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遇阅读答案

时间:2024-01-28 08:21:09 阅读答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感遇阅读答案

  在日常学习和工作生活中,我们最熟悉的就是阅读答案了,阅读答案是由资深教育者参与拟订的、对有关阅读题所做的解答。你知道什么样的阅读答案才能切实地帮助到我们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感遇阅读答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感遇阅读答案

感遇阅读答案1

  感遇(其二)

  兰若生春夏,芊蔚何青青!

  幽独空林色,朱蕤冒紫茎。

  迟迟白日晚,袅袅秋风生。

  岁华尽摇落,芳意竟何成!

  【注】

  ①陈子昂:唐代诗人,有政治抱负却屡遭排挤。

  ② 兰、若,指兰花和杜若,皆是草本植物。

  ③芊蔚,草木茂盛。

  ④朱蕤,红色的花。 蕤(ruí):花草下垂的样子。

  ⑤冒,覆盖。

  (1)前四句中,作者笔下的兰若有怎样的特点?(4分)

  答:红花紫茎,生长茂盛,芬芳秀丽,压倒群芳。 (一点1分,意思对即可)

  (2)在这首诗中,作者借兰若抒发了怎样的感慨?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4分)

  答①诗人以兰若自比,透露出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苦闷,抒发了年华易逝、时不我待的感慨。②“幽独空林色”赞美兰若压倒群芳的风姿,实际上是诗人比喻自己出众的才华。后四句中用“白日晚”“秋风生”写年华岁月的无情流逝,“岁华”“芳意”用语双关,借花草的凋零,悲叹自己的年华流逝,理想破灭。(4分。感慨2分,联系诗句分析2分。意思对即可)

  二

  1、请简析诗人在诗中所咏之物的特点以及由此抒发的思想感情。

  答案:

  这首诗所咏之物是香兰和杜若,它生长于春夏,凋零于,花红叶绿茎紫,幽雅清秀,独具风采。这首诗主要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诗人以香兰、杜若自喻,表面上以其“幽独空林色”着力赞美兰若压倒群芳的风姿,实则是借此比喻自己出众的才华。通过“白日晚”“秋风生”“尽摇落”等语句借写兰若芳华尽失最终枯萎凋谢的变化,悲叹自己的年华流逝、理想破灭。

  2、试赏析诗人主要运用什么手法,抒发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这首诗主要运用了比喻(或象征)的手法,诗人以香兰、杜若自喻,前半首的文字表面上以其“幽独空林色”着力赞美兰若压倒群芳的风姿,实则是借此比喻自己出众的才华。后半首通过“白日晚”“秋风生”“尽摇落”等语句借写兰若芳华尽失最终枯萎凋谢的变化,悲叹自己的年华流逝,理想破灭。

  3、本诗艺术手法上主要特点是什么?

  答案:全用比兴手法,以兰若自比,寄托了个人的身世之感。

  诗的前半着力赞美兰若压倒群芳的风姿,实则是以其“幽独空林色”比喻自己出众的才华。后半以“白日晚”、“秋风生”写芳华逝去,寒光威迫,充满美人迟暮之感。“岁华”、“芳意”用语双关,借花草之凋零,悲叹自己的年华流逝,理想破灭,寓意凄婉,寄慨遥深。(或用了象征手法,或托物起兴,阐述同)

  4、“迟迟”“袅袅”二词用得好,好在何处?

  答:“迟迟”二字即写出了这种逐渐变化的特点。用“袅袅”来形容秋风乍起、寒而不冽,形象十分传神。

  三:

  (1)请简析诗人在诗中所咏之物的特点。

  (2)试赏析诗人主要运用什么手法,抒发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 答案

  (1)这首诗所咏之物是香兰和杜若,它们生长于春夏,凋零于秋天,花红叶绿茎紫,幽雅清秀,独具

  风采。

  (2)这首诗主要运用了比喻(或象征)的手法,诗人以香兰、杜若自喻,前半首的文字表面上以其“幽独空林色”着力赞美兰若压倒群芳的风姿,实则是借此比喻自己出众的才华。后半首通过“白日晚”“秋风生”“尽摇落”等语句借写兰若芳华尽失最终枯萎凋谢的变化,悲叹自己的`年华流逝,理想破灭。

  四

  1.本诗颔联中哪两个字用的妙?请结合诗歌相关内容简要赏析。(5分)

  2.本诗主要运用什么手法?抒发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

  1.“空”、“冒”。(1分)“空” 突出了兰若压倒群芳的风姿,实际上是诗人比喻自己出众的才华。(2分)“冒”意思是覆盖,不但出了兰若的身姿,而且突出了它花簇纷披繁盛的情态。(2分,意思相近即可。)(“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活版》)

  2.这首诗主要运用了托物言志(或“象征”)的手法,(2分)诗人表面上以“幽独空林色”着力赞美兰若压倒群芳的风姿,实则是借此比喻(象征)自己出众的才华。(2分)通过“白日晚”“秋风生”“尽摇落”等语句借写兰若芳华尽失最终枯萎凋谢的变化,象征自己的年华流逝、理想破灭,透露出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苦闷。(2分)(答出上述任一手法并结合材料准确分析即可,答“比喻”、“比兴”酌情给分。)

