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的读书笔记
当阅读了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读书笔记了。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读书笔记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管理的读书笔记,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管理的读书笔记1
暑假读了《学生管理的心理学智慧》一书,从中收获了很多。今年我教六年级,六年级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和发展,竞争压力的增大,社会阅历的扩展,以及思维方式的变化,就可能遇到或产生各种心理问题。特别是社会上的某些不良诱惑,很容易引导学生误入歧途。因此,当教师在引导学生获得知识的同时,便又责无旁贷地担当起孩子的“心理健康医生”。要当心理健康医生,教师自己首先必须保持乐观的心态。
有这么一句话:你最后一次称赞你的孩子是什么时候?也许大家都不记得了!因此,当老师的不要太吝啬自己的言语,要善于夸奖我们的学生,表扬我们的学生。毕竟,他们太需要这样的表扬。
通过阅读,我知道教师要做到上面那些,就要善于做好自身的心理调节及保健工作,了解自我,辩证地看待自己的优缺点:
为了更好地教育学生,教师自己首先必须是心理健康的人。教师的心理健康从根本上说还得由教师自己维护。一个优秀的教师应该能够处理好两个方面的关系—既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同时也重视自己的心理健康。优秀的教师在需要的时候能承受巨大的压力,但他绝不应让自己一直处于压力之中以至于身心俱损,影响工作和生活的正常进行。身为教师,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不断学习和掌握新的知识,尽快适应新的教学观念,掌握新的'教学方法,达到新的教学要求,才能寻求新的发展,也才能真正拥有心理上的安全感。教师不断地接受新知识,开拓自己的视野,也能使自己站在更高的角度看问题,以更平和的心态对待生活和工作中不尽人意之处,对维护心理健康有重要意义。
我们要以积极的情绪状态和较强的感染力,对待教育事业要满腔热忱,对工作要有高度责任感;对学生要奉献自己的一片爱心、对所任学科要充满深厚感情,去感染影响学生。努力做到教态亲切、热情、和蔼可亲,教学语言要生动活泼、富有幽默感。教学方式、方法要直观、形象、丰富多样,富有趣味性。要创设一个团结互助、好学上进的集体风气,使每一个同学在良好的集体环境里成长。
我想,教育学生需要耐心和宽容,用真诚的爱心去感化学生,以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方法去对待学生的错误。让学生静心去寻找自己错误的原因,真正体验到自己的错误给别人带来的伤害有多深,我想这样的耐心和宽容教育学生会收到良好的效果。我们何偿不用呢?
教师是一个特殊的职业,它和其它职业一样需要心理疏导。教育是一门艺术,它和生活一样,不论酸甜苦辣、不论喜怒哀乐都必须去面对去接受。生活需要修行,教育也是一样的需要修行。
如果,我们能够很好的学习周弘和邹越的教育和激励方式,再加上自己所学的心理健康知识,好好地运用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相信,我们每一位老师都能成功!
通过阅读,我也知道了教师除了要深入了解学生,更要善于做好自身的心理调节及保健工作,了解自我,辩证地看待自己的优缺点;学习心理卫生知识和心理健康知识,掌握心理调节的方法,学会缓解心理压力,改善不良人格,提高心理承受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以积极健康地工作热情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去。
管理的读书笔记2
《学校管理的本质》一书封面上的一行小字告诉我们:学校管理的本质是搭台、是成长、是赋能。看似简单的三个词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呢?一眼看来我认为就是递进关系,是否真的如此?带着这样疑问和好奇走进这本书。
一、好的学校管理是搭台
我把搭台理解为服务。管理的最高层次就是服务,教师为学生与家长服务,学校管理者为教师和学生服务,为教师和学生的成长服务。今后我也将在我的职责范围内为大家做好服务工作,增强服务意识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
所谓课程,就是学生全部校园生活的总和。从改变学生气质的角度设置我们所理解的狭义课程之外的广义的课程。关于课程方面,万校长有个做法很值得我们的工会学习:那就是通过工会为教师开设了俱乐部课程。教师可以自由申报开设俱乐部课程,经审核后向全体教职工开放报名,学期结束时学校给予经费支持。这一点,我想今后工会也可以和科研处来联手把对教师开放的`课程能够做起来,之前科研处也在教师会上提过,希望可以落实,在教代会的提案中,也有老师提到这样的愿望。
校本培训确实非常重要。我们行知学校每年寒、暑假在校本培训上的力度是非常大的,会邀请很多全国知名的教育专家,如肖川、鲍鹏山、陈龙安、余文森、把嶙、凌宗伟、韩军等走进学校与教师零距离交流,引领教师发展与成长。而今年担任寒假的校本培训工作的,大多是我们自己的教师,等同于我们自己的教师讲坛,为我们本土的教师搭建这个交流平台。包括学生活动、家长学校也是,搭建平台的目的都是为了学生、教师、家长的成长。
从某种意义上说,学校也应当是家长成长的平台。借助学校这个平台,家长和孩子一起成长。一个能帮助家长成长的学校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好学校。
二、好的管理是为教师和学生赋能
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曾说,管理的本质,就是激发和释放每一个人的善意。管理者就要激发和释放人身上固有的潜能,创造价值,为他人谋福祉。
激发潜能,其实就是创新。创新有两个来源:一个是融合,另一个是封闭。万校长用人类的繁衍形象的说明了融合所产生和带来的变化和发展。这不禁让我想到了我们的集团化办学,如果不是和40中真正的深度融合,不断的发展,再融合、再发展、再壮大。第二个来源是封闭。大家都知道疫情的时候因为封闭,才让我们在抖音上、在朋友圈里看到了五花八门的排遣郁闷和打发时间的创新娱乐方式以及各种创新的美食,我想美剧《越狱》的逃亡办法,估计也是因为封闭而激发出来的。
执行力越强,创新的可能性就越弱。创新需要有三闲:闲时、闲钱、闲情。闲时和闲钱容易有,闲情却不易得。闲情其实就是兴趣,管理不能只靠权威,更要靠涌现。因此,“赋”不等于“缚”“赋”是给予,“缚”是束缚。这又让我想起了过去妇女的缠足,因束缚而抑制了成长,造成畸形。万校长说:因为如果老师想做一件事,就会做得非常好,但如果这件事是学校指派的,教师也许就会敷衍了事。例如我们才组织参加的2021合肥市女工手工才艺作品展,就是老师们自愿主动积极要求参加,报送的每件作品也都是精雕细琢,认真准备。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方面,万校长说,需要给学生自由,给他们空间,让他们可以选择,只有这样,创新才可能发生。一个团队或组织是一个有机的生命体,只有营造了自由生长的生态,创新的成果才会涌现出来。
三、好的学校管理是成长
学校工作的一切出发点,都是为了人的成长。真正的组织管理就是要将法家思路和儒家思路结合起来,外儒内法或者内儒外法,两种思路达到一定平衡。
我认为搭台是基础、成长是目标、赋能是为实现目标而采取的手段和方法。赋能也好、搭台也罢,目的,都是为了教师和学生更好的成长!
所有职业,其实都是在为社会做贡献,都是在成就他人。人生的意义不是我来过,感受过世界的美好,而是因为我来过,有人感受到这世界的美好。
当然,人生的不同阶段有不同的风景与气象。
今天这种交流的方式,就是袁校长为我们这些管理者搭建的一个平台,同仁们高屋建瓴的发言又何尝不是赋予我最好的能量,可以让我继续成长......
