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丹论语心得的读后感

时间:2024-07-30 14:10:11 心得体会 我要投稿

于丹论语心得的读后感

  品味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积累了属于自己的读书感悟,需要写一篇读后感好好地作记录了。千万不能认为读后感随便应付就可以,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于丹论语心得的读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于丹论语心得的读后感

  于丹论语心得的读后感 篇1

  于丹教授在《论语》心得开篇就提到:无言也是一种教育。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论语·阳货》)孔子对他的学生说,你看,苍天在上,静穆无言,而四季轮转,万物滋生。苍天还需要说话吗?

  对于无言也是一种教育,我把它理解为言传身教,而且要重于身教。俗话说:太阳不语,自是一种光辉;高山不语,自是一种巍峨。对于我们目前的教育,我认为言传有余,而身教不足,很多填鸭式的说教,其实它的说服力是非常苍白的,倒不如身体力行更能让人信服。

  无言也是教育,看到这句话,让我想起一件往事。记得儿子刚上小学的时候,有一次他发烧了。我匆忙赶往学校的时候,正巧是课间休息。跟老师打过招呼后,我急忙来到儿子身边,摸摸儿子的额头,挺烫的,又向老师问了问情况,就打算带孩子回家,正当我要向老师表达感谢和歉意的时候,儿子忽然呕吐了,由于没有防备,一下吐了一地,我一边拍打儿子的后背,一边抬头问老师拖把之类的东西在什么地方,这时,只见老师一脸不满的神色,皱着眉,脸拉了老长,她一定是嫌弃我们把教室的地搞脏了,看到她那副表情,刚才从心底浮现出的感激之情一下子就荡然无存了。我想,孩子上多少节思想品德教育课,才能把老师那漠视的眼神从内心深处抹掉呀!小学是对孩子教育的启蒙时期,教师的德才学识、情感人格、言谈举止都会在孩子幼小的心灵中留下深深的烙印,所以,有时候身教更重于言传!

  说到这里,让我想起了著名童话故事大王郑渊洁教育孩子的`故事,他在做客湖南卫视,跟节目主持人汪涵聊天时说:无论何时何地,都要给孩子做个榜样,即使自己不爱看书,只要孩子一出现,你就要拿起书本写写画画,如果你想让孩子孝敬父母,那你自己就要做给他看。有一次,郑渊洁买来大彩电后直接给孩子的爷爷送去了,儿子问他为什么不拿回自己家看,郑渊洁说:“爷爷奶奶活得没咱们长,以后咱们还能看上原子弹电视呢,所以先给爷爷奶奶看。没过几天,吃饭时,端上了一盘儿大虾,他让儿子吃,儿子让他吃,他说他不爱吃虾,儿子说:“你吃吧,以后我还能吃原子弹虾呢!”这,便是言传身教的结果。

  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现代社会中,在世风日渐浮躁的今天,无言教育更是彰显出它的难能可贵,无言就是要脚踏实地、默默无闻、甘于寂寞;无言就是要身体力行、以身作则,潜移默化。飞瀑之下,必有深潭,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相信言传身教必能结出累累硕果,愿无言教育在潜移默化中蔚然成风!

  于丹论语心得的读后感 篇2

  近日读了《于丹论语心得》一书,颇有感触。

  丹老师仿佛是一位美味快餐的加工高手,它能把一般人很难懂的《论语》通过心得的方式来解读,似乎把难以消化吸收的食品加工成了老少皆宜备受欢迎的高档营养品。她带我们超越时空,把一位两千年前的圣人引领到了众人眼前与今人对话。读过她的论语心得,感觉孔子就像是邻家的长者,完全没有圣贤的架势,朴素平和、平易近人,时时传递一种朴素、温暖的生活态度。她运用生动地故事,把深奥的道理讲的浅显易懂,真正走进了我们的心里。我也喜欢这样的哲理故事,不仅喜欢读,而且喜欢应用于政治课一些哲学原理的讲解,她引用的故事之中,就有我曾经讲给学生听过的,但是她从另一种视角对故事进行了剖析,让我仿佛从自家的后院发现了一株珍稀植物一般惊喜。

  在《心得》开篇于丹便说:“这个世界上真正的真理永远都是朴素的,就好像太阳每天从东边升起一样,就好像是春天要播种、秋天要收获一样,论语告诉大家的东西,永远都是最简单的。”褪去加诸《论语》上的铅华,一下子拉近了读者与这部传世之作的距离。细想一下,可不是嘛。经典最易被冠上太多光华和赞誉,使得后人解读时无形中便处于或仰视或钻牛角尖的心态,无法平和地去看待的`话又怎么能无偏颇地思考呢?

