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山回唱读后感
认真读完一本著作后,相信你心中会有不少感想,现在就让我们写一篇走心的读后感吧。那么如何写读后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群山回唱读后感,欢迎大家分享。
群山回唱读后感1
当记忆开始消逝,该如何留住那份生而为人的尊严。作为“主人公的国家三部曲”的最后一部,《群山回唱》弱化了历史背景,着眼于长达60年的家庭变迁与人物命运,却不失恢弘与细腻。类似于《一千零一夜》的讲故事方式,小说讲述了八个普通人的爱恨纠结,这些故事看似独立,人物却相互交织。这本书穿越了战争、别离、生死、谎言以及爱情,向我们一再展示人们的选择——即使是看起来最无私的选择,也隐藏着不为人知的部分。
故事从爸爸给阿卜杜拉和帕丽讲的一个睡前故事开始,为第二章爸爸迫于生活压力卖掉女儿帕丽做了铺垫。第三章介绍了阿卜杜拉和帕丽的后妈是如何嫁给爸爸萨布尔,以及如何间接性的造成了姐姐事故、半身不遂的原因。第四章是纳比舅舅写给马科斯先生的信,详细介绍了纳比离开村子去给苏莱曼家里当厨师的原因。第五章讲述了苏莱曼邻居的两个儿子自资助一个被大伯毁了家庭自身也受到极大伤害的小女孩,以及兄弟俩做出不同选择的故事。第六章讲了帕丽跟随妮拉离开喀布尔来到法国后的生活,以及帕丽知道自己身世后的心里活动,让读者对兄妹俩的重逢有了期待。第七章讲了阿德尔和他父亲的故事,阿德尔的父亲占领阿卜杜拉和帕丽从小生活的村子,他的父亲为阿德尔编织的谎言被唯一的玩伴的死打破但又默许逃避,给人深深的冲击感。第八章讲述了马科斯先生从小到大的生活,描绘了他那钢铁般的母亲以及被狗咬了脸毁容的伙伴萨莉亚。最后一张叙述了帕丽通过马科斯,寻找到自己的哥哥,但哥哥却因病早已忘记了妹妹。
其中伊德里斯和他的堂弟帮助可怜的女孩儿罗诗的故事带给我强烈的冲击感。
伊德里斯,一个“西化了”的主人公的国家人,在他同堂弟一起回主人公的国家处理房产纠纷的时候,认识了可怜的小女孩罗诗,她全家人都被大伯用斧头砍死,而她自己也被斧子砍伤了脑袋,伤口狰狞。几次探望之后伊德里斯承诺他来想办法安排小女孩去加州动手术,他承诺一定会弄到资金,再不济他自己掏腰包。“当时的他有一种兴奋、陶醉甚至愉悦的感觉,他做出了这样的保证,他觉得浑身是劲儿。”
可是他回美国后,面对一大堆需要回复的邮件,挂满加班号的日程表、同行评议、家里装修等等杂事,心态很快就转变了。“他极为惊讶地发现,变化发生得如此之快,如此难以察觉,谈起主人公的国家,突然感觉就像在讨论最近看过得一部悲情大片,其效果已经开始消退了”。面对阿姆拉的来信,他感到厌烦甚至气恼。当他向上司讲了罗诗手术的事,询问集团是否能负担罗诗的治疗时,他已经感到自己不堪这诺言的重负,而当上司说公司没法承担治疗费用时,他没有对上司的理由提出反驳,反而如释重负。之后,他全心全意投入到自己的生活,对他而言,罗诗已经变成了某种抽象的事物,仿佛只是戏里的一个角色,一个幻象。他认为他的承诺只是被误导了,是一个错误,他无能为力,就是这么简单。
很多年后,伊德里斯出现在罗诗的新书签售会上,他看到书的首页写着献给我的妈妈阿姆拉和我的卡卡铁木尔。当年他的承诺烟消云散了,而他的堂弟铁木尔,不管是出于炫耀还是真的出于好心,把他没有完成的承诺兑现了。他担心书中会写到他,担心女孩认出他。事实上,女孩果然认出他,没有交谈,只是在签名时写了:别担心,里面没你。
“别担心,里面没你。”这句话就是就像给伊德里斯的良知局限一个台阶下,“好心之举,可它伤了他。”
我曾无数次的想象自己如果遇到这样的事情,是否会坚持自己的'初衷和承诺,但觉得自己大概会无法坚持。人类的良知有局限,但我想这并不是无药可救的事情,当我们在良知的起点处立马迈开脚步,也许我们就能坚持到底,当我们的勇气在顶点的时候,一鼓作气,也许就能一往无前。而不要想以后。
在整本书的最后,我一直期待着哥哥能够想起妹妹,但这本书描写的是人生,它描写的是真实的现实的世界,而不是充满幻想的虚假的言情小说。奇迹,终究是少的。但最起码,妹妹找到了她的根,她一生最大的缺口被补上了。
命运很霸道,它开的玩笑,你必须全盘接受。而痛哭与欢笑,都是你的。群山总是不发一言,但在你发出呐喊的一阵后,总会以出乎你意料的方式,给你壮阔且结实的回音,一波接着一波。但你要相信你的念念不忘,终于换会回响,无论以哪种方式。
群山回唱读后感2
“我瞅见伤心的小仙女,
待在纸树影子下。
我知道伤心的小仙女,
晚风把她吹走了。”
简白的童谣,波荡着万古如斯的悲风,翻山越岭,永不停息,把人撞得好痛好痛!
