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小暑

时间:2024-07-09 16:25:04 嘉璇 生活 我要投稿

什么是小暑

  小暑,是二十四节气之第十一个节气,干支历午月的结束以及未月的起始。斗指辛,太阳到达黄经105度,于每年公历7月6-8日交节。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什么是小暑,欢迎阅读与收藏。

什么是小暑

  小暑的简介

  小暑,是二十四节气之第十一个节气,干支历午月的结束以及未月的起始。斗指辛,太阳到达黄经105度,于每年公历7月6-8日交节。暑,是炎热的意思,小暑为小热,还不十分热。小暑虽不是一年中最炎热的时节,但紧接着就是一年中最热的节气大暑,民间有“小暑大暑,上蒸下煮”之说。中国多地自小暑起进入雷暴最多的时节。

  小暑的来历是什么

  小暑之名源于气温的变化,表示酷暑即将来临。在小暑这一时节,气温高,天气炎热,人们需要注意防暑降温,保持身体健康。小暑的由来可以追溯到古代,当时人们根据太阳运行的规律,将一年分为24个节气,并以此来指导农业生产和生活。小暑这个节气的由来和历史背景与夏至有关。夏至是一年中白天最长、黑夜最短的节气,是夏季的开始。而小暑则是夏至后的第一个节气,标志着夏天正式进入到炎热的季节。

  小暑来临注意事项

  1、平心静气以养心:小暑时节,天气炎热,人们容易烦躁不安,爱犯困,少精神。所以,对应这一时节的特点,在养生健康方面,应该根据季节与五脏的对应关系,养护好心脏。心为五脏六腑之首,有“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之说,心脏的养护尤为重要。

  2、注意饮食卫生,饮食宜清淡适量:小暑时节的多雨、高温,更使得本来就在夏季属于高发症的消化道疾病,更加多发频发所以,这一时节的饮食,一定要注意饮食卫生,而且饮食要节制,不可贪食、过量;而且饮食以清淡,富有营养为宜。

  3,外出时做好防暑工作:中暑是夏季的常见病,小暑时节的天气特点更是容易发生中暑。所以大家外出时一定要做好防暑工作,带好遮阳伞、遮阳帽等工具,多喝水,并尽量避开午后太阳热辣时外出。

  历史渊源

  小暑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历法中表示自然节律变化以及确立“十二月建”的特定节令,能准确反映自然节律变化,蕴含着悠久的文化内涵和历史积淀。元代文人吴澄编著的《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六月节……暑,热也,就热之中分为大小,月初为小,月中为大,今则热气犹小也。”暑,表示炎热的意思,古人认为小暑期间,还不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故称为小暑。节气歌谣曰:“小暑不算热,大暑三伏天。”指出一年中最热的时期已经到来,但还未达到极热的程度。

  小暑即为“小热”,意思是此时虽然已经能够感受到天气的炎热,但是并未达到一年内最热,小暑只是炎炎夏日的开始。俗话说:“热在三伏”。三伏天,出现在小暑与处暑之间,是一年中气温最高且又潮湿、闷热的时段。季风气候是中国气候的主要特点,季风气候是大陆性气候与海洋性气候的混合型,夏季受来自海洋的暖湿气流的影响,高温潮湿多雨。季风气候的高温与多雨时期基本一致,雨热同期,有利于农作物成长。小暑时节,天气炎热、雷暴频繁,是万物狂长的时节。

  气象变化

  小暑

  小暑时节北半球日照时间逐步缩短,但为何中国大部分地区的气温仍然节节攀升呢?这是因为太阳直射点虽然在南移,但仍然直射北半球,北半球的热量还是收大于支,所以这一段时间内气温还会继续上升。南方地区小暑时平均气温为26℃左右。7月中旬,华南东南低海拔河谷地区,可开始出现日平均气温高于30℃、日最高气温高于35℃。在西北高原北部,此时仍可见霜雪,相当于华南初春时节景象。

