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教育的本真——读《儿童文化与儿童教育》后感

作者: 张颖黎时间:2017-02-01
认真阅读了《儿童文化与儿童教育》一书中的第四个章节,笔者从不同角度、不同领域向我们阐述了关于儿童教育的多个关系,从理论、科学的角度来解释儿童教育。在这个章节里,从精神发生、脑科学、孵卵现象、发育生物学、精神哲学不同层面细致阐述儿童教育的科学根据与内因。

我想从这段章节里,笔者试图让读者明了儿童教育是一项非常具有科学性的工程,儿童教育与人类的生理、心理发展科学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作为儿童的教育者需要了解相关的科学与理论,才能做到真正地了解儿童、理解儿童,尊重儿童、科学实施课程才有可能有效进行。

在精神发生与儿童教育的关系中,让我懂得人类的精神发展是一个连续的、渐进式的发展过程,“成人的精神世界是要经过儿童的精神世界的数次结构性转换才能达成的。”也就是儿童的精神是成人精神发生的基础。在此章节中还阐述了关于儿童植物性生长与动物性生长的规律与形态,从专业、科学的角度来解释儿童精神发生的成长特点,虽然有些高深难懂,但还是从字里行间中感受到现在的儿童教育呼唤对儿童精神本真的释放,尊重儿童精神世界的本质性发展。

在精神现象的脑定位研究以及孵卵现象中,都从最根源、生态的层面表达出儿童的精神发展的形态变化过程,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既有几千年来继承祖辈的进化成果也有像卵虫孵化那样的转换过程,这些现象与形态都是秉承着自然规律,儿童精神的发展同样如此。

儿童精神发展的规律为儿童教育提供了需要遵循的原则,我们应该遵循孩子精神发展的规律,儿童的精神发展有其天性、原始的智慧、有其本能与无意识的本能反应,有其自发的探索、好奇、游戏、涂鸦、幻想、蹦蹦跳跳的天性行为,是天生的哲学家和艺术家,这是人类发展的精神之根本。教师应该认清我们现在所实施的教育到底是根源还是枝丫,正如书中所说:自然发展一切均从根柢开始。园丁所要做的是浇灌根系而不是树枝,我们不是培养学习的机器、只会死记硬背、学舌的鹦鹉,不是培养听话、乖巧的小跟屁虫,儿童精神的发展提示我们要服从自然发展的规律,尽量保护儿童的创造、幻想、天真的天性,支持他们不断壮大,完成不同阶段的精神转换,获得理想的构造成人精神世界的阶梯。

通过此章的学习,让我进一步明晰在儿童阶段为什么不能以知识灌输、技能训练、技巧模仿为主要教学内容,这样做是在毁灭儿童的天性,进而影响到成人后的精神品质,呵护儿童精神层面上本真的东西,比如好奇心、批判精神、探索精神,多给儿童提供自由成长、自然成长的条件,教师作为推动者与支持者,不断刺激儿童良性精神的生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