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

时间:2023-05-31 09:40:54 幼儿教案 我要投稿

【热门】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模板集锦9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9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热门】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模板集锦9篇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 篇1

  目标:

  1、尝试饲养和照顾小蜗牛,观察记录比较蜗牛的饮食习惯。

  2、乐意和老师同伴交流自己的发现,体验交流与发现的快乐。

  准备:

  1、师生共同捕捉小蜗牛若干。

  2、《幼儿画册》

  过程:

  1、观察小蜗牛

  提问:小蜗牛长什么样?

  2、猜测小蜗牛喜欢吃什么?

  提问:你们知道小蜗牛爱吃什么?(引导幼儿根据已有经验大胆猜测)

  3、试验,并尝试记录观察的结果

  (1)分组收集小蜗牛喜欢吃的食物.

  (2 ) 幼儿食物,讨论如何喂小蜗牛?

  (3)鼓励幼儿经常观察小蜗牛对所食物的喜好情况,用自己的方式将观察到的情况记录下来。

  4、交流、分享发现

  鼓励幼儿与老师同伴交流自己喂食方法和发现,获得蜗牛在饮食方面的初步认识。

  (1)提问:你发现小蜗牛爱吃什么?

  (2)提问:在喂养的过程中你还有什么新的发现?

  (3)阅读《幼儿画册》中的,判断一下蜗牛喜欢吃什么?

  活动反思:

  探究蜗牛食性的活动已进行一周了。孩子们根据自己的猜想,不断从家里带来各种各样的食物喂蜗牛。在亲自喂养蜗牛的过程中,他们的结论是,蜗牛吃水果、蔬菜、粮食,不吃树叶。在讨论结论的`过程中,有的孩子提出:“蜗牛爱吃甜食。”对于这个结论孩子们产生了激烈的争论。为了把孩子们对蜗牛食性的探究引向深入,我抓住时机问道:“蜗牛真的更喜爱吃甜食吗?怎么证明呢?”有的孩子说:“苹果是甜的,给它带点儿苹果试试。”但马上有孩子反驳:“只给它吃甜的食物不行,把甜的和不甜的食物同时给蜗牛吃,看它先吃哪个,这样试才公平。”两个人经过充分讨论一致认为,要证明蜗牛是不是更爱吃甜食,应该同时甜的和不甜的食物,而且两种食物要与蜗牛的距离相同。随后,孩子们分成5个小组,为蜗牛选择了不同味道的食物进行实验。结果4个组的蜗牛都先吃了甜食,只有1个组的结果与大家不同,原因是他们将白菜摆在了离蜗牛近的地方,所以,蜗牛先吃了白菜。有的孩子还发现蜗牛的大便是红色的,有的认为是血、有的认为是粪便,这是一个有趣的发现,可以生成一个新的话题。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1、认识数字“0”,了解“0”的重要作用。

  2、知道“0”可以表示“没有”、可以表示起点,“0”和其他数字组成的不同数字代表不同的数量。

  3、对生活中的“0”感兴趣,乐于探索、感知“0”在生活中所表达的不同意义。

  活动准备:

  PPT课件;积木5块;温度计、尺子、弹簧秤等实物;门牌号、车牌号、电话号码、比分牌、球衣等图片;活动过程:

  一、导入活动,初步感知数字“0”。

  1、师:我们现在来玩一个游戏,老师说数字,请你用你的小手准确的表示出来。

  2、在桌子上摆出五块积木:桌子上有几块积木?

  从5—0逐一递减,每次拿走一块,提问:桌子上现在有几块积木?用什么数字宝宝来表示桌子上积木的数量?桌子上没有积木了,用什么数字宝宝来表示?

  二、欣赏故事《“0”又回来了》,感知“0”在数字中的重要作用。

  1、师:“0”既然是表示“没有了”,那能不能干脆不要这个“0”?为什么?

  2、幼儿自主讨论,教师视情回应。

  3、绘声绘色的讲述故事,引起幼儿探讨“0”的兴趣,了解“0”的作用。

  4、提问:为什么大家要去找数字“0”呢?“0”到底有没有用呢?

  三、联系生活实际,举例说明“0”的`作用,了解“0”在生活中的意义和作用。

  1、提问:你们在哪里见过“0”?他表示什么意思?

  2、根据幼儿的回答视情小结3、分组自取温度计、尺子、弹簧秤等实物,门牌号、车牌号、电话号码、比分牌、球衣等图片,观察并说说“0”在哪里,分别表示什么意思(帮助幼儿理解“0”在生活中的不同含义)。

  4、小结:门牌、车牌、电话号码、球衣上的“0”都表示一个数字;温度计上的“0”读作零度,表示温度,也表示分界线,从“0”开始越往上温度越高(热),越往下温度越低(冷);尺子上的“0”表示起点,从“0”计量长度、高度等;球赛时比分牌上的“0”表示没有进球,0:0表示平局,0:1表示一方进了一个球。“0”的作用真大,“0”用在不同的地方表示不同的含义。

  本活动的重点是认识数字“0”及其重要作用,知道“0”可以表示“没有”、可以表示起点,“0”和其他数字组成的不同数字表示不同的数量;难点是探索、感知“0”在生活中所表示的不同意义。

  附:故事“0”又回来了在数字王国里,0一直想和其他数字宝宝做朋友,可大家觉得他表示什么也没有,是没用的,都瞧不起他,连最小的数字“1”页不愿意理他。

  0来到商店前,看见一个空的价格牌就站了过去,商品的价格一下子就变成了“0”,成了免费的,售货员马上把0轰走了,0很伤心,离开了数字王国。

  0走了以后,数字王国可乱套了,大象伯伯用长鼻子卷来10只香蕉,1—9的数字宝宝使尽浑身解数,想尽了办法,还是写不出香蕉的数量。售货员找不到0,也犯愁了,原来鞋子的标价是10元的,现在变成1元了。

  这时候,大家才明白0也是很重要的,每个数字也都有自己的作用,少了谁都不行。于是,大家一起去把“0”请了回来。当0回到数字王国时,大家可开心了。我们又能写出10支香蕉了,又能准确的标出10元的价格了。原来,0和其他数字宝宝组合在一起可以表示一个数量,从此,大家再也不觉得0没有用了,他们和0成了好朋友。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1、通过操作引导幼儿观察某些物质的溶化过程。

  2、比较能溶于水和不能溶于水的物体特性。

  活动准备 大水盆、水杯、小勺、固体饮料,各种能溶于水和不能溶于水的物品,如面粉、白砂糖、盐、粉笔、纸片、糖纸、塑料插片、玻璃球等。

  活动过程

  1、出示三杯白开水

  (1)在其中的一个杯子里放进一勺白糖搅拌至糖化在水中。

  (2)另一个杯子中放进一勺盐,搅拌一会至盐完全化在水中。

  (3)让幼儿品尝三杯水的`味道。

  讨论:三杯水的味道有什么不同?为什么?糖和盐哪儿去了?