  小暑开始进入伏天,“入伏”后空气湿度增大,造成三伏天湿度高原因是,三伏天吹东南风,而东南方是太平洋和印度洋,空气潮湿,海风的潮湿造成了三伏天湿度大。三伏天”高温、高湿”是中国南方地区的气候特点,北方地区“高温、干燥”。小暑为小热,还不十分热,到了大暑才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小暑节气后,大地少有凉风,而且吹的风还会带着热浪。季风气候是中国气候的主要特点,夏季受来自海洋的暖湿气流的影响,中国多地高温潮湿多雨。中国南方各地也进入雷暴最多的时节,常伴随着大风、暴雨。热带气旋活动频繁,登陆中国的热带气旋开始增多。总之,小暑节气的气候特点是天气炎热,雷暴增多。

  小暑后,华南、西南、青藏高原处于来自印度洋和中国南海的西南季风雨季中;而长江中下游地区则一般为副热带高压控制下的高温少雨天气。也有的年份,小暑前后北方冷空气势力仍较强,在长江中下游地区与南方暖空气势均力敌,出现锋面雷雨。小暑时节的雷雨常是倒黄梅的天气信息,预兆雨带还会在长江中下游维持一段时间。

  小暑时节,中国北方地区尚未进入雨季。中国是典型的季风气候,降雨落区主要受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等大气环流系统的控制,6月中旬到7月上中旬,中国东部主雨带一般由华南、江南一带北抬至长江中下游或江淮地区;进入7月下旬,伴随副高等环流系统的季节性北抬,西南季风也会向北推进,副高外围的西南风将来自热带、副热带的暖湿气流输送到北方地区,其与中纬度的冷空气在华北、东北一带交汇,华北、东北才开始进入雨季。每年的7月下旬至8月上旬,又称“七下八上” ,才是中国华北、东北等北方地区的雨季。

  物候现象

  小暑三候

  元代文人吴澄编著《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他根据黄河流域周边地区景物结合二十四节气特点,将一年二十四节气分成“七十二候”,每个节气分成三候。小暑三候为:“一候温风至;二候蟋蟀居宇;三候鹰始鸷。”小暑时节大地上便不再有一丝凉风,而是所有的风中都带着热浪;《诗经七月》中描述蟋蟀的字句有“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文中所说的八月即是夏历的六月,即小暑节气的时候,由于炎热,蟋蟀离开了田野,到庭院的墙角下以避暑热;在这一节气中,老鹰因地面气温太高而在清凉的高空中活动。

  农事活动

  小暑时节,华南西部进入暴雨最多季节,常年7、8两月的暴雨日数可占全年的75%以上,一般为3天左右。但在华南东部,小暑以后因常受副热带高压控制,多连晴高温天气,开始进入伏旱期。中国南方大部分地区这一东旱西涝的气候特点,与农业丰歉关系很大,必须及早分别采取抗旱、防洪措施,尽量减轻危害。[20]华南、西南、青藏高原处于来自印度洋和中国南海的西南季风雨季中;而长江中下游地区则一般为副热带高压控制下的高温少雨天气,常常出现的伏旱对农业生产影响很大,及早蓄水防旱在此时显得十分重要。

  早稻

  小暑前后,除东北与西北地区收割冬、春小麦等作物外,农业生产上主要是忙着田间管理了。早稻处于灌浆后期,早熟品种大暑前就要成熟收获,要保持田间干干湿湿。中稻已拔节,进入孕穗期,应根据长势追施穗肥,促穗大粒多。单季晚稻正在分蘖,应及早施好分蘖肥。双晚秧苗要防治病虫,于栽秧前5~7天施足送嫁肥。小盛夏高温是蚜虫、红蜘蛛等多种害虫盛发的季节,适时防治病虫是田间管理上的又一重要环节。

  小暑节气期间早稻、春玉米处于灌浆乳熟期,是籽粒形成的关键时期。农事活动以防止早衰、促进灌浆、提高千粒重为目标,生产上需注意预防高温逼熟和干旱灾害,遇35℃以上高温或干旱时可采取灌溉措施改善田间小气候,或喷施叶面肥提高作物抗逆能力。中稻、夏玉米处于营养生长向生殖生长转换期,期间需水量大。中稻田过早断水不利于有效分蘖形成和幼穗分化,夏玉米可能出现卡脖旱而导致严重减产。棉花处于花铃期,晚稻处于秧田期,需注意保持沟渠通畅,防止渍涝。此外,小暑期间天气条件好,是开展病虫防治等田间作业的有利时机。

