出来的压力,让人欲罢不能,无处可逃。”

  高三是危机更是教育最佳契机

  “高三是危机,但也是教育的最佳契机。”陈老师表示,高考是家庭关系的试金石,很多孩子这一年的成长,胜过10年。所以,家长们也需要重新认识高考,在更长远的人生长河中,和在更宏大的世界观中来思考高考对于人生的意义,这时你会发现,高考带给孩子的成长是巨大的,我们要感谢这些磨砺带给孩子心灵的成长。这些才是人生中的至宝。

  那具体家长要怎样做呢?陈老师建议家长思考这样几个问题,从而反思自己的状态———“你的话和做法是在给孩子减压还是在给自己缓解压力”“你可以给孩子哪些帮助”“哪些是你无法控制的”……另外,家长一定要明了:学习是孩子自己的事,帮助孩子区分学习好与爱父母是两回事,避免孩子不必要的心理负担。

  学生心理障碍的预防及其排除

  中学生学习中的心理障碍是互相交错的,各人身上存在的问题不同,程度也各有差异,因此在预防和排除上都应专题研究。另外,各种心理障碍的成因也较为复杂,既有社会、学校、家庭的因素,也有学生本人的主观原因。因此在预防和排除学生的心理障碍的问题上,只能从几个大的方面加以说明,以期得到综合治理的整体效果。

  一、良好的社会环境是防治基础

  要预防和排除学生的心理障碍,首先要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

  第一,实现党风和社会风气的根本好转,清除腐败现象,提倡实事求是的精神,这是预防和消除学生逆反心理、封闭心理、冷漠心理的社会条件。

  第二,净化社会文化,彻底清除资产阶级精神污染和封建思想文化的余毒,这是预防和消除学生心理障碍的重要条件。

  第三,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和人生观,破除“只有上大学才是成材”的片面认识,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性,不在学生中人为地划分等级,不轻视和歧视差生,彻底清除智育第一、分数第一、升学第一的陈旧观念,使每个学生都能在温暖、平等的集体中自由愉快地生活、学习和发展自己,许多心理障碍自然也就不会产生和发展了。

  此外,诸如公正地评价中学生的优缺点,正确地对待犯错误的学生,真正树立男女平等的社会观念等等,也是很重要的。

  二、合理的家庭教育是必要条件

  家庭是培养健康情感、良好习惯、优秀品质和高尚道德的第一个基地,对学生的成长影响极大,对学生心理障碍的产生或消除也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家长不能过分溺爱和娇宠孩子,尤其不能以满足孩子的过分要求作为对学习的奖赏,因为许多不良习惯都是由此产生,最后发展为心理障碍的。为此,家长应该学一点教育学、心理学常识,目前正在兴起的家长学校是值得大力提倡的,尤其是对于独生子女家庭,更为必要。

  第二,家长应该尊重和理解孩子。不少家长认为对孩子拥有至高的权力,可以随意打骂孩子,根本不知道去尊重孩子的人格,更谈不上理解。有些封闭、孤独、狭隘、自卑的学生往往就是这种家庭教育的产物。

  第三,家长应正确认识和估价自己的孩子。望子成龙的心情固然可以理解,但一定要从实际出发,对孩子提出的学习目标不可过高,否则,就会导致他们产生心理障碍。

  三、正确的学校教育是重要因素

  中学生的活动大部分在学校中进行,学校教育应该说是预防和消除学生心理障碍的极其重要的因素。

  第一,为了实施九年制义务教育,我们认为初中不应该设重点学校,所有学校都不应该设重点班。这种等级划分对青少年的心理影响弊多于利。解决这个问题是预防某些心理障碍的一项重要措施。

  第二,对学生平等、尊重、信任、理解应该成为对每个教育工作者的职业要求。学生是人,有独立的人格和尊严,我们的教育工作者要与他们平等相待,尊重他们,理解他们心理上的需要和感情上的渴望。尊重需要是较高层次的需要,中学生对此的要求尤为强烈。而尊重是要建立在信任和理解的基础上的,教师要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个性和需要,沟通与学生的感情,排除学生的心理障碍。

