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好教育好人生》的点滴体会

作者:meimei时间:2017-02-17
假期里带着无奈的心情打开乳白色封面的《好教育,好人生》,原因是以往也曾看过类似的教育类书籍,可看得越多越觉得失望、无奈。这一次完全是带着完成任务的态度拿起肖川先生的这本书。拜读后轻轻合上,我的心却不能随书页的合拢而平静,我的脑海中仿佛是一片宽阔的海洋,仿佛作者在平静的心湖上投入一块石头,击起了层层涟漪,向外扩展久久不能平息,尤其那一句朴素而真切的话语“受过教育的人,是这样一个人:他(她)严正而又宽容,深邃而又单纯;执着而又潇洒,真诚而又练达;他(她)勤勉而又从容,刚毅而又柔情;豪放而又儒雅,平实而又不断地追求人生更高的生命境界。”这是肖川教授对于什么样的人是受过教育的人的一段解释,他清晰地告诉我们每位教育工作者,这里的受教育不仅仅指上过学,获得了某个学位或某种文凭。可现实生活中我们“太注重对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养却忽略了教育对学生幸福人生的奠基和对完整的人的成全”,其实这个任务需要我们全社会给予关注。

我是一名家长,同时我又庆幸我是一名教师。同许多家长一样我渴望我的孩子能成为受过好教育有好人生的人,但现实生活中有些家长的做法又让我不解:公然教孩子用武力解决问题的家长;在大街上一边声如洪钟呵斥孩子、一边吐痰的家长;逼着孩子现在吃苦上苦将来作人上人的家长,埋头苦读“我送儿子上哈佛”和“天才儿子学习经”然后在自家试验田里耕耘不息的家长,为了给孩子抢时间而插队、闯红灯的家长,……他们总让我心惊肉跳。他们的做法与他们对孩子的教育初衷完全背离,有太多的父母(包括我),自己尚需成长,却被上苍和社会赋予了培育和监护孩子成长的特权。怎样给孩子提供好的教育,这恐怕是我们很多中国家长要补的一课。肖川教授的《好教育,好人生》这本书对原来我们固有的思维和做法进行了批判,也给我们今后如何更好地从事教育指明了方向。

@_@我是分割线@_@

其实我们经常可以在各类电视中发现中外孩子在行为举止、思想品质上的巨大差异:很多外国的孩子能独立的面对世界,自信乐观,胆识过人;能独立思考——不轻信、不盲从,理性地思考问题,自主判断;能充分体面的表达自我,衣着得体,言行彬彬有礼;尊重他人,守时守信。我想有了这些教养他们在今后的生活中定会受益无穷,他们适应社会的能力也一定会强与其他人。但再让我们看看我们的有些大学生,作为同龄人他们很多人身上所缺少的恰恰是这些。社会上的“啃老族”即使是工作以后还离不开父母的庇护;我们很容易人云亦云,在大家的共识中我们往往很少有人能坚持自我;我们很多孩子过惯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不懂得去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甚至包括自己父母的血汗也无动于衷;每一次集体活动总有人不守时守信,但他们毫不羞愧,还为自己的行为编制这样那样的理由。对照这些,我不禁汗颜,我们在责怪他们的同时,我们的家长,我们的教育者是不是也该反省?仔细研读肖川的书,他让我清楚地认识到:

作为家长,我们不该只关注孩子今天考了几分,我们还要教给他们独立的意识和健康的人格,以自己模范的行动引导孩子,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不要将自己的意志强加到孩子头上,更不能体罚,要给孩子成熟的,无条件的爱。适当的放手,给孩子空间让他们能自我发展。在此,我佩服国外的家长,他们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更像一个朋友,而不是一个权威,这恐怕是我们很多中国家长一时无法适应的角色,但为了孩子独立的人格和自主的发展,我们为什么不可以转换一下自己的角色呢?

作为教师,我们不能仅限于教给学生文化知识,还要教给学生“良好的教养——内心纯正、举止文明、注重细节,又葆有生命的灵动与自由的天性——不畏首畏尾、患得患失,也不过多的讲究城府、深藏不露”。在此,我更愿意做学生的朋友,和他们一起体验成长的烦恼、快乐、激动、感伤。给他们帮助,让他们获得更多的美感陶冶,拥有更多的被人欣赏、被人关爱的温暖与幸福。

这本书中肖川呼唤我们用生命教育和公民教育“为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基,为自由社会培养人”。肩负着家长与教师的双重身份,我深深感觉生养一个孩子的不容易,可是,有什么事业能比把孩子培养成幸福和成功的人、充分展现出自己的能力的人更为伟大的呢?那些成功地培养了孩子的父母和老师,他们才是真正的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