管理的读书笔记3
彼得德鲁克是继“科学管理之父”泰勒之后二十世纪管理学的又一位伟大的思想大师,作为现代组织管理理论的创始人,他的诸多作品流传至今,仍被许多大企业和组织的管理者用作指导组织管理和企业创新发展的指导原则。其中《卓有成效的管理者》一书著于上世纪六十年代,是德鲁克的主要研究精力从政治社会学转向组织管理学之后的又一管理学著作。
书中主要从卓有成效是可以学会的、掌握自己的时间、“我能贡献什么”、如何发挥别人的长处、要事优先、决策的要素和有效的决策共7个方面阐述,最终得出管理者必须卓有成效的结论。
德鲁克指出,有效的管理者具有不同的类型,有效的管理者与无效的管理者之间,在类型方面、性格方面及才智方面,是很难加以区别的。有效性是一种后天的习惯,既然是一种习惯,便可以学会,而且必须靠学习才能获得。
总的来说,一位真正卓有成效的管理者,一般应当具有以下6个特征:
重视目标和绩效,只做正确的事情;
一次只做一件事情,并只做最重要的事情;
作为一名知识工作者,明白自己所能做出的贡献;
注重的是出色的绩效和正直的品格;
知道增进沟通的重要性,有选择性地搜集所需要的信息;
只做有效的决策。
经过认真研读结合我的实际工作和个人认知,本文将从读书心得和实际工作体会结合的角度,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阐述。
1、德鲁克最先意识到“知识工作者”将成为社会生产力的主流,并需要不同于蓝领工人的管理方法,提出了“每个人都是管理者的概念”,管理的本质是为了提升效率并创造价值,组织管理理论的发展最终证实具有“高效组织”的企业得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争得资源成为具备全球竞争能力的国际跨国公司。简言之,德鲁克将“知识分子”的组织效率问题提升到的企业生存发展的核心高度。
作为启源设计院下属监理公司的一名普通管理者,所面对的环境属于知识密集型企业,管理的类型通常属于通过知识做出决策,并管理促进组织产生成果的知识工作者。然而知识工作者的产出是需要经过思考、设计、决策等无形的东西,很难被量化。因此根据德鲁克的理论可以得出三个新的衡量指标,即成果,主要有三个特征:首先成果能落地,知识工作者的产出只有付诸行动,才会发挥作用;其次成果有效率,如果一个管理规定在制定后半年才开始执行,可能就会失去其生效的最佳时机;最终成果需要作用于组织外部,停留在内部的只能叫成本。
然而现实中,往往也有一些困难阻碍管理者追求卓有成效的脚步,例如管理中难免存在一些受制于组织流程机制的制约,在我日常工作中,从事办公室管理事务时,时间比较碎片化且大部分“属于”别人,对于最重要的事情的处理偶尔感到精力不足。因此,学习如何掌握自己的时间提升效率对我是至关重要的。
2、善于利用有限的时间
相较于人力、物力、财力等各类资源,时间资源是最稀有的,它丝毫没有弹性,无法调节、无法贮存、无法替代。但是任何工作又都需要耗费时间来完成,因此,一个有效的管理者最显著的特点就在于珍惜并善于利用有限的时间。
对此德鲁克提出了三个步骤:首先是要记录自己的时间,找到“时间都去哪儿”了,处理完某一个工作后就立刻记录,不能事后凭记忆补记;其次分析并进行系统的时间管理,找出哪些时间是不必这么花费的,那些不产生效益、浪费时间的事情,可以从日程表里删除。例如参与人员过多效率低下的会议、将常规工作放权交办下属,在解放自己的时间同时不影响办事效果,尽量消除浪费时间的活动;减少浪费别人的时间,比如有些会议,往往会有很多无关的人被拉进来,生生陪着开会,这就浪费了大多数人的时间,有效会议只需要找到核心成员就可以了,其他成员通过会议纪要也可以了解会议内容;还要集中自己的时间,减少非生产性工作所占用的时间。这里德鲁克提到了一个比较好的方法值得借鉴:作为管理者应该多问问下属,让大家一起想想:“到底我做了什么,浪费了你们的时间?”如果能够得到真话反馈,那管理则会更加有效。
这里我感触最深的是授权,其实授权并不是直接将自己的工作交给别人去做,否则容易引起同一件事情责任人和承办人不一致的情形。正确授权应该是,事情交给下属去做,但结果把控还是在自己手里。因此,真正的授权的意思是,把可由别人做的事情交付给别人,这样才能做真正应该由自己做的事情。这些都是管理的有效性的基础。
最后,还要给自己留出整块的时间做重要思考,留有余地,去做可能艰难但却比较重要的事。
3、注重边际贡献,要事第一,提升工作绩效
管理者的思维是要时刻警醒我“想做什么、有能力做什么、现在应该做什么”。管理的目的是为了提升效率。进一步细分,就是劳动生产率、组织效率和个人效率。
提升绩效的关键之一是重视贡献。“贡献”是即指对外部环境、社会资源也值对目标客户的直接贡献。管理格局不应仅受限于组织内部,考虑公司内部甚至部门得失,不大关心外部环境及市场的真正需求,只有重视贡献,才会凡事想到业主、想到服务对象,其所作所为都考虑是否为甲方效益尽了最大的努力,才能达成互利双赢。有效的管理者需要重视组织成员的贡献,并以取得整体的绩效为己任,争取提升效率,以最小的成本获取更大的收益,使边际效益最大化。
聚焦有效的管理,永远集中在少数领域中,建立有效的工作秩序,并不是什么都做,德鲁克认为有效性的秘诀在于“专心”,有效的管理者做事必“先其所当先”,而且“专一不二”。因为要做的事很多,而时间毕竟有限,而且总有许多时间非本人所能控制。因此,有效的管理者要善于设计有效的工作秩序,为自己设计优先秩序,并集中精力坚持这种秩序。当一大堆工作扑面而来的时候,还是要分清主次,有优先顺序。如果做事胡子眉毛一把抓,其有效性势必会大打折扣。
德鲁克提出在提升工作绩效时主要考虑有三个主要方面的绩效:直接成果、企业价值的实现并树立企业的价值观、未来的人才储备并培养企业自己的人才,帮助企业持续生存。企业的直接成果是销售额和利润,针对监理公司的工作,就是为业主把好关、对建设工程的质量和全生命周期负责,以成果为核心的原则,能够保障在时间冲突的情况下,一切任务都要以成果为第一要务;价值的实现指的是社会效益,企业应为社会提供力所能及的服务;未来的人才开发可以始终保证企业后继有人,如果公司仅能维持今天的成就,而忽视未来的行业发展趋势,那它必将丧失其适应能力,不能在变动的市场竞争环境中生存。
对个人而言,我认为在处理日常工作时也应时刻保持要事第一的法则,要事就是管理者必须做的事情。“要事优先”的两个原则是:第一、摆脱不再具有价值的过去。经常检讨工作计划,不断问自己“这件事情还有继续做的价值吗”,如若不是非办不可就放弃,把人力资源转移到其他有价值的事情上。第二、掌握正确的优先顺序。做重要的事,而不是紧迫的事。重要的工作瞄准了未来,紧迫的工作是应付过去。
4、组织的目的是使平凡的人做出不平凡的事
德鲁克认为:组织的目的是使平凡的人做出不平凡的事,自身应从组织需要出发,承担自身发展和工作安排的责任。
企业或部门的发展不单单依赖于凤毛麟角的天才。考察一个部门是否优秀,要看其能否能使普通员工取得比其单个叠加看来所能取得的更好的绩效,能否使其成员的长处都发挥出来,并利用每个人的长处来帮助其他人取得绩效。部门的组织任务还在于使其成员的缺点最好能相抵消,这其中包括了发挥自己的长处、用领导的长处、用同事的长处以及使用下属的长处。这其中,另我觉得较为新颖的是德鲁克先生特别提出了管理上司的理念。
管理上司并不是要挑战领导的权威,而是形成对领导的影响力,以便寻求更多的配合与资源协调,此时需要充分考虑自己的领导取得的成就,需要什么帮助,又如何发挥他的长处?管理上司要做到三点:不勉强、不抱怨、不改变。
管理的对象是人。管理的任务是让人们能够合作,将每一个人的长处都发挥到极致,使他们的短处无关紧要,使其相互信任组织里的每一个人,最终实现组织绩效的最大化,而不是仅仅依靠个人。管理的最高境界是“无为而治”,要达到这个境界,管理者就得学会激发被管理者进行自我管理。
自我管理的前提,是管理者能够用人所长。善于发挥领导的长处、挖掘出每个部属的长处,看到下属的闪光点,善于用其所长为他们立下近期与远期的目标,让他们更上一层楼;于此同时还要针对其个人弱点,定下对策,使他们在发挥自己长处的同时,不至于受到弱点的牵制。专注于发挥自己的长处,把自己放到那些能发挥长处的地方;同时也要尽可能少把精力浪费在那些自己不擅长或不能胜任的领域上,毕竟从“0”开始要比从一流到卓越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
就个人而言,我认为对自身的自我管理也尤其重要。学会自我发展,对自己有深刻的认识,不仅清楚自己的优点和缺点,也知道自己是怎样学习新知识和与别人共事的,并且还明白自己的价值观是什么、自己又能在哪些方面做出最大贡献。必须知道把自己放在什么样的位置上,才能做出最大的贡献,因为只有当所有工作都从自己的长处着眼,才能真正做到卓尔不群。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我保持着高度的警觉和投入,得明白自己应该擅长什么样儿的工作,目前,某些情况下我只知道自己不擅长从事某项工作,然而,要提升工作的绩效,成为高效的管理者,只能靠发挥自己的长处,如果从事自己不太擅长的工作很难达到目的或取得成果,且更不用说那些自己根本干不了的事情,因此我还需要知己所长,才能知己所属努力培养个人兴趣和职业发展的结合点。
实际上,今天的.公司并不怎么管员工的职业发展,作为知识工作者必须成为自己的主宰者,清楚何时需要改变发展道路,并在今后的职业生涯中不断努力、干出实绩。德鲁克说:“管理的本质,其实就是激发和释放每一个人的善意。”因而,一位真正卓有成效的管理者正是如此,能够用自己的真诚与信任,点燃他人的梦想,成就组织更美好的明天。
5、培养有效决策的能力
德鲁克在书中阐述,管理者的角色复杂、任务繁多,“决策”是管理者特有的任务。有效的管理者,并不做太多的决策,但做出的决策都是重大的决策。做的必须是是有效的决策。决策是一套系统化的程序,有明确的要素和一定的步骤:首先要判断是否需要做出决策;其次对需要决策的问题进行分类并界定对组织内外的影响范围,判断什么是正确的,弄清事实真相,把握问题根源,才能以最少成本,做出正确的决策;而后让别人接受决策;再将其转化为行动,并用实际结果检验决策;最后归纳总结分析得失为提升下一次的管理风险抵御能力做好准备。
老好人不会是好的管理者,有效的决策往往是力排众议,而不是在“众口一词”的基础上做成的。比如杰克韦尔奇砍掉通用电气的业务线,背负着巨大的压力,不成功便成仁,如果始终跟群众路线保持一致,那么必然把车开到沟里去。
6、取得成效的关键还是要深入企业实际,执行力至关重要
事实上,一项决策如果没有列举一条一条的行动步骤,并指派为某某人的工作和责任,那便不能算是一项决策,最多只是一种意愿而已。
加强执行力建设,刀锋直指“不作为、少作为、慢作为”现象。比如,以往要求基层单位报方案、拟计划,不少单位总是拖拖拉拉,慢慢腾腾。这种“不作为、少作为、慢作为”不仅是态度问题,更是执行能力问题,它完全违背了执行力建设的宗旨,是必须彻底摒弃和消灭的。为了彻底改变这种陋习,公司各级管理人员结合企业自身状况查原因、开处方、打补丁,用苦口婆心的说教,用潜移默化的帮扶,用有的放矢的整治,努力“唤醒”那些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中依然不在状态的人。
(一)加强执行力建设的理论学习
组织学习企业各项管理制度和管理规定,准确把握企业各项制度要求,并通过拓展学习《执行重在到位、关键在于落实》、《细节决定成败》、《执行力是训练出来的》等理论书籍,使员工做到学习有心得、有体会、有效果。
(二)注重执行力建设的活动实践
通过组织开展技术竞赛活动,把执行力建设的目标融入日常的工作和生产中,使执行力建设与日常工作紧密结合;把年度任务层层分解,明确到责任人,真正实现人人肩上有担子,人人身上有指标。很多时候,企业用工有了明确的目标,做事情才会有方向。很多情况下,员工的工作出现偏差本身就是目标不明确造成的。建立领导干部24小时值班制度,明确“干部在现场不能发现问题是失职,发现问题不会处理是不称职,发现问题不处理是渎职”。
(三)加大执行力建设的责任追究力度
广泛树立“马上就办,办就办好”的执行理念,使企业每一项制度、决策、部署都能深入贯彻、落到实处。同时,严格责任追究,建立健全严格的检查督办和责任追究制度,做到有问题必发现,一经发现必严查,一经查实必问责,坚决纠正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的行为。对存在的管理失职和执行不力等事件给予相应处罚。
(四)建立执行力建设的考核体系
以坚持奖罚公平、公正、公开为原则,开展季度考核工作。通过与奖金挂钩的方式,评价部门相互间合作意识情况、沟通协调情况,工作纪律情况、工作成效情况等。同时深化绩效考核,对年初制定的各项目标和指标的过程和结果进行整体评价和适当奖惩,充分调动管理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五)细化执行力建设岗位职责
通过“一岗双责”把各项工作目标细化到每一个工作人员,真正做到责任明确,任务清楚,执行到位。部分单位开展了履职履责宣誓活动,就如何在各自工作岗位更好地履职履责做出了庄严保证。各单位在执行过程中主要通过四个方面落实岗位职责,提高执行能力。持续推进全面预算,采用试点先行的方式,进一步完善全面预算体系与项目管理体制,加强预算执行的过程监督,加强目标执行结果考核,确保预算目标执行到位;生产进度方面,按照帮促后进项目、整改问题项目的原则,逐个项目进行细化部署,落实进度、质量和成本管理;合同管理方面,清理管理死角和管理陋习,突出签订各类合同协议的时效性和程序性,严格实行分包月结算制度,规避管理风险;强化设备物资管理,对物资设备管理问题进行针对性整改,突出设备物资计划的落实,使成本数据更加紧贴实际,真正做到系统管理“纵向到底”落实于现场;安全管理方面,加大惩处力度,将检查存在问题及时通报并责任到人、责令限时整改,对未整改或整改不到位的给予相应的惩罚。
(六)选树执行力建设学习典型
注重以正面的宣传和先进管理经验、事迹做典型引导,对在执行力建设年活动中开展优秀的项目部和先进个人及时选树,认真组织学习其在执行力建设活动中的先进经验和做法。
最后想说的一点是我们总是计划地很美好,目标定得很具体,但落地执行,却一塌糊涂,最终只能是不了了之,黯然收场。没有执行力,再好的思想也只是纸上谈兵。基层管理者的成长不是预先规划的,而是在知道了自己的长处、工作方式和价值观后,准备把握机遇时水到渠成的。知道自己属于何处,如何使一个勤奋、有能力但原本表现平平的普通人,变成出类拔萃的工作者。
以上是我读完《卓有成效的管理者》后一点心得体会,不足之处希望老师指正,谢谢!