  第三,提倡疏导,忌用堵塞,这应该成为我们的学校教育的一条重要原则。对学生严格要求无疑是正确的,但绝不能用关卡压的手段来对付学生,更不能随意训斥和惩罚学生,特别是对已有心理障碍的学生,堵塞会适得其反。只有通过感情交流、意见沟通、热情帮助、积极引导,才能达到教育的目的,使学生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

  第四,学校应施行正确的性心理教育,让学生科学地认识和了解自己。把青春期教育和道德教育、法制教育结合起来,是可以收到良好效果的。

  四、加强学生自身的修养是关键

  社会、家庭、学校的综合治理可以产生强大的外部力量,但预防和排除学生的心理障碍还必须通过学生的内因产生效果,因此加强学生自身修养才是问题的关键。

  第一,引导中学生每当烦恼、苦闷时,要坦诚地向老师倾吐,求得理解和帮助。遇到表扬或批评时,要自警和自省;遇到诱惑时要自控;要使自己保持开朗和愉快的'心境。

  第二,培养中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学会控制自己的行为和情绪,使他们在学习上应保持适度的紧张,以集中注意力;在行动上要善于自我激励和反省,通过自我暗示、自我克制,克服盲目冲动,把中学生的“独立性”、“成人感”导向自强、自尊、自控的境界。

  第三,教育中学生严格要求自己,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无论听课、自习、复习、作业都要按老师的要求认真完成。学生要学会主动反馈学习情况,如主动回答提问,及时反映疑问,对不懂的、不适应的,甚至不满意的问题都要虚心向老师请教和反映,以求得老师的了解和帮助。

  第四,帮助中学生掌握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比如总结过去的学习经验和教训,看哪些方面对自己有效;也可以比较自己各科的学习情况,思考一下为什么某门课学得好些,某门课却不行,从中找出原因和方法,使学生养成善于总结、思考和自我调节的习惯,逐渐形成一套适合自己的有效学习方法。

  第五,培养中学生尽快适应、关心和热爱班集体,团结同学,与大家建立真诚的友谊。温暖的班集体是良好的学习环境,也是学生健康成长和生活的好园地。

  第六,逐渐树立中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学会辨别是非、美丑、真伪、善恶,懂得坚持真理,抵制不良影响,按“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要求,在完善自我的同时,也起着完善班集体的作用。

  第七,帮助中学生树立新的学习目标。每个升入中学的学生都有一种新鲜感、自豪感,也都有重新开始好好干一番的潜在愿望,这时教育者一定要及时帮助他们树立新的学习目标,这样他们才不会松懈,才能使他们尽快适应中学多学科的学习要求,适应从儿童到少年的过渡。

  家庭教育中如何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有一个好成绩,实际上能让孩子学习成绩好的第一件事,就是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利于激发孩子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帮助孩子形成良好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培养孩子的自学能力,如果能在孩子上学之初就培养其良好的学习习惯,那么对他以后的成功和发展一定会有很大的帮助。

  那么,作为家长,该怎样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呢?

  1.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想让孩子好好学习,首先需要给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家长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大人的态度和周围的环境无时无刻不在影响孩子对学习的态度。

  如家长有空便读书看报,平时给孩子多买一些童话、科普类的书籍,多跟孩子交流一下在校情况,用家长的行为、思想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孩子。而且,家长还要尽可能地为孩子提供一间单独的学习室,让孩子有一个真正的学习空间。

  2.养成专心学习的习惯

  学习是一项非常枯燥的脑力活动,只有让孩子静下心来、专心致志才能提高学习效率,取得好成绩。为了让孩子用功学习的习惯,家长首先必须认真对待孩子学习这件事。

  每天到了这个时间,全家人都要安静下来,不要大声谈话、聊天或者闲扯,看电视的时候把声音关得小一点,给孩子创造一个安静的环境。以后,孩子就会把学习当做生活中的必要程序来完成,每到学习时间,就会主动坐下来做功课了。

  3.养成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

  一个好学生也需要对自己的学习有责任感,而按时独立完成学习任务就是学习责任感的具体表现。因此要告诉孩子,在到了该学习的时候就应该放下手头的一切主动地去学习,应该自己完成的作业决不让别人代替。

