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读后感

时间:2024-01-11 09:26:39 心得体会 我要投稿

三国演义读后感15篇(精品)

  当仔细品读一部作品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读后感了。可能你现在毫无头绪吧,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三国演义读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三国演义读后感15篇(精品)

三国演义读后感1

  读了《三国演义》这本书,使我意味深长。《三国演义》就是四大名著之一。这本书刻画了200多个人物形象,把许多人物写得淋漓尽致,比如说:刘备、关羽、曹操、诸葛亮等。这本书主要写魏、蜀、吴三国之间发生的斗争,这本书从东汉末年一向写到晋朝那个时代。书中有几个人物让我对他们产生了很深的感受。

  首先就是刘备,从一开始的桃园三结义这个故事就让我对刘备产生了很深的感受,他十分重情义,也很有爱心,也十分的顾全大局,就拿三顾茅庐这个故事来说,刘备为了统一乱世,三次才请到了诸葛亮,他的这种坚持不懈的精神让我十分敬佩他。但刘备也有一个缺点,就就是受到打击不能控制自我,关羽、张飞被杀害后,他无法控制自我的情绪,不听诸葛亮的话,必须要攻打吴国,导致失去了一员战将,如果他当时听从诸葛亮的话,就必须能联吴抗曹。

  然后就是关羽,他一生获得了许多的战功,比如说: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华容道义释曹操等等,他为了与刘备会合,便不远千里来找刘备,斩颜良,诛文丑,结果鲁莽的张飞以为他背叛了刘备,准备要杀他,然后又看见他跟敌方打仗,这才明白。于就是关羽和张飞准备一齐去找刘备,最后最后与刘备会合,想象着那令人激动的场面,真为他们而高兴!在书中描述关羽的.一句话就是:丹凤眼、卧蚕眉、面如重枣,手拿青龙偃月刀,还有赤兔马。这样搭配,简直就是无人能敌!

  最后就是曹操,曹操就是有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他在与刘备煮酒论英雄时说:当这天下,英雄只有你我二人,刘备吓的把筷子掉在了地上,又装作害怕打雷,这才蒙混过关。他在统一魏国时,能够说就是知己知彼,百战百胜。他的策略,无不能够统一天下。但曹操生性多疑,在赤壁大战中,只就是因为周瑜的一个小计策,而失去了蔡瑁、张允那么好的将军,也导致了他们没有好的水军将领,也没能识破庞统为他带给的连环计,结果大败而归,全军覆没。最后让司马家一统了乱世。

  透过这本书,让我学到了很多:刘备教我们什么事情都要冷静对待;关羽教我们忠诚就能得到别人的信任;曹操教我们做什么事情都不要多疑。我们只要取长补短,就能战胜一切困难。

三国演义读后感2

  书,是快乐的源泉,指引我们前进的方向;书,是一条清澈见底的溪流,一年四季奔流不息浩浩荡荡地流进大海;书,是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吟诵着一首又一首奇丽的小诗;书,是知识的天空,任我自由翱翔;书,是一只辛勤采蜜的蜂,一天到晚从不停留;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教导我们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地学习和工作。所以我喜欢读书。

  最近我又拜读了《三国演义》。《三国演义》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是一部历史性的长篇小说。书中刻画了成千上百个栩栩如生的英雄人物形象,刻画了无数个军事谋略家。它描写的'主要人物有:曹操、刘备、孙权、关羽、张飞、诸葛亮、周瑜、鲁肃、陆逊等,这些人物给我留下了最深刻印象的有:曹操,他“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周瑜“心胸狭窄,妒忌心强,争强好胜”;诸葛亮“料事如神,百战百胜”;刘备为“复兴汉室天下,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战神关羽“威风凛凛、智勇双全、战无不胜、攻无不克”;赵云“赤胆忠心,骁勇善战”……可我最喜欢的两个英雄人物是诸葛亮和赵子龙。

  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是个忠臣。一生谨慎,鞠躬尽瘁,他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足智多谋,非常善于用计:“草船借箭”、“借东风”、“三气周瑜”和“空城计”等故事家喻户晓。赵云对刘备忠心耿耿、骁勇善战,在“单骑救阿斗”中,赵云一个人杀了魏国好几十个猛将,为自己和阿斗杀出了一条血路,最后他们都胜利地回到了刘备身边。

  我佩服诸葛亮,因为他足智多谋、智者风范,为三国的鼎立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我多么希望自己像诸葛亮一样拥有无穷无尽的知识,我更知道要像诸葛亮一样,只有脚踏实地的努力学习才有像卧龙先生一样的聪明才智;我还佩服赵云,因为他那威武勇猛、百战百胜令多少男生梦寐以求,他忠义双全的高尚品质永远是我们学习的榜样。读书能让我们学会做人,学会生活。