管理的读书笔记4
原创:justyan;『精力而非时间,是高效的变现的基础』。高效的行动是通过充沛的精力来支撑完成的,而不是简单的时间堆积。所以如何通过技巧性的精力管理来保证我们的精力状态就是本书的要点。
精力管理的4个原则
全情投入需要调动四种独立且相关联的精力源:体能、情感、思维和意志(4个维度互相作用于精力)
因为使用过度和使用不足都会削弱精力,必须不时更新精力以平衡消耗(有节奏的消耗和更新精力)
为了提高能力,我们必须突破自己的惯常极限,模仿运动员进行系统训练(类似肌肉不断撕裂重组,越来越强壮)
积极的精力仪式习惯,即细致具体的精力管理方法,是全情投入、保持高效表现的诀窍(习惯成自然,好的习惯可以减少精力消耗)
精力的4个来源
这4个来源对应着4个不同的维度,分别是:体能、情感、思维和意志。
体能(健康最重要)
从生理学的角度看,精力来源于氧气和血糖的'化学反应。从实际生活来看,精力储备取决于我们的呼吸模式、进食的内容和时间、睡眠的长短和质量、白天间歇恢复的程度以及身体的健康程度。
上面一段话可以简单概括为:通过呼吸、食物、睡眠、间歇行锻炼这几个方面来改善自己的体能。
其实我们经常说的:『管住嘴、迈开腿』类似,要是含糖量低、低热量的食物,多喝水,同时还有通过间歇性强度的锻炼来提升自己的心肺水平。基本上做到这几点之后体能会提升一个水平,从而摆脱『亚健康』的状态。
情感(将威胁转化为挑战)
情感方面概括起来就是调动积极的情绪(喜悦、挑战、冒险和机遇)疏导和管控负面的情绪(恐惧、沮丧、愤怒和悲伤)。
要学会保持平和的心态,这是驾驭所有情感的基本。要学会合理的管理自己的各种情感,比如多与他人沟通、多与家人相处、定期与朋友同学聚会,这些方式都可以起到很好的效果。
思维(专注和实现乐观主义)
最有益于全情投入的思维精力是现实乐观主义-看清事物真相,却仍朝目标积极努力
优化思维精力的关键在于思想准备、构建想象、积极的自我暗示、高效的时间管理和创造力
通过上面两段话我们可以明白:积极乐观的思维方式可以更好地帮助我们管理精力;我们常说的『身心健康』这个『心』就是指的是我们的思维方式,要用积极的心态和思维方式来看待世界。
意志(有目标的人生才有意义)
知晓生命的意义方能忍耐一切-尼采
意志精力取决于你的价值取向和人生目标。没有目标的人生是痛苦,回到那个著名的问题:你的存在意义是什么?那些拥有明确的人生目标的人往往有着强大的意志力,因为他们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不会因为受到挫折或者失败就放弃。在某些情况,意志力甚至可以弥补严重不足的体力精力。所有,强大的意志力取决于你有多坚信你的能够达成你的目标。
精力管理(仪式习惯)的三个步骤
建立仪式习惯的三个步骤:明确目标、正视现实、付诸行动。
明确目标
『你的人生目标是什么?』这个问题可能大多数人都没有好好想过。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找到一个存在的理由,也就是『使命感』,而不应该是每天浑浑噩噩的如同行尸走肉一般的存在于世。如果没有强烈的使命感,我们很容易迷失在生活无常的风暴里。要创造价值,正如乔布斯说的『或者就是为了改变世界』,找到自己的『人生目标』,强烈的使命感可以为我们提供巨大的、持久的精力。
正视现实
要『认识自己』,经常的自我剖析和自我反省,记录当前精力管理状况。在上面提到的精力的4个来源中自己在那些方面做的不够好,有那些方面可以提升等等,要经常『复盘』,这样我们就知道我们与理想的精力管理差距在哪里了。
在这个过程中也要保持开放的心态,承认自己的缺点和不足,不要自我欺骗,认为自己就是正确的。
付诸行动
良好的习惯能把生活变得有条理。要建立良好的习惯按照《习惯的力量》中提到的习惯三要素:触发点、惯常回路、奖赏入手,在这里就不展开了。总之,良好习惯更加有益于我们的精力管理,我们应该循序渐进的培养好习惯,比如打算锻炼身体,可以先从一周三次,每次步行15分钟开始,然后逐步的增加步行时间。
管理的读书笔记5
大三上学期我选修了管理学,因为担任校纪检部部长想了解一点有关管理的学问,以前对于管理学不了解,但对管理有些了解,但不系统。经过半年的公共选修课的学习,我有了不少收获,慢慢知道原来管理不仅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通过学习,我发现这门学科涉及面非常广,有效的管理,是没有一种固定模式的,但好的管理必须符合一定的标准,首先必须是结合实际,对不同的情况、不同的目标,都会有很多个管理的选择,而我们则要从中选择一种最有效、最节约,或最易实现的办法。因此,我们必须要先认识到一个最核心最本质的目标。
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对于管理提出了经典论断,而有关企业管理更是情有独钟,所有的企业都是由无数人来担任无数职位然后形成的,因此所有的企业都有一定的组织结构和工作方式,同时每一个职位的人,不论是管理者、技术人员、工人,他们需要完成的工作也是在一定的计划内的,这些都是企业在运作前需要设计规划好的内容。因此管理的第一项也是最重要的任务便是把这些工作的结构和内容计划安排好。单从工作的角度看,如果一个企业的组织结构达到了最合理最科学,而企业中每个人的工作也是最恰当最精准,那么这个企业就能做到已最少的投入换回最多的回报,现实中这是不可能的,因为永远找不到一个最完美的组织结构,现实的要求在不断改变,如果要“最完美”,那就必须不停的改变,这对于管理者来说也是极不现实的,因此管理学家只是致力于更大地提高工作效率,而非求一个“最完美”。
其次,如果说对于工作方式的设计和调整是属于比较固定和硬性的话,那么对于人的工作则是充满弹性和不固定因素的。因为人和工作方式是不同的,人的心理和生理上的各种因素会影响人工作的效率。如果想提高工作效率,对人的关注是绝对不能忽视的,霍桑效应就说明了这一点。如果不这样,光靠改善组织结构,越来越机构冗肿,这样会使其办事效率大大降低。如果长久忽视对人的关注,则会产生更消极的影响。对于人,管理者要做到的是,使人的工作效率达到最大,这需要人对工作有很大的积极性,并且一切工作因素都是利于人发挥出他们的最大工作效率。工作环境、人际关系、奖励机制、竞争秩序等方面都是非常重要的。在这一方面,梅奥的人际关系学说开创了这一领域。他通过著名的霍桑实验,提出了与科学管理不同的新概念,包括工人生理、心理的需求、非正式组织。梅奥的理论使人们开始关注工作中的“人”。一个和谐愉快的工作环境、一群和睦竞争的工人、一股积极向上的工作风气,能产生的工作效率将会很大地超过一般情况下的工作环境。这一方面显然不同与工作方面,充满着很大的弹性和变化,也对管理者有更高的要求。不同类型的管理者或许会营造截然不同的工作环境,即使是优秀的管理者也是一样。好的工作环境没有特定的`标准,只要能更好地促进人们工作就算是。管理者需要有很强的人际交往和沟通能力,才能把对人的工作做好,这一点也是相当的不容易。总的来说,对于人这一方面,虽然不及对于工作那一方面重要,但是它产生的效果可能更显著,同时也会给一个企业带来一些不能靠改善工作带来的效果。
我认为企业中的管理,大致可分为对于物和对于人的管理,而管理所包括的计划、组织、控制、激励、领导五方面工作,都可以包含在这两方面的具体任务之中。管理是一种艺术,它需要管理者有各方面的能力,同时其具体操作方法又不局限和拘束,需要有很好的创造力。学习管理学,我想不光是要学习管理学本身的学科内容,也要从其他方面全面的提高自己,更要在实践中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管理学是一门很需要自己思考、研究和发现的学科,并且所学的知识都必须要经得起实践的考验,在实践中创新管理模式。
管理的读书笔记6
在《科学管理原理》一书中,泰勒系统地提出了科学管理的基本思想、基本内容以及科学管理的具体方法。在科学管理的基本思想方面,泰勒提出了专业分工、标准化、最优化、等一些管理思想。在科学管理的基本内容方面,泰勒对企业作业管理、组织管理等进行了全面阐述。其中包括对工人的挑选和培训、标准作业条件、明确规定作业量、建立激励性的差别工资报酬制度。在管理科学的方法方面,泰勒提出了定额管理、差别计件工资制、挑选并合理使用第一流工人以及如何进行标准管理的一系列具体的步骤与方法。
本书主要由科学管理的基础和科学管理的原理这两章组成:
第一章,作者主要讲述了,雇主与雇员的真正利益是一致的,可这种情况很难达到。他说财富最大化只能是生产率最大化的结果。其实这就讲述了生产率的重要性。作者认为,管理人员和工人亲密无间的、个人之间的协作是现代科学或任务管理的精髓。也认为劳动生产率的下的原因有三个:
1、谬论:在商业中,如果每个人或每台机器的产出增加了,那么最终将导致大量工人的失业。
2、不完善的管理制度“磨洋工”。
3、单凭经验行事。
