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奇的纸》幼儿园教案

时间:2023-02-22 14:45:35 梓薇 幼儿教案 我要投稿

《神奇的纸》幼儿园教案(通用15篇)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神奇的纸》幼儿园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神奇的纸》幼儿园教案(通用15篇)

  《神奇的纸》幼儿园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探索让纸巾力气变大的办法,感受纸巾的神奇。

  2.积极参与操作活动,想办法解决问题。

  3.体验科学探索的乐趣。

  4.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

  5.通过实验培养互相礼让,学习分工合作的能力。

  活动准备

  物质准备:纸巾、装有半桶水和不同重量的彩色水的`油桶、筐子、拧好的纸绳若干。

  活动过程

  1.出示纸巾、装有半桶水的油桶,引导幼儿结合经验,大胆猜测。(问题引入,激发兴趣)

  你觉得纸巾能把这半桶水提起来吗?为什么?

  2.幼儿操作探索用纸巾提起半桶水的方法,初步感受纸巾的神奇。(探索操作,尝试验证)

  (1)提出任务与要求:想办法用一张纸巾把油桶提起来。

  (2)幼儿尝试探索,教师观察,鼓励幼儿积极动手,大胆尝试,重点观察幼儿用纸巾提起油桶的方法。

  (3)交流分享:你用纸巾把油桶提起来了吗?你是怎么做的?

  3.幼儿再次探索用纸巾提起油桶的多种办法。(自主探索,分享交流)

  (1)幼儿操作探索,教师观察指导,鼓励幼儿想出更多用纸巾提起油桶的方法。并引导能力强的幼儿探索如何让纸巾变更有力气,把水瓶提的更久。

  (2)交流分享:

  ①你想出什么不一样的办法?

  ②发现那种办法纸巾更有力气,水瓶提的更久。

  4.探索让纸巾更有力气的办法,鼓励幼儿挑战提起更重的油桶。(再次探索,提升经验)

  (1)出示装有彩色水的油桶,提出新的任务与要求:想办法让纸巾更有力气,提起更重的油桶,可以用多张纸巾或与朋友合作。

  (2)幼儿尝试探索,教师观察指导。鼓励幼儿与同伴合作,大胆尝试各种办法。

  (3)交流分享:你发现那种办法使纸巾更有力气,提起更重的油桶。

  5.迁移经验,初步感受团结起来力量大在生活中的应用。

  活动延伸

  在区域活动中继续引导幼儿探索让纸巾更有力气多种办法。

  《神奇的纸》幼儿园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1、探索用纸条制作成麦比乌斯圈。通过比较发现麦比乌斯圈只有一个面。

  2、通过操作活动探索麦比乌斯圈等分不同的次数后会产生不同的现象。

  3、大胆和同伴交流自己的操作方式和发现。培养对科学的兴趣。

  4、乐意与同伴合作游戏,体验游戏的愉悦。

  5、能积极地与同伴交流自己的发现,激发进一步探索事物变化的愿望。

  【活动准备】

  1、长纸条。

  2、麦比乌斯圈若干个,分别有一条线、二条线、三条线。

  3、剪刀人手一把。

  4、彩笔。

  【活动过程】

  一、师生互动,共同制作纸圈。

  1、出示纸条:这是什么?(纸条)

  2、变一变,看它变成了什么?(纸圈)

  3、你会做吗?请小朋友来做一个这样的纸圈。

  4、教师出示麦比乌斯圈,师:我这里还有一个圈,看一看,这个圈和刚才的圈有什么不同?

  5、你会做这个圈吗?

  6、你可以先研究一下,它是怎么做成的。

  7、你会做了吗?请你来做一个这样的圈。

  8、你做好了吗?你是怎么做的?请你给小朋友示范一下。

  教师小结:把纸条的一端扭一下和另一端粘合在一起,就做成了一个这样的圈。我们做的这个圈啊,还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呢,叫做麦比乌斯圈。是德国科学家麦比乌斯在1858年发现的。人们为了纪念他就给这个圈取名为麦比乌斯圈。麦比乌斯圈还有许多的秘密呢。现在,我们一起去找找看好吗?

  二、比较:普通的圈和麦比乌斯圈,了解麦比乌斯圈只有一个面。

  1、讲解做法:现在,小朋友都有了两个圈。请你用彩笔找一个点,然后轻轻的拖动你的纸圈,在纸圈的内侧画线。最后要让你画的线连接起来。(教师示范)

  2、操作:幼儿画线。

  3、幼儿表述:你的线画好了吗?你发现了什么秘密?

  4、教师小结:普通圈的线只画了一个面就连了起来,但是麦比乌斯圈的线特别长,画过了黄颜色的一侧又到了蓝颜色的一侧,最终又回到了原来的出发点。

  5、麦比乌斯圈就是这么神奇,老师这里还有一列麦比乌斯火车呢,我请两个小朋友坐坐看。呜呜,我们的火车出发了,看,小朋友们正在蓝色的车厢里,我们的小朋友又来到了红色的车厢里。宝贝们,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6、幼儿思考回答:麦比乌斯圈把两个面连在了一起。

  7、教师小结:孩子们说的太对了。普通的圈都有两个面,麦比乌斯圈呢是把这两个面连在了一起,变成了一个面。

  三、探索:沿着麦比乌斯圈的二等分线剪开和三等分线剪开会有神奇的结果。

  (一)1、小朋友可真厉害,一下子就发现了麦比乌斯圈的秘密。老师还要再考考你。(普通纸圈)我这里有一个普通的纸圈,我们来猜测一下,如果沿着纸圈上的线剪开会怎么样?(记录)

  2、老师来剪一剪看一看。剪得时候,要先对折剪一个小口,然后再沿着线慢慢的`慢慢的把它剪开。

  3、瞧,它变成什么了?

  (二)1、老师这里还给你准备了什么?瞧,是画有一条线的麦比乌斯圈。如果沿着这条线剪开会怎么样呢?

  2、幼儿猜测,教师记录。

  3、我们来剪一剪好不好?请小朋友拿出剪刀,我们来做一做试一试。

  4、你的麦比乌斯圈变成什么样子了?请幼儿讲述。看一下,现在的麦比乌斯圈有几个接口?

  5、它的结果跟你猜的一样吗?

  6、教师小结:一个麦比乌斯圈沿着中间的线剪开就会变成一个更大的而且有了两个接口的麦比乌斯圈。

  (三)1、教师出示画有两条线的麦比乌斯圈。

  师:这个麦比乌斯圈上有两条线,那如果我们把这两条线都剪开,会变成什么样呢?

