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学生第二》的感悟
作者:聚优时间:2017-06-01
长期的一线教育教学和管理的经历,让他对教师的生存状态有着深切的体悟,从而能够设身处地地理解教师的种种不满、愤慨、倦怠甚至庸懒,能够思及教育事件背后隐藏的复杂关系。在书中他随意剪辑了发生在校园里的一组头:当老师训斥学生时,当老师上课迟到时,当教师之间发生矛盾时……面对这些,李希贵首先抱以理解,而后寻求背后的东西。
他举了一个老师迟到的例子:因为小孩发烧而一夜没睡好的英语老师,他第一节课刚走进教室,就发现后面坐着几名校领导,他一下子意识到,这是学校正在推行的领导“推门听课”。想不到第一下就轮到自己了。小孩病了,没有知道,家里有事,没人问一句,乘人之危的事倒都会做!他也不知道是怎么把课上完的了,一直到第二天科代表没交作业,才想起下课的时候忘记布置了,情绪一来,莫名其妙地直到把科代表训哭了才罢休……
这个例子叙述方式本身就隐含着对教师的宽容和理解,同时也让我们从更宏观的层面上思考个别问题:是不是管理上出了问题?是不是让教师有了幸福感?是不是过细的制度限制了师生的自由、加剧了校园的火药味?所以,他提出了一个响亮的口号:学生第二。言外之意,学校应该把教师放在第一位,因为,在没有教师幸福感的校园里,学生不会好到哪里去;当学校把教师放在第一位的时候,教师也会把学生放在第一位。可以说,李希贵主张的教育改革,或者说书中所描绘的改革实践和理想都是以“学生第二”的理念为“底色”的。
“学生第一”的办学理念把教师隐喻成蜡烛、春蚕、铺路石,在这样的学校文化中,教师的个人愿景是处在休眠状态的。很多学校都有一些失去激情和“不长进”的老师:忠实地把书本知识传授给学生,不至于误人子弟就行;只在本学科内部打转,不考虑深层的教育问题;迫于生活和制度的压力,不择手段地追求学生的高分……对一个从事着塑造人这一崇高职业的教师来说,如果他的动力不是来自于热爱,而仅仅是来自于压力,这样的塑造,其结果肯定是十分可怕的。李希贵认为,提升学校品位的出路,就是要营造“学生第二”的氛围,唤醒每一位教师、每一位员工的生命潜能,让每一个人实现自己的价值,在成就学生的同时成就自我。“让校园里既有同学们的七色阳光,也有老师们的金色爽朗。”
他举了一个老师迟到的例子:因为小孩发烧而一夜没睡好的英语老师,他第一节课刚走进教室,就发现后面坐着几名校领导,他一下子意识到,这是学校正在推行的领导“推门听课”。想不到第一下就轮到自己了。小孩病了,没有知道,家里有事,没人问一句,乘人之危的事倒都会做!他也不知道是怎么把课上完的了,一直到第二天科代表没交作业,才想起下课的时候忘记布置了,情绪一来,莫名其妙地直到把科代表训哭了才罢休……
这个例子叙述方式本身就隐含着对教师的宽容和理解,同时也让我们从更宏观的层面上思考个别问题:是不是管理上出了问题?是不是让教师有了幸福感?是不是过细的制度限制了师生的自由、加剧了校园的火药味?所以,他提出了一个响亮的口号:学生第二。言外之意,学校应该把教师放在第一位,因为,在没有教师幸福感的校园里,学生不会好到哪里去;当学校把教师放在第一位的时候,教师也会把学生放在第一位。可以说,李希贵主张的教育改革,或者说书中所描绘的改革实践和理想都是以“学生第二”的理念为“底色”的。
“学生第一”的办学理念把教师隐喻成蜡烛、春蚕、铺路石,在这样的学校文化中,教师的个人愿景是处在休眠状态的。很多学校都有一些失去激情和“不长进”的老师:忠实地把书本知识传授给学生,不至于误人子弟就行;只在本学科内部打转,不考虑深层的教育问题;迫于生活和制度的压力,不择手段地追求学生的高分……对一个从事着塑造人这一崇高职业的教师来说,如果他的动力不是来自于热爱,而仅仅是来自于压力,这样的塑造,其结果肯定是十分可怕的。李希贵认为,提升学校品位的出路,就是要营造“学生第二”的氛围,唤醒每一位教师、每一位员工的生命潜能,让每一个人实现自己的价值,在成就学生的同时成就自我。“让校园里既有同学们的七色阳光,也有老师们的金色爽朗。”
上一篇:《我交给你们一个孩子》读后感
下一篇:读《今天如何做家长》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