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与生活教学心得

时间:2023-11-13 11:51:01 生活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品德与生活教学心得

  当我们心中积累了不少感想和见解时,就很有必要写一篇心得体会,这样我们可以养成良好的总结方法。那么好的心得体会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品德与生活教学心得,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品德与生活教学心得

品德与生活教学心得1

  xx月xx日至xx两天,我有幸参加了临沂市20xx年小学《品德与生活》教学研讨会。我深感责任重大,因此活动中我听得认真,记得仔细。两天的学习使我受益匪浅,这两天的学习中,我领略了八位名师的精彩纷呈的表现,聆听了专家的精彩点评与讲座这次可算是真正开了眼界。下面我就这两天的学习情况并结合我的理解谈谈感想。

  一、课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不打无准备之仗。

  八位名师都做好了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是课前深了解、研究学生的情况,为教学设计做铺垫。二是深入研究教材,准确定位教学目的,把握教学重难点。三是搜集相关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需要走出课堂的教学活动还要事先与相关人员或部门单位联系。四是精心设计教学预案,尤其是教学方式方法的设计要科学合理,教学内容的选择要贴近学生的生活。

  二、认真解读课程标准

  在新理念的引领下,对教学目的进行准确定位,确立新的教育目的观:换位观,引导生设身处地的为他人着想,培养公平公正的品德;生态观,让学生知道人与人之间要合作,要有责任心;共赢观,要让学生知道大家好,才是真的好,要关爱他人;对话观,引导学生要多与别人交流、沟通,学会尊重、理解别人;分享观,引导学生美好事物要与别人共同分享,与人为善;多元观,在分清是非标准的基础上,在某些领域允许有不同的`选择,要宽容。

  三、确立新的教学观

  生活化教学,教学内容体现动态化生活;确立新的学习观,自主探究、自主构建和积极引导相结合。上述内容说白了就是采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式,而且这些方式必须为学生所乐于接受且力所能及;精心策划并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且这些活动内容要和学生的学习生活紧密相连,如调查、辩论、走访等等。这次研讨会上张为花老师在上课时就采用旅游的形式,通过旅游团培养了学生的积极参与意识,竞争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知道怎样与别人沟通、交流。更为可贵的是她还创造性的让学生现场当播音员展开对话,这不又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了吗?这也正体现了品德课多元化的教学理念

  四、恰当运用多媒体课件,以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其学习兴趣

  这次研讨会上五位教师都成功运用了现代化教学手段,教师精心地设计,合理地运用,以多媒体贯穿始终,学生在学习中能够提高一个层次,加深体会,使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感受很深刻。

  五、课堂教学不摆花架子,探究问题深刻

  学习形式多样化,消除了教师满堂灌、满堂问的现象。八位教师还能通过网络资源,收集大量课外资料大大的充实了教学文本材料。让人感受到这是集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于一体的八节“原生态”的课堂教学。

  六、把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向课外延伸

  陶行知说的好:“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这也是我们《品德与生活》课的最终教学目的。因此我们不光要让学生在《品德与生活》课上学习良好的习惯,还要让这种良好的学习习惯向课外延伸,让学生到社会上去“求真”,到社会上做“真人”,而不是仅仅局限于在课堂上。

  总之,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一定不断完善自己,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

品德与生活教学心得2

  经过一年《品德与社会》执教实践过程,我觉得《品德与社会》作为一门综合性的学科,主要将学生置身于社会生活中,认识社会了解社会,同时形成良好的习惯品质,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在具体的教学中,我有以下感受。

  一、把握课程特点、深钻教材、充分准备是上好品德课的前提。

  现在的《品德与社会》课本,每一课都是几幅图配几句话。如果照本宣科式教学,一课要不了多长时间就可以上完。如果是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进行设计。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注重学生品德素养的提高。上好一节课很难。在具体教学中,我深刻的感受到作为一名品德与社会老师,是越来越需要丰富的知识。在备课阶段一方面深钻教学目标,充分运用教材上的内容,挖掘和拓展了很多相关知识和内容,另一方面老师也在课前充分的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合理利用相关的社会资源。如备课时一定收集网上或学生预先实际中的一些资料,丰厚教学内容,从而接近教学与学生生活的距离,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二、《品德与社会》课教学必须以学生生活为基础,才能享受成功

