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幼儿教育的原点》有感

时间:2023-12-26 09:02:29 教师心得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读《幼儿教育的原点》有感

  读完某一作品后,你有什么领悟呢?需要写一篇读后感好好地作记录了。那么读后感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读《幼儿教育的原点》有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读《幼儿教育的原点》有感

读《幼儿教育的原点》有感1

  最近我拜读了日本的高杉自子的《幼儿教育的原点》这本书,其中第六章《教育实践的深化与教师的成长》中《幼儿喜欢什么样的教师》我深有感触。

  从这个问题本身“幼儿喜欢什么样的教师”来思考,我们首先可以想到,这样的教师,必是符合幼儿意愿的。作为教师思考这样的问题,也就是反思:幼儿对教师的要求是什么?

  我们常说,幼儿是独立的个体,但是我们却常常会忽略孩子的想法。当我们侃侃而谈幼儿喜欢什么老师的时候,我们是否想到了孩子的心愿?一个能把幼儿的意愿放在第一位考虑的教师,才能成为幼儿心中真正喜欢的老师。

  幼儿是十分渴望依靠自己的力量来做事的,他们希望全身心的投入到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用自身的力量来改变自己与同伴,不断的探索发现,不断的成长。教师应该把幼儿的这一愿望置于核心位置。

  幼儿渴望在安全的心理氛围中发挥自己的力量,带着梦想与希望扩展自己的世界。

  幼儿向往充实的生活。他们想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想尝试新鲜的事物,体验快乐。

  幼儿期盼在与同伴的共同生活中,教师能够理解自己,接纳自己,在遇到困难时给自己必要的援助。

  教师应该保持与幼儿共同生活的.视点。

  作为教师,我们除了要有专业的知识,还要学会理解幼儿。我们如何去了解幼儿呢?

  在游戏的时候我们作为教师去观察幼儿,做观察记录,我想,这是一个了解幼儿的重要途径。通过观察和分析,我们可以了解孩子的行为和需求。但是单纯的了解行为和需要,并不能真正意义上的说理解幼儿。

  之前说过,作为教师,我们自己是不能忘记游戏的快乐的。只有真正理解游戏并参与到游戏中,我们才能更好的理解幼儿的感受,所以作为教师我们不妨参与其中,与幼儿共同游戏,共同感受,共同思考。

  书中讲到这样一个案例:当游戏结束的时候,教师并不是生硬的发出指令说:快点收拾!而是体会到幼儿的感受,换了一种说法:还想一直玩下去吧?可是已经到了回家的时间了。只是简单的换了一种说法,幼儿反而十分迅速的收拾好玩具。这说明了什么呢?看来,站在幼儿的立场来处理问题真的是十分重要的。另外,作为教师,我们切不可随意给孩子贴上标签,比如说这个孩子腼腆,不喜欢户外活动等等,一旦这样去判定,就容易导致对幼儿的僵化的认识,会产生不负责任的放弃对幼儿的指导。我们也不应该觉得自己完全的理解了幼儿,毕竟人是极其复杂的,如果不是很了解对方却摆出一副什么都知道的样子,无疑是对幼儿的一种伤害。最后我觉得,理解幼儿从来都不是单向的,幼儿对你敞开心扉,你也要对幼儿敞开心扉,你才能真正走进幼儿的内心世界,才能相互理解。

读《幼儿教育的原点》有感2

  又逢寒假,我再次重温了高杉自子主编的书籍《幼儿教育的原点》。这次的阅读,不仅是对知识的沉淀,也是一次回归教育的“心灵洗涤”。从书中,我感受到高杉自子对幼儿教育的深深热爱,体会到她“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方式,也从诸多的案例中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有所思,亦有所想;有所悟,亦有所得。

  一、行有力,温润童心

  整本书籍,高杉自子一直向我们传输着她的育儿观点,那就是:“站在孩子的立场思考,站在孩子的立场设置环境,站在孩子的立场创造生活,与孩子们共同游戏、同悲同喜。”这句话对于我们幼儿教师来说是有力量的。一直以来,我们都以“儿童为中心”作为自身教育的基点,但是做着做着、试着试着,就会偏离方向,慢慢地还是形成“教师在前,幼儿跟后”的模式。这样固化的思维限制了幼儿的成长,教师自身也得不到发展,而书籍中高杉自子希望我们能保持教育的本真,能真正走进儿童,与儿童一起嬉戏,去倾听他们心里的“声音”,这让我回想到小班的一次户外探索,孩子们无意发现了一只小瓢虫,对它充满了浓厚的兴趣,因此,我们教师追随幼儿,一起展开了关于瓢虫的探索之旅。我们与家长陪伴孩子一起寻找瓢虫,当找到瓢虫后,孩子们进行自主观察、探索,他们对瓢虫身上不同的点充满了好奇,于是我们又一起进行了深入探究,孩子们运用放大镜等工具,分组对自己的瓢虫进行观察、记录,最后,他们发现了瓢虫身上“点点”的数量能区分出益虫与害虫。这样的发现令孩子们惊奇,我们又进而开展了各样的活动......小小的课程故事里,我们看到了孩子们是乐在其中的,他们在寻觅中收获经验;在记录里发现乐趣;在自主中感悟科学;在艺术里快乐畅想......这样的探索灵气而生动,自由而奇趣!而我们教师也在无形中给幼儿提供最适宜的支持,及时捕捉他们的兴趣,帮助他们共同寻找、探究,体验自然、社会带给我们的神奇。这样“幼儿在前,教师在后”的行为不仅温润着一颗颗稚嫩的童心,也让我们教师收获了一场又一场的惊喜!