  《论语》的真谛是什么?在于丹看来,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说需要的那种快乐生活。她从宇宙观、心灵之道、处世之道、人格修养、交友之道、理想和人生之道七个方面,着眼于当下谈了自己的心得。

  不过,既是“心得”,便是个人体会,一家之言,有人说好便有说非。虽有人指责于丹曲解先人著作,称其为“学术超女”,对现今的文化快餐现象甚为忧虑。但平心而论,能认认真真看下本书思索一番其中道理,在今后人生道路上遇上困难之时脑中闪现书中片语进而引导自身,惠及他人,实在于己与人是一次不小的收获。即便在一些人看来于丹的《心得》错误百出,却是瑕不掩瑜。

  经典之所以为经典不在其诘屈聱牙的文字,不在咬文嚼字吃准了唯一的释义,而在即便随时间流逝依然能为大众所接受的长久生命力,口口声声说要“传承”,却又束之高阁不容许不同之声的出现,才是对儒家思想“仁恕”核心的一种曲解。既然所有学术理论技术的最终目的都是服务于人,为人所用,又何来俱是以何形式,中国不有句古话么:“真金不怕火来验。”

  于丹论语心得的读后感 篇3

  近期仔细读了于丹《论语心得》这本书,虽不是大彻大悟,但也触动心灵。

  《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说需要的那种快乐生活。主要讲述了天地人之道、心灵之道、处事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和人生之道。书中每一个故事都告诉了我们许多人生的哲理和处事做人的道理。

  于丹老师讲授《论语》心得别具一格。在我的心目中,孔子是一位离我们很遥远的古代圣贤,《论语》犹如高山上一颗劲松高不可攀,只可仰望而不可触及。而于丹老师仿佛是一位美味快餐的加工高手,它能把一般人很难懂的《论语》通过心得的方式来解读,似乎把难以消化吸收的食品加工成了老少皆宜备受欢迎的高档营养品。他带我们超越时空,把一位两千年前的圣人引领到了众人眼前与今人对话。孔子没有圣贤的架势,朴素平和、平易近人,时时传递一种朴素、温暖的生活态度。她把深奥的道理讲的浅显易懂,真正走进了我们的心里。他说:“孔子没有温度,只有色彩”。

  我第一次见到“国民幸福指数”一词,物质意义上的幸福生活它仅仅是一个指标。单纯依靠物质的极大丰富同样不能解决心灵的问题。“该放下时且放下,你宽容别人,其实是给自己留下来一片海阔天空。”对于我来说,大的就是工作中,小的就是家庭中,同志之间、夫妻之间,一些生活中的琐事,抑郁于胸。“胸怀无限大,很多事情自然就渺小了。”自己劝自己,想开些,何必计较那么多呢?

  面对人生的遗憾,我们要在最短的时间内接收下来,不要纠缠在里面,一遍一遍地问天问地,这样只能加重你的痛苦。如果你因为错过了太阳而哭泣,那么你也将错过星星了。

  于丹老师在论语心得中讲了一个故事:一座寺庙里供着一个花岗岩雕刻得非常精致的佛像,每天都有很多人来佛像前膜拜。而通往这座佛像的台阶也是跟它采自同一座山体的花岗岩砌成,台阶不服气地对佛像提抗—议:我们本是兄弟,凭什么人们采着我们去膜拜你?你有什么了不起?佛像淡淡地说,因为你只经过了四刀就走上了今天的`岗位,而我经过了千刀万剐才成佛。

  我读后眼前一亮,我们过去总是喜欢与他人相比,为什么你我一起参加工作,你今天如此辉煌?往往比的都是自己的缺失和他人的所得,而忽视了他人付出的努力、做出的贡献、肩负的责任、承受的压力。想得到他人所得背后的付出,千刀万剐与四刀相比相差何其大,这样比起来我的内心就平和多了,怨气自然就少了。你有你的快乐,我有我的开心,知足常乐!