  书在我们心中,她是一位位孜孜不倦的老师,一群群心灵高尚的朋友,一盏盏人生的明灯……一本好书会使人开阔视野,陶冶情操……我愿与书相伴。

三国演义读后感3

  中国的历史中总是刀光剑影、冷枪暗箭、防不胜防,而西汉末年的三国时期正好是一个典型的.代表。

  刘关张桃园三结义,接而破黄巾,救董卓。经过几次辗转征途,先后成为汉亭侯、皇叔、徐州牧。袁绍、袁术经过官渡之战,实力大减,其子孙后代争权夺位,先后被曹操所灭。江东历经孙坚、孙策稳固了政权。刘备三顾茅庐请出孔明,养精蓄锐。曹操南下,火烧赤壁、败走华容。刘备取得荆州,孙刘两家合作告终。周瑜巧施美人计,结果赔了夫人又折兵。周瑜又用假途灭虢之计,不料被孔明识破,生气过度,一病不起,最终被气死。孔明又攻下益州,收服了马超。曹操病逝,曹丕接魏王之位。诸葛亮六出祁山,在最后一次被司马懿拖住,进食极少,结果“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蜀国姜维九进中原,都以失败告终。司马懿之子司马昭篡位,改国号为晋,先灭蜀国,后亡东吴,一统天下,建立了晋朝。200多年历史的西汉王朝终究灭亡了。

  诸葛亮善待百姓,在百姓中威望极高,死后,各地都建起武侯祠,每年香火不断。这时当时皇帝才有的特权。尽管后主每次都派军队去拆毁,可是,百姓又总在军队走后重建。后主不得不破例允许祭拜诸葛亮,后代皇帝也都去祭拜这位军事奇才。“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三国时期名将奇才辈出,每一位皇帝都招贤纳士,尊重人才。每一位都尽心尽力,报效自己的国家,为国出力。刘关张三人情谊十分浓厚,都视对方为自己,这种仁义宁人挥泪如雨。南蛮孟获,要不是他浪费孔明的生命,天下又归汉朝啦!关羽心高气傲,才丢了荆州,又损兵折将,还被人杀了。张飞脾气暴躁,爱喝酒,还痛打士兵,结果竟被自己的手下杀了。刘备太重感情,居然动用了80万大军讨伐东吴,却落了个“火烧连营八百里”的下场,最后病死在白帝城。总而言之,没有关羽的失败,刘张二人也不会死,80万大军也不会灰飞烟灭。

  刘备乃一世豪杰,曹操则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孙权是一位依赖文武百官的皇帝。三位之间你争我夺,却被司马昭一举拿下。真是相当的悲惨啊!

三国演义读后感4

  《三国演义》是一本杰出的古典小说,经由罗贯中之笔。书中描写了从东汉灵帝到晋武帝一统天下的故事。着近百年的政治集团相互争斗,给百姓造成的灾难,在这本书中充分地体现出来。塑造了数以百计地历史人物,最为著名的有:仁君刘玄德,义绝关云长,智绝孔明和奸绝曹操。

  我认为这数百种人物形象中,奸绝曹操最为经典,他集多疑、残忍、狡诈、虚怀若谷、克制自我、体恤民情、团结部下为一体。“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是对他最真实德写照。如:他杀了吕伯奢全家只因为他怀疑杀牛的吕伯奢要捉拿他。但残忍而又多疑的他却能够体恤民情,在一次行军中,下令全军不许踩踏农田,当时正是秋收时节。他也能够知人善用,广纳闲士,当关羽投降以后,曹操用赤兔马、钱财换取了关羽的忠心。同样,曹操知道司马氏日后一定会威胁到自己后代子孙便弃置不用,但最终他不想发生的事情还是发生了,司马炎费了曹奂,自立为帝。有诗为证“魏吞汉室晋吞曹”上演了一出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好戏。

  曹操不仅是一个奸雄,他还是一个文学家、军事家。他的很多诗句都很著名,比如“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等。作为一个军事家,他叶枝到行军作战粮草为上的`道理,在书中,他先抢或是烧了敌人的粮草然后再作战,这样他往往会取得胜利。

  在三国中我最喜欢诸葛亮,他的智谋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让我更为敬佩。他在吴国舌战群儒,说服孙权共同抗击曹操。如果要将三国兵器排名的话,第一名的不是关羽的青龙偃月刀,也不是吕布的方天画戟,而该是诸葛亮的智谋,他将曹操的一员老将说死马上,又七擒孟获,他所制造的木牛流马更是一绝。同时他还有丰富的天文地理知识,从他借东风和草船借箭可以看出来。至于他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在斩魏延的战役中则体现地淋漓尽致。但是诸葛亮再怎么料事如神,他还是人,诗人就有犯错误地时候。再伐魏时,他重用了书呆子马谡,造成街亭失守。这也使得他的形象更加丰富。

  同时,《三国演义》再战争描写方面可谓时气势磅礴,如赤壁之战。小说不仅写战争也写了政治和外交,使得全书更加丰富。

  《三国演义》是中华文化瑰宝,也有其消极的一面,因此我们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三国演义读后感5

