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治秩序》读后感

时间:2024-08-21 23:35:07 欧敏 读后感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礼治秩序》读后感(通用5篇)

  看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让我们好好写份读后感,把你的收获和感想记录下来吧。千万不能认为读后感随便应付就可以,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礼治秩序》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礼治秩序》读后感(通用5篇)

  《礼治秩序》读后感 1

  近年来,中国一直把“法治社会”当做社会主义建设的目标之一。关于什么是法治社会、中国现在是什么社会的讨论络绎不绝。在读完费孝通的《乡土中国》,尤其是对《礼治秩序》的讨论后,我感受颇深。我认为当代中国是集法治和礼治为一体的人治社会。

  所谓法治,“并不是说法律本身能统治,能维持社会秩序,而是说社会上人和人的关系是根据法律来维持的。”在法治社会,法律是处理人与人关系的准绳,一切纠纷矛盾都要按照法律的标准进行裁决。相比之下,礼治指人与人的关系是以礼为依据,社会的运行靠礼来引导和推动。而人则是法治或礼治中都不可或缺的因素,因为法治和礼治都是由人来执行的。因此可以进一步说,法治是“人依法而治”,礼治是“人依礼而治”。

  首先,人治并不是“有权利的人任凭一己的好恶来规定社会上人和人的关系”。人的好恶是不可确定,也不稳定的。如果依照一己好恶来统治,社会必定会大乱,便不可能会有“治”了。我们平时对“人治”这个词的理解是有偏颇的,我们所重视的其实是在法治或者礼治中人的因素,比如法治社会中,法官对法律条文的解读,礼治社会中统治者对礼的解读。其次,人们对“礼治”的理解也是不全面的,一提到礼,人们往往只想到“文质彬彬”、“善良”、“文明”或“慈善”。然而,“礼也可以杀人”,比如军礼——杀人来祭旗,比如夫死妻妾陪葬的礼等。

  “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且维持这种行为规范的力量是传统,或者说是文化,就像中国乡土社会中安土重迁的.文化使得迁徙成为一种常态一样。法治也是一种行为规范,但是维持它的力量不是文化而是国家权力。中国现代社会是从乡土社会发展而来的,所以现代社会有更多的礼治,而缺少法治。从礼治到法治的转变,是一种文化的转变,是人们行为方式的转变。在转变过程中,最重要的因素就是人,当权者需要转变,广大社会人民也需要转变。当权者应该提高法律意识,不断地摈弃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情礼节。广大社会人民也应该走出传统文化中礼的藩篱,敢于冲破礼治观念的束缚,使个人行为方式法制化。

  《礼治秩序》读后感 2

  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颜渊

  在阅读费孝通先生的《乡土中国》一书后,我对于中国传统社会的礼治秩序有了更多的了解。这本书“法治秩序”一章以独特的视角和深入的研究,揭示了中国传统社会的基本结构和运行机制,使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有了更深的认识:约之以礼,人间正道。

  首先,我对中国传统社会的礼治秩序有了更新的认识。在中国传统社会中,礼是一种无处不在的力量,它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构成了一种独特的社会秩序。这种秩序并非通过强制力来维持,而是通过人们内心的道德约束和社会的舆论压力来实现。这种礼治秩序的存在,使得中国传统社会能够在没有现代法律制度的环境下,保持相对稳定和和谐。正如颜渊所说:我老师的学问道德,抬头仰望,越望越觉得高;努力钻研,越钻研越觉得深。看着好像在前面,忽然又像在后面了。老师善于有步骤地引导我们,用各种文献来丰富我们的知识,用礼来约束我们的行为,我们想要停止学习都不可能。

  其次,我对中国传统社会的伦理观念有了更广的`涉猎。在中国传统社会中,伦理观念是社会秩序的基础。人们的行为和思想都受到伦理观念的深刻影响。在这种伦理观念中,尊重长辈、尊重权威、尊重传统是非常重要的。这种尊重不仅体现在言语上,更体现在行动上。孔子之所以能够成为万世师表,就是因为他在伦理观念的教育理念和个人执行方面都很出色,身先士卒的他培养了一大批人才,进而造就了儒家的辉煌;无独有偶,清华大学第一位女院士——钱易教授尊重环境领域权威,躬耕讲台六十载,耄耋之年仍步履不停。他们正是拥有这种尊重和维护社会秩序的品德和行为,才使得中国传统社会能够保持稳定与和谐。

