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反思

时间:2024-04-03 12:20:08 美云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七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反思(精选11篇)

  作为一名人民老师,我们需要很强的教学能力,写教学反思可以很好的把我们的教学记录下来,那么问题来了,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七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分享。

七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反思(精选11篇)

  七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反思 1

  在刚结束的初一期中质量检测中发现学生较多问题,为此,周五对初一学生又做了一次单元检测,希望在检测中逐步纠正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逐步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是问题依旧。当然这必然是个长期的过程,也将是合力教育才可能使之改变的过程。

  今年改版的《道德与法治》对初一学生来讲,引导其正确的价值观仍然是教学之重。部分心理品质常识内容进行了重组,教材的行文、插图等较适合学生的心理特点。无疑,改版后的新教材更活泼、更适合。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我们也发现初一新生在由小学向初中过渡过程中,有这样那样的不适应,在《道德与法治》的学习过程中主要有以下突出问题:

  1、阅读能力普遍较差,有兴趣而解读能力不强;

  2、较多孩子缺少基本的问题意识,分不清“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这三个基本问题。

  在当前全民阅读的大环境下,如何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来促进学生的.阅读,是学校、家庭乃至社会需要进一步着力解决的问题,在孩子们陶醉于喧嚣的网络游戏等环境的同时如何让孩子们更多地思考,更多地参与实践,回到现实学习、生活中来,也是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需要进一步努力和改进的。

  七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反思 2

  1、要让思品课成为学生们所关心的一门课。

  上课的内容要与学生的生活密切关联,使生活成为重要的教育素材。改变传统教学中存在的空洞说教。使课程和学生的生活实际相关联,缩小与学生的距离,为学生的知行搭起一座桥梁。发挥时间上的近距离效应。理论联系实际是思想品德课的最大特点,当今世界的社会现象千变万化,学生生活在充满各种信息的社会里,适当引入一些社会热点问题会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助于目标的有效达成。空间上舍远求近。由于思想品德课教材选的例子都是些“常识性”的例子,不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发挥,因此我们不妨举一些身边的例子。思想上避虚求实。信息时代的学生见多识广,思维活跃,开放社会里的各种社会现象,如腐败问题,拜金主义,分配不公等问题尽收眼底。学生希望老师给予解答,但又不希望老师讲大话、空话、套话。课堂上就要允许学生暴露真实的思想。先让学生说出阴暗的一面(占了小便宜,产生危害);再让学生例举光明的一面(老实人吃亏是暂时的,社会上诚实的人是主流)。在这种真实的心灵撞击中树立正确的观念,激起学生对弄虚作假的憎恶。

  2、应将思想品德教学与生活的随机教育相结合。

  思想品德课,有系统性知识教学是不够的',现实生活中的各种生活事件随时发生,因此,教师要注意把握时机,抓住教育的切入点、结合点,针对学生的思想和具体表现找准时机,然后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有目的地渗透,使学生随时随地受到思想品德教育。把思想品德课“回归生活”,立足于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的主体性思想;立足于课内外结合,课堂与生活联系,促进知情意行统一的整体性思想;立足于学生社会活动的实践性思想的合理教学思路。是力求教学目标、教育内容的选择与组织实施符合学生的生活逻辑,建立在学生生活经验基础上的,根据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内在规律安排思想品德教育活动的开放性教学。这种教学思路既为广大教师所认可,又为全体学生所接受。让思想品德课真正成为一切学生喜欢的、真实有效的生活课程。

  3、教师应该要有渊博的知识,开阔的视野,能敏锐地捕捉思想教育信息,创造性地生成活动主题。

  新课程提倡教师要有选择地运用教材,不但可以对教材进行筛选、调整和重组,而且教材留有很大的空间,教师要进行有地区特色,有针对性的补充。本节课,我从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事例出发,从学生关心的感兴趣的问题入手,提炼教育活动主题。这种主题由于是学生耳闻目睹的,或自己体验的、感悟的,学生感到亲切,觉得有话可说。因此,课堂上学生讨论起来也显得游刃有余,发表看法也是条条是道,甚至不乏真知灼见,课堂的上学生提得为什么也特别多,气氛也特别浓,连平时最不爱讲话的学生此刻也按捺不住地举手发言。这节课学生在轻松、自主、交流中学习,他们的个性得到张扬的同时,品德与行为的收获也是可想而知的。道德存在与儿童的生活之中。教师平时要注意捕捉教育信息,对课程进行大胆补充。捕捉教育信息,教师一方面要深入学生的生活,密切联系学生的实际,多了解学生的兴趣、行为和困惑;另一方面要留意社会上的一些现象引入课堂,让学生去判断,去讨论,懂得哪些事该做,哪些事不该做,哪些现象值得发扬,哪些现象要批评,及时地进行教育,形成正确的品德行为与习惯。我想只有对学生补充进这样的资源,思想品德课程才会焕发出更强的生命力。

