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将中学生道德教育与传统美德教育相结合

时间:2023-08-28 13:15:54 秀雯 教育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如何将中学生道德教育与传统美德教育相结合

  童年和青少年,正是人生观和世界观形成的初期,其言行都处在仿效过程,感受性很强。无论是优秀人格的培养,还是良好习惯的养成,无论是面对挫折时应有的勇气,还是迎接挑战时应有的信心,都离不开少年时期所受的教育和影响。下面小编为您带来如何将中学生道德教育与传统美德教育相结合!

如何将中学生道德教育与传统美德教育相结合

  如何将中学生道德教育与传统美德教育相结合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素以“礼仪之邦”闻名于世,中学生道德教育应与传统美德教育相结合。我国劳动人民历来重视道德修养和文明礼貌,具有悠久的传统美德。在学校精神文明建设中,我们应把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和传统美德教育结合起来,以便更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

  1.传统美德教育与爱国主义教育相结合。爱国历来被看作是一种“大节”。中国人民历来崇尚气节,注重情操。爱国主义思想培育了中国人的正义感和是非观,形成了民族的浩然正气,出现过无数仁人志士,如“北海牧羊”的苏武、“精忠报国”的岳飞、“虎门销烟”的林则徐,以及爱国诗人陆游等。这些仁人志士至今受到人们的称颂,这是因为他们具有“舍己为国”的高尚精神。教师应通过讴歌爱国志士和他们感人的业绩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从而增强学生建设祖国、振兴中华的责任感。

  2.传统美德教育与集体主义教育相结合。中国人历来把“天下为公”、“克己奉公”作为价值坐标。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为历代所颂扬。我们可以把“先忧后乐”作为青少年的格言和道德准则,并注入无产阶级集体主义的新内容,以此作为激励中小学生热爱祖国、热爱集体、热心扶贫帮困、为人民的利益而奋斗的精神动力。

  3.传统美德教育与遵法守纪的行为规范教育相结合。早在两千多年前,曾子就提出“吾日三省吾身”,同时古人又倡导“责己严,待人宽”的原则。这都说明古代思想家已经具备了勇于自我批评、加强道德修养的自觉性。又如“不贪为宝”、“暮夜却金”等典故表明了古人非常重视道德品质修养,把不贪作为人生的珍宝,这对教育、引导中学生严于律己,加强道德修养,自觉抵制、反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具有重要作用。

  4.传统美德教育与孝敬父母、尊敬师长相结合。古人所讲的“仁爱孝悌”、“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最具特色的思想精华。“仁”的核心是“爱人”,即重视人,尊重人,关心人,同情人。在家庭生活中,“仁爱”以“孝悌”为根本,崇尚“父慈子孝”、“兄友弟恭”,从而形成一种浓厚的家庭亲情,进而有利于形成“尊老爱幼”的社会风尚。如果学生对养育自己的父母和教育自己的师长都不尊敬,又怎么能爱他人、爱社会、爱人民、爱祖国呢?因此,我们必须以此来教育学生,在家庭要孝敬父母,尊重长辈;在学校要尊敬师长,尊重每一位职工;在社会,要敬老爱幼,助人为乐。

  5.传统美德教育与文明礼貌教育相结合。我国人民历来注重文明和礼貌。“与人为善”、“平易近人”、“推心置腹”等成语即说明了人要以善良、谦让、诚恳、宽容的态度处理人际关系;“圯上老人”、“举案齐眉”、“曾子杀彘”、“让枣推梨”、“宾至如归”、“千里送鹅毛”等典故,分别说明了长幼、夫妻、父子、兄弟、亲友、主宾等各方面的具体礼貌原则。上述成语、典故是我们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的好教材。教师必须坚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的原则,突出文明行为的训练和养成,如语言文明、礼貌待人、尊敬师长、遵守社会公德等。

