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阅读吴老师的书作《和孩子一起跳舞》

作者:佚名时间:2017-01-27
暑假阅读吴老师的书作《和孩子一起跳舞》,喜欢书中的每一个篇章,因为是同行,更因为同样喜欢这份工作,所以在每篇文章中都有共鸣之处,从中感受到笔者对儿童、对教学、对家长的工作理念。

孩子犹如一张白纸,在它的上面描绘出一幅灿烂的图画是我们的职责,我们要给他们什么呢?作为一个教师,最让我感到头疼的还是对孩子的行为管理。每天接触最多的就是孩子,孩子们在玩耍的过程中总是有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如何让孩子们养成好的行为习惯是我一直探索和思考的事情。我读了第一篇,有种恍然大悟的感觉,迫不及待地读了第二篇、第三篇等等。过去在教学管理中自己一直苦恼的问题,在这里我找到了解决的办法。以前孩子调皮的时候,哭喊的时候,就会觉得不耐烦,说孩子几句。其实如果我们像吴放老师那样,转换下教育的方式,就可以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从而实现双赢的局面。吴放老师说:“任何个性品质的形成都需要一定的时间和反复的强化,而教育中的一个大忌就是教师反复无常,幼儿无所适从。当幼儿明确了目标,又经过教师前后一致的强化以后,外部行为标准才能够逐渐内化,成为幼儿自己的行为习惯”。是的,孩子的自控能力差,有时甚至会忘记自己该如何做,常常会做一些“出格”的事情,惹一些意外的“麻烦”。这时候,作为老师的我们需要放下高高在上的架子,给孩子善意的建议与提醒,只有爱孩子,才能让孩子接受你的教育。而不是一味得训斥与喝斥孩子。当然对孩子的要求要持之以恒,才能形成良好的常规。正如吴老师所说的“建立良好的常规,避免不必要的管理行为,逐步引导幼儿学习自我管理”这是我们不懈的一个追求。

喜欢《和孩子一起跳舞》这本书!还因为,透过书的背后,我看到了作者那颗爱孩子的心,相信每一位读者都能够被她所感染、所打动。在童心篇中,作者用重笔墨为我们讲述了盲童瑞秋和双脚患有肌肉萎缩症的盖儿的故事。为了照顾瑞秋的特别需要,作者在摆放教室里的家具时特意离开墙壁一段距离,这样孩子就能够扶着墙自由走动;在计划教学活动时把瑞秋的能力和特殊需要也考虑进去,通过查书、找资料、找专家咨询,并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制作出多功能、可以允许有不同能力和需要的孩子使用的教具等等。如果没有发自内心的爱,是不可能为孩子做这些的。对于这种爱,作者是这么解释的:“我对自己教过的身有残疾的孩子们格外地偏爱,但这种偏爱不是出于怜悯,却是出于感激。我感激,是因为他们出现在我的生活中,教我把眼光放得更远,使我的心胸更加开阔,他们激发着我心中无远弗届的爱,更让我懂得珍惜每一个生命。我是这些孩子们的老师,可我觉得,我从他们身上学到的却更多更多。”作者对孩子的爱,已经上升到了另一种高度。想想自己,曾经班里也有过这样的孩子,但是,那种爱,更多的是出于一种同情与怜悯。而且,在教学的时候,更多地是考虑班上其他的孩子,总觉得教学要为大多数孩子服务,因此,往往忽略了这些有特殊需要的孩子。现在想来,真的是很愧疚。在随感篇中,《学会重新认识孩子们》《让孩子时时面对阳光》以及其他的篇目中,我都能真切地感受到作者对孩子的那种热爱之情。

书中还有许多内容都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让我印象最深刻的一段话就是:其实天底下没有一个孩子是完美的,每个孩子都有可能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就像他们学习走路时要经历无数次的跌倒和爬起,无数次的摇摇晃晃一样,他们是在不断出现的问题和错误中学习和成长的,更何况孩子的发展水平不一致,个性差异大,不可能全班每一个人都整齐划一的达到老师的要求,有的时候,老师的容忍与耐心也许反而是激励幼儿努力上进的动力呢。这一段话我反复习读了许多遍,也反复思索了许多遍,是的,对待孩子要有耐心是从上幼师到踏上工作岗位以后经常听到得一句话,但是真正做到这一点的却没有多少次,常常会为了孩子犯下的错而严厉批评,常常会抱怨为什么这个孩子那么好,为什么那个孩子那么差,总是找不到根源,要求班上每一个孩子整齐划一是每个老师的目标,但这绝对是不可能发生地事情,吴放老师用一个很简单的例子让我明白了,我们允许孩子学习走路时无数次的跌倒和爬起,无数次的摇摇晃晃,那我们为什么就不能允许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犯错,这些错误一定是他们成长所必经的啊。

当然书中还有很多很多触发我心灵的动人故事,一字一句,都是用心灵在写作。文章中参杂着对人生的感悟、对教育的执着、对学生的关爱。而这一切,都来自于对生命与事业的渴望和追求,对童心的理解与尊重。他们懂得成长有其艰难之处,有其必经的一个过程,并不是一个‘自然’而非‘人为‘的过程,所以他们也就懂得去耐心地等待,等待教育的契机。他们的这份懂得,给于孩子诸多的宽容和爱护,并帮助他们学会自律,克服困难,获得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