  2、让幼儿将几种不同的东西投入水盆中,注意观察它们的变化。

  教师鼓励幼儿说出自己观察到的现象。

  讨论:什么东西在水中能化?什么东西在水中不能化?

  3、让幼儿用准备好的固体饮料自制桔子水、橙汁、山楂汁等。

  鼓励幼儿仔细观察杯子中的变化。

  4、比较怎样化的快。

  带领幼儿比较不同条件下的溶解情况。

  (1)两块同样多的肥皂分别放进热水和冷水中,看看哪块肥皂化的快。

  (2)同样多的一块肥皂和一些肥皂粉,放进一种水(热或冷)中,它们化的一样快吗?

  活动延伸

  鼓励幼儿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观察各种溶化现象,并积极动手操作。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 篇4

  一、活动题目:土壤——植物生长的摇篮

  二、活动目标:通过实验和动手活动,使幼儿感知土壤里有水、空气、腐烂物等成分和与植物的关系。培养幼儿的观察、比较及动手操作能力。

  三、适用对象:5~6岁幼儿。

  四、活动所需资源:三盆土(粘土、壤土、砂土)、挖土的铲子、卫生纸、可以种植的菜秧、一小盆水、三只盘子、四个纸杯(其中三个杯子杯底扎些小孔,一个杯子装水)、一只量杯。

  五、活动过程:幼儿提前两天到种植园,拔出几棵青菜和小草。看一看,植物能不能离开土?观察前几天拔出的青菜和小草。

  (1)青菜和小草都干枯了。

  (2)因为它们的根离开了泥土,离开土壤就会干枯。

  探究的问题:土壤中有什么?用小铲子挖泥土。

  (1)土壤里有树根,还有烂了的树叶。

  (2)土壤里有死虫子。

  (3)土壤里有蚯蚓、

  轻轻捏捏卫生纸包的泥土。

  (1)纸湿了。(2)泥土里有水分。

  把泥土放入有水的.杯子中。

  (1)有气泡。(2)泥土中有空气。

  说一说,植物为什么会在土壤里生长?

  (1)植物在土壤里生长,是因为土壤里有肥料。

  (2)因为土壤中有水分和空气。

  比一比,三种土壤(粘土、砂土、壤土)有什么不同?将三杯土放在三只盘子上,用量杯分别向三杯泥土中浇同样多的水。

  (1)砂土里的水很快流到下面的盘子里去了。

  (2)壤土里的水只流了一点,其他都被土壤吸收了。

  (3)粘土里的水都在杯口,渗不下去,下面的盘子里没有水。

  想一想,植物种在哪一种土壤中,根吸收到的水分和养分最充足?种一种,哪种土壤最适合植物安家?幼儿将青菜秧种在三种土壤中,引导幼儿每天观察记录青菜的生长情况。记录青菜在三种土壤中的生长情况。

  六、注意事项

  1.幼儿取泥土包入卫生纸中时,教师注意引导幼儿选取较湿润的土。这样,纸湿的效果较明显。

  2.幼儿向三杯土浇水时,水不宜多,以防水从杯口溢出流到盘中,影响观察。

  七、拓展思路启发幼儿观察、探索仙人掌为什么能生活在沙漠里,了解不同植物对土壤条件有不同的需求。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 篇5

  活动目标

  1、尝试运用多种感官初步感知:糖、奶粉、果珍粉能溶解在水里,感受水的“变化”现象;

  2、能将自己在活动中的发现大胆地表述出来;

  3、愿意参与实验活动,对科学实验有兴趣。

  活动准备

  1、教师调制好的各种味道的水。

  2、温开水,奶粉、果珍粉、白糖、红糖若干盘,小勺、水杯人手一个,吸管、一次性纸盘纸杯、纸巾。

  活动过程

  一、观察活动,引入课题

  教师出示多杯白开水,请幼儿观察然后猜猜是什么?请幼儿进行品尝。

  (师:小朋友们,用你们那机灵的小眼睛看一下,老师给你们带来什么好东西了,

  再用你们的小鼻子闻一闻,用小嘴尝一尝它们的味道,看哪个小朋友猜的最快最准。)

  (没品尝前可能说出:水、酒。品尝完以后说:水。)

  (小朋友们真聪明,这个算是简单的,老师给小朋友出点难题,看你们能不能猜出来)

  二、教师出示调制好的各种饮料

  (教师用透明的'杯子出示一杯杯不同味道的水,让幼儿猜猜是什么水?

  请个别幼儿品尝,说说是什么味道的,猜测活动:水怎么会是甜的?

  (学生大胆的说出自己的想法)

  三、实验活动:水娃娃的魔术

  师:这是老师给小朋友们变的魔术,小朋友们,你们想不想学这个魔术呢?

  师,在变这个魔术之前,小朋友们先来认识一下桌子上摆好的这些东西是什么?

  教师出示白糖、红糖、奶份、果珍粉,引导幼儿说出,必要时教师告知。

  引导小朋友这个魔术师将水和这些东西放在一起,自己自由选择方法。并用吸管搅拌,加快溶解。

  自由选取一种饮料分进行魔术注要求:

  1、只能选择一种饮料粉进行冲调。

  2、水倒得不要太满。

  3、使用过的物品(小勺、水壶)要放回原处。

  幼儿操作,教师观察、帮助。

  做完后互相观察交流,比较、探讨“饮料粉”到哪儿去了。

  (帮助幼儿理解“溶解”,并引导幼儿发现:怎样才能使饮料粉溶解的方法。)

  丝、品尝活动说说调配好的水是什么味道的。

  可以请其他小朋友或听课老师进行品尝,参与学生的活动,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4、表述结果,教师记录

  请个别幼儿说说自己的冲调方法、步骤。

  (让孩子大胆的说,激发其他幼儿对另外的饮料粉产生兴趣,为再次试验做准备。

  5、再次冲调饮料

  提出要求:

  (1)选择另一种材料进行冲调。

  (2)鼓励幼儿尝试用不同的方法来冲调。

  6、幼儿操作。品尝,交流。

  四、教师总结:小朋友们把糖、奶粉、果珍粉放在水里,就会藏起来,看不见了,是他们溶解在水里了。

  五、请小朋友们把自己手里的东西整理好。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 篇6

  活动目标

  1、通过蜡烛燃烧的现象,了解燃烧需要氧气。

  2、积极参与探索活动,提高幼儿仔细观察事物的能力。

  3、培养幼儿探索的兴趣。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培养幼儿对蜡烛的好奇心。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实验了解蜡烛的燃烧。教学难点:按教师的要求进行操作,注意安全。

  活动准备

  1、物质准备:蜡烛人手一支、实验用的杯子若干。经验准备:课前观察蜡烛,了解它的用处

  活动过程

  1、导入:幼儿经验讲述:忽然停电了,屋子里一片漆黑。怎么办呢?幼儿回答引出主题:点蜡烛。

  2、观察蜡烛的燃烧现象。幼儿跟教师一起点燃小蜡烛,引导幼儿观察点燃的蜡烛,说说自己看到的有趣现象。然后教师小结:蜡烛燃烧时,火焰像跳舞,有烟冒出,蜡烛周围有点热。

  3、小实验:引导幼儿探索蜡烛的熄灭。

  (1)第一次小实验:如何用杯子让蜡烛熄灭。幼儿操作。多媒体演示:蜡烛燃烧需要氧气宝宝来帮忙。

  (2)第二次小实验:用杯子盖住蜡烛,观察杯子变化。

  (3)第三次小实验:用不同杯子盖住蜡烛,观察并记录结果。幼儿讲述结果,教师做小结。

  4、幼儿讨论:在平时的生活中,人们什么时候要用到蜡烛?

