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小班科学教案(集合15篇)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用到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幼儿园小班科学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幼儿园小班科学教案1
目标:
1.认识静电这个自然现象。
2.亲身操作利用"静电"钓起小鱼。
3.感知科学探索活动带来的快乐。
活动准备:
1.笔2.餐巾纸的小鱼3.池塘挂图活动过程:
一、情景导入--"小猫钓鱼"
1."谜语"导入:
师:苗苗三班的小朋友们,你们知道这个是什么小动物吗?
(八字胡,往上翘,说起话来喵喵叫)
幼:小猫咪师:对,就是小猫咪。那小猫咪喜欢吃什么呢?
师:就是小鱼,那我们今天就去钓鱼吧!
2.提出矛盾点师:哎呀,粗心的小猫咪只带来了钓鱼竿却没有带来钓鱼线,小朋友们你们有什么好方法可以帮助小猫咪。
幼儿:
二、教师展示"静电"实验
1.展示静电现象师:小静老师,今天要用一个神奇的方法来钓鱼哦。
(摩擦笔杆,去吸池塘里面的小鱼)
师:我一边做你们一边和我说"霹雳啪哩轰""霹雳啪哩轰"
师:你们看!小鱼钓上来了!
师:你们想不想试试看?
2.教师介绍静电师:你们知道为什么我们的小鱼杆可以钓鱼呢?
幼:自行发言师:这个就是静电宝宝的威力!当我们用笔擦擦我们的'头皮时,由于摩擦(边说边做动作)静电宝宝就会出现三、幼儿亲手操作,教师指导
1.请幼儿亲身试验这个现象。
2.教师观察总结幼儿操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师:我们请刚才成功的小朋友来试试看师:那么没有成功的原因是什么呢?
三、拓展静电的相关知识
1.教师进一步介绍静电这个现象而且,静电宝宝经常会在秋冬天的时候出现。你们注意过他们吗?
穿衣服的时候听到噼啪的声响;
拉手的时候会突然电一下;
梳头发的时候梳着梳着就会头发飞起来。
这些现象的原因都是因为静电宝宝,皮肤与衣服之间以及衣服与衣服之间互相摩擦,便会产生静电宝宝。
二、延伸活动:防静电
拓展环节--防止静电宝宝出门前去洗个手,或者先把手放墙上抹一下去除静电。
科学区角:可以讲课上的道具放到区角,让幼儿可以在课下时候再次进行操作。指导幼儿重点关注不同纸张的区别会对静电产生造成的影响。
幼儿园小班科学教案2
活动目标:
1.感知空气特性,知道空气无处不在。
2.感知空气压力的存在。
3.培养动手、动脑的习惯。
4.能认真倾听同伴发言,且能独立地进行操作活动。
5.提高幼儿思维的敏捷性。
活动准备:
1.白纸若干张;泡泡液每组一盆,圆形纸筒每人一个,擦手用的毛巾人手一个;欢快的音乐。
2.有吹泡泡游戏经验。
活动过程:
一、魔术表演
魔术过程中,采用几种用手掌拿纸的方式。
谁愿意和我一起来表演魔术?
每人一张白纸进行魔术表演。
二、为什么不掉
1.集体讨论。
手掌上的纸为什么不掉?
2.小结。
当我们带着我们手掌上的'纸运动起来的时候周围的空气宝宝也跟着运动了起来,它们使劲的把纸按在了我们的手掌上,所以纸就会牢牢的贴附在手掌上了!
三、好玩的泡泡
1.接泡泡。
一起用白纸接泡泡。
2.说一说。
①泡泡里面有什么?
②空气是怎么进到泡泡里的?
③能用嘴巴把空气吹进去吗?为什么不能用嘴直接接触泡泡液?
教师小结:泡泡液是不能用嘴直接接触的,因为不卫生、有毒。
3.分组操作。
①试一试把纸筒里的空气吹到泡泡里。
提示:第一次操作。
②让纸筒里的空气自己跑到泡泡里。
提示:第二次操作。
③说一说你是用什么办法将纸筒里的空气吹到泡泡里的?
④空气为什么会自己跑到泡泡里?