这首如同天籁的童谣,如泣如诉,是贯穿小说《群山回唱》的和声。《群山回唱》是卡勒德·胡塞尼继《追风筝的人》和《灿烂千阳》之后的又一部力作。胡塞尼是阿富汗裔美国作家,他“立志拂去蒙在阿富汗普通民众面孔的尘灰,将背后灵魂的悸动展示给世人。”满怀柔情地拨动了人性中最美好的琴弦,他让沙岩开花,让铁石心肠也垂泪。整部小说充满了“史诗般的苦难”。作家身负巨大的家国之痛,如同行走于天地之间的游吟诗人,忧伤地弹奏着亲情和爱。
在开篇的寓言里,他讲述的是一个为了保全九指而断一指的慈父阿龙布。为了其他孩子,为了全村人,他把最心爱的小儿子交给了魔王。当他历尽艰辛最终找到魔王,决心拼死为爱子报仇时,却发现这孩子在魔王的花园里活得好好的,还过着天堂一样的幸福生活。他强忍刻骨铭心的想望,转身离去。因为他不想让儿子和他一样受苦受穷。阿龙布活到很老很老的时候,在睡不着的夜间,他会拿上拐杖,走出家门,去坐在地边的大石头上,“凝望星空,看流云飘过月亮。他回想自己漫长的一生,感谢所受的恩惠和喜乐。他懂得,再有更多的索要,更多的欲求,便未免厚颜。”一枚熟透的果子,一块光洁的老岩石,星空在上,天风在侧,老人的生命再无渣沫。万籁之中,别有异声,丁丁当当,那是他系在爱儿脖颈上的小铃铛在响,只是,撕拽心肺的疼痛已成谣曲……
长云曳天,落花满地,岩石冰凉,心在万里之外。
人从无牵无挂中来,又在千丝万缕里去,彼时的千丝万缕,已不干身外种种。这就是命。人知道,人却不能在这大明白里活。所以有战火,有欺诈,有贪婪、有残虐等种种丑恶。胡塞尼看透了这把戏,所以悲悯。
《群山回唱》给我最大的震撼,是人物内心一览无余地呈现,残忍与善良,光明与黑暗,一体两面,新月抱着自己的魅影,又充盈又饱满。胡塞尼选择不同人物为多层次的叙事主角,让汩汩流淌60年的生活得以多方位折射,这也不新鲜。文字的织物,其档次高下取决于作家内心的强弱,更取决于作家对万类生命存在与消亡这个过程的`感悟。胡塞尼的讲述,如同浩浩荡荡的天空下温柔起伏着的群山,闪耀出令人敬畏的神性光辉。他让我想到被大智慧照彻的坦荡,这坦荡比单纯纯洁更可贵,单纯会沦为愚昧,坦荡不会。因为智者的坦荡已经超拔于市井之上,比自嘲更高更深更远,比摽着劲儿的对抗更持久,更强韧。也许我们早已习惯用顺从和屈服换取一己的安全,并且堂而皇之地写进各种成功学读本畅销于世。可是,生活不应该是这样的啊!
有一天,晚风把我们吹走的时候,身后会留下些什么呢?
《群山回唱》的提示是:光明,希望和温暖。
群山回唱读后感3
月色入户,轻抚着静谧的夜。清风徐徐,撩动着窗帘。静躺在床上,一件件往事映入心间,我细数着这些难忘的美好,顿觉温情缱绻。可突然,来自心底的一击让我忍不住哽咽——若是阿卜杜拉也能拥有美好的回忆,那该多好啊……
在《群山回唱》中,阿卜杜拉和帕丽是一对要好的兄妹。他们的母亲去世后,因为思念,阿卜杜拉一直对继母抱有成见,而在他心里,只有帕丽永远不会伤害他,只有帕丽才是他唯一的、真正的亲人。
但命运却要夺走阿卜杜拉的一切。因为贫困,在纳比舅舅的牵线下,帕丽被卖给了无法生育的妮拉,逐渐淡忘了哥哥,开始了新的生活,后来离开了阿富汗,去了巴黎。可阿卜杜拉因为年龄较大,已无法忘记兄妹分离的痛苦,人生中的大部分时光都为她痛苦不已,并将自己的女儿取名为帕丽,以缓思念之情。近六十年过去了,帕丽终于知晓了她的身世,终于想起了阿卜杜拉并与他在美国重逢时,阿卜杜拉已患了阿尔兹海默症,完全忘记了妹妹。兄妹二人最终也没有相认。
正如作者胡赛尼所说:“‘回忆’究竟是一种福气,保护着你珍爱的一切;还是一种诅咒,让你不断重现生命中最痛苦的时刻,经历过的艰辛、挣扎和悲痛。”
其实,回忆并不总是幸福的。有事,回忆甚至会将快要愈合的`伤口重新揭开,使它成为心上的毒瘤。每次触碰,总会留下不灭的痛楚。可心怀希望与爱之人,不会惧怕痛苦的回忆,他们会将疼痛作为告诫,时刻提醒自己不要忘记过去,要把生命活得有意义。是的,他们的幸福,是从血与泪中炼出的。
小时候,拥有许多痛苦的回忆。因此,那时特别怕黑,仿佛那些黑暗里就藏着我的过去。直到长大了,看了很多励志的故事,才明白,一切早已过去,只有正视它们,我才能真正地成长。自那时起,我便不再惧怕黑暗,不在惧怕过去。因为只有经历过黑暗,才能迎来黎明。只有经历过悲痛,才能收获幸福。
所以,不要害怕回忆,不要害怕过去。尽情拥抱那些转瞬即逝的美好吧!
群山回唱读后感4
胡赛尼的"阿富汗三部曲",最早看的《追风筝的人》,讲述了两个男人的故事;前不久看的《灿烂千阳》,道出了两个女人的故事;这个星期看的《群山回唱》,塑造了多个形象鲜明的人物,主题也变得更为宏大开阔。全书共九章,分别由九个不同的人物作为第一人称来讲述故事:"每平方英里都有一千个悲剧。
人性既然复杂,那就意味着它很难用简单的好或坏来形容。这本以童话开篇的小说,在作者不断转换视角的叙述下,一步步揭露了现实的残酷。成长、失去、无奈、背叛、冷漠、救赎,在书中,我们可以看到多个主题词。"群山无言,却有回响。"每个人都像一座山,有着自己的爱与善良,恨与悲伤,可以自私,可以懦弱,可以同情,这些情愫在山谷形成回响,吟唱成歌。全书的主线是阿卜杜拉与帕丽兄妹离别后又重聚,在其间穿插了其他相关联人物的故事,读后感《群山回唱读后感3篇》。每一章独立成篇,最令我感慨的情节有三:
