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阅读练习及答案14篇[优秀]
现代文阅读练习及答案 篇1
【甲文】
骑桶者
【奥地利】卡夫卡
煤全部烧光了;煤桶空了;煤铲也没有用了;火炉里透出寒气,灌得满屋冰凉。窗外的树木呆立在严霜中;天空成了一面银灰色的盾牌,挡住向苍天求助的人。我得弄些煤来烧;我可不能活活冻死;我的背后是冷酷的火炉,我的面前是同样冷酷的天空,因此我必须快马加鞭,在它们之间奔驰,在它们之间向煤店老板要求帮助。可是煤店老板对于我的通常的请求已经麻木不仁;我必须向他清楚地证明,我连一星半点煤屑都没有了,而煤店老板对我来说不啻是天空中的太阳。我这回前去,必须像一个乞丐,由于饥饿难当,奄奄一息,快要倒毙在门槛上,女主人因此赶忙决定,把最后残剩的咖啡倒给我;同样,煤店老板虽说非常生气,但在十诫之一“不可杀人”的光辉照耀下,也将不得不把一铲煤投进我的煤桶。
我怎么去法必将决定此行的结局;我因此骑着煤桶前去。骑桶者的我,两手握着桶把——最简单的挽具,费劲地从楼梯上滚下去;但是到了楼下,我的煤桶就向上升起来了,妙哉,妙哉;平趴在地上的骆驼,在赶骆驼的人的棍下摇晃着身体站起来时,也不过尔尔。它以均匀的速度穿过冰凉的街道;我时常被升到二层楼那么高;但是我从未下降到齐房屋大门那么低。我极不寻常地高高飘浮在煤店老板的地窖穹顶前,而煤店老板正在这地窖里伏在小桌上写字;为了把多余的热气排出去,地窖的门是开着的。
“煤店老板!”我喊道,那急切的声音裹在呼出的热气里,在严寒中显得格外沉浊。“老板,求你给我一点煤吧!我的煤桶已经空了,所以我都骑着它来到这里。行行好,一有钱,我就会给你的。”
煤店老板把一只手放在耳朵边。“我没有听错吧?”他转过身问他妻子,她正坐在炉边长凳上织毛衣,“我听没有听错吧?有一位顾客。”
“我什么也没有听见,”妻子说,她平静地呼吸着,一面织毛衣,一面惬意地背靠着炉子取暖。
“噢,是的,”我喊道,“是我啊,一个老主顾,向来守信用,只是眼下没钱了。”
“我的老伴,”煤店老板说,“是的,是有人;我不会弄错的;一定是一个老主顾,一个有年头的老主顾,他知道怎样来打动我的心。”
“你怎么了,当家的?”妻子说,她把毛衣搁在胸前,暂歇片刻,“没有人,街上空空的,我们已经给所有的顾客供了煤,我们可以歇业几天,休息一下。”
“可我还在这儿,坐在煤桶上。”我喊着,寒冷所引起的.没有感情的眼泪模糊了我的双眼,“请你们抬头看看,你们就会发现我的;我请求你们给我一铲子煤;假如你们给我两铲,那我就喜出望外了。其他顾客你们确实都已供应过了。啊,但愿我能听到煤块在这只桶里滚动的响声。”
“我来了,”煤店老板说,他正要迈动短腿走上地窖的台阶,他的妻子却已经走到了他的身边,拉住他的手臂说:“你待在这儿。假如你还固执己见的话,那就让我上去吧。想想你夜里那吓人的咳嗽声。为了一件买卖,而且只是一件凭空想象出来的买卖,你就忘了你的妻儿,更要让你的肺遭殃。还是我去。”
“那么你就告诉他我们库房里所有煤的品种,我来给你报价格。”
“好,”他的妻子说,她走上了台阶,来到街上。她当然立刻看到了我。“老板娘,”我喊道,“衷心地问你好。我只要一铲子煤,就放在这桶里;我自己把它运回去;一铲最次的煤也行。我当然要如数付钱,不过我不能马上付,不能马上。”“不能马上”这两个词多么像钟声,它们和刚才所听到的附近教堂尖塔上晚钟的声响混合在一起,又是怎样地使人产生了错觉啊!
“他要买什么?”煤店老板喊道。“什么也不买,”他的妻子大声应着,“外面什么也没有,我什么也没有看见,什么也没有听见;只是听到钟敲六点,我们关门吧。天太冷了,也许明天我们又该忙了。”
她什么也没有听到,什么也没有看到;但她把围裙解了下来,并用围裙把我扇走。遗憾的是,她真的把我扇走了。我的煤桶虽然有着一匹良种坐骑所具有的一切优点,但它没有反抗力,它太轻了,一个妇人的围裙就能把它从地上驱赶走。
“你这个坏女人,”当她半是蔑视半是满足地在空中挥动着手转身向店铺走去时,我回头喊着,“你这个坏女人!我求你给一铲最次的煤你都不肯。”于是,我浮升到冰山区域,永远消失,不复再见。
(选自《外国小说欣赏》)
【乙文】
也谈对卡夫卡《骑桶者》的理解
詹丹
卡夫卡的小说向来以晦涩著称,个别作品入选中学语文教材后,针对这些作品的思想意蕴和艺术特色,时有讨论文章发表,如朱前珍老师的《缘何骑桶——<骑桶者>虚构艺术解析》(以下省称朱文)。细读该文,发现其论述到的一些具体描写,与我依据小说文本作出的理解有颇多差异,而这又涉及怎样理解该作品的一些核心问题,特撰文讨论。
朱文从三个方面探讨了卡夫卡把笔下的主人公“我”设计为在严冬的日子里,骑着(而不是提着)空无一物的煤桶飞往煤铺子乞讨煤炭的意义。这三个部分依次为“骑桶’是恐惧心理的表现”、“骑桶’是‘异化’的象征”、“骑桶’为表现多重主旨”。其中,在第三部分论述多重主旨中重复了前两部分的一些观点外,较有新意的见解主要集中于第一部分,遗憾的是,第一部分的观点,基本沿用胡少卿一篇解读文章《人与世界的不可通融性:卡夫卡<骑桶者>》(以下省称胡文)。本文要讨论的是,朱文的观点看上去有些新意,但从文本自身来看,尚缺乏必要的依据。
现代文阅读练习及答案 篇2
现代文阅读。(14分)
今天,你“微博”了吗
①微博是什么?它的正式名称是微型博客,是基于有线和无线互联网终端发布精短信息供网友共享的即时信息网络。由于每次发布的信息被限定在140个字符内,故得名“微”。
微博自20xx年6月进入大众视野以来,迅速传播。从唐骏和方舟子的学历门之争到河北的“我爸是李刚”事件,再到上海11.15火灾事故的网上直播。微博在几次事件中均表现其便捷性和实时性的特点,在当今的互联网生活中扮演起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②微博的最初用途是让人们随时向外界播报自己的所作所为。目前,这还是微博的主要用途。由于微博的使用,人们开始能够创造并传播信息,而不是像以前那样只是消费信息,消费他人传播和控制的信息。如此一来,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得以进一步拓展。
③微博的另一种用途是对会议进行实时报道。与会者可以把会议内容贴到接收信息来源更新的公共网站,这样就可以使那些没有参加会议的人“听到”发言人正在讲什么内容了。还可以使与会人员看到其他人对发言人所讲内容的理解和反馈,并引发进一步的讨论。这样,这个网站就变成了思想和观点的档案库,成了未来很有价值的参考资料。
④微博还能够使人们参与到重要社会、政治意义的问题的讨论中来。微博用户贴出关于危机情境的实时新闻更新,几秒钟内全世界的读者都能看到这条新闻,这种现象已是司空见惯。众多的从政人士和政府机构现在都在用微博发布公告。
⑤此外,微博作为一种全新的沟通和交流模式,为人际交往搭建了一个崭新的平台。微博营造了温馨、和谐的氛围,它缩短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它使人际关系更有人情味,并给了每个人被关注的感觉和成为明星的机会。
⑥在中国,微博用户数在20xx年底到20xx年6月半年内,由6311万增长到1.95亿,增长了208%。据不完全统计,他们每日发布的信息量近2亿条,成为中国互联网上更新最活跃的信息源和舆论场。看来,微博时代已经到来。如今,网络上广为流传的招呼语已经变成了“朋友,你今天‘微博’了吗?”
⑦围观改变中国,微博改变生活。在这信息的海洋中,纷繁复杂,真假难辨。我们在享受着微时代便利的同时,也应擦亮自己的眼睛。微博时代,你Hold得住吗?
