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阅读一本书阅读答案

时间:2024-05-24 15:46:51 阅读答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如何阅读一本书阅读答案

  在学习、工作生活中,我们时常需要做些阅读题,而与阅读题如影随形的则是阅读答案,通过对照阅读答案可以发现自己的知识盲区。大家知道什么样的阅读答案才是规范的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如何阅读一本书阅读答案,欢迎大家分享。

如何阅读一本书阅读答案

如何阅读一本书阅读答案1

  我是在1999年春节期间,第一次读《如何阅读一本书》,离这本书的初版(1940年),有六十年了。会知道这本书,极为偶然。

  前一年,也就是1998年年底,我和一位译者讨论稿件之后,聊天聊到一部叫作《益智游戏》(Quiz Show)的电影。电影是真实故事,主角是1950年代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一位英姿焕发的年轻教授,查尔斯·范多伦(Charles Van Doren)。查尔斯?范多伦书香门第,父亲马克·范多伦(Mark Van Doren)不但是名教授,在美国文学史上也有其地位(《如何阅读一本书》里就提到他的一些著作)。查尔斯·范多伦由于博览群书,才气过人,就参加当年风行美国的电视益智节目,结果连续拿下十四周冠军(今天网络上还可以找到当年的题目,难度非同小可)。查尔斯?范多伦固然因而成了英雄,但是他终究不敌良知的煎熬,最后坦承主办单位提供了他一些问题的答案。电影在查尔斯?范多伦得知他被学校解聘的黯然中结束。

  那天我在聊天中得知他后来如何又蒙艾德勒(Mortimer J.Adler)收留,以及他们两人后来的故事。

  艾德勒在美国学界和出版界都是个传奇的人物。早年因为想当记者,所以辍学去报社打工,后来为了改善写作,去上大学的夜间部课程。这时他读到了一本书,改变了他的一生。这本书就是19世纪英国重要的思想家密尔(John Stuart Mill)的自传。艾德勒在读到密尔竟然是在五岁就读了柏拉图的书之后,不但为此哲学所着迷,也开始了他在大学的正式求学。(【A】不过因为他拒绝上体育课,所以没能拿到学士文凭。但是他留校任教,最后拿到了博士学位。)

  艾德勒除了任教,写过第一版的《如何阅读一本书》之外,还以主编过《西方世界的经典》,以及担任过1974年第十五版《大英百科全书》的'编辑指导而闻名于世。

  查尔斯·范多伦和艾德勒一起工作后,一方面襄助艾德勒编辑《大英百科全书》,一方面把《如何阅读一本书》原来的内容大幅编辑增写,因此,今天我们读到的《如何阅读一本书》,作者是由艾德勒和查尔斯·范多伦共同领衔的。

  我因为对范多伦故事的好奇,而去买了《如何阅读一本书》。而最后满足的不只是我的好奇心,还有对阅读及出版的重新认识。

  一气读完后,有两种强烈的感觉。

  先是羞耻。我是个做出版工作的人,成日与书为伍,结果到那个春节前的两个月才知道这本书,到自己四十四岁这一年才读这本书,几乎可说无地自容。之外,也不免深感懊恼:如果在我初高中青少年时期,就能读到这本有关如何读书的书,那我会少走多少阅读的冤枉路?

  但,另一个感触则是:何其有幸。【B】在出版业工作了二十多年之后才读到这一本书,与其说是不幸,不如说是有幸。这么多年来,我在阅读的路上,思索固然很多,困惑也多,想清楚的有一些,想得模糊的更多。就如同书名《如何阅读一本书》所言,这本书帮我就读书这件事情的思索和困惑,作了许多印证和总结。如果没有经历这么多年的寻觅与颠簸,发现与失落,我读这本书的感受不会这么深刻,收获也不会这么丰富。因此不论就读者还是出版者的身份,我相信这本书都深远影响我的未来。

  因此,我必须谢谢介绍这本书给我的汪怡先生。谢谢他那天下午在来来饭店的指点。

  读这本书的时候,我还在台湾商务印书馆工作,所以一方面决定 出版这本书,一方面也决定自己动手翻译。

  但是一旦开始翻译之后,就知道实际的时间多么不够。事实 上,这本书几乎全部都是朱衣翻译的。我的工作,则是把她的全部译稿再仔细校阅一遍。这样我们经过很长一段时间的琢磨,才完成了全部工作。如果读者发现翻译上的疏失(一定不免),责任由我们共同承担。

  20xx年3月31日亚马逊网络书店的排行榜上,《如何阅读一本书》排名第569名,历久弥新,由此可见。现在,就请好好享受这顿知识的盛宴。

  (选自《如何阅读一本书》,略有删减)

  9.关于自己与《如何阅读一本书》,作者介绍了哪些内容?请分别概括。(3分)

  10.下列句子的内容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2分)

  A.电影《益智游戏 》介绍了查尔斯·范多伦博览群书,成了《如何阅读一本书》的作者。

  B.译者坦言自己读完这本书后,有两种强烈的感觉:先是羞耻,之外,也不免深感懊恼。

  C.郝明义直到1998年底在来来饭店和汪恰先生聊天时,才知道了《如何阅读一本书》。

  D.因为这本书“几乎全部都是朱衣翻译的”,所以共同承担翻译上的责任是句客套话。

  11.结合语境,简要回答下列问题。(4分)