  6.传统美德教育与立志成才教育相结合。古人是非常重视立志成才的,并倡导自强不息,持之以恒。如大禹为根除水患“三过家门而不入”,屈原为挽救楚国的危难而“上下求索”,还有“磨杵成针”、“悬梁刺股”、“羲之墨池”等故事,表现了古人有一股为实现理想而甘愿吃苦的决心和恒心,这无疑是我们民族精神中的精华,对教育中小学生立志成才具有极大的启发和教育作用。

  传统文化融入初中德育的实践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初中德育要求学生继承和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师在教学时,应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德育中,健全学生的人格,加强学生的道德修养,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这也有利于构建和谐的社会环境。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初中德育中,还能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升华学生的思想境界。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的现实意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指的是产生于历史,对现在和未来有一定影响的优秀历史文化,这些文化根植于人们的观念和思想中,已经积淀为国民的普遍心理,并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随着历史的不断发展,这些优秀传统文化逐渐成为中华民族较为稳定的文化特质。在优秀传统文化的倡导下,礼义廉耻、忠孝文化、严于律己、尊长爱幼等道德规范深深影响着国民。民族文化反映一个民族的精神内核,因此,民族文化的发展也影响着一个民族的整体发展。而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最高境界是“和”,代表和谐。这个文化精髓规范了人们的行为,起到了维护社会秩序的作用,对中国社会的长期稳定发展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此外,发展优秀传统文化能促进提高国民素质。以儒学为例,自汉朝以来,这种思想主张就逐渐成为我国社会的正统思想,规范着国人的道德和行为,并影响至今。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却面临着道德危机和信任危机等问题。此外,西方的圣诞节、情人节、万圣节等也对我国的传统节日造成一定程度的冲击。优秀传统文化作为历史的结晶,本应该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不应该只以博物馆的陈列品的形式存在,而应该是有鲜活的生命力的存在,要时时刻刻影响我们的现实生活。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初中德育的必要性

  (一)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思想,教师在教学中要让学生意识到自己是中华民族的继承人,要有社会责任感,能对社会作出贡献,这可以让学生的道德意识得到增强。初中生的身心发展正处于一个关键的阶段,其责任意识随着思维认识与思维能力在日常生活中的变化而改变。因此,教师要积极探索高效的德育方法,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展开教学,能让学生在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下,形成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规范自身行为,培养良好的品质,强化社会责任意识。教师将优秀传统文化渗透于德育中,能在循序渐进中启发学生树立命运共同体的意识,有效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

  (二)有利于开展德育活动

  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包含着英雄人物面对困难勇往直前、最终获得胜利的故事,有宁愿自己贫困,也要去帮助他人的故事。教师将这些故事讲述给学生,会让学生在遇到困难时,能勇敢地去面对,同时也会让学生感受到帮助他人的意义,这有利于让学生形成良好的品格,以此达到德育的目标。另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包含感恩精神,将其渗透到德育中,能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体会到父母之恩和教师之恩,让学生学会感恩,这些都是德育的目标。

  (三)让学生牢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在德育中融入优秀传统文化,能让学生牢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初中德育能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劳动、热爱科学和热爱社会主义的思想,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归属感与认同感。在德育中融入优秀传统文化,能有效帮助教师做好德育工作的衔接,引导学生树立道德法制观念,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培养学生的德育意识能起到积极的作用,教师在教学中向学生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意识,同时也能让学生对国家富强和个人发展有更深刻的理解,意识到小家和大家是密不可分的,大家好小家才能好,从而提高自身的德育意识,以便更好地建设社会。

  三、初中德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改革成效不显著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坚持导向性、疏导性、尊重并严格要求学生、教育连贯一致、因材施教等德育原则,积极助推课程改革,将课程改革的成果扩大化,让学生享受到课程改革的利好,提高学生学习质量。但部分教师在教学中不仅没有深入贯彻落实新课程改革的有关精神,而且仍然延续传统的教学模式,没有发挥新课程教学理念的指引作用。在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展开德育活动的过程中,没有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导致德育改革成效不显著,致使学生的正确思想观念与道德意识形成受阻。