  七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反思 3

  (一)采用多种方式生动的引出教学主题。

  第一、用故事导入,引起学生兴趣;第二、用周围的新鲜事导入,贴近生活;第三、用时事导入,让学生多了解时事,并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第四、用问题导入,让学生产生疑问,自主解决问题;第五、用名言警句导入,启发学生思考,合作探究。

  因此作为教师必须多读课外书,多看新闻,不断的扩大自己的视野,这样才能使课堂变得生动有趣。

  (二)多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多媒体教学可以使资料鲜活、生动、真实、直观,其作用是其他教学手段望尘莫及的。七年级的学生所见的东西有限,有些东西说了以后他们有时根本不知道是什么,只有亲眼所见才明了,这样就有必要让我们借助一些现代教学手段来上好一节道德与法治课。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选择切合教材内容的.音像、图片、文字材料,让学生仿佛亲临现场,缩短距离感,激发了解事件原委的愿望及情感上的共鸣。

  如果在教学中再创设形象生动的画面,悦耳动听的背景音乐,妙趣的益智游戏等,把学生带进宽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中,使其会学、愿学和乐学,这样,自然而然就会提高他们学习的兴趣,从而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达到课堂的高效性。

  (三)师生互动,巧妙引导引导学生质疑问难。

  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这句话说明了质疑问难的重要性。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开动脑筋,大胆思考,质疑问难,促进学生思维的不断深入发展,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问题的提出、分析、解决,是教与学的全过程。我们必须要做到:第一、深刻把握教材,依据文本设计问题;第二、密切联系实际,认真分析解决。教师必须联系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培养学生学会提问、学会分析、学会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三、教师要注意从小处着手,从大处着眼,把学生学习、生活的“小环境”与社会的“大环境”结合起来,使学生能够客观看待社会生活中的各种现象,分析原因,探求解决途径和办法,拥有正确的情感态度、人生观、价值观。

  (四)指导学生学会总结归纳以及背诵。

  在教学过程中,每学完一节课内容后,都给学生留五分钟,让他们对本节的知识要点进行归纳总结。在下节课的时候再给予复习巩固。

  学生最怕的就是背诵,枯燥无味,背了就忘。教师也可以让背诵形式变的多样。可以采用填空法,把学生需要记忆的内容“挖空”,让学生当堂训练和竞赛。也可采用列知识树的方法,让学生创新思维,整合知识,理清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总之,提高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效率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作为一名道德与法制课的教师,只有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结合学生实际,从教育教学的内容和方法上探索,才能使道德与法治课成为受学生欢迎的课,才能提升素质教育,努力打造高效课堂和魅力课堂。

  七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反思 4

  本单元作为七年级下册的起始单元,承接七年级上册的教材立意,统领下册各个单元。单元主题聚焦“青春”,基于却不局限于“青春期”,不仅关注初中学生青春期的身心变化,更注重从“身体—心理—精神”的整体状态来认识和看待初中学生的生命成长,承接七年级上册生命教育的理念与思想,奠定七年级下册青春生命教育的底色。基于此,本册教材将“青春”视为生命成长的一段重要时光,在立意上与七年级上册第一课“中学时代”相呼应,着眼“青春”,不仅关注初中三年的学习与生活,更希望通过引导学生珍惜青春、把握青春,为他们的整个人生奠定基础。

  七年级的学生已进入青春期,身体发育与心理发展产生诸多变化。如何认识这些变化?一方面,这些变化对学生在这一阶段认识自我、学习处理与他人、集体等多种关系带来了挑战,甚至可能导致青春期的诸多问题;但同时,这些变化也意味着生命活力的不断增强,意味着生命发展的更多可能。另一方面,青春期带来的发展变化不仅仅涉及学生的生理层面、心理层面,还包括精神层面。伴随学生生活的不断扩展,他们对于人与事的思考认识更为深刻,对自身的精神生活有更多的需求与渴望。因此,反思过去教学更多地关注学生进入青春期的问题表现,侧重对青春期问题的疏导,本册教材编写将本单元的基调确定为“肯定青春、欣赏青春”,希望积极引导学生认识到,青春时期的生命成长,不仅仅是身体发育、心理发展,而且包括精神成长、思维拓展。