  读了《三国演义》后我认为刘备这位君主,自称有仁爱之心,其实不然。打着匡扶汉室的旗号招摇撞骗,如果他真的能统一天下,会把王位让给汉帝吗?一定不会。刘备的野心大,但他志大才疏学识浅,好感情用事,在许多问题上用感情代替了政策。他善于笼络人心,靠诸葛亮才打出三分天下有其一的伟业。

  赤壁之前,他为了壮大自己的事业才不得已带上群众。还骗得赵云对他死心塌地。赤壁中,孙权全力抗击曹操,而刘备带他三万士兵多的`不知哪里去了。赤壁后,孙权自己拿下荆州,刘备这时站出来,大言不惭的要一半荆州土地。之后毫不犹豫又拿下同是有皇亲的刘璋的益州。他自己不如曹操可以自己打出一份天下,也不如孙权可以巩固自己的天下。更是说出老婆如衣裳,那样看不起女性。为什么还要支持刘备?

  而且他好感情用事,这是刘备的最大缺点,因为想报二弟关羽被东吴杀害之仇,置江山社稷於不顾,不听诸葛亮等谋臣的劝阻,贸然负气出兵,结果被东吴打得大败而归,自己无颜再回成都见诸葛亮和文武百官,死在临近湖北的四川省东部奉节县东的白帝城。

  二是这个人不能区分主次矛盾,因此导致了失败。三国时期,荆州失守,蜀军进攻东吴,被东吴将领陆逊火烧连营七百里,打得大败,其原因就在於刘备没有区分与处理好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的关系,在谋略中没有抓住主要矛盾。诸葛亮在《隆中对》中所确定的战略方针是“东联孙吴,北拒曹操”,曹刘是主要矛盾,孙刘是次要矛盾。孙刘的矛盾是统一战线内部的矛盾。所以当孙权数次讨荆州时,诸葛亮总是一再推诿软磨,而不硬抗,直到最后才让出荆州的部分地方。刘备不了解这一点,派了根本不执行“以联吴为根本、争夺荆州要有理有节”方针的关羽去驻守荆州。

  刘备见关羽被杀,荆州丢失,遂起兵攻打东吴,众臣苦谏都不听,实在是因小失大。正如赵云所说:“国贼是曹操非孙权也,且先灭魏,则吴自服。”诸葛亮也上表谏止说:“臣亮等切以吴贼逞奸诡之计,致荆州有覆亡之祸;陨将星於斗牛,折天柱於楚地。此情哀痛,诚不可忘。但念迁汉鼎者,罪由曹操;移刘祚者,过非孙权。窃谓魏贼若除,则吴自宾服。愿陛下纳秦宓金石之言,以养士卒之力,别作良图,则社稷幸甚!天下幸甚!”可是刘备看完后,把表掷於地上,说“朕意已决,无得再谏”,决意起大军东征,最终导致兵败身亡。

  所以我们不要学习他好感情用事,不能区分主次矛盾。

三国演义读后感6

  掩饰真理是卑鄙,因害怕真理而撒谎是怯懦。———题记

  今年寒假,由于疫情肆虐,我们只能待在家里,这就给我们阅读课外书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机会。而我便阅读了《三国演义》这部名著,其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诸葛亮舌战群儒。

  诸葛亮来到东吴后,与东吴群臣会面,由于诸葛亮坚持抗曹这一真理,受到东吴群臣一致反对,接连以理相博,诸葛亮在这种环境下仍然对答如流,充分运用自己上知天文,下晓地理的知识实属让我惊叹。说实话,在读到这一段时,我真替诸葛亮捏了一把冷汗,虽然之前多多少少听闻过诸葛亮过人的才干和浩如烟海的知识,但是仍然心怦怦直跳。其实,诸葛亮的成功不仅在于他的学识,还在于他坚持真理的信念,及他过人的胆量。

  在16世纪,那个科学家还未被普遍接受,那个牛顿还未出现,那个教会信仰还处于统治时期的时候。有两个坚持真理的人:一位是哥白尼,他的著作《天体运动论》上的.观念已被现代人普遍接受。可在当时,由于哥白尼的观念沉重地打击了教会的宇宙观,教会就疯狂打压他,弥留之际他才有机会摸了一下书的封面。另一位是布鲁诺,他把哥白尼的学说传播到了欧洲各地,遭到了教会的追捕,最后在广场上被活活烧死。