  2、幼儿猜测教师记录。

  3、究竟是谁猜的正确呢?我们怎么样才能知道?请小朋友按照我们刚才的方法,把画有两条线的麦比乌斯圈剪开。

  4、你的麦比乌斯圈变成什么样子了?幼儿讲述

  5、跟你猜测的一样吗?有许多的东西我们的猜测其实不一定正确,只有通过自己的实际操作才能确认。我们的科学家呢就是这么做的。今天我们的小朋友也做了一回小科学家。发现了麦比乌斯圈的很多秘密,知道画有一条线的麦比乌斯圈剪开后会变成一个更大的麦比乌斯圈。画有两条线的麦比乌斯圈剪开后变成了一个大一个小两个套在一起的麦比乌斯圈。

  四、拓展延伸:了解麦比乌斯圈在生活中的应用。

  1、小科学家们,你知道吗?麦比乌斯圈不但好玩,还很有用呢。科学家们利用麦比乌斯圈的原理发明了(出示立交桥的图片)立交桥,有了立交桥呢,我们的车辆就不会那么拥挤堵塞了,麦比乌斯圈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便利。(出示过山车图片)这个是过山车,玩过山车的时候你无论转多少个圈最终都会回到起点上,他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的乐趣。机器上的一种传输带,利用麦比乌斯圈只有一个面的原理增加了摩擦的面。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最大程度的节约。还有我们的磁带,要听完一面换另一面,日本的科学家呢利用麦比乌斯圈的原理发明了可以不用换就能听完两面。给我们带来了方便。当然,利用麦比乌斯圈的原理还能发明更多的东西,希望你们成大了做个大科学家发现人们不知道的更多的秘密。

  2、瞧,老师这里还为小朋友准备了画有三条线和四条线的麦比乌斯圈呢。你知道沿着他们剪开会变成什么样吗?

  五、游戏:麦比乌斯圈火车。让我们坐上我们的麦比乌斯圈火车到教室里一起剪剪看,记住要把你实验的结果记录下来。

  请第一组小朋友上火车。呜呜,小朋友已经从蓝色的车厢开到了红色的车厢。到站了。请第二组小朋友上火车。呜呜,让我们跟老师们再见。

  【活动反思】

  本课是二年级上册《材料》单元的第4课。本课教学以纸为载体,通过改变一张纸,比较和体验纸改变前后性能的变化,交流纸的这种变化在生活中的应用等,激发学生继续改变材料、发现材料性能的探究欲望。

  根据教材,我把本课分为几板块:

  第一板块——聚焦,承接第3课的内容,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原有认知经验说说普通纸的特点,引发学生思考有什么办法让纸具有更多的本领。

  第二板块——探索,探索又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明确改造纸的方法,先交流改变纸的方法,再明确本节课探究的改变纸的方法。第二部分,用“折一折”这种改变方法,引领学生用对比观察的方法研究纸被改变后形状、性能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先在观察中发现纸的新变化,通过观察两种纸的侧面,发现普通纸和瓦楞状的纸分别是一字形和波浪形。在实践中发现纸的新功能,其中比较观察又分三步,即按一按(将白纸与瓦楞状纸分别平放在桌面上,用手轻轻按一按白纸和瓦楞状纸,认真体验手心的感觉,比较弹力)、放一放(取两个盒子,中间隔开一定的距离距离平放在桌面上,先将普通的白纸放在两个盒子上,接着由轻到重将物体(回形针、铅笔、文具盒)放在纸的正中间,看纸能否承受得住以及能承受多重的物体。测完白纸后,再去测瓦楞状纸能承受多重的物体。一边实验一边记录,比较承载力)、摸一摸(用普通纸贴着装有热水的杯子感受冷热程度;换用瓦楞状纸,再次感受冷热程度,比一比有什么不一样,比较隔热能力)。

  第三板块——研讨,纸改变后性能的变化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第四板块——拓展,引导学生在纸上用刷油的方法改变一张纸,然后探究这张纸具有的全新功能。

  在授课过程中,我还发现了一下几个问题:

  在说一说纸的特点时,学生能够说出纸的颜色、形状、易折叠,但是学生会钻形状这个牛角尖,不断说出:长方形、有四个角、有四条边等等,还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能够说出纸容易破、遇水会湿、纸的厚薄等等。

  按一按这一板块,学生通常不能直接说出有弹性,能弹回,他们最多说到的就是:刺刺的、有一棱一棱、不能直接接触桌面……要说有弹性,能弹回还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说出。

  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折瓦楞状的纸不是难事,但是学生自主折纸,会有横竖两种折法,在放一放这一部分,两种折法会对纸的承重能力有影响。

  与教材配套的学生活动手册中,放一放瓦楞状纸和普通纸分为“能支撑”和“不能支撑”两种,但是我认为这样划分不太准确,普通纸依旧能支撑像回形针那样的较轻物体,瓦楞纸上放过重的物体也不能支撑,因此我在授课时,把能不能支撑改为“能支撑较重物体”和“能支撑较轻物体”,让学生分别用回形针、铅笔、文具盒来尝试,较轻的回形针能够被普通纸支撑,瓦楞状纸能够支撑回形针、铅笔,铅笔盒不太重时能够被瓦楞状纸支撑,过重的铅笔盒则不能被支撑。学会能够通过这三种材料感受到普通纸和瓦楞纸的不同。

  第一次用低年级以及新教材开课,我在试上的时候发现引导学生回答,实验准备等等所花费的时间较多,整节课较为仓促。因此在第二次上时,我把折瓦楞状纸以及实验材料准备都放在课前,由于第二个班的学生能很快的说出纸的特点以及瓦楞状纸,整节课最后多余了一点时间,我用来和学生一起进一步探究瓦楞状的纸。

  在给低年级授课过程中,我认为我对学生的还是了解较少,对于不同的班级用不同的教学方式的调整而不够灵活,路漫漫其修远兮,作为新教师,我要学习的还有很多。

  《神奇的纸》幼儿园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1、通过多次操作,发现莫比乌斯环的现象。

  2、在设疑—猜想—验证的过程中激发探索欲望,体验科学操作的乐趣。

  3、初步了解莫比乌斯环现象在生活中的运用。

  活动准备:

  纸环若干、纸条、记录表、剪刀、箩筐、ppt、笔。

  活动过程:

  一、手指游戏“变变变”。

  师:老师的大拇指和食指想玩“变变变”的游戏,你们想玩吗?那我们一起来玩吧,变成一个圆,变成两个圆。

  二、操作尝试,发现莫比乌斯环现象。

  1、幼儿进行第一次无意识尝试,对比普通纸环与拧一次的纸环的区别。

  师:今天,我给你们带来了一个神秘的礼物,看这是什么?(纸环)纸环也想玩变变变的游戏,怎样把一个纸环变成两个呢?

  师:看,纸环对齐捏一捏,先在中间剪个口,再把剪刀伸进去,咔嚓咔嚓剪到头。是不是变成两个纸环了呀?

  师:老师帮你们准备了纸环,请你们也来试一试,好吗?

  师:你们是不是都剪出了两个环?请剪出两个环的小朋友把手举高给我看一看,好的.,放下。那还有的小朋友剪出来的是怎样的?你剪出来的环比刚才的环怎么样?(大)请幼儿按照筐上的纸环数送回纸环。咦,为什么有的小朋友剪出来的是大圆环,有的剪出来的是两个小圆环呢?

  师:这里有两个圆环,就是刚才小朋友没剪之前的,看看他们有什么不一样?

  师小结:原来,没拧过的指环剪出来的是两个小环,拧过的圆环会变成一个大环。

  2、教师抛出问题,幼儿进行第二次操作对比,验证拧一次和拧两次的区别。

  师设疑:是不是拧过的指环都会变成一个大环呢?(幼儿猜想)我给你们准备了许多拧过的指环,请你们去选一个指环剪一剪!

  师:跟你旁边的小朋友说一说,你剪出来的是怎样的?再次把纸环举起来看一下,你们剪出来的纸环一样吗?哪里不一样?(有的是大环,有的是两个相扣的环)请幼儿按照筐上的纸环送回纸环。

  师:同样是拧过的纸环,为什么剪出来的不一样呢?