  于丹论语心得的读后感 篇4

  于丹老师讲授《论语》心得别具一格。在我的心目中,孔子是一位离我们很遥远的古代圣贤,《论语》犹如高山上一颗劲松高不可攀,只可仰望而不可触及。而于丹老师仿佛是一位美味快餐的加工高手,它能把一般人很难懂的《论语》通过心得的方式来解读,似乎把难以消化吸收的食品加工成了老少皆宜备受欢迎的高档营养品。他带我们超越时空,把一位两千年前的圣人引领到了众人眼前与今人对话。

  孔子没有圣贤的架势,朴素平和、平易近人,时时传递一种朴素、温暖的生活态度。她把深奥的道理讲的浅显易懂,真正走进了我们的心里。他说:“孔子没有温度,只有色彩”。

  面对人生的遗憾,我们要在最短的时间内接收下来,不要纠缠在里面,一遍一遍地问天问地,这样只能加重你的痛苦。如果你因为错过了太阳而哭泣,那么你也将错过星星了。

  于丹老师在论语心得中讲了一个故事:一座寺庙里供着一个花岗岩雕刻得非常精致的.佛像,每天都有很多人来佛像前膜拜。而通往这座佛像的台阶也是跟它采自同一座山体的花岗岩砌成,台阶不服气地对佛像提抗议:我们本是兄弟,凭什么人们采着我们去膜拜你?你有什么了不起?佛像淡淡地说,因为你只经过了四刀就走上了今天的岗位,而我经过了千刀万剐才成佛。

  我们知道,西方国家以宗教立国,中国长期以儒学立国。孔子提倡仁爱,但他并不认为应当以丧失原则的仁爱之心去宽宥所有人的过失。《论语》告诉我们,要本着平等和理性的态度去尊重每一个人,且彼此之间要留有一点分寸,有一点地。常言道:世界是个大家庭。既然是在“家”里,就不免人各有志,人各有禀性,正如有爱茶者喜欢龙井,有爱好乌龙茶一样,不过都是求真的一种心境。“不夺其真香”,“不损其真味”,那么,还有什么不可以真心待人,真诚说话,真情做人的道理呢!

  品味人生,修身养性,其目的正是要在愉快地生活中度好这一轮回。淡泊的襟怀,旷达的心胸,超逸的性情和闲适的心态去生活,将自己的情感和生命融入自然状态,这样才无愧与祖先,也才能如孔夫子教导我们快乐地生活的秘诀那样,去找到你内心的安宁。

  于丹论语心得的读后感 篇5

  前几年,央视科教频道正热播北京师范大学于丹教授《论语心得》。我被于丹教授妙语连珠、才思泉涌的讲解吸引住了。于是我兴冲冲地买回来一本,一个不爱学习的人也开始读书了。我总觉得儒家思想、孔孟之道离我们现代人很远,这些毕竟是越千年的东西,是不是也应该与时俱进呢?是不是和我们现代人的生活格格不入呢?

  现在想一想,古代先贤们讲的一些道理,和我们当代人的生活,仍然能联系到一起,并不是高深莫测,遥不可及。正所谓的“道不远人”吧!今天把于丹老师讲的几句话拿出来跟大家分享共同学习。

  在处世之道一章中,于老师讲了一则寓言,名叫《豪猪的.哲学》。有一群豪猪身上长满刺,大家挤在一起取暖过冬。距离太远大家借不着热气觉得寒冷。一旦凑近了,尖利的刺就彼此扎着身体。经过多次磨合以后,豪猪们找到了合适的距离。在彼此不伤害的前提下,保持着群体的温度。由此我们联想到,现代人交朋友要真诚热情,互帮互助,最好能带给对方“正能量”。大可不必穿“一条裤子”“烂韭菜不打捆儿”。这样下去离“小人常戚戚”就不远了。与好朋友相处也要有个度,不要什么事情都大包大揽。看到朋友做的不对的地方,要“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我喜欢“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的祝福,更羡慕“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思念,但愿朋友之间能“一片冰心在玉壶”吧!