一是我在第一段提到的纳比与他主人苏莱曼·瓦赫达提先生的同性之恋。最初,纳比热忱地单恋着苏莱曼的妻子妮拉,甚至可以为了完成妮拉的心愿将自己妹妹的继女帕丽卖给这对夫妻做女儿。当妮拉和纳比说:"纳比,一直都是你,是你啊,你不知道吗?";当纳比在衣柜发现苏莱曼的画册时,我被感动了。苏莱曼严肃古板,不苟言笑,对纳比也无非礼举动。他对纳比的爱,无言、无私,他没要求过回报,平时纳比能陪伴一起散步就很满足了。纳比知道后本来也可以逃离,但他并没有离开。在苏莱曼病倒后他俩相依为命的平淡日子里,互相陪伴成了日常生活中最温情的部分。
二是伊德里斯的故事。伊德里斯一直以来并不喜欢弟弟铁尔木的浮夸,他觉得好人好事就该默默去做,而不是张扬炫耀。小女孩罗诗被父亲砍伤,伊德里斯看望她,陪伴她,想通过自己的努力帮助她。回到美国之后,面对各种困难和琐事,他退缩了,他未能兑现自己向罗诗做出的承诺,最终救助了罗诗的是那个同他行事风格形成鲜明对比的浮夸的.弟弟铁尔木。罗诗写书,伊德里斯怀着内疚去排队,罗诗题道:"放心,书里没有你。"其实,伊德里斯的故事最接近我们普通人在做选择时可能遇到的心理状况,我们的生活中有多少个伊德里斯,给别人希望却又由于自己的懦弱和妥协令对方失望。
三是兄妹俩重聚,得了阿兹海默症的阿卜杜拉忘记了妹妹帕丽,妹妹帕丽忘记了小时候那个装满羽毛的礼物盒。分别时,帕丽年纪尚小,遭遇了遗忘;经历了六十年的悲欢离合重逢时,生病的阿卜杜拉遭遇了遗忘。在刚确珍时,阿卜杜拉给帕丽写了一封信:"他们告诉我,我必然要走入水里,很快就将沉没。出发之前,我把它留在岸上,给你。我恳求你找到它,妹妹,所以你一定会知道,在我沉入水中时,心中想着什么。"他等到了他等待一生的人,却不记得她了。文章开篇的童话里,魔王要父亲交出一个自己的孩子,最终喝下魔王药水的父亲也失忆了。遗忘真的比记得幸福吗?那个心里永远空空的洞,如何才能填补?——"终其一生,我们只为寻找最初失去的那个人。"
这篇读后感,不谈文笔不谈小说结构只谈故事,因为有几章我觉得是在凑字数。其实,第八章马科斯和萨丽娅的故事也很令人震撼,你有兴趣的话,可以找来看看。
群山回唱读后感5
喜欢读卡勒德.胡赛尼的书,他的《追风筝的人》、《灿烂千阳》都已经读过了。假期的时候开始看这本《群山回唱》。里面的人性描写奉献、救赎都使人深受感动,抨击心灵。
之前看过《追风筝的人》,只觉得看完有一种沉重、悲哀和隐隐约约的一丝希望,这样一本让人在合上的时候沉默良久的书我觉得就是很好的书了。这本书也是这样。
读完这本书,我深刻的感受到很难用好与坏定义一个人,一个善良的人也会做出一些疯狂甚至恶毒的事情,一段关系中的人彼此都想用自己的方式来经营这段关系,用尽全力,两败俱伤。理解,其实是很难的事情,不过还是要试着去做。
人生本就很多无奈,左右为难,难以取舍,彼此相爱又彼此伤害,或者说因为爱着所以才会受伤害,大概这就是人生。
读完这本书,有很多让我感慨的地方,其中合书后脑海中想到的.第一个句子就是,有的人的人生要写一个章节,有的人的人生要写一本书,而有的人的人生似乎只要几句话就够了。但并不不代表几句话的人生就简单也许更深刻。真诚的救赎总是让人感动!
群山回唱读后感6
这篇读书笔记反反复复停了多次,眼看过了交稿的期限,心里干着急,想匆匆应付了事却又不忍心对待这许多年来令自己如此喜爱的一本书(这源于一个约定)。
卡勒德·胡赛尼的三部作品我都读过,《追风筝的人》是一个关于成长、背叛和自我救赎的故事。它冲击我的是一种自省,坚守,责任和勇气。《灿烂千阳》是两个阿富汗妇女的故事,整个小说基调让人压抑的喘不过气,让人心脏刺痛,让人胃部紧缩。看完后,我是再也无力去看第二遍,如同到现在为止,我也没有勇气去看《唐山大地震》一样,我的小心脏无法承担那巨大的悲惨。而这本《群山回唱》让我读了三遍,因为它真的让我的心百转千回,心潮澎湃,在每一个人物中,似乎都找得到自己,这是这本书带给我的魔力。小说的每一章都是一个人物,一个故事,看似散乱,却又蜘蛛网般交织在一起,一点微妙的联系便将每个人拉到同一个世界中。
小说以睡前一位父亲为儿女讲述的魔王童话开始。孩子们听得津津有味,却不知故事背后父亲内心的无奈、挣扎与痛苦。他就是现实中的阿尤布,明天他也将失去他的心头肉,将亲手送走他的女儿帕丽。从此,帕丽开始了另一种人生,哥哥阿卜杜拉却怀着对妹妹一生不变的想念远走他乡。五十八年岁月,年幼的帕丽早已模糊了与哥哥在沙德巴格相守的时光,而哥哥阿卜杜拉因患病也早已分不清过去和现在。可是,那首阿卜杜拉唱给帕丽的摇篮曲却始终带着一种神奇的力量将两兄妹紧紧连在一起。
我瞅见伤心的小仙女,
待在纸树影子下。
我知道伤心的小仙女,
晚风把她吹走了。
胡赛尼真是写故事的高手,叙事能力超强,帕丽和阿卜杜拉是蛛网的中心,却并不是主角。这本书里,每一章都有一个人物,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每个人都是自己故事的主角,所以小说中有很多人物,仿佛没有一个主角,却仿佛都是主角。
收养帕丽的瓦赫达提夫妇,各自都有难以启齿的痛苦。瓦赫达提先生深爱他的司机纳比(帕丽继母的哥哥),沉默的背后是生命压抑的痛苦,永远无法得到的幸福。瓦赫达提夫人不顾一切地冲向幸福,勉力追求,却两手空空,幸福在酗酒和放纵中更加遥不可及。
暗恋女主人的司机纳比因为责任和良心用一生守护了中风的瓦赫达提。
瓦赫达提的邻居伊德里斯和表兄铁木尔,一个轻易的许下承诺,却在现实中逃避了。而另一个,以玩世不恭的态度挑战人性中的软弱和虚伪,以实际的爱心帮助了可怜的阿富汗女孩罗诗。六年后,痊愈的罗诗在美国出版了一本自己的传记并在题记上感谢帮助她重生的铁木尔。在签售书时,罗诗认出了伊德里斯,报以的却是陌生人之间的礼貌微笑,“别担心,里面没有你!”。