  真实的生活有利于《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这已是人人皆知的事实了,可在实际的课堂上,教师却总是因为这样或那样的原因,不能够把这种联系体现在实处。有的担心生活太大,无处着手;有的考虑学生的接触有限,难以体验;还有的顾虑生活太随意,难得控制,会导致课堂学习一团糟……凡凡点点,都有一定的道理,难道走进生活,开展德育教育真的就那么难吗?在教学《走进残疾人》这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感受到残疾人需要大家的关爱,我设计真实的社会情境,开展体验残疾人生活艰难的活动。一是让学生用一只手去收拾书包,体验肢体残疾给生活带来的不便,二是让学生用手帕把眼睛蒙起来在教室行走,体验盲人行路的不便。学生们通过这两个体验活动后,真正体验到了残疾人生活的不便,感受到了残疾人需要我们正常人的关爱。课堂上短短几分钟的生活体验,胜过了教师多少空泛的讲解,可见生活对于德育知识的教学是何其重要,而联系生活组织教学又是多么的简单。我觉得,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在品德与生活课教学中,教师都有必要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利用多样性的活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尽量用科学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自觉主动的去认识生活,体验生活,发展能力,形成良好的品德。

  三、从课内延伸到课外,突出课程的社会性

  延伸课堂还要求教师开放课堂教学的空间,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社会,去访问,去调查,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社会现象,展望未来的世界,让他们在多种多样的实践活动中体验,真正领悟生活的真谛,并从中认识社会,获得成功的愉悦感,使课堂真正延伸到学生的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和生命流程之中。这样才能立足于各类富有积极意义的教育载体,着眼于学生未来的生活世界,服务于学生的全面终生发展。例如《货比三家》就需要学生在课外调查某种商品在不同的商店或超市的价格,再进行比较分析,让他们知道同样的商品,价格可能不一样,影响价格的因素制约着商品的价格。如果不延伸课堂,不亲自比较,光靠老师的说教,学生很难理解这些道理。

  总之,通过这一年的教学实践,我觉得《品德与社会》是提高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习实践,了解社会的综合性很强的学科。教学中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让学生通过调查、访问、搜集、整理、归纳、讨论、交流、表演等方式在轻松中感到学习的快乐,获取知识和能力。

品德与生活教学心得3

  10月29日至30日两天,我有幸参加了xx市20xx年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教学研讨会,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教学研讨会心得体会。两天的学习中,我领略了五位名师的精彩纷呈的表现,她们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风格展示了各自的风采。并聆听了专家的精彩点评与讲座,我这个“井底之蛙”可算是真正开了眼界。我深感机会难得、责任重大,因此活动中我听得认真,记得仔细。两天的学习使我受益匪浅,使我这个对《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这门课程还知之不多的“门外汉”对这门学科有了全新的认识与了解。下面我就这两天的学习情况并结合我的理解谈谈感想。

  一、充分做好课前准备

  五位名师都做好了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是课前深入了解、研究学生的情况,为教学设计做铺垫。二是深入研究教材,准确定位教学目的,把握教学重难点。三是搜集相关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需要走出课堂的教学活动还要事先与相关人员或部门单位联系。四是精心设计教学预案,尤其是教学方式方法的设计要科学合理,教学内容的选择要贴近学生的生活。您现在阅览的是工作总结网www.gzzongjie.cn/谢谢您的支持和鼓励!!!

  二、用课程标准指导课堂教学

  在新理念的引领下,对教学目的进行准确定位,确立新的教育目的观:换位观,引导生设身处地的为他人着想,培养公平公正的品德;生态观,让学生知道人与人之间要合作,要有责任心;共赢观,要让学生知道大家好,才是真的好,要关爱他人;对话观,引导学生要多与别人交流、沟通,学会尊重、理解别人;分享观,引导学生美好事物要与别人共同分享,与人为善;多元观,在分清是非标准的基础上,在某些领域允许有不同的选择,要宽容,心得体会《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教学研讨会心得体会》。

  三、转变教学观念

  生活化教学,教学内容体现动态化生活;确立新的学习观,自主探究、自主构建和积极引导相结合。上述内容说白了就是采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式,而且这些方式必须为学生所乐于接受且力所能及;精心策划并 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且这些活动内容要和学生的学习生活紧密相连,如调查、辩论、走访等等。这次研讨会上张为花老师在上课时就采用旅游的.形式,通过旅游团培养了学生的积极参与意识,竞争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知道怎样与别人沟通、交流。更为可贵的是她还创造性的让学生现场当播音员展开对话,这不又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了吗?这也正体现了品德课多元化的教学理念您现在阅览的是工作总结网www.gzzongjie.cn/谢谢您的支持和鼓励!!!