5.小结。
纸筒的一端沾上了肥皂水,然后再把另一端放到水里。这时将纸卷桶向下压,水宝宝们就进入到了纸卷桶里了,使纸卷桶里的空气宝宝受到挤压慢慢上升,然后吹动乐肥皂膜,就吹出了大大的泡泡!
四、总结评价
通过变魔术游戏了解了空气流动会产生压力,通过吹泡泡的游戏又了解了空气受到挤压也会产生压力的科学原理。
活动延伸:
回家和爸爸妈妈一起试一试,把纸筒一端插到沙子里会不会压出泡泡?
活动反思:
活动的幼儿的积极性很高,收获也很多。只是幼儿在做实验中急于想动手操作,没听清老师的注意事项,活动纪律比较混乱。可见幼儿的探索和发现离不开教师的引导,幼儿是学习的主体,他们选择探索活动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教师不可直接控制,而应以尊重和支持,引导幼儿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进行探究活动。所以,教师应该为幼儿提供一定的环境来鼓励幼儿积极探索。
小百科:空气是指地球大气层中的气体混合,为此,空气属于混合物,它主要由 氮气、氧气、稀有气体(氦、氖、氩、氪、氙、氡、氢),二氧化碳以及其他物质(如水蒸气、杂质等)组合而成。
幼儿园小班科学教案3
活动一:捡落叶、玩落叶(略)
活动二:树叶分类
活动目标:
1、能用自己的方法给树叶分类。
2、能大胆地进行实践活动,并能积极发表自己的意见。
活动准备:
1、各种各样树叶数份。
2、每人两个篓子。
3、集体记录表一张。
活动过程:
一、出示树叶,引导幼儿观察
1、这是什么?
2、这两片树叶什么地方一样,什么地方不一样?
二、提出分类要求,幼儿进行分类
要求:1、想一想怎么分?
2、分好的树叶放在篓子里。
三、展示、猜测、介绍活动
1、教师帮助幼儿向同伴展示自己的分类方法,请大家
猜测可能的分类标准,并用语言表达出自己的猜测。
2、教师对幼儿的分类方法进行记录。
四、师生共同总结、统计分类的.方法。
五、按自己感兴趣的分类方法再进行尝试分类。
活动三:叶子里的水
活动目标:
1、区别枯叶和绿叶,发现绿叶中有水。
2、初步尝试用简单线条或圆圈记录的方法。
3、培养幼儿观察、比较的能力。
活动准备:
1、枯叶、绿叶数份
2、积木、白纸等操作材料。
3、记录表、记录笔等。
活动过程:
一、提出问题:
1、这是什么?
2、他们有什么不一样?(
学习
词:枯叶、绿叶)
3、猜一猜,叶子里面有什么?有没有水?
(1)、介绍记录表,教师交待如何记录。
(2)、幼儿把自己的猜测记录下来。
二、幼儿进行实验,探索绿叶里的水。
1、教师介绍操作材料及操作方法。
2、幼儿实验操作并进行记录
三、幼儿交流:
1、你发现了什么?
2、为什么绿叶里有水,枯叶里没有水?
幼儿园小班科学教案4
学习目标:
1、通过探究活动知道有些物体会沉,有些物 体会浮,初步 感知沉浮现象。
2、制作简单的能够漂浮的小船,交流制作的体会。
活动准备:
大水盆、水。大大小小的玩具船、玩具车、塑料杯、没有盖的'盒、石头、笔等。
硬纸盒、泡沫板、三角形彩色纸、牙签,以及不同的美工材料。
活动形式:集体/小组
活动过程
1. 出示玩具车,请幼儿放在水中,观察玩具车在水中的情况。(下沉。)
2. 出示玩具船,请幼儿放在水中,观察玩具船在水中的情况。(飘浮。)
3. 向幼儿提问:
把玩具车和玩具船放在水中,你观察到了什么?
车和船的外形有什么不一样?
船像什么?