  五

  1.整体感知这首诗,简要概括这首诗的思想内容。

  2.这首诗最主要的艺术手法是什么? 请简要赏析。

  参考答案

  1.这首诗描写空林春夏之间的兰若在秋风起时便枯萎调零的命运(2分),借以抒发自己才华出众却报国无门,年华流逝而芳意无成的苦闷(3分)

  2.托物言志(2分)。前四句从形、色两方面赞兰若风采的秀美,突出其幽雅独特,(2分)后四句写兰若摇落,芳意无成,感叹其芳华零落,从而抒发自己对年华流逝,理想破灭的感慨。(2分)

  或答比兴(2分)。前四句着力赞美压倒群芳的风姿,实则是以其“幽独空林色”比喻自己出众的才华;(2分)后四句以“白日晚”“秋风生”写芳华逝去,寒光威迫,充满美人迟暮之感,“岁华”“芳意”用语双关,借兰若凋零写自己年华流逝、理想破灭(2分)。

  赏析:

  这首五言诗通篇咏香兰杜若。香兰和杜若都是草本植物,秀丽芬芳。兰若之美,固然在其花色的秀丽,但好花还须绿叶扶。花叶掩映,枝茎交合,兰若才显得绚丽多姿。所以作品首先从兰若的枝叶上着笔,迭用了“芊蔚”与“青青”两个同义词来形容花叶的茂盛,中间贯一“何”字,充满赞赏之情。

  如果说“芊蔚何青青”是用以衬托花色之美的话,那么“朱蕤冒紫茎”则是由茎及花,从正面刻画了。这一笔着以“朱”、“紫”,浓墨重彩地加以描绘,并下一“冒”字,将“朱蕤”、“紫茎”联成一体。全句的意思是:朱红色的花下垂,覆盖着紫色的茎,不但画出了兰若的身姿,而且突出了它花簇纷披的情态。

  兰若不象那样昂首怒放,自命清高;也不象牡丹那般浓妆艳抹,富丽堂皇。兰若花红茎紫,叶儿青青,显得幽雅清秀,独具风采。“幽独空林色”,诗人赞美兰若秀色超群,以群花的失色来反衬兰若的卓然风姿。其中对比和反衬手法的结合运用,大大增强了艺术效果。特下“幽独”二字,可见诗中孤芳自赏的命意。

  诗的前四句赞美兰若风采的秀丽,后四句转而感叹其芳华的零落。“迟迟白日晚,袅袅秋风生”。由夏入秋,白天渐短。“迟迟”二字即写出了这种逐渐变化的特点。用“袅袅”来形容秋风乍起、寒而不冽,形象十分传神。然而“袅袅秋风”并不平和。“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宋玉《九辩》),芬芳的鲜花自然也凋零了。

  《感遇》,是陈子昂所写的以感慨身世及时政为主旨的组诗,共三十八首,本篇为其中的第二首。诗中以兰若自比,寄托了个人的身世之感。陈子昂颇有政治才干,但屡受排挤压抑,报国无门,四十一岁为射洪县令段简所害。这正象秀美幽独的兰若,在风刀霜剑的摧残下枯萎凋谢了。

  此诗全用比兴手法,诗的前半着力赞美兰若压倒群芳的风姿,实则是以其“幽独空林色”比喻自己出众的才华。后半以“白日晚”、“秋风生”写芳华逝去,寒光威迫,充满美人迟暮之感。“岁华”、“芳意”用语双关,借花草之凋零,悲叹自己的年华流逝,理想破灭,寓意凄婉,寄慨遥深。从形式上看,这首诗颇象五律,而实际上却是一首五言古诗。它以效古为革新,继承了阮籍《咏怀》的传统手法,托物感怀,寄意深远。和初坛上那些“采丽竞繁”、吟风弄月之作相比,它显得格外充实而清新,正象芬芳的兰若,散发出诱人的清香。

感遇阅读答案2

  感遇三十八首·其二

  陈子昂

  兰若生春夏,芊蔚何青青。

  幽独空林色,朱蕤冒紫茎。

  迟迟白日晚,袅袅秋风生。

  岁华尽摇落,芳意竟何成。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歌开篇起兴,写春夏时节,兰草和杜若茂盛地生长,一派生机勃勃。

  B.清幽的山林中,到处是红花紫藤,以乐衬哀,反映了诗人孤独的心境。

  C.这首诗以朴实的笔触描绘四季更替的自然风光,具有浓郁的'隐居气息。

  D.诗人以议论入诗,能够做到情由境出,情至论随,全诗并无生硬之感。

  16.明代胡应麟《诗薮》云:子昂《感遇》,尽削浮靡,一振古雅(古雅指雅致而有古典风味),唐初自是杰出。本诗“古雅”之处体现在哪里?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6分)

  答案:

  15. C【解析】“隐居气息”错误。诗人感慨时光流逝,繁花凋零,流露出人生失意之悲。

  16.①本诗意象典雅,言之有物。诗人借用香草兰若等传统意象抒写感怀,表达了对美好理想的追求,流露出时光易逝、美梦难成的悲伤。(3分)

  ②本诗形式质朴,比兴兼用。诗人摒弃了华丽的辞藻,采用传统诗歌技法呈现出“古雅”的特色。(3分)

感遇阅读答案3

  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

  岂伊地气暖?自有岁寒心。

  可以荐嘉客,奈何阻重深!