  师:奥秘在哪里呢?我来拧两个指环试试。

  教师示范拧纸环,(拧一下、拧两下)请两名幼儿上前剪纸环。教师记录表格。

  师小结:原来纸环拧一下剪出来是一个环,拧两下剪出来的就是两个相扣的环。

  3、教师抛出问题,激发幼儿第三次操作,从而发现莫比乌斯环的现象。

  师:刚才我把纸环拧一下,变成一个大环,拧两下,变成两个环,那拧三下、四下呢?(幼儿猜想)真的是这样吗?桌上有很多纸条,老师已经在纸条上贴好双面胶,请每个小朋友拿两个纸条,分别拧三下、四下,看看剪出来是怎样的,并把结果记录在这张表格上。

  师小结:我们发现原来纸环拧两下、三下、四下......最后都变成两个相扣的环。

  三、通过看课件初步了解莫比乌斯环现象的历史和运用。

  师:你们觉得这个纸环神奇吗?(出示课件)很久以前有个伟大的数学家叫莫比乌斯,比我们先发现了这个秘密,人们为了纪念他,就用他的名字做了纸环名,于是这个神奇的纸环叫做莫比乌斯环。

  师:我们生活中有很多莫比乌斯环的运用,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项链,餐桌、过山车、克莱因瓶、打印机的色带、工业传输带等)四、教师再次设疑,进一步激发幼儿科学探索的兴趣。

  师:请你们回教室以后再想一想,我们今天做的莫比乌斯环还可以有什么用,好吗?

  《神奇的纸》幼儿园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1、能尝试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序的操作,体验操作的乐趣。

  2、积极探索纸的不同变化与承受图书的重量的关系。

  3、学习观察、比较的方法,培养探究精神。

  4、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5、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

  【活动准备】

  书若干、打印纸、瓦楞纸。

  【活动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

  1、老师:老师想用这张纸将一支笔托起,可是总是做不到(教师演示),你愿意帮我想个好方法吗?(愿意)好,请你们马上去试一试!

  2、幼儿操作(请你们放下手中的纸和笔,回到位子上做好)

  3、刚才你们替我想到办法了吗?(请2-3个孩子示范)

  4、幼儿先试,教师问:你是怎么把笔托起来的?(折,卷)还有不一样的方法吗?

  5、师:沈老师有疑问了,为什么这张白纸着过,卷过之后,就可以把笔托起来呢?(折,卷之后)

  a、你们的意思我明白了,白纸着过,卷过之后,它的形状发生了改变,对么?

  b、那你们知道么,纸的形状变化之后,它的力气也会发生变化?怎么变化呢?我们给他的力气取歌好听的名字,叫承受力。

  (原来,我们通过折,卷,改变了纸的形状,就增加了纸的承受力,也就托起了这支笔)

  二、探索纸的形状与承受图书重量的关系(正方形纸筒、三角形纸筒、圆柱形纸筒)

  1、瞧!沈老师用你们刚才教我的方法,折出了三种形状的纸筒,你们认识他们么?这是什么形状?

  (三角形纸筒、正方形纸筒、圆柱形纸筒)逐个介绍。

  2、看,我这里还有什么?(一本书)

  3、我将这本书分别放在这三个纸筒上,你觉得会发生什么?

  (a)承受住了(可是我的书,又厚又重,它们又轻又薄,会承受得住么)

  (b)承受不住

  4、到底能不能承受住,让我先来试一试吧。

  (a)我先试三角形纸筒,我用双手拿住书的两边,拿平了,轻轻的放在上面,然后把手慢慢的松开,看,三角形纸筒怎样了?(承受住了)

  (b)我再来试正方形纸筒,我也像刚才那样,双手……,怎么样啊?

  (c)最后一个圆形纸筒,你觉得它能承受得住吗?我请一个小朋友上来替我试一试。(大家一起规范动作)

  5、咦,原来这三种不同形状的纸筒,都能承受住一本书的重量。

  6、可是,这三个纸筒宝宝不高兴了,不服气!想一教高下,一定要比出谁的承受力最大!怎么办呢?(比赛)怎么比?

  7、幼儿回答(将书一本一本的放上去,放得最多,并且没有倒下的纸筒宝宝就是大力士)

  (a)怎么放?

  (b)如果放到X本,它突然倒了,那它承受住了几本书呢?这个方法真好!

  (c)(记录表)我还为你们准备一张记录表,表上的三个图形分别代表了三个纸筒,三、正、圆。

  8、清楚了吗?好!那在比赛前,我们来猜想一下,你觉得谁会是最后的获胜者?

  9、请你拿出准备好的贴纸,到我的黑板前,找到你觉得会获胜的纸筒宝宝,将贴纸贴在它旁边的空格上。

  10、根据投票我发现大部分小朋友觉得XXX纸筒会获胜!那比赛结果到底会怎样呢?还是要你们动手去做一做。

  11、听清要求,四个小朋友一组,两个人操作,两个人记录。

  三、统计表格,发现圆柱形纸筒托住的书本最多。(圆柱形纸筒是大力士)

  1、幼儿操作,并进行记录。(好,放下手中的东西,拿好记录表,回到位子上!)

  2、孩子们,刚才比赛的结果如何?

  3、原来,圆柱形纸筒的.承受力最大。

  4、在我们的生活中,你有见过圆柱形的物体吗?(3-4的幼儿回答)

  5、我带来了几张图片,你能找出途中的圆柱形吗?

  四、不同材质的圆柱形纸筒与承受力的关系。

  1、好!我这儿还有一个圆柱形纸筒,请你们观察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a)看:颜色一样,高度一样,一样大小,厚度不一样。

  (b)摸:厚度不一样。

  2、请问这两个纸筒谁的承受力更大呢?我也请你按照表格的顺序去试一试。

  3、刚才你们操作的时候发现了什么?

  4、厚的纸筒,承受力大。

  5、原来,纸的厚度不同,承受力也不一样,越厚的纸,承受力越大。

  五、高矮不同的圆柱形纸筒比赛

  1、咦!好像有个人想来挑战我们的获胜者。看!

  2、他们俩有什么不一样吗?

  3、一个高,一个矮,厚度呢?(摸一摸)你觉得会挑战成功么?

  4、分开两组,分别派一个代表上来操作。

  5、原来,矮的圆柱形纸筒比高的圆柱形纸筒的承受力要大。

  六、延伸

  胖的圆柱形纸筒和瘦的圆柱形纸筒谁的承受力更大呢?让我回到教室继续探索吧!

  【活动反思】

  在活动的过程中,可以看的出来幼儿对纸筒很感兴趣,玩的也很开心,成功扩展了孩子们的想象、创造能力。但在活动中也还存在很多不足的地方,一开始指导不当,让小朋友们一起把纸筒套在手上跑,使部分幼儿觉得这样玩挺有意思的,整节活动就以跑为主,不想再尝试别的新玩法,导致结束时还没有停下脚步。

  《神奇的纸》幼儿园教案 篇5

  设计意图

  大班幼儿对于科学现象富有探索兴趣,有初步的观察、理解和运用能力,有使用剪刀沿着纸条中线剪的技能基础。《纲要》中提出:“教育内容的选择既要适合幼儿的现有水平,又有一定的挑战性;既要符合幼儿的现实需要,又有利于其长远发展;既要贴近幼儿的生活来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又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因此整个活动中我注意引导幼儿运用“猜一猜,试一试,想一想,再试试”的研究策略,让幼儿全身心地投入到活动中,因自己的成功发现而增强自信心,也激发了幼儿参与下一个活动环节的积极性活动目标。

  活动目标

  1.通过探索操作,发现莫比乌斯圈与普通的圈在沿相同的线剪后会产生不同的现象。

  2.了解莫比乌斯圈在生活中的应用以及给生活带来的便捷。

  3.体验活动中探索和求证过程带来的乐趣。

  重点难点

  难点:通过探索操作,发现莫比乌斯圈与普通的圈在沿相同的线剪后会产生不同的现象。

  重点:了解莫比乌斯圈在生活中的应用以及给生活带来的便捷。

  活动准备

  纸圈、剪刀、ppt课件、记录表人手一份。

  活动过程

  1.出示纸圈,激发幼儿的兴趣

  师:小朋友手上都有两个纸圈,请小朋友仔细看一看,这两个纸圈有什么一样的地方?有什么地方是不一样的?