  反观我自己,不敢坚持真理,多个人用异样目光瞧着我,我就对自已产生了动摇,在一次数学课时便能体现出来。

  一次,数学老师让我们做题,说要抓个故意做得慢,拖延时间的典型。只见同学们立刻奋笔疾书,笔“喳喳”的声音和翻书声络绎不绝,同学们时不时抬头看题,我也不甘示弱,聚精会神地做题。不一会儿,我就做完了。我本想瞒天过海、偷梁换柱,不想这么快上交做题纸,谁知老师那如探照灯般眼睛瞬间锁定我,不慌不忙地走了过来。我的心使劲一颤,连忙低下头,装作还在写的样子,结果还是纸包不住火。老师说了句“快点”,我的心瞬间像掉进了冰窟里,凉了半截,只好乖乖交出做题纸,还看到了同桌幸灾乐祸的笑容。为什么我这么害怕呢?因为前几个被老师投到大屏幕上的作业惨不忍睹。万一我错了这么多,那我这个数学课代表岂不脸面尽失?结果同学们说我第一个题就错了,当场给我打了一闷棍。我自己瞬间就没自信了,还好老师看了一下,说我做对了,真是有惊无险。

  通过这件事,我明白了不能盲目听取别人的观点,坚持自己的真理,才能有更好的出路。我们要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但不能因此扰乱自己,正如一句话所说:“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中。”

三国演义读后感7

  三国演义,顾名思义,演义出了三国人的情怀;演义出了改朝换代的悲切,浩荡而不可阻挡;更演义出了国家兴亡,人民生活的规律。

  让我感触最深的就是曹操。‘治市之能臣,乱世之奸雄’说的就是他。这可以充分说明,他不失谋略,也不失一颗为国家热衷效劳的心。可惜,这个时代不需要他的这颗火热的心。从此,他便化为枭雄:胜官渡,斩吕布,夺北上,成就一方英雄。从一个能臣,再到一个奸雄,这让我感触颇深。他也也许不是一个好人,但他曾经肯定要做一名好人,可惜,时代辜负了他,他也辜负了时代。这种人,可憎;可恨;可爱;可惜。

  除此之外,诸葛亮的计谋和忠诚也让我感触颇深。赤壁借东风,空城骗司马皆是他的聪明体现。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是他忠诚革职的表现。他就是一心一意的做自己当做的事,从不做生分的事,也不做愚蠢的事,他就是他,生命中不一样的烟火。他让我学习到了聪明才智并不是一个优秀的人的体现。美好的道德,坚贞的品行等等才是成为一个优秀的人的必要因素。这便是我从他身上悟到的学到的。

  关羽更是不必说,忠诚,武艺高强。但是,他的傲慢却是毁了他。从一开始就存在的自大,从未改变。一开始变会反驳徐庶的话。直到后来的依旧反驳诸葛亮,是他傲慢无知的表现。而这也是他被杀死的缘由。但是,能从单方面来评价他吗?显然是不行的。他刮骨疗伤,是他硬汉,坚强的表现。他在华容道放走关羽,是他知恩图报的表现;他温酒斩华雄,是他英勇强大的表现.....总之,他是一个拥有许多优点以及缺点的人。但这,也是他独特鲜明特点的精彩。这是属于一个人物的精彩。无论世间怎么评论他,他依旧是那个红脸关二爷。

  三国演义中的所有人物,形象既是模糊的,又是鲜明的'。他们的许多方面是相同的,却又各有自己的独到的特点。比如刘备,就以德为居;曹操以奸为本。但是他们无一不是叱咤一方的枭雄。这,也许是他们的共同特点:

  这一部小说,绘尽了许多人的无奈,辉煌,得意,说是一部集兵书,人情,历史为一体的佳作。我们的人物思考,可以建立在其中,深思社会发展的规律,体会世间变化的沧桑。

三国演义读后感8

  《三国演义》为中国四大名著之首,故事描述东汉末年,黄巾起义,天下大乱,诸侯割据。董卓废少帝,拥立献帝,独掌朝政。曹操与各路诸侯会师讨伐董卓,后董卓被吕布所杀。曹操趁势迎献帝迁都许昌,挟天子以令诸侯。官渡一战曹操大败袁绍,统一了北方。几经周折的刘备,三顾草芦终得诸葛亮出山相助,遂联合东吴孙权,赤壁一战大败曹操,形成了三分天下之局面。后孙权为夺回荆州,与曹操结盟。刘备难敌孙曹联军,关羽张飞亦相继战死,刘备病逝白帝城,临终托孤于诸葛亮。诸葛亮六出祈山欲收复中原,惜最后病殁五丈原。后主软弱无能,终为司马氏所灭。魏自曹睿死后,政权落入司马氏手,司马炎废魏帝自立,建立晋朝。280年,西晋灭吴,三国归于一统本片气势磅礴,真实地再现了三国时期战事连绵,哀鸿遍野的战争场面及人才辈出、各领风骚的英雄时代。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曾数次为古人的智谋所折服。其中最让人叹服的便是此书中的三绝:智绝——诸葛亮,义绝——关羽,奸绝——曹操。

  诸葛亮,诸葛亮熟知天文地理,能文能武,足智多谋,而且一生谨慎,鞠躬尽瘁。他火烧新野,借东风,草船借箭,三气周瑜,智料华容道,巧摆八阵图,骂死王朗,七擒七放孟获,空城计,七星灯,以木偶退司马懿,锦囊杀魏延,当之无愧为智绝。