  如果孩子做作业中遇到困难,家长只能给以讲解和启发诱导,鼓励他自己去克服困难,找到答案,决不能包办代替。

  做个“不完美”父母

  完全的爱对孩子是牢笼;完美的父母让孩子丧失了独立;孩子有选择的权利,哪怕选择不幸。这里是一些心理学专家的最新教育箴言。

  “做父母”这门“职业”注定要以失败告终

  凡进步都会有副作用。二战以来,西方社会的进步就是群体生存的优先权让位于个人冒险。家庭内部——无论是夫妻之间还是两辈人之间——的互动关系被彻底重组了。而个人的冒险和充分发展的副作用就是焦虑。

  过去,养育孩子完全是听其自然,“粗放经营”;如今,人们花费太多的时间和精力在学习做父母,而且总是惴惴不安于自己做得还不够好。过去是孩子害怕达不到父母的期望值;如今颠倒过来了,父母惟恐达不到孩子的要求。

  在现代社会,每个家庭都只生活在自己的封闭空间,几乎没有互助。如果父母亲中的一个患重病或死亡,孩子的世界就崩溃了。

  在现代家庭里,学问比任何时代都高,可教育比任何时代都差,因为书籍的作用远远补偿不了言传身教不足。

  过去,所有年轻姑娘做了母亲都会带孩子,那是从小耳濡目染得来的。祖母都是一流的“临床医生”,会诊断腹泻、脱水……而今天,母亲们只能带着孩子去看大夫,或者去翻书。父母与孩子的关系技术化、职业化了。做父母成了一门职业。

  孩子越是成为稀有财产,父母就是害怕有闪失。然而十全十美的人是没有的,所以没有一个孩子能达到父母期望的高度。从这个意义上讲,“做父母”这门“职业”是注定要以失败告终的。

  科技知识使孩子与父母平起平坐,甚至高于父母

  过去,女人们习惯说:我要为丈夫生一个孩子,他会高兴的;而现在她们说,我愿给孩子一个父亲——孩子取代父亲,成了家庭的中心。

  在母亲妊娠的晚期,超声波检查甚至能测出胎儿的行为趋向。未来的父母们于是开始规划:“他会是个球星”,“她会是个舞蹈家”……科学技术参与了神话的制造。在早期的人类社会,个人的发展全是由部族规定的;而今天,一个孩子可能是1000种不同的未来。过去,孩子为家庭的规划服务;现在是家庭为孩子的前程服务。

  父亲的权威在丧失,这是一个现实。当科技水平比较低下,社会的运转还是靠男人的肌肉提供能量时,作为力量象征的男人便由此获得权威。父亲是家庭的支柱,他的妻子处于从属地位。然而两代人以后,肌肉的力量失去了它原有的价值———除了在橄榄球和拳击赛场上,科技知识成为新的力量象征。在这个人造的生态环境里,女人的能力丝毫不逊于男人。于是,父亲的权威自上个世纪70年代被女权主义者打垮,但母亲也未能在家庭中分享或取代父亲的地位。

  科技知识使孩子与父母平起平坐,甚至高于父母。父母能够传给孩子的东西越来越少。过去是父亲培养儿子,传授一种职业技能;母亲培养女儿,教给她如何养育孩子。今天,所有这些知识都没有用了,孩子反过来变成了教师。

  过去,人们很清楚地知道一代一代传承的是什么:一个姓氏、一份财产、一块土地、一门职业、一种宗教、一类文化……家庭说:你将信什么什么教,你将在什么什么年纪婚嫁,你将有孩子……今天,我们向下一代传递的更多的是心理上的东西。最重要的传承———快乐、焦虑、冷漠———是在不知不觉中完成的。很多东西都会传递给下一代,只是不以我们自己的意志为转移。

  面对走上吸毒和暴力邪路的孩子,被失败击倒的父母们诚惶诚恐地检讨自己:我充分理解了孩子的痛苦吗?我做得是否还不够好?我做错了什么?其实正相反,这些父母恰恰是过于温和、过于全心全意了。他们当中不乏医生、律师这类职业生涯上的成功者。但在孩子面前,他们没有权威,而且是心甘情愿地放弃权威。