帮助帕丽找到亲人的希腊整型医生马科斯,演绎出另外一段爱的故事。幼时被狗咬去半张脸的萨丽娅,寡居的.母亲,逃离与回归,就如马科斯的荒唐,他如何疯狂的想逃离母亲和萨丽娅,却最终发现,爱是一张网,无论走多远,都有条线牵引着他回家。
群山回响,隐藏着延绵生命之旅的比喻,就象人生蜿蜒的小路,固然艰辛,却饱含希望。
在无尽的旷野,红色的勒勒车,背着一座山,佝偻着拉车的父亲,穿着拖鞋跟在车后,固执地守护着妹妹的阿卜杜拉。在山与山之间、在沙漠和荒原之上,人生的得而复失,失而复得,各种牵绊,纠缠,各样的爱恨情仇都在风沙的轻轻呢喃被带走。夕阳在泛着橘色的光辉中隐退,直到那广袤的黑色夜空中渐渐消失,再也不见。
群山回唱读后感7
花了半个月时间,严格来讲是三个多小时,终于是怀着一种复杂的心情把这本书看完了。
早些时候听说过一本《追风筝的人》,曾翻了几页,觉得内容还不错,写的还挺好,只是那时候对这种小说还不是特别感兴趣,也就只是翻翻看而已。
偶然间,也忘了是怎么,瞧见了卡勒德?胡赛尼的这本新书——说是“新书”,其实也有三四年了。不知怎的,好似是被这书名还有书的封面吸引了罢,我竟不自禁地阅读起这本书来。
当然,还有些原因,兴许是我喜欢中东这个地方、喜欢阿拉伯罢了。
小说以一篇睡前故事开始。在一个叫马伊丹?萨卜兹的小村落里,有一位名叫巴巴?阿尤布的农夫。有一天,一个魔王来到了这个村子里,带走了阿尤布最心爱的小儿子卡伊斯。于是某天,不甘心的阿尤布踏上了寻找魔王报仇的征程。在到达了魔王的城堡之后,原本想与魔王斗个你死我活的阿尤布惊讶地发现,不仅是卡伊斯,所有的被魔王带走的孩子,都生活在一个幸福的乐园里。孩子们不愁吃穿,过着与阿尤布一家截然不同的无忧无虑的生活。看到这一切,原本想要把卡伊斯带回家的阿尤布犹豫了:如果带他回去,他所要面对的是一个农夫的生活,是穷苦的;如果不带他回去,虽然儿子会忘记自己,可是他也能过上幸福的生活。这是一个多么艰难的抉择啊!最终,阿尤布选择了独自离开回到家中,打消了将魔王杀死、带回卡伊斯这一念头。
从这个故事中得以看到的是一个平凡的父亲,也是一个伟大的父亲。他平凡在自己与旁人无异,都有着最普通也最真挚的情感,以及心理上作为父亲不愿挺身而出的懦弱;可他也伟大在面对儿子的回归和他的幸福生活之间的抉择时,他思虑良久,最终做出的,我相信是大部分父亲都会做出的决定——让儿子继续在这里无忧无虑地生活,自己回到村庄里继续做一名普通的农夫。这即是父爱,平凡而又伟大,让人读着读着声泪俱下。
回到正题。
小说以不同的视角来描绘这样几个断续的、互相之间有关联的故事。1952年,在阿富汗一个贫困的村庄沙德巴格,生活着一对普通的兄妹——阿卜杜拉和帕丽。阿卜杜拉一直视帕丽为自己的珍宝。然而,在他十岁那年,迫于生计,父亲萨布尔将帕丽买给了阿卜杜拉舅舅纳比所服务的喀布尔的一个富人家庭。经历了这番难以忘怀的骨肉分离,阿卜杜拉的内心里留下了一道不可磨灭的疮疤。但这也能看出,即使是在二十世纪,贫富之间的差距是有多么的大。试想一下,如果你是阿卜杜拉,你能任凭自己的妹妹就这样离去?父亲做出这样一番举动,实是无奈的。从中我们也得以一窥当时阿富汗贫苦百姓的生活与思想,沉浸在那种阅读的意境当中。
帕丽最喜欢的事情就是收集各种鸟类的羽毛,阿卜杜拉为了取悦妹妹常常牺牲自己的时间和精力。当我看到帕丽被卖掉后的那个冬天阿卜杜拉捡到一片黄色的羽毛时,我不觉鼻头一酸。曾经的记忆是如此美好,可记忆中的人儿如今已不在身边,仅剩自己孤寂的身影,落寞地走在夕日散发出的余晖下,默默聆听群山间那空寂的回唱。
小说里的其余人物也各有各的优缺点。那个买下帕丽的富人家庭的女主人妮拉是一位诗人,喜欢写一些与性有关的东西,还小有名气。这恐怕与其无法生育有关。妮拉渴望着性,幻想着性,只是因子宫被摘除,她没有办法得到一个完整的家庭,只好收养别的小孩。这种无法怀上孩子从而哺育后代的痛苦,只有一个真正成熟的女性才能理解。于是她沉醉于烟酒之中,继续着她的诗篇创作。当丈夫中风后,她弃下了他,带着帕丽远走并定居巴黎,终于1974年自杀身亡。妮拉可以说是一个完美的不完美女性,她确实有自己的独特魅力,时尚诗意而又脆弱堕落。她既显得普通,又不普通。
男主人瓦赫达提在中风之后,妮拉抛下他远走高飞,仅剩下厨子兼司机纳比对他的衣食住行百般照料。渐渐地,瓦赫达提爱上了纳比,而纳比虽然难以接受,可还是选择留了下来,陪伴着瓦赫达提先生安然度过人生最后一段时光。瓦赫达提死后将所有遗产都留给了纳比,纳比又遇见了来自希腊的整形外科医生马科斯?瓦尔瓦里斯,这才有了小说中的那封纳比写给马科斯阐述自己身世的长信。信中写到纳比曾经爱上了女主人妮拉,为了讨好妮拉,纳比特意设计了使萨布尔将帕丽卖给瓦赫达提家的事情。然而妮拉在拥有了帕丽之后却似乎把全部心意用在了“女儿”身上。纳比感到无奈与愧疚,于是在临终前写下这封信,求马科斯告知帕丽其身世之谜。
而这位医生马科斯?瓦尔瓦里斯,其做一名整形科医生的梦想是缘于童年好友萨丽娅的一次意外事故。为了实现萨丽娅的`心愿,他带着一架相机和一张萨丽娅的相片周游世界,为发展中地区做医疗志愿者,见识了太多太多的泪水与绝望。小说情节是在悲情中发生的,然而正是这悲情,让我们懂得了许多。