因此,针对这些问题有一个较为科学的方法,那就是通过消除工人作业中不必要的动作并以快捷的操作代替缓慢而无效的操作,可节约大量作业时间,进而提高产量。
第二章,主要讲述了,科学管理的原理四个基本组成要素:
第一,形成一门真正的科学。
第二,科学的选择工人。
第三,管理者与工人之间亲密有好的合作。
科学管理的提出,是为了改变“积极性加刺激性”管理的现状。科学管理的原则,又或者说是基本内容。包括以下四条:
第一,对工人操作的每个动作进行科学研究,替代老的单凭经验的办法。
第二,科学地挑选工人,并进行培训和教育,使之成长;而在过去,则是由工人任意挑选自己的工作,并根据其各自的可能进行自我培训。
第三,与工人们亲密协作,以保证一切工作都按已发展起来的科学原则去办。
第四,资方和工人们之间在工作和职责上几乎是均分的,资方把自己比工人更胜任的那部分工作承揽下来;而在过去,几乎所有的工作和大部分的'职责都推到了工人们的身上。
所以科学管理理论很明显地是一个综合概念。它不仅仅是一种思想,一种观念,也是一种具体的操作规程,是对具体操作的指导。它们是:首先,以工作的每个元素的科学划分方法代替陈旧的经验管理工作法;其次,员工选拔、培训和开发的科学方法代替先前实行的那种自己选择工作和想怎样就怎样的训练做法;再次,与工人经常沟通以保证其所做的全部工作与科学管理原理相一致;最后,管理者与工人应有基本平等的工作和责任范围。管理者将担负起其恰当的责任,而过去,几乎所有的工作和大部分责任都压在了工人身上。
从本书中可以了解到,泰勒的一系列工时研究所用的时间并非一两个月,而是几年甚至十几年。这也启示我们,做研究要有一个平和的心态,不应急功近利。这样,经过纵向与横向的比较、综合的比较后,我们得出的结论才会更具有说服力。泰勒认为必须采用科学管理来代替传统的经验法则。科学管理是建立在劳资双方利益一致的基础之上的。他要求企业的每一个成员充分发挥最高的效率,争取最高的产量,实现最大的利益。这既阐明了科学管理的真正内涵,又综合反映了泰勒的科学管理思想。
泰勒的管理理论看似简单,其实内涵极为丰富,需要我们不断研读,也需要我们不断地实践,才能实现组织管理的目标——“使雇主的财富最大化,同时也使每一位雇员的财富最大化”。管理,是一门博大精深的科学。人们总是在寻找各种办法以希望找到最优的管理体系,殊不知这些仅仅是为管理理论的升华奠定基石。我也只能在工作中慢慢摸索,希望能对管理之道有所提高。从而可知《科学管理原理》是一本很经典的书。从词义上理解,管理通常被理解为主持或负责某项工作。人们在日常生活上对管理的理解是这样。平常人们也是在这个意义上去应用管理一词的。但自从管理进入人类的观念形态以来,几乎每一个从人类的共同劳动中思考管理问题的人都会对管理现象做出一番描述和概括。并且顽固的维护这种描述和概括的正确性甚至唯一性。人类从来就不曾取得对于管理定义的一致解释。但泰勒提出的管理问题依然存在,他总结的管理经验依然有益,他研究的管理逻辑依然普遍,他创造的管理方法依然有效。
读完《科学管理原理》让我明白从每个工人的每项操作中,都可以归纳出科学规律来。懂得了科学管理就是要预先制度任务计划并实施这些计划。感悟到了泰勒所讲的同样的原理,也能以同样的效力运用到所有社会活动中,这些活动包括家庭管理、农场管理、大小商人的商业管理、教堂管理、慈善机构管理、大学管理以及政府各部门的管理,等等。在实际生活中也体会到用科学管理的方法做事所带来得快捷与效率,更节约了时间。读了这本书以后,我在做某些事的时候就会去想,有没有更为科学的方法让事情做得更好一些。因为我个人认为科学的管理方法比一般的管理方法的实用性更强。以前对管理的认识面很窄,认为管理只存在企业、组织等人数聚集的多的地方。从来没想过在个人生活中也是如此的重要,更不曾想到以科学的方法来管理是一种更完善的管理制度。读了这本书让我对管理有了一个新的认识,也让我的知识面变得更加的宽广了,真的是受益匪浅。
管理的读书笔记7
阅读目的:
1、如何通过时间的管理创造出美满的生活?
2、怎么在工作与生活之间寻求平衡?
3、如何充分利用一周的168小时去工作,同时保留私人时间,以及如何将这些应用到你的生活之中?
阅读感受:
因为这段时间开始对管理生活,人生目标以及时间的管理开始感兴趣,就入手了这本《时间管理手帐》,现代很多人总在忙于工作,无法平衡好生活与工作,总是在说没时间去健身,旅行。尤其是有孩子的家庭,更是因为孩子的存在,而失去了很多私人时间,无法平衡好家庭与工作。而本书正是针对了人们所说的没时间,作者给出了时间的计算以及掌控,尤其针对有孩子的母亲,很多母亲在有了孩子之后会选出退出职场,全身心的照顾家庭,但是家庭与生活是可以很好的平衡的,只要你掌控好时间,你是掌托者,而不是让时间推着你走。
作者有一个观点非常有趣:我们每个人一个星期都有168个小时,除去睡觉一周48小时,工作最多算你一周70小时(但是正常工作时间是一周40小时)你还有50小时的私人时间。
我从来没有去这样子计算时间,总觉得每天都在工作,根本都没有自己的私人时光,但是作者这样子的推算彻底敲醒我对于时间的概念,而我要怎么掌控好我剩下的私人时光是我需要进一步去研究的,至少现在我知道,我是有时间的。
精华摘抄和启发:
1、你应该要勇敢一点,创造自己想要的生活就是要鼓足勇气采取行动。
2、员工应当拥有自己的生活。如果公司不能把员工的工作量保持在一个合理的水平,那就是管理层的失败。
3、工作的成果比工作的时间更重要。
4、提前计划意味着生活还是会有时纷乱,但是我们也可以做出一些改善。
5、在生活中,即使你不能改变任何事情,你也可以尝试改变一下你的思维模式。
6、培养对美好时刻的`关注是一种技能,是可以学习并且实践的。
7、我发现若要享有休闲时光,就需要处理“需求”和“供给”之间的关系。需求意味着有一些事情是你主动想要去做的,你也需要有时间供给,以便去做这些事情。
作者观点方法:
一、交替轮班。
可以与孩子的时间错开了,例如下午提早离开办公室去接送孩子放学,而在孩子休息的时候开始进行工作。
二、远程工作。
可以试着在一周中拿出一天在家里工作,节省下路途的时间,更加的灵活化。但是在那天要拿出一些很有分量的工作成果。
三、避免24小时陷阱。
更多的着眼与168小时的方案,不要陷入24小时陷阱,思考者需要每天都陪伴孩子,你可以在周一到周三工作时间长点,周四周五工作时间短点。把眼光放远去看,一个星期,而不是一天。
四、安排周末计划。
可以在周末安排适当的工作,来为工作日的工作做准备,并且缓解工作日的工作压力。
五种方法帮助人们选择工作状态,把重点放在那些重要的事物上。
一、提前计划。
意识到时间就像是下象棋,而象棋大师总是会提前想好几步棋。
二、做有意义的工作。
“要事第一”的真正意义在与,你应该把最重要的工作和效率最高的时段结合起来。
三、指导他人。
四、有策略的加班
五、预留“余闲”
在日程表中留下一些空余的时间。
时间管理策略:
1、学会估算时间
2、利用上下班的时间
3、善用旅途时间
4、学会一心多用
5、利用额外的时间
6、利用点滴的时间
下一步行动:
1、调整自己的工作任务清单,一个人的精力通常在早上8点左右,把重要困难的任务安排在早上,而不那么重要的任务可以安排在下午,提高工作效率。
2、在下午4点进行工作分拣,在下班的一个小时前重新审视一下未完成工作清单,看看是否有些工作可以在第二天完成的,可以减少不必要的加班。
3、带着目标去参加会议,清楚会议的内容以及出席会议的人.
4、出席任何场合,多像人们主动打招呼,多介绍自己。
5、在自己开会的时候,时不时给到员工突人发式的提问,或者试一试问那些从不主动开口说话的人有什么想法。
6、学会估算每项任务需要花费的时间,更加有效的计划清单。
管理的读书笔记8
1,与众不同的自我推销:“上帝”也要推销自己.
2,一是时刻想着为顾客创造快乐;二是与众不同的推销方式。
3,营销是双向式的,即买者和卖者的相互沟通日趋重要。我们在强调“顾客是上帝”的同时,作为顾客的我们是否也应具备基本的推销“上帝”的方法呢?
4,推销自己良机难逢,抓住了它!缺乏推销自己的意识,大忌:在公开场合使人难堪。(抓住机会)
5,新意,不可复制的。
6,当一个企业的产品在市场上跌到低谷并遭遇信誉危机时,产品形象的再造就是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再造的关键,是要找到适合市场需求的新的产品形象主题,即所谓的品牌主题。
7,守信用,要诚信!
8,一位客人在餐厅用餐,他叫来了餐厅老板,说:这个红烧鸡块里,怎么还有鸡毛?老板说:这,这,这个嘛,是我们的防伪标志!
9,人是群居的动物,如果要离群索居,那另当别论。不然,自绝于群体其实是自我毁灭的同义词。和一群狮子相处,最好的方式就是将自己变成狮子。一昧阻止狮群猎食的结果就是自己成为它们的食物。自然生存的法则,才是不变的真理。
10,企业家要创新,有时就不得不进行“破坏”,甚至破坏他自己亲手建造起来的大厦。管理学的老鼻祖熊彼得讲过一句话,说所谓的“企业家就是从事创造性破坏的那些人”,就是说他要在创造中进行破坏。我们是否有勇气打破我们赖以成功的基石去寻找新的发展思路?