  孩子不需要完美的父母

  放松点,做父母的!别忘了一个有完美父母的孩子该有多累:这等于是强迫孩子快乐,逼着他幸福——因为这是父母的既定目标!“你知道,你当然有自己的选择权,甚至选择不幸。”一位富有幽默感的母亲常对孩子这样说。

  从上个世纪60年代起,心理医生在各种心理咨询和女性杂志上成了教育明星,一种说法占了上风:没有天生的坏孩子,只有没得到充分爱的孩子。人们开始提倡对话、倾听……这一代人的错误在于拒绝冲突。难道他们相信孩子能在没有冲突的环境中成长?对他们不能说不?须知不受禁令约束的欲望是一种暴力,而受到控制的冲突有助于孩子的成长。

  孩子正处于争取独立性的年纪,父母用爱包围了孩子,就如同把孩子关进了爱的牢笼。所以孩子若想冲破牢笼,他们第一个要激烈反抗的就是父母。常听到父母这样说起孩子:“在外面是天使,在家里是魔王。”在外面是天使,是因为他们惧怕外面的世界在家里;是魔王,是因为他们知道自己说一不二。

  肥胖对孩子心理的危害

  据统计:我国中小学生的肥胖率是5%-7%,北京甚至达到15%-17%

  小胖子越来越多,“减肥”这个词也越来越多地出现在校园里,肥胖越来越多的趋向年轻化,青少年塑形减肥也正成为一个日常上的课题。

  肥胖对心理的危害

  肥胖潜伏着许多近期和远期的危害,它将会给心理发展带来不良后果。与正常体重青少年相比,肥胖青少年显得体态臃肿、动作笨拙,一活动就多汗、易疲乏、气喘吁吁,安静时易磕睡等。

  肥胖青少年的活动不灵活,在集体活动中经常受同学的排斥、嘲笑,为保护自尊心就极少参加各项活动或拒绝参加,同时,肥胖青少年逛街买衣服,往往难以买到合适的时尚衣裤,裤子更是紧绷,在当今苗条年代受到嘲笑,久而久之形成自卑、退缩、依赖的心理和行为上的障碍。

  另外,由于肥胖青少年大多不喜好运动,又缺乏应有的体力劳动,因而全身免疫力水平大多低于正常青少年,极易发生呼吸道感染以及各种感染性疾病。

  极度肥胖的青少年还会因皮下脂肪过度增厚,限制自身胸廓和横膈的发育与运动,致使肺通气不畅,甚至会发生心力衰竭症状。

  心理学家认为,肥胖症的倾向常始于幼童时期。有时父母双亲都肥胖或消瘦,因此总不自觉地给孩子多吃东西,胖的父母希望孩子像自己一样,瘦的父母希望孩子消除瘦弱感。由于孩子往往在患病时体重减轻,父母亲常鼓励孩子长胖,因为他们认为胖是孩子健康的象征。

  在孩子幼童时期,父母对孩子的良好行为的奖励或不良行为的惩罚多以提供或剥夺美味食品为主,这在孩子的心理上形成了一种定势:若要赢得父母的抚爱赞扬或避免处罚,就要“多吃”。结果这类家庭的孩子往往进食量大,进食速度快,爱吃含淀粉多的甜食,吃零食多,因而摄入的热量高于身体需要量,长年累月,大量的热能在体内转化为脂肪储存起来,导致肥胖症。

  行为心理学家发现,得肥胖症的人往往是那些将饭菜吃得精光的人,也就是不管实际需要与否,胖子一般总是把面前的食物都吃得精光。例如给胖子们一份超量的饭莱,他们也会吃光,假如给予的份额较少,他们吃完就不主动添加了。而正常人却不是这样,如果给他们吃的东西比平常多,他们很有可能会留下一点,反之则要求再添加一点。

  心理学家在研究中发现了一种十分有趣的现象,即正常体重的人通常是靠身体内部的线索(如胃的感觉)了解自己是否饿了,并依据体内状况控制吃饭时间和进食量,而肥胖症患者则根据身体外部的、环境中的因素来判断自己是否饿了,并以此决定吃饭时间和进食量。有一项对比研究表明,胖子和正常体重人对味美或味差食物的反应也有很大差别。实验中给受试者提供味道很美和味道较差的牛奶冰淇淋混合饮料,结果发现无论是胖子还是正常人都更愿意喝味美的饮料,正常人所喝的味道好的饮料是味道差的饮料量的1.5倍,而胖子喝的味道好的饮料是味道差的饮料量的5倍。