  四、运用现代教学手段,激发学习兴趣。

  这次研讨会上五位教师都成功运用了现代化教学手段,教师精心地设计,合理地运用,以多媒体贯穿始终,学生在学习中能够提高一个层次,加深体会,使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感受很深刻。

  五、课堂教学不摆花架子,探究问题深刻。

  学习形式多样化,消除了教师满堂灌、满堂问的现象。五位教师还能通过网络资源,收集大量课外资料大大的充实了教学文本材料。让人感受到这是集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于一体的五节“原生态”的课堂教学。

  六、把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向课外延伸

  陶行知说的好:“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这也是我们《品德与社会》课的最终教学目的。因此我们不光要让学生在《品德与社会》课上学习良好的习惯,还要让这种良好的学习习惯向课外延伸,让学生到社会上去“求真”,到社会上做“真人”,而不是仅仅局限于在课堂上。

  总之,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一定不断完善自己,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

品德与生活教学心得4

  品德学科将“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定为总目标。品德学科尤其需要关注学生正确态度、价值观的形成和行为规范的养成,使学生学会做事,又学会做人。

  我们的品德课则要在准确把握目标的基础上,设定不同的情境,并在这种情境下设定不同的活动,在体验中通过多种教学活动,帮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适应和参与社会的能力,掌握必备的知识。

  那么,我们如何在品德课中达成这样的目标呢,个人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品德教师要做儿童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和指导者

  在教学过程中,我作为支持者,合作者和指导者。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指导,为他们的活动创设良好的环境和条件,引导学生投入活动,支持他们的各种活动。比如在近期讲授的《地球生病了》一课中,由于我的备课主题过大,所以在感受“地球生病了”的三个环节中,内容和形式略有重复,没有层次,特意选了三名能力较强的孩子,让他们以自己的角度发现“地球变脏了”,并以PPT的形式在课堂上呈现,准备的过程中,我全程陪同,并适时指导。当课堂上三个同学一一向大家介绍自己的调查时,同学们的专注度竟大于我在前两个环节精心准备好的素材。这一活动设计的结果要大于我的预期。我想,我在和他们共同备课的同时,也在进行着与儿童的合作——与儿童一起共同建构课程。共同构建的课程,当然比老师单向的引导要好得多。

  二、品德课要注意联系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发展《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标准》明确强调:我们的品德课要回归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发展。所以,我们在品德课上的活动设计,非常注重彰显“地方特色”、“身边特色”。我在讲授《保护牙齿》一课时,为了让学生体验到碳酸饮料对于牙齿的伤害,我特意准备了几颗小猪的牙齿,提前在碳酸饮料中浸泡,当把浸泡过的牙齿和没有浸泡过的牙齿放在一起对比时,孩子们看地目瞪口呆、嘘声四起。

  另外,在品德课中,要慎用“高大上”的素材。比如在《地球生病了》一课中,关于水污染这一主题,我准备了不少影像资料,包括人教社的一段视频教材。但是结果证明,学生动手搜集的我们身边的水污染素材更容易打动学生。

  除此以外,一些必不可少的“高大上”的主题活动,要进行细化,降低认识难度。比如《我家今夕的变化》一课中,改革开放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但是让四年级的孩子理解改革开放又谈何容易呢?于是我便把改革开放的几点重要内容细化,我只抓住其对人民生活的影响这部分,把晦涩的语言化为更易于小学生理解的句子。并告诉学生,以一个小公民的角度谈谈自己的理解。所有这些只为一个目的:降低难度,让学生以能以自己的生活体验有所触动。

  三、通过多种途径强化学生的体验

  体验是维系认知和行为的重要中介环节,没有体验德育过程就不完整,没有体验的品德课便是枯燥的说教。因此强化体验是增强品德课实效性的重要途径。只有通过亲身参与和直接体验,学生才能在自主学习过程,积累经验、发展能力,强化体验,通过活动体验生活、积累经验、发展能力。

  而增强学生在品德课上的体验,途径也是多种多样的。其一,要设定恰当的情境。可以是整节课中一系列相关的情境,比如我在《保护牙齿》中,以“爱牙观察室”、“爱牙诊疗室”、“牙齿保健室”贯穿下来,学生在其中乐此不疲。当然也可以是一个单独的情境。其二,可以把生活中的相关实物拿到教室,让学生看一看、摸一摸、做一做、闻一闻、尝一尝等方式,亲身感受,增强体验。当然了,互联网加时代,影音多媒体素材的应用,对于强化学生的体验也有较大的促进作用。

  总之,我们在设计品德课的过程中,要在活动设计、情境设定、素材搜集中,尽量把学生的目光引到无边无际的现实生活世界中,从而引导儿童认识生活,积累生活经验、发展能力,热爱生活、学习做人。道德寓于儿童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没有能与生活分离的纯道德的生活。只有从衣食住行、玩与乐开始,帮助儿童通过自己的体验,提升自己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在生活中发展品德,也只有这样才能使思想品德真正内化为孩子自身的品德素养!