(选自20xx年第11期《读者》,有删改)
小题1:文章从哪几个方面介绍了微博的用途,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4分)
小题2:第①段划线句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3分)
小题3:第⑥段中划线的词语“据不完全统计”能否删去,为什么?请说明理由。(3分)
小题4:结合下面的.材料,联系全文内容,说说你从中得出的结论。(4分)
【材料一】20xx年11月2日,新浪微博爆发了一次匪夷所思的“张国荣复活”事件。在短短两天内,关于此事的评论近30000条。原来是上海一家公关公司为了向客户展现自己的实力,由郭敬明+舞美师爆料的形式炒作了这个假消息。其公司负责人已在个人博客上发表致歉函。
【材料二】20xx年元旦,正在广东佛山打工的南阳青年山骏,只因发了一条82个字的微博,一下成了家乡新野大葱的“经纪人”,每天至少接到十几个买葱者的电话。在网络和传统媒体的互动“给力”下,整个新野县的大葱,竟然从“养在深闺人未识”的村姑,摇身变成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模特。
参考答案:
小题1:(1)向外界播报自己的所作所为。(2)实时报道会议情况。(3)参与到重要问题的讨论。(4)搭建新的人际交往平台。
小题2:举例子(1分),具体说明微博的便捷性和实时性的特点(1分),在当今的互联网生活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1分)。
小题3:不能(1分)。“据不完全统计”是指不能完全预见统计内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1分)。如去掉,则表明微博用户他们每日发布的信息量的准确数据,体现不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1分)。
小题4:示例1:微博互动性强,传播迅速,覆盖面广。民众要时刻保持清醒,保持理性,不要云亦云,以讹传讹。示例2:微博时代,每个人都是信息的发布者、传播者和分享者。微博时代,我们更需要真相。示例3:微博正遭遇“信任危机”。如何还微博言论的“净土”? 除了法律的约束外,更需要每个网友的严格自律。
小题1:本题考查筛选文章信息的能力。结合微博的用途在文章中仔细筛选即可。
小题2:本题考查说明文的说明方法以及说明方法的表达效果。大体可用如下方法:方法+特征,在分析特征时需结合具体的语句。
小题3:本题考查说明文语言的特点。解答此题时一般方法:表态+解释+分析+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在分析效果时必须联系具体的语句。
小题4:本题考查阅读材料以及概括材料主要内容的能力。结合材料的主要内容来概括即可。
现代文阅读练习及答案 篇3
傅聪,钢琴演奏家,生于1934年,著名翻译家傅雷之子。1955年获得肖邦国际钢琴比赛的第三名和玛祖卡演奏最优奖。他以钢琴诗人的称号闻名于世。
你很小就开始学习钢琴了吗?
我的父亲钟情于法国文学,还把巴尔扎克等人的作品翻译介绍到中国来,他是罗曼 罗兰和其他许多法国艺术家的密友。在我只有5岁的时候,他就影响乃至强迫我学习钢琴。不过,到我17岁去波兰学习钢琴的时候,我已经真正爱上弹奏钢琴了:
你最喜爱的作曲家是谁?
喔,太多了:像肖邦、贝多芬、舒伯特、瓦格纳他们的每一部作品都是流传后世的杰作。我们永远不能用完美来形容音乐上的造诣,每种探索都是阶段性的,每个新的时期对杰作都有新的定义。
我觉得,肖邦呢,就好像是我的命运,我的天生的气质,就好像肖邦就是我。我弹他的音乐,我就觉得好像我自己很自然地在说我自己的话。莫扎特是什么呢?那是我的理想,就是我的理想世界在说话,他是我追求的理想。舒伯特像陶渊明,舒伯特的境界里头有一些我觉得就像中国知识分子,尤其是文人传统上特有的那种对人生的感慨?
我听说现在数量惊人的中国家庭送孩子去学钢琴,你怎么看这件事?
假如他们觉得这是一个成名成家的捷径,那他们是不可能做到的!假如他所追求的就是这些的话,他所得到的价值就不是我认为的音乐艺术里面的价值,而是世俗观念里面的。价值,那是一种很危险的价值。假如不具备对音乐那种没有它就不能活的爱,那还是
不要学音乐,学电子、学医、学法律成功的机会都要大得多!学艺术一定要出于对精神境界的追求,有大爱之心,然后愿意一辈子不计成败地献身。假如有这样一个出发点,
即使孩子不能够成为一个专业的音乐家,可是他有了一个精神世界让他可以在那儿神游,这也是一种很大的幸福!
你认为追求音乐更高境界最重要的因素是什么?
我在各国讲学时经常举个例子,那就是黄宾虹说的师今人,师古人,师造化。他拿庄生化蝶做一个比喻,说师今人就好像是做虫的那个阶段,师古人就是变成蛹那个阶段,师造化就是飞了,也就是化了伟大的作曲家写的作品完成后还会不断地发展,它会越来越伟大越深刻越无穷越无尽,所以造化跟自然一样生生不息,不断复活、再生、演变:真正的造化是在作品本身?
对一个艺术家来说,最重要的东西是什么?天分?勤奋?一颗敏感而善良的心?还是思想?
可能这些都需要但是现在我觉得,也许最重要的是勇气,能够坚持黑就是黑,白就是白,永远表里如一:这在音乐上也很难做到:
你经常提到赤子之心这四个字,这是不是你做人、弹琴的原则?
是呀,如果你的琴声很纯洁地发自内心,就会天然有一种感染力=我父亲经常说,真诚第一:感人的.音乐一定是真诚的,有的人可以弹得很华丽很漂亮,你也会欣赏,但被感动是另外一件事:科尔托就是这样,他有很多毛病,但是他真实感人:
什么是你说的好的音乐?
对音乐内涵有真正的理解,而且真正有个性,有创造性:这种创造性并不是随心所欲,而是有道理的,是真正懂了音乐之后的创造?这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一辈子的学问。
(节选自[法国]多米尼克 夏代尔《音乐与人生》)
问题
19、统观这篇访谈,采访者所提的问题可以归纳为哪几个方面?
20、傅雷对傅聪说:做人,才做艺术家。从全文看,傅聪认为艺术家应该怎样做人?
21、根据傅聪的观点,演奏家如何才能使伟大作曲家的作品不断地发展,不断复活、再生、演变?
参考答案:
19、被访者的基本情况、对音乐的认识和追求、怎样成为一个音乐家。
20、傅聪认为艺术家应该做到能摒弃世俗挂念,有大爱之心,有献身艺术的精神;有坚持原则的勇气:有赤子之心(真诚),才可以称之为艺术家。
21、演奏家要经历一个师今天,师古人,师造化的过程,在音乐上有很高的造诣,演奏家要对音乐的原作得内容真正的理解,领悟到作曲家的精神世界;演奏家把个人体验和追求融入作品,从而使得作品具有个性和创作性,不断地对作品进行演绎、诠释与再创造。
现代文阅读练习及答案 篇4
你抓住我的手了吗
董玉洁
①“……有个女孩在桥上,要跳河……”
②“这与我有关吗?”诗人冷冷地说,他要挂机了。
③“……女孩手里捏着本书,你的诗集《命运的手扼住了我》……”诗人扔下电话,摸了本书冲出家门截了辆的士。
④诗人知道现场在什么地方。只要一提跳桥,这座城市大多数的人都知道在哪儿。为了方便主跨航标灯的维修,桥梁设计者在主墩所在的位置伸出了一个小跳台,大桥通车10年来已有20多人从这里跳进了湍急的汉江,无一生还。
⑤当诗人赶到桥头时,大桥已被观众堵死。十多个电视摄相镜头焦渴地守望着,更多的人则举着相机。去年全市摄影大赛的一等奖就是一名青年从这儿跳入江中的镜头。
⑥当警察领着诗人挤进跳台时,女孩越过栏杆坐在跳台外沿上,两脚悬空,双手紧攥着那本该死的诗集,胳臂上指甲抠出的伤口蜿蜒出数条殷红的血道。
⑦诗人两袖插在裤兜里望着江心的波涛,冷冷地说:“把我的诗集还给我。”
⑧女孩惊惶地抬起头:“别过来!别过来!”那是个纤瘦的女孩,面色苍白,眼神迷离。
⑨诗人的眼里弥漫着深深的忧郁,说:“我是这本诗集的作者,你可以看书上的照片……你跳不跳我不管,但不能带着我的诗集跳下去。不然你会把我的灵魂带走的。那本诗集我已经没有了,全烧了。你能帮我,但我不想求你。在我的口袋里还有一本诗集,是刚出的,我想用这本诗集和你换。”诗人的声音像梦一样遥远、灰暗、冷峻、低缓。
⑽诗人往女孩身边挪了挪,右手缓缓地从裤兜里抽出,轻轻地抖抖袖子,一本新书露出大半截。女孩望着书的封面,上面是一只非常有力的手,书名叫《 》。诗人说:“我只是把两个词的顺序颠倒了一下,但不一样,你现在就可以读一首,要不了多长时间,读了再跳也不迟。”
⑾女孩从栏杆间伸过手接住书。刹那间,女孩愣住了,她看见诗人持书的左臂光秃秃的,没有手掌,臂端劈开了一条口子,书就夹在口子里。女孩惊异地眼神移向诗人仍插在裤兜右兜里的右臂。
⑿诗人一动不动地望着女孩。女孩使劲地欠起身子,伸手摸了摸诗人的'袖筒,然后一把抓住,从裤兜里抽出来。整个袖筒都是空的,诗人没有右臂。
⒀诗人说:“写第一本诗集的时候,事故还没发生,我四肢齐全,可我曾三次站在你现在的位置……后来,左手、右臂都没了,我写出了第二本诗集,再也没往这儿来了……现在你抓住我的手了吗?”⒁女孩紧紧地抓住了诗人空空的衣袖,缓缓站起身。
⒂诗人说:“我们离开这儿,人太多了!”
⒃女孩在诗人牵引下跨过栏杆,离开了跳台。
⒄诗人说:“有首诗,你肯定读过,可我背不全了,你能和我一起背吗?”