  (二)课程结构太过松散

  课程结构是课程目标向教育成果转化过程中的重要决定因素,紧凑且适用性强的课程结构,能保证德育课程顺利开展,过于松散的课程结构则会降低德育课堂教学效率。部分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中,经常不注重课程结构建设,在课程体系的完善过程中,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与学习能力水平,盲目地构建课程结构,导致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难以保证。在过于松散的课程结构中,德育课程的内容选取、编排方案、授课方式等因素会严重影响学生的德育知识学习质量,影响学生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形成。

  (三)实践活动过于单一

  教学实践活动能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保证课堂教学的有序性,使学生在有秩序的课堂学习中高效地掌握知识。部分教师在开展教学实践活动时,没有注重学生的实践活动体验,仅为应付教学检查而让学生配合“走走过场”,此举不利于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部分教师为了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教学中,选择在实践活动中让学生背诵传统诗词,在这种单一的实践活动中,学生得不到有效的德育熏陶,更不能高效地结合优秀传统文化学习德育知识,无法正确认识和深刻理解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思想。

  (四)教师文化素养不高

  部分教师的德育认识无法上升到应有的高度,导致学生的德育工作开展困难。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该从学生的品德教育出发,以优秀传统文化为载体丰富学生对德育的认知,提高德育工作效率。而部分教师由于自身的专业化程度较低,文化素养不高,无法有效地将优秀传统文化渗透于德育工作中,导致学生不能接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无法良好地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四、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德育的对策

  (一)推进德育课程改革

  教师在德育工作中,要想更好地融入优秀传统文化,可以将其纳入考核机制,在对学生进行考核时,不仅只是对学生的成绩进行考核,还要重视学生的德育,让学生能主动地去参与有优秀传统文化内容的德育课程。教师还可以将优秀传统文化资源融入德育教材中,因为教师在开展德育活动时主要依据教材来进行,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德育教材中,会让教师更多地讲解优秀传统文化知识,也能让这些内容变得更加生动、有趣,有利于学生学习优秀传统文化,进而能在潜移默化中对优秀传统文化有更深刻的理解。以人教版八年级上第四单元《维护国家利益》为例,教师在讲解这一课时,可以将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家国情怀融入其中,多讲解这部分的文化知识,让学生产生热爱祖国,并时刻地维护国家利益的思想。学校还可以建立专门的德育师资队伍,主要由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组成,并对这些教师进行一定的培训,或者让他们去师范学校进行学习,让教师的德育能力得到提高。

  (二)营造优秀传统文化氛围

  优秀传统文化内容丰富多彩,包罗万象,教师要善于挖掘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并结合德育内容,将二者进行有效融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掌握教学方法,要能充分了解当代初中生的学习心理,了解其具体的学习需求。在设计教学方案时,教师要注意保证课程的趣味性,应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将更多的趣味性元素融入其中,并将其与优秀传统文化产生联系。如将中国的书法、戏曲、民族服饰、绘画相关的元素加入教学课件中,让学生感受到浓厚的文化氛围,并受其感染,在学习德育知识的过程中了解优秀传统文化。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将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感恩、责任、包容、仁爱、诚信等美德与德育内容相融合,并将其与中学生守则搭建联系,从而起到培养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效果。教师可以应用多媒体播放不同主题的德育案例,营造相应的文化氛围,让学生能被这样的氛围影响,从中汲取丰富的精神养分。