  关羽,他降汉不降曹、秉烛达旦、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古城斩蔡阳,却又在华容道义释曹操。他忠于故主,因战败降敌,但一得知故主消息,便不知千里万里往投,义绝便是如此。

  曹操,一个令我又爱又恨的人物。他集功罪于一身,也集褒贬于一身。既是扫荡群雄,逐步统一北方的英雄,又是残酷镇压农民起义的凶手;既是恢复和发展社会生产的功臣,又是“所过多所残破”的`罪人;既是善于广泛收罗.人才,“不念旧恶”的创业之主,又是奸诈忌刻,随意置人于死地的不义之徒,当真是奸雄。

  《三国演义》中还有许多令我敬佩的角色,许多令我惊叹的故事,更有无数值得我学习的智谋与道理。读这本书,我仿佛置身于那个时代,经历了当时悲壮的战争。总之,读此书,我受益匪浅。

三国演义读后感9

  最近,我读了《三国演义》这本名著,就被这本书里的情节所吸引。里面的人物性格鲜明,特点迥异。但是,令我印象最深刻的人物莫过于周瑜了。

  周瑜虽然很聪明,他的智商也并不比诸葛亮低,但是,他的妒忌心很强,这,才酿成了大祸。在《草船借箭》中,他千方百计地阻挠诸葛亮,在背地里不让诸葛亮成功借到十万支箭,可后来,诸葛亮凭靠他的聪明才智、神机妙算成功借到了十万支箭,周瑜心生妒忌,可正是因为他的`妒忌心,原本一个聪明的人,最后却并没有什么成就。

  在我们的身边,也有很多这样妒忌心强的人,别人的成就比他好,他就对那个人产生了妒忌心,把精力都放在应该如何拉下比他强的那个人身上了,可最后却一事无成。

  我看到过这样一个故事:有两个人,她们原本是一对很要好的闺蜜,一个叫高独美,另一个叫林道慧,高独美的成绩很好,比他们班第二名的成绩还遥遥领先;而林道慧的成绩却总是在最后几名徘徊,她们总是在上课时讲一些有趣的事情。新学期的第一天,她们班新转了一位语文老师,在第一节语文课上,语文老师让同学们写一篇作文,自由发挥,主题不限。没过多久,同学们都写好了,交给了老师,老师第一眼看到的就是高独美那带着文艺范的漂亮字体和生动的内容,语文老师满意地点了点头,面带温和地让高独美走带讲台上去读她的作文。她读得娓娓动听,同学们也都侧耳倾听。而语文老师改的下一本是林道慧的,老师一看到林道慧那歪歪扭扭的字,就把她叫了过去,厉声呵斥道:“你的字怎么这么差!你跟人家高独美比比,简直就是天壤之别啊!好好跟她学着点!看看人家的字!”林道慧听了,心里很不舒服,总觉得高独美是故意把字写得好些,夺得语文老师的欢心。就这样,她开始慢慢地对高独美产生了妒忌心……高独美也感受到了林道慧和她的疏远,几次想和好,可林道慧都会误解为她是在拉拢关系,她的妒忌心也就更重了,整天想着她该怎么把高独美的成绩拉下来,让高独美出丑,而让自己“华丽丽地绽放”。最后,高独美成为了一个大公司的总经理,而林道慧呢,她却一事无成……

  显而易见,妒忌心的危害是很严重的!与其妒忌别人,还不如把妒忌转为崇拜,好好想那个人学习,说不定自己可以超越那个人!(指导老师施巧玲)

三国演义读后感10

  《三国演义》是元末明初小说家罗贯中所著,是我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是我国古代的文学艺术精华,作为一个中国人,我自然读过这本书,这本书里的许多情节都把我吸引住了,如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关羽过五关斩六将,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等诸多精彩情节,令人回味无穷。其中也自然有一些让人惋惜的地方,比如关羽大意失荆州和败走麦城的情节。

  当时,关羽镇守荆州,并派出大量重兵把守荆州,以防吴国大将吕蒙前来攻城,这一举动使得想要偷袭荆州的吕蒙十分头疼,这时陆逊献计,让吕蒙假装生病退位,让陆逊来暂时当总司令的职务,以迷惑关羽,让他轻敌从而进攻。吕蒙欣然接受,果然,关羽听说敌军总指挥官为陆逊时,开始骄傲自大起来,认为陆逊不过是平庸之辈,从而放松了警惕,还派出一部分兵力去支援刘备,从而被陆逊发现了机会,集中兵力攻下了荆州。