⒅几天后,人们发现跳台上赫然刻着一首诗,题目是《你抓住我的手了吗》,诗文却是普希金的那首诗《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⒆是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根据语境提示,在第⑩段的书名号中写出正确的书名。(1分)
14、结合语境,揣摩下边句中加点的词语所表现出的不同感情。(2分)
(1)“这与我有关吗?”诗人冷冷地说。
(2)诗人两袖插在裤兜里望着江心的波涛,冷冷地说:“把我诗集还给我。”
15、联系上下文,说说第⑤段划线句子的作用。(2分)
16、第⑩段中诗人说“我只是把两个词的顺序颠倒了一下,但不一样”,结合全文,想想两本书反映出诗人对生活的态度有什么不一样?(2分)
17、标题中的“你”和“我”分别指代谁?(2分)
18、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请你用自己的话在第⒆段横线处给小说拟一个结尾。(不超过30个字)(3分)
参考答案:
13、(1分)《我的手扼住了命运》
14、(2分)⑴表现出诗人对女孩轻生的漠不关心。
⑵故作鄙视、漠然的神态,缓解女孩紧张的心理,内心却充满了对女孩的关切。
15、(2分)用周围人的冷漠衬托(反衬或侧面烘托均可)“诗人”的高大形象。
16、(2分)前者反映了诗人消极悲观的生活态度;后者反映了诗人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意近即可)。
17、(2分)标题中的“你”指轻生的女孩,“我”指诗人。
18、(3分)没有唯一答案,只要能紧扣主题,语言精练即可。示例:不要悲伤,不要放弃,生命可贵,我们要用有限的生命去创造无限的价值。
现代文阅读练习及答案 篇5
看到一碗碗热气腾腾的元宵,我就想到了元宵节。每年正月十五的晚上吃过晚饭后,我们一家人会一边说说笑笑,一边煮元宵,我站在锅边,耐心地看着白白胖胖的元宵,列盛一圈排好,等着它们在沸水中畅游的那一刻。
元宵是中国人的传统小吃。用黏黏的糯米磨出黏黏的.糯米粉,再加上黏黏的芝麻馅、豆沙馅、枣泥馅,这黏黏的元宵啊,就黏出了一份对亲人黏得化不开的思念和祝福。
也许人们并不是为了吃元宵而吃元宵,而是需要这种热气腾腾、黏黏稠稠的亲情、乡情的氛围——在这里他们找到了回归、团圆的感觉。忙忙碌碌的人们,此时可以把肩上一年的工作重担放下,让自己的心放一天假;上学的孩子们,今天也可以把笔和本子黏上封条,让自己不停运算的大脑休息;老人们看着说说笑笑的满堂儿孙,那种满足感堆满了嘴角,也许他们听不懂年轻人在谈论些什么,但只要看到孩子的笑就是最大的幸福。
元宵这种食品是谁发明的,我没有考证过,但给元宵穿上“团圆、回家” 外衣的是你、我、他,是我们中国人,所以只有中国人才明白元宵的吃法,才懂得吃元宵的意义。
今年元宵节你吃元宵了吗?
1.这篇短文中,多次运用具有下面特点的词,使文章读起来亲切、舒服,请你也模仿这些特点再写几个这样的词。
热气腾腾(ABCC):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
说说笑笑(AABB):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
2.元宵是__________的传统小吃,它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各用一个字概括)。
3.吃元宵有什么意义呢?请把文中的话概括一下,写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你写出画“____”句的修辞手法,然后仿写一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想入非非 威风凛凛 气势汹汹 无所事事 含情脉脉 安安稳稳 干干净净 高高兴兴 整整齐齐 快快乐乐
2.中国人 圆 甜 黏
3.表达了对亲人黏得化不开的思念和祝福。
4.修辞手法——拟人 仿写“略”。
现代文阅读练习及答案 篇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9分,每小题3分)
传统的艺术创作理论通常不以创意为中心,更加强调创作的技巧、素材等一些工具性问题。而在创意写作视野中,创意是第一性,写作是第二性的。
创意写作学认为,创意最初从写作者的意识转化为笔端的文字,这个过程是“一度创意”。一度创意是原生态(文字态、文案态)的创意,一部分是直接以文字的形式直接产业化的,另外一部分也无法以其原初的面目进入市场(如舞台剧本等),还有相当一部分是无法产业化的(如很多没有市场的纯文学作品)。“一度创意”常常并不以它本来的面目进入市场,它需要通过一定的转化,如转化为符合产业要求的创意形态(舞台剧、广告、电影等)。这种转化,并不是对大众趣味的简单迎合或者样态的简单变化,而是一个再创意过程,我们称它为“二度创意”。创意写作主张拓展文学领域,将文化创意产业的视角纳入其中,这样,创意写作学就将对“创意”的研究,拓展到了传统的艺术创作论之外,将其引申向产业态创意——“二度创意”。
传统的文学理论家伊瑟尔认为作者创作完成的文学文本是不完整的,其中充满了空白,这些空白,需要依靠读者的想象去完成。而只有当读者填补了这些空白,一部文学作品才算真正地完成。伊瑟尔的观点为我们研究文学创意的产业化提供了思路和理论基础:创意写作也将是作者、读者和消费者共同参与的结果,文学创意要进入市场,实现产业化,创作者必须充分重视消费者的参与地位。
文学正是因为其创意本质,才具有产业化可能。产业化过程本质是“一度创意”向“二度创意”的转化,这才使得文学从文字态转化为影视、戏剧、摄影等形式,从而使文学能与市场经济更紧密结合,推动文化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文化创意产业的不断深入,又反过来促进文学创意的不断涌现。文学创意离不开文化创意产业,文化创意产业非但不会扼杀文学,反而会使文学重获新生,更加繁荣。
在市场化的今天,在这个以视听文化为主导的时代,文学产业化是一个必然的趋势,文学消费者在某种程度上占据了主导地位。但如果过分强调“二度创意”,纯粹基于文学接受者和消费者视角进行创作,则会陷入一种媚俗的困局。同样,如果过于强调“一度创意”而忽视“二度创意”也不利于文学的发展。在传统的观念里,我们普遍习惯于将文学与市场割裂开来,传统的艺术创作论把文学界定为审美和意识形态的观点也遮蔽了我
们对文学的全面认识,文学产业化给我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基于文化消费的角度考察文学的方法。这就要求创作者在进行文学创作的时候纳入市场意识,用一种全局性的观念来促进文学的发展。
(摘编自葛红兵、高尔雅《从创意写作文学角度重新定义文学的本质》)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传统的艺术创作理论将文学界定为审美和意识形态,更加强调创作的技巧、素材等问题。
B.创意写作以创意为中心,主张将写作从文学领域拓展出去,将文化创意产业纳入其中。
C.“一度创意”是将作者的意识转化为笔端的文字,作品呈现为原生态而无法实现产业化。
D.文学产业化要求创作作者在创作时要有市场意识,要用一种全局性的观念来促进文学的发展。
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二度创意”是一个再创意的`过程,它将“一度创意”的作品转化为符合产业要求的创意形态。
B.伊瑟尔认为文学创意需要在产业化过程中才能完成,因此创作者必须充分重视消费者的参与地位。
C.文学的本质是创造,没有文学的“一度创意”这一基础和前提,也就没有“二度创意”的转化。
D.将文学与市场割裂开来的传统观念,在视听文化为主导的今天已经与文学产业化的趋势相侼。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创意写作学认为“创意第一,写作第二”,“创意”这一概念的提出,填补了传统艺术创作理论的空白。
B.在市场化的今天,文学很难再像过去那样以文字形态作为作为传播的主要形式,它所依托的媒介将更加多样,如舞台剧、影视、网络视频等各种形态。
C.文学创意进入市场,推动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而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又反喻文学创作,使文学重获新生,更加繁荣。
D.市场化背景下,文学的发展强调“一度创意”和“二度创意”的结合,换言之,要让文学和市场深度融合,两种“创意”不可偏废。
参考答案:
1.C 2.B 3.A
现代文阅读练习及答案 篇7
在山阴道上 方令孺
撩起窗幕,看初升的红日,可把它五彩的光华撒在湖上了么?可是,湖水呈现着一片冷清清的铅色,天空也云气沉沉。难道今天的旅行又要被风雨来阻挡么?
