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跟孔子学当老师》

作者:聚优时间:2017-01-27
[成书背景] 周勇,现供职于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论语》一书是著者初到上海求学时,某一位教授让著者研读的第一本中国典籍,当时只是偶尔翻阅。随着著者对本土学术大师的认识,他渐渐喜欢上了《论语》。“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让他猛然回头。慢慢地,著者开始迷恋《论语》,在他看来,“没有哪本经典著作像《论语》那样,生动细腻地刻画了教师喜怒哀乐,其中的许多教学场景,不是让人开怀大笑,就是让人豁然开朗,甚至让人觉得,一名不辱使命的教师多可能拥有的一切生命体验与心灵秘密都被《论语》说透了。”
2008年3月,著者带着对孔子的许多美好想象,在钱先生、朱子等人的“导游”下,以自己的体验来向孔子求教,然后重新认识自己的体验,并将其写成文字,完成了《跟孔子学当老师》这份“作业”。并于7月,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内容摘要]
全书分三卷:上卷——教学,有如柏拉图式的爱情。本篇阐述了为什么孔子值得我们学习,以及我们究竟应该向孔子学什么。著者用他的笔触述说着孔子痴迷教学,就像柏拉图将自己的全部“爱情”奉献给“真理”。对孔子来说,相恋几十年的教学生活,无论有多麻烦,有多变化无常,都像当初一般美好,无论何时想起它,孔子均会不禁感叹“不亦乐乎!”
中卷——静心感受孔子的教学之恋。在本篇中,著者围绕着孔子的“教学之恋”而展开,努力地阐述着孔子及孔子式的教师:教学是他们的恋爱对象,甚至是唯一可以把握在心的恋爱对象,他们痴迷教学,而后又让这份“教学之恋”在自己的不息的学问、人格与情怀中燃烧下去。
下卷——耕耘自己的《论语》园地。在这里,著者对《论语》的兴趣,对《论语》的问题,可以说是获得了心灵的安顿。为了自己的心灵得到净化与快乐,让自己的教学、生活多一些温馨美好的憧憬与体会,著者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构造并耕耘着自己的《论语》园地。
 [简要评价]
著者以质朴简约的笔调、别具一格的叙述。通过一个个感人至深而意味深长的孔门教育场景、故事、细节,追寻着那份令人沉醉的“教学之恋”:因材施教,有教无类,教学相长,循循善诱,诲人不倦,温故知新,学而时习之……(略)
有的人会说,现如今没有像颜渊那么听话、像子路那么贴心的孩子了,其实不然,如果我们真正理解了孔子究竟带着什么样的“心意”去从事教学,对孩子的教育做到问心无愧,就能真正体会到所谓的“诲人不倦”。
断断续续的阅读持续了一个月,就如一段美好的路程,让人时而捧腹大笑,时而黯然伤神,时而沐浴春风,但终会归于孔子式的教学之恋本有的恬静、感动与美好。
就像[名言选萃]
◆ 以我们已有的一切来说,即使没有能力将孔子的精神家园视为自己的精神家园,也可以从孔子的精神家园中寻获种种让我们感动得人性力量,并因此使自己的心灵得到滋润,终有一天,美丽的精神之花会在我们的心灵中悄然盛开。(周勇:《跟孔子学当老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7月第一版,第36页)
◆真正的教学乃是以师生的求学经验与心得体会为基础,非得要师生之间的求学经验与心得体会发生共鸣,才会发生真正触及师生心灵的教学。(周勇:《跟孔子学当老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7月第一版,第118页)
◆他的一切教学努力最终都是为了学生“学会做人”,有一颗“仁心”。孔子不仅把自己的“学”传授给学生,而且将自己通过“学”培育起来的一颗“仁心”教给学生。(周勇:《跟孔子学当老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7月第一版,第12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