  活动延伸:泥工活动:各种各样的蜡烛

  教学反思

  认识和探索环境是人类的本性,新《纲要》中对幼儿科学领域教育的目标指出,要培养幼儿对周围事物,现象感兴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欲,要提供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为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活动的`条件,并能运用适当的方式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在本次活动中我让孩子们在玩中学,学中做,活动内容方面既考虑到了符合幼儿的现有的水平又有一定的挑战性;既符合幼儿的现实需要,又有利于孩子的长远发展;既考虑到孩子的兴趣,又有助于拓展孩子的经验和视野。在互动方式上,活动内容和活动形式有机的结合并相互渗透注重孩子学习的综合性、趣味性、操作性和游戏性。通过幼儿自己的探索促进信息的获得和观察、感知能力的发展。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 篇7

  活动目标

  1、产生对动物睡觉方式的探索兴趣。

  2、了解动物睡觉方式的不同。

  3、尝试用动作表现动物不同的睡觉方式。

  4、对科学活动感兴趣,能积极动手探索,寻找答案,感受探索的乐趣。

  5、能客观地表达自己的探究过程和结果。

  活动准备

  动物睡觉的课件、图片,游戏音乐。

  活动过程

  1、导入。

  (1)教师以提问的'形式导入:小朋友们都是怎么睡觉的?请幼儿简单说一说,教师进行总结。

  (2)教师继续提问:我们喜欢的小动物们是怎么睡觉的?让幼儿根据已有经验说一说。

  2、阅读故事,了解动物的睡觉方式。

  (1)以小猴子也想去看看小动物们睡觉,引出故事“猴小弟学睡觉”,教师边讲故事边提问,加深幼儿对动物睡觉的印象。

  (2)故事结束,教师提问:“从故事中,你都发现了哪些动物睡觉的秘密?”师幼共同总结动物睡觉的方式。

  (3)出示大象、猫头鹰、丹顶鹤睡觉的图片,让幼儿了解这几种动物独特的睡觉方式。

  3、玩游戏。

  (1)游戏:我来问你来答。

  教师说出儿歌的上一句,幼儿听一听是哪个小动物并接上下一句,如:“什么睡觉蜷成球,刺猬睡觉蜷成球;什么睡觉睁着眼,鱼儿睡觉睁着眼。”

  (2)游戏:看谁学得像。

  请幼儿随音乐学学自己喜欢的小动物走路的样子,当音乐一停,幼儿马上做出小动物睡觉的姿势来。

  4、教师指导幼儿要从小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和正确的睡眠姿势。

  5、请幼儿回家和爸爸妈妈一起了解更多动物睡觉的独特方式。

  教学反思:

  动物的世界千奇百怪,孩子们对着新奇的事物有着浓厚的探究欲望。本次活动幼儿能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同伴之间的经验分享交流,老师的讲解、分析了解多种动物的睡姿,并在游戏中通过模仿巩固了对睡姿的了解,目标达成。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 篇8

  活动目标:

  1、感知石头的作用。

  2、会用简单的语言表达自己的发现。

  3、探索石头的作用。

  活动准备:

  1、提前让幼儿感受、观察石头

  2、各种各样的石头

  3、图片

  4、成品石头 比如:石臼、假山、磨轮。

  活动过程 :

  1、出示各种成品石头。

  今天,老师给小朋友带来了一些好东西,我们一块数三下,吹起神秘的丝绸打开看看吧!

  2、欣赏各种成品石头

  (1)教师分别介绍石臼、假山、磨轮等等。

  (2)教师提问:这些东西是用什么东西做成的?

  3、出示石头

  (1)昨天我们玩过的石头都有什么形状的?

  (2)昨天我们摸过的石头有什么感觉?(请每个幼儿都能感受石头的.粗糙、光滑)

  (3)石头都有什么颜色的?

  教师总结:石头的形状是各种各样的有三角形、长方形等等;颜色也有很多种有:红色、白色、黑色、褐色等等;石头有的是粗糙,有的是光滑的。

  4、讨论

  教师:石头都能干什么?

  5、出示图片――幼儿欣赏图片了解石头的作用

  6、出示石头小路

  (1)教师请幼儿在小路上走、跳、爬,使幼儿感受石头小路。

  (2)提问:你踩在小路上有什么感觉?

  7、游戏:“小小建筑师”

  请幼儿用石头搭东西什么都可以发挥幼儿想象力。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 篇9

  活动由来及设计思路:

  幼儿用各种各样的立体物(积木、纸盒、酸奶盒)粘在动物卡片后面,使“小动物”能在建构区站起来。但这样特别占地,积木搭建的地方就小多了。怎么办呢?我想如果不用这些占地的立体物做支撑,想办法让幼儿画的动物卡片立起来,就解决了空间拥挤的问题了。而且让“动物卡片立起来”,内涵关键经验——支撑、平衡,很具有探究性。我们班幼儿做过立体相框,是有一定经验,所以我想引导幼儿使用纸制品来做动物卡片的支架,既丰富了建筑区的材料,又解决了空问问题,更重要的是让幼儿通过探究使物体立起来的方法,发展幼儿大胆的想象力,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
  活动目标:
  1、激发幼儿使用剪、折、粘、贴多种技能,探究平面纸制品立体化的方法。
  2、培养幼儿根据自己的创想,大胆创造的能力。
  活动准备:
  1、物质准备:幼儿画好的各种动物多个,各种材质的纸(皱纹纸、瓦楞纸、电光纸、彩色复印纸、软泡沫纸、宣纸、纸盒纸、牛奶袋纸),大森林的立体背景,胶棒,剪刀,胶条等。
  2、经验准备:在教室环境中摆放几种立体物,相框等。
  重点、难点:
  重点:启发幼儿探究“动物”立起来的几种方法。
  难点:找到使纸卡片平衡的支撑点。
  活动过程:
  1、引导幼儿讨论:怎样让小动物“站”起来。
  教师:看黄老师带了什么?(出示做好的大森林。)
  幼儿:我们做的建筑区的大森林。
  教师:在这个大森林里,小动物很想站起来看一看外面的景色,如果用托盘里的这些纸材料,你能有什么办法让动物站起来?
  幼儿1:用纸在动物的后面做一根棍,就像相片似的做一个架子。
  幼儿2:做一个圆的筒,动物粘在后面。
  幼儿3:用奶袋纸卷一个棍。
  幼儿4:做许多的支架,粘在动物身上。
  幼儿5:把纸卷成一个桶,上面剪一个洞再把动物插上面。
  教师:小朋友方法真多,一会儿你们可以用不同的纸来试一试,想办法让小动物们站起来,然后把站起来的动物摆在大森林中。看看谁做的和其他小朋友不一样,用的方法最多。
  2、探究让小“动物”站起来的多种方法。
  幼儿独立操作,教师提供多种材质的纸张,观察幼儿使用的方法,给予不同程度的帮助。
  场景一:
  幼儿1在一个已经做好的圆桶中间,剪了一个洞,然后把一朵小花插了进去,可是由于花的茎太细,总是立不直。
  教师:“想想能用什么把它固定住呢?” 幼儿1先用胶棒粘了粘发现效果不好,于是用胶条把花固定住了。“能站起来了,能站起来了”,她边说边笑着把作品放在了森林中。
  场景二:
  幼儿2把软的泡沫纸卷起来,反复几次,但都没成功。
  教师:“老师能帮你吗?”
  幼儿2:“我想让小蛇横着躺着。”可是软的泡沫纸多次卷过后,打开时两边往上翘。
  教师:“你试一试把蛇架在纸上会怎么样?”
  幼儿拿起了剪刀在两边上翘的地方一边剪了一个小口子,这样蛇正好能够架在泡沫纸上。
  场景三:
  幼儿3选择了牛奶袋纸做材料,把纸剪成一段一段的,然后卷成了一根一根的小棍。在小鸭子的两边分别用胶条粘上两小棍,可是由于小鸭子身体长,站立的时候不稳,她皱着眉头摆弄了半天。
  教师:“看看,小鸭子总是往哪边倒呢?”
  幼儿3:“往后倒。”
  教师:“那你想一想怎么办?” 于是她很快又做了两个小棍粘在了小鸭子的中间部分,这样小鸭子就站稳了。
  3、分享:让小动物“站”起来的不同方法。
  (1)向同伴介绍自己的方法。
  每个幼儿都用自己的方法使小动物立起来了。
  教师:“大森林里站满了各种各样的小动物,幼儿快来介绍你是怎么让这些小动物立起来的呀?”
  幼儿1:我做了一个纸棍粘在小老虎的后面,小老虎就立起来了。
  幼儿2:我和豆豆的方法一样,粘在后面两个棍,就像相框后面那样。
  幼儿3:我在纸筒上挖了一个洞,把小猴子插在里面了。我还做了一个支架,横着竖着(比画着)粘。
  (2)引导幼儿讨论“大家都用了什么方法?哪些方法是一样的?”
  教师:你们想的办法真多,而且也成功了,你们在做的时候,遇到什么困难了吗?
  幼儿1:我开始用的纸太软了立不起来,后来换了硬纸就成功了。
  幼儿2:我在后面粘了一个小纸棍但老是倒,后来又在旁边粘了一个就不倒了。
  教师拿起作品:赵吴,你告诉小朋友开始时你把小棍粘在哪哪里了?为什么会倒?
  赵昊指着小老鼠的一侧:我粘这边了,就往这边倒。我粘了另一边,就不倒了。
  教师:为什么在两边粘就不倒了呢?
  幼儿说:因为平衡了。
  4、延伸活动:将幼儿制作好的“大森林”摆放到建构区,鼓励幼儿继续制作可以立起来的动植物。
  个人反思:
  1、本次活动其本达到预设目标,使幼儿想象得以实现。在活动中孩子们从始至终都很有兴趣,尤其在操作中每一个孩子都兴致勃勃,想了一个有一办法当幼儿看到自己的作品成功的站在了森林里时,更有了制作的兴趣。在活动中老师是活动的引导者,幼儿是活动的主体,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幼儿共成功制作了三十多件作品,有七种方法,其中有三种方法是我没有想到的,比如直接将纸猴子的“腿”向两边撇,纸蛇直接插在向两边上翘的长条纸上,在一个纸筒上挖洞等方法,孩子的创造性得到了发展。
  2、活动中的不足:最后小结时,缺少对幼儿独特的制作方法给予展示与肯定。
  主要内容:
  1、教师巧妙的`支持促进幼儿发展。表面上看,老师这个活动中指导的语言并不是很多,但老师为幼儿提供的这个活动本身就很有操作性和探究性,幼儿在尝试让小动物站起来的过程中,充分调动了原有经验。老师在幼儿操作的过程中,没有过多的指导和干涉幼儿,而是在幼儿遇到困难的时候,用提问的方式,来引起幼儿发现自己的问题是什么。比如引导一名幼儿发现支架粘的不平衡,然后幼儿自己来调整。在整个过程中,幼儿的操作特别充分,老师没有在技能方面帮助幼儿,而是在方法上提示幼儿,教师的支持作用体现很到位。
  2、活动源于幼儿的问题,激发幼儿的探究欲望。这个活动的来源,不是教师人为的我要上什么课,就创设或编一个情境,黄老师进行的这个活动就在解决和幼儿一起丰富建筑区中出现的问题,是班级活动的需要,是区域游戏的需要。
  3、注重环境的教育功能。老师对幼儿经验方面的准备是隐性的,好像并没有过多的让幼儿说出怎样才能把小动物立起来,但在环境中展示的立体相框、之前用各种盒子支撑的纸动物,已经为幼儿积累了经验。这一次幼儿将日常习得的经验都运用了出来,所以才探究出这么多方法来。
  4、活动体现了幼儿的学习品质。幼儿在制作过程中体现出来的学习品质特别突出,严锦宽的坚持性、豆豆制作方法的独特性、幼儿在自己进行一个方法后的互相学习……幼儿在短时间内完成了三十多件作品,有七种不同的方法,有的方法连教师都没有想到。这都是在教师为幼儿提供了适宜的学习任务、创设了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提供了丰富的材料的基础上才能得以实现。
  综合评析:
  根据《纲要》精神幼儿教育活动的内容应贴近幼儿的生活,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与视野。本次活动来源于幼儿在日常的建筑区游戏中的问题。活动目标明确,重点和难点突出,材料的提供有效支持幼儿完成任务,并为幼儿的动手操作提供了可行性。老师在活动中的观察和分析适宜,以启发提问支持、鼓励幼儿独立解决
  遇到的问题,指导语言非常到位,充分体现了“教师是孩子探究的支持者”的教育观念。
  在黄老师的活动设计思路中,体现了问题意识,在小组教研的讨论中,也体现着教师的问题意识。其中徐老师的一个问题“老师引导幼儿说一共有几种方法时,幼儿并没有太多的回馈,大家想一想这是为什么呢?”,引导着教师从关注活动的成功一面转而进一步分析思考存在的问题,调动集体的智慧梳理思路,延伸活动,也使得本次研讨活动更有深度和实效。

《【热门】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模板集锦9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资深写手 • 1对1服务

文章代写服务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11-04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纸》11-10

《影子》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11-09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沉浮》11-01

幼儿园中班教案《气球》科学教案03-03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魔术》11-03

幼儿园中班动物睡觉科学教案09-25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落叶》08-17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三篇05-15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15篇)07-06

文章代写服务

资深写手 · 帮您写文章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文章代写服务

资深写手 · 帮您写文章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ai帮你写文章
一键生成 高质量 不重复
微信扫码,即可体验

【热门】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模板集锦9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9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热门】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模板集锦9篇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 篇1

  目标:

  1、尝试饲养和照顾小蜗牛,观察记录比较蜗牛的饮食习惯。

  2、乐意和老师同伴交流自己的发现,体验交流与发现的快乐。

  准备:

  1、师生共同捕捉小蜗牛若干。

  2、《幼儿画册》

  过程:

  1、观察小蜗牛

  提问:小蜗牛长什么样?