好久以来故乡就在吸引着我;百草园和三味书屋,这些美妙的名称,像童话一样,时时在我思想上盘桓。我想看看咸亨酒店,土谷祠,还想看看祥林嫂放过菜篮子的小河边……在那浓雾弥漫的黑暗时代,鲁迅先生在那里开始磨砺他的剑锋,终生把持它,划破黑暗,露出曙光。今天我决定要去瞻仰磨剑的圣地。
湖水轻轻地拍岸,像是赞同我的决心,天空也对我显出无可奈何的气色。七点钟我们就从北山下乘车前去。这时云雾渐渐稀散,清风吹送着月桂的芳香,阳光从薄云后面透射出来,像放下轻轻的纱帐,爱护似的,笼罩着大地。
汽车一转弯,将要到钱塘江大桥了,我看见高大的六和塔,岿然坐在林木蓊郁的山岗上,背负着远山与高空,下临浩渺的白水,气象非常雄伟。
在高楼钱塘江大桥有两层,底层走火车,上层走汽车,因此说像高楼一样的大桥。一样的大桥上,俯看江水,像一条潇洒的阔带,从西面群山之下,一撇而来,越流越宽,向东长逝,到眼睛所能见到的尽头,水和云都融合成一片混沌。
山川的壮丽和我心里正在思想的巨人形象,也融合在一起。
车在奔驰,风在欢笑,将要成熟的晚稻,沉沉地压在整片大地上。远处是重重叠叠、连绵不断的山峰,山峰青得像透明的水晶,可又不那么沉静,我们的车子奔跑着,远山也像一起一伏的跟着赛跑;萧山、河桥,刚刚落到眼前,却又远远退到车的后面。
中午到了绍兴城。
我们走在青石铺成的`古老的街道上,心情是这样严肃又欢愉,眼睛四处张望,处处都像有生动的故事在牵引人。
一片粉墙反映着白日的光辉。新台门的门口簇拥着一群红领巾。他们一看到新来的客人,便又簇拥过来,牵牵客人的衣袖,抚弄客人的围巾,亲密地交谈,并争先要领路。我就和这些孩子们一道拥进了黑漆的大门。
这是一座古老朴素的房屋,空阒无人,可是,这方桌,这条台,这窗前的一把椅子都告诉了我们许多故事,就是在这座房子里,鲁迅先生幼年和农民儿子结成朋友;在父亲的病中分担了母亲的忧愁;从这里他认识了封建社会的欺骗与毒辣;被侮辱与损害的究竟是哪一些人!十七岁的时候,在一个刮风下雨的早晨,带了一点简单的行装,辞别了母亲,走出这座黑漆大门,奔向他一生战斗的长途。
百草园是芳草萋萋的后院。这是幼年鲁迅的乐园。孩子们在园里跑着,笑着,在那儿寻觅,可还有像人形一样的何首乌?他们又围在亭子旁边,仰着头,望着塑像;孩子们的脸,像朝阳照耀下初开的百合花,眼睛像星星一样的明 ,亮着无限亲切爱慕的光。
一座曲折如画的小石桥把我和孩子们引到三味书屋。书房里的陈设,正像鲁迅先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写的一样,正中的书桌上,现在还放着寿老先生手抄的唐诗。好像这儿刚刚放学,老先生和学生们都吃饭去了。
今天,我们的孩子,有了明亮的课室,有了大片的草地,还有细沙铺成的球场。他们有了自由广阔的天地。我这样想着。突然在脑中出现一座勇士的雕像:
背着因袭的重担,肩住黑暗的闸门,放他们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
我抚摸着身边一个孩子的头发,心中油然生出感激的深情。
我正在默默地寻思,一只小手伸过来了,又一只,又一只。原来时间已经不早,他们要整队回去了。我们热情地握手,说着:我们还要见面。
回来的路上,我们让车在河边慢慢开行。在静静的黄昏里,发光的小河上,滑着一只乌篷船。船尾坐着一个农民,戴着毡帽,有节奏地划动一根大桨。河岸上,有时是稻田,有时又是开着红花、黄花的青草地,草地上有一群牧童在放牛,牛背平得像一块石板,牧童从牛角间爬上爬下,牛万般温存地驯服着。
我不知道这可就是著名的山阴道?
鲁迅先生在一篇《好的故事》中描写过:
我仿佛记得曾坐小船经过山阴道,两岸边的乌桕,新禾,野花,鸡,狗,丛树和枯树,茅屋,塔,伽蓝,农夫和村妇,村女,晒着的衣裳,和尚,蓑笠,天,云,竹……都倒影在澄碧的小河中,随着每一打桨,各各夹带了闪烁的日光,并水里的萍藻游鱼,一同荡漾。……凡是我所经过的河,都是如此。
生活本来应该是这样和平、美丽,而且光明,鲁迅先生所说《好的故事》,正是他所想望的好的生活。然而,在昏沉如夜的时代里,人们只能在朦胧的梦中见到,即使是梦,也被打碎!
今天,鲁迅先生在三十年前朦胧中看见的许多美的人和美的事,错综起来像一天云锦,而且万颗奔星似的飞动着的《好的故事》,不是在天上,也不是在水底,而在我们祖国大地上,到处出现了。并将永是生动,永是展开,以至于无穷。
转过山路,就看见了反映出幕天幽蓝色的湖水。远处城市,电灯通明,烘托着天空,像一片光的海。
一九五六年十月,杭州
(选自《中年百年游记精华》人民文学出版社,20xx年版,略有改动 US>)
1.“好久以来,‘故乡’就在吸引着我”,句中“故乡”一词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文可以划分为三大部分,其中第二部分起自“一片粉墙反映着白日的光辉”,止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该部分的大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作者引述鲁迅先生所说的“好的故事”的用意是什么?“并将‘永是生动,永是展开,以至于无穷”这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浙江绍兴,古称山阴。《世说新语》曾载:“从山阴道上行,山川自相映发,使人应接不暇。”通观全文,请回答作者为什么将这篇散文题为“在山阴道上”。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①鲁迅的故乡;②作者向往的精神家园。
2.“我们还要见面” 具体写参观鲁迅故居和三味书屋,表达了作者对鲁迅精神的追寻和颂扬。
3.是为了说明鲁迅所想望的好的生活在今天已经成为现实,赞美祖国的今天;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美好来来的坚定信念。
4.与作者游历鲁迅故乡的旅程相吻合。暗寓旅程中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思的“美不胜收”。(5分)
现代文阅读练习及答案 篇8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3题。(9分,每小题3分)
从乐器的角度看,声音好当然是第一位的。但关键是,怎样的琵琶声音才算好呢?这就像问上等巧克力的味道,实在是个用语言和文字难以表述的问题。不过办法总是有的,直接、正面的回答不上来,可以用间接、侧面的,最现成而著名的答案是白居易在其名篇《琵琶行》中的那句“大珠小珠落玉盘”。然而,即便是专业琵琶界,有谁真听到过珍珠落在玉盘里的声音呢?再说,就算有人真听到过,多半也会失望的,因为“珠落玉盘”所发出的压根就不是“乐音”。那么为什么一千多年来,人们不但认可而且还无数次地引用这句话呢?我想它至少说出了琵琶在发音上的三个要点:颗粒状的发音形态,弹拨乐器而具有某些打击乐器的发音效果,声音上要具备珠和玉的美学品质。
我国历来把“珠”和“玉”视为“珍宝”,或者说它们是中国人“美的理想”。在大自然中,很少有接近球形正圆体的天成之物,而“珠”能接近正圆体,这恐怕是珠能引起美感的原因之一,所谓“物以稀为贵”。也正因为如此,所以越接近正圆体的珠就越珍贵,称为“走盘珠”,其可贵即在浑圆与饱满。而“玉”则致密、细腻,是一种“温润而有光泽的美石”,握在手里还有一种沉甸甸的分量感,这里“温”“润”“泽”都带有三点水,这使人联想起悦耳的“乐音”有“水灵灵”的特性。其实珠也是一种美石——珍珠贝的“结石”,它与玉都有一种光彩,这光彩粗看并不“耀眼”“逼人”,但细察则“绚烂之极”,即所谓东方人的含蓄之美。说“在声音上要具备珠与玉的美学品质”,具体地也是笨拙地说,就是声音要具有圆润、饱满、结实、细腻、有分量、有光泽、水灵灵等性质。把一类事物的特性比附到另一类不同的事物上去,或者说把一种感官对象的性质移到另一种感官对象上去,这在修辞学上叫“通感”或“移觉”。例如,用“高”“低”和“明亮”“甘甜”来称呼和形容声音。事实上作为听觉对象的声音,并不具有空间上的高低位置以及视觉对象和味觉对象才有的明亮、甘甜的性质,之所以这样来称呼和形容,就是“通感”的原理在起作用。
用“珠落玉盘”来描述琵琶的声音,浅层是“比喻”以“拟声”,深层是“通感”以“会意”。它不但在制作上,同时也在演奏上为琵琶的基本音质作了“指归”——“珠玉之美”。这话也许反过来说更有力,在中国的民族乐器中,其发音最具珠玉之美的,是琵琶。