11,每位营销大王成功的背后都有一则看似平凡的故事。然而这“平凡”的背后,却是他有别于凡人的用心和执著。
寻找客户是每个营销者每天所做的首要工作。但是每天我们在做这项工作的时候,首先应思考这个问题:顾客可以为我们带来什么?我们需要的是什么顾客?怎样找到顾客?因循守旧、缺乏权变思维的营销者是不会找到自己的顾客的。
12,建立建立起了销售网,自立自足。
13,画龙点睛,满盘皆活使其凸显了个性,成为有别于其它饭店的重要卖点。
14,不要与企图打倒自己的对手合作,当他们给你一点利益的时候,你也许失去的是更大的利益。
15,竞争是有规则的,当我们采取了不正当的手段去对付竞争对手的时候,也许我们自己已经也踏入失败的门槛。
16,顾客与商家之间,不只是简单的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买卖关系。商家只有重视顾客的存在,真正了解顾客的需求并满足他的需求,才能获得顾客的青睐,从而使商家与顾客得到共同发展。
17,“给你一盏灯,让你不断来买我的油”。大公司的长远目光由此可见一斑。
18,只有想不到的营销智谋,没有卖不出去的东西。
19,营销无处不在,在稍纵即逝的机会中成功地推销了自己,“为他人着想”的态度和机敏的头脑。
20,做品牌好比做文章,要突出主题,观后感《看书《营销》观后感》。保证品牌主题的'统一性及连续性。
21,顾客需求是多样的,顾客的偏好也是多样的,企业营销的问题是找出解决顾客需求的产品和方法,并且这种产品和方法能够满足顾客的需求,这才是成功的营销,许多企业在广告中吹嘘自己的产品可以解决什么什么问题,当顾客购买使用后却不见效果,想评理却找不着人诉说了。
22,在指导下属的工作中,赞扬比批评更有效。
23,这是一种相对“消极”的危机营销方法。企业如果碰到确实不能或不利直接经营的危机产品时,应运用心理学去主动淡化危机。
24,对于善于思考的营销者来说,营销的成功法则就是选择合适的营销对象,推销他们最需要的产品。
25,给别人留有余地,更要为自己争取尽大可能大的领域。只有这样,才会于不声不响中获胜。销售不仅仅是方法问题,更多的是对消费心理的理解。
26,消费者、市场占有、潜在消费者、忠诚顾客
27,成功的最佳目标不一定是最有价值的那个,而是最有可能实现的那个。
28,知识是需要一种心态才可以捕获的。
29,人一旦对时间有了真正透彻的理解,也就真正弄懂了人生了。因为时间包含着机遇,包含着规律,包含着人间的一切,比如新生的生命、没落的尘埃、经验和智慧,等等人生至关重要的东西。
30,人啊!你应该知道,你不可能取悦于所有的人;最重要的不是去拥有什么东西,而是去做什么样的人和拥有什么样的朋友;富有并不在于拥有最多,而在于贪欲最少;在所爱的人身上造成深度创伤只要几秒钟,但是治疗它却要很长很长的时光;有人会深深的爱着你,但却不知道如何表达;金钱唯一不能买到的,却是最宝贵的,那便是幸福;宽恕别人和得到别人的宽恕还是不够的,你也应当宽恕自己;你所爱的,往往是一朵玫瑰,并不是非要极力地把它的刺根除掉,你能做的最好的,就是不要被它的刺刺伤,自己也不要伤害到心爱的人;尤其重要的是:很多事情错过了就没有了,错过了就是会变的。
31,只有自己才是自己的上帝。
32,有些营销人虽然精力充沛,头脑机灵,但很难出成绩,原因可能就在于他把精力才智平均使用或投入到了不重要的80%之上了。
33,客人的需求永远是第一位的。
34,正面进攻和侧面出击。当企业对战场不熟悉,群众基础尚未建立之时,先建立稳固的根据地,从侧面入手是一条稳健可行的策略。
35,网络营销的最大特点是:方便快捷,鼠标一点,一切搞定。
36,在当今的市场竞争中,除了商品质量和销售价格的竞争之外,营销策略也是一种竞争手段。如何以较少的投入获得轰动效果,已成为许多商家参与竞争、吸引顾客的又一热点。聪明的经营者不妨从利普顿茶叶公司促销成功的经验中得到一些启迪,针对不同层次消费需求,搞一些别出心裁的促销妙招,从而迅速达到销售目的。
37,营销谈判与其说是利益的抗衡,不如说是智慧的较量。谁掌握着谈判对方的底细,谁就掌握着主动权,利益的天平就会向谁倾斜。
38,留心处处皆商机。在我们抱怨生意难做之时,却有无数的商机在我们身边溜走或等待我们去发掘。发掘新的商机,比跟在别人后面亦步亦趋更具发展前景,因为谁是新商机的发现者,谁就是市场的独占者,没有竞争,任君驰骋。不过,要强调的一点就是,只有在需求存在时,营销创新才能构成新的商机,否则一文不值。
39,俗话说:“有智吃智,无智吃力”。一个人立足于社会,说到底只有用智和用力两种谋生手段,要么靠一身力气,要么靠自身的智慧,智慧往往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
40,朋友和敌人是相对的,如果一个敌人变成了朋友,不正是少了一个敌人吗?在销售市场上,竞争对手是相对的,如果相互之间通过联盟共同开拓市场,对于企业来说不但节省了大量的销售成本,而且市场空间会更广阔。
管理的读书笔记9
管理大师德鲁克在《卓有成效的管理者》一书中阐述了成为一个卓有成效管理者的五项要素,包括有效的善用有限的时间,重视工作的贡献,善于利用各人的长处,集中精力于重要领域,善于做有效的决策。上述五点言简意赅,通俗易懂,但细细想来,确实也是切中要害。对于管理者特别高层管理者而言,有效决策应该是至关重要的。卓有成效是管理者必须做到的事,但是在所有的知识组织中,每一位知识工作者其实都是管理者即使他没有所谓的职权,只要他能为组织做出突出的贡献。管理者的成效往往是决定组织工作成效的关键因素;并不是只有高级管理人员才是管理者,所有负责行动和决策而又有助于提高机构工作效能的人,都应该像管理者一样工作和思考。
本书中,德鲁克集中论述了一个管理者如何做到卓有成效,一位卓有成效的管理者,一般具有以下6个特征:
(1)重视目标和绩效;只做正确的事情。
(2)一次只做一件事情,并只做重要的事情。
(3)作为一名知识工作者,他知道自己所能做出的贡献。
(4)在选用高层管理者时,他注重的是出色的绩效和正直的品格。
(5)他知道增进沟通的重要性;
他有选择性地搜集所需要的信息。
(6)他只做有效的决策。通过这几个特征,我认有以下几点:
首先要把工作当成一种乐趣,要有敬业的精神。“学之不如好之,好之不如乐之”,只有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有着浓厚的兴趣和发自内心的喜爱,才有可能在工作中用心思考,努力完成。通过工作来学习,获得经验和知识,实现自我价值,投入的热情越多,效率也会越高,将工作当成自己的事,将敬业当成一种习惯,这样才能更好的投入到工作中。
其次要善于利用有限的时间,集中精力于重要领域。在我们的日常工作中,总会有许多琐事占用了大量的时间,使我们总是感觉每天都处于忙碌中,但效率却不高。如果他企图回避这项责任,那么他将失去下属的信任。别总带着问题找领导,因为领导不是为你打工的,领导有自己的事情和责任,他更需要的是你对问题的见解和解决方案!因此有必要对时间做合理的分配,将有限的`时间和精力集中于重要的领域,按照工作的轻重缓急设定优先次序,而且坚守有限次序,把握要事第一的原则。因此作为一个有效地管理者,需要从多方面考虑做出正确决策,而不是研究“能为人接受”的决策是什么。
《卓有成效的管理者》告诉我们,一群平凡人能做出不平凡的事业,只要我们组织中的每一个人都能做到卓有成效。管理者的成效往往是决定组织工作成效的最关键因素;并不是只有高级管理人员才是管理者,所有负责行动和决策而又有助于提高机构工作效能的人,都应该像管理者一样工作和思考。
管理的读书笔记10
读完谢彦君的《基础旅游学》,我受益匪浅。
总体来看,本书最突出的特点是逻辑主线清晰,内在结构严谨,内容高度一致。在我看来,大致是沿着“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怎样发展”的结构来编写的。前三章解释了旅游是什么,其中,第一章归纳总结了旅游学的学科和研究,
第二章探索了旅游的本质和特征,第三章介绍了旅游活动的构成要素,从这三个方面来让我们认识和明确旅游是什么。当然,这三个方面也不是相互独立的,而是通过“供求关系”把三个方面紧紧结合在一起的,旅游学研究的基本矛盾是供求关系;旅游的本质是由旅游的目的决定的,即旅游体验,旅游体验具有巨大的理论衍生能力,可以从供求关系这一角度加以判断;而在旅游活动中,旅游资源和旅游产品是“供”,旅游者是“求”,而旅游业包含“供求”。第四章解释了为什么旅游,人们为什么会产生旅游动机,怎么形成旅游需求。第五章到第七章解释了旅游怎么样,其中,第五章旅游体验是从内或者说从旅游本质上讲述了旅游怎么样,第七章旅游效应从外或者说旅游基本特征上讲述了旅游怎么样,第六章旅游流从旅游群体特征证明了旅游怎么样。在最后一章旅游容量中探索了旅游怎样发展的问题,告诫我们必须注重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下面我便分别介绍下读过每一章后的我读书心得。
在本书的第一章导论中,回归和总结了旅游学研究的历史和现状,国外的旅游学研究总体呈现从单科独进的分散研究向跨学科研究综合发展,重应用研究轻基础理论研究,对国际旅游的和第三世界旅游的研究超过对国内旅游和发达国家的研究;国内的旅游学研究起步晚,水平和国外比较有一定差距,重“应用导向”和“热点导向”,往往喜欢大做文章,然而,不管是国内和国外的旅游学研究,都具有“功利性”,人们往往喜欢从旅游业的角度来审视旅游现象,或许这是因为研究者大多数习惯从经济学和统计学角度研究旅游学吧,其实这样是不利于旅游学的研究和发展的,都说哲学注重研究主要矛盾,抓重点,旅游学研究必须要以研究旅游现象的基本矛盾及其主导方面为核心,即供求关系。