品德与生活教学心得5

  通过学习《品德与生活》新课标,加深了我对新课程的理解与体会,进一步认识到了新课改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学习过程中,我也收获颇多,倍受鼓舞。下面谈谈自己的收获体会和一些感悟。

  现在的《品德与社会》最的是把学生良好品德、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培养目标切切实实地放在儿童的生活中去培养。真正体现了“以人为本、以生为主”的发展性战略计划;真正遵循儿童生活的逻辑,密切联系儿童生活,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当我们翻开《品德与社会》这本教科书时,我们会发现这是一门全新的课程。它是伴随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而开设的一门活动型综合课程。它通过游戏和各种儿童喜欢的主题活动,对学生进行深入浅出的道德的、科学的、生活的启蒙教育,为他们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实际的生存能力打下初步的基础。

  《品德与社会》课程倡导“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我们的《品德与社会》教学不应该局限于课堂,脱离儿童的现实生活世界,局限于书本的世界,回避纷杂的现实生活,只是没有生活的空谈,这样往往造成学生的思想跟行为截然不同,口是心非,德育也仅仅停留在口头上,没有真正落到实处。所以,《品德与社会》教学必须走出小课堂进入社会,回归儿童的世界,回归生活的世界,回归现实的`世界。唯有如此,才会有知行和谐统一的可能,才会使《品德与社会》课成为学生喜欢的一门生活课程。

  《品德与生活》的核心理念就是让品德回归生活,这就要求我们老师要注意观察生活,积淀丰厚的文化底蕴,捕捉生活中的点滴信息对学生进行三维目标的教育。相信通过这次培训,我们的老师一定能够更新理念,正确地把握教材的编写意图,上好每一节课,以实际行动践行品德回归生活这一理念。

  通过学习使我深刻地认识到:在学习观上,要以学生为本,将学生看成是学习的主体,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教材观上,教师由教材的忠实宣讲者转变为教材使用中的决策者,确立起自己作为课程教材的创造者和实施主体的意识,学会用教材来教,在内容上关注儿童的实际,设计上注重以主体活动的方式呈现,将教学的目光更多的关注学生的生活实际,有针对性地调节教学内容;在教学观上,教学是师生交互、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让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体验与交流。新课程注重过程与方法,注重学生的感受、体验和经历。不仅教师的观念发生了变化,而且教师的角色也发生了变化,教师应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通过本次学习让我更懂得珍惜儿童生活的价值,尊重儿童的权利,引导儿童热爱生活、学习做人;让学生在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中引发内心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知;重视儿童在真实生活中感受、体验、领悟,突出活动,让学生自主地、能动创造性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发展。

  新学期,我将不断加强自我思,加强与其他同行教师之间的合作、交流与研讨。站在一个真正的品德课程教育者的高度教我的学生,与学生共享品德课自身的魅力。

品德与生活教学心得6

  xx年11月8日至12日,我们一行12人在莫旗教研室冯金荣老师的带领下去海拉尔参加呼伦贝尔《品德与生活、社会》学科教学培训学习。虽然学习时间很短暂,可在这几天里,认真聆听了市教研室贾主任的《思想品德漫谈》及市教研员梁光荣老师的《课标》解读,莫旗一小李艳华老师《关注课前准备、实施有效课堂教学》精彩讲座。这次学习安排的非常充实,我们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老师都学到了很多知识,受到很深的启发。下面谈谈我的学习心得:

  一、 在《课标》学习方面:

  教师要走进新课程,实现课程目标,其自身必须有先进的、与新课程相适应的教育理念。为达成这一目标,教师首先要把自己定位成一个“学习者”。

  1.要学新的《课程标准》,理解新课程的目标,准确把握课程功能、课程内容、课程结构、课程实施、课程评价,把握新课程的精髓。例如:新的课程标准与以往使用的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比较,其体例、结构、表述与呈现方式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改进。新的思想品德课程设计以心理、道德、法律和国情教育等内容为横坐标,以成长中的我、自我与他人、自我与社会为纵坐标,作为内容整合的逻辑。

  2.教师要以最新的教育理念构建课程目标。在新课程目标下,教师自身应具备宽厚的基础知识和现代信息素质,形成多层次、多元化的知识结构;有开阔的视野,善于分析综合信息,有创新的教学模式,创新的教学方法和以创新思维培养为核心的评价标准等。