其实,单从制作上来要求好的琵琶声音,历来也是有正面、直接而具体的标准的,那就是行话所说的:“尖”,指高音区的发音明亮;“堂”,指低音区的发音洪亮;“松”,指按弹时发音灵敏,余音强而长;“脆”,指发音清脆;“爆”,指发音坚实而有分量。但由于这五条标准由来已久,可见它们是针对“丝弦琵琶”而言的,因为“钢弦琵琶”只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40多年的事。中国传统的琵琶音乐,文曲讲究余韵,武曲注重声势。因丝弦张力小的缘故,也许在“余韵”和“声势”方面往往会感到不足,所以提出了从字面上看有点矫枉过正的'五项标准,尤其是那个“尖”字,越来越难以使人认可,故已有人把它改为“亮”了。但对钢弦琵琶而言,这五条标准怕的不是做不到,而是过了头。所以能把这五条标准结合“珠玉之美”这一条来综合考察,对怎样的琵琶声音才算好的理解,应该是有裨益的。
1.下面对“珠落玉盘”用来形容琵琶声能引起美感的原因的解释,不当的一项是( )
A.珠是接近球形正圆体的天成之物,玉是温润而有光泽的美石。
B.浅层是“比喻”以“拟声”,深层是“通感”以“会意”。
C.珠和玉的光彩粗看并不“耀眼”“逼人”,但细察则“绚烂之极”。
D.人们把空间上的高低位置以及视觉对象和味觉对象转移到琵琶声上。
2.文章开头说难以正面、直接回答什么样的琵琶声是好的,但最后一段又说历来有正面、直接而具体的标准,下面对此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起到先抑后扬的作用,从而强调“五字标准”的长处。
B.起到正反对比的作用,能够说明“五字标准”的优点。
C.起到以退为进的作用,从而强调“五字标准”的缺陷。
D.起到前后比较的作用,能够说明“五字标准”的局限。
3.根据全文内容,下面说法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如果从“乐音”的角度考虑,以“大珠小珠落玉盘”形容琵琶声并不合适。
B.浑圆之珠,温润之玉,光彩绚烂,给人以美感,成为中国人“美的理想”。
C.中国传统的琵琶音乐,文曲讲究余韵,武曲注重声势,故而最具珠玉之美。
D.与丝弦琵琶相比,钢弦琵琶发音更“尖”、更“脆”,余音更长,声势更大。
参考答案::
l.D
【解析】“味觉对象转移到琵琶声上”为无中生有
2.D
解析】这道题主要考查学生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根据第四段中“五条标准……过了头”“把这五条标准结合‘珠玉之美’”这一条来综合考察……是有裨益的”等信息可以作答。
3. C
【解析】这道题主要考查学生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的能力。C项强加因果,“文曲讲究余韵,武曲注重声势”是“中国传统的琵琶音乐”的标准,文中是借以说明“五字标准”“难以使人认可”。
现代文阅读练习及答案 篇9
①婺源的乡村是安静的,婺源的乡村是恬淡的。散落在婺源各处的乡村,在群山之中,做着一个个久远又安详的梦。它们成长,它们呼吸,它们衰落。农耕时代的村庄,在阳光沐浴与风雨洗礼下,遗世独立,顽强地向人们传递着独特的遗传密码。
②这是一片钟灵毓秀的土地。哲学家朱熹、、铁路工程专家詹天佑等一辈辈人,跨过村口的小桥,从这里走向更加广阔的天地。对房子牌坊听歌桥梁的精心雕琢,让这些村庄散发着农耕生活的芬芳。月明之夜,游子思念起故乡,乡愁里,氤氲的是曼妙的温馨。典雅的廊桥,高高的马头墙,鹅卵石铺就的弄堂,雕着花鸟的木窗,寄着寓意的砖雕,精雕细镂的贴墙牌楼,让每一个思乡的梦,都能找到自己的梦,都能找到自己的落脚点。
③与别的乡村一样,耕读传家是婺源人祖辈的.传统。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怀揣远大的抱负,肩背简单的行囊,一代又一代农家子弟,翻过山,越过岭,涉过溪,走出群山,在山外成就一番大事业后,衣锦还乡,盖起让人羡慕的高楼。自元代以后,文风鼎盛的理坑村,地处偏僻却官宦辈出。几百年来,七品以上官员就有36人。自宋至清,婺源全县考取进士552人,历代文人学士著作3100多部,其中172部被收入《四库全书》。日月更替,四季轮回,村口的树早已参天。从树下走哦过的读书人,回望一眼翘角飞檐的人家,踏上了赶考的路,心中涌起的,是自己默默的渴望。
④那些朴素的村庄,像寻常的草一样长在田间地头,吸风餐露,洞悉天地间的奥秘。在季节的风中摇曳生姿,在乡土上存活了一个又一个年头,与风霜雪雨,与日月星辰,达成了完美的默契。即使是一处水 、一座廊桥,也恪守着与自然的契约。建于南宋的彩虹桥,距今已有800多年。在最宽的河面上建桥,桥墩设计成半船形,根据洪水设定桥墩的距离,木质部分易于维修,这座桥有了长久的生命力。廊桥与青山、碧水、古村、驿道完美结合,连接了两岸的村庄,连接了过去和现在,像牧童嘴边的一支笛,吹响在古典主义的乡村写意画里。只是,牧童的笛声成了历史的回响,而廊桥,仍在继续着美丽的功能。
⑤古朴典雅的,明清家住,曲折幽静的街巷,碧野清风的环境,让一个村庄充满了画意,洋溢着诗情。“古树高低屋,斜阳远近山;林梢烟似带,村外水如环。”走在婺源的乡村里,很轻易地就走进了唐诗宋词的意境。
⑥“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大夫第、司马第、尚书第、天官上卿第,那一座座大山深处的房子,雕梁画栋,曾吸引多少羡慕?收获多少赞叹?光阴递嬗,四季更替。在人去楼空之后,寂寞地面对流淌的岁月。青春年少的欢声笑语,金榜题名的志得意满,独守空房的哀愁,挑灯夜读的刻苦,都消失在时间的长河里,只剩下陋室空堂,衰草枯杨,静静地听着岁月流淌的声音。
⑦走在婺源的乡村中,仿佛穿行在梦里的江南。房屋是黑白两色的,古树是葱茏高大的,小桥是婉约玲珑的。矮墙竹篱,菜园鱼塘,茂林修竹,那该是古代乡村文人悠适的田园生活。古朴,典雅,和谐。
⑧婺源的乡村,在岁月的长河中,做着不卑不亢的精神守候,超然物外。
14、联系全文,说说婺源乡村有着怎样独特的“遗传密码”?(6分)
答:
15、根据上下文,解释文中画线句子的含意。(6分)
(1)走在婺源的乡村里,很轻易地就走进了唐诗宋词的意境。
答:
(2)那该是古代乡村文人悠适的田园生活。
答:
16、第②段开头“这是一片钟灵毓秀的土地”这句话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这样写有什么作用?(6分)
答:
17、第⑥段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回答。(4分)
答:
马云霖《乡土婺源》阅读训练答案
14、①恬淡悠适的生活(2分) ②耕读传家的传统(2分) ③朴素和谐的环境(诗情画意的环境)(2分)
15、(1)这句话旨在赞美婺源的乡…对历史上婺源人才荟萃的介绍,使文章前后照应,并强化了作者的观点,深化了主旨。(3分)
17、既有对昔日婺源辉煌的赞叹(2分),也有对当今乡土文化衰落的伤感和无奈(2分)。(意思对即可)
现代文阅读练习及答案 篇10
金相公家在谢老师家北面,西厢靠北的两间,门前铺着一尺见方的青砖,地势比乔爹家的高出一尺。二房厅为明代大官的府第,为防范倭寇进犯,他们在家里养有兵丁。西厢是兵丁们的营房,这方正的青砖之地,是他们的练兵场。如今它成了二房厅人出入的通道,我去朋友阿红家,也走这里居多。
金相公是箍桶世家,祖上专门打造富贵人家的各种桶、盘。因为手艺好,用料讲究,他家的圆头木器一般人难以企及——光一个铜圈,厚至三分,描龙刻凤,金灿灿,亮晶晶,被人誉为金圈。加上他本来姓金,东河沿人有时叫他金相公,有时又叫他金圈。
当然,这是说从前,我还没有出生的时候。当我经过他家门口,他所切削钻刨的,不过是些平常的脚盆、圆盘,或者水桶、舀勺。都是白木,箍的是铁圈,有时是竹圈。然而,金相公还留着一套铜圈,因为找不到合适的主顾,他常常叹息。
金相公还有一个好大的不如意,就是没有儿子。已经去世的老伴儿,只给他生了两个女儿,这对于他手艺的传承,是个很大的不利。当然,女儿也罢了,可以招个进舍女婿。偏偏大女儿特别出挑,找了个吃国家粮食的——我家河对面粮站的工人。如此,他就剩下一个念头,女儿生个儿子,来继承他的手艺。
女儿终于称了金相公的心,果然生了个儿子。金相公笑得合不拢嘴,每天把钻啊刨啊使得顺溜,还几次把那套铜圈拿出来,套在外孙的坐车、摇篮上,逗外孙玩儿。我这才看到,这传说中的'铜圈,其实只是几个黑不溜秋的圆环。要说它的好处,就是声音,叮叮当当,确实好听。
然而,好景不长,不到两年,金相公的眉头又皱拢了,因为外孙不会说话,连咿咿呀呀的声音也不发一声。女儿女婿着急,抱孩子去了无数医院。被上海的医生确诊后,他们搬离二房厅,去了粮站宿舍。金相公也只闷头干活儿,再不说话。人们说,金相公家一下哑巴了两个。