通过以上探讨,即明确了旅游学的研究对象是旅游活动的内在矛盾及其表现。另外,通过学习,我了解了目前旅游学尚是一门不成熟的学科,尽管在某些方面已经达到成熟的标准,但是旅游学研究独特的语言系统和体系框架还远未成熟,总之,旅游学还未实现真正的成熟。此外,本章的最大创新和发展即是透视旅游学跨学科体系的旅游体验视角,作者认为旅游体验或许可以作为旅游学研究的主题部分,可以作为一个跨学科的体系架构的研究视角,旅游体验研究是一个富矿,有广泛的探索空间,有可以深入挖掘的魅力。而且,在本章中我还了解了一些旅游学的研究方法以及旅游学学科体系,总体上让我从各个方面了解了旅游学这门学科。
第二章旅游的本质和特征中,首先独创性的探索了旅游的本质,旅游的本质是由旅游的目的决定的,即是一种愉悦体验或者说休闲体验,从旅游本质中,又体现了旅游的三个基本特征,即社会性、消费性和休闲性,社会性是指旅游的社会属性存在不仅因为审美意识作为旅游的前提条件而社会性地存在,而且在不同的社会条件下,人们的旅游需要还表现为受时代的强烈社会影响而具有的特征;消费性是指旅游吞噬着旅游者以往的积蓄和他人的劳动成果,即旅游能够产生消费;休闲性是指旅游的目的表现为借助各种可以娱情悦性的活动而达到的愉悦体验,旅游是发生在自由闲暇时间当中的行为。正是由于旅游具有以上基本特征,表现在旅游上的两个基本特征是异地性和暂时性。旅游的异地性是指旅游活动的
发生要以行为主体的空间移动为前提,旅游的暂时性特征是指旅游仅是发生在旅游者人生时间波谱中某一段的行为。旅游所具有的这两个基本特征,加上旅游在本质上在愉悦的追求,往往诱发旅游者行为变现出超乎寻常的倾向性。即责任约束松弛和占有意识外显,主要表现为消费攀高、道德感弱化、文化干涉和物质摄取,从而产生了外部效应,既有经济的发展,也有文化的消融和同化,既有道德的败坏,也有自然文化遗产的破坏。接着对比分析了各种不同的旅游定义,认为大都存在概念泛化的倾向,这种泛化遗留了大量的问题,对旅游学科发展非常不利。于是作者也没给出一个定义:旅游是个人利用其自由时间并以寻求愉悦为目的而在异地获得的一种短暂的休闲体验。这个定义强调了旅游的休闲体验本质,旅游的暂时性和异地性特征。最后,本章对旅游进行了历史性考察,以求进一步印证旅游体验本质的正确性,人们有了闲暇时间,便想到了娱乐,在娱乐和休闲中慢慢产生了审美意识,有了审美意识,便更加向往休闲娱乐,由此可以看出,旅游的本质应是休闲体验。
第三章旅游活动的构成要素中,运用联系的观点解释和界定了旅游者、旅游资源、旅游产品和旅游业。首先是旅游者,通过对比不同的旅游者定义,作者得出的旅游者定义:旅游者的概念性定义是指利用其闲暇时间并以寻求愉悦为目的的而在异地获得短暂休闲体验的人,这和其对于旅游的定义基本相吻合,这样就认为纯粹的探亲访友、商务会议并不能算是旅游者,而仅仅是旅行者,即出于迁徙以外目的而前往异地并在该地做短暂停留的人。旅游者的技术性定义:利用其自由时间并以寻求愉悦为目的的而在异地进行的短暂的休闲体验不短于24小时、不超过1年的人。因此,对于旅游者的分类,按照旅游者旅游时间的长短划分,就可以分为过夜旅游者和不过夜日常休闲人员,这与一般的定义又产生了不同,日常休闲人员并不能算作旅游者;同样的按照其是否跨越国境,可以分为国际旅游者和国内旅游者。接着讨论了旅游资源,目前在旅游学术界,人们始终不能统一对旅游资源的认识。作者对于旅游资源的定义是:旅游资源是指先于旅游而存在于一定地域空间并因其对潜在的旅游者所具有的休闲体验价值而供旅游业加以开发的潜在财富状态,这个定义强调了旅游资源具有不可移动性、有用性、欣赏性,旅游资源本体并不能独自决定其旅游价值或者旅游开发价值,旅游资源可以成为旅游产品。旅游资源具有可体验性、自在性、潜在性、不可移动性。旅游资源可分为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旅游资源的开发必须遵循保护性开发原则、社会营销导向原则和总体规划原则。接着对旅游产品进行了定义:旅游产品是指为了满足旅游者的愉悦性体验需要在一定地域上被生产出来或者开发出来的以供销售与劳务的总和。这个定义包含以下几层意思,旅游产品是商品,旅游产品供旅游者购买,旅游产品可以使某种现象,旅游产品必须包含人类的劳动投入,此外,这条定义最突出的一点便是各种媒介要素(包括饭店、交通设施等各种接待性产业要素)不是独立的旅游产品,旅游产品不包括旅游购物品,这和其他的'一些定义有着很大的不同,我个人也比较赞同这种观点。旅游产品包括核心旅游产品和组合旅游产品,资源依托型旅游产品和资源脱离型旅游产品。旅游产品具有功能上的可体验性、空间上的不可转移性、生产和消费的不可分割性、时间上的不可储存性和所有权的不可转让性。旅游产品的价值量的构成取决于旅游产品的类型。凡是资源脱离型旅游产品,其价值量的决定取决于全部劳动的投入量,不涉及旅游资源价值的计量问题;而凡是资源依托型旅游产品,都应该充分考虑旅游资源的价值。最后,讲到了旅游业,一般来说,旅游业就是生产旅游产品的企业构成的集合,根据旅游产品类型的不同,旅游业有狭义和广义的区别,
狭义旅游业是指生产核心旅游产品的企业所构成的集合,广义的旅游业是指生产组合周边旅游产品的企业所构成的集合。另外,旅游业在一个地区能否取得发展,决定因素有资源禀赋、比较成本和旅游需求。
第四章旅游动机和旅游需求中,从发生学角度考察旅游现象的发生过程,探索了旅游发生的原因。 笔者认为,旅游是在一定条件下发生的一种社会经济活动,受到诸多社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其中诱发旅游行为的最根本因素,便是个人心理状态与其所处的自然及社会环境之间存在的差异。推动旅游活动发生的第一动力,是潜在旅游者心理上的旅游价值与感知环境之间的不协调,这种矛盾状态会诱发旅游的内驱力。对于个人来说,旅游需要并不是与生俱来的,对于人类来说,它也是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现代社会的某些特征则使得旅游需要的形成更加容易和普遍——旅游的需要开始内在于整个人类的需要系统。与旅游需要相比。有了旅游需要,产生意识反应,由此产生旅游动机,旅游动机是一种更具体的指导旅游行为的内在动力源泉。有了旅游动机,为了解释心理失衡,便产生了旅游行为,由此形成旅游需求。旅游需求作为一种心理需求、奢侈性需求、声望性需求,与价格的关系不同于一般的消费品。在一定的临界点之下,价格上升需求量会随之增加;而在临界点上,价格上升需求量则会减少。旅游决策实际上是在众多的率有机会中进行决策的过程。个体旅游者的旅游决策过程主要由旅游需要识别、旅游信息收集、备选方案评估和形成决策几个环节组成,群体旅游决策的旅游决策过程主要由个体旅游需要的萌发、共同旅游动机的确认、旅游信息的收集、方案的共同评价和旅游决策的形成着几个环节。
第五章旅游体验是本书的主题,最能体现本书的特点和独特性。所谓旅游体验,是指处于旅游世界中旅游者在与其当下情景融合时获得的一种身心一体的畅爽感受。这种感受是旅游者的内在心理活动和旅游客体所呈现的表面形态和深刻意义之间相互交流或者相互作用后的结果,是借助于观赏、交往、模仿和消费等活动形式实现的一个序时过程。其中有几点需要特别强调,旅游体验是一种心理现象,旅游体验与当下情景有关,旅游体验是一个互动过程,体验深度与旅游者的融入程度相关。旅游体验包括审美体验和世俗体验,所谓旅游审美体验,是旅游者在欣赏美的自然、艺术品和其他人类产品时所产生的一种心理体验,是一种没有利害感的关照中所得到的享受。世俗体验是指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所获得的除审美体验以外的一切体验。然而,旅游体验的质量很难测量,主要是一种主观的感受,可以用旅游满意度作为衡量指标。旅游观赏是旅游审美活动的主要形态之一,旅游观赏是指旅游者在远离其常住地的地方主要通过视听感官对外部世界中所展示的美的形态和意味进行欣赏体验的过程,旨在从中获得愉悦的感受。旅游观赏的心理要素有感知、联想、情感和理解。旅游观赏过程大致要经历三个阶段:初始阶段、高潮阶段和效果延续阶段。初始阶段是旅游者日常意识状态的中断,高潮阶段是功利性期望的摆脱,效果延续阶段是审美效应的形成。旅游交往是一种暂时性的个人间的非正式的平行交往,可分为六个等级,即隔离、潜交、示意、互动、互助和竞争。最后谈到了旅游消费,旅游消费和旅游者消费是不同的,旅游者的消费包含旅游消费,旅游消费主要的还是一种心理体验过程。旅游者的消费通常包括实物消费和劳务消费,吃住行游购娱的指向性消费。
第六章旅游流从空间关系的角度研究旅游现象。旅游流是指在一个或大或小的区域上由于旅游需求的近似性而引起的旅游者集体性空间移位现象。旅游流是市场经济的产物,受到旅游需求的近似性所推动。受到旅游供给的区域集中性所拉动。旅游流的特征表现在时间、流量和流向三个维度。从空间上来看,世界范
围内的国际旅游流发生地和接待地呈现高度集中于欧美国家的趋势;从时间上来看,亚太地区旅游业呈现快速发展的势头;另外,跨区域的旅游流量并不是特别大。而来华的旅游者流向上明显受地理位置、经济条件和文化异同等三种因素影响,从入境旅游流运动的时间特征来看,一方面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另一方面逗留时间的地区差异区别较大。此外,国内旅游经历了从涓涓细流到浩浩江水的发展过程,国内旅游流的发源地受经济条件的影响十分显著,观光度假型旅游者的平均逗留时间比较短。
第七章旅游效应中用了一种规范的观点来讨论旅游效应及其评价的。旅游效应又称旅游影响,是指旅游活动(包括旅游者活动和旅游产业活动)所引发的种种利害影响。按照旅游效应的内容结构划分,旅游效应可以分为经济效应、环境效应和社会文化效应;按照旅游效应的社会价值的性质划分。旅游效应可以分为积极效应和消极效应;按照旅游效应的表现形式划分,可以分为隐形效应和显露效应;按照旅游效应的产生时间划分,旅游效应可以分为即时效应和滞后效应;按照旅游效应的作用来源划分,可以分为旅游者活动效应和旅游产业活动效应;按照旅游活动的作用范围划分,可以分为内部效应和外部效应。在旅游的环境效应测量中,便涉及了环境效应的评估,环境效应的评估时对由于实施某些项目而对地球的生物物理环境和人类的健康及福利产生的各种可能后果进行辨识并在能够实际影响决策的阶段向负责批准该项目的有关人员或者机构传递其分析结果的过程。