  运命惟所遇,循环不可寻。

  徒言树桃李,此木岂无阴。

  【注】诗人写这首诗的时候正值李林甫得势,正直之臣备受排挤。

  (1)简析本诗中最主要的表现情感思想的手法。

  (2)简要分析诗中桃李这一意象。

  答案:

  (1)诗人有感于朝政的紊乱和个人身世的遭遇,在诗中以橘自比,托物言志。

  (2)诗中的桃李作为丹橘的对立面出现,影射当时当权得势的小人。

  阅读练习二:

  (1)在作者笔下,丹橘有何品质?

  (2)请你简单谈谈你对自有岁寒心一句的理解。

  (3)全诗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参考答案:

  (1)耐寒、甘于奉献。(答对一点得/ 分、答对# 点得 分)

  (2)丹橘经冬犹绿林,是因为自有岁寒心。 岁寒心,一般是指松柏的。作者在这里特地要赞美丹橘和松柏一样具有耐寒的节操,是含有深意的,让我们联想到作者坎坷的.经历和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

  (3)托物言志。不为世所用的愤慨。(答对一点得1分、答对2点得3 分)

  阅读练习三:

  [思考与练习]

  ⑴诗开头二句,托物喻志。一个 字,充满了赞颂之意。

  ⑵自有岁寒心一句引用了孔子的 语。后人常以孔子的这句话作为砥砺节操的比喻。

  ⑶作者叹惜丹橘的命运和遭遇,并且为桃李之被宠誉,丹橘之被遇打抱不平的诗句是 , 。

  参考答案:

  (1)犹 (2)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3)徒言树桃李 此木岂无阴

  【赏析】

  本诗托物言志,诗人借赞颂丹橘,经冬犹绿,是因为有耐寒的本性来比喻自己坚贞不屈的情操。而丹橘由于路途阻隔无法介绍给嘉宾的命运,也映衬了诗人遭排挤的境遇。无可奈何的,诗人只得把这一切归结于命运,以反诘句收束全诗,指责人们只顾种桃李,而不重视丹橘的行为,进一步抒发了诗人的愤怨。

  《感遇十二首》中的第二首也依然是托物言志诗,借歌颂丹橘表达诗人遭受排挤的愤懑心情和坚贞不屈的节操。看到本诗,人们很容易想起屈原的《橘颂》。本诗开篇便说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其托物言志之意非常明显。在南国,深秋时多数树木的叶片都会枯黄凋零,更别说能经受寒冬的摧残。可是,丹橘却能经冬犹绿林。句中一个犹字,饱含着诗人的赞美之情。那么,丹橘经冬犹绿,到底是因为独特的地理优势,还是本性使然呢?若是地理优势造成,也就不值得赞叹了。因此诗人先用反问句岂伊地气暖一纵,又用肯定句自有岁寒心一收,令诗情跌宕起伏,独具韵味。在古代诗文中,岁寒心多指松柏。诗人在此赞颂丹橘与松柏一样具有忍受严寒的节操,是别有一番深意的。

感遇阅读答案4

  感遇十二首(其四)答案①

  张九龄

  孤鸿海上来,池潢②不敢顾。

  侧见双翠鸟,巢在三珠树。

  矫矫珍木巅,得无金丸惧?

  美服患人指,高明③逼神恶。

  今我游冥冥,弋者何所慕!

  感遇

  【注】①本诗大约作于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时李林甫接替张九龄作宰相,与牛仙客一起把持朝政,诗人被贬为荆州刺史。②池潢:积水池,护城河,代指朝廷。③高明:指地位、官职尊贵的人。西汉扬雄《解嘲》:“高明之家,鬼瞰其室。”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6分)

  A.诗的第一首以大海衬托孤鸿,沧海是这样的大,鸿雁是这样的小,相形之下,更突出了它的孤单廖落。

  B.诗的第二句写孤鸿经历过大海的惊涛骇浪,连护城河水也不敢看,这表明诗人经历打击之后格外胆怯。

  C.诗的三至六句以双翠鸟营果三珠树、珍木颠上,影射李林甫、牛若仙窃据高位,终将被“金丸”射中。

  D.“美服患人指,高明逼神恶”两句在艺术技巧上继承了屈原《离骚》的写法,以美草香花比喻品质高洁。

  E.这首诗在结构上首位照应,布局缜密,首尾写鸿雁,中间六句“侧见”领起,写“翠鸟”的招摇及对它的警告。

  15.这首诗塑造孤鸿形象的.用意是什么?请结合具体诗句简要分析。(5分)

  参考答案:

  14.(6分)BD

  15.(5分)

  诗人以孤鸿自喻,托物言志。(1分)以孤鸿的失群寂寞,象征自己被排挤出朝堂、无人支持的孤独和失落;(1分)以孤鸿的翱翔苍穹与双翠鸟的占据宝树高位作对比,表达了自己对身居高位的李林甫、牛若仙之流的讽刺和警告;(2分)借助孤鸿之口,流露出自己看淡名利、有意退隐的情感。(1分)(意思对即可)

感遇阅读答案5

  【原文】:

  感遇(其二)

  陈子昂

  兰若生春夏,芊蔚何青青!

  幽独空林色,朱蕤冒紫茎。

  迟迟白日晚,袅袅秋风生。

  岁华尽摇落,芳意竟何成!