金相公的小女儿,只比我大两岁。没娘的孩子可怜,她平时就不声不响,至多和路过的我点个头。如今连姊姊也搬走,父女两个烧饭洗衣的家务都落到了她身上。不久,商店里的塑料脸盆、水桶这样的生活用品越来越多,金相公只能给人修个旧。他赚的钱连嘴巴也顾不住,小女儿辍学,父女两人开始绩麻了。
绩麻这事占地方,需要大场院。好在青砖道地儿很大,尽可以摊放、收晒。此外,他家北边还有一堵砖墙,是二房厅第二进的围墙,很多砖头已经损毁,裸露出一个个豁口。金相公用毛竹扎了个四方的棚架,靠在墙上,棚架上悬挂着一卷卷粗麻。这麻泛着黄绿,在阳光下散发出一阵阵清香。
终于,金相公时来运转了,这便是东河沿人最难忘的大旱年。那年夏天,九九八十一天没有下雨,我家门前的漕斗底翻天了。人们在河底掘了土井,早晚打水。万安桥那边三江交汇,河底很宽,搭了戏台,时常唱戏。看戏的人黑压压的,挤满了河底。也有人站在河岸上,观望着这难得一见的奇观。
这时,金相公家的门槛被人踏断了,大家争相订购水桶——土井里的水,只能用来清洗,而吃喝的,须到小镇前面的山洞里去挑。没有劳力的人家,让人代挑,便宜的八毛一担,最贵的时候一元两角。当时,只要有劳力的人家,都前呼后应地去挑水了。
金相公自然高兴了,他日日夜夜箍水桶,恨不得一天有四十八个小时,饭也不吃,觉也不睡。订单实在太多,他把箍桶分成了几道程序,依次做圆的底盘、弧形的把手、桶身木板。如此标准化作业的好处是,转手快,出货多。简单的工序,比如用砂纸打磨之类,让女儿帮着做。
我父亲从绍兴挑来一副水桶的木板,特意让金相公去加工。金相公本来不接外加工的,但看在我父亲路远迢迢挑来的份上,收了下来。一直没完工,父亲上门催促,我跟了去看,才第一次进入金相公的家。古旧的厢房板壁里面,那套金圈一个个排着队,黄铜的颜色一点儿也没有了。
金相公做桶极其仔细,几块木板比画来比画去,已经看不出拼接的缝隙,他却还在耐着性子比对。父亲接过我家的新水桶,连声夸奖金相公好手艺。金相公抬起头来说:“大旱天的水桶比不得平时,你们要挑着它爬山过岭,怎么可以含糊呢?”这副水桶灵巧结实,我家用了几十年。
这年十月,东河沿人终于迎来了第一场透雨。金相公忙乎了一个夏天,人瘦了好几圈。他的背本来就驼,此时几乎弯成了九十度。那天,他和大家一起站在河岸上,看小河里的水涨起来,船高起来,清风从河面吹来,他脸上的皱纹,慢慢地舒展开了。
就在这年年底,我在他家门前的方砖院子里,看到了一个白皙瘦长的少年。也没人告诉我这少年是谁,但从他窄窄的脸和特别长的眼睫毛,我一眼就认定,他就是金相公的哑巴外孙。他在玩一个铜圈,使劲儿甩出去,让它不断转动。如果停下,他就再甩一次。
奇怪的是,这个时候的铜圈,不再是褐色,而是金黄的了。它在暮色里一闪一闪,偌大的二房厅院落,回响着叮叮咚咚的声音。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3分)
A.作者在首段交代了金相公的生活场景,透漏出一种幽深的历史感,有力地烘托了金相公的人物形象。
B.文章以“我”的视角讲述金相公的故事,真实自然,为读者展现了一幅散发着浓郁生活气息的风俗画。
C.小说语言精美华面,绸致地刻画了人物丰富的心理,表现出时代的风貌与人物的生存状态。
D.小说写人写事,目的是表现生活本色,在平静从容的叙述中表现作者对社会人生的感性观察和理性思考。
8.小说的结尾富有艺术性,请结合作品加以赏析。(6分)
9.请简要分析小说塑造金相公这一人物形象的社会意义。(6分)
答案:
7.(C语言风格应是质朴平实,并且无“细致地刻画人物丰富的心理” )
8. ①与上文写金相公的外孙生病搬走相呼应,使得小说结构严谨。
②此结尾具有象征意义。金黄的铜圈闪闪发光,声音悦耳,暗示传统的手工艺会后继有人,焕发新的生机。
③留白式的结尾,含蓄蕴藉,耐人寻味。
(每条2分,答出三条得满分。)
9. ①民间手工艺人面临生存窘况。金相公的箍桶手艺受到工业技术与商品发展的冲击,反映出当前很多手工艺人的生活现状。
②传统手工艺的传承令人担忧。金相公为自己的手艺后继无人而担忧、无奈。
③对传统手工艺的赞美。金相公手艺好、用料讲究,这都体现了传统手艺的精髓之处。
④对传统手工艺的继承与发展充满希望。文章认为人们生活依然需要传统手工艺,结尾处对金相公外孙的叙述暗示了传统手工艺传承发展的希望。
⑤对美好人性的赞美。金相公勤劳能干,为旱情缓解而高兴,表现出厚道纯朴的人性之美。这符合当下倡扬正能量的主旋律。
(答出其中任一条得2分,答对三条可得满分。)
现代文阅读练习及答案 篇11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小题(共8分)
伦敦、巴黎、罗马与堪司坦丁堡,曾被称为欧洲的四大“历史的都城”。我知道一些伦敦的情形,巴黎与罗马只是到过而已,堪司坦丁堡根本没有去过。就伦敦、巴黎、罗马来说,巴黎更近似北平,不过,假使让我“家住巴黎”,我一定会和没有家一样地感到寂苦。巴黎,据我看,还太热闹。虽然那里也有空旷静寂的地方,可是又未免太旷,不像北平那样既复杂而又有个边际,使我能摸着——那长着红酸枣的老城墙!面向着积水滩,背后是城墙,坐在石上看水中的小蝌蚪或苇叶上的嫩蜻蜓,我可以快乐地坐一天,心中完全安适,无所求也无可怕,像小儿安睡在摇篮里。是的,北平也有热闹的地方,但是它和太极拳相似,动中有静。巴黎有许多地方使人疲乏,所以咖啡与酒是必要的,以便刺激;在北平,有温和的香片茶就够了。
虽说巴黎的布置已比伦敦、罗马匀调得多,可是比起北平还差点儿。北平在人为之中显出自然,既不挤得慌,又不太僻静,连最小的胡同里的房子也有院子与树,最空旷的地方也离买卖街与住宅区不远。北平的好处不在处处设备得完全,而在它处处有空儿,可以使人自由地喘气;不在有许多美丽的建筑,而在建筑的四周都有空闲的地方,使它们成为美景。每一个城楼,每一个牌楼,都可以从老远就看见。况且在街上还可以看见北山和西山呢!
1.为什么作者说:“巴黎更近似北平”,但是“假使让我‘家住巴黎’,我一定会和没有家一样的感到寂苦”?联系所给文段内容回答(2分)
2.在课文第4自然段中,“像小儿安睡在摇篮里”的“摇篮”是比喻的说法,具体指什么?所指内容在特征方面与“摇篮”有何相似之处?(3分)
3.结合上下文,说说“我能摸着——那长着红酸枣的'老城墙”有哪些丰富含意?(3分)
答案:
1.北平虽与巴黎相似,但巴黎太嫌热闹,有些地方又嫌空旷。不如北平恰到好处,适宜居住。
2.具体指北平(1分)。它与“摇篮”有两点相似之处:一是有个边际(1分):二是有所依靠,让人感到安适(1分)。
3.表明北平有边际;表现北平具备特有的历史文化内涵;表达“我”对北平有强烈的亲切感和依恋之情。 答案解析: 1.试题分析:此题回答的指向应在后一句(但是“假使让我‘家住巴黎’,我一定会和没有家一样的感到寂苦”)上,主要是回答为什么住在巴黎感到寂苦,联系这句话的紧挨着的后一句即可作出答案。
2.
试题分析:首先明白“摇篮“的特点,婴儿的住所,有边际、睡在里面安稳,结合原文北京也有这样的特点。即比喻“北京”相似之处从特点上概括。
3.
试题分析: 我能摸着老城墙,说明北平有边际,“墙”是“老城墙”说明有历史文化底蕴,“我摸”可以看出我对老城墙或者北平有亲切的情感。
现代文阅读练习及答案 篇12
应朋友之约,去他家议事。这是我第一次上他家去。朋友住在城南一幢别墅里。别墅是为有私车的人准备的,因此与世俗的闹市区总保持一段距离。我没有私车,只得乘公交车。下车之后,要到朋友的别墅,若步行,紧走慢赶,至少也要40分钟。眼看约定的时间就快到了,我顺手招了一辆人力三轮车。
朋友体谅我的窘迫,事先在电话中告知:若坐三轮,只需3元。为保险起见,我上车前还是问了价。“5元。”车夫说。我当然不会坐,可四周就只有这辆三轮车。车夫见我犹豫,开导我说:“总比坐出租合算吧,出租车起价就是6元呢。”这个账我当然会算,可5元再加1元,就是3元的两倍,这个账我同样会算。我举目张望,希望再有一辆三轮车来。车夫说:“上来吧,就收你3元。”这样,我高高兴兴地坐了上去。
车夫一面蹬车,一面以柔和的语气对我说:“我要5元其实没多收你的。”我说:“人家已经告诉我,只要3元呢。”他说:“那是因为你下公交车下错了地方,如果在前一个站,就只收3元。”随后,他立即补充道:“当然,我还是收你3元,已经说好的价,就不会变。我是说,你以后来这里,就在前一站下车。”他说得这般诚恳,话里透着关切,使我情不自禁地看了看他。他穿着这个城市经营人力三轮车的人统一的黄马甲,剪得齐齐整整的头发已经花白了,至少有55岁的年纪。
车行了一小段路程,我总觉得有点不大对劲,上好的公路,车身却微微颠簸,不像坐其他人的三轮车那么平稳,而且,车轮不是滑行向前,而是向前一冲,片刻的停顿之后,再向前一冲。我正觉得奇怪,突然发现蹬车人只有一条腿!