4. 出示塑料杯、没有盖的盒、石头、笔等,请幼儿放在水中,看看哪些东西像船一样浮在水面。
5. 老师示范利用纸盒等材料做玩具船:
在纸盒中央贴一小块泡沫板;
用牙签穿过彩色纸;
把牙签插在泡沫板上。
6. 请幼儿尝试自己做小船。
7. 请幼儿尝试放小船,看看小船能否浮起来。
活动评价
能初步判断哪些物体可以浮上来或沉下去。
能制作简单的能够漂浮的玩具船。
活动建议:
教师在组织本活动时尽量更多地给孩子自由探索的空间,随时捕捉孩子的新信息,以便生成新的活动。
将此活动延伸到家庭中,开展亲子游戏,鼓励幼儿探索家中各种物品的沉浮情况,并把新发现带到幼儿园,和同伴、老师分享。
活动适合在暖和的时间或地方进行。
幼儿园小班科学教案5
活动目标:
1、通过操作探索,初步了解不同形状的工具吹出来的泡泡都是圆形的。
2、乐意大胆猜想,尝试集体记录。
3、体验探索活动的乐趣。
4、考验小朋友们的反应能力,锻炼他们的个人能力。
5、通过活动幼儿学会游戏,感受游戏的乐趣。
活动准备:不同形状的吹泡泡工具 泡泡水 记录纸 各种形状标记 抹布等
活动过程:
一、 幼儿在玩中学习吹泡泡的'方法
1、师:你们吹过泡泡吗?老师也为你们准备好了吹泡泡的材料,请你们去吹一吹,比比谁吹得泡泡多、泡泡大。吹得时候请宝宝找个空地方,不要吹到小脸上,也不要把把小工具贴在小嘴上,听明白了,那就行动吧!
2、交流吹泡泡的方法
1、提问:你是怎么吹泡泡的?(幼儿自由说说)
小结:先拿小工具在泡泡水里浸一下,然后慢慢拿起放到嘴边轻轻吹一吹,这样泡泡就吹出来了。
2、想不想再试一试?
好!这次老师要请你们不仅都要吹出大大的泡泡,还要看看你吹出的泡泡什么形状的
幼儿再次操作
二、探索圆形工具吹出来的泡泡形状并做好记录
师:宝宝们,真棒!都成功了,告诉我你们吹出的泡泡是什么形状?(圆圆的)哪个小工具吹出的泡泡是圆圆的。
小结:原来圆形工具吹出的泡泡是圆圆的。我们来找个圆形标记贴在圆形工具的下面。
三、出示不同形状的工具,大胆猜想
师:这又是什么工具?(星星形工具)猜猜它又会吹出什么形状的泡泡呢?我们找个标记贴到星星工具的下面。
以同样的方法出示长方形工具并做好猜想记录。
四:幼儿自由探索,观察泡泡的形状
长方形和星星形吹出的泡泡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呢?请你们自己去吹一吹、看一看。
五:交流发现并进行记录
1、师:星星形吹出的泡泡是什么样子的呢?(圆圆的)长方形形吹出的泡泡是什么样子的呢(圆圆的)
2、记录操作结果
小结:原来不管什么形状的工具吹出来的泡泡都是圆形的,泡泡都是圆的,真有趣。让我们赶紧把这个好消息去告诉其他的小朋友吧。
幼儿园小班科学教案6
活动目标
1、观看乒乓球和玻璃球放在水中出现的不同现象,并产生好奇。
2、引起幼儿对物体在水中有沉有浮这一现象的兴趣。
活动准备
1、玻璃球,乒乓球若干,水盆。
2、透明塑料容器里装有水。
活动过程
1、教师把盛有水的透明容器放在桌子上
(注意是让全体幼儿都能看到的.地方)
2、出示乒乓球和玻璃球,引起幼儿的兴趣。
教师:你们看老师两个手里的小球一样吗?
让幼儿观察玻璃球和乒乓球。
3、教师操作,幼儿观看。
(1)把乒乓球放进水里。
(教师的动作可以夸张一些,有意从高处掉落)
教师:仔细看看乒乓球落在了哪里?
(让幼儿发现,乒乓球漂在水面上。)
(2)把玻璃球放进水里。
教师:小朋友,玻璃球呢?
(让幼儿发现,玻璃球落在了水底。)
(3)提问
为什么乒乓球能漂起来,玻璃球就沉下去了呢?
(让幼儿互相讨论一下)
4、观看沉浮
(1)教师:我们让乒乓球也到水底去吧!
教师双手抓住乒乓球,用力将球摁入水中,
边摁边说:下面好凉快哟!
