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咏怀阅读答案
在社会的各个领域,我们很多时候需要适量地做些阅读题,就有可能接触到阅读答案,阅读答案有助于我们领会解题思路,掌握答题技巧。那么问题来了,一份好的阅读答案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咏怀阅读答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咏怀阅读答案1
拟咏怀二十七首(其十八) 庾信①
寻思万户侯,中夜忽然愁。
琴声遍屋里,书卷满床头。
虽言梦蝴蝶,定自非庄周。
残月如初月,新秋似旧秋。
露泣连珠下,萤飘碎火流。
乐天乃知命,何时能不忧。
【注】①庾信:南北朝时期诗人,辅佐梁元帝,出使西魏被扣留,西魏灭梁后被迫仕魏,后北周取代西魏又仕北周,本诗为仕周时期所作。
17.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诗作前半篇写中夜操琴、书卷满床的情景,后半篇写白露明月、萤火飘流的秋色,构成凄清孤寂的.意境。
B.“寻思”两句直抒胸臆,不仅有故国覆灭、封侯梦想破碎的叹惋,也有当下不能为国建功的自嘲。
C.“虽言”两句运用庄周梦蝶的典故,自己如同那个可以齐物我、一是非、在轻飘飘的达观世界中自适其志的庄周一样,梦为蝴蝶、忘怀自身,摆脱了时刻相随的愁思。
D.“残月”两句由“中夜”暗渡而来,表达出时光流逝而诗人却不能回国辅政尽忠的无限惆怅之情。
E.“露泣”两句由“新秋”而来,烘托出诗人凄凉哀伤、虚无烦乱的内心状态,用词精切,对仗工巧。
18.本诗和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中的“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都使用了 “琴”“书”两个意象,所抒情感有何不同?请结合相关诗句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17.CD
18.①本诗中的“琴声遍屋里,书卷满床头”是说中夜生起愁思,于是弹琴读书。幽幽琴声响遍屋里,诉说着无边无际的愁,满床书卷翻遍,愁思难解。通过“琴”“书”等意象抒发了无法解脱的深广复杂的愁苦、忧思之情。(3分)②而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的“乐琴书以消忧” 是说弹琴读书能获得快乐而消除忧愁,通过“琴”“书”等意象抒发了摆脱忧愁缠绕的官场生活,回归田园的快乐之情。(3分)(每点3分,共6分)
咏怀阅读答案2
咏怀二首
李贺
其二
日夕著书罢,惊霜落素丝。
镜中聊自笑,讵是南山期。
头上无幅巾,苦蘗已染衣。
不见清溪鱼,饮水得相宜。
注
著书:一作“看书”。
讵(jù):岂,怎。南山期:指寿高如南山。《诗经·小雅·天保》:“如南山之寿,不骞不崩。”
幅巾:裹头的绸巾。
苦檗(bò):也就是“黄蘖”、“黄柏”,落叶乔木,果实色黄,味苦,可作染料用。
相宜:合适,适宜。
1.诗歌塑造了怎样的诗人形象?请简要分析。
2.诗的尾联主要采用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1. (6分)①塑造了一位未老先衰,却又功业未成、处境凄苦清贫的诗人形象(2分,若只答出“衰老、白发苍苍”只给1分,或只答出“事业受挫、怀才不遇”给1分)。②通过首联的“霜落素丝”,表明诗人惊讶于自己的未老先衰(2分);③通过颔联的对镜“聊自笑”(苦笑),感慨无法活得长久一些,以及第三联的一副村夫山民打扮描述,表现了诗人那种未老先衰却又功业未成、处境凄苦(2分)。(正确答出形象的,给2分;分析,给4分。如有其它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2. (5分)①尾联主要使用了反衬(或烘托)的手法(2分)。②没有看见清溪里的鱼儿,只是饮些清水,依然觉得那样的怡然自乐(很合适、适宜)吗(1分)?③这是一种自我宽慰之辞,貌似旷达,其实是借鱼儿的快乐反衬(或烘托)出诗人的不幸处境或悲苦情怀(2分)。(正确答出表现手法的,给2分;进行简单分析的,给3分。如有其它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如:借反问形式,表达诗人苦中取乐的心境,2分。)
简析
诗比较具体地描述了作者自己赋闲在家的生活和思想状况,全诗叹“老”嗟贫,充满忧伤绝望的情绪,其相反相成的哲理,产生一种异于寻常的表现力。诗抒写了李贺在昌谷家居的生活和心情,反映了诗人的抑郁忧伤和不幸。
“日夕著书罢,惊霜落素丝。”诗人在夜晚吟咏(著书)方罢,突然瞥见一丝白发象秋霜一般地飘落下来,这个意想不到的`发现怎能不使他心头一震?李贺是个苦吟诗人,据说他的诗思常在驴背上觅得,随想随写下来投入身边携带的锦囊中。晚上取出,在灯下斟酌成篇。其母常说:“是儿要当呕出心来”(李商隐《李长吉小传》)。正因为他这样呕心呖血地从事创作,再加上家境贫寒、夙志不伸,所以二十多岁就未老先衰,白发惊秋了。