我猛然觉得很不是滋味,眼光直直地瞪着他的断腿,瞪着悬在空中前后摇摆的那段黄黄的裤管。我觉得我很不人道,甚至卑鄙。我的喉咙有些发干,心胸里被一种奇怪的惆怅甚至悲凉的情绪纠缠着,笼罩着。我想对他说:“不要再蹬了,我走路去。”我当然会一分不少的给他钱,可我又生怕被他误解,同时我也怕自己的做法显得矫情,玷污了一种圣洁的东西。
前面是一带缓坡,我说:“这里不好骑,我下车,我们把车推过去。”他急忙制止:“没关系没关系,这点坡都骑不上去,我咋个挣生活啊?”言毕,快乐地笑了两声,身子便弓了起来,加快了蹬踏的频率。车子遇到坡度,便倔强地不肯前行,甚至有后退的趋势。他的独腿顽强地与后退的力量抗争着,车轮发出“吱、吱”的尖叫,车身摇摇晃晃,极不情愿地向前扭动。我甚至觉得这车也是鄙夷我的!它是在痛恨我不怜惜它的主人,才这般固执的吗?车夫黝黑的后颈上高高绷起一股筋来,头使劲地向前耸,我想他的脸一定是紫红的,他被单薄的衣服包裹起来的肋骨,一定根根可数。他是在跟自己较劲,与命运抗争!
坡总算爬上去了,车夫重浊地喘着气。不知怎么,我心里的惆怅和悲凉竟然了无影踪。
待他喘息稍定,我说:“你真不容易啊!”
他自豪地说:“这算啥呢!今年初,我一口气蹬过八十多里,而且带的是两个人!”
我问他怎么走那么远。
他说:“有两个韩国人来成都,想坐人力车沿二环路走一趟,看看成都的风景。别人的车他们不坐,偏要坐我的车。他们一定以为我会半路出丑的,没想到,嘿,我这条独腿为咱们成都人争了气,为中国人争了气!”
车夫又说:“下了车,那两个韩国人流了眼泪,说的什么话我也不懂,但我想,他们一定不会说我是孬种。”
离别墅大门百十米远的距离,车夫突然刹了车。“你下来吧。”他说。
我下了车,给他5元。
他坚决不收,“讲好的价,怎么能变呢?你这叫我以后咋个在世上混啊?”
我没勉强,收回了他找给的两元钱。
我正要离去时,他不好意思地说:“我本来应该把你送进门的,可那是一幢高级别墅,往别墅里去的人,至少应该坐出租车啊……我怕你被朋友看见……”
我的眼泪流了下来。我天生是不大流泪的人。
朋友果然在大门边等我。他望着远去的车夫说:“你为什么不让他送到,那些可恶的家伙总是骗了一个是一个!你太老实了。”
议完事,朋友留我吃饭,我坚决拒绝了。
我徒步走过了那段没有公交车的路程。我从来没有与自己的两条腿这般亲近过,从来没有觉得自己的两条腿这般有力过。
(有删改)
5.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开篇写我因车费超出原计划而误解车夫,到后来得知缘由而逐渐对车夫另眼相看、心生敬佩,这是采用了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
B.“不知怎么,我心里的惆怅和悲凉竟然了无影踪”,是因为我看到车夫终于凭借自己的努力爬上了坡,我便不再担忧。
C.“议完事,朋友留我吃饭,我坚决拒绝了。”这既表现出我对朋友对人力车夫心存偏见而不满,也暗示了我与朋友之间思想上产生了较大的隔阂。
D.“独腿人生”作为小说的标题,不仅巧妙地设置了悬念,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还暗示了文章的主旨——即便人生有再多的不如意,也要乐观、顽强的生活下去。
6.小说行文中插叙了独腿车夫载着两个韩国人蹬车八十多里逛成都的事情,有何用意?(6分)
7.“我”认为独腿车夫拥有“一种圣洁的东西”,请结合独腿车夫的形象谈谈你的感受。(6分)
答案:
5.B【是对独腿车夫与命运抗争精神的敬佩和赞赏。】
6.【(1)插叙这一事件,有利于推动小说的情节发展。独腿车夫留百十米距离不走,不是怠惰,而是出于关心。朋友不理解车夫的用意妄加揣测,我因而不满,坚决要走。
(2)有利于丰富人物形象。小说插叙这一情节,让独腿车夫用幽默轻松的语调自述,从而将独腿车夫善良、乐观、坚强的一面展现出来,使独腿车夫的形象更生动丰满。
(3)有利于深化本文主旨——即使是面对艰难的人生,也要拥有一颗善良、乐观的心,坚强、自信的生活。
(从小说的形象、情节构思、主题、读者感受等角度思考,有理有据即可。每点2分。)】
7.【纵观全文,独腿车夫拥有的“一种圣洁的东西”,便是他身上所具备的美好的精神品质。
(1)他,为人诚恳、善良。例如:当我最终以3元钱坐上了他的车,车夫诚恳的告诉我以后要再往前一站再下车,即使是知道价钱不合理,也依然答应载我去朋友家,哪怕觉得我当时误解了他也不改他的柔和语气。
(2)他,身残志坚、与命运抗争。例如:在上一段缓坡的时候,即使我提出下车推车,他仍然坚持要骑上去,即使独腿蹬车艰难前行也要坚持,最终他凭借自己的努力成功证明了自己。
(3)他,面对质疑,乐观自信、自尊自爱。例如:两个韩国人,不怀好意偏要坐他的车,但他自尊自爱,积极应对,乐观自信的心态让他改变了两个韩国人的态度,也使读者深受感染。
(从人物的精神品质角度思考,有理有据即可。每点2分。)】
现代文阅读练习及答案 篇13
①在一个偏僻遥远的山谷里,有一个高达数千尺的断崖 。不知道什么时候,断崖边长出了一株小小的百合。百合刚刚诞生的时候,长得和杂草一模一样。但是,他心里知道自己并不是一株野草。它的内心深处,有一个顽强的念头:“我是一株百合,不是一株野草。唯一能证明我是一株百合的方法,就是开出美丽的花朵。”有了这个念头,百合努力的吸收水分和阳光,深深的扎根,直直地停着 胸膛。终于在一个春天的清晨,百合地顶部结出第一个花苞。
②百合地心里很高兴,附近的杂草却很不屑,它们在私地下嘲笑百合。偶尔也有飞过的蝴蝶鸟雀,它们也会劝百合不用那么努力的开花:“在这悬崖边上,纵然开出世界上最美花,也不会有人来欣赏呀!”
③百合说:“我要开花,是因为我知道自己有美丽的花;我要开花,是为了完成作为一株花地顽强使命;我要开花,是由于自己喜欢以花来 证明自己的存在。不管有没有人来欣赏,不管你们怎么看我我都要开花!”
④a在野草和蝴蝶地鄙夷下,野百合努力的释放内心地能量。b有一天,它终于开花了。c这时候,野草和蝴蝶再也不敢嘲笑它了。
⑤百合花一朵朵地盛开着,花朵上每天都有晶莹地水珠,野草们以为那是昨夜露水,只有百合自己知道,那个极深沉地欢喜结成的泪滴。年年春天,野百合努力的开花、结籽。它的种子随着风,落在山谷、草原和悬崖边上,到处都开满洁白地野百合。
⑥几十年后,远在百里外的人,从城市,从乡下,千里迢迢赶来欣赏百合开花。许多孩童跪下来,闻嗅百合花的芬芳;许多情侣互相拥抱,许下了“百年好和”地誓言;无数的人看到这从没见过的美,感动得落泪,触动内心那纯净温 柔的一角。
⑦那里,被人称为“百合谷地”。
⑧不管别人怎么欣赏,满山得百合花都记着第一株百合的教导:“我们要全心全意默默得开花,以来证明自己得存在。”
1.“全心全意”和“默默”这两个词运用的恰当好处,请分别说说好在哪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上下文判断,“它那灵性地白和秀挺地风姿,成为断崖上最美丽地颜色。”这句话应放在第④段的a、b、c三处的__________处。
3.第③段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展示了“百合”怎样的形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文的'线索是什么?文章主要运用了哪种写作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章以“心田上的百合花开”为题,有什么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百合已长出花苞,野草为何还嘲笑它?假如你是“百合”或“野草”,该怎样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想想在你的身边,有没有像百合一样的人,请结合具体事例说说他( 她)是个怎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全心全意”表现了百合努力开花时一心一意、专心执著的特点。“默默”表现了百合不张扬(不炫耀)的品质。
2.C处
3.排比、拟人、反复。表现了百合信念坚定,执著追求的形象。
4.线索:百合的成长过程。或:百合努力证明自己存在的过程。写作手法:象征(托物言志或借物抒情)
5.百合花的精神令人感动,作者从内心流露出赞美之情。 或:百合花的精神令无数人感动,触动人们内心那纯净温柔的一角。(意思对即可)。
6.这种嘲笑是因为野草目光短浅,并怀有强烈的嫉妒心理。如果我是“百合”,我不会理会“野草”的嘲讽,让花香在风中飞扬;如果我是“野草”,我会努力做好 自己的事情,向百合学习,为人类贡献自己的力量。(意思对即可)
7.“略”。
现代文阅读练习及答案 篇14
乡下的雨比城里的雨大,我这样认为。
逢夏季,逢大雨,雨便把乡村浇得亮晃晃的,呈现一种模糊和扭曲的景致。于是河水暴涨,黄浊,湍急,直冲而下,村人就跑出来,急匆匆的,却不是为了看景,村人没那个雅兴和时间,他们出来,为了捞东西。总会有可捞的东西。河的上游连着很多村落。河水里飘来垃圾、南瓜、巨木,甚至家具,当然,更多的时候,只会飘来一些碎草。碎草被河边裸露的树根挡住,就有村妇拿了粪叉,捞半天,捆紧,带回家,晒干,可以煮五六碗的稀饭。方言里,这叫“捞浮”,几乎每一个村人,都干过这事。
宝田与三麻同龄,论辈分,宝田管三麻叫“叔”,但从不叫,亲哥俩似的友谊。那时三麻正跟一条鲢鱼搏斗,三斤多重的鲢鱼自己蹦上岸,三麻扑过去,手一滑;鲢鱼又蹦回到水里。三麻骂,成心逗老子呢你。这时他听到宝田的声音,凳子!