  小暑前后,中国南方大部分地区各地进入雷暴最多的季节。雷暴是一种剧烈的天气现象,常与大风、暴雨相伴出现,有时还有冰雹,容易造成灾害。华南东部,小暑以后因常受副热带高压控制,多连晴高温天气,开始进入伏旱期。中国南方大部分地区这一东旱西涝的气候特点。

  传统习俗

  综述

  民间小暑有“食新”、“吃饺子”、“吃炒面”等习俗。此外,在农历的六月初六这天,民间有晒书画、衣物的习俗。据说此日晾晒后,可以避免被虫蛀,所以有“六月六,晒红绿”的说法。

  “食新”习俗

  “食新”习俗

  在过去,中国南方民间有小暑“食新”的习俗,“食新”是将新打的米、麦等磨成粉,制成各种面饼、面条,邻居乡亲分享来吃,表达对丰收的祈愿,同时这些新货也要准备一份祭祀祖先,恳请保佑风调雨顺。

  吃饺子

  吃饺子

  在中国北方地区有“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的说法。头伏吃饺子是传统习俗,伏日人们食欲不振,往往比常日消瘦,俗谓之苦夏,而饺子在传统习俗里正是开胃解馋的食物。饺子长期以来都是北方广大地区老百姓最爱的吃食。俗语:“好吃不过饺子“。

  小暑养生方式

  一、饮食调整,清热益气,健脾养胃

  在小暑时节,饮食调整是养生的关键。针对暑热的特点,我们可以多吃清热益气的食品,如绿豆、冬瓜、丝瓜、黄瓜等。这些食物性味甘淡偏凉,非常适合在夏季食用,能够有效缓解暑热带来的不适感。同时,适量食用一些苦味的蔬菜,如苦瓜,可以健胃燥湿,有助于提升脾胃的运化功能。

  除了清热食品,我们还可以选择一些益气健脾的食物,如南瓜、玉米等。这些食物既可以当蔬菜食用,也可以作为主食,补充因高温消耗的气阴。南瓜富含丰富的维生素和矿物质,有助于提升身体的免疫力;而玉米则含有丰富的膳食纤维,有助于促进肠胃蠕动,改善消化功能。

  然而,在小暑时节,饮食禁忌也不容忽视。由于天气炎热,人们往往容易出汗过多,阳气外浮,导致内在的阳气相对虚弱。此时,如果过食生冷食物,很容易伤及脾胃,造成寒湿之邪的侵袭。因此,我们要特别注意不要贪图一时凉快而过食寒凉食品,如冰淇淋、冷饮等。同时,由于夏季高温食物容易变质,我们还要特别注意食用新鲜清洁的食物,避免食物中毒等健康问题。

  二、脏腑养护,心脾同治,调神养气

  在小暑节气,我们要特别注意两个脏腑的养护:心和脾。中医理论中,心为君主之官,性属火,其气通于夏。在夏天阳气亢盛时,我们的心气也容易过旺,因此很容易出现心情烦躁、睡眠不佳等现象。尤其是对于一些有基础性心脑血管疾病的老年人来说,这些情况就更加常见。因此,在小暑时节,我们建议减少过度消耗体力的活动,多静少动,避免过度忧思,以免干扰耗伤心血。

  同时,由于小暑时节出汗过多,经常会伤及心阴,导致胸闷、口干、短气等症状的出现。对于这类现象,尤其是体弱人群,可以服用一些如生脉饮或西洋参茶等中药来改善症状。生脉饮具有益气养阴、生津止渴的功效,能够有效缓解心阴不足带来的不适感;而西洋参茶则具有补气养阴、清热生津的作用,同样适用于小暑时节的养生。

  除了心的养护,脾的养护也同样重要。脾在中医理论中属土,喜燥恶湿,通于长夏季节。脾的生理特点是主运化,主身轻降浊。然而,在长夏时节,湿邪容易困脾,造成脾胃功能运化失常,如消化障碍、腹胀、食欲下降、腹泻等。因此,我们可以有意识地多服用一些健脾的食物,如薏仁、山药、陈皮等。这些食物都具有健脾益胃、燥湿化痰的功效,能够有效提升脾胃的运化功能。