这篇小说写了父子兄妹、表亲继母,他们如何去爱,如何被伤害,如何互相背叛与彼此牺牲。贯穿全文的,也同样贯穿着这六十年岁月的,乃是永不磨灭的情啊!当我读到最后一章阿卜杜拉终与帕丽重逢时,不禁思如泉涌。战争与贫困主导着这个社会,可是没有什么能够跨越如此般浓厚的情感。美国亚马逊“最佳选书”评语说:“这本书穿越了战争、离别、生死、谎言以及爱情,向我们一再展示了人们的选择——即便是看起来最无私的选择,也隐藏着不为人知的部分。这是大师的杰作。”的确,卡勒德?胡赛尼确实是一位深情的大师,将一个个普通而又不普通的阿富汗家庭六十年的往事描绘得如此精彩。不得不说,《群山回唱》真是我到现在以来读过的最为生动、惆怅而又具有魅力的一部小说。尤其是最后时刻,帕丽与阿卜杜拉重逢,但阿卜杜拉的记忆已伴随着风儿消逝在过往云烟里,已经认不出帕丽了。这就是人生。我们对曾经所爱之人,却不一定企盼着一场久别重逢;我们所爱之人,却并不一定还记得爱过的我们。
“开头是痛苦的分离,而结尾则是感人的重逢。”
群山回唱读后感8
故事就像行进中的火车:不管你在哪儿跳上去,能达到目的地,早一些晚一些而已。
——题记
“每平方英里都有一千个悲剧”,这是书中反复出现的一句话。这个满目疮痍的国度是胡塞尼的故乡,亲情友情爱情,背叛恕罪救援轮番上演,唯有群山岿然不动。
《群山回唱》诉说的故事,在我眼中就是一个思念的故事。在这漫长的思念中,时间推着一切快速往前走。书中以兄妹离别为主线,在不同的时代里穿插了不同的人物。在这些人物身上,胡塞尼赋予他们不同主题,让他们在兄妹离别的时光里讲述不被接受的同性之恋。战争带来的伤害和无法实现的承诺。萨丽娅残缺的脸,马科斯母亲的正直,帕丽朋友与爱人的生活都在这些许时光里浮现。
故事尾声两个帕丽喁喁私语,年轻的帕丽对姑姑说:“我常把我俩想象成两片树叶,从同一棵树上飘落,被风吹散,相隔数里,却仍然找得到深深纠缠的树根。”“对我来说,情况正好相反。”年老的帕丽扣住侄女的手说,“你说你能感到我的存在,我体会到的却只是一种缺失,一种没来由的模糊的疼痛。我就像一个病人,跟医生讲不清什么地方疼,只觉得疼。”年老帕丽的兄长,年轻的帕丽父亲,阿卜杜拉在躺椅上用,胳膊撑起身体,揉揉眼睛看着他俩。“你们这两丫头在鼓捣啥?”他咧开嘴笑了。
“神秘的命运/知晓每一粒尘埃的一生/让我们讲述我们的故事/犹如一粒微尘。”阿卜杜拉和帕丽小的时候,他们的爸爸萨布尔常常会给他们念鲁米的诗,但是他们更喜欢听爸爸讲故事。故事里有精灵和魔鬼,有贪婪的国王,也有聪明的农人。在他们看来小小的村庄沙德巴格就是全世界,爸爸是顶天立地的.男子汉,他们从来不觉得自己是一粒尘埃。直到爸爸为了不让孩子再在冬天里冻死,而把帕丽卖给了尼拉,临走的那天晚上,爸爸给阿卜杜拉讲了一个魔王进村的故事,一个关于选择的故事。末了他说:“这是最好的选择,像所有已经过去的事情一样,随后他会过去的,他过去了。只有砍掉一根手指才能保住手。”
纵使阿卜杜拉和帕丽百般不愿意,他们还是被分开了,像微尘一样被吹落到天涯海角。直到五十多年后命运让他们相逢。卡德勒。胡塞尼将和,兄弟俩有关联的几人的故事串联起来讲给我们听,一粒粒微不足道的尘埃聚合在一起,散发出珍珠般的光彩。多视角多线索的推进,精确平稳,恰如一曲动人合唱,让人沉迷。
《群山回唱》,让我清晰的看到人的本质,我们只是一块零碎的拼图,在我们身上总有一个缺失的部分,如果没有其他部分,我们永远感到自己是不完整的,就像在空荡荡的山谷中呐喊,却没有回响。是围绕在我们身边的其他部分,确定了我们自己与他人。家庭和社会的联系,是他们教会了我们爱。责任与牺牲让我们不再孤独。是他们让我们找到自己的位置,明白自己是谁。
就像故事中的帕丽终于找到了离散多年的哥哥阿卜杜拉,弥补了双方人生的缺口;帕丽兄妹的继母帕尔瓦娜和自己的孪生姐姐马苏玛,尽管有过嫉妒和伤害,双方还是愿意彼此牺牲和成全;兄妹俩的舅舅纳比夹在对主人妻子的单相思和主人对他默默的同性之爱中,明白了爱与责任的真谛……牺牲横亘在这些不尽相同的故事里。如果你想要幸福,你必须首先做好牺牲的觉悟,这就是关于幸福的残酷真理。它需要你用爱与责任来交换。然而,如果生命中有那么一个值得为之牺牲的人存在,本身就是一种幸福。
我们也许都曾孤身一人迷失在连绵的群山之中,但只要我们呐喊出声,群山间的回音会回应我们连绵不绝。他们会填平我们的不安与忧惧,指引我们找到回家的路,群山之中我们不会孤单,也不再孤单。
群山回唱读后感9
我开始以为这是一个告别与重逢的故事。直到读完我才明白,人的漫长一生又怎能只有告别与重逢一件事那么简单。这本书读来没有追风筝的人和灿烂千阳沉重,大概时间的跨度消磨了苦难的深重。胡塞尼勾勒了许多的人物,他们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每个人背后都可以追溯出一段完整而悲壮的'故事。在这些故事里总有一个闪光的人物,复杂而矛盾,这大概才是真实的人性,他们就像一个复杂而动荡的时代。就像阿卜杜拉,我以为他就像所有故事的主人公一样,和妹妹分离,于是开始做些不可思议的事,成就一个英雄的人物传奇,然而没有,他开了餐厅,和许多人一样成了父亲,甚至有时还是个不可理喻的父亲,也得为了生活奔波,这就是生活。故事由他和妹妹分离开始,从他和妹妹重逢结束,他思念了一生的妹妹终于回到他身边,可他已经老年痴呆,等待了这么久,中间隔着这么多人这么多事,还以为相逢必定很感人,然而并没有。
生活就是这样的吧,都还不及悲伤就走向了好远。
纳比一开始的出场并不讨喜的,和沙德巴格村格格不入,甚至他为了讨好喜欢的女人牵线卖掉了自己的外甥女。然而,他的忠诚他对瓦赫达提的忠诚却是令人敬佩的。这就是复杂而矛盾的人,群山似乎每个人都这般矛盾着。
在这个前途未卜的国家里,阿富汗人民在颠沛流离中艰难得生活,然而他们没有在艰难中绝望,无论何时,都带着爱与希望,牵挂着想念着,在这片带给他们爱与痛苦的土地上,一年年得守护下去,就像阿卜杜拉等待着妹妹。即使最后面目全非,甚至无法相认。但爱的呼唤终会有所回响