是长凳,放在堂屋,一次可以坐三四人的那种。凳子从上游飘下来,被雨后的阳光照著,闪着木质的暗黄。等凳子靠近,宝田便拿一根粪叉,看准了,猛地向岸边一划。凳子在水中打一个旋儿,飘到叉子所不能及的地方。
宝田急了,凳子,飘了!凳子,飘了!他向着凳子喊,很无助的样子,却并不看三麻。凳子飘出很远,颜色开始暗淡。宝田向回跑,寻着更长的粪叉,或者棍子。三麻正是这个时候,跳下水的。
三麻是村里水性最好的一个,没费多大劲儿,就把凳子救回。他把凳子坐在屁股下,一边哆嗦。一边拿手抚摸。三麻说,多好的凳子啊!
三麻把凳子带回家,三个孩子争抢着坐。一个孩子跛脚,很严重,吃饭时,几乎趴在地上。三麻的'女人说,这下好了,这下好了。三麻说,好个屁,那是宝田的凳子。女人便看着他,尽是不满。
宝田常来。他对三麻说,这凳子,是我先看见的。三麻说,是。宝田说,我的叉子,没捅准。三麻看一眼正在凳子上玩得起劲的跛脚儿子,说,是。宝田就不再说话,有时喝一碗三麻家的玉米粥,把嘴巴咂得夸张地响。
有时三麻去找宝田。三麻对宝田女人说,要是我不去捞那个凳子,凳子就冲远了。宝田女人说,知道。三麻对宝田女人说,家里孩子,腿不好。宝田女人说,知道。三麻对宝田女人说,下次再捞浮,如果有凳子,我拼了命也为你家捞一条,宝田女人的嘴就噘起老高。不会那么巧,她说,捞了这么多年,头一次看见你捞到凳子。宝田火了,丢了手中的筷子,大骂他的女人。女人就哭,数落着宝田的窝囊。
凳子就放在三麻家的堂屋。宝田来了,常常坐在上面。一边用手摸着,一边说,多好的凳子啊!
那年,没有为三麻和宝田再下一场大雨。天热得很,三麻的承诺,被太阳烤焦。
第二年夏天,终于下了一场大雨。好像所有的云彩都变成了雨,直接倒在了河里。河水再一次暴涨,更浑浊,更湍急,河面变得更宽。
雨还没有停,三麻就叫上宝田,要去捞浮。宝田说,等雨停了吧,会有凳子吗?三麻说,现在去,会有。
还没到河边,两人就发现河面上飘着一只凳子。尽管影影绰绰,看不确切。三麻说,是凳子吗?宝田说,像。三麻就狂奔起来,奇快,宝田在后面喊,三麻!三麻没有回答,依然狂奔。他跳下了河。
三麻就这样被河水冲走了。宝田还记得,三麻在河水中举起的那条“凳子”,不过是一个窄窄的硬木板。
尸体是在下游很远的地方发现的,三麻被泡得肿胀和惨白,像发过的笋。三麻的女人只看一眼,就昏过去;众人把她叫醒,她再看一眼,再昏过去;众人再把她叫醒,她就疯了。
她把跛脚儿子抓起来,扔到院子里。然后抱着凳子,去找宝田。她对宝田说,别再捞浮了,叫三麻回家吧。宝田嘿嘿笑,像哭。她再说,三麻水性好,但水太凉,别让他下水。宝田再嘿嘿笑,更像哭。她再说,三麻呢?宝田便不再笑了,抹一把泪说,对不住你,婶娘。宝田头一次叫三麻的女人婶娘,三麻女人感觉不是在叫她。宝田把长凳送了回去。
那以后,村人常常听到宝田在夜里,打他的女人。女人的惨叫,传出很远。
后来我知道,三麻家中曾经失火,那条被宝田送回来的凳子,化作一把清灰。
后记:
小的时候,在雨后,我也常常和大我十几岁的堂哥,跑去捞浮。我们捞到了碎草、葫芦、树枝、油桶、南瓜、竹篓、八仙桌。我们捞到了很多东西,但我们依然贫穷。
(有删改)
(1)下列对这篇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周海亮的小说《长凳》选材小,立意却以小见大,通过大量言行描写细腻生动地表现人物心理,使我们得以透视那个时代复杂的人性。
B.宝田先看到长凳,但最后是水性好的三麻跳到河里把长凳捞上来拿回了家;宝田也很想得到长凳,却没有向三麻索要,这体现了他的窝囊。
C.逢夏季大雨,河上游许多村落被暴雨冲垮受了灾,村里人们急匆匆地跑出来捞浮,捞到东西就占为已有,主要是反映了村民的自私自利,贪小便宜。
D.没有宝田女人和三麻女人的唠叨和自私自利,就不会有后面悲剧的发生,女性的偏狭是造成三麻悲剧的根源。
E.小说第二段讲述了村民们雨中“捞浮”的旧事,是对故事背景时代特征的必要交代,同时引出下文三麻捞到长凳这个重要情节。
(2)小说以“长凳”为中心叙事写人,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6分)
(3)小说中宝田的心理变化复杂,请结合全文分析宝田有哪些变化。(6分)
(4)有人认为,文中的“我”与小说没有什么关联,是个可有可无的人物。对此你怎么看?请谈谈你的观点并简述理由。(8分)
参考答案:
(1)选A得3分,选E得2分,选C得1分。
C.“主要是反映了村民的自私自利,贪小便宜”错,主要是反映了村民的贫穷和在贫穷面前的麻木。B.“这体现了他的窝囊”错,宝田不索要长凳是因为长凳毕竟是三麻捞起的,放在三麻家中自己也没有办法。D.认识片面,归因错误。
(2)①这样写既照应小说标题,又突出全文线索,使故事情节更加集中、紧凑;②有助于人物内在情感和深层心理的发掘与表现,如突出塑造了三麻友爱、善良、讲信用的形象;③使故事既有生活气息,又有时代特点。反映了那个贫穷的时代,表现了人物在贫穷中的无奈和贫穷中的善良。(每点2分)
(3)①先看到长凳在水中漂浮,很是心动;②三麻将长凳捞起并带回家,宝田有点不甘心,觉得长凳应该是自己的;③认识到三麻比自己更需要这张长凳,宝田虽然不好说什么,但对长凳一直念念不忘,心里也似乎一直不平;④三麻为给宝田捞长凳送了命,宝田心中痛苦,追悔莫及。(每点2分,答出其中三点即可)
(4)示例一:同意,“我”是个与小说没什么关联的人物。①从情节来看,只有开头第一段和后记提到了“我”,“我”的故事游离于中心事件之外,显得突兀;②从人物塑造来看,“我”的形象并不突出,也没有对其他人物形象的塑造起到太多的作用;③小说的主题是反映了在贫穷的时代人们的无奈和善良,三麻和宝田两家人的故事已足以鲜明深刻地表现主题思想,“我”的故事作用不大。
示例二:不同意,“我”在小说中起着重要的作用。①从情节来看,“我”是小说故事情节的叙述者和见证者,且第一人称叙述,使小说显得更真实亲切,便于抒发感情;②从人物塑造来看,“我”也和三麻、宝田一样经历了那个贫穷的时代,经历了“捞浮”,是组成人物群像的要素;③“我”的故事使小说的主题在悲悯之外又增反思,以“我”的感悟“我们捞到了很多东西,但我们依然贫穷”带出新的思考,言简义丰,引人深思,丰富了小说的主题。
(1点3分,2点5分,3点8分,如答其他理由,言之成理亦可给分)
【现代文阅读练习及答案】相关文章:
现代文阅读练习及答案06-19
[实用]现代文阅读练习及答案07-20
《风筝》现代文阅读答案11-23
现代文礼物的阅读答案02-02
《情谊》现代文阅读及答案06-15
《春风》阅读练习及答案01-11
《故乡》阅读练习及答案06-24
《春》阅读练习及答案11-03
雷雨阅读练习及答案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