“镜中聊自笑,讵是南山期。”一“惊”之余,不由便拿出镜子细细端详起来。“聊自笑”,显得这笑是一种对自己的无可奈何的嘲笑,一种难以名状的苦笑,表面上似乎反应是淡漠的、不大在意的,却怎么也掩饰不了内心深藏的无限悲苦。联系诗人曾担当过奉礼郎这样卑微的职位,可知这就是诗人无声的啜泣。说他笑中含哭,大概是不过份的。
“头上无幅巾,苦蘖已染衣。”头上已没有儒雅的头巾可戴,身上只穿着用苦蘖染成的黄衣。这完全是一副村夫山民的打扮了。这两句写诗人的乡居生活,已到了一贫如洗、令人酸鼻的程度。深一层看,诗人不仅是写生活的艰难,而且也暗示自己整个身心都已浸泡在苦水之中。真乃触处生悲,何往而非苦也。
写到这里,诗人已把悲苦情怀推到了高潮。且看他如何收尾。“不见清溪鱼,饮水得相宜?”这是一种自我宽慰之辞,貌似旷达,其实更反衬出诗人的不幸处境。弦不可拉得太紧,诗文也是这样,作者委婉写来,使前面描写中剑拔弩张的紧张气氛缓和了不少。
咏怀阅读答案3
摇落深知宋玉悲,风流儒雅亦吾师。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
江山故宅空文藻,云雨荒台岂梦思。最是楚宫俱泯灭,舟人指点到今疑。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的首句借草木的调残和零落来起兴,用移情的手法凸显宋玉的悲哀。
B.颌联说明诗人虽与宋玉不同时代,但萧条不遇,惆怅失志,其实相同。
C.故宅犹在,文藻空留,表明世人虽然没有遗忘宋玉,但并不欣赏他的'文采辞藻。
D.本诗将古迹描写与议论融为一体,强化了作者的抒情意味,也丰富了咏古意蕴。
15.请结合全诗,简要概括作者表达的情感态度。
【答案】
14.C
15.深切地表示对宋玉的了解、同情和尊敬;感慨宋玉生前怀才不遇,并为宋玉死后被人曲解而鸣不平;作者自况自比,以此抒写自己的不遇之悲。
咏怀阅读答案4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咏怀(其四)①
白居易
自从委顺任浮沉,渐觉年多功用深。面上灭除忧喜色,胸中消尽是非心。妻儿不问唯耽酒,冠盖皆慵只抱琴。长笑灵均不知命,江蓠丛畔苦悲吟。
[注]①元和十二年作于江州。
1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句交待诗人仕途失意的处境,表达他在宦海中顺其自然的处世态度。
B.颔联紧承“功用深”三字,表明诗人修养加深带来了从外到内的改变。
C.诗人妻儿不过问他,他只管喝酒,勾勒出他在江州时闲适的生活状态。
D.本诗语言质朴无华,平白如话,即便是运用典故,也浅显易懂不生僻。
12.诗的最后两句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
14.C(诗人不过问妻儿的`事,只是极好饮酒。)
15.①意为诗人大笑屈原不知天命,只在江畔丛草间苦苦悲吟;②表达了对屈原被贬后行吟泽畔、抱恨沉江做法的否定,以及诗人自己消除忧喜是非之心,乐天知命的旷达。(或者:诗人大笑表面上看是对屈原被贬后行吟泽畔、抱恨沉江做法的否定,实则是愤激之语,表达作者贬谪江州的愤懑,以及如同屈原般的高洁情怀。)
咏怀阅读答案5
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
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
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
运移汉祚终难复,志决身歼军务劳。
【注释】纡筹策:曲折周密地展运策略。伊吕:伊尹、吕尚。伊尹是商代开国君主汤的大臣,吕尚辅佐周文王、武王灭商有功。萧曹:萧何和曹参,汉初名相,刘邦的谋臣。祚:帝位。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以议论、描写入题,用“垂宇宙”“肃清高”赞美诸葛亮名垂天地、千古流芳的功绩,令人肃然起敬。
B.颈联赞美诸葛亮的才能堪比伊吕,但在辅佐刘备的功绩上却比不上萧曹,体现了诗人对诸葛亮评价的客观公正。
C.《咏怀古迹》(其三)对王昭君凄凉身世的描述和本诗对孔明壮志未酬的慨叹,都深切地寄予了诗人自己的情怀。
D.全诗赞颂诸葛亮的雄才伟略,惋惜其理想难成。作者认为最终导致诸葛亮功业难成的'根本原因是蜀汉国运衰微。
2.尾联的“志决身歼军务劳”有什么含意?请简要分析。
答
1.B【解析】B.“但在辅佐刘备的功绩上却比不上萧曹”说法错误。“指挥若定失萧曹”,是诗人盛赞诸葛亮那胸有成竹、从容镇定的指挥才能,使萧何、曹参都为之黯然失色,而并不是“在辅佐刘备的功绩上却比不上萧曹”。
2.本句是写在蜀汉“气数”已尽的情况下,诸葛亮虽志在复汉大业,但终因军务繁忙,积劳成疾而死于征途。
既是对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高尚品节的赞美,也是对诸葛亮未遂平生志向的深切哀惋,从中寄寓了诗人自己漂泊失意的慨叹。
【解析】
从内容上来理解,结合前句“运移汉祚终难复”,“运”是“运数”之意,“祚”是“帝位”之意,“复”的意思是恢复、挽回。因此,尾联的意思是,诗人抱恨汉朝运数已终,再难挽回蜀汉称帝大业,长叹尽管有武侯这样稀世杰出的人物下决心恢复汉朝大业,但最终竟未成功;而意志坚决的诸葛亮,终因军务繁忙而殉职。