  小结:一个拧过一个没拧过。

  师:现在请小朋友们举起普通的的纸圈,伸出食指,从绿色的方块出发,沿着红色的线走,一直走回绿色的方块,你们发现了什么?

  师:试试另一个纸圈,沿着红线走,手指还是一直在外圈吗?为什么会这样呢?

  小结:其实这个神奇的纸圈它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莫比乌斯圈,是很久以前一个叫莫比乌斯的人发现的,所以就用他的名字来命名了。

  2.幼儿第一次操作,发现莫比乌斯现象一

  师:现在我要请小朋友帮我一个忙,老师很想知道这个普通的纸圈沿着红色或蓝色的线剪会变成什么,你们觉得会变成什么呢?

  师:那如果把莫比乌斯圈也沿着红线或蓝线剪开,会怎么样呢?(幼儿猜想后操作并记录)我们一起来试一试吧!

  师:幼儿操作后讲述,你剪好的结果和刚才猜的一样吗?

  小结:普通的纸圈沿着红线剪变成两个大小不变的圈,沿着蓝线剪变成了三个大小不一样的圈,而莫比乌斯圈沿红线剪开后,变成了一个更大的莫比乌斯圈,沿着蓝线剪开后变成了两个一大一小套在一起的圈。

  3.第二次操作:发现莫比乌斯现象二

  师:你们看,这两种圈上还有一个颜色的线的没有剪,我还想知道,普通的纸圈沿着剩下颜色的线剪会变成什么样?

  师:那如果这个莫比乌斯圈沿着剩下颜色的线剪开,又有什么变化呢?你们想来试一下吗?(幼儿猜测后操作并记录)

  小结:普通的纸圈沿着剩下颜色的线剪开后还是两个大小不变的纸圈,总的`是四个大小不变的纸圈;而莫比乌斯圈变成两个大小一样套在一起的莫比乌斯圈。

  4.观看图片,了解生活中的莫比乌斯圈

  师:这个莫比乌斯圈神不神奇?其实呀,这个神奇的莫比乌斯圈藏在我们生活中很多的地方,你们猜一猜它藏在哪里?

  师:我到找到了一些地方藏着这个莫比乌斯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小结:人们利用莫比乌斯圈的原理,建造了许多有用的东西,让我们的生活更加方便美好。

  5.结束活动

  回去的时候,你们可以和爸爸妈妈一起找一找,还有什么地方藏着莫比乌斯圈,明天老师要请小朋友们来分享你们的发现。

  活动总结

  此次活动的教学设计是在教研活动的过程中,通过反复研讨和修改后定下来的,分别从科学活动的教学方法、教学流程的设计和不同年龄段的教学目标的理论知识来进行反复的推敲,最后到实施教学活动,活动中幼儿的参与性高,能够积极主动的回答老师的问题,本次活动的选材很新颖,幼儿也很感兴趣、操作能力很强、活动中可以提高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想象力,但是也有很多不足的地方:比如提问过于笼统简单,没有针对性和时效性;评价偏重于结果性评价;材料的单一和无效;教师把控的太多,幼儿交流讨论的少,应给幼儿更多探索交流的机会;记录的形式化、单一化,记录卡的使用没有讲解清楚,幼儿在猜想记录的时候不会记录,还有教师的记录卡做的太小了,幼儿看不清楚。在接下来的学习中,还是要注意提问问题时语言的简洁性、严谨性和科学性,语言还要更生动、肢体动作还需更丰富,这样才能调动幼儿的积极性,以上就是我对本次活动的总结。

  《神奇的纸》幼儿园教案 篇6

  设计意图

  纸在生活中是十分常见的的物品,对于纸的了解和使用幼儿已非常熟悉了。《指南》明确提出,幼儿科学学习要善于利用生活中常见物品,通过观察、操作等方法,学习发现、分析、解决问题。同时科学谈及内容应贴近生活经验,将身边的事务和常见现象作为幼儿探究的主要对象和内容,让幼儿感受到科学就在身边。一张纸给幼儿的直观印象是有两面的,但是有没有只有一个面的纸或者如何让一张纸变成一个面,幼儿是难以想象的。本次活动就是让幼儿用眼和手直观感受到只有一个面的纸,感受科学的神奇与乐趣。

  活动目标

  1.知道纸有两个面及面的范围分界;

  2.认识莫比乌斯圈,了解其特点,知道如何验证只有一个面;

  3.能思路清晰地按步骤实验,感受科学实验的神奇,有崇尚科学的情感。

  重点难点

  重点:知道一个面的范围;知道莫比乌斯圈的特点和验证方法。

  解决措施:活动开始时用一张常见的普通纸先介绍纸的面和面的边缘,知道笔只能在纸的一个面画线(笔尖不可离开纸面)。通过验证并与普通纸圈作对比知道莫比乌斯圈只有一个面。

  难点:莫比乌斯圈的制作及对其一面的认识与理解。

  解决措施:先制作普通纸圈,再通过观察和听老师讲解制作好莫比乌斯圈,对莫比乌斯圈有初步的印象,最后在老师的提示下完成制作。

  活动准备

  材料:宽度为5厘米左右的纸条(正反面不同色),剪刀,双面胶,马克笔

  幼儿:大班幼儿具备了本实验所需的画直线、粘双面胶、剪刀使用、认识面等的技能。在思维上已具备一定的.逻辑推理能力,能够由一个现象推理证明得出一个结论。在意志方面能集中注意地倾听并根据要求或提示动手操作。

  活动过程

  一、认识纸的面和边

  1.观察并说明纸的特征

  师:“请大家观察纸带有什么特点吗?它有几条边缘?几个面?”

  2.提出问题并请幼儿尝试

  师:“用一条线从一面画到另一面,但是笔尖不能离开纸,你怎么画呢?”

  师:“是不是每一条线都经过了纸的边缘?有没有什么办法让它不经过呢?”

  小结:纸有不同颜色的两个面,刚才我们画过了从一面到另一面必须要经过一条边。

  二、发现自己的作品与别人不一样的地方,并找出问题

  1.将纸带粘贴成圈

  幼儿操作将纸带粘成圈

  师:“请用刚才画线的方法在纸圈上试一下,笔尖不经过边缘一直画会出现什么结果?有几个面上有线条?”

  师:“老师也来试一下我的纸圈,看看是什么结果?”

  小结:在笔尖不经过边缘和不离开纸面的情况下沿纸带划线,线条的起点和终点刚好遇到一起了,形成了一个圈。线条就只在纸圈的一面出现了而另一面是空白。

  2.大胆猜测并验证

  ——“大家猜一猜如果用剪刀沿着这条线剪开,会得到什么?”

