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与生活读后感

时间:2024-04-29 13:35:03 生活 我要投稿

心理学与生活读后感3篇(精选)

  当品读完一部作品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需要写一篇读后感好好地作记录了。那么你会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心理学与生活读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心理学与生活读后感3篇(精选)

心理学与生活读后感1

  本我 可以看做是原始驱动力的储存处。它非理性地运作着,它跟随冲动运动并追求即时的满足感,而不考虑所渴望的行为是否现实可行、被社会认可。本我被快乐原则所支配,无节制的寻找快乐,这种快乐特别指、生理和情感快乐。

  超我 是一个人的价值观的储存处,包括从社会习来的道德态度。超我大致上和良心的概念相对应。当儿童开始将父母或者其他成年人对于某些社会禁忌作为他的价值观一部分时,超我便逐步发展起来。超我也包括理想自我,这是一个人想让自己努力成为的样子。这样,超我经常和本我出现矛盾。本我想要做精神上快乐的事情,而超我则强迫本我坚持做那些正确的事情。

  自我 是一个基于现实的自我方面,来调整和本我冲动和超我需求之间的冲突。自我代表一个人关于生理和社会现实的观点,是他关于行为的原因和结果的理性认识。自我的一部分工作是选择那些能满足本我冲动的行为,但是这些行为同时又不会带来不愿看到的结果。自我是受现实原则支配的,这种原则为快乐的需求提供现实的选择。比如,自我会阻止考试作弊的冲动,因为他考虑到被抓住而产生的严重后果,同时,他会用以后更努力的学习行为或者寻求教师同情等方法来代替作弊。本我和超我产生矛盾后,自我会进行折中来尽量满足两者的需要。然而,当本我和超我之间压力非常紧张时,自我很难制定出最优的折中。

  ——引用原文定义

  从上面的定义看很好理解本我、超我与自我的概念。其实我们每个人内心的冲突与矛盾都是这三个“我”之间的“思想斗争”。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前几天一个朋友给我打电话,告诉我她不想上班,而想出国旅游,游山玩水的过一辈子——这个“想”的过程就可以理解为本我欲望的.驱动力,也就是内在本我的体现,然而她哀叹了几声后第二天又不得不乖乖的去上班了,为什么呢?哲学上说,物质决定意识,也可以理解为现实决定思想。在心理学上来讲,又是一个“超我”与“自我”的过程,“超我”可能会说:工作是你的职责,是你应该完成的分内的事,是你“该做的事”,这个“该做”是以一定的社会道德观及个人价值观为基准的,超我往往是自己想成为的那个“成功的我”的样子;自我是什么呢,它是现实的我,理性的我,它会分析,如果不上班会有什么后果,会意识到自己还没有足够多的享受生活所需要的经济基础。

  所以一般情况下“自我”会帮助协调“本我”与“超我”之间的矛盾,会做出合理的判断及决定。而且这个倾向随着年龄的增长经历的增加会愈加明显,即我们会愈加倾向做出符合现实的“正确的事”。

  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处于青春期的孩子总是会做出一些违背社会道德观的事情,譬如打架斗殴,是因为他们“本我”意识很强烈,甚至超越“超我”范围,而由于社会经历的缺乏,又不能意识到这些事情所带来的后果,即“自我”的现实性不强。诸多因素造成的行为。

  一句话,本我是感性的我,超我是文明的我,自我是理性的我。

  一个人的内心若想没有冲突或把冲突减到最小,就要合理并协调发展这三个“我”。

  个人觉得最佳状态是本我、超我与自我是处于同一个发展方向的,我们的内心会感到最大程度的满足与舒适。即本我上想完成的事是符合社会道德规范的,同时又具有现实意义。由此想到了许三多——这个在许多人眼里的“笨人”,明显看出在他的心中内在的快乐就是奉献,“奉献”符合社会道德观又具有现实意义,所以虽然在别人看来他很傻,但他的内心却是无比充实和快乐的。相比较那些过于计较得失的人,表面上看他们很精明会算计,但他的内心却是挣扎的,不和谐的,最终会心病缠身,将自己妖魔化,害人又害己。