  再次,我对中国传统社会的人际关系有了更深的理解。在中国传统社会中,人际关系是非常重要的。人们的行为和思想都受到人际关系的影响。在这种人际关系中,亲情、友情、邻里关系等都是非常重要的。这种人际关系的存在,使得中国传统社会能够保持稳定和和谐。《国语·郑语》载史伯语云:“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若以同神同,尽乃弃也。”试想,若无宫商角微羽五音共鸣,又何来行云流水之弦乐高山流水?若无酸甜苦辣成五味调和,又何来垂诞三尺之珍溢回味无穷?和谐是有差别的统一,而非无差别的同一。放之于人际调和,不同的人格属性亦可和谐相处。

  总的来说,《乡土中国·礼治秩序》博我以文,约我以礼,它使我对中国传统社会的礼治秩序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亦对现代社会的问题有了更理性全面的思考。

  《礼治秩序》读后感 3

  读完费孝通先生《乡土中国》一书中的《礼治秩序》这一章节,我对中国传统社会的秩序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思考。

  费孝通先生指出,乡土社会是“礼治”的社会。所谓“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它与法律不同,维持“礼”的力量是传统,是人们在长期生活中累积的经验。在一个安土重迁、变化缓慢的社会中,前人解决生活问题的方案被视为有效且值得保守的指南,人们通过教化逐渐养成对“礼”的敬畏之感,从而自觉地遵循。

  “礼治”秩序的存在有其合理性和必然性。在相对稳定的乡土社会里,传统的经验能够较好地应对日常生活中的各种问题,人们依照“礼”来行事,社会便能有序运转。这种秩序不需要外在的强制权力,而是内化于人们心中,成为一种自然而然的行为准则。

  随着社会的变迁和发展,“礼治”的局限性也逐渐显现。在现代社会,变化日新月异,传统的方式可能无法迅速适应新的情况和问题。当需要团体合作来应对复杂的挑战时,仅依靠“礼”可能难以达成有效的协调和统一,这时就需要法律等明确的规范来进行约束和调整。

  文中“残酷与否和合礼与否无关”这句话让我印象深刻。“礼”背后依靠的是传统,当人们对传统不加思索地遵循,甚至带有一种不这样做就会有不幸的信念时,便形成了所谓的“仪式”。这让我意识到,“礼”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规范了人们的行为,但它并不一定代表着绝对的正义或合理。在某些情况下,可能会存在一些不合理的“礼”,而人们却因为对传统的敬畏而盲目遵从。

  这也让我思考起法治与礼治的关系。法治是现代社会的重要基石,它以明确的条文和强制的执行力来保障社会的'公平和正义。然而,法治并不能完全取代礼治,因为法律难以涵盖生活的方方面面,而礼治中的一些道德规范和传统价值观仍然对社会的和谐稳定起着重要作用。

  在当代社会,我们或许应该在法治的框架下,合理地借鉴和传承礼治中的有益部分。一方面,要加强法治建设,确保法律的公正和权威,让人们的行为有明确的准则和约束;另一方面,也不能忽视道德、文化等传统因素的影响,培养人们的良好道德观念和行为习惯。

  我们也需要保持对传统的反思和批判精神。对于那些不符合时代发展的旧礼俗,要有勇气去摒弃和改变,使“礼”能够与时俱进,更好地服务于社会的进步。

  《礼治秩序》让我对中国社会的秩序有了更全面的理解,也让我认识到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需要不断地探索和平衡法治与礼治的关系,以建立一个更加和谐、有序的社会。它提醒着我们,既要尊重传统,又要适应时代的变化,在传承和创新中推动社会的持续发展。

  《礼治秩序》读后感 4

  在费孝通先生的《乡土中国》中,《礼治秩序》一篇犹如一把钥匙,开启了我对中国传统社会治理模式的深入思考。

  礼,在中国乡土社会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并非由某个权力机构所制定的法律条文,而是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由人们的生活实践逐渐沉淀、传承下来的行为规范。在传统的乡土社会里,人们对礼的尊崇,源于对传统的敬畏。这种敬畏并非盲目,而是基于一种深刻的认知:先辈们历经岁月考验的生活经验,是应对生活中各种问题的宝贵财富。

  礼治秩序的形成,与乡土社会的特性紧密相连。乡土社会是一个相对稳定、变化缓慢的社会。在这样的环境中,人们的生活方式和面临的问题具有较高的重复性。因此,前人的经验得以不断积累和传承,成为后人行为的指南。人们在成长过程中,通过家庭、社区的教化,逐渐将礼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这种自觉遵守的行为模式,使得社会秩序得以稳定维持,无需依赖外在的强制力量。