  关羽在荆州失守后,逃到麦城,仍然骄傲自大,认为荆州失守纯属偶然,此时吕蒙的部队早已包围了麦城,仅留一条路,使关羽逃出,并在路上两次设下伏兵,关羽果然不出吕蒙所料,从北门突围,有人献计从大路逃出,但关羽听不进任何意见,固执地认为大陆上定有伏兵,坚持从小路走,结果数次遇到伏兵,最后被绊马索绊倒,和儿子关平一起被吴军所获,后宁死不投降,都被敌军所斩杀。回顾关羽的生前事迹,过五关斩六将,鸿门宴,斩颜良诛文丑,其一生好不辉煌,关羽不但打仗勇猛过人,并且有谋有略,机智过人,但他的结局却如此悲哀,是什么导致这一代名将失败的呢?在我看来关羽真正落败的'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骄狂。

  何为骄狂?说白了,就是骄傲自大,目中无人。纵观中国历史,骄狂的人一般都没有什么好下场,大都是像关羽一样的结局,如项羽,石亨,朱高煦,王保保等人,都是过于骄狂,输掉了整一个局面,在我们的身边,或许就有这样的例子。就像我,我也有过骄狂的时候,那时正好是我刚步入初二,学校在开学时来了个入学测验,那时我并没有觉得这次考试没有多少重要的,所以并没有在意,在考试的前一天没有认真复习,考试的时候也没有认真审题,结果这次跌处了一百名,只有一百三十六名,父母和老师都大为气恼,我也觉得很失望,这就是骄狂的代价,是我亲手孕育出了这粒苦果,也让我体会到了骄狂这粒苦果的滋味。

  读了《三国演义》这本书,令我感触良多,其中最令我感叹的还有许多情节,这本书中还有许多精彩片段,最后,我要提醒读者一句话:人生莫要娇狂,否则是会吃苦头的!

三国演义读后感11

  初读《三国演义》,我就被那紧扣心弦的故事吸引了,废寝忘食地在这本书中遨游。书中的每一个情节都具有历史意义,每一个故事都教会我不同的道理,每一个人物都牢记于心。我感觉这本书仿佛有魔力似的,读着读着便沉醉了,沉醉于那紧张的战争中,沉醉在诸葛亮的妙计中。如果说钻石黄金是珍宝,那《三国演义》就是稀宝,钻石黄金只有华丽的外表,却没有实际用处,而《三国演义》虽然只是一本书,却教会我很多东西,同时激励了我。

  当我读到刘、关、张桃园三结义时,心里觉得很舒服;读到刘备为掩护子民成功离开,而牺牲太多士兵,败给曹操,我和他们一起愤怒,同时也为刘备爱民之心感到佩服;读到诸葛亮为刘备出计谋,把曹操打得落荒而逃,觉得十分痛快,并要学习诸葛亮的聪明才智,遇事冷静的态度。

  我最喜欢的片段是诸葛亮的草船借箭。诸葛亮利用自己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知己知彼,“借”走了曹操的十万只箭。看来,无论和谁比赛,都要先掌握别人和自己的现状,再根据别人的情况,利用自己的`智慧,制造计划,准备好一切。

  其实,刘备之所以能战胜曹操,并不只靠聪明的人和他手下的猛将,还靠支持他的子民,这都是曹操没有的。曹操虽有八十万兵马,但一半都是俘虏,大多数都不服他,所以,一有什么情况,他们就会兵荒马乱。深得人心真得很重要,如果一个人利用自己的权利威胁别人,那有谁会支持他、信赖他呢?

  我曾是一个失败的班长,我的状况和曹操一样,做的事都只顾自己,没考虑到别人,班里的事,总叫别人去做,利用特权欺压别人,大家只是表面服我,可心里肯定不服我。读了《三国演义》,我反省了一下自己,发现自己错了,我下定决心,一定会改正的,我要学习刘备,无论做什么都要顾虑到别人。

  《三国演义》之所以能成为中国四大名著之一,我觉得是因为书的情节吸引人,具有历史意义,最主要的是,它能使我们随着故事的“潮起潮落”而心情起伏不平。

  读完了厚厚的《三国演义》,我明白了做事要动脑筋,不要盲目地做决定。失败了也不要心灰意冷,所谓“失败是成功之母”重新振作,再作打算,就算要重新开始,也要努力,努力过后,一定会成功。

三国演义读后感12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随着着熟知的开篇词,我徜徉于三国乱世的海洋中深深沉醉。《三国演义》的主要构成是一次次战争,线索是一条条计谋,主角一位位主公。让我感到战场上刀光剑影的同时更能领会到军事家们彼此之间富于智慧的谋略。让我最记忆犹深的是其中最的三绝——“智绝”诸葛亮,“义绝”关羽,“奸绝”曹操。看到书中关于他们的文字,一个个人物从书中走来,不断鲜活了起来。

  诸葛亮,估计是整本书里面最有名的人物了。在我还没有正式读的时候就已经听到了很多有关他的故事。自从对刘备讲述了隆中对,被三请出山以来,几乎全部的'谋略都由他策定实行。火烧博望坡、火烧新野、火烧赤壁造就了“新官上任三把火”的传奇。特别是赤壁一役,就是他“借”来了东风,助周瑜大破曹军,书中都有诗为证:“不是孔明施妙计,周郎安得程才能?”。一句,立马较出了两者间的高低。千古名计——锦囊妙计成功的帮忙刘备摆脱了东吴,回到荆州。之后荐庞统,取汉中都是他立下的汗马功劳。

  刘备死后托孤给他,他也倾尽了心力扶持刘禅。七擒孟获成功招降了蛮夷,守卫了边疆;六出祁山,险些成功,给予曹军巨大打击。用空城计退过敌,死后遗计吓走司马懿,借

  刀杀魏延。其余的制作制作木牛流马更是小事。智绝称号,当之无愧!