  2、猜测小蜗牛喜欢吃什么?

  提问:你们知道小蜗牛爱吃什么?(引导幼儿根据已有经验大胆猜测)

  3、试验,并尝试记录观察的结果

  (1)分组收集小蜗牛喜欢吃的食物.

  (2 ) 幼儿食物,讨论如何喂小蜗牛?

  (3)鼓励幼儿经常观察小蜗牛对所食物的喜好情况,用自己的方式将观察到的情况记录下来。

  4、交流、分享发现

  鼓励幼儿与老师同伴交流自己喂食方法和发现,获得蜗牛在饮食方面的初步认识。

  (1)提问:你发现小蜗牛爱吃什么?

  (2)提问:在喂养的过程中你还有什么新的发现?

  (3)阅读《幼儿画册》中的,判断一下蜗牛喜欢吃什么?

  活动反思:

  探究蜗牛食性的活动已进行一周了。孩子们根据自己的猜想,不断从家里带来各种各样的食物喂蜗牛。在亲自喂养蜗牛的过程中,他们的结论是,蜗牛吃水果、蔬菜、粮食,不吃树叶。在讨论结论的`过程中,有的孩子提出:“蜗牛爱吃甜食。”对于这个结论孩子们产生了激烈的争论。为了把孩子们对蜗牛食性的探究引向深入,我抓住时机问道:“蜗牛真的更喜爱吃甜食吗?怎么证明呢?”有的孩子说:“苹果是甜的,给它带点儿苹果试试。”但马上有孩子反驳:“只给它吃甜的食物不行,把甜的和不甜的食物同时给蜗牛吃,看它先吃哪个,这样试才公平。”两个人经过充分讨论一致认为,要证明蜗牛是不是更爱吃甜食,应该同时甜的和不甜的食物,而且两种食物要与蜗牛的距离相同。随后,孩子们分成5个小组,为蜗牛选择了不同味道的食物进行实验。结果4个组的蜗牛都先吃了甜食,只有1个组的结果与大家不同,原因是他们将白菜摆在了离蜗牛近的地方,所以,蜗牛先吃了白菜。有的孩子还发现蜗牛的大便是红色的,有的认为是血、有的认为是粪便,这是一个有趣的发现,可以生成一个新的话题。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1、认识数字“0”,了解“0”的重要作用。

  2、知道“0”可以表示“没有”、可以表示起点,“0”和其他数字组成的不同数字代表不同的数量。

  3、对生活中的“0”感兴趣,乐于探索、感知“0”在生活中所表达的不同意义。

  活动准备:

  PPT课件;积木5块;温度计、尺子、弹簧秤等实物;门牌号、车牌号、电话号码、比分牌、球衣等图片;活动过程:

  一、导入活动,初步感知数字“0”。

  1、师:我们现在来玩一个游戏,老师说数字,请你用你的小手准确的表示出来。

  2、在桌子上摆出五块积木:桌子上有几块积木?

  从5—0逐一递减,每次拿走一块,提问:桌子上现在有几块积木?用什么数字宝宝来表示桌子上积木的数量?桌子上没有积木了,用什么数字宝宝来表示?

  二、欣赏故事《“0”又回来了》,感知“0”在数字中的重要作用。

  1、师:“0”既然是表示“没有了”,那能不能干脆不要这个“0”?为什么?

  2、幼儿自主讨论,教师视情回应。

  3、绘声绘色的讲述故事,引起幼儿探讨“0”的兴趣,了解“0”的作用。

  4、提问:为什么大家要去找数字“0”呢?“0”到底有没有用呢?

  三、联系生活实际,举例说明“0”的`作用,了解“0”在生活中的意义和作用。

  1、提问:你们在哪里见过“0”?他表示什么意思?

  2、根据幼儿的回答视情小结3、分组自取温度计、尺子、弹簧秤等实物,门牌号、车牌号、电话号码、比分牌、球衣等图片,观察并说说“0”在哪里,分别表示什么意思(帮助幼儿理解“0”在生活中的不同含义)。

  4、小结:门牌、车牌、电话号码、球衣上的“0”都表示一个数字;温度计上的“0”读作零度,表示温度,也表示分界线,从“0”开始越往上温度越高(热),越往下温度越低(冷);尺子上的“0”表示起点,从“0”计量长度、高度等;球赛时比分牌上的“0”表示没有进球,0:0表示平局,0:1表示一方进了一个球。“0”的作用真大,“0”用在不同的地方表示不同的含义。

  本活动的重点是认识数字“0”及其重要作用,知道“0”可以表示“没有”、可以表示起点,“0”和其他数字组成的不同数字表示不同的数量;难点是探索、感知“0”在生活中所表示的不同意义。

  附:故事“0”又回来了在数字王国里,0一直想和其他数字宝宝做朋友,可大家觉得他表示什么也没有,是没用的,都瞧不起他,连最小的数字“1”页不愿意理他。

  0来到商店前,看见一个空的价格牌就站了过去,商品的价格一下子就变成了“0”,成了免费的,售货员马上把0轰走了,0很伤心,离开了数字王国。

  0走了以后,数字王国可乱套了,大象伯伯用长鼻子卷来10只香蕉,1—9的数字宝宝使尽浑身解数,想尽了办法,还是写不出香蕉的数量。售货员找不到0,也犯愁了,原来鞋子的标价是10元的,现在变成1元了。

  这时候,大家才明白0也是很重要的,每个数字也都有自己的作用,少了谁都不行。于是,大家一起去把“0”请了回来。当0回到数字王国时,大家可开心了。我们又能写出10支香蕉了,又能准确的标出10元的价格了。原来,0和其他数字宝宝组合在一起可以表示一个数量,从此,大家再也不觉得0没有用了,他们和0成了好朋友。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1、通过操作引导幼儿观察某些物质的溶化过程。

  2、比较能溶于水和不能溶于水的物体特性。

  活动准备 大水盆、水杯、小勺、固体饮料,各种能溶于水和不能溶于水的物品,如面粉、白砂糖、盐、粉笔、纸片、糖纸、塑料插片、玻璃球等。

  活动过程

  1、出示三杯白开水

  (1)在其中的一个杯子里放进一勺白糖搅拌至糖化在水中。

  (2)另一个杯子中放进一勺盐,搅拌一会至盐完全化在水中。

  (3)让幼儿品尝三杯水的`味道。

  讨论:三杯水的味道有什么不同?为什么?糖和盐哪儿去了?

