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孩子是老师的天职 ——《和孩子一起跳舞》读后感
作者:聚优时间:2017-07-21
当《和孩子一起跳舞》一书拿到手之前,我早已在网络上听说了它的精彩。如今,它像一封解析幼儿教师困惑的心灵鸡汤之信,传送到我的手中。首先深深吸引我的是封面上的图画,这正式卡通形象的老师带着孩子聆听音乐,感受着舞蹈的乐趣。我们的工作犹如这舞蹈,有愉悦的过程,也有疲惫的过程,可是在忙碌中,只要全身心的投入,你就会感受到自己的创造乐趣,它充满了可能性与价值感。我想本书的作者吴放用这样一个书名就是这样的用意吧。
打开封面,初作浏览,发现作者将这50封信分成:“童心篇”、“课程篇”、“教学篇”、“行为管理篇”、“教师发展篇”、“家园沟通篇”、和“随感篇”7个部分。这已经包罗了幼儿园教育中所涉及到的一切内容,作者将其在工作中的点滴经验和感悟浓缩成这50封信,并用一种闲谈的方式向我们中国幼儿教师娓娓道来。于是,我迫不及待地打开了一封封的信,信中让我看到作者那未泯的童心,对工作的责任心以及在对孩子时的耐心与爱心,整本书的主角是孩子,作者无时无刻地不在提醒着我们:“爱孩子”是我们每一位幼教工作者所应具备的。最让我喜欢和感动的是“童心篇”,我感受到了吴放老师对孩子的关注和爱、对生活的热爱以及她对教育事业和社会的关心。
童心篇中“认识有不同能力的儿童”时,让我想得很多很多。瑞秋,一个失去光明的孩子,一个具有特殊性质的孩子却能健康、快乐地与正常的孩子在一起生活学习,这让我觉得不可思议,让我不禁佩服起吴放老师。有很多地方的教育部门可能因为孩子的特殊性而无法为他们提供正常的学习环境,“聋哑学校”“盲校”这些特殊的教育机构,虽然为这些有特殊性的孩子提供了学习场所,但在心理上,他们也在无形中将他们的特殊性与正常孩子划分开来,而在美国,他们不以特殊的形式对待这些特殊的孩子,而是将他们与正常的孩子平等对待,给每位特殊需要的儿童提供了机会。这让我联想到工作以来的若干年中,有过很多的“特殊”孩子,他们的特殊性遭到了很多学校的排斥后,而在我们幼儿园得到了入园认可,并与正常的孩子一样在家长的陪同下来到我们的幼儿园,从他们的眼中任何人都可以看到求知欲和交往欲,除了与正常孩子相比有不方便的行为以外,他们来到幼儿园有着更多的喜悦与快乐。老师们用自己真挚的心感化着班级里的每一个孩子用正常的眼光接纳这个孩子。就如朱老师班级里的小薇是一个脑瘫的孩子,走路很不方便,老师和身边的孩子身负着照顾她的责任,吃饭搬椅子,有旁边的同伴照顾;上厕所,有老师照料着;户外活动,你牵我拉着……像小薇这样的幼儿园生活是其他幼儿园所无法给予的,但是,作为特殊幼儿,他们一定没有将自己看做是与周围孩子有着不同区别的孩子,他们一定也想得到与正常孩子一样的眼光与待遇。所以,我觉得与其让同伴与老师包办代替做,不如给他们能与正常孩子有着相同起点的环境供给,让他们能感受自己的作用,感受到自己与周围孩子有着一样的能力与价值。比如,吃饭的时候能将放碗的大桶放在小薇的身边,也能让她体验一下给同伴分发碗筷和自己放好碗筷的乐趣,这从常人眼里也许只是一件小事,但在特殊孩子的心里将是特大的等号,他们不会觉得自己与同伴的区别,更多的是认为别人可以做自己也可以做。所以,我们除了接纳这样的“特殊”幼儿,更应努力地去学会认识不同能力的孩子,不要认为特殊孩子和正常孩子有区别,特殊孩子一定要依靠同伴举不胜举的帮助才可以快乐的在幼儿园生活,我们要给予他们的是能够适合他们也能像正常孩子一样在幼儿园生活的环境,让他们也能感受到自己正常,能正常的生活在幼儿园里,这才是公平的。
50封信,有感人肺腑的,有寓意深刻的,细细读来,回味无穷,学到的不仅仅是教育孩子的知识,更多的是一种新的理念,一种闪着光的思想,一种无私大爱的精神。让我尽我的天职——爱孩子,爱每一个孩子!