  关羽,以一身的义气闻名于三国。最的莫过于过五关斩六将和华容道义释曹操二事了。一骑绝尘,千里寻主,不背那时兄弟盟约;华容道上,义释曹操,还尽当初未断情谊。如此一位忠肝义胆、义薄云天的英雄,死后被后人封神为武圣也并不为过。

  最后,就是三国乱世最的奸雄曹操。年少时,旁人就有一句评价,随着他走完了整个东汉末年“子治世只能臣,乱世之奸雄”。他既有灭吕伯奢一家的心狠,又有宽恕许渚的仁慈。挟天子以令诸侯,哪个可争锋?青梅煮酒论英雄,并不是狂言。官渡一役,他处于弱势只因其求贤之性得了许攸,火烧乌巢,战败袁本初,平定了长江以北。即便有赤壁一败,他也能飞速从打击中走出来,汲取教训,挑拨孙刘两家。纵观其一生,有人说他奸诈狡猾,有人说他审时度势。但无论大家如何评价,逝者已矣,留下的只不过无尽的遐想。这可能是《三国演义》所有人物具备的共性,更是整本书的魔力所在。

三国演义读后感13

  最先知道《三国演义》是去年暑假,爸爸妈妈带我去成都玩,看变脸演了桃园三结义,很是喜欢。回来就去图书馆借了绘本的《三国演义》看,当时我还没上小学,认的字也不多,都是爸爸妈妈读给我听。今年我已经是一年级结业的小学生了,前两天去图书馆又借了儿童版的《三国演义》,这次不用爸爸妈妈帮忙,我也可以自己看了,看不懂的地方再问大人。看完后印象最深刻的就是里面的人,到最后都死了,而且本来他们都很历害,是统领千军的将领,但最后死的都让我觉得很不值得。妈妈说“历史就是个大舞台,他们顺应需要上来演完了自己精彩的戏就要退场,可惜确实退得不太漂亮,但这并不影响他们成为著名的历史人物”!我记住了几个人怎么死的`就写下来。

  诸葛亮:三国里最神机妙算的人,关于他的精彩部分太多了,可是他日夜操劳,积劳成疾,病死在六出祁山的军中。他就是太操劳了,什么都要管,才54岁就死了,好可惜!

  关羽:温酒斩华雄、过五关斩六将、单刀赴会,刮骨疗伤都是他的精彩。可是他却因为大意丢掉了荆州,最后败走麦城,还因为太自负中了埋伏被捉去砍了头。妈妈说他太骄傲了!三国里我最喜欢的就是他和诸葛亮了,他要是小心一点,最后还可以多打几场胜仗。

  张飞:因为关羽的死,张飞很悲伤,日夜大哭,血都哭了出来。天天喝酒说要给关羽报仇,脾气本来就暴躁,后来还老是鞭打士兵甚至打死。最后他打了两个将领,还让他们三天内做出足够的白旗白甲,说是要给关羽挂孝出征,结果这两个将领怕完成不了任务被杀,就趁他酒醉睡着,把张飞杀了,带着他的人头去投奔东吴了。

  刘备:我觉得刘备没什么本事,不过妈妈说他有用人的大本事。他本来因为关羽的死就伤心,听说张飞的死,就带着七十多万水军去攻打东吴。开始取得了胜利也报了仇,但是他不肯罢休,想完全消灭东吴,还骄傲轻敌,结果被陆逊火烧连营。虽然被赵云救出退到白帝城,但因为心情不好又得了风寒就病死了。

  最可悲的是曹操,得了脑瘤,不听华佗的建议进行医治,还怀疑华佗并杀了华佗。结果最后自己也病死了。

  其它还有好多人,我都不知道了,因为我的书上也没讲,妈妈说等我大一点看全版的《三国演义》就都知道了。以后我还要看三国,特别是赵云和吕布我要知道他们是怎么死的。

三国演义读后感14

  滚滚长江东逝去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几次读过三国演义,都被它深深打动,里面的那股英雄气,那种大义凛然,总是让我感慨万千。但是,我最喜爱的,不是关羽的忠心耿耿,也不是张飞的勇猛无敌,而是诸葛亮的忠心。换句话说,就是他为报刘备知遇之恩,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令我敬佩。