  那么,如何因势利导地引导学生青春生命的成长?本单元淡化过去强调青春期的闭锁、逆反等负面心理反应的内容,着力弘扬青春中积极的、美好的`要素,比如青春的活力、创造潜能等,更关注学生步入青春期的正面经验,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明、自由、爱国等)融入其中,并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慎独、家国情怀等,将青春活力化为生活中的正能量,引领学生在青春时期的精神追求。具体而言,在教学内容设计上,引领学生觉察青春期的身心变化,积极悦纳生理变化,直面矛盾心理,发展独立思维,培养批判精神,开发创造潜能;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和处理两性之间的性别差异,学会优势互补,同时引导学生把握好与异性交往的原则与尺度;激励学生自信、自强,敢于面对青春成长的渴望与遐想,在自我探索、自我证明的道路上,既坚守道德底线,又拥有向往“至善”的精神追求。

  七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反思 5

  本学年度,我承担了七年级道德与法治的教育教学工作,在这一学期中, 在教育教学任务中,本人尽职尽责。按照大纲要求制定并实施教育教学工作计划。现对一学期的教学工作做如下总结:

  1、教学中认真钻研教材,探索性的尝试设计各种教学方式,以新教材理念为指导,不断反思积累经验,寻找有效的教学途径。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成绩良好,提高了学生的整体素质。

  2、教学中把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与学生8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是非评价标准,懂得何谓善、恶、美、丑,提高他们养成良好道德行为习惯的自觉性和安全意识。

  3、在课堂上,关注言行不良表现的学生,及时调动班级和教师的力量帮助他们认识错误,及造成的严重后果,从而校正自己的言行。平时注重培养他们养成俭朴,文明礼貌,尊老爱幼,遵纪守法,保护环境的道德行为习惯。个性心理方面培养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素质。总之,通过本学期的品社课教学,学生的整体素质得到了提高,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4、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和活动,是有效实施道德品质教育和社会知识教育的客观要求。

  本学期,我强调拓展课堂的内涵,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进行各种活动,承担一定的.角色,在做中不断领悟、感知,在做中培养社会生活能力,发展个性品质,体验道德准则并规范自身的行为。如:《我们的民主生活》,就是通过几个相关专题的活动,让学生通过合作、动手、对比等方式体会集体的涵义、集体的作用。

  经过一学期的摸索,我和学生虽有了收获,同时也看到了自已在教授课程时,缺乏深度性、灵活性。要想教好这门课程,我必须严格要求自己,明确课程性质,全而把握课程目标;让品德教育回归生活,为学生打好做人的基础。

  七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反思 6

  本课选取了家庭生活中比较典型的情境,着重引导学生在家庭生活中理解家人的想法,用心体会家人的爱,并与家人积极地交流、沟通。第一个教学目标旨在引导学生认识到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与家人有不同的想法很正常,应努力去了解、理解家人的想法、行为方式等,从而学会对家人的爱作出积极回应,促进家庭成员间主动交流、沟通及互相理解。第二个教学目标旨在通过情境讨论,提升学生的行为认知,使其不仅仅从自己的角度看问题,还要进一步去了解家人言行背后的意义。由此,帮助学生正视成长过程中自己与家人之间可能出现的一些不愉快、小摩擦甚至小冲突,并能积极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本课编写依据是《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中主题二“我的家庭生活”第5条“知道家庭成员之间应该相互沟通和谅解,学习化解家庭成员之间矛盾的方法”。

  本课由两个话题组成,两个话题分别是“相互理解”“主动交流常沟通”。

  第一个话题“相互理解”帮助学生认识到在成长过程中,因为我们与家人在想法、生活经历、行为方式等方面的不同,我们有可能会与家人产生矛盾,但产生矛盾时要学会表达出自己的困惑。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多视角看问题,关注、了解家人的想法,尤其要正视因为自己的成长和变化给家人带来的一些烦恼,用心体会家人的爱。

  第二个话题“主动交流常沟通”帮助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因为种种情况可能会与家人发生不愉快,甚至产生矛盾。家人之间产生矛盾后,有不同的处理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分析不同处理问题的方式带来的后果。在对比中,让学生认识到主动沟通的重要性。通过积极、正面的沟通示范,帮助学生了解、学习更多好的.沟通方式。最终使学生思维和行为方面逐渐成熟,能用实际行动关爱家人,化解矛盾,给家人温暖。两个话题之间有先后逻辑关系,先引导学生在家庭生活中用心体会家人的爱,理解家人,再学习积极地与家人交流、沟通,直面矛盾,妥善处理矛盾。