第八章旅游容量中,以旅游容量的基本概念为基础,讨论的是对旅游活动进行管理的命题。旅游容量是指对某一旅游地而言无害于其可持续发展的旅游活动量。旅游容量从内容上分有旅游生态、旅游心理、旅游社会、旅游经济容量,从规范性上分有旅游期望容量和旅游极限容量,从空间尺度上分有旅游景点、旅游景区、旅游地、旅游区域容量,从时间尺度划分有日旅游、季节旅游、年旅游容量。可以看出旅游容量即是一个客观值,也是一个心理感受指标;即是一个空间尺度,也是一个隐含时间意义的范畴等等。这反映了旅游容量的丰富内涵和复杂结构,也预示这一概念的巨大应用潜力。旅游容量的测定的重要一步在于要有一个同旅游地承受的旅游活动相对应的适当的基本时空标准。主要测定方法有旅游资源容量的测定、旅游感知容量的测定、旅游生态容量的测定、旅游经济发展容量的测定和旅游地容量的测定。继而通过对于旅游容量的测定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第一,要为可持续旅游发展筹措资金;第二、重视科学技术在可持续旅游发展战略中的作用;第三、加强法规建设;第四、发挥教育、培训的功能,提高公众环境意识;第五、借助于各种符合可持续旅游发展的哲学思想的旅游方式;第
六、重视各种利益的均衡,鼓励旅目的地社区在旅游发展中的积极参与。
正如作者所说,作者的思路是从分析到综合、从个体到群体、从旅游者活动到旅游产业活动,并主要围绕旅游者活动而渐次展开的。读完整本书后,我深觉如此,以后我还会常常拜读这本书,希望每次我都能得到新的体会,使我对旅游有更加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管理的读书笔记11
孙玉麟教授课上推荐的书,读完一遍后理解更多存在于表面,日后还需反复阅读。
《卓有成效的管理者》个人总结:
大前提:作为管理者,工作必须卓有成效,卓有成效是可以学会的。
组织和管理者的工作绩效是两大目标。
如何做到卓有成效:
1、记录时间的使用情况;
记录时间,分析时间,将所有可非自己参加的事务取消,统一安排管理时间。
2、管理者要着眼于贡献:
个人无论管理者还是工作人员都要问自己能够为企业/团队贡献什么,现实点看,着眼于贡献决定着企业和个人的收入。着眼于贡献的管理者所重视的不仅是方法,更会关注目标和结果。
3、发挥人的`长处:
借势很重要。善于利用自己、同事、上司、下属的长处,善于借势做事,扬长避短,不做做不了的事。
4、要事优先:
一段时间内只集中精力做好一件事,最重要的事情放在最前面做。按照缓急设定优先级,并严格遵守约定的优先级。
5、有效的决策:
有效的决策在于合理的行动,有效的决策没有标准的具体步骤。总体的来看,有效决策的三要素有三,首先应先从最高层次的观念方面去寻求解决方法,其次在于确实了解决策应遵循的规范,即决策的目标、需达到的最低限度是什么,再者是研究正确的决策是什么,而不是研究能为人接受的或者折中决策是什么。
管理的读书笔记12
一、关于时间管理
许多有效的管理者都经常保存这样一种时间记录本,并每月定期拿出来看看。至少,有效的管理者每年定期做时间记录两次左右,每次持续三至四星期。每做完一次这样的记录,他们再重新考虑和规划自己的时间表。但是,六个月后,他们肯定都会发现,他们有逐渐陷入把时间浪费在琐事上的情况。时间的利用情况,定会随着实践得到改善。但是,只有持之以恒地努力管理时间,才能避免让时间听其自然发展的情况。
二、关于企业文化
“谁必须使用我的产出,才能使之有效?”
这个问题直接表明,与之有关的重要任务,并不在本组织范围之内,既不是上面的个别管理者,也不是下面的个别管理者。它把知识组织的现实情况突出出来:有效的工作,实际上,是由具有各种不同知识和技能的人们共同完成的。这些人是自愿在一起配合工作的,他们这样做,是根据情况的必然发展和任务的需求,而不是根据正式的法定结构范围。
例如,在医院里——医院也许是现代知识组织中最复杂的——护士、营养学家、理疗医生、药剂师、X光医生、药理学家、病理学家,和一系列其他卫生保健专业人员,必须围绕着同一个病人工作,极少需要任何人进行有意识的指挥或管理,。然而他们必须为一个共同目的一起工作,并且是根据一个总的行动计划:医生的治疗处方。在组织结构上,他们各自向自己的负责人汇报工作。作为一个“专业人员”,每个人都根据自己所精通的专业知识进行工作。但是,每个人又要根据某个病人的特定情况、条件和需要,经常同别人交换情况。否则,他们的努力很可能有害无益。
在一家医院里,如果重视贡献已成了人们固有的习惯,大家互相配合协调工作,则几乎不称其为问题。在其他医院里,尽管行政当局通过各种委员会、职工会议、公报、号召等,竭力去实现信息交流和协调工作,但无论是触类旁通的信息交流,还是自发地自我组织成为以任务为中心的协作集体,都不会出现。
三、关于用人
完成任务的自然顺序则是,先有工作空缺然后再无色一个人去补上。这种做法极易把人引入歧途,即物色“勉强称职的人”——合乎最起码要求的人选。这样选出的人,当然总是平庸之辈。
医治这种弊病,有个广为宣传的“疗法”,那就是因人设事。但是,这种疗法,比疾病本身还糟糕——或许一个非常小和非常简单的组织,有可能例外。职务应该是客观的,也就是说,职务是由任务,而不是由人决定的。
因人设事行不通的原因是,在组织内,一项职务的界限、结果和地位所发生的每一变化,都会引起整个机构的一系列连锁变化。组织内的各种职务,都是相互依赖和交织在一起的。人们不能仅仅为了要替换某一个人的某一职务,而变更每一个人的工作和责任。因人设事的结果,几乎可以肯定,会造成职务的需求和现有人才之间的更大脱节。为了安全插某一个人,十几个人都要变动工作,受到牵连。
“考察组织的好坏,不是看它是否有天才,而是看它是否有能力是平常人取得不平常的`成绩。”
用人所长的第二条原则,是每项职务都必须在要求高低和范围大小上有伸缩性。然而,多数大型组织都不采取这种用人政策。他们倾向于把职务的范围限制得很小,似乎只有那些在一定的时间,按特定工作进行设计和加工的人们,才能做这项工作。
四、关于考核
有效的管理者懂得,用人时他们必须首先了解某个人能干什么,而不是先看某个职务要求什么。这就是说,早在安排某个职务的决定之前,他们就对人的情况有过考虑,而且这种考虑与职务安排无关。
这条原则,是今天广泛采用的人事考核制度的依据,特别是用来定期考核知识工作者的依据。人事考核的目的是,必须对某人进行考核之后,才能决定他是否是晋升的合适人选。
实际上,许多管理者根本不理考核制度要他们做的那一套,他们根据自己的敏锐直觉。他们认为,当面考核毫无意思,因为它的重点也是找下级的缺点、毛病和错误。这种看法也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就像医生帮人看病那样。但是,如果把医生同病人之间的关系用于上、下级关系上,那他们几乎不可能在一起工作下去。所以,管理者不肯用规定的考核制度是不足为奇的。
五、关于有效决策
有效的决策人,因而总要设法引出不同意见。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是他不致被表面有理,实际不正确或不完善的意见所骗。不同意见可以使他有选择余地,可以经过选择才做决策。不同意见可以使他有几个可选择的方案,当决策在执行过程中发现有缺陷或错误时,他不致在大雾中失去方向。不同意见也可以迫使他自己和他的同事去想象。不同意见把近似有理的决策转化为正确的决策,进而转化为良好的决策。
有效的决策人,既不能一开始就认为,某个行动方案的建议是正确的,所有其他方案一定是错误的;也不能一开始就认为,“我是对的,他是错的。”他应首先找出人们持不同意见的原因。
六、全文总结
1、通向有效性的第一步是个方法问题:记录时间的实际使用情况,消除不必要的时间浪费。
2、第二步是要求管理者把注意力集中在贡献上。到了这一步,管理者就要约束自己,考虑组织聘请自己担任管理工作的原因和他应该作出的贡献。最重要的,这些问题,要求管理者承担责任,而不是以做下级自居,仅满足于自己能“取悦上级领导”。换言之,如果管理者是自己的注意力和想象力都集中在贡献上,他就必须要考虑目的和结果,而不是仅考虑方法。
3、发挥人之所长。管理者如果发挥人之所长,他就使个人的目的和组织的需要,个人的能力和组织的成果,个人的成就和组织的机会都结合起来了。
4、“重要的事情先做”。
5、有效的决策。
关于管理者的有效性,更重要的是依靠自我培养,而不是靠培训。他必须要掌握知识和技能。他必须在任职期间,养成许多新的工作习惯,还必须不时地摈弃一些旧的工作习惯。除非管理者首先注意培养自己的有效性,否则,不管他本人多厉害,这对他也是没有用处的。
组织并不会因为拥有更优秀的人才,而更为有效。它们拥有优秀人才,是因为它们激励人们按照他们的标准、习惯和风气去进行自我培养。其结果是,个人都对自己进行优秀的、集中的、有目的的自我培养,使自己成为有效的管理者。
管理的读书笔记13
作为一名习管理学的学生,听到提得最多有关管理”一字的名人就是现代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他对管理所做的研究对世人有卓越贡献及深远影响,被尊称为“现代管理之文”。德鲁克的著作《管理的实践》是第一部把管理涉及到各个领域进行系统性论述的书。
在书中,德鲁克对管理原则和概念有了清晰的提出,精辟地阐述了管理的本质,提出了目标管理(MBD)的概念以及对责任这一概念进行了诠释。关于企业管理彼得·德鲁克视“最大限度”理论为一种谬论,他认为利润是经济活动的客观条件,而不是专门的活动。他给企业做了一个正确而有效的定义:创造顾客。而谁是顾客?德鲁克认为“顾客即一种产品和服务的最终使用者”。对企业的定义,作者认为企业的唯一职能便是创造客户(价值)以及创新,利润是结果而不是目的。从企业的角度,我们要了解客户的认知价值是什么,而现实中,我们又需要什么样的企业。