  那么为什么有些人有工作有钱花却不快乐?两个可能,要么他没有切实的爱他的工作,将其化作一种情感快乐的源泉;要么他很清楚自己的快乐不在工作上——只是为了挣工资敷衍了事,他本能的快乐得不到满足,从而导致内心的冲突感和压抑感。

  弗洛伊德说,人是带着道德面具的动物。这也看出为什么人的心会那么复杂,人远没有动物单纯,要保证人像个“人”,就要受到道德思想的束缚——这也可能是自尊心的驱使。比如地上有个钱包,你的本能欲望是去捡,归己所有,但若上升到道德层面,是要遭到批评的,所以这个行为就变得不那么单纯了,当然也正因为有这个道德观的束缚,我们的社会才会井然有序。

  当然,如果一个人只注重本我和自我而抛弃“超我”,即以现实的手段来满足个人快乐与欲望而不顾社会道德观,那么短期看,他或许可以得到一些利益,只是他要为这种违背社会道德的行为付出代价。所以我觉得这种人可以看做“短视者”。

  总之,这三个“我”最重要的是平衡发展,过分压抑哪一个都是不好的。

心理学与生活读后感2

  心理学,一个既陌生又熟悉的词汇,犹记得当初高考填报志愿的时候我也填写了某某学校的心理学专业,但是我和它注定没有缘分,丝毫不出意料的人家没看上我,后来对于心理学的兴趣也就不了了之,在学校的提倡阅读活动下,我有幸拜读了《心理学与生活》这本书,再一次勾起我对心理学的回忆与兴趣。

  在众多书籍当中选择了它,主要是因为“心理学”与“生活”一个是自己感兴趣的一个是自己正在经历的,翻阅书籍《心理学与生活》之后,我发现这本书是一本既实际又基础的心理学入门书籍,对了解更深层次的心理学有很好的奠基基础,对于心理学入门小白,这本书算得上首选,它的内容很通俗易懂,里面没有各式各样的问题测试,没有什么专业术语让人费解,它能让一个小白一步一步的自己去打开它,触摸它,最终完全了解它。看完这本书之后,我才知道自己真的是井底之蛙,原来生活处处有心理学,只不过我从未真正了解过它的定义与内涵,还一度认为它离我很远很远,远到我不刻意去学心理学这个专业,我就永远不可能接触它,然而这本书却教会了我不要盲目自信,因为心理学就在身边。

  这本书真的很让我惊喜,这本书的文章就很契合它的名字,为什么说它通俗易懂呢?因为它贴近生活,书中列举了很多心理学在生活中运用的例子来解释心理学原理,所以身为阅读者的我们就很容易结合生活中自己经历过的事物来理解每个例子所阐释的心理学原理,如此一来,看过这本书的读者们就会对基础心理学有了大概的了解,从而建立起对心理学浓厚的兴趣。

  《心理学与生活》有几个方面给我最深的印象:首先,就是它的内容阐释,也就是上文所说到的作者结合心理学在生活中的运用原理举各种各样的例子来向阅读者传达知识,让我们这些心理学小白能够非常容易的了解心理学的各种不同情形下的原理,从而将我们这些小白领进门,以一种双向互利的形式达到了完美的传达效果,为什么是双向互利呢?因为该书内容不像很多其他内容紧凑,而且作者思路过于复杂的书本,读起来令人费解,那样只会让阅读者很快就没有了阅读的兴趣,而《心理学与生活》的作者使阅读者对书籍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然后达到了一定的宣传效果,而阅读者则在获得兴趣的同时,又获得了大量的心理学知识,所以是双向互利,二者皆获得了一定的好处。

  其次,很多书本都是先罗列大篇幅的概念和定义,然后一笔带过的.向你大体介绍一遍解读意思,其中的真正内涵其实很多时候读者个人根本就理解不了,他们往往只会被字面意思牵引着钻牛角尖,而读这本书就不需要考虑这些问题,该书作者是以一种循序渐进的方法带你慢慢跟上他的步伐,对你进行一点一点的启发,极具耐心的从牙牙学语教起,阶梯式的牵引让你一步一个脚印最终得到胜利的果实。