从情感上来理解,诗歌首联说诸葛亮“大名垂宇宙”,诗人对着诸葛亮的画像不禁“肃清高”,即为诸葛亮的清风亮节而肃然起敬;颔联又对其丰功伟绩作出了高度的评价,认为三分天下是诸葛亮苦心筹划的结果,他犹如展翅高翔在云霄的鸾凤;颈联是诗人盛赞诸葛亮的人品与伊尹、吕尚不相上下,而胸有成竹,从容镇定的指挥才能却使萧何、曹参为之黯然失色,表现了对武侯的极度崇尚之情。但是,尽管诸葛亮的功业如此伟大,才能如此卓绝,品格如此清高,最终却“志决身歼军务劳”。前三联越是盛赞诸葛亮之“大名”,诸葛亮的结局就越是令人叹惋。因此,“志决身歼军务劳”表达出诗人对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高尚品节的赞美和未遂平生志向的深切哀惋。
诗人于唐代宗大历元年(766年)从夔州出三峡,到江陵,先后游历了宋玉宅、庾信古居、昭君村、永安宫、先主庙、武侯祠等古迹,对于古代的才士、国色、英雄、名相,深表崇敬,写下了《咏怀古迹五首》,以抒情怀。结合诗人此时自身的遭遇:漂泊半生,功业未成,寄人篱下,生计艰难,可知这一句里,也寄寓了诗人自己漂泊失意的慨叹。
【注释】
垂:流传。宇宙:兼指天下古今。
宗臣:为后世所敬仰的大臣。肃清高:为诸葛亮的清风亮节而肃然起敬。
三分割据:指魏、蜀、吴三国鼎足而立。纡(y):屈,指不得施展。筹策:谋略。
云霄一羽毛:凌霄的飞鸟,比喻诸葛亮绝世独立的智慧和品德。
伊吕:指伊尹、吕尚。
萧曹:指萧何、曹参。
运:运数。祚(zuò):帝位。复:恢复,挽回。
志决:志向坚定,指诸葛亮《出师表》所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身歼:身死。
【译文】
诸葛亮大名垂宇宙且万古流芳,他清高的品性真令人无比敬仰。
三分天下是他苦心筹划的结果,他犹如展翅高翔在云霄的鸾凤。
才华超绝与伊尹吕尚难分高下,指挥千军万马非曹参萧何能比。
汉朝的气运已经衰落难以恢复,他意志坚决终因军务繁忙殉职。
【赏析】
这是《咏怀古迹五首》中的最末一篇。当时诗人瞻仰了武侯祠,衷心敬慕,发而为诗。作品以激情昂扬的笔触,对其雄才大略进行了热烈的颂扬,对其壮志未遂叹惋不已!
咏怀阅读答案6
林中有奇鸟,自言是凤凰。
清朝饮醴泉,日夕栖山冈。
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
适逢商风起,羽翼自摧藏。
一去昆仑西,何时复回翔。
但恨处非位,怆悢使心伤。
【注】怆悢(liàng):悲伤。
15.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开篇一二句中“奇”字,总写出了凤凰自视甚高、不同凡俗、高蹈于世的形象特点。
B. 第三到六句以饮醴泉、栖山冈、彻九州、望八荒等举动刻写了凤凰品格、志向和抱负。
C. 第九十句中“商风”即秋风,点明了凤凰的艰辛处境,写出了其自珍自爱的形象特点。
D. 凤凰是我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神鸟,诗中以此来比兴和象征,使诗歌主题隐晦而曲折。
16.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评价阮籍的诗“阮旨遥深”,请结合全诗分析诗歌主旨。
答:
15. C
16. 本诗托物言志,以凤凰立身高洁,志向远大,但羽翼为秋风所伤,已无法飞翔的形象自喻,抒发抒情主人公壮志难酬的悲哀、理想得不到实现的痛苦以及报国无门的`忧伤。 “但恨非处位,怆恨使心伤”抒发了诗人极度孤独无奈的苦闷心情,同时也借“商风”和“非位”含蓄地表达了对当时社会的黑暗与腐败的不满之情。
析:
【15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这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词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C项,“适逢商风起,羽翼自摧藏”,意思是秋风摧折了羽翼。“摧藏”在《孔雀东南飞》中“未至二三里,摧藏马悲哀”。
【16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结合全诗分析诗歌主旨”,题干已经明确考查的是诗歌的思想主旨。作答时明确诗歌的题材、诗歌的主要内容及由此体现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诗中凤凰,应为阮籍自况,诗中“清朝饮醴泉,日夕栖山冈。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四句体现了“凰”高洁(或“超然脱俗”、“清高傲世”)的品性。这首诗在整体上运用了托物言志(或“比兴”、“象征”)的表现手法,以凤凰自喻,抒发了诗人孤独无奈的苦闷心情和壮志难酬(或“报国无门”)的悲伤情怀。根据凤凰“饮醴泉”、“栖山冈”、“彻九州”、“望八荒”的举动,可以判断出凤凰志向远大、高洁。作者以凤凰自比或自况,根据它的心情“催藏”、“恨”、“心伤”几个词及伤心的原因的描写“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和“一去昆仑西,何时复回翔。但恨处非位,怆悢使心伤”可以推知,作者是孤独苦闷、壮志难酬。