  第一个教学环节,给予学生充分的空间,让他们主动表达在生活中经历过的与家人的不愉快,或者成长中的困惑。第二个教学环节,借助教材或相关材料,帮助学生学会倾听、了解父母的想法。第三个教学环节,借助教材或设计情境,引导学生分析、解读父母言行背后的爱。在这个环节,可以让学生在角色扮演时把自己对父母言行的理解融入进去。第四个教学环节,创设实际生活中可能出现的与家人产生矛盾的不同情境,请学生设想他们可能采取的态度和做法,分析不同态度和做法带来的后果。第五个教学环节,可在第四个教学环节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体会沟通交流的重要性,进而组织学生分享沟通交流的好方式、好方法。第六个教学环节,励学生为实现家庭关系的和谐而努力。

  教师引导学生发现家人的“闪光点”,进一步促进学生对家人的理解、尊重,同时鼓励学生为实现家庭关系的和谐而努力。

  总之,本节课通过课前调查和课上反馈,发现学生其实很愿意和父母沟通,但是遇到矛盾时他们往往从自己的角度出发进行思考,不太能够理解父母,很难进行有效沟通。希望能多教会学生一些沟通技巧,最后发现,其实技能相对而言属于锦上添花,理解才是一切沟通的基础。课堂上,学生愿意积极沟通,通过案例分析和角色扮演来反思自己平时和家人沟通中的不足,收获了很多。

  家是心灵的港湾,家庭生活中,人与人之间需要多交流、常沟通,以减少误会和矛盾。若由于种种原因已经产生了误会和矛盾,则更需要主动沟通、互相理解,积极解决问题、化解矛盾。

  七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反思 7

  本课是人教版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第二单元《理解权利义务》第三课《公民权利》第二框题《公民基本权利》的内容,我上完这节课后仔细反思,总结如下:

  一、本节课的成功之处:

  1、本节课主要应用视频导入教学法,在创设情境、步入情境、回归情境等活动中感知、分析、讨论、互动、交流,学生自主探究,教师引导生成新知。

  2、这节课我在创设情境方面,我没有采用普通的阅读材料或者事例阐述等模式,而是改用了“漫画式”、“对话式”,这样相比较材料文字会更加有视觉上的冲击力,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课堂上不拘束的.让学生大胆地说,以实际的课堂效果让学生感受现代新型的师生关系,从而有利于今后和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4、课堂以学生讨论为主,孩子们激情洋溢,积极性高,整个教学高潮迭起,学生参与度高。

  5、作业的布置采用分层布置作业,有利于因材施教。

  二、改进和不足:

  1、我对教材的整个把控上可能不够灵活,没有太大的突破。

  2、可能是因为有老师和校领导在底下听课,学生放的不是很开,我需要再努力调节学生的情绪。

  3、在课堂流程中时间的把握还是不够合理,时紧时慢,课堂对学生发言的广度还是不够。

  七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反思 8

  《少年有梦》这节课,有许多值得反思的地方。

  对七年级的学生来说,学生刚进入中学,处于适应期,对生活充满期待,梦想符合学生这个心理阶段的特点,也符合他们的心理需要。但学生的新期待是不清新的.首先切入点要找准。教育目标不宜放得过高,选择的材料要切近学生的生活,通过一些学生熟悉的名人或伟人的事迹。让学生感受梦想的力量,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目标。其次,多媒体教学激发孩学生的'学习兴趣。基于以上两点,我把本节课的切入点,放在让学生感受梦想的力量,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目标,本节课从材料,图片,紧紧围绕感受梦想的力量,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目标,体会个人梦想与时代脉搏及中国梦之间的关系增强社会责任感。

  1、 教学内容要吸引学生,激发学生兴趣。通过播放音乐《怒放的生命》,让学生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进入教学情景。

  2、本节学生活动较多,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3、本节课上,由于时间原因,学生说的时间短,谈得不透。

  七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反思 9

  在《道德与法治课》课改中,我不断学习、借鉴、探索、总结,逐渐摸索掌握了我校的“二三四”教学模式,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以下是我的一些体会,与大家交流。在新课程理念“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核心条件下,花园学校“四环七步”教学对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性质及地位做出了新的认定,提出了许多全新的教育理念。

