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阳光下的影子教学反思集合
作为一位到岗不久的教师,我们要有一流的课堂教学能力,通过教学反思可以很好地改正讲课缺点,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反思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阳光下的影子教学反思集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阳光下的影子教学反思集合1
这节课让我很为难!实验如何开展?是利用工具箱里的材料让孩子们在课堂上观测,还是让孩子们用自己的材料课后去开展?我一直在思考。最终,今天上课我还是采用了第一套方案。因为我觉得让孩子们课后去开展实际效果并不会好!如果要在课堂上完成这个实验,时间是最大的问题,如果每隔10分钟测量一次,一节课最多测量两次,那是很不科学的。于是决定每隔五分钟记录一次,这样可以得到四到五个数据,可以寻找一定的规律。
下午3点45分到4点15分,在五(3)班上了,测得了四个数据,在课堂上完成了交流,并得出了规律,大约每过五分钟,太阳角度会有1度左右的变化,长度会变化0.5CM左右。接下来是第二天上午10点50分到11点30分,在五(2)班进行同样的教学,最终在处理数据的时候却发现了问题,基本上得不出规律。(2)班的.课堂习惯向来是最好的,实验探究能力也很强,难道是在(2)班我没上好?应该也不是!最大的问题应该出在时间上。由于10点50分到11点30分接近正午,影子的变化正处在由长变短向由短变长过渡的交接处,在这个时间关口,时间间隔又这么短,本身现象就极其不明显,加上学生操作的一些误差,最后得到的数据五花八门也不足为怪了!本以为这节课有太阳就成了,没想到要考虑的问题还有这么多,以后应该引起更高的注意才行啊!
阳光下的影子教学反思集合2
太阳的运动和影子的变化,对孩子来说并不陌生,但是这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重复变化,学生并没有真正理解其中的奥秘。因此本节课主要让学生通过模拟实验,知道太阳和影子的关系,发现太阳和影子的变化规律;知道可以通过影子的变化来推断太阳的变化;进一步感知人类生活离不开太阳。为了完成教学所设定的'目标,我利用两课时的时间来完成教学,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完成我的教学:
第一课时首先由“从清晨到黄昏,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怎样变化,阳光下物体的影子也在变化吗?是怎样变化的呢?”这个问题引起学生的思考,让学生结合上节课的研究,说说自己的推测及理由。然后让学生把在阳光照射下大树的影子在书上画出来,有些个别学生在画时只注意到影子的方向没注意影子的长短,在提醒后改了过来。其次提出该怎样验证我们的猜测,学生设计实验方案。在第二天学生进行一整天的实验。
第二课时主要对学生的记录进行整理,画出柱状图,由小组汇报在实验中的发现,以及总结出实验结论。
这课教学学生积极性很高,兴趣浓厚,收获也不少,在今后的教学中要继续注重让学生多动动手、动动脑。
阳光下的影子教学反思集合3
这节课的知识技能目标是让学生学会通过测量竹竿影子长度的变化,认识到太阳位置的变化会直接影响物体影子的长度。整堂课由于时间的紧凑,只给学生安排了两次测量的机会,然后通过比较不同时间内影子的长度找到影子变化的规律。在五(2)班上课的过程中发生了一件小插曲,由于处理这个问题较为成功,使得学生更直接的找到了太阳位置与影子长度的规律。在测量影长的过程中,第一实验小组测得竹竿的实际长度是118厘米,第一次测量得到的影长是142厘米。第三实验小组测得竹竿的实际长度是117厘米,而第一次测量得到的影子长度却是146厘米。当小组代表汇报完实验结果时,有许多同学都眉头紧缩,并争先恐后地举手,争着发表自己的意见。的确,这是一个十分明显的问题,明明是第一组的`竹竿长,同时测量,怎么可能测得的影子还是第三组的长?指出了这个现象之后,大家都进入了思考,小组讨论分析后,大家猜测的原因有以下几种情况:
1、可能是读数时出错了。
2、可能是竹竿放斜了。
3、可能并没有同时测量。
经证实,第三实验小组排除了第一种和第二种的可能性,于是大家讨论后决定派代表去重测。三分钟后,第三组的学生兴冲冲地跑回实验室,喊到:“影子居然有167厘米。”听完这句话,众多学生都感到奇怪,反问说怎么可能。但第三组组长斩钉截铁地回答到:“肯定没错,我们测量了两次呢!”是啊,在短短的十几分钟内,影子变长了,而且变化居然这么明显。于是,我趁机引出问题“阳光下,某树高2米,过了一会,树的影子变短了,分析这种现象应该发生在上午还是下午?”这时就有许多学生说是在上午,依据是“从刚才的测量结果可知,下午的竹竿影子是越来越长的,反之,影子变短应该在上午。”听后大家都会心的笑了。这时有学生恍然大悟,说:“影子的长度与太阳的位置有关系。”没错,太阳的位置决定了影子的长短,正午的时候,太阳在头顶上时,影子最短,而太阳位置越低,影子就越长。
通过对这个问题的讨论和处理,学生显然已经找到了太阳位置与影长的规律,而且也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今后的课堂上能把握住这些环节,对教学而言,定能收到更好的成效。
阳光下的影子教学反思集合4
《阳光下的影子》是承接前一节课,让学生亲自探索阳光下影子变化的探究学习,对于本节课需要解决的问题。
1.阳光下影子的.变化情况。何时最长,何时最短?