咏怀阅读答案7
咏怀古迹五首(其一)杜甫
支离①东北风尘际,漂泊西南天地间。
三峡楼台淹②日月,五溪衣服③共云山。
羯胡④事主终无赖,词客哀时且未还。
庾信平生最萧瑟⑤,暮年诗赋动江关。
【注】①支离:颠沛流离。 ②淹:淹留,久留。 ③五溪衣服:指在西南湘、贵、川交界处居住的少数民族,他们喜欢穿五彩的衣服。 ④羯胡:古代北方少数民族,这里指安禄山。 ⑤萧瑟:寂寞,坎坷不得意。
8.本诗是杜甫暮年寓居夔州时所作。请说说末尾两句是什么意思,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5分)
9.这首诗和写于同一时期的《登高》《阁夜》一样,都既抒写了诗人对自身际遇的慨叹,又体现了他心忧天下的情怀。请结合全诗,谈谈你对此的理解。(6分)
答案:
8.这两句诗的意思是:庾信的一生是坎坷不得意的,(1分)但是到了暮年,他的`诗赋却写得越来越好,震动海内(天下)。(1分)这里,诗人以庾信自比(1分),抒写了平生不得志的郁闷,(1分)以及对自己晚年诗作的欣赏与肯定(1分)。(解释诗句2分,剖析心情3分,大意对即可)
9.“支离”“漂泊”以及“淹”“风尘际”“且未还”等词语,(1分)凸显了诗人流寓、奔波的苦难,以及有家难回的悲哀。(2分) “羯胡事主终无赖”一句,(1分)则是对蓄谋发动叛乱,给国家、人民带来巨大灾难的安禄山的无情斥骂。(2分)(“慨叹际遇”与“心忧天下”两面各占3分;每一面中,举出恰当例子得1分,分析准确再得2分;大意对即可)
咏怀阅读答案8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16分)
到了755年的10月,除去中间回了几趟洛阳,他在长安已经整整九年,也许是他上左丞相韦见素的诗发生了作用,被任河西县尉。当时的县尉,可以说是使一个有良心的诗人最难忍受的职位。如今他绝不愿蹈高适的覆辙,去过逢迎官长、鞭打人民的生活,他虽然贫因,虽然44岁了还没有一个官职,他却不加考虑便拒绝了这个任命。他辞却河西尉,改就右卫率府胄曹参军,任务是看守兵甲器仗,管理门禁锁钥,职位是正八品下。
他决定接受这个职务后,又到奉先去探视一次妻子。这乒是唐朝成立以来统治集团的奢侈生活与人民所受的剥削都达到前此未有的高点的时刻,随着频年的水旱成灾,人民的生活比起开元时代好像翻了一个大筋斗,贫富的悬殊一天比一天尖锐。杜甫在11月里一天的夜半从长安出发,当时百草凋零,寒风凛冽,手指冻僵,连衣带断了都不能结上。他如今有了这么一个小小的官职,可以说是长安九年内不断地献赋呈诗所得到的结果,他一路上便把这些年的生活总括起来检讨了一遍。他想起在长安内心里常常发生的冲突,他本来可以像李白那样,遨游江海,潇洒送日月,但他关心人民,希望有一个爱护人民的政府,他把这希望完全寄托在皇帝身上,所以他舍不得离开长安,他觉得自己好像倾向太阳的葵藿,本性不能改变。如今头发白了,身体衰弱了,当年以稷契自命,如今获得的职务只不过是在率府里看管兵器。至于他所倾向的“太阳”呢?——他走过骊山下,天已破晓,他知道,玄宗正在山下的华清宫里避寒,在歌舞声中尽情欢乐,把从民间搜刮来的财物,任意赐予。
而杨贵妃与杨氏姊妹饮馔的丰芙,使他不禁想起长安街头的饿殍,心头涌出来这千古的名句: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门内门外,咫尺之间竟有这么大的不同,想到这里,他或许会感到这个局面再也不能继续下去了,但他当时并不知道,安禄山已经起兵范阳,而唐代的社会从此便结束了它的盛世,迈入了坎坷多难的时期。他转北渡过渭水,到了奉先,一进家门便听见一片号咣的声音,原来他未满周岁的幼儿刚刚饿死。邻居都觉得可怜,做父亲的哪能不悲哀呢?但是杜甫的悲哀并不停滞在这上边,他想,他自己还享有特权,既不纳租税,也不服兵役,如今世界上不知有多少穷苦无归与长年远戍的人,他们身受的痛苦不知比自己的要多多少倍!想到这里,他的忧愁已经漫过终南山,弥漫天下了。
他把从长安出发到奉先这段路程的经历和感想写成《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这是一篇杜甫划时代的杰作,里边反映出安史之乱前社会的实况,反映出杜甫内心的矛盾与他伟大的人格;这也是杜甫长安十年生活的总结,从这里我们知道,杜甫无论在思想的进步上或艺术的.纯熟上都超越了他同时代的任何一个诗人。
(有删节)
1.下列对作品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4分)A.长安时期的杜甫,生活贫困,求仕艰难,为了实现抱负,不得不频频向官员献诗。B.杜甫拒绝县尉一职而改就右卫率府胄曹参军,表现出他不愿违背良心的诗人本性。C.杜甫在归途中亲眼看到统治者的荒淫和长安街头的饿殍,由此感到了唐朝的衰落。D.从选文看,长安时期的杜甫生活在贫富悬殊、阶级矛盾尖锐、时局动荡的社会中。E.选文既表现了杜甫的人民性,又重点突出了杜甫的局限性,还原了一个真实的杜甫。
2.从文中看,长安十年时期的杜甫陷人哪些内心的矛盾?(4分)
答:
3.简要赏析文中画线句“想到这里,他的忧愁已经漫过终南山,弥漫天下了。”的妙处。(4分)