小朋友看好啦,老师放手了。
引导幼儿发现教师放开双手,小球浮上来了。
(2)教师:我们让玻璃球到水面上玩玩吧!
引导幼儿观察发现,老师一放手,玻璃球就沉下去了。
5、总结
我们把放到水里后沉下去的这一现象叫沉,把放到水里后漂在水面上的这一现象叫浮。
幼儿园小班科学教案7
今天上午在我们小三班的教室里,孩子们一个个都在高喊着,用力地砸着手中的一块物体,到底在砸什么呢?而且还砸的这么高兴,老师也没有加以制止,当孩子们砸碎手中的物体后快乐地高喊着,我拿到礼物咯!我拿到礼物咯!其实这是孩子们在想办法拿到小企鹅从南极带来送给小朋友的礼物呢!
评价分析:
《夹心冰块》这个教学活动是我们这一周的教学主题《热和冷》中的一个教学内容,这是一个科学活动,是让幼儿在老师创设的情景下进行操作,感知冰的凉和易融化的特征;并且能够借助一些小礼物,如雪花片、小粘纸等,冻在冰块中,想办法取出冻在冰里的小礼物。
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小企鹅给小朋友送礼物作为这次活动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的切入点,首先让孩子们知道小企鹅是生活在很冷很冷的南极,南极有着很厚很厚的冰,因为很冷,所以什么东西都会冻起来,那么小企鹅给小朋友带来的'礼物也一定是被冰冻起来的,所以我在教学的前一天就用小杯子装上水,再在水里放上了一些苹果模型、葡萄模型、梨子模型等等,在教学中,我拿出这次被冻起来的礼物给孩子们看,让幼儿用手去摸摸,去感觉一下冰的冷,然后再让幼儿想想,我们怎么样才能把小企鹅送的礼物拿出来,这是,幼儿的想象力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有的幼儿说:我们可以把冰砸碎了拿到礼物;
有的幼儿说:我们可以把冰块放到太阳下晒一晒,太阳很热,会把冰融化的;还有的小朋友说:我们可以在冰块上浇上热水,冰也会融化的。听了孩子们的回答,我把他们的方法进行了一一的实验,然后在等待冰融化的时间里,我让幼儿想办法把小礼物拿出来,结果,孩子们选择的最多的方法就是把冰砸碎,因此,教室里就出现了情景描述中的那一幕。
所思所悟:
冰是孩子们喜欢玩的,而且在现在这样的夏天让孩子们玩冰,更加能够激发孩子们的兴趣,在冰块中放上一些小礼物,孩子们为了得到小礼物,动脑筋想办法的积极性更高了,想象力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思维得到了拓展,我觉得在这次的活动中,孩子们了解了冰是易融化的、易碎的,为以后的生活提供了很好的经验。
幼儿园小班科学教案8
活动目标
1、通过主动观察了解螃蟹的外形特征;
2、知道螃蟹生活在水里;
3、了解螃蟹独特的爬行方式;
4、能积极观察、探索、讨论,从而提高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活动准备
将若干只螃蟹分别装在4个透明金鱼缸中,并装入适量的水、儿歌〈〈螃蟹〉〉
活动过程
(一)、提出问题:“我们平时都吃过螃蟹。可是有谁注意到螃蟹长得到底是什么样子的?”
(二)、请幼儿观察实物螃蟹,进行主动的探索。
·将幼儿分成4组进行观察(自由选择组队)
·在幼儿的观察过程中,教师尽量给予适时地引导和帮助
·在观察活动中,教师不仅要有意识的抛给幼儿新的疑问,也要注意到安全问题。(如:既想让幼儿自己去探索螃蟹的两个大钳子会不会咬人又要保证让幼儿避免受到伤害,这时候就需要教师在言语上的引导和灵活地提供材料)
·教师允许幼儿在用较大的声音说话、讨论。
(三)、集体交流。教师帮助幼儿整理思路、提升经验。
·若幼儿兴致较浓,则放宽时间让幼儿继续交流或讨论,集体交流暂缓进行。
·以集体交流为主。如提问:“你发现螃蟹长的是什么样子的?”“背上是什么?”“你发现它会咬人吗?”“它有几只脚?”等。
·指出专有名词“鳌足”和“平足”
·在交流过程中结合儿歌《螃蟹》帮助记忆。
(四)、谈话“给螃蟹安个家”
教师和幼儿一起商量如何处理这些螃蟹?是在教室里给它们安个家?还是另想办法?