  二、李艳华老师的《关注课前准备、实施有效课堂教学》中进一步明确了从“有效教学准备、有效教学实施、有效学习评价、有效教学资源(有效利用课件及课件制作)”四个方面展开了品德的教学团队工作,使我们莫旗的《关注课前准备、实施有效课堂教学》团队活动引起了全旗、市、区教研室及大部分老师的广泛关注,这也是本次学习中我们莫旗教育科研的一个亮点,更具指导性、针对性和有效性。

  我在这方面主要是从以下几点有收获:

  一、打有准备的“仗”——充分做好有效教学准备

  品德学科是一门特殊的学科,教学准备工作似乎显得特别重要,它的教学活动只有建立在充分的教学准备的基础上才具有生命力。从学习课程标准、整体把握教材、全面了解学生、确定各级教学目标、选择教学方法、准备相关教具、掌握背景知识、精心设计教案等方面提出了具体的要求。这些都有助于老师们转变观念,认识到充分做好教学准备对于提高课堂效率、充分展开教学活动的重要意义,同时也知道具体从哪些方面着手准备我们的教学,避免盲目、缺乏针对性。

  二、讲究“战术”和“战略”——实施有效课堂教学

  品德学科有自己突出的学科特点,如学生需要进行阅读、搜集、观察、实验、调查和访问等综合实践活动,教师要注重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引导、需要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教学空间不限于课堂、教学内容包罗万象,囊括了生活常识、历史、地理、国情、环境、法制等各方面的知识。正是这些突出的学科特性造就了开展品德教学活动时必须注重科学的“战术”和“战略”,才能体现课堂的有效性 。“教学实施”就是充分结合这些学科特性展开指导,使品德教师清楚地了解了如何科学有效地采用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拓展教学空间,并进行课外延伸活动的设计与实施。

  三、积极巩固“战果”——以有效评价促进学生发展

  品德学科的评价不像其他学生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或者简单地能以对错来辨别学生的掌握程度,它需要一个比较缓慢的过程,评价的内容也决不能局限于知识点的掌握,而是包括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和方法以及学习结果等各方面的表现,需要进行综合性的评价。而不同的学生,评价的方式也不尽相同,绝非一种尺度已然,必须从学生原有基础出发,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以鼓励为主。评价的`主体也显多元化,包括教师、学生自我、学生之间、家长、社会等,评价方法也呈现多样性,教师根据学生实际选用适合学生的评价方式。通过有准备的“作仗准备”和科学的“战略”措施后呈现的“战果”必须珍惜,因为所有的一切评价的出发点和目标只有一个,就是全方位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

  四、适时“储备”--------利用好有效的教学资源。

  品德学科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它的课程资源是多样的、开放的,不限于传统意义上的教材。因此,要根据教学需要,利用学生的经验、生活等资源;利用学校、家庭、社区中的各种资源;利用社会教育机构、自然环境资源等注重教学实效。同时,建议中也明确提出了对教师自身知识储备的要求,品德教师必须通过关注时事新闻,加强科学常识、历史地理、社会经济等方面的学习,完善综合知识结构,才能适应本课程的教学要求,有的放矢地展开本学科的教学。

  这是我从“教学准备、教学实施、学习评价、教学资源”四个方面的收获,这使我们的品德教学更具指导性、针对性和有效性。正如李艳华老师所说的:“没有效的教学理论是走不远的!没有有效的教学改革也是走不远的!”也就是说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的体现。作为老师就是他们的一个桥梁。我们要做好这个桥梁就应该不断打牢自己的基础知识,更多更好地尽自己所能地给孩子各种知识。所以教学空间不应局限于课堂,应尽可能创设向社会延伸。

  作为一名教师,任何一次外出听课都是学习的大好机会,从中可以取得真实课堂教学中的经验,尤其是作为一名农村教师,外出学习的机会相对甚少,在这短短的时间里,我不仅开阔了眼界,还了解到了许多前沿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我会把我学的用到以后的《品德与生活、社会》教学中这次学习真的是收获颇多、受益匪浅!

【品德与生活教学心得】相关文章:

品德与生活教学计划03-24

品德与生活的教学计划01-05

下册品德生活教学计划01-05

品德生活教学计划模板05-16

《品德与社会》教学心得07-21

思想品德教学心得03-31

品德与社会教学心得06-27

品德与生活教案03-13

《品德与生活》教案02-15

《品德与生活》的教案0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