  当今社会,家长们把孩子的成长看做生活的全部,把孩子的学习看做头等大事。于老师讲有一种行为叫做“非爱行为”,就是以爱的名义对最亲近的人进行的非爱掠夺。比如有的父母在孩子青春叛逆期,总是念叨为了孩子放弃了进修的机会,放弃了升迁的机会。把全部的精力金钱都花在了孩子身上等等,结果怎么样?孩子“压力山大”,高考前后、大学期间出事情的还少吗?有的错误是没有机会改正的,只留下血淋淋的教训惊醒后来人。

  书中还谈到了许多孔夫子的观点言论,如君子“讷于言而敏于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等。我读了几句《论语心得》有一点点感悟。自己就像是夜晚抬头看星星的孩子,却不知道天空有多大。慢慢懂得学习才是硬道理,“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于丹论语心得的读后感 篇6

  在今天这个日新月异,竞争激烈的社会中,现实生活中的处处不合时宜,让每个人都难免会感到有缺憾和不如意感,也许我们无力去改变事实,而通过于丹对《论语》的解读,可以改变我们看待这些事情的态度,告诉我们如何用平和的心态来对待生活之中的缺憾和苦难,如何在工作中把这种缺憾转化为动力和力量,把工作做得更好更实。 我们每个人都想要建立一个大的坐标,让我们从自知之明去建立心灵的智慧,在我们每一天忙碌的间歇里面,给自己一点点心灵的仪式,而不至于像个人格分裂的演员一样不敢面对自己的内心,其实在今天这样一个后工业文明的社会里,于丹的论语读后感所想传递出的是这样一种温柔的思想力量,淡定的、清明的理念,它鼓励了我们对内心的关照,让我们有理由相信我们的理想是有根的。

  人们常说,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社会环境中朋友是最重要的,从你的朋友身上可以照见自己的影子,其实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朋友也如此,从身边朋友的身上也可以直接的反映出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好的朋友如一本好书,他可以打开整个你的世界,让你接触到外面的精彩。对方是什么样的人,你只要观察他的社交圈子,就可以看到他自己的价值取向,朋友的好坏可以影响到你的人生。

  无论是孔子的《论语》还是于丹的读后感,都说做人的'境界,君子是大家心目中理想的人格标准,君子的力量始于人格与内心。如果一个人在当今的社会中,反省自己的行为,而能够不后悔、不愧疚,要使自己做过的每件事都禁得住推敲,实在是极不容易的事情。我们无法左右外在的世界,只有让自己的内心选择能力强大,明白如何取舍,一个人内心对自己要求严格一点,对别人就会厚道一点,平时大家老说做人要厚道,厚道并不是窝囊,而是他可以包容和悲悯别人的过错,可以设身处地站在别人的立场上想问题,因此只有给予才会带给你最终的欢愉,不是说: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嘛!做人无论成功与否,能做到“不怨天,不尤人”才是君子之度。做一个最好的你自己,按照自己的社会定位,从身边做起,让自己成为内心完善的人。

  于丹论语心得的读后感 篇7

  古往今来,光阴之叹是我们看到最多的感慨。哲人眼中滚滚奔流的江河水,它不只是一种自然存在,其中流淌的还有挽不回留不住的光阴。人的一生不过是从光阴中借来的一段时光,岁月流淌过去,我们自己也就把这段生命镌刻成了一个样子,它成为我们的不朽,成为我们的墓志铭。

  每一个人都有自由去描述自己的理想,但是这一切要从人的社会化进程开始。从一个自然人转化为一个有社会规则制约的人,这就是学习的起点。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一定要一边学,一边想,一边应用。他所提倡的是一种从容地把有限的知识放大到极限的学习方式,从内心的心灵独立这个意义上来讲,真正好的学习,是把一切学习用于自我,让学到的东西为我所用。

  孔子一直在教学生一种朴素的.、简约的生活方式,先把眼前的事情做好,不要因为好高骛远而迷惑于一些伪命题。在学习的时候,先要把我们生命中能够把握的东西尽可能掌握,先不要去考虑那些遥不可及或者玄而又玄的东西。

  庄子提出,道法自然,道无所不在。比如“游”是个动词,“游”告诉我们,人想要体验逍遥,必须有一种动态的系统,也就是说,让你的生活有更多的灵动,不要让它僵死,要善于打破常规,因为在这个世界上,有一种辩证的关系,真正稳当的东西都处在动态之中。比如陀螺旋转,骑行自行车都是在动态中保持了平衡。