备注:如果教室具备较好的使螃蟹生存下来的.条件,可以将螃蟹养着,以在空余时间让幼儿进行反复观察与讨论,从而,发现的更多,得到的更多!
儿歌:螃蟹螃蟹八只脚,
两把剪子一个壳,
眼一瞪,腿一伸,
爬啊爬啊爬回家。
活动结束:
(结合形象的身体动作)
幼儿园小班科学教案9
活动意图:
好奇心和探究欲望是人类认识活动必不可少的主观前题,是探究和学习的原动力、内驱力。孩子们对声音特别敏感与好奇,发现用不同的材料会发出不同的声音,他们对制造声音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根据孩子们的兴趣点设计了此次活动“制造声音”。满足孩子们的探究欲望。
活动目标:
1.借助各种材料制造声音。
2.感知材料与声音的关系。
3.感受自制声音的乐趣。
4.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5.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活动准备:
各种瓶子(如:塑料瓶、易拉罐、玻璃瓶)、纸盒子(大小)、不同类型的纸(挂历纸、报纸、硬纸壳)、塑料带(薄、厚)、豆豆、米粒、纸片。
活动过程:
一、声音的秘密
1.出示:瓶子、豆子。
2.听听瓶子有没有声音?再听听豆子有没有声音?
3.想办法使他们发出声音?
二、声音的产生
第一次尝试操作验证:
1.分组操作,教师指导。
2.怎样制造声音。(空瓶子、罐子、盒子、豆豆、米粒、纸片)
三、声音的不同
出示:不同材料的瓶子(如:塑料瓶、易拉罐、玻璃瓶)、纸盒子(大小)、不同类型的纸(挂历纸、报纸、硬纸壳)、塑料带(薄、厚)让幼儿听辨。(这个声音像什么?并出示给幼儿看)
辨析探究声音的特点:
1.撕纸(有的声音长,有的声音短)
2.塑料带、瓶、豆、盒子、米粒、纸片(有的`声音是“砰砰的”“扑扑的”;有的说这声音“沙沙沙”“叮当叮当”象下雨,象打雷)
活动反思:
孩子们通过“动脑想、动手做、用眼看、用耳听”了解到不同的材料会发出不同的声音。兴趣和欲望得到了很大的满足,同时也教会了幼儿认识事物的方法。整节活动孩子的兴趣很浓,活动中体验到了成功与快乐。
不足之处:
活动中没能关注每个孩子,以至使孩子注意不集中。
幼儿园小班科学教案10
活动目标
1、观察糖在水中溶解的过程及所发生的变化,并用语言大胆讲述自己的发现;
2、对溶解的现象产生好奇,并愿意思考“糖怎么不见了”的问题。
活动准备
每人一小杯水,一块方糖,以及用于搅拌的`汤匙。
活动过程
1、让幼儿观察糖在水中溶解的过程,激发幼儿兴趣。
师:你们的桌上有什么?如果把糖放到水里去会怎么样呢?今天请大家自己试一试,仔细看看,糖到水里会怎么样?
幼儿试验、观察、表达、交流。
2、引导幼儿讨论溶解现象
师:你们刚才看到糖放到水里怎么不见了?它真的没有了吗?到哪里去了呢?现在又变什么样了呢?
幼儿讨论、交流、思考、讲述。
3、引导幼儿联系其他溶解现象,扩展幼儿的经验
师:你还知道有什么东西像糖一样,在水里会“化掉”呢?
幼儿表达交流。
4、小结
今天我们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糖放到水里去就不见了。请你们回家以后再试一试,还有哪些东西也是这样的。
活动评析
该活动属于现象观察类活动。对小班幼儿来说,“溶解”现象既无法理解的,又是容易观察的。该活动立足于观察溶解现象的发生过程,而不是讲解糖为什么溶解,符合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在活动中,教师引导幼儿自由讨论溶解现象,允许他们通过自己的想象来寻求解释,对于维护幼儿的好奇心以及养成其思考的习惯是有益的。
幼儿园小班科学教案11
教学内容:
磁铁
教学目标:
1、 知道不同的磁铁、同一块磁铁的不同部位磁性强弱是不同的。
2、 知道磁极的磁性最强。磁极相互作用,同极相斥,异极相吸。
3、 学生能积极、认真地参与实验的设计、操作实验、记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出示:各种不同形状的磁铁。
问:这是什么?它们有什么性质?