这本书的书评太过难写,因为它实在太庞大了。
群山回唱读后感10
这是继《追风筝的人》、《灿烂千阳》之后,全球读者翘首期盼的,卡勒德·胡赛尼的第三部作品。《群山回唱》是他对前作的继承与升华,蕴藏着恪守的初衷。在这本书之中,我感受到的是作者高于一般一举成名而后销声匿迹的畅销书作家的创作稳定性,这种稳定性源自他对阿富汗人民一如既往深厚的情感与敏锐的理解;而在对小说结构的驾驭以及小说文字的升华上,作者又呈现出了一名深具潜力的作家在创作过程中的不断进步。这部可读性佳的外国文学作品,如一场悲喜交织的盛大剧目,不止属于阿富汗民众,更是在世界各处随时上演的人生故事的一隅。
卡勒德胡塞尼是个会讲故事的阿富汗人。他的小说都生长在那个地处亚洲心脏,却土地贫瘠战火不断的故里。移民美国多年的胡塞尼并未因距离遥远而遗忘故乡。相反,青葱年纪的记忆在心里越陷越深。从一举畅销全球的《追风筝的人》,到《灿烂千阳》再到《群山回唱》,卡勒德·胡赛尼的作品一次次完成升华,未曾令全世界读者失望。他并非是以一部作品闻名世界,随后销声匿迹的畅销书作家,而以不断转换、扩张的`视野,愈加纯熟的文字和叙述结构技巧,以及一贯的敏锐与悲悯,将特定群体的特殊经历与人性共通面,一同展示给不曾有机会了解的大众,唤起了无数情感的共鸣。都深深根植于那片土地,孩童、妇女和男人是土地上的风景。他的每一部作品,都饱含着爱、理解与宽恕的命题,他的故事里没有坏人,只有好人和人。 卡勒德·胡赛尼将浩瀚的内心世界赋予笔下一个个平凡的小人物,使他们在或喜或悲的生命之途中,呈现出人性中被认为是最为美好的那一部分。
在之前的两部作品之中,卡勒德·胡赛尼的主人公分别为男性和女性,人物描绘从深度出发,快速激发出读者对主人公的关注与同情。而在《群山回唱》之中,他以环环相扣的结构手法,将点状的人物联结成网,并在结局处完整地扣成一环。 小说以一位父亲为儿女讲述的童话故事开头。从一个裹头巾留大长胡子的男人口中流淌出的魔王、精灵和勇敢父亲的故事,满满都是爱,然而其中却暗藏着内心激起强烈的挣扎与抉择,以及随之而来的极度痛苦。敏锐的读者能够在第一时间就得到悲剧与无奈的预感——贫穷的父亲为了全家的生存,不得不将将女儿卖到一个喀布尔的富人家庭做养女,使女儿帕丽走上了另外一条人生轨迹。而哥哥阿卜杜拉怀着对妹妹一生不变的想念远走他乡。直到小说末尾五十多年后,命运让兄妹二人重逢,垂垂老矣的哥哥已认不出妹妹,人生在此刻圆满与残缺共存。在中间章节中,卡勒德·胡赛尼以帕丽一家三代人的悲欢离合为线索,将和兄妹俩有关联的人物故事串连起来讲述,展开了一幅跨越时空的巨幅拼图。小说由多条人物线索组成,每一个章节都以一个人物为中心记录下他们的人生故事,并以第一人称、第三人称、书信体的等不同手法来诉说,将读者引入不同角色的人生境遇和内心世界。小说中的人物命运在地域、战争、生死、别离、承诺与谎言里穿行,最终盘扣在一起。生活成为了一个闭合的圆圈,人生在世便是相逢。这是他对小说技法更加圆融大胆的尝试,是古老的《一千零一夜》的讲故事传统和西方叙事手法的一次巧妙结合。在这样更为庞大的叙事结构之下,他以对人生的一贯洞彻,在无数小人物的身上完成壮观的故事网络,描绘出阿富汗人民在这波折不断的数十年间的众生之相。在那些人生之中,有幸运、有无奈、有求而不得、有可挽回与不可挽回的别离与失散。
除此之外,这一作品的关注点与命题亦与以往有所区别。与《追风筝的人》、《灿烂千阳》中所描绘的战争悲剧不同,《群山回唱》加重笔墨阐述了背井离乡的移民者的心理缺失。移民作家的精神迷茫与困顿往往源自双重文化的抉择,无论是在故乡还是移民国,他们都找不到自己的归宿。《群山回唱》中的主角大多是逃离故乡的阿富汗人,他们一方面努力融入异国生活,一方面又不得不在怅然间寻求自己的定位。失落是群山回唱重要的主题,无论是记忆、真诚还是爱,在这个巨大的命题之下都被贴上了悲悯的标签。卡勒德·胡赛尼出生于阿富汗喀布尔市,后随父亲移居美国,这样的经历如《追风筝的人》中的主人公阿米尔一般,也正因此,他深深理解移民者的内心世界,理解他们在思念和逃离之间的徘徊。在胡塞尼的
早期作品中,弥漫的乡愁是一种常见的情感,一草一木的描写间蕴藏着他对故乡最纯正的思念。而对于风格日渐成熟的胡塞尼来说,他选择将视线收拢,由大时代悲剧逐渐转换到了移民者本身的飘零不安上。《群山回唱》中胡塞尼的乡愁再也不是一遍遍地白描童年的回忆和复刻成长中的失去,取而代之的是延展移民者们内心深处真正的漂泊苦楚。这是移民作家们普遍难以超越的窠臼,是流落异国所带来的切肤之痛。
自《追风筝的人》进入我们的视野起,卡勒德胡塞尼一次次以敏锐的笔锋触碰人性当中最为细腻的地方,善于恶、爱与恨、懦弱与勇敢、赎罪与宽恕。到《群山回唱》为止,作为读者,我感受到了一种完整,以及与作者一同成长、一同领悟的快乐。这就是文字、书籍为我们带来的,能够呈现生命之丰沛的价值。
群山回唱读后感11
一口气读完,酣畅淋漓,虽然第七、八两章显得有些突兀,但无碍于故事的精彩。这本书里头有大时代的浩荡变迁,有小人物的悲哀沉沦,有足迹的辗转流浪,也有灵魂的纷飞飘荡。
萨布尔在开篇给孩子们讲的那个故事以及阿卜杜拉和妹妹帕丽唱的'那首摇篮曲似乎就是一道宿命的诅咒,从前到后,一代连着一代。书里讲了逃离,纳比不想为双腿瘫痪的姐姐所累,逃离了村庄;妮拉不想为丈夫、父亲和风俗所累,逃离了阿富汗;伊德里斯不想为遭逢惨祸沦为孤儿的罗诗所累,逃离了承诺;马科斯不想为母亲和那一方小天地所束缚,逃离了小岛;玛达丽娜不想为面部残损的女儿所累,与人私奔,逃之夭夭。