关于企业管理的.经理人员,对于一个企业来说,相当于其心脏,管理者的素质和能力往往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整个团队甚至企业的能力。作为一个经理人,他必须承担两项特殊任务:懂得挖掘和发挥人力资源中整合的一切力量和在每一个决定和行动中协调眼前和长远的要求。而关于经管理论,则要将有关环境、使命和核心能力的假识都要符合实际。
《管理的实践》是彼得、德鲁克从实践中的总结,给我们带来宝贵经验。当我们身为管理者,无论组织的大小,我们需要将这些经验运用到实际中,在实践中感受,并得到自己的一套管理之道。
管理的读书笔记14
一直以来,我认为管理讲的是天分,讲求的是个人才能,重视的是个人魅力,而书本的知识只是纸上谈兵,无法真正在真实的管理中发挥作用。但读了《卓有成效的管理者》一书,我的想法却改变了。德鲁克讲到的“知识工作者的生产力,就是‘做好该做的事情‘的能力,也就是有效性”;“一个人的有效性,与他的智力、想象力或知识之间,几乎没有太大的关联。有才能的人往往最为无效,因为他们没有认识到才能本身并不是成果”……这些论述,激发了我学习管理的动力,并了解到卓有成效才是管理者所应追求的目标。一个人要成为卓有成效的管理者,重视的不但先天天赋、个人才能、个人魅力,更要重视后天的学习和提升。这样才能与公司共同成长和提升价值。
针对如何卓有成效,德鲁克明确提出了五点要求:分别是善用时间、讲求贡献、善用人才、要事优先及有效决策。可以说,德鲁克先生教了我们卓有成效的五招,这五招看似简单,但要学好、学透,就需要我们在不断实践地基础上,充分理解这五点的内涵,最终将追求成效变成一种习惯,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的做到卓有成效!下面我就谈谈我读了《卓有成效的管理者》一书的读后感想。
一、时间管理——善用时间
读了德鲁克先生建议管理者在时间上的一些做法后,我真正意识到时间管理的重要性,同时也认识到平时大多数普通人浪费了大量的自认为没有浪费的时间。我深刻认识到,时间正是像德鲁克先生所说的那样,是一种最为特殊也最为稀有的资源。人这一生的时间有限,用于工作的时间更为有限,对于一个管理者来说要想在有限的工作时间里做出影响组织整体绩效和成果决策的成就来,必须要做到善于充分的利用好自身有限的时间。
正如德鲁克先生教给我们的那样,首先要诊断自身的时间,也就是要了解自身的时间是怎么使用的,然后分析自身做过的事情中有哪些是不一定必须亲力亲为的。然后是要统一合理的安排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自身要有一种刻意的倾向,用短的零散时间去处理必须由自身处理的不费时的事情上,把大块的时间留下来去处理相对重要的费时的`事情上。如果我们能把最为特殊也最为稀有的时间资源利用好,可以说就为做到卓有成效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绩效管理——讲求贡献
“有效的管理者一定要重视贡献,并懂得将自身的工作与长远目标结合起来。”德鲁克先生的这句话直接道出了重视贡献是有效性的关键。只有站得高,才能望得远,只有重视贡献,才能使管理者的注意力不为其本身的专长所限、不为其本身的技术所限,才能看到组织的整体绩效,才能使我们卓有成效。重视贡献的管理者能超越自身有限的能力为组织创造更多的价值,与此同时也可以超越自身的人生价值,这是因为他们重视贡献使自身拥有更高的视野,使自身成为卓有成效的管理者。重视贡献是卓有成效的管理者应具备的一项基本素质,只有期望为组织做出贡献的人才会主动去思索“我能贡献什么”,才能使自身的价值最大化。
三、人员管理——善用人才
德鲁克先生告诉我们:“管理者的任务,就是要充分利用每一个人的长处来共同完成任务”。可见,管理者要想卓有成效,必须充分发挥人的长处,这样整个组织才能得以卓有成效。组织里的每个人都是各有所长的,作为管理者,能充分了解到每个人的长处所在,并且想办法使其长处充分地发挥出来,充分发挥上司所长、自身所长、同事所长,只有这样才能使组织作为一个整体的战斗力更强,才能出色地完成任务,才能使管理卓有成效。正所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组织的突出特点正是内部成员所有长处的总和。发挥每个人的所长,也就是善用人才。
四、工作管理——要事优先
德鲁克先生告诉我们,如果想要做好一件事情,那最有效的办法就是把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其中。因为对于我们绝大多数人来说,即使在同一时间内专心致志地做一件事情,也不见得真能做好,至于同时做多件事情就更不必谈了。为了达到卓有成效,有效地利用我们的才能,最好的办法莫过于集中一个人的所有精力在一件事情上。德鲁克先生在此重点是要告诉我们,要先做重要的事情。前面已经说过,人的工作时间是非常有限的,管理者的时间更是极为重要,因此管理者要本着“要事优先”的原则,利用较长的连续性的时间优先做对组织有大的贡献的工作。这一点和我们在哲学上学到的处理问题的一条原则很相似,即认清矛盾的主要方面优先解决,因为有的时候事情矛盾的主要方面就可以决定最后的结果。凡事都有个先后的顺序,但如何决定事情的优先是件很复杂的事情,好在德鲁克先生帮助我们总结得出了几条确定优先次序的重要原则即:重视将来而不重过去;重视机会,不能只看到困难;选择自身的方向,而不盲从;目标要高,要有新意,不能只求安全和方便。德鲁克告诉我们的“要事优先,一次只做好一件事”原则,对于年轻的管理者来说更有指导意义。他不但给我们提供了决定优先事情的原则,而且还教育我们要脚踏实地、一心一意地做好所面对的事情。
五、决策管理——有效决策
德鲁克先生告诉我们,一项有效的决策常常在多种不同且互相冲突的见解中产生,它决不会是一致意见的产物。这也是做出有效决策的基础,只有这样的决策才是成熟的且经得起推敲的决策。这点启迪了我们,在做决策时要容得下异己意见的存在。德鲁克先生通过研究发现,有效的决策者都有相同的特性:他们在做出决策之前,都着眼于有战略性的最高层次的观念性认识。随后,他明确提出了有效的管理者做出有效的决策时的五大特征,即:
首先是要确实了解问题地实质,如果问题是经常性的,那就只能通过一项建立规则或原则的决策才能解决;
第二是要确实找出解决问题时必须满足的界限,换言之,应找出边界件;第三是要仔细思考解决问题的正确方案是什么,以及这些方案必须满足什么条件,然后再考虑必要的妥协、适应和让步事项,以期该决策被接受;
第四是决策方案要同时兼顾执行措施,让决策变成可以被贯彻的行动;第五是在执行过程中重视反馈,以印证决策的正确性和有效性。
德鲁克的经典著作《卓有成效的管理者》虽然写于1966年,但其基本的理论和思想,在四十多年后的今天,仍然影响着很多现代的管理者,在现代企业的经营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卓有成效的管理者》这本书让我明白,一个卓有成效的管理者首先是将自身有效管理起来,然能进一步去影响、指导他人。可见《卓有成效的管理者》一书确有过人之处,值得我们用心学习。也正是多读书多学习,我们才能成为一名卓有成效的管理者。
管理的读书笔记15
翻开读书随笔的笔记本时,一种满满的幸福涌上心头不知不觉间我已经积累了些许笔记,一页一页的翻看我的笔记,翻完之后才意识到自己仅仅读了一本关于堂管理的书籍。本书阅读于20xx年1月,书名《超级班级管理法》,借阅于郑州龙门实验学校图书馆。接下我将把我的笔记和收获做一下整理,同时温习一下知识的魅力,阅读的快乐,和收获的幸福。
笔记一:对于习惯只能保持两三天的学生,可采取——订立契约,通过契约明确的指出哪些行为、哪些工作在什么时候完成,如果完成良好,老师奖励什么。针对高年级的学生,契约类似于法律的术语,通过正式打印出,使学生用这种方式约束自己。
反思与收获:
1、为沈熙同学制定的契约之所以失败的原因是没有奖励机制。
2、我去四二班上时他们班级前面就贴了一张打印的班规,这个班规的制定使学生们的卫生和纪律都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并收到了相当好的效果。
笔记二:学生的心理问题往往是感冒在学校,病毒在师长。因此要视其所以,观其所有,察其所要。
给每位孩子送一句寄予希望的诗、鼓励的话语、故事(隐喻美好),再把他们的名字放进去。
教师在介绍自己名字时也可以采取猜字游戏,或者其他的方式让学生一下子记住你的名字。
言传重于身教,对于班里突发事的处理,可以通过自身的行动教育学生。
反思与收获:
1、我校初中部的邱老师曾经给班级里每位学生写一句诗,并且把他们的名字都写进去了。
2、我在这学期开学第一节介绍自己采用了这种自我介绍的方法,同学们一下子就记住了我的名字。
笔记三:面对较差的堂纪律,方法一,暂停讲微笑着沉默着让学生自己省悟;方法二,不受干扰旁若无人的继续,尽量使教学语言更有吸引力;方法三,机智提问吸引学生思考。
时刻关注学生的`良好行为并及时奖励。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生某种良好行为出现之后,如能及时得到相应的认可,就会产生某种心里满足形成愉悦的心境,并使同类行为继续向更高层次做出努力。
反思与收获:教师时刻把表扬挂嘴边,给予学生积极地暗示。比如早读多表扬哪些表现好的学生,并给予小印的奖励,这一过程也为其他同学树立了榜样。
通过以上的学习和反思是我的教育教学的能力渐进提升,同时当这些方法收到好的效果时自己会有满满的成就感幸福感,这也许就是教育的另一种魅力。
【管理的读书笔记】相关文章:
管理学的读书笔记01-26
管理学读书笔记09-13
《管理学》读书笔记01-25
管理学读书笔记通用11-12
《科学管理原理》读书笔记11-16
《幼儿园班级管理》读书笔记01-11
科学管理原理读书笔记12-19
(必备)《幼儿园班级管理》读书笔记03-10
《管理学》读书笔记【集锦3篇】03-25
《管理会计》读书笔记1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