  三、按步骤制作莫比乌斯圈,通过验证知道其特点

  1.制作莫比乌斯圈

  师:“请大家仔细观察一下我的纸圈和你们的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师:“是什么原因呢?老师再画一次,请大家仔细观察。”

  师:“接下来请大家也来做一个,将纸带一头翻转过来,将不同颜色的面粘贴在一起。”

  2.观察并验证纸带的特点

  师:“再来画一次试一试,看线的终点能不能回到起点?”

  师:“观察一下线条在纸的哪一面呢?”

  师:“现在纸圈有几个面呢?为什么?”

  小结:刚才说过笔尖不经过边缘只能在纸的一个面画线,现在我们做出的纸圈用一条线就把纸的所有地方画完了,说明纸圈就只有一个面,这就叫莫比乌斯圈。

  3.用剪刀操作

  师:“用剪刀将纸带继续像刚才一样沿着线再剪一次,看看又能得到什么?”

  师:“剪出来得到了什么?跟刚才剪出来有什么不一样的?”

  四、感受科学的神奇,提出问题,让幼儿能保持兴趣,继续探索

  1.总结

  师:“今天我们制作并认识了莫比乌斯圈,它有什么神奇的地方呢?”

  师:“它是将纸带翻转一次后粘贴成的圈,我们用笔验证了它只有一个面,而且将它从中间剪开,得到了一个更大圈。”

  2.延伸

  师:“我们的莫比乌斯圈还有神奇的地方,大家回去可以将现在的纸圈再剪一次,看看又会出现什么?”

  师:“将一条新的纸带翻转两次后再粘贴成圈,它还是莫比乌斯圈吗?剪开后又有什么不一样呢?请大家回去验证,发现其中的秘密。”

  活动总结

  本次活动是生活中常见物品的多种用途的体现,很好地展现了身边的科学。从活动过程来看,活动环节由易到难,层层铺垫,从制作到验证,过程很完整。但是活动环节偏多,有各种突发情况发生的可能,活动时间难以把控。从幼儿表现来看,本次活动需要幼儿动手能力、良好的倾听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集中使用,对部分幼儿稍有难度。此外,对莫比乌斯圈只有一个面的理解可能有难度。从老师的活动开展情况看,同样需要良好的逻辑思维、较强的表达能力和活动组织能力。活动中多注意观察幼儿的表现,部分幼儿需要提供帮助。

  《神奇的纸》幼儿园教案 篇7

  活动目标:

  1、积极探索纸的不同变化与承受力之间的关系。

  2、大胆地动手操作并表达自己的发现。

  活动准备:

  白纸、纸杯、积木 活动过程:

  一、猜测引题

  1、(出示三座不同纸质的纸桥)这里有三座不同的纸搭成的纸桥,这是一座?(面巾纸桥)这座呢?最后一座呢?

  问:这三座纸桥谁的力气大,顶住的积木多?

  2、到底会是怎样的结果呢,我们用积木比一比。(我们应该把积木放在什么位置呢?)

  3、为什么纸板桥能顶住积木?

  二、第一次操作

  1、你们有什么好办法让一张薄薄的白纸变成大力士顶住一块积木呢?等会就请你们去试一试,出发之前听好老师的要求:

  ①、请你用各种各样的'办法去试一试②、等老师拍手时把纸和积木放回箩筐里。

  2、幼儿操作

  教师巡回指导(教师用照相机记录幼儿的方法)你是用什么办法让白纸变成大力士的?

  3、交流分享

  (1)你的纸桥能顶住一块积木了吗?你是用什么办法的?

  (2)老师还把小朋友的方法用照片拍下来了,我们一起看一看。(展示照片里的方法)

  4、小结:原来通过手折、卷改变纸的形状它就能顶住积木。

  三、第二次操作

  1、你们的纸桥能顶住更多的积木吗?

  等会再请你们去试一试。出发之前同样听好我的要求:

  ①、不要把积木放在桥墩上,要放在桥面的中间②、当老师拍手是把的桥留在桌面上然后回到座位上。

  2、幼儿操作

  3、分享交流:

  谁来介绍一下你是用什么办法让纸桥变牢固的?(你一开始就用这个办法的吗?)

  你们都用什么办法让纸桥能顶住更多的积木的?

  4、小结:一张白白的纸多折几次后它就能顶住更多的积木。

  四、延伸

  今天我们通过的自己的努力把薄薄的白纸变成能顶住积木的大力士,等会区角活动时请你们拿各种不同的纸去试一试。另外也请你们想想,怎样让面巾纸也变成能拎的动瓶子的大力士。

  《神奇的纸》幼儿园教案 篇8

  设计意图:

  活动设计的基础来源于幼儿身边的物品——纸。纸是幼儿日常生活所熟悉的东西。幼儿常常用它来画画、写字、做手工作品。大班下学期的幼儿在创造思维上有了明显地发展,他们已不满足于已经发现的几种玩法、用法,而是喜欢去探索新的方法,去重新利用“旧”的事物。例如:中班玩纸时,幼儿常用平面的纸折扇子;到了大班下学期,如果再请他们折扇子,则多数采用摺摺皱的方法。在剪、贴、画、折的各项活动中幼儿显示出很大的热情,根据幼儿的兴趣,我设计了“神奇的会站立的纸“这节课。教学目标确立的依据是注重儿童的情感态度和儿童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幼儿是教育活动的积极参与者而非被动接受者,活动内容必须与幼儿兴趣、需要、及接受能力相吻合,引导幼儿向最近目标发展区发展。

  活动目标:

  1、探索纸不同的变化与承受图书重量的关系。

  2、能主动参与讨论,表达自己在操作中的发现。

  3、能与同伴合作,较细致地进行操作活动。

  活动准备:

  1、打印纸若干。

  2、图书多本

  3、小组记录表。

  活动过程:

  一、设置问题情境,引出“让纸站起来”的话题。

  1、出示纸,了解幼儿生活经验。

  师:这是什么?纸有什么用呢?(幼儿自由回答,画画、折纸、玩游戏等等)。

  师:瞧,小朋友你们前面也有一张纸,它们都是躺着的,它们好想粘起来呀?你们能有什么方法帮助它们站起来吗?

  2、引导幼儿自由探索着让纸站起来的不同方法。

  师:噢,你让纸站起来了。你是用折的方法

  幼:把纸对折,然后竖起来,它就站起来了。

  幼:我把他折扇子那样折,折了三次,它就站起来了。

  幼:我把它卷起来,它就站起来了。

  3、小结让纸站起来的不同方法:纸真的很神奇,纸通过了折纸、卷的方法,改变了它原来的形状之后,它就可以站起来了。

  师:刚才小朋友用不同的方法让纸站起来了,看看谁的纸站得最稳?

  二、再次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幼儿探索。

  1、这些纸要来比一比谁的力气大,它还邀请了一些图书和它一起来玩游戏,

  师:就是让站起来的纸上能摆放图书。

  2、幼儿猜测后,教师拿一本图书尝试,全体幼儿发现纸上是可以放图书的。

  3、进一步引导幼儿猜测纸折叠后可摆放图书的数量。

  4、鼓励幼儿尝试。

  师:确实纸上能放图书,纸的哪种变化能让放的图书又稳又多呢?我们每个人可以用纸试试,看看用你的方法,可以放几本图书。

  5、教师出示记录表,提出规则和要求。

  师:四人一组试一试,每一组一张表格,让我们把纸折的样子画在这个格中,猜的数量都记在“?”号的格子中。两人商量一下,一个记,一个放,也可以轮流放。

  6、幼儿将自己的猜测记在格子里。

  7、分组尝试将纸折叠后可放多少本图书。

  三、交流讨论,再次进行实验。

  1、设置挑战,再次尝试,比一比谁放的图书最多。

  2、师:怎样才能放更多的图书?