  【注释】:

  ①陈子昂:唐代诗人,有政治抱负却屡遭排挤。

  ② 兰、若,指兰花和杜若,皆是草本植物。

  ③芊蔚,草木茂盛。

  ④朱蕤,红色的花。 蕤(ruí):花草下垂的样子。

  ⑤冒,覆盖。

  【翻译】:

  兰草和杜若在春夏之间长出,多么茂密又多么繁盛。在空寂的山林中幽静独处空有丽色,红色的花朵覆盖着紫色的枝茎。春天白昼渐渐长天黑得晚,秋季刮来寒风微微拂动。一年盛开的花朵都被吹落,美好的心意竞怎样实现!

  【赏析】:

  这首五言诗通篇咏香兰杜若。香兰和杜若都是草本植物,秀丽芬芳。兰若之美,固然在其花色的秀丽,但好花还须绿叶扶。花叶掩映,枝茎交合,兰若才显得绚丽多姿。所以作品首先从兰若的枝叶上着笔,迭用了“芊蔚”与“青青”两个同义词来形容花叶的茂盛,中间贯一“何”字,充满赞赏之情。

  如果说“芊蔚何青青”是用以衬托花色之美的话,那么“朱蕤冒紫茎”则是由茎及花,从正面刻画了。这一笔着以“朱”、“紫”,浓墨重彩地加以描绘,并下一“冒”字,将“朱蕤”、“紫茎”联成一体。全句的意思是:朱红色的花下垂,覆盖着紫色的茎,不但画出了兰若的身姿,而且突出了它花簇纷披的情态。

  兰若不象菊花那样昂首怒放,自命清高;也不象牡丹那般浓妆艳抹,富丽堂皇。兰若花红茎紫,叶儿青青,显得幽雅清秀,独具风采。“幽独空林色”,诗人赞美兰若秀色超群,以群花的失色来反衬兰若的卓然风姿。其中对比和反衬手法的结合运用,大大增强了艺术效果。特下“幽独”二字,可见诗中孤芳自赏的命意。

  诗的前四句赞美兰若风采的秀丽,后四句转而感叹其芳华的零落。“迟迟白日晚,袅袅秋风生”。由夏入秋,白天渐短。“迟迟”二字即写出了这种逐渐变化的特点。用“袅袅”来形容秋风乍起、寒而不冽,形象十分传神。然而“袅袅秋风”并不平和。“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宋玉《九辩》),芬芳的鲜花自然也凋零了。

  《感遇》,是陈子昂所写的以感慨身世及时政为主旨的组诗,共三十八首,本篇为其中的第二首。诗中以兰若自比,寄托了个人的身世之感。陈子昂颇有政治才干,但屡受排挤压抑,报国无门,四十一岁为射洪县令段简所害。这正象秀美幽独的兰若,在风刀霜剑的摧残下枯萎凋谢了。

  此诗全用比兴手法,诗的前半着力赞美兰若压倒群芳的风姿,实则是以其“幽独空林色”自己出众的才华。后半以“白日晚”、“秋风生”写芳华逝去,寒光威迫,充满美人迟暮之感。“岁华”、“芳意”用语双关,借花草之凋零,悲叹自己的年华流逝,理想破灭,寓意凄婉,寄慨遥深。从形式上看,这首诗颇象五律,而实际上却是一首五言古诗。它以效古为革新,继承了阮籍《咏怀》的传统手法,托物感怀,寄意深远。和初唐诗坛上那些“采丽竞繁”、吟风弄月之作相比,它显得格外充实而清新,正象芬芳的兰若,散发出诱人的清香。

  【阅读训练】:

  一、

  1.前四句中,作者笔下的兰若有怎样的特点?(4分)

  2.在这首诗中,作者借兰若抒发了怎样的感慨?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4分)

  3.请简析诗人在诗中所咏之物的特点以及由此抒发的思想感情。

  4.试赏析诗人主要运用什么手法,抒发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5.本诗艺术手法上主要特点是什么?

  6.“迟迟”“袅袅”二词用得好,好在何处?

  【参考答案】:

  1.红花紫茎,生长茂盛,芬芳秀丽,压倒群芳。 (一点1分,意思对即可)

  2.①诗人以兰若自比,透露出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苦闷,抒发了年华易逝、时不我待的感慨。②“幽独空林色”赞美兰若压倒群芳的风姿,实际上是诗人自己出众的才华。后四句中用“白日晚”“秋风生”写年华岁月的无情流逝,“岁华”“芳意”用语双关,借花草的凋零,悲叹自己的年华流逝,理想破灭。(4分。感慨2分,联系诗句分析2分。意思对即可)

  3. 这首诗所咏之物是香兰和杜若,它生长于春夏,凋零于秋天,花红叶绿茎紫,幽雅清秀,独具风采。这首诗主要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诗人以香兰、杜若自喻,表面上以其“幽独空林色”着力赞美兰若压倒群芳的风姿,实则是借此自己出众的才华。通过“白日晚”“秋风生”“尽摇落”等语句借写兰若芳华尽失最终枯萎凋谢的'变化,悲叹自己的年华流逝、理想破灭。