  2、让幼儿将几种不同的东西投入水盆中,注意观察它们的变化。

  教师鼓励幼儿说出自己观察到的现象。

  讨论:什么东西在水中能化?什么东西在水中不能化?

  3、让幼儿用准备好的固体饮料自制桔子水、橙汁、山楂汁等。

  鼓励幼儿仔细观察杯子中的变化。

  4、比较怎样化的快。

  带领幼儿比较不同条件下的溶解情况。

  (1)两块同样多的肥皂分别放进热水和冷水中,看看哪块肥皂化的快。

  (2)同样多的一块肥皂和一些肥皂粉,放进一种水(热或冷)中,它们化的一样快吗?

  活动延伸

  鼓励幼儿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观察各种溶化现象,并积极动手操作。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 篇4

  一、活动题目:土壤——植物生长的摇篮

  二、活动目标:通过实验和动手活动,使幼儿感知土壤里有水、空气、腐烂物等成分和与植物的关系。培养幼儿的观察、比较及动手操作能力。

  三、适用对象:5~6岁幼儿。

  四、活动所需资源:三盆土(粘土、壤土、砂土)、挖土的铲子、卫生纸、可以种植的菜秧、一小盆水、三只盘子、四个纸杯(其中三个杯子杯底扎些小孔,一个杯子装水)、一只量杯。

  五、活动过程:幼儿提前两天到种植园,拔出几棵青菜和小草。看一看,植物能不能离开土?观察前几天拔出的青菜和小草。

  (1)青菜和小草都干枯了。

  (2)因为它们的根离开了泥土,离开土壤就会干枯。

  探究的问题:土壤中有什么?用小铲子挖泥土。

  (1)土壤里有树根,还有烂了的树叶。

  (2)土壤里有死虫子。

  (3)土壤里有蚯蚓、

  轻轻捏捏卫生纸包的泥土。

  (1)纸湿了。(2)泥土里有水分。

  把泥土放入有水的.杯子中。

  (1)有气泡。(2)泥土中有空气。

  说一说,植物为什么会在土壤里生长?

  (1)植物在土壤里生长,是因为土壤里有肥料。

  (2)因为土壤中有水分和空气。

  比一比,三种土壤(粘土、砂土、壤土)有什么不同?将三杯土放在三只盘子上,用量杯分别向三杯泥土中浇同样多的水。

  (1)砂土里的水很快流到下面的盘子里去了。

  (2)壤土里的水只流了一点,其他都被土壤吸收了。

  (3)粘土里的水都在杯口,渗不下去,下面的盘子里没有水。

  想一想,植物种在哪一种土壤中,根吸收到的水分和养分最充足?种一种,哪种土壤最适合植物安家?幼儿将青菜秧种在三种土壤中,引导幼儿每天观察记录青菜的生长情况。记录青菜在三种土壤中的生长情况。

  六、注意事项

  1.幼儿取泥土包入卫生纸中时,教师注意引导幼儿选取较湿润的土。这样,纸湿的效果较明显。

  2.幼儿向三杯土浇水时,水不宜多,以防水从杯口溢出流到盘中,影响观察。

  七、拓展思路启发幼儿观察、探索仙人掌为什么能生活在沙漠里,了解不同植物对土壤条件有不同的需求。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 篇5

  活动目标

  1、尝试运用多种感官初步感知:糖、奶粉、果珍粉能溶解在水里,感受水的“变化”现象;

  2、能将自己在活动中的发现大胆地表述出来;

  3、愿意参与实验活动,对科学实验有兴趣。

  活动准备

  1、教师调制好的各种味道的水。

  2、温开水,奶粉、果珍粉、白糖、红糖若干盘,小勺、水杯人手一个,吸管、一次性纸盘纸杯、纸巾。

  活动过程

  一、观察活动,引入课题

  教师出示多杯白开水,请幼儿观察然后猜猜是什么?请幼儿进行品尝。

  (师:小朋友们,用你们那机灵的小眼睛看一下,老师给你们带来什么好东西了,

  再用你们的小鼻子闻一闻,用小嘴尝一尝它们的味道,看哪个小朋友猜的最快最准。)

  (没品尝前可能说出:水、酒。品尝完以后说:水。)

  (小朋友们真聪明,这个算是简单的,老师给小朋友出点难题,看你们能不能猜出来)

  二、教师出示调制好的各种饮料

  (教师用透明的'杯子出示一杯杯不同味道的水,让幼儿猜猜是什么水?

  请个别幼儿品尝,说说是什么味道的,猜测活动:水怎么会是甜的?

  (学生大胆的说出自己的想法)

  三、实验活动:水娃娃的魔术

  师:这是老师给小朋友们变的魔术,小朋友们,你们想不想学这个魔术呢?

  师,在变这个魔术之前,小朋友们先来认识一下桌子上摆好的这些东西是什么?

  教师出示白糖、红糖、奶份、果珍粉,引导幼儿说出,必要时教师告知。

  引导小朋友这个魔术师将水和这些东西放在一起,自己自由选择方法。并用吸管搅拌,加快溶解。

  自由选取一种饮料分进行魔术注要求:

  1、只能选择一种饮料粉进行冲调。

  2、水倒得不要太满。

  3、使用过的物品(小勺、水壶)要放回原处。

  幼儿操作,教师观察、帮助。

  做完后互相观察交流,比较、探讨“饮料粉”到哪儿去了。

  (帮助幼儿理解“溶解”,并引导幼儿发现:怎样才能使饮料粉溶解的方法。)

  丝、品尝活动说说调配好的水是什么味道的。

  可以请其他小朋友或听课老师进行品尝,参与学生的活动,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4、表述结果,教师记录

  请个别幼儿说说自己的冲调方法、步骤。

  (让孩子大胆的说,激发其他幼儿对另外的饮料粉产生兴趣,为再次试验做准备。

  5、再次冲调饮料

  提出要求:

  (1)选择另一种材料进行冲调。

  (2)鼓励幼儿尝试用不同的方法来冲调。

  6、幼儿操作。品尝,交流。

  四、教师总结:小朋友们把糖、奶粉、果珍粉放在水里,就会藏起来,看不见了,是他们溶解在水里了。

  五、请小朋友们把自己手里的东西整理好。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 篇6

  活动目标

  1、通过蜡烛燃烧的现象,了解燃烧需要氧气。

  2、积极参与探索活动,提高幼儿仔细观察事物的能力。

  3、培养幼儿探索的兴趣。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培养幼儿对蜡烛的好奇心。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实验了解蜡烛的燃烧。教学难点:按教师的要求进行操作,注意安全。

  活动准备

  1、物质准备:蜡烛人手一支、实验用的杯子若干。经验准备:课前观察蜡烛,了解它的用处

  活动过程

  1、导入:幼儿经验讲述:忽然停电了,屋子里一片漆黑。怎么办呢?幼儿回答引出主题:点蜡烛。

  2、观察蜡烛的燃烧现象。幼儿跟教师一起点燃小蜡烛,引导幼儿观察点燃的蜡烛,说说自己看到的有趣现象。然后教师小结:蜡烛燃烧时,火焰像跳舞,有烟冒出,蜡烛周围有点热。

  3、小实验:引导幼儿探索蜡烛的熄灭。

  (1)第一次小实验:如何用杯子让蜡烛熄灭。幼儿操作。多媒体演示:蜡烛燃烧需要氧气宝宝来帮忙。

  (2)第二次小实验:用杯子盖住蜡烛,观察杯子变化。

  (3)第三次小实验:用不同杯子盖住蜡烛,观察并记录结果。幼儿讲述结果,教师做小结。

  4、幼儿讨论:在平时的生活中,人们什么时候要用到蜡烛?