  有研究表明,肥胖青少年在疲劳、孤独、空闲、焦虑、抑郁、生活乏味时,主要以食物作为消遣对象,这与正常体重的青少年在情绪低落时主要采取娱乐的心理防御方式有很大差别。50%的肥胖症青少年患有周期性贪食现象,他们常有大量进食的欲望和行动,自己不能控制,进食时速度快且量大,尔后又感到内疚烦恼;如遇不良生活事件刺激,贪食现象更为严重。另有一种夜间多食症,约占肥胖症的10%,多见于女青年,患者表现为白天情绪波动大,有烦恼抑郁情绪,夜间多食,常伴有失眠、口渴、饥饿感。在肥胖症的研究中,有医学专家对490名实验对象测试表明,性格外向者比内向者肥胖症的发病率高4.6倍;情绪稳定性低分(有神经质倾向)者比高分(无神经质倾向)者肥胖症的发病率高6.8倍。

  培养学生正确的自我归因

  现代心理学家和教育家向家长一致呼吁,要仔细分析孩子的归因方式,帮助孩子使用正确的归因方式,并从小培养儿童积极的“自我归因”能力。

  有这样一个例子。有兄弟两个,一个出奇的乐观,另一个则非常悲观。他们的父母想让他们的性格都改变一些。于是就把那个乐观的孩子锁进了一间堆满马粪的屋子里,把悲观的孩子锁进放满漂亮玩具的屋子里。等了一个小时,当他们打开悲观孩子的屋门时,发现他坐在一个角落里,又抹鼻涕又抹眼泪地哭泣,非常伤心,原来他怕不小心弄坏了玩具,怕挨父母的责骂。

  当打开满是马粪的房间时,发现乐观的孩子正在兴奋地用一把小铲挖着马粪,并不断地把散乱到门口的铲干净。看到父母,乐观的孩子像发现奇迹似地嚷道:“看这儿有这么多马粪,附近一定会有一匹漂亮的小马,我要给它清理出一块干净的地方来”!这个乐观的孩子就是后来的美国总统里根,他从报童到好莱坞明星,再到州长直至走上总统的宝座。

  心理学家在研究上面类似的问题时,发现人们抱有的稳定的情感和态度,大多由他们从小习惯化形成的归因模式所决定。归因简单说就是把失败与成功归于某种原因。

  向外归因表现为遭受失败时首先找寻外部因素,如环境恶劣,背运,并推卸自身应该并能够承担的责任;而向内归因则表现为遭受失败时先反省自己的错误行为,并承担应该承担的责任。向稳定因素归因表明导致失败的因素是不可改变的,一般认为自己能力不够;向不稳定因素归因则表明导致失败的因素是可以改变的,一般认为自己努力程度不够。向不可控因素归因说明自己不能够对导致失败的不利因素有所作为,消极对待;相反则说明自己可以或者能够直接或间接转变失败的不利因素,能够积极地坦然地面对。

  如当孩子不小心撞了桌子,你不要说:“桌子不乖,把宝宝撞疼了,桌子该打。”而应该说:“宝宝把桌子撞疼了,桌子没有眼睛,宝宝有眼睛呀,桌子不哭,宝宝下次一定会小心的!”

  父母若注意引导幼儿学习进行积极的自我归因--即凡事主动自己承担责任,认定事情可以向着好的方向发展,并积极寻求自己可以解决的办法,那么随着孩子逐步长大,他会学会自己承担责任,并善于从失败中吸取教训,最终能够成为把握自己命运的人。

【考生如何轻松应对高考?】相关文章:

如何应对高考的措施02-17

高三考生怎么应对高考05-18

如何缓解高考生的压力02-17

高考生如何调整心态02-17

高考生如何报志愿02-17

高考生家长如何帮高考考生克服考试畏惧情绪02-14

不同水平的学生如何应对高考08-11

高考考生如何加强营养11-11

高考前夕考生如何护眼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