  4.这首诗主要运用了比喻(或象征)的手法,诗人以香兰、杜若自喻,前半首的文字表面上以其“幽独空林色”着力赞美兰若压倒群芳的风姿,实则是借此比喻自己出众的才华。后半首通过“白日晚”“秋风生”“尽摇落”等语句借写兰若芳华尽失最终枯萎凋谢的变化,悲叹自己的年华流逝,理想破灭。

  5.全用比兴手法,以兰若自比,寄托了个人的身世之感。

  诗的前半着力赞美兰若压倒群芳的风姿,实则是以其“幽独空林色”比喻自己出众的才华。后半以“白日晚”、“秋风生”写芳华逝去,寒光威迫,充满美人迟暮之感。“岁华”、“芳意”用语双关,借花草之凋零,悲叹自己的年华流逝,理想破灭,寓意凄婉,寄慨遥深。(或用了象征手法,或托物起兴,阐述同)

  6.“迟迟”二字即写出了这种逐渐变化的特点。用“袅袅”来形容秋风乍起、寒而不冽,形象十分传神。

感遇阅读答案6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各题。

  感遇十二首①(其一)张九龄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古风②李白孤兰生幽园,众草共芜没。虽照阳春晖,复悲高秋月。飞霜早淅沥,绿艳恐休歇。若无清风吹,香气为谁发。

  【注】①《感遇十二首》系张九龄遭谗贬谪后所作。

  ②《古风》大约作于李白应诏入长安的第二年秋天,此时由于高力士等人的挑拨污蔑,唐玄宗开始疏远李白,从而使李白渐渐感受到冷遇的凄凉。

  14、下列对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诗首联对偶整齐,互文见义,描写了兰桂勃发、清雅的风姿。

  B、张诗“谁知”一词隐晦地点出“林栖者”是少人知晓的隐居山林的`名士。

  c、李诗尾联写了兰花需借助清风,才能将淡雅的清香传给知音。

  d、两首诗语言质朴无华,用词贴切自然;诗意温雅深邃,耐人寻味。

  15、两首诗都运用了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表达的感情却有所不同,请简要分析。

 【答案】

  14、 B

  15、(1)张诗写兰逢春而葳蕤,桂遇秋而皎洁,这是它们的本性,而并非为了博得美人的折取欣赏。诗人以此来比喻贤人君子的洁身自好,也只是尽他作为一个人的本份,诗人借物起兴,自比兰桂,表达了不慕求虚荣、不阿谀权贵、不求人知的品质及孤芳自赏,洁身自好,坚贞清高的气节,展现了恬淡从容、超脱物外的襟怀。

  (2)李诗借兰花生于幽园、被荒草埋没、无人欣赏的处境,表达了自己空有才华和抱负却无人赏识的忧叹。

感遇阅读答案7

  感遇十二首(其七)①

  张九龄

  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

  岂伊②地气暖?自有岁寒心。

  可以荐嘉客,奈何阻重深。

  运命唯所遇,循环不可寻。徒言树桃李,此木岂无阴?

  [注]①唐玄宗开元二十五年(737年),张九龄由尚书右丞相被贬为荆州长史,晚年遭馋毁,忠而被贬,遂作此诗。②伊,语气助词。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经冬犹绿”“岁寒心”赞颂了江南橘树不畏严寒的本性和坚贞不渝的节操。超然客整理

  B.“嘉客”指亲贤远佞的圣明君主,“阻重深”借重重阻碍寄寓仕途坎坷之悲。

  C.人的命运难以预料,但福祸往复循环,作者对重返朝廷受到重用仍有信心。

  D.诗人有感于朝政的黑暗和个人的被贬,以橘树自比,托物言志,意蕴深远。

  16.对比是本诗突出的艺术特色,请简要分析。(6分)

  阅读答案:

  15.C [解析]“作者对重返朝廷受到重用仍有信心”不当。

  16.①橘树与其他树木对比,突出其耐寒的特点;②橘树自身的形质兼美与受到的冷遇对比,突出作者对橘树的`惋惜;③橘树和桃李不同际遇的对比,抒发作者的愤慨不平。④作者向往的清明政治环境与黑暗现实对比,抒发作者的怀才不遇之情。

  【评分标准】6分。每点2分,答出三点意思对即可。

感遇阅读答案8

  【原文】:

  感遇;其一

  张九龄(唐)

  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注释】:

  ①此诗系张九龄遭谗贬谪后所作,《感遇》十二首之冠首。 ②葳蕤:枝叶茂盛而纷披

  ⑴兰:此指兰草。 葳蕤:枝叶茂盛而纷披

  ⑵桂华:桂花,“华”同“花”。

  ⑶生意:生机勃勃

  ⑷自尔:自然地 。佳节:美好的季节

  ⑸林栖者:山中隐士

  ⑹ 坐:因而

  ⑺本心:天性

  ⑻美人:指林栖者山林高士、隐士

  ⑨闻风:闻到芳香。

  ⑩坐:因为。

  【翻译】:

  春天里的幽兰翠叶纷披,秋天里的桂花皎洁清新。

  世间的草木勃勃的生机,自然顺应了美好的季节。

  谁想到山林隐逸的高人,闻到芬芳因而满怀喜悦。

  草木散发香气源于天性,怎么会求观赏者攀折呢!