  二、思致远,同生共长

  书中在解读幼儿游戏这一小节里说:“如果教师能够耐心细心持续观察,就会发现游戏是促进孩子成长的必然性。”这句话给了我很深的感触。记得一次大班的建构游戏,帽帽、晨晨带领齐齐、洋洋在观赏了一系列的建筑图片后,决定搭建两座不同的建筑。晨晨先“指挥”齐齐和洋洋搬来了不同的积木块,开始他们的建构之旅,而帽帽一个人建构着他的“大本钟”,在钟体建构好后,帽帽遇到了一个问题:“怎么样把建筑物上面的钟搭建出来呢?”在他自主尝试都失败后,我通过言语询问、欣赏挂图等方式鼓励他寻找其他辅助材料进行建构,之后他便发现了新材料——圆纸板,他将圆纸板放在了建筑物上,可是又发现薄薄的纸板架上去太容易倒了,于是帽帽灵机一动,将几个纸杯摞在一起放在了纸板前,给了纸板很好的支撑,接着使用条形台柱组建了钟的“时针”和“分针”,最后,几个小朋友合力搭建了不同造型的马路,将两座建筑物连了起来。一个小小的困难,打开了幼儿思索的空间,提升了幼儿建构的水平,也发展了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而我们教师,给孩子一份浅浅的支持,也能助力他们向深层次的游戏水平不断迈进。

  回想到这个教育案例,再结合高杉自子的教育理念,我再一次体验到教育是充满灵气的,一句温暖的鼓励,一个轻柔的肯定,能让孩子的成长更为丰富、美满。

  三、爱无言,静待花开

  教育的起点源于教师对孩子的爱。书中说道:“幼儿期是人的形成与发展最重要的时期。在这个时期,幼儿需要的`是爱。只有被爱才能付出爱。”教育的本质源始于爱。而作为教育者的爱,应该是智慧的,有力的。记得一次阴雨天,我们班的小煜脸上挂着两行”小豆珠”进班了,通过细细的询问,才知道原来是昨天一个工人叔叔来班上修桌子,电钻钻洞的声音太大了,把小煜给吓着了。这个原因让我们哭笑不得,可仔细想想,小班的宝宝年龄较小,可能一点小事就会引发他们害怕的情绪,于是在安抚好小煜后,我们便与孩子们开始了一系列哲思活动。通过话题“你什么时候会害怕”、“害怕的时候怎么办?”等引发师幼、幼幼间的讨论,再结合情感交融活动“害怕你就抱抱我”、“好朋友一起玩”等升华教师与幼儿间的情感,而正是这些孩童化的形式,在无形中慢慢地帮助小煜消除害怕的情绪,能够亲近幼儿园与我们。所以,作为一名教育者,孩子们就是一株株待生长的“小苗”,我们需要春风化雨,给孩子们一些小小的“滋润”,让他们在生生不息的爱里感受简简的快乐,体验暖暖的幸福。

  写在最后

  回归教育的原点才能抵达理想教育的彼岸。作为一个教育者,我们应该给孩子多一点的尊重,相信他们会在想象中萌发精彩;在自主中衍生智慧;在发现中品尝快乐!

  愿我们铭记教育初心,从原点出发,拓路前行,陪同孩子们在爱里成长,共同感受春风;沐浴阳光;奔走山河;拥抱星月......邂逅最美好的遇见!

【读《幼儿教育的原点》有感】相关文章:

教育与知识的原点04-26

《回到教育的原点》读书心得11-25

回到教育的原点读后感04-29

《回到教育原点》读后感03-31

《回到教育的原点》读后感03-31

《回到教育的原点》读书心得(通用25篇)04-19

读幼儿教育心得体会06-10

读幼儿教育心得体会06-08

《幼儿教育》的读书心得04-06

幼儿教育读书心得0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