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愈《晚春》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时间:2023-06-13 20:42:07 阅读答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韩愈《晚春》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在各个领域,我们写阅读题就会用到阅读答案,阅读答案具有开放性,不是唯一的,我们要敢于辨证扬弃,吸取精华,弃其糟粕,使其更完善。那么问题来了,一份好的阅读答案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韩愈《晚春》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韩愈《晚春》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注】

  不久归:将结束。

  杨花:指柳絮

  榆荚:亦称榆钱。榆未生叶时,先在枝间生荚,荚小,形如钱,荚花呈白色,随风飘落。

  才思:才华和能力。

  解(jiě):知道。

  试题

  (1)分析本诗运用拟人手法有何妙处?(3分)

  (2)本诗的主旨有人认为是劝人珍惜光阴的,你同意这种看法吗?为什么? (3分)

  (3)请说出“百般红紫斗芳菲”中的“斗”的修辞手法,并简析其妙处。(3分)

  (4)请发挥想像,用自己的话描绘“扬花”“漫天作雪飞”的情景。(3分)

  5、本诗运用拟人手法有何妙处?本诗的主旨有人认为是劝人珍惜光阴的,你同意这种看法吗?为什么?

  【参考答案】

  (1)使无情的草树能知、能解还能斗,且彼此还有高下之分,使描绘的晚春景致生动而有奇趣。

  (2)言之成理即可。如:同意,因为作者是以"百般红紫""斗芳菲"反衬"杨花榆荚"的百首无成;不同意,因为作者在诗中是在嘲笑杨榆荚没有红的花,不能为增光彩;不同意,本诗是在歌颂杨花榆荚尽管无才思还是敢于与红紫争鸣争放,为晚春增色。

  (3)(3分)拟人,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晚春时节花草树木竞相开花、争妍斗艳的美丽景象。(拟人1分,写出效果2分。)

  (4)(3分)柳絮朵朵,像白雪一样,又轻又白,漫天飞舞,随风飘荡。(写出“漫天”“作雪”基本意思得2分,语言生动流畅得1分。):

  (5)使无情的草树能知、能解还能斗,且彼此还有高下之分,使描绘的晚春景致生动而有奇趣。

  言之成理即可。如:同意,因为作者是以"百般红紫""斗芳菲"反衬"杨花榆荚"的百首无成; 不同意,因为作者在诗中是在嘲笑杨榆荚没有红的花,不能为春天增光彩; 不同意,本诗是在歌颂杨花榆荚尽管无才思还是敢于与红紫争鸣争放,为晚春增色。

  二:

  (1)在这首诗中,诗人巧妙的使用了 的修辞手法,精妙地描绘出了一幅 图。

  (2)历来人们对“杨花榆荚无才思”一句的理解颇有争议,请你结合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谈一谈你对这句诗的理解。

  (3)本诗运用拟人手法有何妙处?本诗的主旨有人认为是劝人珍惜光阴的,你同意这种看法吗?为什么?

  答案:

  (1)拟人、比喻 生意盎然的晚春群芳

  (2)①“杨花榆荚”不因“无才思”而自惭形秽,终凭自己的一技之长——作雪飞,积极参加到挽留春光的队伍之中,这种勇气实在值得钦佩。②“杨花榆荚”平淡无奇,就如同人无才华写不出华美的文章,只能化作漫天飞舞的雪花。与前两句形成强烈的对比,从反面衬托出春光的无限珍贵。

  (3)①使无情的草树能知、能解还能斗,且彼此还有高下之分,使描绘的晚春景致生动而有奇趣。②言之成理即可。如:同意,因为作者是以"百般红紫""斗芳菲"反衬"杨花榆荚"的百首无成;不同意,因为作者在诗中是在嘲笑杨榆荚没有红的花,不能为春天增光彩;不同意,本诗是在歌颂杨花榆荚尽管无才思还是敢于与红紫争鸣争放,为晚春增色。

  翻译:

  花草树木知道春天即将归去,都想留住春天的脚步,纷纷争奇斗艳。

  就连那没有美丽颜色的杨花和榆钱也不甘寂寞,随风起舞,好像漫天飞雪。

  赏析:

  本篇是一首写晚春景物的诗。作品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通过描写花草树木得知春天不久就要归去,于是各逞姿色,争芳斗艳,欲将春天留住,就连那本来没有任何姿色的杨花、榆荚也不甘示弱,好像雪花随风飞舞,加入了留春的行列,表达了诗人惜春的思想感情,同时也提示人们应抓住时机,乘时而进,创造美好的未来。

【韩愈《晚春》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相关文章:

张栻《立春偶成》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06-13

皇甫冉《春思》阅读答案附翻译赏析06-13

常建《宿王昌龄隐居》阅读答案附翻译赏析06-13

苏轼《海棠》原诗、注释、翻译、赏析、阅读训练附答案06-13

薛涛《送友人》原诗、注释、翻译、赏析、阅读训练附答案06-12

江《山寺夜起》原诗、翻译、赏析、阅读训练附答案06-13

高适《别董大》原诗、注释、翻译、赏析、阅读训练附答案06-13

朱服《渔家傲·小雨纤纤风细细》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06-13

林逋《山园小梅》原诗、注释、翻译、赏析、阅读训练附答案06-13

王维《出塞作》阅读答案附赏析0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