  【赏析】:

  此诗系张九龄遭谗贬谪后所作《感遇》十二首之冠首。诗借物起兴,自比兰桂,抒发诗人孤芳自赏,气节清高,不求引用之情感。

  诗一开始用整齐的'偶句,以春兰秋桂对举,点出无限生机和清雅高洁之特征。三、四句,写兰桂充满活力却荣而不媚,不求人知之品质。上半首写兰桂,不写人。五、六句以谁知急转引出与兰桂同调的山中隐者来。末两句点出无心与物相竞的情怀。

  全诗一面表达了恬淡从容超脱的襟怀,另一面忧谗惧祸的心情也隐然可见。诗以草木照应,旨诣深刻,于咏物背后,寄寓着生活哲理。

  【阅读训练】:

  (1)首联用了对偶修辞,互文以见义,写出了春兰与秋桂 、 的特征。(3分)

  (2)联系全诗,从表现手法的角度分析作者所表达的情感。(4分)

  【参考答案】

  (1)(3分)生机勃发、清雅高洁

  (2)(4分)诗人采用了传统的比兴手法,托物寓意,抒发情感。诗人通过赞誉高雅清香的春兰秋桂不慕求虚荣,不阿谀权贵,芳香出于自然,以此自喻,从而抒发自己孤芳自赏、洁身自好、不求人知、恬淡从容的襟怀,表达坚持政治理想、不求富贵利达的高尚节操。

感遇阅读答案9

  可叹东篱菊,茎疏叶且微。

  虽言异兰蕙,亦自有芳菲。

  来泛盈樽酒,徒沾清露辉。

  当荣君不采,飘落欲何依。

  14、下列诗句当中的重点描述对象,和本诗中菊花的寓意相近的一项是(3分)

  A.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郑思肖《寒菊》)

  B.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曾巩《咏柳》)

  C. 爱惜芳心莫轻吐,且教桃李闹春风。(元好闯《同儿辈赋未开海棠》)

  D. 巧啭岂能无本意,良辰未必有佳期。(李商隐《流莺》)

  15、本诗中菊花这一意象和陶渊明笔下的菊花有着明显的不同。请以“三径就荒,松菊犹存”和“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为例,简述三者内涵上的不同。(6分)

  阅读答案:

  14、D(A项,写的是坚贞不屈;B项写的是自大;C项写的是清高,D项和此诗表达的是超拔的.才华却无人赏识,因此选D。)

  15、《感遇四首》中,李白借菊花表达了对具有高沽的品格(或超拔的才华)却无人赏识的志士(或自己)的哀叹(或者说对菊花空有兰花一样的清雅但却无人赏识的同情)。“三径”一句表达了作者在混乱的尘世中对高洁品格的坚守。“采菊”一句表达的是作者归隐田园之后的闲适和自在,是他和大自然彼此间的惬意和怡然。(每点2分,共6分。)

感遇阅读答案10

  感遇

  张九龄

  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

  岂伊地气暖,自有岁寒心。

  可以荐嘉客,奈何阻重深!

  运命惟所遇,循环不可寻。

  徒言树桃李,此木岂无阴?

  [注]①开元末,玄宗耽于政事,贬斥贤臣,本诗是作者被贬荆州时借丹橘言志的作品。②孔子曾有“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语,故后世常以“岁寒”借指砥砺节操。

  14、下面对这首诗的解说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三、四句先以反诘语“岂伊地气暖”一“纵”,又以肯定语“自有岁寒心”一“收”,赞美丹橘具有耐寒的节操。

  B、五、六句的意思是,丹橘作为上好的水果可以用来款待嘉宾,可是从中原到江南却有山水阻隔,嘉宾难以到来。

  C、七、八句是诗人从感慨中得出的判断:命运的好坏,只是因为遭遇的不同;而这又如同周而复始的自然规律一样,其中的道理实在难以捉摸。

  D、最后两句指出人们只顾栽种桃李而不种丹橘,并以“此木岂无阴”反诘收束全诗,进一步抒发了诗人的怨愤之情。

  15、杜甫曾称赞张九龄“诗罢地有余”,意思是说他的诗意给读者留有驰骋想象和联想的余地。结合具体诗句,说说这首《感遇》能让人联想到哪些内容?

  【参考答案】

  14、B

  15、①诗人赞颂丹橘经冬犹绿,由此可以联想到诗人自己虽遭权贵排挤,却坚贞不屈保持正直高洁的品质与情操。②“自有岁寒心”一句充分显现了丹橘坚韧的性格,历霜雪而弥坚的高尚情操。使人联想到诗人一副自我肯定、充满自信的神情,表现出威武不屈、挺拔峥嵘的英雄气概。③诗中写道丹橘由于路途阻隔无法进献给嘉宾,不能受到嘉宾的青睐,这不由使读者联想到当时朝政的黑暗和诗人遭贬斥的坎坷遭遇,诗人借橘喻人,感叹自己空怀报国之才而无用武之地,不能得到朝廷的赏识。④最后两句写桃李受世人重视,而被人们忽视的丹橘却也能绿树成阴,不禁使人联想到作者当时的心境,虽因遭受排挤而心情抑郁,但又保持着自己坚贞不屈的高尚品格。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理解诗歌内容及赏析诗歌的手法的综合能力。题干要求选出“下面对这首诗的解说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这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考生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的内容,然后根据理解内容,最后与所给选项内容进行比对分析。