  我们今天的生活中,有大多数人在应对挑战的时候,感到失去了心理的平衡,那是因为世界在动,而自己没动。时代在变迁,一个人真的能做到取舍自如,以一种清楚的眼界给自己确定准则,并且以这样心游万仞的心态去调整自己的生活秩序,永远保持动态中的平衡,你就永远不会倒,你永远是行进中的自行车和旋转着的陀螺。只有当你静止下来,你才会真正倒下。

  学无止境,当所有的规矩大道已变为你生命的习惯时,你就能够做到从心所欲,这可以说是每一个生命所追求的最高境界。但是这样的一个境界看似平易,在此之前却要千锤百炼。

  学习《论语》,学习任何经典,所有古圣先贤的经验最终只有一个真谛,就是使我们的生命在这些智慧光芒的照耀下,提升悟性,使我们建立一个君子仁爱情怀的人生之道,能够符合社会道义标准,不论是对自己的心还是对于社会岗位,都是一种无愧的交代,从而形成一个民族的灵魂。

  于丹论语心得的读后感 篇8

  在这天这个日新月异,竞争激烈的社会中,现实生活中的处处不合时宜,让每个人都难免会感到有缺憾和不如意感,也许我们无力去改变事实,而透过于丹对《论语》的解读,能够改变我们看待这些事情的态度,告诉我们如何用平和的心态来对待生活之中的缺憾和苦难,如何在工作中把这种缺憾转化为动力和力量,把工作做得更好更实。我们每个人都想要建立一个大的坐标,让我们从自知之明去建立心灵的智慧,在我们每一天忙碌的间歇里面,给自己一点点心灵的仪式,而不至于像个人格分裂的演员一样不敢应对自己的内心,其实在这天这样一个后工业礼貌的社会里,于丹的论语读后感所想传递出的是这样一种温柔的思想力量,淡定的、清明的理念,它鼓励了我们对内心的关照,让我们有理由坚信我们的理想是有根的。

  人们常说,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社会环境中朋友是最重要的,从你的朋友身上能够照见自己的影子,其实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朋友也如此,从身边朋友的身上也能够直接的反映出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好的朋友如一本好书,他能够打开整个你的世界,让你接触到外面的精彩。对方是什么样的人,你只要观察他的社交圈子,就能够看到他自己的价值取向,朋友的好坏能够影响到你的人生。

  无论是孔子的《论语》还是于丹的读后感,都说做人的境界,君子是大家心目中理想的人格标准,君子的力量始于人格与内心。如果一个人在当今的社会中,反省自己的行为,而能够不后悔、不愧疚,要使自己做过的每件事都禁得住推敲,实在是极不容易的事情。我们无法左右外在的世界,只有让自己的内心选取潜质强大,明白如何取舍,一个人内心对自己要求严格一点,对别人就会厚道一点,平时大家老说做人要厚道,厚道并不是窝囊,而是他能够包容和悲悯别人的过错,能够设身处地站在别人的立场上想问题,因此只有给予才会带给你最终的欢愉,不是说: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嘛!做人无论成功与否,能做到“不怨天,不尤人”才是君子之度。做一个最好的你自己,按照自己的社会定位,从身边做起,让自己成为内心完善的人。

  于丹论语心得的读后感 篇9

  《论语》这部书,教给我们很多为人处世的方法,做人的规矩、道理,这些办法通过于丹的白语化,用许多浅显的故事,而变得懂俗易懂,看起来很朴素的语言,但在原则中透着一些变通,更简单的说:它告诉我们的是为人处世的原则。 自古就有一部《论语》治天下之说,中国的统治者也有很多人用此治理天下,在今天这个日新月异,竞争激烈的社会中,现实生活中的处处不合时宜,让每个人都难免会感到有缺憾事和不如意感,也许我们无力去改变事实,而通过《论语》的解读,可以改变我们看待这些事情的态度,告诉我们如何用平和的心态来对待生活之中的缺憾和苦难,如何在工作中把这种缺憾转化为动力和力量,把工作做得更好更实。人生百年,孰能无憾?人这一生中总会遇到这样那样不如意的事情。人首先要能够正确面对人生的遗憾,要在最短的时间内接受下来,不要纠缠在里面,一遍一遍地问天问地,这样只能加重你的苦痛,还要尽可能地用自己所可以做的事情去弥补这个遗憾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我们中国人传统的道德理想,《在论语》中孔子谈理想时,并不认为志向越高远就越好,真正重要的是一个人的内心定力与信念。无论你的理想是大是小,实现所有理想的基础,在于找到内心的真正感受,一个人的`内心的感受永远比他外在的业绩更加重要。