打开封面,初作浏览,发现作者将这50封信分成:“童心篇”、“课程篇”、“教学篇”、“行为管理篇”、“教师发展篇”、“家园沟通篇”、和“随感篇”7个部分。这已经包罗了幼儿园教育中所涉及到的一切内容,作者将其在工作中的点滴经验和感悟浓缩成这50封信,并用一种闲谈的方式向我们中国幼儿教师娓娓道来。于是,我迫不及待地打开了一封封的信,信中让我看到作者那未泯的童心,对工作的责任心以及在对孩子时的耐心与爱心,整本书的主角是孩子,作者无时无刻地不在提醒着我们:“爱孩子”是我们每一位幼教工作者所应具备的。最让我喜欢和感动的是“童心篇”,我感受到了吴放老师对孩子的关注和爱、对生活的热爱以及她对教育事业和社会的关心。
童心篇中“认识有不同能力的儿童”时,让我想得很多很多。瑞秋,一个失去光明的孩子,一个具有特殊性质的孩子却能健康、快乐地与正常的孩子在一起生活学习,这让我觉得不可思议,让我不禁佩服起吴放老师。有很多地方的教育部门可能因为孩子的特殊性而无法为他们提供正常的学习环境,“聋哑学校”“盲校”这些特殊的教育机构,虽然为这些有特殊性的孩子提供了学习场所,但在心理上,他们也在无形中将他们的特殊性与正常孩子划分开来,而在美国,他们不以特殊的形式对待这些特殊的孩子,而是将他们与正常的孩子平等对待,给每位特殊需要的儿童提供了机会。这让我联想到工作以来的若干年中,有过很多的“特殊”孩子,他们的特殊性遭到了很多学校的排斥后,而在我们幼儿园得到了入园认可,并与正常的孩子一样在家长的陪同下来到我们的幼儿园,从他们的眼中任何人都可以看到求知欲和交往欲,除了与正常孩子相比有不方便的行为以外,他们来到幼儿园有着更多的喜悦与快乐。老师们用自己真挚的心感化着班级里的每一个孩子用正常的眼光接纳这个孩子。就如朱老师班级里的小薇是一个脑瘫的孩子,走路很不方便,老师和身边的孩子身负着照顾她的责任,吃饭搬椅子,有旁边的同伴照顾;上厕所,有老师照料着;户外活动,你牵我拉着……像小薇这样的幼儿园生活是其他幼儿园所无法给予的,但是,作为特殊幼儿,他们一定没有将自己看做是与周围孩子有着不同区别的孩子,他们一定也想得到与正常孩子一样的眼光与待遇。所以,我觉得与其让同伴与老师包办代替做,不如给他们能与正常孩子有着相同起点的环境供给,让他们能感受自己的作用,感受到自己与周围孩子有着一样的能力与价值。比如,吃饭的时候能将放碗的大桶放在小薇的身边,也能让她体验一下给同伴分发碗筷和自己放好碗筷的乐趣,这从常人眼里也许只是一件小事,但在特殊孩子的心里将是特大的等号,他们不会觉得自己与同伴的区别,更多的是认为别人可以做自己也可以做。所以,我们除了接纳这样的“特殊”幼儿,更应努力地去学会认识不同能力的孩子,不要认为特殊孩子和正常孩子有区别,特殊孩子一定要依靠同伴举不胜举的帮助才可以快乐的在幼儿园生活,我们要给予他们的是能够适合他们也能像正常孩子一样在幼儿园生活的环境,让他们也能感受到自己正常,能正常的生活在幼儿园里,这才是公平的。
50封信,有感人肺腑的,有寓意深刻的,细细读来,回味无穷,学到的不仅仅是教育孩子的知识,更多的是一种新的理念,一种闪着光的思想,一种无私大爱的精神。让我尽我的天职——爱孩子,爱每一个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