  (1)画线的【A】处,括号里的内容有什么作用?(2分)(2)画线的【B】处,“不幸”“有幸”分别指什么?(2分)

  12.你认为这篇译序能吸引读者阅读《如何阅读一本书》吗?请结合本文简述理由。(4分)

  参考答案

  9.自己如何得知这本书;自己阅读这本书的感受;自己如何翻译这本书。

  10. C

  11. (1〉补充了对艾徳勒的介绍,增加读者对他的好感以及对这本书的兴趣。

  (2)“不幸”是指从亊出版工作二十多年才读到这本好书,太晚.“幸运”是指有了自己的思索和困惑再读这本书,收获更多。

  12. 示例:我认为能。理由:译者讲述的两位作者的故亊让人觉得他们才华横溢,对他们的书很期待;译者作为出版人对这本书评价很高,让读者认为这本书很有阅读价值;译者翻译用心,这本书质量一定有保证;这本书畅销60年,历久弥新,足见其魅力;此文的语言风格诚恳朴实,具有感染力,让人愿意接受译者的推荐。

如何阅读一本书阅读答案2

  论说性作品要传达的是知识——在读者经验中曾经有过或没有过的知识。想像文学是在阐述一个经验本身——那是读者只能借着阅读才能拥有或分享的经验——如果成功了,就带给读者一种享受。阅读论说性作品,读者应该像只捕食的小鸟,经常保持警觉,随时准备伸出利爪。在阅读诗与小说时,相同的活动却有不同的表现方法。如果容许的话,我们可以说那是有点被动的活动。在阅读一个故事时,我们一定要让故事在我们身上活动。我们要让故事贯穿我们,做任何它想要做的事。我们一定得打开心灵,接纳它。

  我们应该感激论说性的作品,哲学、科学、数学这些学科塑造出我们活着的真实世界,但我们也不能活在一个完全是这些东西的世界里,偶尔我们也要摆脱下这些东西,到一个更深沉或更伟大的真实里。这是我们内在的真实世界,我们独特的世界观。阅读想像文学会使我们平时未曾接触的部分自我获得深深的满足。阅读一部伟大的文学作品应该以形成某种深沉的经验为目标。

  想像文学会尽量使用文字潜藏的多重字义,好让这些字特有的多元性增加文章的丰富性与渲染力。作者会用隐喻的方式让整本书整合起来,就像注重逻辑的作者会用文字将单一的意义说明清楚一样。多重含意的隐喻在字里行间所传达的讯息,有时比文字本身还要丰富。整首诗或故事所说的东西,不是语言或文字所能描述的。诗人马克·范多伦曾经说: “在诗与戏剧中,叙述是让人更模糊的一种媒介。”譬如,你根本就无法在一首抒情诗的任何文句中找到任何他想要“说明”的东西。然而就整首诗来看,所有字里行间的关联与彼此的互动,却又陈述了某种完全超越主旨的东西。

  诗与故事能带给我们愉悦,同时也能教育我们,但这与科学及哲学教导我们的方式不同。论说性的`作品不会提供我们新奇的经验。他们所指导的经验是我们已经有的或可以获得的。这也是为什么说论说性作品是教导我们基本的原理,而想像文学则藉由创造我们可以从中学习的经验,教导我们衍生的意义。为了从想像文学中学习,我们要从自己的经验中思考。

  不要用适用于传递知识的、与真理一致的标准来批评小说。对一个好故事来说,所谓“真理”就是一种写实,一种内在可能性或一种神似的真实。那一定要像个故事,但用不着像在做研究或实验一样来形容生活的事实或社会的真相。许多世纪前,亚里士多德强调:“诗与政治对正确的标准是不一致的。”如果是解剖学、地理或历史作品,被当作是专门的论述,却出现技术上的错误,那就应该被批评。但将事实写错却不会影响到一本小说,只要它能自圆其说,将整体表现得活灵活现便行了。我们阅读小说时,我们想要的是一个故事,这个故事只要确实可能在小说家笔下被创造,在经过我们内心重新创造的世界中发生,就够了。

  根据我们的观察,一个故事的意义,存在于角色与事件之中。你要对他们很熟悉,才能厘清彼此的关系。以《战争与和平》为例,许多读者开始阅读这本小说时,都会被一堆出场的人物混淆了,尤其是那些名字听起来又陌生得不得了。他们很快便放弃了这本书,因为他们立刻认为自己永远不会搞清楚这些人彼此之间的关系了。对任何大部头的小说阅读而言,都是如此。

  我们不期望记住每一个名字,许多人不过是背景人物,好衬托出主角的行动而已。无论如何,当我们读完《战争与和平》或任何大部头的小说时,我们就知道谁是重要的人物,并且不会忘记。虽然托尔斯泰的作品是我们很多年前读的,但是皮埃尔、安德鲁、娜塔莎、玛丽公主、尼可拉斯——这些名字会立刻回到我们的记忆中。