  师:通过交流,我们发现纸折的次数不能太少,也不能太多;要把纸对齐折;先让纸自己能站稳,再小心地轻放图书,不能碰桌子。

  四、交流

  1、细心地用自己的方法对结果进行记录。

  师:把纸的折法记下来,把放积木的结果也记下来。

  2、表达自己的实验结果与发现。

  教学反思:

  纸”是幼儿日常生活中所熟悉的.东西,他们常常用它来画画、做手工作品等。可大班幼儿已有了明显创造性,他们喜欢去探索新的玩法、用法。因此在科学活动《神奇的会站立的纸》中,孩子们可以尽情地去探索、去创造,从而获得了不同折法的纸所承受的力也不同的经验。

  首先,第一环节是让小朋友想办法怎样才能让纸站起来。因为大班的幼儿已经有了一定的折纸经验,所以,这个环节对幼儿来说是不成问题的。果然,每个幼儿都能想出至少一种的方法,有的折了一个圆柱体、有的在纸的中间折了一个折痕、也有的索性折出了一个尖尖的宝塔……在活动中,幼儿通过已有的经验和具体的动手操作,去发现、去探究让纸站起来的方法。接下来的一环节是让幼儿探索纸的承受力,把事先准备好的书放在折好的纸上,看看谁的纸承受的书最多。在活动中,孩子们兴致极高,都想试试是不是自己的纸承受的力量最大。然后请个别幼儿上来演示自己的方法。先完成的幼儿与同伴互相自主的交流、分享,共同探索纸的承受力,获取具体经验。在这个环节中教师没有更换新的纸,因为在第一个环节中已经折过的纸有了折痕对承受能力有一定的影响,这样就影响了实验的结果。

  活动将近尾声时我请上来两名书放最多的幼儿进行比赛来选出一名最佳魔法师,下面的幼儿数着越来越多的书都兴奋不已,最多的是一位男孩子一共放了8本书。在这个过程中幼儿们都觉得不可思议这就激发了幼儿的强烈探索欲。

  《神奇的纸》幼儿园教案 篇9

  【活动目标】

  1、尝试制作纸桌,在模仿、观察、比较中发现纸桌的秘密。

  2、喜欢手工活动,乐于探索与实践。

  【活动准备】 泡沫垫、长方形纸、篮子、积木、篮子、长方形纸、胶棒、黑板、盛满水的杯子等。

  (孩子人数、坐形、折纸试孩子、操作要求)

  【活动过程】

  说说纸的用途 ——初步尝试两张纸变纸桌,鼓励幼儿制作各种造型的桌腿——探索不同造型的纸桌腿对桌面承重能力的影响—— 尝试改进桌腿造型,提高桌面承重能力——师生共同小结。

  一、说说纸的用途。

  小朋友,你们每个人的桌子上都有两张纸,那谁来告诉老师,纸有什么用呢?(小结)可是今天,张老师要请小朋友用这两张软软的纸,来做一张能站起来的一条腿的桌子!

  二、初步尝试两张纸变纸桌,鼓励幼儿制作各种造型的纸桌腿。

  1、讨论:如何做一张一条腿的纸桌。

  小朋友都知道,桌子由哪两部分组成?桌子腿一般有几根?一根腿的桌子怎样才能站的稳呢?你准备怎么来做这条腿呢?(讨论:除了用卷的方法,还可以用什么方法来制做桌子腿呢?)

  2、尝试制作:现在就请小朋友开动脑筋,来做一做、试一试,看看谁的桌子最先立起来,做的又稳当又牢固!

  3、探索各种形状的桌腿:现在很多小朋友都已经完成了自己的作品,那谁愿意来给大家介绍一下:你是怎样做的桌腿,让它站起来呢?你的桌腿是什么形状的呢?

  集中讨论:“我的纸桌站起来了”。(用语言表述或结合实物表述)

  用折的方法:将纸对折立起来变XX型

  用折的'方法:将纸三折变成XX型

  用折的方法:将纸四折变XX型

  用折的方法:将纸卷成XX型

  三、探索不同造形的纸桌腿对桌面承重能力的影响。

  1、小朋友的作品都已经完成了,那现在老师来检验一下谁的纸桌最牢固!

  2、请小朋友轻轻的在纸桌上平放积木,看那种造型的纸桌放的积木最多!

  3、幼儿报数:你的纸桌放了几块积木,它是什么形状的?讨论:为什么他的桌子上能放这么多积木?我们来看,他的纸桌是什么形状的?小朋友,你们发现那种形状的纸桌更结实,放的积木更多一些?

  四、尝试改进桌腿造型,提高桌面承重能力。

  1、小朋友,有没有更好的方法,可以让纸桌腿变得更牢固、更结实?放上更多的积木呢?我们还可以怎样来制作纸桌腿呢?

  2、小朋友又想出了很多好办法,就让我们再来试一试!

  3、小结:纸的本领真大,通过折圈的方法,改变它原来的形状后,软软的纸竟然可以站起来,变成一张结实的桌子!而且在制作中,我们也发现了圆柱体的桌腿比其他形状的桌子腿更牢固,桌面上放的积木更多,承受重量的本领最大。还有什么形状的桌腿也像圆柱体一样,有一个支撑面,在桌子可以放更多的积木呢?(老师演示)下课以后,小朋友可以想一想,试一试,看还能不能制作出更结实的纸桌,能放上更多的积木,我们把纸桌的形状和放积木的数量记录下来,下一个星期咱们进行纸桌大力士比赛,好不好!

  《神奇的纸》幼儿园教案 篇10

  设计想法:

  1、利用身边经常看到的事物作为科学活动的内容是《新纲要》科学活动的要求之一,纸是非常普遍的东西,容易收集和准备。

  2、活动与环保、动手能力、语言表达有机结合。

  3、撇开平常人们对纸的.了解,从纸的另一面出发,让幼儿尝试探索学习,感觉到科学的神奇。

  活动目标:

  1、在实践和操作过程中,发散幼儿的思维能力,激发探索的欲望。

  2、尝试中愿意接受新方法,体验成功的快乐。

  3、初步尝试让洞越来越大的方法。

  4、喜欢活动,愿意参与。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纸若干、剪刀、垃圾筒、小熊和幼儿人数相同、大的小动物若干、泡沫垫子和幼儿人数相同

  活动过程:

  一、尝试

  1、老师出示一张纸提出任务:今天我们要来和纸做游戏,用剪刀在纸的中间开一扇门,让小熊从你的门中走过去。

  2、想想看,你会怎么剪?请幼儿交流自己的想法。

  3、幼儿尝试,教师巡回观察了解幼儿操作情况

  二、探索

  1、其他大个子的小动物也想进门,你动动脑筋试试看让它也能从你开的门里走过。

  2、幼儿可以在原来的纸上进行修改,也可以再取一张纸。

  3、巡回指导,在指导过程中,把交叉剪的方法和幼儿共同分享,帮助幼儿解决困难。

  三、再次探索体验

  1、我也想进门,请你们用刚才学会的方法继续开动一休的小脑袋,让门开的更大一点,让我也走过去。

  2、和幼儿共同尝试,分享交流,探索让洞变大的方法。

  《神奇的纸》幼儿园教案 篇11

  活动目标:

  1、了解莫比乌斯圈的特征,探索莫比乌斯圈的神奇变化。

  2、能制作莫比乌斯圈,并能大胆进行猜想和尝试记录。

  3、体验莫比乌斯圈给生活带来的便捷。

  活动准备:

  纸条、纸圈、剪刀、固体胶、课件、记录表、记号笔。

  活动过程:

  一、激趣

  以手指游戏引入纸圈。(教师用食指和大拇指变化出一个圈、两个圈、许多圈导入课题--纸圈。

  1、出示纸条,激发幼儿探索的兴趣。(师纸条也想变成圈,你们能不能帮助纸条变出圈?鼓励用多种方法,可以跟别人的不一样等。)

  2、幼儿尝试做纸圈。(幼儿做出的纸圈都一样)

  3、教师以魔术的形式展示莫比乌斯圈的神奇变化,引起幼儿的兴趣。

  二、设疑

  1、幼儿第一次尝试剪圈,让幼儿体会挫折,激发幼儿的求知欲及探索精神。

  2、画线对比

  教师提出要求:在两个圈上分别画线,从接头处开始画,到起点处结束,可以在里面画也可以在外面画。可以两人合作,一个人转圈,一个人画线。

  师:你的线画好了吗?你发现了什么秘密?普通圈的线只画了一个面就连了起来,但是莫比乌斯圈的线特别长,画过了红颜色的一侧又到了蓝颜色的一侧,最终又回到了原来的出发点。

  结合PPT总结出莫比乌斯圈的第一个特征:普通圈有2条边2个面,莫比乌斯圈只有1条边1个面。

  3、实验总结出莫比乌斯圈的第二个特点:沿线剪开普通圈,变成一样大的两个圈,莫比乌斯圈变成有两个接口的大圈。

  4、尝试自己制作莫比乌斯圈。教师小结:把纸条的一端扭一下和另一端粘合在一起,就做成了一个这样的圈。咱们做的这个圈啊,还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呢,叫做莫比乌斯圈。是德国科学家莫比乌斯在1858年发现的。人们为了纪念他就给这个圈取名为莫比乌斯圈。

  三、探索

  沿着莫比乌斯圈的二等分线剪开和三等分线剪开会有神奇的结果。出示记录单:

  1、出示课件,教师讲解记录单。

  2、猜测普通的圈沿剪线剪开会怎么样。(记录)

  老师示范剪法。

  幼儿尝试剪普通的圈。

  3、幼儿猜测莫比乌斯圈沿着这条线剪开会怎么样。教师和幼儿一起记录。

  (1)幼儿自己剪剪看看。

  (2)请幼儿讲述操作结果。看一下,现在的莫比乌斯圈有几个接口?

  (3)它的结果跟你猜的一样吗?

  (4)教师小结:一个麦比乌斯圈沿着中间的线剪开就会变成一个更大的而且有了两个接口的麦比乌斯圈。

  4、教师出示画有两条线的`麦比乌斯圈。

  (1)幼儿猜测,教师和幼儿一起记录。

  (2)幼儿剪剪看看。教师指导。

  (3)幼儿讲述结果。

  (4)小结:今天我们的小朋友也做了一回小科学家。发现了莫比乌斯圈的很多秘密,知道画有一条线的莫比乌斯圈剪开后会变成一个更大的莫比乌斯圈。画有两条线的莫比乌斯圈剪开后变成了一个大一个小两个套在一起的莫比乌斯圈。

  四、拓展

  1、观看课件了解莫比乌斯圈在生活中的应用。

  师:今天我们认识了神奇的莫比乌斯圈,莫比乌斯圈不光好玩还很有用呢,你知道它有什么用吗?(幼儿自由发表意见)

  其实呀,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藏着许多莫比乌斯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出示课件)

  立交桥:避免行人车辆的拥挤。

  过山车:更加刺激好玩。

  传送带:减少反复的摩擦工作,增加传送距离和面积……

  2、观看课件了解莫比乌斯圈在艺术创作中的应用。

  原来莫比乌斯圈不仅给生活带来了方便,艺术家和建筑设计师还利用它来美化我们的生活(继续展示PPT)。

  5、延伸

  瞧,老师这里还为小朋友准备了画有三条线和四条线的麦比乌斯圈呢。你知道沿着他们剪开会变成什么样吗?

  《神奇的纸》幼儿园教案 篇12

  活动目标:

  1.知道纸经过加工后可以变成其它功能。

  2.在教师指导下对普通的纸进行简单加工与改进,比较材料在改变前后的变化。

  3.在教师指导下,能用语言描述纸在折叠前后的变化。

  活动准备:

  白纸若干、纸的变化图。

  活动过程:

  1.交流导入

  (1)交流纸的特点。

  教师出示一张白纸,请幼儿说一说,这张纸有什么特点?

  小结:纸很薄,很轻,是白色的。

  (2)交流纸的用途。

  师:生活中我们可以用纸来做什么?

  小结:生活中我们可以用纸写字、画画、做手工……

  (3)引发对纸的畅想。

  师:我们有什么办法可以让纸具有更多神奇的.本领?

  2.探索

  (1)了解改造纸的方法

  师:请你们想想,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改变一张白纸?让它变得更漂亮或者有其它用途?

  小结:用折叠、染色、刷油……这些方法都能把白纸变得更漂亮,更有趣。

  (2)师:今天我们就用折叠的方法来尝试改变白纸,看看改变后的白纸会有哪些新的功能

  3.探究改变形状后纸的新功能

  (1)学习折叠瓦楞形;

  (2)比较折叠成瓦楞状纸前后纸的变化;

  师:白纸折叠后与原来的白纸相比有什么变化?

  小结:白纸折叠这成的这种形状叫瓦楞状,我们叫瓦楞状纸。

  4.探索瓦楞状纸的功能和本领。

  (1)请幼儿将白纸与瓦楞状纸分别平放在桌面上,用手轻轻按一按白纸和瓦楞状,体验手心的感觉,将感受记录在观察记录表内。

  (2)放一放:取两本厚一些的书,以间隔一定的距离平放在桌面上,先将一张白纸放在两本书上,接着由轻到重将物体(可以选择身边轻重不同的物体,如回形针、橡皮)放在纸的正中间,看纸能否承受得住以及能承受多重的物体。测完白纸后,再去测瓦楞状纸,看看能承受多少重量,记录在记录在观察记录表内。

  摸一摸:领取一杯热水,用白纸贴着杯子感受冷热程度;换用瓦楞状纸,再次感受冷热程度,并对比有什么区别。记录在记录在观察记录表内。

  小结:白纸做成瓦楞状纸后变的比白纸受重和隔热效果好些了。

  活动延伸:

  幼儿在科学区学做幼儿用书p10页的折纸,想想为什么纸会站起来。

  《神奇的纸》幼儿园教案 篇13

  活动目标:

  1、知识点:了解不同结构的牢固程度不同;

  2、技能点:能搭建出牢固的正方体;

  3、情感、态度:激发幼儿对结构的兴趣,乐于尝试各种情况;

  活动准备:

  搭建所需的相关材料。

  活动指导:

  1、 中班游戏的探究点主要在:如何搭建牢固的正方体;

  2、在游戏材料提供上,根据参与幼儿的人数提供人手一份操作材料;

  活动过程:

  一、导入

  1、提出问题,吸引幼儿兴趣

  教师:小智和慧慧想和大家玩个游戏,但在此之前想请大家帮忙搭建两个正方体。怎样搭正方体呢?