  B,曲解诗歌的意思。根据理解诗歌五、六这两句是说:丹橘虽好,无奈山高水深,重重阻隔,难以把它运出去,进献给嘉宾。故选B。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理解诗歌内容及艺术手法赏析的能力。题干问的是:杜甫曾称赞张九龄“诗罢地有余”,意思是说他的诗意给读者留有驰骋想象和联想的余地。结合具体诗句,说说这首《感遇》能让人联想到哪些内容?根据对题干的理解,考生要注意从诗歌内容理解入手,要注意最终答出给读者的想象的内容。首先,从全诗角度来看是咏物诗,诗中写的是江南的丹橘,从丹橘运送不出去的境遇来看,让我们联想到了诗人此时被贬的苦闷和彷徨的情态。从诗歌的最后一联“徒言树桃李,此木岂无阴”可知是人们爱桃李却忽视了丹橘,这是世人的选择,这里我们可以联想到诗人就是丹橘,诗人被贬,诗人被当朝士人们遗弃,可见诗人内心的苦痛是非同一般的。

感遇阅读答案11

  感遇(其二)

  陈子昂

  兰若生春夏.芊蔚何青青!

  幽独空林色,朱蕤冒紫茎。

  迟迟白日晚,袅袅秋风生,

  岁华尽摇落,芳意竞何成!

  【注】①陈子昂:唐代诗人,有政治抱负却屡遭排挤。②兰、若,指兰花和杜若,皆是草本植物。③芊蔚,草木茂盛。

  ④朱蕤,红色的花。蕤(rui):花草下垂的样子。

  8.本诗颔联中哪两个字用的妙?请结合诗歌相关内容简要赏析。(5分)

  9.本诗主要运用什么手法?抒发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8.“空”、“冒”。(1分)“空” 突出了兰若压倒群芳的风姿,实际上是诗人比喻自己出众的才华。(2分)“冒”意思是覆盖,不但画出了兰若的身姿,而且突出了它花簇纷披繁盛的`情态。(2分,意思相近即可。)(“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活版》)

  9.这首诗主要运用了托物言志(或“象征”)的手法,(2分)诗人表面上以“幽独空林色”着力赞美兰若压倒群芳的风姿,实则是借此比喻(象征)自己出众的才华。(2分)通过“白日晚”“秋风生”“尽摇落”等语句借写兰若芳华尽失最终枯萎凋谢的变化,象征自己的年华流逝、理想破灭,透露出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苦闷。(2分)(答出上述任一手法并结合材料准确分析即可,答“比喻”、“比兴”酌情给分。)

感遇阅读答案12

  感遇(其十一)

  陈子昂

  吾爱鬼谷子①,青溪②无垢氛。

  囊括经世道,遗身在白云。

  七雄方龙斗,天下久无君。

  浮荣不足贵,遵养晦时文。

  舒可弥宇宙,卷之不盈分。

  岂徒山木寿,空与麋鹿群。

  注释:①鬼谷子:战国时楚人,通晓纵横捭阖之术,智慧卓绝。

  ②青溪:山名,指鬼谷子隐居之处。

  12.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一二句赞叹鬼谷子隐居山林,用幽静的环境映衬出其人高远绝俗的风貌。

  B.三四句一放一收,“志在济时”与“藏身云间”的矛盾为读者设置了悬念。

  C.“七雄”四句写出鬼谷子处于争斗不已的乱世,却仍积蓄力量等待时机。

  D.末二句是作者对自己虽欲经世兼济,但更向往隐逸自在的人生观的宣示。

  13.陈子昂的感遇诗体现了他的.“兴寄”主张,即比兴、寄托,要求诗歌创作在审美意象中隐含深层思想。下列诗句符合该主张的一项是(3分)

  A.江送巴南水,山横塞北云。(王勃《江亭夜月送别二首》)

  B.长安少年游侠客,夜上戍楼看太白。(王维《陇头吟》)

  C.松柏本孤直,难为桃李颜。(李白《古风(其十二)》

  D.风尘荏苒音书绝,关塞萧条行路难。(杜甫《宿府》)

  14.“本为贵公子,平生实爱才。感时思报国,拔剑起蒿莱。西驰丁零塞,北上单于台。登山见千里,怀古心悠哉。谁言未忘祸(“祸”指北方游牧民族的侵扰),磨灭成尘埃。”这是陈子昂的《感遇(其三十五)》。请结合具体诗句,比较这首诗和《感遇(其十一)》在内容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6分)

  答

  12.(3分)DD项,“末二句是作者对自己虽欲经世兼济,但更向往隐逸自在的人生观的宣示”错误,依据最后两句“”“岂徒山木寿,空与麋鹿群”,难道只是想如山木一样长寿,空自地与麋鹿为伴。故作者表现了不愿隐居生活的志向。

  13.(3分)C

  A“江送巴南水,山横塞北云”长江远远地送走了从巴南来的流水,大山横亘,仿佛嵌入了塞北的云层。用的是景物描写,为后文写离别做铺垫,没用“比兴”。

  B项,“长安少年游侠客,夜上戍楼看太白”,长安少年是仗义轻生的侠客,夜里登上戍楼看太白的兵气。句子是对长安少年的动作描写,反映出渴望建立边功、跃跃欲试的壮志豪情。故本句没用“比兴”。

