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世界尽头的咖啡馆》读后感
读完一本名著以后,大家一定都收获不少,何不静下心来写写读后感呢?那么你真的会写读后感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世界尽头的咖啡馆》读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世界尽头的咖啡馆》读后感1
有这样一家咖啡馆,它的菜单背面写着三个问题:
“你为什么来这里?”
“你害怕死亡吗?”
“你满足吗?”
这看似简单的问题,却有很多人都找不到答案。这家咖啡馆,就出现在美国作家约翰·史崔勒基的《世界尽头的咖啡馆》中。
主人公约翰虽有着体面高薪的工作,但他对自己的'未来仍然一片迷茫。而这时,一家咖啡馆的出现,让他找寻到了未来前进的方向,也彻底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
其中一个篇章讲了“反向浪”的故事。人与海龟进行游泳比赛,绿海龟的动作遵循着海水的运动规律。当海浪推向岸边,与海龟行进方向相反,海龟会浮起来划水,但仅仅是为了让自己浮在原地。当海浪向海洋的方向涌起时,它会加快划水速度,这样就可以乘着海浪前进了。
海龟从不与海浪相争,而是巧妙利用海浪的力量。我之所以无法追上海龟,就是因为我不顾海水的方向,自始至终都在划水。一开始,我还能与海龟并驾齐驱,有时候还得放慢速度等它。但是在反方向的海浪中,我越是用力向前游,就越是感到疲惫。等到海浪前进方向再次与我游泳方向相同时,我却没有足够力量顺势向前了。
随着海浪一来一去,我越来越疲惫无力。海龟却始终借助海水的力量,优化自己的效率,这就是它游的比我快的原因。“从不与海浪相争”是海龟的智慧,但人类往往不顾海水的方向,自始至终都在用力地游。
如果你和你想做的事不在一个频道,你就会浪费许多精力。等你有机会做你想做的事时,你可能已经没有力气或时间了。
我们的生活中现在需要大量的时间处理垃圾信息,无法自拔的游戏、各种无用社交,甚至你每天都在做但并不是你真正想做的所有事,通通都是“反向浪”。
《世界尽头的咖啡馆》读后感2
《世界尽头的咖啡馆》非常好读,而且作者没有高高在上的姿态,他和读者站在同一水平线上,让我们跟他一起接受凯西和迈克的提示。
我必须承认,凯西那个绿海龟的故事有敲击到我——“海龟从不与海浪抗争”,我太喜欢这句话了。
这句话真的太“庄子”了,让我想到了“安时而处顺”这句话。
还有迈克那个高尔夫的故事——“要学会移走你人生中的高尔夫球”。
我突然在想,无论是绿海龟的故事还是高尔夫球的故事,都是在告诉我:作为该作为的,不作为不该作为的。
绿海龟知道抗击海浪是不该作为的,因为抗击海浪会消耗它的体力。所以,它在不该作为的时候,便不去作为。
引申到生活中,不该做的,消耗的,没必要的,没意义的,负面的,便该不作为。
绿海龟知道顺应海浪是该作为的',因为海浪可以帮助它游的更远更快。所以,它在该作为的时候,便立刻去作为。
而引申到生活中,我突然发现相对于思考“我该做什么”比思考“我不该做什么”要难得多。
生活中如果不知道自己该做什么,那么就很难去安时而处顺。
如此想来,那句“你为什么来这里?”便变得尤为重要了。弄清楚自己的目标就变得尤为重要了。就好像,如果绿海龟不知道自己要去干什么,这海浪的脉搏对它也就失去了意义。
所以,到底,我为什么来这里?
我该做什么?
我不该做什么?
当然,如果我知道了我为什么来这里,我肯定也就知道我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了。
《世界尽头的咖啡馆》读后感3
《世界尽头的咖啡馆》讲述了主人公约翰先生因为一次不愉快的出行误入一家咖啡馆,并开始思考自己人生的故事。咖啡馆的菜单中,有三个问句让约翰非常疑惑。“你为什么来这儿?”“你害怕死亡吗?”“你满足吗?”在与咖啡店的服务员凯西、客人以及店主迈克的对话中,他开始思索人生的意义,也将小说推向了高潮。这本书很易读,但这三个问题却直击灵魂,值得细细咀嚼。
书中的三个问题是相互关联的,都聚焦着一个核心的概念——每个人都在追寻的“存在的意义”,这也是本书的核心。书中提到,暴露在充满大量营销信息的环境中的我们,常常把自己的幸福和满足寄托在某些产品或某样服务上,我们需要投入大笔钱才能获得满足,但是又只能不断去做没有满足感的工作来赚钱,这便形成了恶性循环,无法找到自己“存在的意义”。在生活中,只有真正了解自己存在的`意义,想做什么就马上去做,不在原地等待,一步一步实现,自己的目标才能不因为其他人或事失去对自己命运的掌控,从而能够主动选择自己的人生道路。
跟着书中的四个小故事,我也不禁开始思考,自己是要活成别人期待的模样还是自己想要的模样?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想一想自己“存在的意义”,清醒地活着,充满热情地生活,而不是陷入忙碌、空虚、焦虑,为了获得满足感而消费,为了消费而工作,最后留给自己真正热爱的事情的时间越来越少。我们应该每天给自己多留一点时间,去做自己真正热爱的事情,多去尝试和经历,才会体会到那种发自内心的快乐。再次思索书中的三个问题,当我和约翰走出咖啡馆的那一刻,或许已经获得了答案。
“生活本来就很精彩,只不过有人没发现自己是作者,没发现他们可以按自己的想法创作。”
《世界尽头的咖啡馆》读后感4
听着《世界尽头的咖啡馆》,思考“我为什么来这里”“你害怕死亡吗?”“你满足吗?”这是第一次看哲学相关的书。
今年23岁还未研究生毕业,没有正式日复一日的工作,思考这个问题或许尚早,但希望在这个年龄想想我的PFE是什么?