  礼治秩序并非完美无缺。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它的局限性也日益凸显。在现代社会,变化的速度之快让人目不暇接。传统的礼在面对新的问题和挑战时,往往显得力不从心。例如,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一些传统的礼仪规范可能已经不再适用于现代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而且,礼治秩序在一定程度上可能会压抑个体的自由和创新。当人们过于拘泥于传统的礼时,可能会束缚自己的思维和行动,阻碍社会的进步。

  我们也不能忽视礼治秩序中所蕴含的积极价值。礼中所体现的道德规范、人际关系准则等,对于构建和谐社会仍然具有重要意义。在现代社会中,我们虽然强调法治的重要性,但法治并不能完全涵盖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礼治中的一些价值观念,如尊老爱幼、诚信友善等,可以弥补法治的不足,促进社会的良性发展。

  费孝通先生的《礼治秩序》让我们深刻认识到,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正确看待礼治与法治的关系。法治是现代社会的`基石,它以明确的法律条文和公正的司法体系保障社会的公平正义。而礼治则可以作为法治的有益补充,通过道德的约束和文化的传承,提升社会的文明程度。我们应当在坚持法治的同时,合理汲取礼治中的精华,推动社会治理体系的不断完善。

  《礼治秩序》为我们打开了一扇了解中国传统社会治理模式的窗户。它让我们反思过去,审视现在,展望未来。在新时代,我们要在传承和创新中,寻找适合当代社会的治理之道,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奠定坚实的基础。

  《礼治秩序》读后感 5

  读完费孝通先生《乡土中国》中的《礼治秩序》一文,心中犹如被投入一颗石子,泛起层层涟漪,对中国传统社会的治理模式有了更深刻的感悟。

  在费孝通先生的笔下,乡土社会是一个“礼治”的社会。这里的“礼”并非我们通常所理解的礼貌、礼仪,而是一种社会公认的行为规范。它是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逐渐形成并传承下来的,依靠传统的力量来维持。在乡土社会中,人们对“礼”有着一种近乎本能的敬畏,这种敬畏使得他们自觉地遵守“礼”的规范,从而维持了社会的秩序。

  “礼治”秩序的形成与乡土社会的特点密切相关。乡土社会是一个相对封闭、稳定的社会,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变化缓慢。在这样的环境中,传统的经验和智慧得以积累和传承,成为人们行为的准则。同时,乡土社会也是一个以家族为核心的社会,家族的长辈们通过言传身教,将“礼”传授给晚辈,使“礼”在家族中得以延续。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迁,“礼治”秩序也面临着挑战。在现代社会中,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传统的“礼”已经不能完全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此外,现代社会强调法治,法律成为维护社会秩序的主要手段。在这种情况下,“礼治”秩序似乎显得有些过时。

  但是,我们不能因此而否定“礼治”秩序的价值。在现代社会中,虽然法律是维护社会秩序的主要手段,但法律并不能涵盖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在一些领域,如道德、伦理等方面,法律的作用是有限的。而“礼”作为一种社会公认的行为规范,可以在这些领域发挥重要的作用。例如,在家庭关系中,“礼”可以规范家庭成员之间的行为,促进家庭的和谐;在社会交往中,“礼”可以培养人们的良好品德,提高社会的文明程度。

  “礼治”秩序也可以为现代社会的法治建设提供有益的.借鉴。在“礼治”社会中,人们对“礼”的敬畏和自觉遵守,是一种内在的约束机制。这种内在的约束机制可以与现代社会的法律制度相结合,形成一种更加完善的社会治理体系。例如,在法律的制定和执行过程中,可以充分考虑社会的道德和伦理因素,使法律更加符合社会的实际情况和人们的价值观念。

  《礼治秩序》一文让我们对中国传统社会的治理模式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在现代社会中,我们应该正确看待“礼治”秩序的价值,既要继承和发扬“礼”中的优秀传统,又要结合现代社会的实际情况,不断完善社会治理体系,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奠定坚实的基础。

【《礼治秩序》读后感】相关文章:

秩序主管的述职报告07-15

秩序主管述职报告05-30

办公秩序管理规定06-14

秩序员的工作总结04-16

办公秩序管理规定[精品]07-08

秩序维护部工作总结06-01

办公秩序管理制度05-30

扰乱学校秩序检讨书02-21

中学食堂就餐秩序管理要求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