答:
4.文中说:“杜甫无论在思想的进步上或艺术的纯熟上都超越了他同时代的任何一个诗人。”你同意这一看法吗?请从思想或艺术的角度,结合你对杜甫的了解加以阐述。(4分)
答:
答案:
1.(4分)CE
2.(4分)①追求潇洒的个人生活与心系人民苦难的矛盾;②早年的个人抱负与现实求仕艰难的矛盾;③既把希望寄托在皇帝身上,又清醒地意识到皇帝荒淫的矛盾。(答出一点计2分,共4分。答对2点计满分,意思相近即可)
3.(4分)通过漫过弥漫两个动词将抽象的忧愁具象化,形象生动地表现出杜甫内心的忧愁之重(2分),突出杜甫不顾个人疾苦而心忧天下的博大与高尚(2分)。(共4分,意思相近即可)
4.(4分)参考角度:
思想方面:关注个人的悲苦,转为关注天下百姓的疾苦。
艺术方面:以高超的艺术手法反映现实,使作品具有强烈的艺术表现力。
(能具体阐述理由,计3分;能和其他作家进行比较,计l分。共4分,言之成理即可) 答案解析: 1.试题分析: C项亲眼看到统治者的荒淫感到唐朝的衰落有误;E项重点突出了杜甫的局限性有误。(答对一项计2分,答对两项计4分)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
2.试题分析:第一段说明了他早年的个人抱负与现实求仕艰难的矛盾;第二段体现了既把希望寄托在皇帝身上,又清醒地意识到皇帝荒淫的矛盾;文章的前两段又都体现出他追求潇洒的个人生活与心系人民苦难的矛盾。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
3.试题分析:终南山有多高,但是他的忧愁都“漫过”了;天下有多大,但是他的忧愁都“弥漫”,这两句话突出了杜甫不顾个人疾苦而心忧天下的博大与高尚。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义”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级。
4.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探究题,解答此题,首先要紧扣文章主旨,联系文中所写的时代及作者在字里行间所透露出的感情进行分析,从而找到解读作者情感的钥匙。其次,要紧扣原文中的表述进行分析,不主观附会。最后,分析要结合文本,符合文中所反映的事实,言之成理即可。
咏怀阅读答案9
咏怀(其六)
阮籍
昔闻东陵瓜①,近在青门外。
连畛距阡陌,子母相钩带。
五色曜朝日,嘉宾四面会②。
膏火自煎熬,多财为患害。
布衣可终身,宠禄岂足赖。
【注】①东陵瓜:汉初人邵平在秦破后失侯,为布衣,在长安城东种瓜,时谓之东陵瓜。
②萧何计诛韩信受高祖封赏,众人道贺,邵平独劝其勿受,以除高祖猜忌之心,萧何从其计。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前四句先写邵平所种之瓜及地点,后描述其瓜田连绵,大小瓜连缀成片。
B.“五色曜朝日”有双关意,既指瓜有五色,也喻指萧何煩赫一时的情形。
C.“膏火”句言多财之患犹如膏火自煎,意指盛极当思,不应为钱财所累。
D.全诗以邵平和萧何为吟咏对象,通过二人际遇对比,表达追慕古人之情。
16.请分析这首诗与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一)在思想情感方面的异同。(6分)
答案
15.(3分)D (“追慕古人之情”错)
16.(6 分)
同:都表达了诗人对官场的`厌倦或对平民(田园)生活的向往之情。(2分,答出一点 即可)
异:①阮诗中,诗人希望以平民之身安享夭年,表达出对官宦生涯的忧惧。(2分)
②陶诗中,诗人不愿受官场束缚,表达出躬耕田园的自由、喜悅之情。(2分)
咏怀阅读答案10
咏怀古迹五首(其一)
杜 甫
支离①东北风尘际,漂泊西南天地间。
三峡楼台淹②日月,五溪衣服③共云山。
羯胡④事主终无赖,词客哀时且未还。
庾信平生最萧瑟⑤,暮年诗赋动江关。
【注】①支离:颠沛流离。 ②淹:淹留,久留。 ③五溪衣服:指在西南湘、贵、川交界处居住的少数民族,他们喜欢穿五彩的衣服。 ④羯胡:古代北方少数民族,这里指安禄山。 ⑤萧瑟:寂寞,坎坷不得意。
1.本诗是杜甫暮年寓居夔州时所作。请说说末尾两句是什么意思,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5分)
2.这首诗和写于同一时期的《登高》《阁夜》一样,都既抒写了诗人对自身际遇的慨叹,又体现了他心忧天下的情怀。请结合全诗,谈谈你对此的理解。(6分)
参考答案
1.这两句诗的意思是:庾信的'一生是坎坷不得意的,(1分)但是到了暮年,他的诗赋却写得越来越好,震动海内(天下)。(1分)这里,诗人以庾信自比(1分),抒写了平生不得志的郁闷,(1分)以及对自己晚年诗作的欣赏与肯定(1分)。(解释诗句2分,剖析心情3分,大意对即可)
2.“支离”“漂泊”以及“淹”“风尘际”“且未还”等词语,(1分)凸显了诗人流寓、奔波的苦难,以及有家难回的悲哀。(2分) “羯胡事主终无赖”一句,(1分)则是对蓄谋发动叛乱,给国家、人民带来巨大灾难的安禄山的无情斥骂。(2分)(“慨叹际遇”与“心忧天下”两面各占3分;每一面中,举出恰当例子得1分,分析准确再得2分;大意对即可)
简析