在此之前我有许多“原来如此的瞬间”,看公众号时、看欣赏的朋友社交平台的发言时、在看完一部剖析人性的`电影访谈听完某句台词时,但从未静下心来思考我的人生意义。书里有句话,如果我认为的重要的事情不重要,那什么是重要的?常常有人从篱笆墙上的小洞窥探别人的生活,却永远不会打开这扇门走向这种生活,我们每日都在被反向浪占据大部分碎片时间,对待自己向往的生活只是透过篱笆窥探,好像那只是理想状态,不会属于我。
可我们有创造自己人生的能力啊!生命=生存+生活,一天有16h属于自己,8-10h属于生存,剩下6h大概率是自己可以支配的生活时间。为了活下去,大半时间在各大领域谋生,大部分人是不快乐的,因为我们没有自由选择工作的能力,但希望我们能每天用1h做自己喜欢的事,这就是所谓的“正向浪”,剩下的5h自由的在生活气息中游走,尽量减少在“反向浪”中的时间消耗。
我的PFE是什么?——未来,能力能够承载欲望,我可以一项一项的给愿望清单划勾,我单独的健康的个体能成为自己想成为的人。
难得在抗疫期间读到这样一本书,未进入职场尚不知该是多么满档的日程,自由的气息是学生独有的奢侈品,我该感到幸运啊!每天可以用自由的时间看电影写影评听书听歌,希望我渐渐地可以成为那只大海中正向游走的海龟。
努力走过那扇门并永不回头。
《世界尽头的咖啡馆》读后感5
很多人都觉得现在的生活“挺好”,但有的人就是要寻找比“挺好”更令人满意的状态、更棒的生活。
当两个选择摆在你面前:一个是用一生追求自己的生存意义,另一个就是活着。
您有想过,你会怎么选吗?我相信每个人的答案都不一样,甚至每个时代的人的选择会不一样。
如果是我,单纯的活着,解决了温饱问题以后,我会问自己:我还可以更好吗?我怎样才能更好呢?
这个更好就是在追寻生存的意义。书中的主角是约翰,在一个特别的`咖啡馆,遇见了几位特别的人,经过了哲学的提问、灵魂的碰撞、内心的抉择和思考,他找到了人生的方向。
而拉姆昨天分享了自己在迷茫的时候,走进阅读花园,体会到心灵的放松,与王梅老师遇见,然后加入读书会,并在每一次的阅读和交流中内心的力量被唤醒。
最开始在聚会中是王老师不断的在问:“拉姆,你有什么想法呢?”
后来,拉姆开始自己问自己:“关于这件事,我的想法是什么?我想怎么做呢?”
当拉姆开始思考人生,并去践行的时候,她变成了闪闪发亮的人,她的气质都散发着自信。
好奇妙啊,拉姆的经历和书中主人公的经历居然重叠了;太快乐了,原来一个人的经历真的可以被书本来验证。
当我们遇到问题时,人们寻找答案的方法各不相同。
有人通过冥想问自己为什么存在,有人一边听自己最爱的音乐,一边记录自己的想法;很多人选择到大自然中自己一个人静一静;也有不少人选择和朋友或陌生人交流分享这个话题;还有人会通过阅读,在书中理念和故事的引导下找到答案。
那么,来阅读花园点上一杯咖啡,打开一本心仪的书,在咖啡的香气和书香中倾听灵魂的喃喃细语,这个时候答案就会浮现在心里。
【《世界尽头的咖啡馆》读后感】相关文章:
《只是世界尽头》经典影评06-04
咖啡馆的礼仪06-04
咖啡馆宣传文字12-28
《彩虹的尽头》教案03-06
咖啡馆广告词02-10
咖啡馆人像拍摄小贴士04-01
咖啡馆人像摄影技巧03-30
咖啡馆广告语02-16
友谊走到尽头的句子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