  素有“伸大义于天下”的雄心壮志的刘备,在历经坎坷、饱尝忧患之苦后,不惜屈尊降贵,三顾茅庐请出了诸葛亮,对这位贤人是倍加尊敬,给其极高的待遇。“待之如师,食则同桌,寝则同榻”,并且说“吾得孔明,犹鱼之得水也”。的确,有了孔明“这潭深水”,玄德“这条大鱼”就活了起来。孔明遇上刘备,也就实现了“凤遨翔于千仞兮,非梧不栖;士伏出一方兮,非主不依”的强烈愿望。特殊的恩遇加之这种强烈的愿望,注定诸葛亮在有生之年只能竭忠尽智,誓死效忠蜀汉政权了。

  刘备三顾茅庐请出了诸葛亮,孔明先生对刘备也必有感恩之心,它主要体现在后期。在刘备病死白帝城后,先主托付蜀国于诸葛亮,孔明为报先主之恩,愿鞠躬尽粹。

  刘备死后,吴国孙权派人和蜀国解除联盟,诸葛亮派邓芝去说服孙权,说服成功,蜀吴联盟,全力征讨魏国。

  南中之战,诸葛亮七擒七获孟获,火烧藤甲兵,南中统一,解除后患之忧,全力征讨魏国。

  诸葛亮再次上书,奏出师表,先后对北方的魏国进行五次征讨,并无分胜负,最终因诸葛亮积劳成极,病死五丈原,吩咐后事,姜维为大都督,继续北伐,共征讨11次,大大消耗蜀国人力军力,后又因为黄皓对刘禅说三道四,姜维北伐未成,导致蜀国灭亡。

  最可以体现它的感恩之心的是他在刘备死后,刘禅阿斗昏庸无能,无论是从民意上,还是从理智上,孔明都应该继承皇位,光复汉室,况且刘备死前曾说过“若吾儿可辅,则丞相辅之,若吾儿不可辅,丞相可取而代之。”可即使刘禅是个扶不起的阿斗,他还是辅佐他,最终死在了北上伐魏的路上,当时蜀国的军政大权,都掌握在诸葛亮手中,他若想称帝易如反掌。他没有称帝的原因正是对刘备知遇之恩的.一片感恩之心啊!

  纷纷世事无穷尽,天数茫茫不可逃。诸葛亮最终虽落下了个悲剧的结局,但是他的感恩之心,在教导的后世的人们,让人们做一个有感恩之心的真英雄!

三国演义读后感15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三国演义》读后感-牛俊翔。我是一个喜欢阅读的男孩,读一本好书或名著常常让我忘乎所以。

  最开始读书其实是因为那是百家讲坛开讲三国,故事真是好听极了,有些时候我爸爸也学着里面的教授讲几段。可惜我不是每次都能听到,但是没听到又没有办法补救,只能是遗憾了。

  后来,我对书的渴望一日大过一日,干脆拿起一本《三国演义》,靠自己的一知半解读了下去,居然越读越懂。尽管有时候会遇到不认识的生字,可我依然是读的有滋有味。

  其实我读书也不是那么顺利的。比如我第一次看到关羽死了,就哭了一场,把书扔下去了;下个星期把书又拿起来紧接着读到了张飞死了,闹了一场,又把书丢下去了;后来读到了诸葛亮"出师未捷身先死",我就"长使英雄泪满襟"了。至于什么时候读到结局,自已已经记不清楚了。

  因为看三国演义的关系,我对章回小说产生了兴趣,对于那本《水浒传》我简直是着迷了。虽说水浒传一共描述了一百单八将-人物众多,可因为每个人都有其独特的一面而爱不释手,这也许是我对水浒传情有独钟的地方。

  后来,功课紧张了,没多大时间看课外书了,而章回小说都特别长,全看完需要很长时间,于是我开始接触了短篇小说《聊斋志异》。其中的故事大都较短,可以随时拿起随时放下,大大方便了我的阅读。

  书籍是一眼智慧的清泉,它能洗濯心灵。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更能参悟天地。我亦相信,读书不仅能让人拥有渊博的知识,还能让人陶冶性情,益人心智,发人深省。开卷有益,我读过的书并不多,可我仍然感觉读书是生活中的'一件乐事。就像和一个充满睿智的朋友谈天,从这些书中让我懂得了很多做人处事的大道理,正如阿巴斯·阿卡德所说,阅读是个体生命的扩展。的确,只有读书才能使人在有限的生命历程中,感受到世界的博大,感受生命的久远。我愿用读书来充实自己的生命。

【三国演义读后感】相关文章:

三国演义的读后感04-05

《 三国演义》读后感01-08

《三国演义》的读后感01-17

初二三国演义读后感02-08

(经典)三国演义读后感08-03

[经典]三国演义读后感08-05

[经典]《三国演义》读后感08-24

《三国演义》读后感[经典]08-08

三国演义读后感(精选)08-09

三国演义读后感(精选)0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