  人们常说,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社会环境中朋友是最重要的,从你的朋友身上可以照见自己的影子,其实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朋友也如此,从身边朋友的身上也可以直接的反映出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好的朋友如一本好书,他可以打开整个你的世界,让你接触到外面的精彩。对方是什么样的人,你只要观察他的社交圈子,就可以看到他自己的价值取向,朋友的好坏可以影响到你的人生。

  论语是道德与智慧的凝结,它是一个循循善诱的教师,又是一个正直、坦率、宽容的友人,由它可以映射着我们的道德情操、品性修养的镜子,让我们在生活中找准自己的方向。我想无论是古贤圣人还是于丹所想表达的意义在于,以简约的语言点出人生大道,让后世的子孙一一去实践,让那种古典的精神力量在现代的规则下融合成为一种有效的成分,让我们每一个人真正建立起有效率、有价值的人生,这大概就是《于丹论语读后感》所给予我们的终极意义吧!

  于丹论语心得的读后感 篇10

  假期校长布置我们全校每个人都要认真阅读《论语》,我心想,此读必是很无聊(古人的文言文多嗷口)。拿起《于丹〈论语〉心得》一书翻了几页,简单、朴素的语言读来毫不费力,不知不觉就已翻看了几十页。看罢全文一半,不能说有多大震撼,但随着阅读,感觉心灵收获了一份平静和仁爱。

  “快乐”是我从中收获到的关键词,这本书中不论是天地人之道,出世之道,人生之道,其中的真谛,无非是告诉我们怎么过上心灵所需要的幸福生活。书中将道,幸福快乐只是一种感觉,与贫富无关,与内心相连。我们的眼睛总是看外界太多,看心灵太少。孔夫子教给我们的快乐秘诀就是如何去找到你内心安宁。“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乐。”于丹老师说,颜回真正令人佩服的`,并不是他能始终保护心境的那份恬淡和安宁。“贫而乐,富而好礼者”是一种人生境界。记得有一个故事:一个老头每天钓两个小时鱼是以为生,几个年轻人问:“你为什么不多钓几个小时?”老头问:“钓了干什么?”“赚钱啊!”“赚钱干什么?”“可以买渔网,捕更多的鱼。”“捕得更多干什么?”“可以赚大钱买船,搞船队。”“有了船队又怎样?”年轻人说不出了,老头儿说,“我不愿过那样的生活,现在我每天钓两小时的钱,其他时间可以坐在海边看、晚霞,已经非常满足和快乐了,人生总会有许多不如意,甚至不合理。”于丹给我讲述的论语精华之一,使是用平和的心态对待缺憾与苦难。她说:“生活中会有许多不如意,甚至不合理,也许凭我们个人的力量无法改变,但我们可以改变自己的心情和态度。”人生有如行驶江上的船,不可能事事顺意,一定会有风雨,甚至巨浪,我们应该努力追求内心的淡定与坦然。

  有一首诗说得好,“你改变不了环境,但你可以改变自己,你改变不了事实,但你可以改爱爱度,你改变不了过去,但你可以改变现在,你不能控制他人,但你可以掌握自己,你不能预知明天,但你可以把握今天,你不能样样顺心,但你可以事事尽心,你不能左右天气,但你可以改变心情,你不能选择样貌,但你可以展观笑容。”以主动的积极的态度,融入环境,让每天有一份好心情。

  于丹论语心得的读后感 篇11

  群教活动过程中,事业部党群部组织观看国学经典系列之于丹教授的《论语心得》,让我受益颇深,其中讲处世之道时讲的“过犹不及”对我触动很大。

  于丹教授列举的豪猪相互取暖的故事阐明了在彼此不伤害的前提下,保持群体的温暖。我们在工作和生活当中,就是在不同的群体中穿梭,扮演不同的角色,其中家庭是一个很重要的小群体,成员是我们的亲属,在最亲近的人之间更易出现“过犹不及”的现象,比如溺爱和管控。

