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建构儿童的科学——探究过程导向的科学教育》

作者:聚优时间:2017-02-05
太仓市浏河幼教中心 王芳
[成书背景]
大卫.杰纳.马丁[美国]从事幼儿园到大学的科学教育工作30多年,他的亲身经历表明:只有自己做的科学才是他们真正学到的科学。通过询问自己感兴趣的问题、通过在开放性的探究活动中应用科学过程来探索问题的答案、通过将新经验于他们在形成个性化的建构意义时已拥有的信息有机结合,来学习科学。这正是建构主义的精髓:根据个人已有的经验于看法建构自己的知识。

《建构儿童的科学——探究过程导向的科学教育》一书,2006年5月,由杨彩霞翻译、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发行,属庞丽娟主编的《国际科学教育新视野译丛》中的一本。
 
[内容摘要]
全书共分24章。第1章主要探讨了若干基本问题:科学知识的不断“爆炸”,导致出现教师不可能知晓活动中出现的所有科学知识的现实情况;科学过程的作用;科学教育的目标,即让儿童以类似于科学家进行科学研究的方式一样“做科学”;儿童实行对知识和思考的自主权。这一章为教师扎实、成功地研究早期儿童科学教育的方法奠定了基础。
第2—14章分别介绍了12种基本科学过程与综合科学过程。观察、分类、交流、测量、预测、推测是科学探究的基础,所有的科学探究都依赖于调查者仔细、准确、恰当地实施这些基本科学过程的能力。在调查因果关系或者探讨各种不同现象之间的关系时,必须使用更有深度和更成熟的综合科学过程: 识别和控制变量、形成和验证假设、下操作定义、解释数据、试验、建立模型。

第15、16章则阐释了建构主义的本质,建构主义在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中的运用,以及促进儿童运用建构主义方式进行学习的方法;探究作为建构主义学习的一个基本标志、学习科学的途径以及一些具体的科学教学策略。
 
第17章关注的是学习者的差异问题,其中包括当代关于某些特定的影响科学学习的学习者差异的研究、儿童科学教育的多元文化、多元智能以及残疾儿童的科学教育等内容。

第18—24章分别探讨了真实的评估方法、早期儿童科学课堂、课堂之外的科学、早期儿童科学教育中的技术、读写于科学、跨学科整合、早期儿童科学教育教师的专业化等问题。

[简要评价]
中国古代有句格言说得好:“耳闻易忘,目睹为实,躬亲则明。”本书提供了许多可称为“建构你的观点”的探究活动,以帮助大家获得关于每一个科学过程的初步印象,建构对科学的本质、科学家做科学的方式、早期儿童科学教育的目标以及最有效的教学方法的理解。

@_@我是分割线@_@

我园正开展“吴健雄精神在幼儿园课程中渗透的方略研究”这一课题,其“科学精神”就是通过创设科探区、走进大自然等多种途径,强调儿童在过程中的能力和动手经验,真正地“做科学”。本书中基本的科学过程、过程导向的探究、学习者差异、评价等章节有一定的可读性和理论参考价值。

[名言选萃]
◆机敏的猜测,丰富的假说,勇敢地迸发出一个试验性的结论——这些是工作者中最有价值的一面。

◆知识永远不能代替简单的观察。

◆关于大脑功能的研究表明,丰富多彩的刺激对于大脑的适宜发展是很必要的,特别是在阶段。给儿童提供的经验越多,他们的大脑就生长和发育得越好,而且随着他们的长大和成熟,就越能为复杂的认知操作做好准备。而这些经验是通过观察过程的感觉刺激而获得的。

◆语言仅仅是科学的工具,而词语是思想的符号,

◆大脑必须做的唯一工作就是利用一切手段去满足认知渴望——满足人类的各种好奇心,如果对某一话题表现出消极的态度或不感兴趣,自然就没必要为这个话题准备任何材料(不痛不痒之处,无须抓痒)。(Dennett)

◆我们要探询儿童这样回答的原因,而不是简单地宣布他们的答案是正确还是错误的。以这种方式,就能享有思考的自主权,不断保持发现、好奇与探究的热情。

◆现代的教育手段还没有完全扼制神圣的探究好奇心,事实上,是因为任何事情都潜藏着奇迹。……认为观察和研究的兴趣能以强迫的方式和责任感来培养,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错误。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