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培养儿童社会性的智囊 读《互动游戏与心理教育》后感
作者:聚优时间:2017-01-24
这本书我也是最近才开始看起的,但它改变了我对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看法。一直以来,我也对幼儿的心理健康有所关注,但都是站在河边看风景,认为心理健康教育是心理教师的课程,心理健康教育是天边的彩虹,美好而遥不可及。直到手捧这本《互动游戏与心理教育》时,才感觉到心理健康教育契机就在我们每个人身边,俯首即是。即使像我这种半路出家的人,也能很好地利用很多种方法来对我们的孩子进行心理教育。
本书包括前言和互动游戏两部分(其中的互动游戏又分为两个篇章),第一篇章为群体篇,包括七小章。第二篇章为个体篇,包括八小章。每一章都有好几个互动游戏,游戏富有哲理,通俗易懂。
其中,前言中又介绍了背景、历史、互动游戏的原则、互动游戏的目标。在背景介绍中让我知道了心理教育它有两种形式:一是积极的心理教育,指培养良好心理素质,促进身心健康;二是解决心理问题,指解决心理失常、心理障碍等心理问题。从学校心理教育的特点看,孩子的身心都处在发展的关键期,正如精神分析学派的代表弗洛伊德在《精神分析引论》中强调:“我们往往由于注意祖先的经验和成人生活的经验,却完全忽视儿童期经验的重要性。其实儿童期经验更有重视的必要,因为它们发生于尚未完全发展的时候,更容易产生重大的结果,正因为这个理由,也就更容易致病。”也就是说,童年期良好的经验不仅有利于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更可以防止成年后各种心理疾病的产生。因此,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应在学校心理教育活动中占主导地位。
其次,应把互动游戏引入心理辅导活动,以避免心理活动课的成人化、知识化倾向。游戏是一种适合儿童心理辅导的方法,因为他们正处在好运的成长阶段。游戏辅导不仅可以让人们了解儿童的心理疾病,可以使儿童在游戏中减少焦虑与防卫,通过游戏活动将儿童的内心活动投射出来,使情绪得以宣泄;同时,在游戏活动中儿童自然地学会沟通、学会休息、学会自信、学会同情、学会友爱……游戏活动是表达潜意识和培养社会性的最佳方式之一。它的魅力正在于它的欢乐性、自主性、创造性、主动性。
在历史介绍中让我了解了心理辅导的起源和发展过程。更重要的是知道了两种游戏活动的指向:一是指向儿童自我发展的游戏活动,具体包括感觉、倾听、想象、好奇、放松、自我意识;二是指向儿童社会性发展的游戏活动,具体包括归属感、交往、友好、信任、同情、交流、合作、帮助、倾听等。
互动游戏的原则可以说是针对我们老师的,在互动游戏中,教师如何给予引导与帮助呢?有三条原则:第一,教师要明确自己的指责。在游戏中自己只是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观察者。第二,教师要鼓励孩子交流自己的内心感受。第三,教师要鼓励孩子的人际交往。
最后的活动游戏目标可以说让人的收获确实不少。(说明,每一个互动游戏都包括;活动目的、活动材料、活动指南。)和大家共同学习。
互动游戏目标:
1、让学生融合在群体中。对孩子来说,家庭是最重要的群体,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同伴群体将越来越重要。
比如游戏:蜘蛛织网。
活动目的:这个游戏适用于群体的初建时期,主要是帮助儿童互相认识,并意识到蜘蛛网就是群体中人际关系的某种标记。
活动材料:一个毛线球
活动指南:
请小朋友们围成一个大圈子,每个小朋友都有机会作自我介绍。比如:我最喜欢的玩具是什么,我最擅长的是什么,我最爱玩的游戏是什么等等。现在小朋友有一分钟时间想一想,你想告诉大家些什么。(教师自己拿着毛线球,开始作自我介绍。)
当你介绍完了,把毛线头紧紧捏在手上,把毛线球滚给你对面的学生,然后说:如果你准备好了,请向大家介绍;如果没准备好,请拉紧毛线,把线球滚给另一个同学。这样一直滚下去,就形成了人际关系网。接着你可以和学生就有关班级建设的话题作简单的讨论。比如,你可以问学生“请大家想一想,我们为什么要织这样一张网呀”?