五首中的第一首。开首咏怀的是诗人庾信,这是因为作者对庾信的诗赋推崇备至,极为倾倒。他曾经说:“清新庾开府”,“庾信文章老更成“。另一方面,当时他即将有江陵之行,情况与庾信漂泊有相通之处。
首联写安史之乱起,漂泊入蜀居无定处。颔联写流落三峡、五溪,与夷人共处。颈联写安禄山狡猾反复,正如梁朝的侯景;自己飘泊异地,欲归不得,恰似当年的庾信。末联写庾信晚年《哀江南赋》极为凄凉悲壮,暗寓自己的乡国之思。全诗写景写情,均属亲身体验,深切真挚,议论精当,耐人寻味。
咏怀阅读答案11
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
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
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
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寐”是睡的意思,一、二两句重在叙事,交待了时间,写主人公夜不能寐,便起身端坐弹琴。
B.有时出于声律等考虑,诗人会顒倒诗句内部词语的顺序,如第三句可理解为“明月鉴薄帷”。
C.三、四句写诗人所见,五、六句写诗人所闻,视听结合,以静衬动,为诗歌笼罩上一层凄婉色彩。
D.五、六句中悲号长鸣的“孤鸿”“翔鸟”,既是诗人的眼前之景,也可理解为诗人自我的'象征。
(2)诗人是如何表现他的忧思的?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
(1)C.“以静衬动”错。“鉴”“吹”“号”“鸣”都是动词,写的是动静,应是以动衬静。
(2)①通过动作描写(夜晚失眠,起身弹琴,独自徘徊),委婉表达心中无法排解的隐忧。②中间四句寓情于景。通过明月、清风、孤鸿、翔鸟等清冷的自然景物衬托内心的孤独和忧思。③最后一句直抒胸臆,抒发内心的伤感。
译文:
深夜难眠,起坐弹琴,单薄的帏帐照出一轮明月,清风吹拂着我的衣襟。孤鸿在野外悲号,翔鸟在北林惊鸣。徘徊逡巡,能见到什么呢?不过是独自伤心罢了。
咏怀阅读答案12
咏怀
【魏晋】阮籍
壮士何慷慨,志欲威八荒。
驱车远行役,受命念自忘。
良弓挟乌号,明甲有精光。
临难不顾生,身死魂飞扬。
岂为全躯士,效命争战场。
忠为百世荣,义使令名彰。
垂声谢后世,气节故有常。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壮士”二句出语壮阔,“何”字带着饱满情感,赞扬壮士威震八荒的昂扬高志。
B.“驱车”句照应“威八荒”,“受命”句启领下文之出征效命,使全诗章法严谨。
C.“良弓”二句写壮士武器装备之精良,衬托壮士的英武风采和慷慨赴国难的豪情。
D.此诗与《诗经·无衣》一脉相承,都表现战况的激烈和壮士轻生死重名节的`气概。
16.论者认为阮籍这首诗直承雄健深沉、悲凉慷慨的建安风骨。这种风骨体现在哪些地方?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
答
15.D。此诗没有表现战况激烈;《无衣》表现同仇敌忾,无“重名节的气概”。
16.①形象上,塑造的是临难不顾、以死报国的壮士形象,豪迈刚健之气中也有不顾生死的悲凉意味;②主题上,颂扬留名青史的进取精神和忠义气节,体现出慷慨昂扬的格调;③风格上,措辞大气,用语俊朗,气魄阔大,如“威八荒”“魂飞扬”“百世荣”“故有常”等,措辞有浓烈的阳刚之气。(每点2分,共6分)
咏怀阅读答案13
怀古绝句
薛宝琴
黑水①茫茫咽不流,冰弦拨尽曲中愁。
汉家制度诚堪叹,樗栎②应惭万古休。
咏怀古迹
杜甫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③尚有村。一去紫台④连朔漠,独留青冢⑤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⑥,环佩空归夜月魂。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注释:①黑水,黑河。②樗栎(chū lì):指两种树名,都是指不材之木。③明妃,指王昭君,汉元帝时的宫女。④紫台,指帝王所居之处。⑤青冢,指王昭君的坟墓。⑥汉元帝因宫女太多,不得常见,就让画工为宫女画像,便于随其临幸。省识:略识。
1、下面对诗歌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两首怀古诗都是为了缅怀汉朝和亲的王昭君所作,“朔漠”“青冢”写出了昭君的悲剧。
B.两首诗的首句都用了烘托的手法,薛诗烘托昭君的悲惨命运,杜诗烘托出昭君的气度。
C.两首诗都用了比喻手法,薛诗用“樗栎”比喻汉代臣子,杜诗用“春风”比喻皇帝恩宠。
D.两首诗都借音乐来抒发主人公的感情,“冰弦”“琵琶”强烈地表达了昭君内心的愁怨。
2、诗词里经常使用“移情”的'手法来表达感情。诗人不直接表达自己的情感而是赋予景物某种情感从而达到感动人的效果。薛诗中“黑水茫茫咽不流”就是“移情”的例句,下面的诗词中没有运用“移情”的一项是()
A.清渭无情极,愁时独向东。(杜甫《秦州杂诗》)
B.独照影时临水畔,最含情处出墙头。(吴融《杏花》)
C.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苏轼《蝶恋花》