2、归纳:这是磁铁,磁铁能吸铁的性质叫磁性。
二、新授
(一)、磁铁磁性强弱
1、设问:这些磁铁的磁性强弱一样吗?让学生想一想。
怎样才能知道磁铁磁性的强弱呢?
2、归纳三个设计方案。
3、实验演示:
(1)、比较吸起的回形针数,判别一块磁铁的磁性强弱。
(2)、比较橡筋伸长的长度,判别一块磁铁的磁性强弱。
(3)、比较隔着纸的多少,判别哪一块磁铁磁性强。
4、学生操作实验。
5、教师辅助实验。
你们知道了什么结果呢?
小结:不同的`磁铁的磁性有强弱。我们可以用简单的测量方法,比较它们的磁性强弱。
6、设问:一块磁铁的不同位置的磁性强弱一样吗?有什么办法分辨吗?
学生实验验证
小结:磁铁两端的磁性最强,叫做磁极。
(二)、磁铁的相互作用
1、提问:我们以前了解到磁铁能吸铁,那么两块磁铁相互靠近会发生什么现象呢?
归纳:相互吸引或吸不住。
要求:请同学们用一块磁铁的磁极去接近另一块磁铁的磁极,看看你会有什么
发现?
教师巡视指导。
小结:相同磁极相互靠近,互相吸引;不同磁极靠近,相互排斥。
2、投影:(P28上)你再来试一试在出现的现象下打“ ”。
教师填投影。
3、根据上面的实验,你得到了什么科学道理?
归纳板书:(学生齐读)磁铁不同能够磁极靠近时互相吸引,磁铁相同磁极靠近时互相排斥。
(三)、动脑筋
1、出示白色小车。小车内装有一块条形磁铁,有什么包办法在不打开纸盖的情况下判断出
南北极?
归纳:用实验方法来检验。用一块磁铁的S极去接触小车,如果相吸说明是异极,如果相斥
是同级。
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哪些方面的知识?指板书。
幼儿园小班科学教案12
活动内容:好吃的水果
活动目标:
1.运用各种感官的感知来初步了解水果。
2.发展幼儿初步的探索精神。
材料提供:石榴、柿子、橘子若干
活动过程:
1. 谈话,引出主题:“秋天里有许多好吃的水果,你都吃过那些水果?今天老师带来了几个水果,让我们看一看,它们是什么?”
2. 请个别幼儿上前摸口袋,摸出一种水果并说出它的名称。(要鼓励每个幼儿都能清楚的.说出水果的名称。)
3. 每组一盆,数一数,共有几种水果?比一比,那种水果最大,那种最小,并进行排序。
4. 摸一摸、看一看、闻一闻,说一说它们有什么不一样?
(1) 你最喜欢哪个水果,摸摸看,它是什么样的?闻一闻,有什么气味?你吃过吗?想一想,它的味道是什么样的?
(2) 你再去摸摸你没有摸过的水果,看看它和你刚才摸的水果有什么不一样?
5. 谈话:“我们幼儿园里有棵石榴树,现在我们就来看看石榴是怎么样的?”
(1) 摸一摸,看看它的感觉如何?
(2) 打开石榴,看一看,里面是什么样子的?(里面是一粒一粒的红色的石榴子)
(3) 尝一尝,它是什么味道的,和你以前吃的水果有什么不一样?