  最重要的一点是,我特别钟意它的总结归纳,每一章的后面都会有对应的重点被列出来,明确告诉了读者该知道些什么。它总是能让我想起初中时期艰难学历史的自己,那个时候,因为自己对学习的不上心,导致自己的历史一直都不好,好在那个时候历史还是开卷考试,即使我历史再差,我也可以在书上找到星星点点的知识点,但是也只是片面的,想要完整的了解历史书上的重点,简直就像登蜀道一样难,后来我找到了一个挺好的方法,我会把每一章节的重点写在对应的章节标题下面,所以那个时候我的历史书目录上全部都是整本书的重点,关键词让我很容易在考试时候找到我需要的知识点,那个时候我像一艘失去方向,孤苦伶仃漂泊在海上的船,总结的关键词让我重新找到了航行的方向,让我重拾学习历史的信心。现在再看到作者以这样总结的方式把重要知识点呈现在我们面前,我就想到那个时候的自己,这也算是另一种感同身受,只有自己经历过才知道,总结归纳有多么重要,同时总结所有重点的同时有多么麻烦,所以我非常敬佩作者以这样体贴的方式,为阅读者一路披荆斩棘。

  我非常推荐对心理学感兴趣的小白阅读这本书,里面的很多东西都很有意思,既然与生活有关,那肯定值得观看,看完这本书之后,初学者就会对心理学有着初步的了解,然后我们平常生活就会不知不觉的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重新来观看这个世界,我们会发现世界又多了许多的趣味,生活不再是以往的枯燥的几点一线,我们会在原有的基础上情不自禁的用心理学的原理去分析我们周围的人或事,因为人总有一种控制欲,我们能掌握生活中为人处世的一些奥秘,心理上就会得到一定的满足,对自己来说,这是一种很厉害的能力,慢慢的我们会爱上这种方式。

  我还在想,对于很多教材内容编写,也可以借鉴这本书,尤其是教育方面的图书,像我上文提到的历史书,还有政治这类的内容较为繁琐的图书,在每一章节的背后就可以列出重点,我觉得这样并不会增加学生的惰性,反而会起到一个很好的激励作用,因为现在的学生学习主动性普遍太差,背书基本上都是被动,很多学生根本不知道重点是哪些,该怎么背,在书本后面罗列一定的重点,会为学生指明方向,有了方向的学生是会有一定的动力的,因为有胜负欲,给了重点就是给了一颗糖,哪有不喜欢糖果的小朋友呢?所以我觉得该书的编写十分值得借鉴。

  在这个浮躁的社会,不如找个时间放松放松自己,看看《心理学与生活》这本书,掌握心理与生活的平衡,用心理学去重新认识世界,慢慢去思考,慢慢去生活。

心理学与生活读后感3

  本我能够看做是原始驱动力的储存处。它非理性地运作着,它跟随冲动运动并追求即时的满足感,而不思考所渴望的行为是否现实可行、被社会认可。本我被快乐原则所支配,无节制的寻找快乐,这种快乐个性指、生理和情感快乐。

  超我是一个人的价值观的储存处,包括从社会习来的道德态度。超我大致上和良心的概念相对应。当儿童开始将父母或者其他成年人对于某些社会禁忌作为他的价值观一部分时,超我便逐步发展起来。超我也包括理想自我,这是一个人想让自我努力成为的样貌。这样,超我经常和本我出现矛盾。本我想要做精神上快乐的事情,而超我则强迫本我坚持做那些正确的事情。

  自我是一个基于现实的自我方面,来调整和本我冲动和超我需求之间的冲突。自我代表一个人关于生理和社会现实的观点,是他关于行为的原因和结果的理性认识。自我的一部分工作是选取那些能满足本我冲动的行为,但是这些行为同时又不会带来不愿看到的结果。自我是受现实原则支配的,这种原则为快乐的需求带给现实的选取。比如,自我会阻止考试作弊的冲动,因为他思考到被抓住而产生的严重后果,同时,他会用以后更努力的学习行为或者寻求教师同情等方法来代替作弊。本我和超我产生矛盾后,自我会进行折中来尽量满足两者的需要。然而,当本我和超我之间压力十分紧张时,自我很难制定出最优的折中。