在简短讨论结束后,毛线球往回滚,同时让小朋友重复前一个小朋友介绍的内容,直到线球回到你手上为止。最后,教师作简短的评论,说明每个同学都是整张网的一个组成部分。
2、帮助学生充满希望。这是最重要的任务。
比如游戏:愿望。
活动目的:这个游戏中孩子们得到表达个人重要的愿望的机会。此外他们也会看到,别的孩子都在仔细听他们讲,并认真对待他们的愿望。全班孩子以这种方式互相靠拢。作为老师您对孩子们的个人情况也有了大致了解,日后可以考虑满足其中的几个愿望或要求。
活动材料:一个魔术坐垫(一个小靠垫,每次可以让一个孩子坐上去)
活动指南:
大家围坐成一圈。我带来一个魔术坐垫。每个孩子都可以坐在上面,告诉我们他的一个重要愿望。也许是对班上某个同学的希望,或是对老师的,也可能是对学校的某种希望。你们还可以有别的愿望,例如:爸爸妈妈多些时间关心我们,希望找到一个好朋友,得到一个自己的房间等,坐在魔术坐垫上的孩子要用“我希望……”这种句式开头。我们大家专心听他讲,只有等他讲完自己的愿望后,我们才可以发表意见。至于讲完后把坐垫递给谁,可以由你自己决定。
3、帮助学生学会尊重。
比如:有魔力的星星。
活动目的:在讲故事之前,把孩子们迷住,使他们内心安静,专心听讲,这个策略非常有效,易于孩子们听懂故事。
活动材料:剪一颗小星星,把它粘在一根麦秆的上面。您也可以凭自己的意愿,把这颗有魔力的星星喷成金色或涂上胶水,在上面撒上闪光的物质。
活动指南:
我给大家带来一颗特殊的有魔力的星星,它充满了神奇的力量,如果我在你们上方左右摆动它,你们会感到,在我讲故事时,你们都变得非常安静,非常专心。
(大多数的孩子准备感受星星的魔力,如果其中有一个孩子特别不相信,您就对他说:“当我讲故事时,你提着这颗星星。”)
为了加深孩子们对星星的印象,您也可以在其他场合使用它。有时您可以在放学时把它送给一个孩子,那么那个孩子在离开学校时,就会用这颗星星轻轻地触摸其他孩子的头,和他们告别。
4、帮助学生接纳不同的意见。
比如游戏;早上好。
5、帮助学生学会同情。
比如游戏:幸福。
6、帮助学生张扬个性。
比如游戏:共同起立。
7、帮助学生坦诚交往。
比如游戏:信任散步。
8、帮助学生克服恐惧与紧张。
比如游戏:纸球。
9、帮助学生避免暴力行为。
比如游戏:狮子、熊、兔子和鸭子。
10、帮助学生了解幽默的价值。
比如游戏:我的创意。
活动目的:年纪较小的孩子在玩这个游戏的时候会非常激动。这个游戏适合作为热身运动。请随意带一样物品,例如扫帚或弹子。游戏的有趣之处在于,孩子们并不把物品看作是它本身,而是当作另外什么假想的东西来使用,比如当做吉它或是马。孩子们会有数不尽的创新用法。
活动材料:一把扫帚或别的物品
活动指南:
请大家围坐成一圈。今天我带来了一把扫帚,这可不是一把普通的扫帚,而是一把魔帚,人们可以把它当成许多不同的东西使用。它将在你们当中依次传递,每人都可以向大家表演,他把扫帚当成什么,但不能说出来。如果谁猜出他表演的东西,就请大声喊出来。我先演示给你们看,游戏是怎么进行的。(也许您有兴趣把扫帚当马骑,表演给孩子们看,您怎么驰过原野。)
如果谁猜出了,就大声告诉我。
儿童时期是人一生最重要的时期,这一时期良好的心理发展,将是一个人终生心理健康的基础,而心理健康将是一个人受益终身的财富。
“人之初,性本善。”每个孩子的内心都有一缕善良向上的温暖之光,谁不希望自己拥有坚强的意志品质、良好的自主性、自信心,良好的人际关系,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但由于受心理发展水平的制约,孩子的好习惯往往很难在短时期形成。我想,我会用自己的爱心与真诚,用自己了解和创造的互动游戏为孩子营造社会性发展的时空,使孩子快乐的生活着。成为有自信、有勇气、有创造力、能解决各种人际关系的人。