D.雨恨云愁,江南依旧称佳丽。(王禹《点绛唇感兴》
3、两首诗都就王昭君出塞和亲一事抒发情感,但表达的情感又不尽相同。薛诗和杜诗各表达了什么情感,请结合诗句加以分析。
答案:
1、C,杜诗用“春风”比喻皇帝恩宠错误春风比喻王昭君的花容月貌。
2、C
3、薛诗抒发了昭君远离家乡、亲人悲凉哀怨之情,讽刺了汉元帝昏庸无能、不识美丑、忠奸。杜诗借咏昭君村、怀念王昭君来抒写自己的怀抱。诗人有感于王昭君的遭遇,寄予了自己深切的同情,同时表现了昭君对故国的思念与怨恨,并赞美了昭君虽死,魂魄还要归来的精神,从中寄托了诗人自己身世及爱国之情。
咏怀阅读答案14
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遣像肃清高。
三分割据纡筹策①,万古云霄一羽毛。
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
运移汉祚②终难复,志决身歼军务劳。
【注】①纡筹策:曲折周密地展运策略。②祚:帝位。
(1)下列对这首诗理解分析不正解的一项()
A.全诗以议论为主,首句就以议论入之,诸葛功绩名垂天地流芳千古。第二句是面对“宗臣”遗像肃然起敬,描写自己的心情,不是议论句。
B.三分霸业,已是赫赫功绩了,而对来说,轻若一羽耳;“萧曹”尚不足道,那区区“三分”就更不值挂齿。处处都在抬高诸葛亮。
C.颔联评价诸葛才能功绩,颈联赞美诸葛堪比伊尹、吕尚,使萧何、曹参黯然失色。这一赞美,表现了作者不以事业成败持评的高人之见。
D.全诗赞颂诸葛亮的英才挺出,惋惜其志不成。作者认为最终导致诸葛亮功业难成的原因是北伐军务繁重,积劳成疾,最终病死五丈原。
(2)有人认为这首诗的尾联“志决身歼军务劳”是全诗的最强音,你同意吗?请从思想情感上加以分析。(5分)
参考答案
(1)D.诸葛亮功业难成与“北伐军务繁重,其积劳成疾,最终病死五丈原”不构成因果关系,上句还说到了蜀汉“气数”已尽的原因(3分)
(2)同意,(1分,只有观点,没有下面的分析不得分)尾联写诗人抱恨汉朝“气数”已终,诸葛亮难以实现自己的复汉大业,终因军务繁忙,积劳成疾而死于征途。(2分,能描述最后两句大意即可得分)尾联既是对诸葛亮的丰功伟业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高尚品节的赞叹,也是对英雄武侯尽管有这样稀世杰出的才华,恢复汉朝大业的决心,但竟未成功,未遂平生志的深切哀惋。(2分,能分析概括作者的赞和惋即可得分)所以是全诗的最强音。
二
1.下列对这首诗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首句时空共说,笔力雄放,凸显诸葛亮名满寰宇、万世不朽的形象。
B.全诗除“遗像”句是咏古迹外,余句皆以为主,情感跌宕起伏。
C.颈联用典,通过与伊吕、萧曹等功臣的比较,来盛赞诸葛亮的才能。
D.尾联抱恨汉朝终因气数已尽而灭亡,长叹武侯军务繁忙,壮志未酬。
2.请简要赏析颔联“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6分)
参考答案
1.(3分)B(余句以议论为主,而非以抒情为主;情感也没有跌宕起伏)
2.(6分)答题要点:①颔联运用比喻的手法,(1分)②以“羽毛”比喻诸葛亮三分天下的功业。(1分)③尽管诸葛亮成就了三分天下的霸业,但对他来说,不过如羽毛一般轻巧,仍委屈了他的经世之才,没能更好地施展。(2分)④由此表达了对诸葛亮的无限敬仰之情,(1分)⑤以及对他不能充分施展才能和抱负的惋惜之情。(1分)(意思对即可。有其他答法,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三
【注释】①肃清高:清高品格令人肃然起敬。②纡,苦心谋划。③伊吕:辅佐商汤的伊尹和辅佐周文王、武王的吕尚(姜子牙)。④萧曹:的得力谋臣萧何、曹参。
14.下列对这前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首联写诸葛亮名满寰宇,万世不朽;进人祠堂,瞻望遗像,不由肃然起敬。
B.颔联概括了诸葛亮的'才能、功绩,赞扬他如鸾凤高翔,独步云霄。
C.颈联诗人盛赞诸葛亮的人品与伊尹、吕尚不相上下,但指挥才能不如萧何、曹参。
D. “宗臣”二字,总领金诗。诗人以自身肝胆情志吊古,浩气炽情动人肺腑。
E.全诗以叙述为主,句句含情,层层深人,荡人胸襟,动尔情怀。
15.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
14. CE(5分)试题分析:C项,“但指挥才能不如萧何、曹参”,诗句的意思是诸葛亮像“萧何、曹参”一样;E项,“全诗以叙述为主”错,应该是“以议论为主”。
15. (1)赞扬了诸葛亮的雄才大略与丰功伟绩。
(2)对诸葛亮功业未遂深切叹惋。
(3)寄托了自己仕途失意、颠沛流离的悲伤之感。
(4)抒发了诗人烈士暮年壮志难酬的忧愤之情。(6分)
试题分析:注意结合诗中的重点词语“垂宇宙”“失萧曹”“志决身歼”分析情感。
【赏析】
这是《咏怀古迹五首》中的最末一篇。当时诗人瞻仰了武侯祠,衷心敬慕,发而为诗。作品以激情昂扬的笔触,对其雄才大略进行了热烈的颂扬,对其壮志未遂叹惋不已!