  (三)优化德育课程

  教师可以开展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内容的教学,将心理健康、哲学、人生礼仪等融入其中,并将这些知识进行重组,构建一个以优秀传统文化为中心的课堂,并对德育知识进行丰富。教师还应该将家庭美德、个人品德等融入教学中,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例如,在讲解人教版七年级上第七课《亲情之爱》时,教师可以结合生活实际,教育学生明白父母为他们付出的艰辛和爱,使学生学会知恩、感恩并报恩。学校在开展德育课程时,也可以每周让学生在阶梯教室进行,在教学中对德育知识进行宣传,同时邀请有经验的教师参与到其中,可以先让学生学习中国的礼仪,然后进行一定的示范,学生掌握这些知识,能更加注重自身的修养。

  (四)开展德育实践活动

  教师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德育中,不仅要靠课堂来实现,也要让学生参加实践活动,学生通过实践活动能对优秀传统文化更深刻地理解,也会产生相应的文化意识和情感认知。教师在开展教学时,应该以活动为基础,通过行为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教师可以举办一些有关优秀传统文化活动的比赛,如演讲比赛、诗词比赛、书法比赛、朗诵比赛等,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这些比赛中,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会对优秀传统文化有更好的认知,也能使学习技能得到提高。教师也可以让学生多参加志愿者活动、社团活动,让学生在这些活动中受到熏陶。学生参加社会公益活动也是必要的,这也是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一种方式,可以通过去养老院看望孤寡老人,或在社区进行服务,或捐赠物品来感受德育知识。学生还可以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如帮父母洗脚来感谢父母对自己的养育之恩,也可以向教师表达感谢,或者是去帮助其他的同学,这些都是优秀传统文化所呈现的美德。

  (五)借助节日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优秀传统文化中包含很多传统节日,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教师在开展德育活动时,可以展开讲解这些传统节日的由来,并将其与德育内容相融合,如鼓励学生在传统节日时多回家陪陪父母等。如在端午节时,教师可以直接组织学生去敬老院为老人发粽子,并和学生一起观看和屈原有关的影片,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陶冶情操。学生能在这些活动中感受到传统节日的氛围,并被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所感染,有利于其形成高尚的爱国情操。

  (六)在网络媒体中融入优秀传统文化

  如今网络已经成为人们生活和学习必不可少的技术手段,给人们带来了很多便利。而将优秀传统文化与新媒体技术进行有机融合,能更加凸显网络的价值。因此,教师可以借助网络媒体等彰显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以此来影响学生。具体可以向学生推荐合适的网站、公众号等,或设置优秀传统文化专栏的方式进行专题报道,为了吸引学生的阅读兴趣,可以加入一些社会热点话题,并鼓励学生留言点评,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互动,让学生通过阅读这些平台的相关信息了解优秀传统文化。通过这种方式,学生能更加有针对性地了解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提升其道德品质和综合素质。

  (七)增强教师文化素养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初中德育工作要想开展得好,需要教师不断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更好地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初中德育实践中,为学生的学习发展道路添砖加瓦,利用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作用提高学生的思想境界与道德素养,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教师应正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极德育作用,去伪存真,通过参加学术论坛积极与优秀教师共同开展学术研究,更好地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德育工作中。教师应摒弃传统文化中的糟粕,学习优秀的传统文化知识,提升自身文化素养,认识到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教学意义,不断将德育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教师还应定期旁听优秀教师的课程教学,学习优秀教师的先进教学理念与教育手段,汲取优秀教师的德育工作经验,为保证德育工作顺利开展砥砺前行,为增强学生的道德修养不懈努力。综上所述,优秀传统文化对德育有着重要的意义,处于初中阶段的学生,培养他们的道德意识是很重要的。因此,教师在开展德育活动时,应该向学生渗透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并开展一些实践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其中,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促使学生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如何将中学生道德教育与传统美德教育相结合】相关文章:

道德教育对学生的影响04-28

道德教育实践心得08-22

孩子道德教育的小方法05-31

有关幼儿道德教育启蒙教育03-24

对幼儿进行道德教育的方法12-07

关于孩子道德教育小方法05-31

关于职业道德教育心得11-05

如何将红色文化融入大学教育04-27

如何将将现代教育技术运用恰当0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