6.小结:每种水果的味道都不一样,但都有营养。多吃水果对人的身体有好处。你还有那些水果没有吃过,回去可以问问你们的爸爸妈妈。
幼儿园小班科学教案13
一、设计意图
水对于每位幼儿来说对非常的喜欢玩,一次幼儿在洗手的时候,发现拿着海绵球在水池边玩。吸引了不少幼儿,于是我将海绵吸水的特性和水联系起来,一方面让幼儿了解海绵的特性,另一方面让幼儿利用海绵的.特性来玩水,抓住了孩子的兴趣点,于是我设计了本次活动。
二、活动目标
1、感知海绵柔软、弹性、吸水的特性。对海绵的特性感到好奇,愿意大胆猜想并实验。
2、对海绵的特性感到好奇,愿意大胆猜想并实验。
3、激发幼儿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三、活动准备
一盆水,空盆,海绵
四、活动过程
(一)猜谜,引出主题。
摸起来软软的,坐下去压扁它,站起来变原样。(海绵)
(二)出示海绵,让幼儿通过各种感官来认知海绵的特性。
1、让幼儿通过各种感官来认知海绵。
·摸上去不滑,用手捏一捏很软,而且能够压扁,压扁后能变回原样。
·看上去海绵中间有一个个小洞洞。
2、猜测今天拿海绵来做什么?
(三)出示一盆水,幼儿想办法将水注入空盆中。
1、提出疑问,幼儿猜想。
谁有办法把水注到空盆中?幼儿自由讨论。
2、提供材料----海绵,幼儿尝试将水注入空盆。
不可以用手直接将水倒入空盆,只有海绵,你们有办法吗?
3、幼儿尝试操作,并说出办法。
幼儿操作时,教师在旁观察指导。
4、教师小结。
将海绵放入盛满的盆中,吸足水后,拿出来,放到空盆并用手挤出水。反复操作,水就注到空盆中了。海绵的本领还真大。
(四)海绵的其他用途生活中有许多的地方,海绵都能帮上忙,比如:海绵拖把,海绵洗洁布等,它的作用可大,可多了。
幼儿园小班科学教案14
生成背景: 9月20日,户外活动时,我和孩子们一起在玩球,忽然,只听一声尖叫,我过去一看,原来,孩子们在围墙下面发现了一只螳螂。他们七嘴八舌地议论起来。
冯静亭:“这是蚂蚱。”
韩舒宁:“不对,这是蟋蟀。”
单泉:“我知道,我知道,这是螳螂。”
……
小朋友都认为自己说得对,各有各的理由,他们你不服我,我不服你,差一点吵起来。
老师:这到底是蚂蚱,是蟋蟀,还是螳螂呢?
韩业达:“这是蚂蚱,因为它会跳。”
崔鹏:“这是蟋蟀,蟋蟀会叫。”
单泉:“这是螳螂,我在电视上看见过,它有两把大刀。”
……
幼儿非常喜欢小动物,特别是小班的幼儿兴趣浓厚,更愿意到饲养角去研究。但他们又受生活经验和年龄特点的限制,在倾听讨论的过程中,看问题片面,局限,缺乏全面的研究。《规程》中也明确指出要爱护小动物,培养幼儿的探索。老师也考虑到有研究价值。鉴于此,老师和幼儿一起共同生成了“螳螂”这一主题。
生成过程: (一)了解已有经验 小朋友们把螳螂高高兴兴地带回教室,在饲养角给它安了一个家。在观察时,他们又展开了议论。
陈智超:“它喜欢吃什么?”
史丽媛:“它是好的还是坏的?
李璇:“它生活在什么地方?”
马友成:“为什么它是绿色的呢?”
崔鹏:“它到底叫什么名字?”
……
孩子们议论的内容越来越多。
老师:“那么它到底是什么呢,是好的还是坏的?今天回家你们想办法找出答案,明天来告诉老师和小朋友,好吗?孩子们开始商量了。有的说问爷爷、奶奶,有的说问爸爸、妈妈。有的说查《十万个为什么》,查《百科全书》,有的说用电脑上查。
(二)探索发现 1、问家长
第二天,第三天,孩子们陆续带回了答案。有的说是螳螂,是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告诉的`,是益虫。
2、查资料
马有成说雌螳螂在生小宝宝之后会把雄螳螂吃掉,是《十万个为什么》上写的。有的小朋友是请爸爸、妈妈用电脑上查的,那上面介绍螳螂是益虫,吃害虫。韩业达还拿来了VCD,说可以让小朋友一起看,上面的螳螂本领可大了,它身体的颜色是保护色。
3、喂养
孩子们在吃午饭、加点时,也用面包、米饭、馒头喂它,结果螳螂毫无兴趣。孩子们又在散步时拔了一些草,发觉螳螂对草比较感兴趣。张天启的爸爸还抓了两只蚂蚱,我们一起放到小盒里,螳螂马上用两把大刀抓住了其中一只,津津有味地吃起来。孩子们高兴地跳起来,嚷到:螳螂吃害虫,它是益虫。
4、自我保护
李小朋和许多小朋友在一起讨论起来:“螳螂遇到敌人怎么办呢?”“我们试一试吧。”胆子较大的韩业达把手伸到盒子里,还没等碰到螳螂,它的两把大刀就举了起来,韩业达吓得连忙把手缩回去。
通过这个小实验,小朋友们明白了:螳螂是用大刀来防御敌人,保护自己的。
5、让幼儿了解自我保护方法并表征,同时进行知识的迁移
我适时进行知识的迁移。:小动物都会保护自己,你们会怎么保护自己?