“诸葛大名垂宇宙”,上下四方为宇,古往今来曰宙,“垂于宙”,将时间空间共说,给人以“名满寰宇,万世不朽”的具体形象之感。首句如异峰突起,笔力雄放。次句“宗臣遗像肃清高”,进入祠堂,瞻望诸葛遗像,不由肃然起敬,遥想一代宗臣,高风亮节,更添敬慕之情。“宗臣”二字,总领全诗。
接下去进一步具体写诸葛亮的才能、功绩。从艺术构思讲,它紧承首联的进庙、瞻像,到看了各种文物后,自然地对其丰功伟绩作出高度的评价:“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纡,屈也。纡策而成三国鼎立之势,此好比鸾凤高翔,独步青云,奇功伟业,历代敬仰。然而诗人用词精微,一“纡”字,突出诸葛亮屈处偏隅,经世怀抱百施其一而已,三分功业,亦只雄凤一羽罢了。“万古云霄”句形象有力,议论达情,情托于形,自是议论中高于人之处。
想及武侯超人的才智和胆略,使人如见其羽扇纶巾,一扫千军万马的潇洒风度。感情所至,诗人不由呼出“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的赞语。伊尹是商代开国君主汤的大臣,吕尚辅佐周文王、武王灭商有功,萧何和曹参,都是汉高祖刘邦的谋臣,汉初的名相,诗人盛赞诸葛亮的人品与伊尹、吕尚不相上下,而胸有成竹,从容镇定的指挥才能却使萧何、曹参为之黯然失色。这,一则表现了对武侯的极度崇尚之情,同时也表现了作者不以事业成败持评的高人之见。曰:“卧龙没已千载,而有志世道者,皆以三代之佐许之。此诗侪之伊吕伯仲间,而以萧曹为不足道,此论皆自子美发之。”黄生曰:此论出,“区区以成败持评者,皆可废矣。”可见诗人这一论断的深远影响。
最后,“运移汉祚终难复,志决身歼军务劳。”诗人抱恨汉朝“气数”已终,长叹尽管有武侯这样稀世杰出的人物,下决心恢复汉朝大业,但竟未成功,反而因军务繁忙,积劳成疾而死于征途。这既是对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高尚品节的赞歌,也是对英雄未遂平生志的深切叹惋。
这首诗,由于诗人以自身肝胆情志吊古,故能涤肠荡心,浩气炽情动人肺腑,成为咏古名篇。
咏怀阅读答案15
咏怀
阮籍(魏晋)
炎光延万里,洪川荡湍濑。
弯弓挂扶桑,长剑倚天外。
泰山成砥砺,黄河为裳带。
视彼庄周子,荣枯何足赖?
捐身弃中野,乌鸢作患害。
岂若雄杰士,功名从此大。
注释:湍濑:水流沙石之上叫作湍濑。扶桑:传说中的神树名,据说太阳每早就从这棵树上升起。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视彼庄周子,荣枯何足赖?诗人与庄周对人生的态度没有什么区别。荣枯不足赖,即视生死是同一的,没有什么区别。
B.捐身弃中野,乌鸢作患害。是说人不能长生不死;死后抛于旷野,也不能逃避乌鸢的啄食。这表现了庄子的达观态度。
C.岂若雄杰士,功名从此大。生命并不仅仅是一个从生到死的过程,雄杰之士便是凭借着其功名,延续了自己的存在。
D.本诗主题思想与曹操《短歌行》的主题思想有某些相同之处,两首诗都借助对英雄的景仰,来表现自己的思想情感。
15.本诗前六句运用怎样的手法,描绘了诗人心目中怎样的雄杰士形象?(6分)
答
14、A
15.【参考答案】前六句整体运用了象征的手法(1分),描绘了一个作者心中高大威武的'雄杰士形象。(1分)前二句渲染出了一个极为雄阔的环境,奠定了全诗气势。为下四句直接描绘雄杰士提供一个雄阔的空间。(2分)后四句在具体形象描绘上运用了夸张的手法。(1分)“弯弓”、“长剑”两句树立了高大形象,“泰山”、“黄河”两句表现了雄杰士的开阔胸襟与视野。(1分)
【咏怀阅读答案】相关文章:
宣纸阅读答案08-12
桃园阅读答案08-18
江边阅读答案08-10
春酒阅读答案06-13
《元日》阅读答案06-14
乡愁阅读答案06-14
《黄昏》阅读答案06-15
《张香桐》阅读答案06-15
《小名》阅读答案0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