  三、情绪调整,保持愉悦,安神养心

  在高温天气下,情绪波动是常见的问题。人们往往容易感到心情烦躁、焦虑不安。因此,在小暑时节,我们需要特别注意情绪的调整,保持心情的愉悦和平静。首先,我们要避免在高温时进行剧烈的大汗淋漓的活动,以免大汗伤阳,尤其是心阳,容易造成心悸、心慌、胸闷等现象。相反,我们可以选择在气候温和时,如早晨或傍晚,进行一些体力消耗不大的活动,如散步或打八段锦等,以帮助气血流通。

  小睡安神也是夏季养生的重要方法。在一年之中,阳气最亢盛的季节是夏季;而一天之中,阳气最亢盛的时候是中午。因此,在夏季的中午,我们建议大家能够进行短时间的午睡,即“子午觉”。中午11点到1点是心经当令的时间,也是阳气从阳转阴的时间。在这个时间内进行短时间的休息,可以有助于收敛心神、养阴护阳。如果没有条件午睡,我们也可以选择打坐、静坐或闭目养神等方式来放松身心、收敛心神。

  我们还可以借助穴位揉按或食养进行调摄。在夏天天气非常炎热、心情烦躁时,我们可以通过揉按劳宫穴和内关穴来清心安神、养心安神。劳宫穴位于半握拳时中指所指的掌心凹陷处;而内关穴则位于掌横纹上两寸(即三指)的位置,在肌腱中间的凹陷处。这两个穴位都具有很好的养心安神作用。

  此外,我们还可以通过泡饮一些药茶或食用药膳来改善心情。比如,在小暑期间,我们可以用一些具有疏肝解郁功效的茶饮来泡茶喝,如茉莉花、薄荷等。这些茶饮都具有很好的疏肝解郁、清新提神的作用。如果是心火比较亢盛的人群,比如总是心情特别烦躁、伴随有口舌生疮、口干舌燥等现象时,我们也可以泡一些清心火的药茶来喝,如竹叶、莲子心等。这些药茶都具有很好的清心火、安神定志的作用。

  在小暑时节,我们可以根据自己体质的特点和养生的需求来选择适合自己的养生方法。通过合理的饮食调整、脏腑养护以及情绪调整等措施,我们可以有效地避暑气、调情绪、养心神、健脾胃,从而安然度过这个炎热而充满挑战的夏季。

  小暑时节利于养心

  《黄帝内经》曰:“心者生命之本……为阳中之太阳,应于夏天”。因此,夏季养生,要顺应天时,小暑将至,天气渐热,植物繁盛,此季节有利于心脏的生理活动,是养护心脏的最好时机。心安则血畅,血畅就神清气爽。

  小暑时节如何养心?

  合理膳食

  夏季饮食要以清淡易消化为原则。多吃蔬菜、水果,多喝温开水补充水分。《本草纲目》中说:莲藕是“灵根”,具有健脾养胃、清热安神的作用。夏季正是吃莲藕的好时节。“大热天”,人们容易烦躁、犯困、没精神,可以来份莲藕,比如凉拌藕片,能清热、除烦。

  有句俗语说:“小暑黄鳝赛人参”,意在让人们在小暑节气前后多食用黄鳝,从中医角度来讲,黄鳝性温味甘,具有补中益气、补肝脾、除风湿等作用。所以也较适合天气炎热时食用。

  除此之外,还可以多喝些解暑汤,如绿豆汤、莲子粥、酸梅汤等,汤粥类食物除了能补充水分电解质外,还易于消化吸收,适合夏季选用。

  适度运动

  夏季人体机能较为活跃,动则升阳,适当运动能起到较好的健身效果,但不可过度,尤其是老年人,以打太极、散步等舒缓的运动为主,以微微汗出为宜,避免大量出汗,因“汗为心之液”,过度排汗会造成心气不足,甚至气随津脱等危重情况。

  多喝水

  要注意补充水分。每天保证饮水在1000ml以上,高温、多汗时还要再补充额外丢失的水分。晚上睡前和早上晨起时均应喝一杯水,半夜醒来也可以喝杯水。这样可以降低血液粘稠度,预防血栓形成,降低心脑血管疾病发生的风险。