  活动延伸:泥工活动:各种各样的蜡烛

  教学反思

  认识和探索环境是人类的本性,新《纲要》中对幼儿科学领域教育的目标指出,要培养幼儿对周围事物,现象感兴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欲,要提供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为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活动的`条件,并能运用适当的方式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在本次活动中我让孩子们在玩中学,学中做,活动内容方面既考虑到了符合幼儿的现有的水平又有一定的挑战性;既符合幼儿的现实需要,又有利于孩子的长远发展;既考虑到孩子的兴趣,又有助于拓展孩子的经验和视野。在互动方式上,活动内容和活动形式有机的结合并相互渗透注重孩子学习的综合性、趣味性、操作性和游戏性。通过幼儿自己的探索促进信息的获得和观察、感知能力的发展。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 篇7

  活动目标

  1、产生对动物睡觉方式的探索兴趣。

  2、了解动物睡觉方式的不同。

  3、尝试用动作表现动物不同的睡觉方式。

  4、对科学活动感兴趣,能积极动手探索,寻找答案,感受探索的乐趣。

  5、能客观地表达自己的探究过程和结果。

  活动准备

  动物睡觉的课件、图片,游戏音乐。

  活动过程

  1、导入。

  (1)教师以提问的'形式导入:小朋友们都是怎么睡觉的?请幼儿简单说一说,教师进行总结。

  (2)教师继续提问:我们喜欢的小动物们是怎么睡觉的?让幼儿根据已有经验说一说。

  2、阅读故事,了解动物的睡觉方式。

  (1)以小猴子也想去看看小动物们睡觉,引出故事“猴小弟学睡觉”,教师边讲故事边提问,加深幼儿对动物睡觉的印象。

  (2)故事结束,教师提问:“从故事中,你都发现了哪些动物睡觉的秘密?”师幼共同总结动物睡觉的方式。

  (3)出示大象、猫头鹰、丹顶鹤睡觉的图片,让幼儿了解这几种动物独特的睡觉方式。

  3、玩游戏。

  (1)游戏:我来问你来答。

  教师说出儿歌的上一句,幼儿听一听是哪个小动物并接上下一句,如:“什么睡觉蜷成球,刺猬睡觉蜷成球;什么睡觉睁着眼,鱼儿睡觉睁着眼。”

  (2)游戏:看谁学得像。

  请幼儿随音乐学学自己喜欢的小动物走路的样子,当音乐一停,幼儿马上做出小动物睡觉的姿势来。

  4、教师指导幼儿要从小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和正确的睡眠姿势。

  5、请幼儿回家和爸爸妈妈一起了解更多动物睡觉的独特方式。

  教学反思:

  动物的世界千奇百怪,孩子们对着新奇的事物有着浓厚的探究欲望。本次活动幼儿能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同伴之间的经验分享交流,老师的讲解、分析了解多种动物的睡姿,并在游戏中通过模仿巩固了对睡姿的了解,目标达成。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 篇8

  活动目标:

  1、感知石头的作用。

  2、会用简单的语言表达自己的发现。

  3、探索石头的作用。

  活动准备:

  1、提前让幼儿感受、观察石头

  2、各种各样的石头

  3、图片

  4、成品石头 比如:石臼、假山、磨轮。

  活动过程 :

  1、出示各种成品石头。

  今天,老师给小朋友带来了一些好东西,我们一块数三下,吹起神秘的丝绸打开看看吧!

  2、欣赏各种成品石头

  (1)教师分别介绍石臼、假山、磨轮等等。

  (2)教师提问:这些东西是用什么东西做成的?

  3、出示石头

  (1)昨天我们玩过的石头都有什么形状的?

  (2)昨天我们摸过的石头有什么感觉?(请每个幼儿都能感受石头的.粗糙、光滑)

  (3)石头都有什么颜色的?

  教师总结:石头的形状是各种各样的有三角形、长方形等等;颜色也有很多种有:红色、白色、黑色、褐色等等;石头有的是粗糙,有的是光滑的。

  4、讨论

  教师:石头都能干什么?

  5、出示图片――幼儿欣赏图片了解石头的作用

  6、出示石头小路

  (1)教师请幼儿在小路上走、跳、爬,使幼儿感受石头小路。

  (2)提问:你踩在小路上有什么感觉?

  7、游戏:“小小建筑师”

  请幼儿用石头搭东西什么都可以发挥幼儿想象力。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 篇9

  活动由来及设计思路:

  幼儿用各种各样的立体物(积木、纸盒、酸奶盒)粘在动物卡片后面,使“小动物”能在建构区站起来。但这样特别占地,积木搭建的地方就小多了。怎么办呢?我想如果不用这些占地的立体物做支撑,想办法让幼儿画的动物卡片立起来,就解决了空间拥挤的问题了。而且让“动物卡片立起来”,内涵关键经验——支撑、平衡,很具有探究性。我们班幼儿做过立体相框,是有一定经验,所以我想引导幼儿使用纸制品来做动物卡片的支架,既丰富了建筑区的材料,又解决了空问问题,更重要的是让幼儿通过探究使物体立起来的方法,发展幼儿大胆的想象力,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
  活动目标:
  1、激发幼儿使用剪、折、粘、贴多种技能,探究平面纸制品立体化的方法。
  2、培养幼儿根据自己的创想,大胆创造的能力。
  活动准备:
  1、物质准备:幼儿画好的各种动物多个,各种材质的纸(皱纹纸、瓦楞纸、电光纸、彩色复印纸、软泡沫纸、宣纸、纸盒纸、牛奶袋纸),大森林的立体背景,胶棒,剪刀,胶条等。
  2、经验准备:在教室环境中摆放几种立体物,相框等。
  重点、难点:
  重点:启发幼儿探究“动物”立起来的几种方法。
  难点:找到使纸卡片平衡的支撑点。
  活动过程:
  1、引导幼儿讨论:怎样让小动物“站”起来。
  教师:看黄老师带了什么?(出示做好的大森林。)
  幼儿:我们做的建筑区的大森林。
  教师:在这个大森林里,小动物很想站起来看一看外面的景色,如果用托盘里的这些纸材料,你能有什么办法让动物站起来?
  幼儿1:用纸在动物的后面做一根棍,就像相片似的做一个架子。
  幼儿2:做一个圆的筒,动物粘在后面。
  幼儿3:用奶袋纸卷一个棍。
  幼儿4:做许多的支架,粘在动物身上。
  幼儿5:把纸卷成一个桶,上面剪一个洞再把动物插上面。
  教师:小朋友方法真多,一会儿你们可以用不同的纸来试一试,想办法让小动物们站起来,然后把站起来的动物摆在大森林中。看看谁做的和其他小朋友不一样,用的方法最多。
  2、探究让小“动物”站起来的多种方法。
  幼儿独立操作,教师提供多种材质的纸张,观察幼儿使用的方法,给予不同程度的帮助。
  场景一:
  幼儿1在一个已经做好的圆桶中间,剪了一个洞,然后把一朵小花插了进去,可是由于花的茎太细,总是立不直。
  教师:“想想能用什么把它固定住呢?” 幼儿1先用胶棒粘了粘发现效果不好,于是用胶条把花固定住了。“能站起来了,能站起来了”,她边说边笑着把作品放在了森林中。
  场景二:
  幼儿2把软的泡沫纸卷起来,反复几次,但都没成功。
  教师:“老师能帮你吗?”
  幼儿2:“我想让小蛇横着躺着。”可是软的泡沫纸多次卷过后,打开时两边往上翘。
  教师:“你试一试把蛇架在纸上会怎么样?”
  幼儿拿起了剪刀在两边上翘的地方一边剪了一个小口子,这样蛇正好能够架在泡沫纸上。
  场景三:
  幼儿3选择了牛奶袋纸做材料,把纸剪成一段一段的,然后卷成了一根一根的小棍。在小鸭子的两边分别用胶条粘上两小棍,可是由于小鸭子身体长,站立的时候不稳,她皱着眉头摆弄了半天。
  教师:“看看,小鸭子总是往哪边倒呢?”
  幼儿3:“往后倒。”
  教师:“那你想一想怎么办?” 于是她很快又做了两个小棍粘在了小鸭子的中间部分,这样小鸭子就站稳了。
  3、分享:让小动物“站”起来的不同方法。
  (1)向同伴介绍自己的方法。
  每个幼儿都用自己的方法使小动物立起来了。
  教师:“大森林里站满了各种各样的小动物,幼儿快来介绍你是怎么让这些小动物立起来的呀?”
  幼儿1:我做了一个纸棍粘在小老虎的后面,小老虎就立起来了。
  幼儿2:我和豆豆的方法一样,粘在后面两个棍,就像相框后面那样。
  幼儿3:我在纸筒上挖了一个洞,把小猴子插在里面了。我还做了一个支架,横着竖着(比画着)粘。
  (2)引导幼儿讨论“大家都用了什么方法?哪些方法是一样的?”
  教师:你们想的办法真多,而且也成功了,你们在做的时候,遇到什么困难了吗?
  幼儿1:我开始用的纸太软了立不起来,后来换了硬纸就成功了。
  幼儿2:我在后面粘了一个小纸棍但老是倒,后来又在旁边粘了一个就不倒了。
  教师拿起作品:赵吴,你告诉小朋友开始时你把小棍粘在哪哪里了?为什么会倒?
  赵昊指着小老鼠的一侧:我粘这边了,就往这边倒。我粘了另一边,就不倒了。
  教师:为什么在两边粘就不倒了呢?
  幼儿说:因为平衡了。
  4、延伸活动:将幼儿制作好的“大森林”摆放到建构区,鼓励幼儿继续制作可以立起来的动植物。
  个人反思:
  1、本次活动其本达到预设目标,使幼儿想象得以实现。在活动中孩子们从始至终都很有兴趣,尤其在操作中每一个孩子都兴致勃勃,想了一个有一办法当幼儿看到自己的作品成功的站在了森林里时,更有了制作的兴趣。在活动中老师是活动的引导者,幼儿是活动的主体,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幼儿共成功制作了三十多件作品,有七种方法,其中有三种方法是我没有想到的,比如直接将纸猴子的“腿”向两边撇,纸蛇直接插在向两边上翘的长条纸上,在一个纸筒上挖洞等方法,孩子的创造性得到了发展。
  2、活动中的不足:最后小结时,缺少对幼儿独特的制作方法给予展示与肯定。
  主要内容:
  1、教师巧妙的`支持促进幼儿发展。表面上看,老师这个活动中指导的语言并不是很多,但老师为幼儿提供的这个活动本身就很有操作性和探究性,幼儿在尝试让小动物站起来的过程中,充分调动了原有经验。老师在幼儿操作的过程中,没有过多的指导和干涉幼儿,而是在幼儿遇到困难的时候,用提问的方式,来引起幼儿发现自己的问题是什么。比如引导一名幼儿发现支架粘的不平衡,然后幼儿自己来调整。在整个过程中,幼儿的操作特别充分,老师没有在技能方面帮助幼儿,而是在方法上提示幼儿,教师的支持作用体现很到位。
  2、活动源于幼儿的问题,激发幼儿的探究欲望。这个活动的来源,不是教师人为的我要上什么课,就创设或编一个情境,黄老师进行的这个活动就在解决和幼儿一起丰富建筑区中出现的问题,是班级活动的需要,是区域游戏的需要。
  3、注重环境的教育功能。老师对幼儿经验方面的准备是隐性的,好像并没有过多的让幼儿说出怎样才能把小动物立起来,但在环境中展示的立体相框、之前用各种盒子支撑的纸动物,已经为幼儿积累了经验。这一次幼儿将日常习得的经验都运用了出来,所以才探究出这么多方法来。
  4、活动体现了幼儿的学习品质。幼儿在制作过程中体现出来的学习品质特别突出,严锦宽的坚持性、豆豆制作方法的独特性、幼儿在自己进行一个方法后的互相学习……幼儿在短时间内完成了三十多件作品,有七种不同的方法,有的方法连教师都没有想到。这都是在教师为幼儿提供了适宜的学习任务、创设了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提供了丰富的材料的基础上才能得以实现。
  综合评析:
  根据《纲要》精神幼儿教育活动的内容应贴近幼儿的生活,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与视野。本次活动来源于幼儿在日常的建筑区游戏中的问题。活动目标明确,重点和难点突出,材料的提供有效支持幼儿完成任务,并为幼儿的动手操作提供了可行性。老师在活动中的观察和分析适宜,以启发提问支持、鼓励幼儿独立解决
  遇到的问题,指导语言非常到位,充分体现了“教师是孩子探究的支持者”的教育观念。
  在黄老师的活动设计思路中,体现了问题意识,在小组教研的讨论中,也体现着教师的问题意识。其中徐老师的一个问题“老师引导幼儿说一共有几种方法时,幼儿并没有太多的回馈,大家想一想这是为什么呢?”,引导着教师从关注活动的成功一面转而进一步分析思考存在的问题,调动集体的智慧梳理思路,延伸活动,也使得本次研讨活动更有深度和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