潘敦浩:打110。
战海涛:大声喊,救命啊。
臧元晟:不跟坏人走。
唐雯:赶快跑,找爸爸、妈妈。
马佳奕:不单独自己走。
潘绍文:不往耳朵里、鼻孔里塞东西。
……
6、提出新的矛盾点
好提问题的李璇问我:老师,青蛙、熊到了冬天会冬眠,螳螂冬天到哪儿去了?这个问题小朋友帮李璇找到答案,好吗?
过了几天,孩子们陆续找到了答案,螳螂在秋天把卵产在向阳的山坡上、树枝上,有一层硬膜包着,所以里面很暖和,而雌雄螳螂就冻死了。到了第二年春天天气暖和了,卵就孵化成小螳螂了,它们又可以捉害虫了。
7、表征
马佳奕把螳螂产卵的情景画了下来。韩舒宁把螳螂捉害虫的样子画了下来。战海涛还画了一只大螳螂带着一群小螳螂。
8、 经验分享、交流
孩子们把了解到的知识用各种形式告诉小伙伴。有的拿来了VCD ;有的拿来了《十万个为什么》讲给小朋友听;有的把螳螂吃害虫的动作画了下来;有的在“悄悄话”角谈论着螳螂的秘密;有的在父母来接送时拉着父母看螳螂的各种图片;有的在美工区粘贴、涂色螳螂,他们都在体验着成功的喜悦。
体会与反思: 活动内容的产生来自幼儿,幼儿探索兴趣很高。教师有机地引导幼儿在饲养角探索、发现,不断丰富已有经验,又根据幼儿的已有经验和年龄特点,从螳螂的自我保护迁移到自身的自我保护。在此次活动中,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在建构新知识的同时,丰富了认知经验,掌握了许多学习方法,而且能有顺序地连贯描述螳螂的外形特征。对以后描述小动物奠定了基础。
幼儿园小班科学教案15
活动目标
1.根据物体在容器中摇动时发出的不同声音来判断物体名称,发展听觉分辨力。
2.通过自制响罐,感受声音产生的有趣,培养幼儿参与探索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1.易拉罐若干,胶带纸。
2.大米,小米,豆子等晃动易发出声响的物品。
活动过程
1.出示响罐,引起幼儿的兴趣。
出示装有豆子和小米的易拉罐两只,晃动罐子,
请幼儿倾听,根据声音的不同,来判断罐子中装的是什么?
2.观察教师提供的制作材料,了解其特点及功用,尝试制作响罐。
教师与幼儿一起制作响罐。
指导给罐子装入多少物品,响罐该如何密封。
3.猜响游戏
(1)集体猜测,听一听响罐里装的'是什么?进行分类。
根据响罐声音的细微差别,对装入物品多少进行排序。
(2)自由结伴,根据晃动的声音互猜罐子中装的是什么?
4.用响罐为曲子伴奏。
教师先用响罐示范一遍伴奏,让幼儿欣赏。
幼儿与教师一起用响罐为曲子伴奏。
【幼儿园小班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小班幼儿园科学教案08-26
幼儿园小班科学教案10-03
幼儿园小班优秀科学教案10-16
幼儿园小班科学教案《声音》05-24
幼儿园小班科学教案《水》05-14
幼儿园小班吹泡泡科学教案04-24
幼儿园小班《有趣的泡泡》科学教案03-22
幼儿园小班科学教案【荐】04-02
【荐】幼儿园小班科学教案04-02
幼儿园小班好玩的气球科学教案0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