2.学习阳光下影子的必要性和意义。
3.经历“猜测-实验观察-得出结论-分析结论”的过程,学生学会分析收集到的数据。
4.古今生活中影子变化的应用。
我担任2班的科学教学,今天正好一个班级是上午,一个是下午,上午的同学收集到的数据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影子越来越短,下午则为越来越长。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收集数据相呼应,对知识的形成有一个更深的了解和认识。
本节课孩子们还发现影子会发生移动,这不为本节课研究内容,作为课后探究继续学习,孩子们在上午或下午进行观察,并不能完整的获得一天中影子变化规律,因而,课后孩子们可以继续观察将数据补充完整,形成完整的数据链,获得完整的影子变化规律。
阳光下的影子教学反思集合5
这节课的知识技能目标是让学生学会通过测量竹竿影子长度的变化,认识到太阳位置的变化会直接影响物体影子的长度。整堂课由于时间的紧凑,只给学生安排了两次测量的机会,然后通过比较不同时间内影子的长度找到影子变化的规律。在五(2)班上课的过程中发生了一件小插曲,由于处理这个问题较为成功,使得学生更直接的找到了太阳位置与影子长度的规律。在测量影长的过程中,第一实验小组测得竹竿的实际长度是118厘米,第一次测量得到的影长是142厘米。第三实验小组测得竹竿的实际长度是117厘米,而第一次测量得到的影子长度却是146厘米。当小组代表汇报完实验结果时,有许多同学都眉头紧缩,并争先恐后地举手,争着发表自己的意见。的确,这是一个十分明显的问题,明明是第一组的竹竿长,同时测量,怎么可能测得的影子还是第三组的长?指出了这个现象之后,大家都进入了思考,小组讨论分析后,大家猜测的原因有以下几种情况:
1、可能是读数时出错了。
2、可能是竹竿放斜了。
3、可能并没有同时测量。
经证实,第三实验小组排除了第一种和第二种的可能性,于是大家讨论后决定派代表去重测。三分钟后,第三组的学生兴冲冲地跑回实验室,喊到:“影子居然有167厘米。”听完这句话,众多学生都感到奇怪,反问说怎么可能。但第三组组长斩钉截铁地回答到:“肯定没错,我们测量了两次呢!”是啊,在短短的十几分钟内,影子变长了,而且变化居然这么明显。于是,我趁机引出问题“阳光下,某树高2米,过了一会,树的影子变短了,分析这种现象应该发生在上午还是下午?”这时就有许多学生说是在上午,依据是“从刚才的测量结果可知,下午的竹竿影子是越来越长的,反之,影子变短应该在上午。”听后大家都会心的笑了。这时有学生恍然大悟,说:“影子的`长度与太阳的位置有关系。”没错,太阳的位置决定了影子的长短,正午的时候,太阳在头顶上时,影子最短,而太阳位置越低,影子就越长。
通过对这个问题的讨论和处理,学生显然已经找到了太阳位置与影长的规律,而且也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今后的课堂上能把握住这些环节,对教学而言,定能收到更好的成效。
【阳光下的影子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影子》教学反思影子一课的教学反思03-28
影子教学反思04-09
《影子》教学反思07-17
《影子》的教学反思01-14
找影子反思教学反思11-30
《我的影子》教学反思04-09
语文《影子》教学反思07-31
《影子》教学反思(精选24篇)07-14
影子教学反思(精选28篇)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