本书包括前言和互动游戏两部分(其中的互动游戏又分为两个篇章),第一篇章为群体篇,包括七小章。第二篇章为个体篇,包括八小章。每一章都有好几个互动游戏,游戏富有哲理,通俗易懂。
其中,前言中又介绍了背景、历史、互动游戏的原则、互动游戏的目标。在背景介绍中让我知道了心理教育它有两种形式:一是积极的心理教育,指培养良好心理素质,促进身心健康;二是解决心理问题,指解决心理失常、心理障碍等心理问题。从学校心理教育的特点看,孩子的身心都处在发展的关键期,正如精神分析学派的代表弗洛伊德在《精神分析引论》中强调:“我们往往由于注意祖先的经验和成人生活的经验,却完全忽视儿童期经验的重要性。其实儿童期经验更有重视的必要,因为它们发生于尚未完全发展的时候,更容易产生重大的结果,正因为这个理由,也就更容易致病。”也就是说,童年期良好的经验不仅有利于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更可以防止成年后各种心理疾病的产生。因此,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应在学校心理教育活动中占主导地位。
其次,应把互动游戏引入心理辅导活动,以避免心理活动课的成人化、知识化倾向。游戏是一种适合儿童心理辅导的方法,因为他们正处在好运的成长阶段。游戏辅导不仅可以让人们了解儿童的心理疾病,可以使儿童在游戏中减少焦虑与防卫,通过游戏活动将儿童的内心活动投射出来,使情绪得以宣泄;同时,在游戏活动中儿童自然地学会沟通、学会休息、学会自信、学会同情、学会友爱……游戏活动是表达潜意识和培养社会性的最佳方式之一。它的魅力正在于它的欢乐性、自主性、创造性、主动性。
在历史介绍中让我了解了心理辅导的起源和发展过程。更重要的是知道了两种游戏活动的指向:一是指向儿童自我发展的游戏活动,具体包括感觉、倾听、想象、好奇、放松、自我意识;二是指向儿童社会性发展的游戏活动,具体包括归属感、交往、友好、信任、同情、交流、合作、帮助、倾听等。
互动游戏的原则可以说是针对我们老师的,在互动游戏中,教师如何给予引导与帮助呢?有三条原则:第一,教师要明确自己的指责。在游戏中自己只是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观察者。第二,教师要鼓励孩子交流自己的内心感受。第三,教师要鼓励孩子的人际交往。
最后的活动游戏目标可以说让人的收获确实不少。(说明,每一个互动游戏都包括;活动目的、活动材料、活动指南。)和大家共同学习。
互动游戏目标:
1、让学生融合在群体中。对孩子来说,家庭是最重要的群体,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同伴群体将越来越重要。
比如游戏:蜘蛛织网。
活动目的:这个游戏适用于群体的初建时期,主要是帮助儿童互相认识,并意识到蜘蛛网就是群体中人际关系的某种标记。
活动材料:一个毛线球
活动指南:
请小朋友们围成一个大圈子,每个小朋友都有机会作自我介绍。比如:我最喜欢的玩具是什么,我最擅长的是什么,我最爱玩的游戏是什么等等。现在小朋友有一分钟时间想一想,你想告诉大家些什么。(教师自己拿着毛线球,开始作自我介绍。)
当你介绍完了,把毛线头紧紧捏在手上,把毛线球滚给你对面的学生,然后说:如果你准备好了,请向大家介绍;如果没准备好,请拉紧毛线,把线球滚给另一个同学。这样一直滚下去,就形成了人际关系网。接着你可以和学生就有关班级建设的话题作简单的讨论。比如,你可以问学生“请大家想一想,我们为什么要织这样一张网呀”?
