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错与对——读《在反思中成长》一书有感
作者: 窦媛时间:2017-11-18
太仓市实验幼教中心 实验幼儿园 窦媛
经常听到家长们反映,说自己家的宝宝把老师的话视为圣旨,无论老师发表什么样的言论永远都是“真理”。在日常生活当中,作为老师的我们,也难免会有这样的语言习惯,即能怎么样或者必须不能怎么样,对错都在老师的话语之间得出了鉴定。
我们班级里的昆昆是个特别有正义感的孩子,很勇敢。如果班级里某某小朋友受到别人的欺负时他总会像个小英雄一样,保护别人。但他的方式总是会引起别的小朋友的反感,甚至有的时候会伤及到别人。一面为了想要发扬昆昆的正义感,但另一方面又想让昆昆能够换一种方式去“伸张正义”,我感到一些棘手。终于一件事情的发生,使得这个问题不得不去面对了。那天,昆昆正在和别的孩子一起观察小乌龟呢,小乌龟爬在乌龟爸爸的身上,真有趣。也许是出于对乌龟宝宝的喜欢、可能也许是为了保护乌龟爸爸,突然,洋洋的小手不自觉的伸向了那两只乌龟,想要把它们拎出来,昆昆看见了,显得特别的愤怒,一下子就把住了洋洋的手,并且把洋洋往自然角外面拽,想让他赶紧离开小乌龟。洋洋被他都拽到地上了,可昆昆还是没有一点松手的意思。我看到了这一情景赶紧制止了昆昆,昆昆特别着急地对我说:“老师,洋洋他伤害乌龟,我要保护他!!!!”看到这里,我有点生气,要让昆昆道歉,可是昆昆依旧重复着那句话,他觉得他的想法和做法是非常正确的。可此时,我转念一想,那句想要保护动物的铿锵有力的话语把我想要批评昆昆的话先吞了回去。我明白,简单粗暴的方式去面对眼前的昆昆是什么作用都起不了的,甚至还会引起他的反感。
我拉着昆昆的手,微笑着让他坐到我的旁边,轻轻地拍着他,刚刚还情绪激动的昆昆,此刻变得安静了。我与昆昆讨论起了这件事情,昆昆也很乐意把事情的经过讲给我听,在集体中,我表扬了昆昆的勇敢、正义,同时也希望所有的孩子都能够和睦相处,知道动武是解决不了问题的。 读《在反思中成长》一书时,也发现了类似这样的案例,面对调皮的孩子,捉弄同伴无所不能,并且不认错,细心的老师的做法给与了我处理此类事件的启发。
首先可以利用家访了解孩子的家庭环境,也许这样“调皮”孩子的家长也可能是非常权威性的,管教严厉,认为不打不成才,所以处理一切事情都是以武力来解决。这样不正确的教养方式,一定要让家长清楚地了解到这对孩子的成长是有害无利的;其次,老师还要抓住这个宝宝的“闪光点”,如我们班级的昆昆是个非常爱帮助别人的人,那么老师可以让昆昆担当起“乐于助人”小标兵,给他戴上我们班级里特有的标志头饰,让昆昆继续帮助别人,同时也鼓励别的孩子努力帮助别人,争取也当上“乐于助人”小标兵。让昆昆经常得到表扬,以正面的方式教育他。
笔者所举的这个例子,虽然很常见,虽然很简单,但处理的方式却值得我们去深思,如果我们反其道行之,简单粗暴的对待孩子的“伤害行为”,相信孩子不仅不会有所改变,甚至还会“变本加厉”的更加粗暴。也许他的初衷是好的,但是这样的方式会使得一个善良的孩子变得陌生。任何一个人都不希望孩子变成那样,我们不需要单纯直接地告诉孩子对或错,只要你、我多用心、用爱心、用耐心,使孩子得到一些转变。
经常听到家长们反映,说自己家的宝宝把老师的话视为圣旨,无论老师发表什么样的言论永远都是“真理”。在日常生活当中,作为老师的我们,也难免会有这样的语言习惯,即能怎么样或者必须不能怎么样,对错都在老师的话语之间得出了鉴定。
我们班级里的昆昆是个特别有正义感的孩子,很勇敢。如果班级里某某小朋友受到别人的欺负时他总会像个小英雄一样,保护别人。但他的方式总是会引起别的小朋友的反感,甚至有的时候会伤及到别人。一面为了想要发扬昆昆的正义感,但另一方面又想让昆昆能够换一种方式去“伸张正义”,我感到一些棘手。终于一件事情的发生,使得这个问题不得不去面对了。那天,昆昆正在和别的孩子一起观察小乌龟呢,小乌龟爬在乌龟爸爸的身上,真有趣。也许是出于对乌龟宝宝的喜欢、可能也许是为了保护乌龟爸爸,突然,洋洋的小手不自觉的伸向了那两只乌龟,想要把它们拎出来,昆昆看见了,显得特别的愤怒,一下子就把住了洋洋的手,并且把洋洋往自然角外面拽,想让他赶紧离开小乌龟。洋洋被他都拽到地上了,可昆昆还是没有一点松手的意思。我看到了这一情景赶紧制止了昆昆,昆昆特别着急地对我说:“老师,洋洋他伤害乌龟,我要保护他!!!!”看到这里,我有点生气,要让昆昆道歉,可是昆昆依旧重复着那句话,他觉得他的想法和做法是非常正确的。可此时,我转念一想,那句想要保护动物的铿锵有力的话语把我想要批评昆昆的话先吞了回去。我明白,简单粗暴的方式去面对眼前的昆昆是什么作用都起不了的,甚至还会引起他的反感。
我拉着昆昆的手,微笑着让他坐到我的旁边,轻轻地拍着他,刚刚还情绪激动的昆昆,此刻变得安静了。我与昆昆讨论起了这件事情,昆昆也很乐意把事情的经过讲给我听,在集体中,我表扬了昆昆的勇敢、正义,同时也希望所有的孩子都能够和睦相处,知道动武是解决不了问题的。 读《在反思中成长》一书时,也发现了类似这样的案例,面对调皮的孩子,捉弄同伴无所不能,并且不认错,细心的老师的做法给与了我处理此类事件的启发。
首先可以利用家访了解孩子的家庭环境,也许这样“调皮”孩子的家长也可能是非常权威性的,管教严厉,认为不打不成才,所以处理一切事情都是以武力来解决。这样不正确的教养方式,一定要让家长清楚地了解到这对孩子的成长是有害无利的;其次,老师还要抓住这个宝宝的“闪光点”,如我们班级的昆昆是个非常爱帮助别人的人,那么老师可以让昆昆担当起“乐于助人”小标兵,给他戴上我们班级里特有的标志头饰,让昆昆继续帮助别人,同时也鼓励别的孩子努力帮助别人,争取也当上“乐于助人”小标兵。让昆昆经常得到表扬,以正面的方式教育他。
笔者所举的这个例子,虽然很常见,虽然很简单,但处理的方式却值得我们去深思,如果我们反其道行之,简单粗暴的对待孩子的“伤害行为”,相信孩子不仅不会有所改变,甚至还会“变本加厉”的更加粗暴。也许他的初衷是好的,但是这样的方式会使得一个善良的孩子变得陌生。任何一个人都不希望孩子变成那样,我们不需要单纯直接地告诉孩子对或错,只要你、我多用心、用爱心、用耐心,使孩子得到一些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