  举一个真实的个例。我的一个儿时玩伴a很聪明也很调皮,是家里的独苗,爸爸长期在外工作,妈妈对他是爱护有加。小学时,a看到邻居家的小伙伴在吃香甜的南瓜,就跑到邻居家的菜园中摘了一个拿回家吃,他妈没有给邻居讲也没有给a讲这是错误的行为,就把南瓜吃了;中学时,a爱上了街机游戏,零花钱画完后就伙同游戏玩伴去菜农的菜地偷包包菜,卖给附近的饭馆,学校接到菜农举报后把a开除了,她妈没有责骂他也没有打他;不上学后,他妈给a找了3份工作,每次a嫌累挣钱少没干多久就不干了,后伙同几个小混混到校园附近对有钱的学生收保护费,有一次收保护费时有个同学没给钱,a就把人打了一顿,被打同学的父母起诉了a,因为a未满16岁被送到少年劳教所劳教了1年。如果a的母亲不溺爱a,在第一次摘邻居的南瓜时就严加管教,正确引导,就不会出现劳教1年的后果。

  说一种普遍的现象。中国的`父母是全世界最辛苦的,他们要安排好孩子的一切。从幼儿园开始,就给孩子报舞蹈班、英语班、钢琴班、奥数班等各种培训班,花钱跨区让孩子上试验小学、重点中学,报各种补习班、提高班、培优班,让孩子上大学、读研、考博,毕业后到处托关系安排好点的工作,工作后张罗着给孩子找对象,结婚后催着要下一代,有了下一代后就开始了新的循环。在父母管控孩子的过程中,乖顺的孩子就失去了自己真正想过的生活,遇到困难挫折就会心灰意冷,严重的就会轻生自杀;叛逆的孩子就会和父母抗争,争吵、逃学、产生代沟、不愿意回家等现象比比皆是,严重的会离家出走。

  家庭应该是幸福的港湾,是一个人最愿意呆的地方,父母对孩子正确的爱应该是让孩子早日独立,自力更生。鹰把雏鹰推出巢穴才能早日飞翔,孩子只有脱离父母的保护,承受过困难挫折,经历过风吹雨打才能更好的成长。

  不管控是“放纵”,少管控是“不及”,多管控就是“过”,父母在教育引导孩子时要掌握好“度”,牢记“过犹不及”,才能让家庭这个小群体保持长久温暖。

  于丹论语心得的读后感 篇12

  于丹教授在论语心得中引用一位英国女心理博士的话说:这个世界上所有的爱都以聚合为最终目的,只有一种爱以分离为目的,那就是父母对孩子的爱。父母真正成功的爱,就是让孩子尽早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从你的生命中分离出去,这种分离越早,你就越成功。

  读到这里,颇有感触,于丹教授所提出的,正是我们中国父母最欠缺,也是最值得思考的问题,这种以分离为目的的爱我们是怎么做的`?

  长期以来,由于受中国传统思想的影响,中国父母对于孩子过分溺爱,对孩子应该做的事情大包大揽,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画面,蹒跚学步的孩子不小心摔到了,家长慌忙跑过去把孩子扶起来,而从没想过让孩子自己爬起来。还有,孩子小的时候,我们总是怕孩子把衣服弄脏,或把屋子搞乱了,什么事情都替孩子做好,甚至孩子很大了还喂孩子吃饭,我就在大街上看到一个母亲喂女儿吃馅饼,小女孩非要自己拿着吃,妈妈却怕她把馅饼弄到身上或撒到地上,偏不让她拿,这样妈妈一边喂,小女孩一边吃一边哭闹着伸手去拿馅饼。而等孩子上学以后,父母更是什么家务都不让孩子碰,为的是让孩子专心致志的学习,这时候的孩子,更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说实话,目前我的孩子基本如此,而且每次吃饭,饭菜端到跟前,甚至连稀饭都准备的不热不凉,说心里话,自己也知道这样不利于孩子健康成长,也常对孩子说,妈妈对你这么好,实际上是“害”了你,将来你到社会上,一定会不适应的,跟从小做家务的孩子比起来,你已经落后了,还不如现在就开始锻炼自己。道理都明白,但就是做不到。好在,在我家,对孩子还是非常民主和平等的,经常跟孩子探讨一些话题。