同时,书里也讲了不离不弃,如纳比之于瓦赫达提先生,如萨丽雅之于奥蒂,如帕丽之于阿卜杜拉。然而,书中最为复杂的还是如萨布尔之于帕丽及帕尔瓦娜之于马苏玛,那是让人分不清是牺牲还是背叛的选择,直拷人心。当然,也还有如纳比的忏悔,如萨丽雅的执着,如阿卜杜拉的念念不忘。但是,有些选择我们无法逃避,再难也得面对;有些责任我们无法推脱,再累也得背起;有些人我们也无法忘却,就像镌刻在灵魂深处。最后,在阿卜杜拉的病榻之前,小帕丽对姑姑说:“我常把我俩想象成两片树叶,从同一棵树上飘落,被风吹散,相隔数里,却仍然找得到深深纠缠的树根。”而姑姑帕丽则说:“对我来说,情况正好相反,我体会到的却只是一种缺失。一种没来由的模糊的疼痛。我就像一个病人,跟医生讲不清什么地方疼,只是觉得疼。”
我们都没有忘情水可饮,曾经的过往回忆,藏得再深,总会在心里纠缠,如群山回唱,经久不息。
群山回唱读后感12
适量的冰块可以让沸水变成容易入口的温水;适量的蜂蜜可以让柠檬茶变得可口;适量的玩笑可以让交谈变得轻松;而适量的希望可以让悲剧变得不那么可悲。
作者带给我们的故事很长,横跨了六十多年。也很大,包含了和故事相关的很多人的故事。因此我们可以从很多角度去了解和感受,去体会多种不一样的人生。这让整个故事中不存在一个坏人,或者说不存在一个完完全全的坏人。
大概一两年前我读过一本书,但实话实说,读到后半本我已记不清楚人物的名字了,外国人的名字总是比较难记住。印象深刻的不过是苏莱曼和纳比的感情。两个男人,这是我不曾在推荐读物里看到的。就像第一次在推荐读物里读到描写露骨的性爱一样,这让我感到自己长大了一些了,已经过了需要靠着保护和限制去了解世界的年龄了,当然事实证明我的想法还是过于天真和幼稚了。
重读这本书,感觉整个故事浸在一层怎么也抹不掉的悲伤里,这种悲伤若隐若现,埋在字里行间,到了时候就一股脑儿涌上来让人措手不及。
而开头的睡前故事就完美的奠定了整本书的基调:
不得不砍下一根指头,才能把手保住。
这就是所谓的取舍,萨布尔舍弃了帕丽,妮拉舍弃了苏莱曼,伊德里斯舍弃了罗诗,马达丽娜舍弃了萨莉亚。而这种种,都是为了生计和更好的生活。最终种种无奈变成悲剧,在活着的人心中漫延。而最后的最后,想睡前故事里讲的那样,它便过去了,想所有过去的事情一样。它过去了。
书中也存在许多背叛,背叛家人、朋友、爱人。所以不变的感情就是其中的希望。苏莱曼对纳比,小帕丽对帕丽,阿卜杜拉对帕丽的感情都执着并且长久。以至于最后坚持了六十多年的阿卜杜拉被疾病打败时,帕丽却来了的时候,那种悲伤和遗憾就那么明显。
而伊德里斯和罗诗的故事也深深触动了我。文章里把伊德里斯的内心活动刻画得很细致。(我觉得作者很擅长用一些看似微小没有逻辑的动作和神态去表现人物的心理。)这也让读者更能理解伊德里斯,而不是直接把他定义成一个坏人。他是违背诺言弃罗诗于不顾,但他有血有肉,他会犹豫,会难过,会有良心上的谴责。也正是因为如此,六年后他才会去罗诗新书的签售会。作者这样描写伊德里斯当时的感受:
他感到了它的重击,如一把斧头劈头而落。
这一个故事的.最后,是躺在长椅上的书和扬长而去的汽车。但罗诗的话带给伊德里斯的重击却不能这样利落的扬长而去了。
这就是全书的色彩,人性中的不美好以及大大小小的错过和遗憾一直存在,作者时不时会给你点甜头,之后又毫不留情,不以修饰地把生活的阴暗面扔到我们眼前。
全书读完之后,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很多种人生,很多种触动,阿富汗的群山就是见证者和守护者。作者把战争的影子淡在环境里,不刻意却又很凝重,把人的情感藏在事件和动作中,读到最后才恍然发觉结局的顺理成章。每个人都有苦衷和秘密,有些会飘散在时间里,有些则留在群山之间,带给人们惆怅和思考。
生活就这样被浸在了群山里,被反复吟唱。
群山回唱读后感13
骨肉分离是一件痛苦的事情,但如果是为了孩子不再过苦的生活,有好的未来,但她长大后会忘记你。你会这么做吗?开头魔王的故事就引起我的思考。
这个故事随后就发生在了讲故事的父亲和听故事的儿女之间。经历了战争,几十年的颠沛流离,原来被收养的妹妹帕丽终于与哥哥再相见,可是哥哥却因为老年痴呆忘记了她。
书中我最喜欢的人物是女诗人妮拉,她在诗中优美地描写了“性”的思想。印象里有一个情节是,新的领导者提倡女性解放,摘掉女性的黑面罩,可很快就被攻击垮台了。所以在那个时代女人对“性”的描写是不可见光的,由此可见她的思想自由到放纵。但她不是一个光辉的思想领导者形象,是个脾气差爱醉酒的女人,她足够强大,也足够脆弱,她足够美丽,也足够用美丽成为自己的武器。
由于每章节都是以一个新人物为主视角叙述的原因,作者的风格也不尽相同。最喜欢的是纳比舅舅以一封信叙述的那一章,看的时候为主人对他隐秘的爱震撼到了,我从疑惑到慢慢发现这份感情,是最能和书中的人物产生共情感的`一章。
还有几个印象比较深的地方吧。一是伊德里斯在阿富汗处理自家房产事件时认识了因为人祸头部受重伤的小女孩罗诗,本信誓旦旦地保证会接她去美国治疗,但回去后却因工作忙碌渐渐放下这件事,再也没有那一腔热血帮助她了。这在我们生活中也经常发生,一件热点事件的推出,我们都很积极为其发声,但热度慢慢消退后,记得的还有谁呢?也许忘记对我们自己的生活不重要,但这是那些需要我们发声的人们的希望啊。