在简短讨论结束后,毛线球往回滚,同时让小朋友重复前一个小朋友介绍的内容,直到线球回到你手上为止。最后,教师作简短的评论,说明每个同学都是整张网的一个组成部分。
2、帮助学生充满希望。这是最重要的任务。
比如游戏:愿望。
活动目的:这个游戏中孩子们得到表达个人重要的愿望的机会。此外他们也会看到,别的孩子都在仔细听他们讲,并认真对待他们的愿望。全班孩子以这种方式互相靠拢。作为老师您对孩子们的个人情况也有了大致了解,日后可以考虑满足其中的几个愿望或要求。
活动材料:一个魔术坐垫(一个小靠垫,每次可以让一个孩子坐上去)
活动指南:
大家围坐成一圈。我带来一个魔术坐垫。每个孩子都可以坐在上面,告诉我们他的一个重要愿望。也许是对班上某个同学的希望,或是对老师的,也可能是对学校的某种希望。你们还可以有别的愿望,例如:爸爸妈妈多些时间关心我们,希望找到一个好朋友,得到一个自己的房间等,坐在魔术坐垫上的孩子要用“我希望……”这种句式开头。我们大家专心听他讲,只有等他讲完自己的愿望后,我们才可以发表意见。至于讲完后把坐垫递给谁,可以由你自己决定。
3、帮助学生学会尊重。
比如:有魔力的星星。
活动目的:在讲故事之前,把孩子们迷住,使他们内心安静,专心听讲,这个策略非常有效,易于孩子们听懂故事。
活动材料:剪一颗小星星,把它粘在一根麦秆的上面。您也可以凭自己的意愿,把这颗有魔力的星星喷成金色或涂上胶水,在上面撒上闪光的物质。
活动指南:
我给大家带来一颗特殊的有魔力的星星,它充满了神奇的力量,如果我在你们上方左右摆动它,你们会感到,在我讲故事时,你们都变得非常安静,非常专心。
(大多数的孩子准备感受星星的魔力,如果其中有一个孩子特别不相信,您就对他说:“当我讲故事时,你提着这颗星星。”)
为了加深孩子们对星星的印象,您也可以在其他场合使用它。有时您可以在放学时把它送给一个孩子,那么那个孩子在离开学校时,就会用这颗星星轻轻地触摸其他孩子的头,和他们告别。
4、帮助学生接纳不同的意见。
比如游戏;早上好。
5、帮助学生学会同情。
比如游戏:幸福。
6、帮助学生张扬个性。
比如游戏:共同起立。
7、帮助学生坦诚交往。
比如游戏:信任散步。
8、帮助学生克服恐惧与紧张。
比如游戏:纸球。
9、帮助学生避免暴力行为。
比如游戏:狮子、熊、兔子和鸭子。
10、帮助学生了解幽默的价值。
比如游戏:我的创意。
活动目的:年纪较小的孩子在玩这个游戏的时候会非常激动。这个游戏适合作为热身运动。请随意带一样物品,例如扫帚或弹子。游戏的有趣之处在于,孩子们并不把物品看作是它本身,而是当作另外什么假想的东西来使用,比如当做吉它或是马。孩子们会有数不尽的创新用法。
活动材料:一把扫帚或别的物品
活动指南:
请大家围坐成一圈。今天我带来了一把扫帚,这可不是一把普通的扫帚,而是一把魔帚,人们可以把它当成许多不同的东西使用。它将在你们当中依次传递,每人都可以向大家表演,他把扫帚当成什么,但不能说出来。如果谁猜出他表演的东西,就请大声喊出来。我先演示给你们看,游戏是怎么进行的。(也许您有兴趣把扫帚当马骑,表演给孩子们看,您怎么驰过原野。)
如果谁猜出了,就大声告诉我。
儿童时期是人一生最重要的时期,这一时期良好的心理发展,将是一个人终生心理健康的基础,而心理健康将是一个人受益终身的财富。
“人之初,性本善。”每个孩子的内心都有一缕善良向上的温暖之光,谁不希望自己拥有坚强的意志品质、良好的自主性、自信心,良好的人际关系,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但由于受心理发展水平的制约,孩子的好习惯往往很难在短时期形成。我想,我会用自己的爱心与真诚,用自己了解和创造的互动游戏为孩子营造社会性发展的时空,使孩子快乐的生活着。成为有自信、有勇气、有创造力、能解决各种人际关系的人。
上一篇:专业书籍阅读体会——读《数学教育走进幼儿生活的探索与研究》
下一篇:《读懂幼儿的思维》读书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