  总之,由于父母长期以来对于孩子过分的“帮助”,不仅妨碍了孩子独立意识、责任意识的培养,也不利于其健康成长,所以我国目前出现“啃老族”现象也就不奇怪了。

  总在报刊、网络上读到国外的年轻人如何自强自立的故事,比如金凯平先生博文中提到的,患有遗传性肥胖症却在年满18岁毅然脱离父母羽翼庇护的澳洲鬼妹Rebecca,以及浪迹天涯的澳洲美女Tina的故事,都是值得我们当今父母和年轻人思考的。当然,我们也没有必要去效仿国外,当孩子18岁的时候,就把他推到社会上,毕竟我们的孩子跟外国的孩子所处的外部环境有很大不同,只是希望这种从小培养孩子自强自立的意识和社会风气能够逐步建立起来,那样,离给予孩子真正成功的父母之爱也就不远了。

  于丹论语心得的读后感 篇13

  《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样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说需要的那种快乐生活。主要讲述了天地人之道、心灵之道、处事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和人生之道。书中每一个故事都告诉了我们许多人生的哲理和处事做人的道理。

  于丹老师讲授《论语》心得别具一格。在我的心目中,孔子是一位离我们很遥远的古代圣贤,《论语》犹如高山上一颗劲松高不可攀,只可仰望而不可触及。而于丹老师仿佛是一位美味快餐的加工高手,它能把一般人很难懂的《论语》透过心得的方式来解读,似乎把难以消化吸收的食品加工成了老少皆宜备受欢迎的高档营养品。他带我们超越时空,把一位两千年前的圣人引领到了众人眼前与今人对话。孔子没有圣贤的架势,朴素平和、平易近人,时时传递一种朴素、温暖的生活态度。她把深奥的道理讲的浅显易懂,真正走进了我们的心里。他说:“孔子没有温度,只有色彩”。

  我第一次见到“国民幸福指数”一词,物质好处上的幸福生活它仅仅是一个指标。单纯依靠物质的极大丰富同样不能解决心灵的问题。“该放下时且放下,你宽容别人,其实是给自己留下来一片海阔天空。”对于我来说,大的.就是工作中,小的就是家庭中,同志之间、夫妻之间,一些生活中的琐事,抑郁于胸。“胸怀无限大,很多事情自然就渺小了。”自己劝自己,想开些,何必计较那么多呢?

  应对人生的遗憾,我们要在最短的时刻内接收下来,不好纠缠在里面,一遍一遍地问天问地,这样只能加重你的痛苦。如果你正因错过了太阳而哭泣,那么你也将错过星星了。

  于丹老师在论语心得中讲了一个故事:一座寺庙里供着一个花岗岩雕刻得十分精致的佛像,每一天都有很多人来佛像前膜拜。而通往这座佛像的台阶也是跟它采自同一座山体的花岗岩砌成,台阶不服气地对佛像提抗议:我们本是兄弟,凭什么人们采着我们去膜拜你?你有什么了不起?佛像淡淡地说,正因你只经过了四刀就走上了这天的岗位,而我经过了千刀万剐才成佛。

  我读后眼前一亮,我们过去总是喜爱与他人相比,为什么你我一齐参加工作,你这天如此辉煌?往往比的都是自己的缺失和他人的所得,而忽视了他人付出的发奋、做出的贡献、肩负的职责、承受的压力。想得到他人所得背后的付出,千刀万剐与四刀相比相差何其大,这样比起来我的内心就平和多了,怨气自然就少了。你有你的快乐,我有我的开心,知足常乐!

【于丹论语心得的读后感】相关文章:

于丹论语心得07-11

于丹论语心得11-09

于丹《论语》心得12-03

于丹论语阅读心得01-11

论语于丹阅读心得03-21

于丹《论语》阅读心得11-09

读于丹论语心得03-15

论语于丹阅读心得06-04

于丹论语心得15篇04-16

于丹《论语》心得15篇0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