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本位=“教育的幸福感”?

时间:2017-03-08 我要投稿


  上午换班了,很遗憾没有听到刘晓东老师的讲座,但是对于儿童本位的理解,还是想交流一下自己的想法和观点。
  
  首先,我认为“儿童本位”,从字面上讲是以儿童为第一位,以他们为教育的核心,教育的对策或变化都以他们为载体,这是每个老师都知晓的理念。但是在现实中却有很多的因素一直质疑着这个问题的本质到底有没有真正的落实。因为儿童是第一位,所以他是个独立、有自己的阶段性发展、承载着个人思想的一种人物。与我们同等,有各种追求事物的权利和自由。因此,对儿童的尊重,是必不可少的一门沟通方式,什么是高压、什么是高控;什么是自由,什么是天性。作为一线老师的我们都清楚的知道这些浅而易显的道理,但是往往最浅显的道理却不容易做到,或者说根本做不到。这几年的带班经验让我明白,把权力还给儿童,把决定留给儿童,把自主还给儿童,有时真是件非常困难且矛盾的事情。当你一切放开的时候,并不是所有的儿童都会给你同等的回馈,往往出现班级管理问题,儿童之间的交流问题,遵守游戏规则等问题。相反,当老师开始涉足儿童的领域,不断提醒自己不要高控,不要约束儿童天马行空的思想,不要涉及儿童之间他们只懂的秘密。但是,“不得不”自然而然的就出现,当在进行游戏的时候,一位儿童他会因游戏中和他的小伙伴发生摩擦而导致他玩耍的情绪,不玩或者当场情绪的发泄都有可能导致这个游戏的参与性,同时也会影响其余儿童继续游戏的可能性。你尊重了这位儿童同时剥夺了其余儿童游戏的权利。这个例子相当普通,但是,处理的方式或情绪的影响都是不可避免的。同理,也会存在于一线带班中的其它事例。也许这个说的太过执着,因为这根本不可避免。但是,矛盾点在于你在努力尊重儿童,同意儿童本位的观点,但往往不能涉及全面,也就是说我们只能保证在类似的情况下,只能尊重大多数儿童的想法和意愿。其实,这几年的带班我也发现往往越调皮的儿童反而更重感情,思维也会较为活跃。这是在很久之前老师都能感受到的道理。但是,部分老师关注到皮,这个儿童很调皮。有时有些尖端个性的幼儿问出的问题或做出的事例,更不是我们可以控制的,他到底是无意还是有意的发生,有些事情真的很难给出一个标准差。也许这就印证了每个儿童都有他自己独特的思想,你已从儿童变成成人,有些事例并不是你所看到或你所想的。
  
  其次,儿童本位上教育也为之进行着变化。《指南》中曾说道:成功的教育关键在于儿童的语言或行为或习惯进行了悄然的变化,当然这种变化是趋于正面的方向。现在推崇小班化教育,更有针对性和教育性。但是事实却不可期遇,一线老师大多每天面临超额的幼儿,还有主题墙的更换,周围环境的变化,区域材料的增设等都没有让更多的老师感受到教育的幸福感,为了这些为幼儿而准备的一切材料,在制作的同时有时又要放弃宝贵的带班时间,备课,写教案,个案追中等,还有许多的比赛,论文评比,公开课等对每位老师都是无形的压力,一线老师在这种环境和压力中工作,哪有把幼儿的发展真正推至首位。我的几个幼教同学都谈起过:如果我每天只是和孩子一起那有多好,我只想安静的带班。但是现有的环境不允许。进步是每位老师必须要追求的目标,但是脱离了儿童的教育在进行,那是不是有些可惜。所以很多老师缺乏教育的幸福感,只有很多机械式的工作和接待。离最近的一次接待,我班一个儿童早上进来的第一句话是:老师,我妈妈说今天又有很多外来老师参观,我们要穿园服,她们是不是把我们当猴耍。也许他的思想中,当猴耍是个褒义词。但如果他真的懂得这个词,那每次的接待在部分儿童的眼中就是把他们当猴子吗?我当时听到只是愣了一下,只是微笑。我不知道如何回应这么有趣的问题,也许我的经验还不够,或许我该说:不是的,每次外来老师的参观都是想看这里的你们有没新的进步和成长。这样或许会更好。也许这个儿童也是无意的言语,不需要太多的理解和关注,但也不得不进行思考。
  
  最后,我觉得如果要深入并内化儿童本位,需要教师多花时间和精力在每个幼儿身上,如果教师都没有职业幸福感,没有时间去投入,那只能说我们现在的趋势就是如此,因为理想太丰满,现实太骨感!(幼儿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