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苏东坡传》有感

时间:2024-02-20 15:41:02 读后感 我要投稿

读《苏东坡传》有感

  当阅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这时最关键的读后感不能忘了哦。可是读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读《苏东坡传》有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如果有朝一日,我能有幸穿越回千百年前,我定将去往那赤壁之畔,和一位飘逸洒脱的居士一起,高唱“大江东去”,感慨沧海桑田。那位居士便是苏东坡。千百年来,苏轼的诗文和际遇与一代代中华儿女产生着强烈的共鸣,人们总能从苏轼身上挖掘出无数让人景仰的美德与精神。时光流转,若让今日的我来形容这位才华横溢的诗人,我的脑海里定只会蹦出一个响亮的名词——那便是“伟大”。

  在历史的长河中,我们有孔子的仁爱之思,有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些和众多雅士的美好追求一起,高歌着人性最美妙的主旋律。我们从中不难发现:一个人若想拥有伟大的人性,他必定具有这样的特征:在拥有着纯净的、可爱的,而又令人景仰的人性追求的同时,他也不忘自己脚下的热土,愿意以哪怕微不足道的努力,去实实在在地为百姓谋幸福、求安康。

  我首先注意到的,是苏轼一生的波澜起伏。做高官,他近于宰相;贬民间,他俨然布衣。这种有如天壤之别的落差人生,安于他一人身上,却竟显得自然起来,柔和起来。这恍如一种奇妙的错觉,似乎在苏轼人生中那些如恶煞般来势汹汹的巨浪,不但没有将他吞没,反而托起了他的人性之船,并将其举向一个又一个新的高峰。

  也许正是那些恶浪成就了苏轼的伟大。无论是为官还是为百姓,他始终不向那股恶浪低头。那时,王安石变法,强推新政,他未为太守,便直言敢谏,连上万言书大唱“反调”。为国家大计,别人退,他仍要以笔抒气,一怒而争;到经历乌台诗案的打压,他已遭连贬,也再无力改变庙堂之上的愚蠢,于是便暂退,俯身为黎民:修西湖、建苏堤。他慢慢地看透了那早已乌烟瘴气的官场,便也越发地厌恶起来,转而在田园乡间“自得其乐”。那时候,他是当地百姓的朋友,也是那些固执当权者的宿敌。在恶浪的接踵而至下,他的灵魂愈发的澄澈,也愈发地空灵了。他开始谈天论道,追寻人生的终极意义,追求那种永不消褪的安宁——在他驾一叶扁舟遨游于人生的最后时光中时,也许这一切,他已经找到。

  他看似走向了归隐,却骨子里并非那位消极避世的陶渊明。他一辈子也未曾忘记过自己脚下的土地,忘记过自己深爱的人民。连他自己都曾戏说:自己这运命完全是因诗文而起。可是,他仍在写——毕竟在他巨大的影响力下,这支笔,也不能不让那些当局者提心吊胆。他知道自己作为人民之友所承担的责任与义务。民生疾苦,他看到了;别人闭口不言明哲保身,他也看到了。可是,他像一个当时政局下的傻瓜,把一切他所看到的,所想到的,都酣畅淋漓地满带着愤怒地喊了出来。我想,也许那就是苏轼的真性情。他是越看透人性,就越忘不了人性。

  苏轼,像一株白荷,却又不似它的孤傲疏离;像一束清菊,却又不似它与世无关的隐逸;像一朵水仙,却又有着它全无的刚劲;像一支耸竹,却又以它未有的繁密枝叶,荫庇中华大地上子子孙孙无处安放的宁静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