二还是关于伊德里斯,讨厌一个人比喜欢一个人我更愿意花笔墨去讲。在他的视角这一章里,堂兄铁木尔处事圆滑,为人热情,但这都是贬义。所以读的过程中我也很烦铁木尔,可最后是他帮助了罗诗,使罗诗成为一个作家。最后我也发现了伊德里斯的阴暗,他心理羡慕又暗暗诋毁他如太阳一般的堂兄,也心虚罗诗会在书中写到他。
三是法官受了贿赂,对因战争逃难在外,回来后发现自己家被推翻重建为他人财产的父子说,一场小火灾,意外,把他们提供的证据地契烧了。本来建立起无关贫富的友谊的两家小男孩,因此分道扬镳。
这是一部没有完全掐灭人的希望的悲剧。
有时候念念不忘,也会没有回响。
群山回唱读后感14
这本书没有能够让我一气呵成的读完,整个阅读的过程很缓慢,人物错综复杂,让人总是摸不准作者下一步想要说什么,读的不那么顺畅,所以才有了间歇式的阅读,读一段历史,读一段人生的悲喜交集,每个人行走在这世上,无法割舍的还是深藏在内心的感情,挚爱亲情。
《群山回唱》这本小说描述的是阿富汗的一对兄妹因为战争时事,阴差阳错五十多年的悲伤离别,从小分别,时至哥哥记忆丧失后妹妹才几经辗转找到了哥哥,可是哥哥却在寻找妹妹的半个多世纪中尝尽了想念之苦,战争之难,也是因为这段离合故事,进一步向我们展现出了一个国家,小到一个普通家庭的跨时间的生离死别,爱恨情仇,有复杂的政治时局在里面贯穿,同时又兼具了小家庭小人物的心酸辗转,他书写的范围较之前的《追风筝的'人》更加宽阔,跨越了三代人,通过时间和空间转换,让我们更深刻的体会到了家庭和亲情的持久永恒。人生在经历创痛后,脆弱澶变后更加让人珍视生命的可贵,人生也在这种分分合合中越发的彰显出幸福的珍贵。
《群山回唱》在几个故事的穿插叙述中,特别感动其中一个小女孩罗诗的经历,一场意外在头上长出开放性伤口后,在对一个表面善良的伊德里斯卡卡的承诺失信后,凭着卡卡根本都看不上的亲戚铁木儿的执着帮助下,治愈了伤病,重新站立了起来,而最为重要的是这段人生经历也成就了罗诗,让她更清楚的看清楚了人性,在那次她的签名售书活动中,意外的再次见到了卡卡,书的留言里就一句话:放心,别担心,里面没你。是的,她的生活里已然因为卡卡的失信让她划掉了曾经对他的种种期望和思念,而卡卡也因为这次见面,深深的重创了他的内心。生活不能失去对一个人的诺言,诺言无声,其实就是在考验一个人的善良和勇敢。
喜欢这本书里的这句重复的话:每平方英里都有一千个悲剧,伙计。是的,在那样的大时代下,在生命都无处存放的世界上,活着就是一个美好,相比于现在的我们,幸福的已经一塌糊涂。这本书让人读的沉重,他更多带给人关于手足情深、关于家庭和亲情的思考,人生总是有很多缺憾,对于每个人,也终要面对世事无常,亲人的离去,人性的最本质面,亲人在一起的时候,没有那种感觉,生活平淡无奇,甚至于有时还会争执,埋怨,互相不满,而真正读了这本书,会对爱,对家庭,父母兄弟有了重新的燃点,这世上的风景无数,你翻山越岭遍寻风景,想要逃离家庭的束缚,可是走遍万水千山,人最终还是要走回家的怀抱,父母的一世牵挂,血浓于水的无尽牵绊……
这本书是写人的,更是写历史的,多灾多难的阿富汗,每个人就像一枚羽毛,被时代的气流夹裹,唯有此生此世的亲情维系生活。打开这本书,每一个章节小段中,都绘制了一个羽毛的图案,作为每小节的间隔,和封面的黄色羽毛遥相呼应,我想这片羽毛除了是文中阿卜杜拉哥哥对差他七岁的妹妹帕丽的一种思念信物外,还有一种暗喻,羽毛轻之又轻,人生的路途也要承受不能承受之重,而一切都会如羽毛一样翩然离去,唯一可以寄托的就是对亲情的一份思念!
胡塞尼完美地铺述这个以阿富汗和巴黎为背景的故事,关于阿卜杜拉,直到故事的最后,胡塞尼才交代了隐情:他一直牵挂着失散多年的妹妹,并希望重逢,阿卜杜拉说:“她是那么完美。”这句话也能用来评价此书。
合上这本书,我更加深切的感受到作者想要传达给我们的主旋律,生活的每一天都是幸福和美好的,亲情的可贵,感情的浓郁,群山回唱,人生的大美也在山间久久不肯散去……
群山回唱读后感15
本书讲述了一对兄妹六十年的悲欢离合。其中穿插着姐妹、主仆、养母女、母子之间的爱恨情仇。我们追随着主人公从喀布尔到巴黎,到旧金山再到希腊,最终回归到满目苍夷的祖国阿富汗。小说的结尾并不完美,年过六十的帕丽与哥哥阿卜杜拉终于重逢,曾经夜思日想的亲人近在咫尺,可惜岁月洗涤了阿卜杜拉的认知,他什么也不记得了,只记得那首哄妹妹入睡的摇篮曲“我瞅见伤心的小仙女,待在纸树影子下,我知道伤心的小仙女,晚风把她吹走了······”群山依旧回唱,唱到该归的'人终于归来。
至此三部曲全部看完,不分伯仲,都是经典,只能说个人更偏爱哪部了,对我而言,还是最爱《灿烂千阳》。每读完一部总是由衷的要感谢译者富有艺术性的流畅翻译,让我们能欣赏到如此佳作。 ?一直在思考胡赛尼的作品为何能在世界范围内畅销,大概是小说中的人物对家庭、对祖国的忠贞和深厚的大爱,能让读者产生共鸣吧,尽管阿富汗被战争摧残的民不聊生,但在作者笔下,战乱和逃亡并非这三部书中的主调,隐忍、坚强、亲情、希望和淳朴的爱贯穿于整个战乱中,阿富汗人民深爱着这块土地,他们坚信祖国母亲一定会在群山之中张开臂膀迎接着颠沛流离、浪迹天涯的孩子归来。如今世界已经翻起了一个新的篇章,真心祝福这个多灾多难的民族能够灿烂千阳。
【群山回唱读后感】相关文章:
群山回唱读后感03-05
《群山回唱》读后感01-24
新手ktv唱什么歌好唱07-20
《唱脸谱》教案12-22
《唱脸谱》的音乐教案05-16
适合女生唱的励志歌曲07-20
唱吧发起合唱的方法09-16
唱英文歌的技巧08-24
结婚唱什么歌好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