  不管发生了多少事件,我们也会很快就明白其中哪些才是重要的。一般来说,作者在这一点上都会帮上很多忙。他们并不希望读者错过主要的情节布局,所以他们从不同的角度来铺陈。但我们的重点是:就算一开始不太清楚,也不要焦虑。事实上,一开始本来就是不清楚的。故事就像我们的人生一样,在生命中,我们不可能期望了解每一件发生在我们身上的事,或把一生全都看清楚。但是,当我们回顾过去时,我们便了解为什么了。所以,读者在阅读小说时,全部看完之后再回顾一下,就会了解事件的关联与活动的前后顺序了。所有这些都回到同一个重点:你一定要读完一本小说之后,才能谈你是否把这个故事读通了。

  (选自莫提默·J.艾德勒、查尔斯·范多伦《如何阅读一本书》,有删改)

  阅读题目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论说性作品旨在传递知识、教导原理,提供阅读者已经有的或通过阅读能获得的知识和基本原理。

  B.阅读论说性作品时,读者应该像只捕食的小鸟,经常保持警觉,以主动姿态,随时准备获取知识。

  C.与想像文学不同,论说性作品都注重逻辑性,这些作品的作者都会用文字将单一的意义说明清楚。

  D.“对任何大部头的小说阅读而言,都是如此”中的“此”指许多读者会因繁杂的人物关系放弃巨著。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从第二段的内容可以看出,通过阅读论说性作品认识现实的世界比通过阅读想像文学塑造内在的真实世界更为重要。

  B.论说性作品不会提供我们新奇的经验,不能带给我们愉悦,因为这些作品所指导的经验是我们已经有的或可以获得的。

  C.评价论说性作品时,我们要采用与真理一致的标准,而评价想像文学作品时,则需要把写实和神似的真实作为标准。

  D.解剖学、地理或历史作品是专门的论述,像做研究或实验一样来形容生活事实、揭示社会真相,要避免技术上的错误。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第三段观点的一项是( )(3分)

  A.毕飞宇在《〈水浒传〉.的逻辑与〈红楼梦〉的反逻辑》中表达了这样的认识:小说语言第一要准确;准确是美的,可以唤起审美。

  B.乔治·莱考夫和马克·约翰逊合著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认为,隐喻是人类思维的重要方式,它影响着人类对抽象世界的认知。

  C.余光中在《乡愁》中借助邮票、船票、坟墓等意象,通过时空的变化表达了对往昔岁月的追忆,抒发了思念亲人、眷恋故土的深情。

  D.乔治·奥威尔的《动物农庄》,讲述动物领袖在农场建立一个动物社会后却成为比人类更独裁的统治者的故事,攻击了极权主义。

  4.阅读“想像文学”要注意什么?(4分)

  5.作者采用哪些方法对“想像文学”作相关阐述?请根据文本概括。(6分)

  参考答案

  1.(3分)C(“论说性作品都注重逻辑性”文中无依据。“作者都会用文字将单一的意义说明清楚”,农述绝对化)

  2.(3分)D(A 在第二段中“偶尔我们也要摆脱下这些东西”并不能说明通过阅读想象文学塑造内在的真实世界不重要。作者也没有表达要比较哪一类作品更重要的意思。B“不能带给我们愉悦”在文中无依据,一二句和第三句之间无因果关系。C“评价想像文学作品时”错误,原文为“对一个好故事来说,所谓‘真理’就是一种写实,一种内在可能性或一种神似的真实。”)

  3.(3分)D(第三段强调了两个观点:想像文学会尽量使用文字潜藏的多重字义增加文章的丰富性与渲染力的观点,作者会用隐喻的方式整合全书的观点。A 强调了小说语言的准确性,与观点无关。B 在说语言的隐喻性。C 《乡愁》一诗无法体现观点)

  4.(4分)①阅读时要打开心灵,接纳它,融入它。②应该以形成某种深沉的经验为目标。③用我们已有的经验再创作。④坚持读下去,读完它,然后再回顾一下。(每点1分)

  5.(6分)①借助名家观点来阐述,比如第四段引用亚里士多德的话证明想像文学和论说性作品的评价标准是不同的。②借助对比的方法来阐述,比如第二段用论说性作品和想像文学的不同作用来阐述想像文学的写作目的。③借助形象化的解说来阐述,比如最后一段把故事比喻成人生来阐述阅读小说这一想像文学的方法。④借助具体的事例来阐述,比如倒数二、三两段以《战争与和平》为例,来阐述阅读小说的基本方法。(每点2分,答出3点即可)

【如何阅读一本书阅读答案】相关文章:

《阅读的愉悦》阅读答案02-02

《等》阅读答案04-28

黄土阅读题答案 黄土阅读答案04-02

触摸春天的阅读答案 触摸春天阅读答案04-02

鹤阅读附答案|说正阅读答案05-17

安静的阅读 阅读答案江苏苏州06-20

“大学生经典阅读”阅读答案12-27

《如何完成中国故事的精神》阅读答案01-20

《单纯》阅读答案07-05

《秋叶》阅读及答案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