  二、教具展示

  1、引导幼儿观察操作教师搭好的正方体,讨论各自的牢固性

  教师:这两个正方体怎么搭的'?

  哪个牢固呢?

  三、操作过程

  1、幼儿自由探索搭建正方体的不同方法

  2、比较各种搭建方法,引导幼儿发现结构与牢固性之间的关系

  教师:有哪些搭建方法?哪种更牢固?

  3、教师利用幼儿搭建好的正方体展示不同纸张结构承重量的差异,吸引幼儿的好奇心,探究纸张结构之间的区别,并将记录观察结果

  四、拓展

  1、反思如何将结构与牢固性的关系更好地利用到生活中

  五、总结

  本节课通过幼儿的操作,帮助其了解如何通过改变物体的结构提高物体的牢固性。在此过程中,幼儿能保持稳定的情绪,主动积极地反复尝试。

  《神奇的纸》幼儿园教案 篇14

  活动目标

  1.了解面巾纸的纤维走向特性。

  2.感受面巾纸的神奇,萌发对科学现象的兴趣。

  3.培养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活动准备:

  面巾纸若干,带拎把的瓶子(里面装水)人手一个,报纸、白纸、皱纹纸、布等。

  活动过程

  一、游戏:拎一拎

  1.教师出示面巾纸和瓶子:今天面巾纸要和瓶子做游戏,游戏的方法是:用一张薄薄的面巾纸把这么重的瓶子给拎起来,不可以直接用手拎,只能请面巾纸来帮忙。你有什么好办法?

  2.幼儿试一试、玩一玩,教师巡视。

  3.组织交流,邀请幼儿展示拎法,教师讲评。

  4.幼儿再次游戏。

  5.组织交流:为什么有的能拎起来,有的'在拎的时候面巾纸就断了呢?

  6.分男女角色尝试面巾纸不同方向的卷法,再拎一拎。男:顺着短边卷。女:顺着长边卷。再互换尝试。

  7.组织交流:你发现了什么秘密?(长边的承受力大)

  二、游戏:撕一撕

  1.导语:为什么用长边拎的时候就不断,而短边会断呢?其实面巾纸里藏着秘密。想解开面巾纸的秘密吗?让我们来玩一个撕纸的游戏吧,先撕一撕短边,再撕一撕长边,看看能发现有什么不一样?

  2.幼儿游戏,教师巡回指导。

  3.组织交流:有什么不一样?(沿长边能撕成条条,沿短边撕成碎片。)

  4.揭示纸纤维的走向特性:面巾纸里藏着的秘密是纸的纤维走向(边讲边用记号笔做上纸纤维的走向记号)。我们顺着纤维走向把面巾纸拧成绳,纸的纤维结合在一起,就能共同抵御外界拉的力量,这样纸绳就能拎起瓶子了。

  三、游戏:拉大锯

  1.介绍游戏玩法:抽一张面巾纸,先在纸的边边上撕一撕,找准纸的纤维方向,再卷一卷,做成面巾纸绳与桌子对面的好朋友勾一勾、拉一拉,边玩边念儿歌:“拉大锯,拉大锯,姥姥家门口去看戏,你也去,我也去,大家一块儿去看戏。”

  2.幼儿游戏。

  四、联系实际,拓展思维

  1.师:面巾纸里有纸纤维,还有什么纸也有纸纤维呢?(幼儿自取报纸、白纸、皱纹纸,寻找里面的纤维走向,并用笔做上记号。)

  2.师:这些纸里有纤维,你还能找到有纤维的其他东西吗?(出示布,请幼儿回家跟家人一起玩布,找一找布的纤维走向。)

  《神奇的纸》幼儿园教案 篇15

  活动目标:

  1、通过操作实验,探索发现纸的对折次数与承受积木重量的关系;(知识)

  2、能用记录单记录自己的操作过程,并尝试用语言来表达自己在操作过程中发现;(能力)

  3、在活动中较专注的操作,并体验探索操作的乐趣;(情感)

  活动准备:

  A4纸幼儿每人一张、玩具积木若干、记录单、笔

  活动过程:

  一、设置问题情境,引出“让纸站起来的”的话题

  1、出示纸,了解幼儿生活经验

  “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样神奇的东西,看!是什么?(纸)它可以用来做什么呢?(画画、剪纸、折纸等)”

  2、引出问题,激发幼儿的兴趣

  “这张纸的用处特别的多,它的神奇之处你一会儿也会慢慢的发现。现在你先想办法让它在桌子上站起来,试一试。”(幼儿每人一张纸,自由探索)

  3、初步尝试发现纸可以承重

  (1)“小朋友用的方法不太一样,但是都能让纸站起来,那这张神奇的纸上能不能放东西呢?”(能或不能)

  (2)“有人说能有人说不能,那请你拿一个玩具先来试一试”(幼儿动手尝试)

  (3)“刚刚我发现这个小朋友的站的特别稳,我们一起来观察一下他是怎么放的.?”(引导幼儿发现,放玩具时要靠近角会更稳)

  二、幼儿探索记录,发现纸的对折次数与承受重量的关系

  1、“没放稳的小朋友赶快调整一下,现在都能放好一块儿积木。那还能再继续放吗?”(幼儿猜测)

  2、幼儿尝试用记录单记录在操作过程中的发现

  (1)“这个还得小朋友自己来尝试。现在我这里有一张记录单,看这是这1次的意思,这是折2次的意思,这是折3次的意思。请你尝试完之后,数一数你折一次时能放几块积木,在记录单上画出来(用○表示)”(幼儿操作,教师巡视)

  (2)“我发现这个小朋友放了?块(最多的)请他来说一说是怎么放的(个别幼儿介绍经验)“那如果把这张纸再对折一下,能不能放更多呢?请你来试一试,别忘了记录”(幼儿再次尝试)

  (3)“我发现你们放的积木越来越多,也越来越稳了。如果再对折一次,折3次的时候,你觉得你能放几块积木呢?”(幼儿猜测)

  (4)“好,那你来试一试,看看能不能放的像你说的那么多”(幼儿自由操作,教师提醒幼儿记录)

  3、教师小结

  (1)“现在来观察一下你的操作单,折几次时放的积木最多(3次)为什么?”(幼儿自由回答)

  (2)教师在前面桌子上出示分别折1次、2次、3次时的造型,请幼儿观察“看,这张纸变得越来越小了,但是它每条边的厚度都增加了,所以站的也就更稳了。”

  三、延伸活动

  1、发现纸的不同折法

  “今天我们用的都是对折的方法来试验,那还有什么方法可以让这张纸站起来呢?(幼儿说,教师出示折扇子的方法和卷筒)看它们是用什么方法站起来的?上面能放东西吗?”(可回家和父母一起尝试)

  2、环保

  “那这张纸和我们做了游戏之后,它还可以用来(画画、剪纸等)我们平时用的纸都是用树木来做成的,所以我们一定要节约用纸,保护我们的环境。”

【《神奇的纸》幼儿园教案】相关文章:

神奇的纸幼儿园教案11-20

神奇的纸教案09-01

神奇的纸大班教案11-18

《神奇的纸》大班教案11-02

神奇的纸圈大班教案06-25

《神奇的纸》教案(通用21篇)10-31

大班科学神奇的纸桌教案06-21

《神奇的纸》中班教案(通用6篇)03-18

大班科学《神奇的纸》说课稿0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