  ——引用原文定义

  从上方的定义看很好理解本我、超我与自我的概念。其实我们每个人内心的冲突与矛盾都是这三个“我”之间的“思想斗争”。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前几天一个朋友给我打电话,告诉我她不想上班,而想出国旅游,游山玩水的过一辈子——这个“想”的过程就能够理解为本我欲望的驱动力,也就是内在本我的体现,然而她哀叹了几声后第二天又不得不乖乖的去上班了,为什么呢?哲学上说,物质决定意识,也能够理解为现实决定思想。在心理学上来讲,又是一个“超我”与“自我”的过程,“超我”可能会说:工作是你的职责,是你就应完成的分内的事,是你“该做的事”,这个“该做”是以必须的社会道德观及个人价值观为基准的,超我往往是自我想成为的那个“成功的我”的样貌;自我是什么呢,它是现实的我,理性的我,它会分析,如果不上班会有什么后果,会意识到自我还没有足够多的享受生活所需要的经济基础。

  所以一般状况下“自我”会帮忙协调“本我”与“超我”之间的矛盾,会做出合理的决定及决定。而且这个倾向随着年龄的增长经历的增加会愈加明显,即我们会愈加倾向做出贴合现实的.“正确的事”。

  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处于青春期的孩子总是会做出一些违背社会道德观的事情,譬如打架斗殴,是因为他们“本我”意识很强烈,甚至超越“超我”范围,而由于社会经历的缺乏,又不能意识到这些事情所带来的后果,即“自我”的现实性不强。诸多因素造成的行为。

  一句话,本我是感性的我,超我是礼貌的我,自我是理性的我。

  一个人的内心若想没有冲突或把冲突减到最小,就要合理并协调发展这三个“我”。

  个人觉得最佳状态是本我、超我与自我是处于同一个发展方向的,我们的内心会感到最大程度的满足与舒适。即本我上想完成的事是贴合社会道德规范的,同时又具有现实好处。由此想到了许三多——这个在许多人眼里的“笨人”,明显看出在他的心中内在的快乐就是奉献,“奉献”贴合社会道德观又具有现实好处,所以虽然在别人看来他很傻,但他的内心却是无比充实和快乐的。相比较那些过于计较得失的人,表面上看他们很精明会算计,但他的内心却是挣扎的,不和谐的,最终会心病缠身,将自我妖魔化,害人又害己。

  那么为什么有些人有工作有钱花却不快乐?两个可能,要么他没有切实的爱他的工作,将其化作一种情感快乐的源泉;要么他很清楚自我的快乐不在工作上——只是为了挣工资敷衍了事,他本能的快乐得不到满足,从而导致内心的冲突感和压抑感。

  弗洛伊德说,人是带着道德面具的动物。这也看出为什么人的心会那么复杂,人远没有动物单纯,要保证人像个“人”,就要受到道德思想的束缚——这也可能是自尊心的驱使。比如地上有个钱包,你的本能欲望是去捡,归己所有,但若上升到道德层面,是要遭到批评的,所以这个行为就变得不那么单纯了,当然也正因为有这个道德观的束缚,我们的社会才会井然有序。

  当然,如果一个人只注重本我和自我而抛弃“超我”,即以现实的手段来满足个人快乐与欲望而不顾社会道德观,那么短期看,他或许能够得到一些利益,只是他要为这种违背社会道德的行为付出代价。所以我觉得这种人能够看做“短视者”。

  总之,这三个“我”最重要的是平衡发展,过分压抑哪一个都是不好的。

【心理学与生活读后感】相关文章:

生活中的心理学的心得03-31

《心理学与生活》读后感05-09

心理学与生活的读后感12-05

心理学与生活读后感12-20

心理学与生活读后感12-28

心理学与生活心得体会03-30

《心理学与生活》读后感9篇03-23

【优选】心理学与生活读后感04-10

心理学与生活心得体会(13篇)0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