  C项,“松柏本孤直,难为桃李颜”,松柏的品性本来就是孤傲刚直,难以作出桃李妖艳的颜色。这是以比新手法来刻画对东汉隐士严子陵的品行,也反映了诗人虽受打击排挤,但不屈服的倔强孤傲性格。故用了“比兴”手法。

  D项,“风尘荏苒音书绝,关塞萧条行路难”,光阴荏苒哪里寻觅亲人音信?关塞一片萧条寻找归路艰难。本句用了直接抒情,故没用“比兴”手法。

  14.(6分)答案要点:

  相同点:都表达了诗人的经世之志、报国之情。(2分)

  不同点:①《感遇(其十一)》侧重写鬼谷子形象,《感遇(其三十五)》侧重写诗人自身的从军经历。(2分)②《(其三十五)》还借登高怀古表达了诗人对国运的担忧。(2分)

感遇阅读答案13

  阅读下面的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8分)

  感遇

  张九龄

  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1)本诗首联用整齐的对偶句,突出了“兰”“桂”怎样的.特点?(4分)

  (2)全诗运用了哪种艺术手法抒发情感?“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有何寓意?(4分)

  答案:

  (1)兰草迎春,生机勃勃;(2分)桂花在秋,洁净清雅。(2分)

  (2)比兴手法。兰迎春而葳蕤,桂遇秋而皎洁,这是它们的本性,并非为了博得美人的欣赏。(2分)诗人以此比喻贤人君子洁身自好、进德修业,只是尽他作为一个人的本分,并非想借此来博得外界的称誉提拔,求得富贵利达。(2分)

感遇阅读答案14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感遇十二首(其四)

  张九龄

  孤鸿海上来,池潢不敢顾。

  侧见双翠鸟,巢在三珠树。

  矫矫珍木巅,得无金丸惧?

  美服患人指,高明逼神恶。

  今我游冥冥,弋者何所慕!

  【注】本诗大约作于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当时李林甫接替诗人宰相之位,诗人被贬为荆州刺史.池潢:积水池,护城河。高明:指地位、官职尊贵的人。西汉扬雄《解嘲》:“高明之家,鬼瞰其室。”弋者:指猎鸟的人。

  14.以下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全诗十句可分为两层。前四句为第一层,借孤鸿所见,描写双翠鸟盛气凌人、得意忘形的神态;后六句为第二层,主要写孤鸿的经历。

  B.“孤鸿海上来,池潢不敢顾”两句耐人寻味,经历过海上惊涛骇浪的孤鸿却不敢看一条小小的护城河,说明官场的险恶之极。

  c.诗的三至六句以双翠鸟营巢三珠树、珍木巅上,影射李林甫窃据高位,终将被“金丸”射中。

  d.在描写中,作者通过多种艺术手法表现了孤鸿与翠鸟的境况,一独一双,一大一小,一质朴一华艳,一个来自浩瀚大海,一个守着小小池塘。

  15. 这首诗塑造孤鸿形象的`用意是什么?请结合具体诗句简要分析。 (6分)

  答案:

  14. A(A项,从诗句内容看,后六句并非“孤鸿”的经历,而是它(也是诗人自己)的感受。)

  15. 诗人以孤鸿自喻,托物言志。(1分)以孤鸿的失群寂寞,象征自己被排挤出朝堂、无人支持的孤独和失落;(1分)以孤鸿的翱翔苍穹与双翠鸟的占据宝树高位作对比,表达了自己对身居高位的李林甫之流的讽刺和警告,同时也进一步衬托出了翠鸟所代表的小人们狭隘、浅薄的品行。(2分)借助孤鸿之口,流露出自己不慕权贵、看淡名利、有意退隐的情感。(2分)

感遇阅读答案15

  感遇(其二)

  【唐】陈子昂

  兰若生春夏,芊蔚何青青!幽独空林色,朱蕤冒紫茎。

  迟迟白日晚,袅袅秋风生。岁华尽摇落,芳意竟何成!

  感遇(其一)

  【唐】张九龄

  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注】①兰若,指兰花和杜若,皆是草本植物。②芊蔚,草木茂盛。③朱蕤,红色的花。

  阅读题目

  15、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幽独空林色”一句,诗人赞美兰若秀色超群,以群花的失色来衬托兰若的绰约风姿。

  B、“迟迟”“袅袅”二词分别形容“白日”“秋风”,写出白天渐短、秋风吹拂的特点。

  C、张诗一、二句对仗工整,“葳蕤”点出兰草迎春勃发之势,“皎洁”突显秋桂高洁之质。

  D、张诗五、六句以“谁知”引出山中隐者,写出兰花因山中隐者的`观赏而心生喜悦之情。

  16、两首诗都写到了兰花,表达的情感并不相同,请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

  15、D(“兰花因山中隐者的观赏而心生喜悦”错,兰花不因隐者喜悦而改变心意、心生欢喜)

  16、①陈诗寄托了个人怀才不遇的身世之感。(2分)前面着力突出兰若压倒群芳的风姿,实则是以其“幽独空林色”喻指自己出众的才华;后面以“白日晚”“秋风生”“尽摇落”写寒光威迫、芳华逝去,寄托了身世之感。(1分)②张诗表明诗人洁身自好、不图名、不求显达的志向。(2分)诗中春兰、秋桂的美好,完全出于自然本性,而并非为了求得人们的赏识。表明诗人洁身自好、不求显达的志向。(1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