  调节情绪

  中医养心中的“心”,一方面指现代医学所说的心血管系统,中医有言“心主血脉”;另一方面,还指情志、心情,正所谓“心主神明”。所以要避免情绪激动及过度紧张、焦虑。要懂得释放自己的精神压力,使自己保持稳定的情绪和平和的心态。

  按时服药

  对于高血压、高血脂等患者,要严格遵医嘱用药,切不可随意增减药量,同时定期监测血压、血脂等指标。

  小暑饮食及养生原则

  小暑怎么吃

  食海蜇,消积润肠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开发和利用海蜇的国家,西晋张华在《博物志》就有食用海蜇的记录。海蜇具有清热化痰、消积润肠的功效,将海蜇与黄瓜、蒜、香菜等一起凉拌食用,无疑是小暑时节解暑开胃的佳品。

  小暑吃黍,大暑吃谷

  许多地方有小暑“食新”的习俗,即尝新米、喝新酒。据说“吃新”也可称作“吃辛”,即在小暑节后第一个辛日,将新黍去皮烹粥,加上新上市的蔬菜等同食,所以民间有“小暑吃黍,大暑吃谷”之说。

  小暑黄鳝赛人参

  黄鳝生于水岸泥窟之中,以小暑前后一个月的鳝鱼最为滋补味美。黄鳝味甘、性温,具有补中益气、补肝脾、除风湿、强筋骨等功效,对食积不消引起的腹泻也有一定作用。

  吃伏羊

  此外,“吃伏羊”也是小暑常见的习俗。入伏吃羊肉,称为“吃伏羊”,这种习俗历史悠久,江苏徐州有民谣唱道“六月六接姑娘,新麦饼羊肉汤”,民间也有“彭城伏羊一碗汤,不用神医开药方”之说法。

  药膳方推荐

  猪脊骨煲

  材料:猪脊骨500克,玉米1个,虫草花40克,西洋参10克,红枣2~3枚,精盐适量。

  制作方法:猪脊骨洗净,敲开,放入沸水中焯水备用,玉米切块备用。所有食材一起放入锅中,加清水1750毫升(约7碗水量),武火煮沸后改为小火煲一个半小时,加入适量精盐调味即可。此为3~4人量。

  功效:补气、健脾、生津。

  中医养生招

  养生“呵”字功

  操作方法:开始练习时,双脚分开站立,与肩同宽。两膝微屈,头正颈直,含胸收腹,直腰拔背。两手臂自然下垂,两腋虚空,肘微屈,两手掌轻靠于大腿外侧。全身放松,两眼微开,平视前方。身体虚弱者,也可采用坐位。练功时采用腹式呼吸的方法:用鼻自然吸气;用口呼气,呼气时收腹、提肛,人体重心略向后移,脚跟着力,足趾轻微点地,轻轻发出“呵”声。

  功效:“呵”字功可补中益气、生津止汗、养心宁神,适合出汗过多、失眠健忘、烦躁者。

  艾灸除心烦

  选穴:脾俞穴、腕骨穴。脾俞穴在背部,第11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具有调补脾气的功效。腕骨穴在腕后内侧,第5掌骨底与三角骨之间的赤白肉际凹陷中。

  操作方法:将点燃的艾条置于离皮肤2~3厘米处,进行熏灸。每个穴位灸10~15分钟,1周灸2~3次。

  功效:健脾、清心、除烦。《黄帝内经》曰“长夏善病洞泄寒中”,夏天若过食寒凉,伤了脾脏的阳气,就容易致使寒邪侵入体内深处种下病根,导致一些难治症状。夏季炎热,人体大量排汗,易耗伤津液,且由于闷热,人体容易消耗元气,气阴虚者更易被夏季困乏所侵袭。此时用艾灸脾俞穴、腕骨穴可固护阳气、清心除烦。

【什么是小暑】相关文章:

小暑是什么09-28

小暑有什么习俗09-28

小暑节气有什么含义09-28

小暑节气吃什么食物07-10

小暑吃什么传统食物07-10

小暑节气有什么习俗09-28

小暑代表什么意思07-07

小暑吃什么蔬菜好09-28

小暑节气吃什么养生0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