  一、摸索学生的心理需求,激发学生主动探索新课程标准

  要求加强教学的过程性、学生学习的体验性,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发展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在教育方式上,更要体现出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发展作为终极目标,摆正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以道德与法治的综合知识和学生的亲身体验为载体,不断激发学生探索的动力。为此,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包括学生的家庭情况、成长经历、兴趣爱好以及特长。积极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重视学生的心理反应,要创设多种多样的学习环境,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发展空间,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需求,尽可能地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

  二、教学观念及角色的定位必须正确

  教师要把学生的发展作为教学工作的中心和目的,要把课堂还给学生。老师要从一切有利于学生发展为标准,重新审视教育教学策略,重新设计教学目标和教育要求,创建有利于学生在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价值观与情感态度的和谐发展的教育教学机制。具体落实在教学中,针对教师就存在一个教什么和怎么教的问题。道德与法治教什么,新课标明确界定,道德与法治教学要体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从而真正地提高广大学生的道德意识,使学生做到懂法和守法。在应试教育、传统教育观念长期影响下,摒弃旧观念、老习惯不会一蹴而就。知识的单向灌输相比于培养学生道德与法治学习能力来说要简单易行得多,但他不利于学生的.终生发展,也难以培养出符合时代需要的人才。所以,在新课改中教学观念的变化和教师角色的定位是一致的。教师在课堂上应时刻提醒自己,教学中切忌越俎代庖,学生没掌握,第一想到的就是自己是否是切入点没找对,是否是过于急功近利忽视了学生,能不能换一种形式等。教学中教师位置摆对了,心态也好了,学生就更喜爱学习了。教书不仅应教给学生知识,还要教给学生方法,更要教给学生独立和生存的能力。

  三、在教学方式上应有所创新和突破

  花园学校进行的“四环七步”教学改革,班级实行小组合作制,直接推动课堂模式的变化。要求老师要少讲,学生积极开展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主的学习。课堂模式按照“自学质疑、交流展示、点拨提升、拓展反馈”四环节进行教学,一开始大家都无所适从,于是开展了校内学习,学校大讨论,如何将这四步运用到实际教学中。在学习讨论中,我们对教材的思索更多了,对学情的探究也更深入了。在使用这一模式教学过程中,许多问题开始显露:如一味放手学生,感觉许多知识点没有落实或者是学生知识面过窄,而且如果只是被学案桎梏,没有老师的二次消化和备课,道德与法治课就成了一潭死水,道德与法治的人文精神开始失落了,道德与法治课没有了道德与法治味。那么,道德与法治教学如何体现道德与法治教育的特色,又摆在大家面前。道德与法治学科它不同于纯技术性学科,许多能力的因素不是直接靠简单的模仿和传播来获得,而是在长久的道德与法治实践中,一点一点地积累、慢慢地领悟而习得的。因此,必须把学习的主体从课堂这一主阵地引入到更加广阔的道德与法治世界中去,才能寻找到新的增长点”,激发出更为强大的活力。开放的教学观念,采取开放性的教学形式,走出校园,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用口头或图文等方式表达自己的见闻和想法,以及合作体验和成功的喜悦。努力寻求一条与各学科间相连的通道,架起一座迈出课堂,跨出校门,走向社会的大课堂,让学生在与大自然、与社会、与家庭的接触中学习道德与法治。

  四、教师应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教学的有效性是指教学活动中教师采用最少的投入,使学生获得最大的收获和成长。道德与法治教学长期有个怪圈即:费时多而收效微。教学的有效性离不开教学策略的提高。自学质疑这一环节,有效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西方学者德加默曾这样强调:“提问得好即教得好。”有效的课堂提问,既要讲究科学性,又要讲究艺术性。提问是否有效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的质量。好的恰当的提问,可以使课堂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的主体性和积极性能得到积极发挥。因为学生有不同层次,另外本身学习就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所以无论课堂上对于问题的设置,还是自主和探究部分问题的设置来看,都应让所有学生都能参与到课堂问题讨论中来。因为只有提出贴近学生思维的问题,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师可以采取化难为易的方法,把一些较难的问题设计成一组有层次、有梯度的小问题来组合逐层解决。

  五、教师应积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如何使道德与法治教学更有老师自己的特色?道德与法治教学活动必须以教材为凭借,但决不能局限于教材,如何根据教学目标设置教学内容,如何使教学新旧知识和课内外知识有机结合,如何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体验性能力,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何让道德与法治课生动而又有灵性,我想这与教师的创新能力分不开。而培养创新能力,核心是独立思考能力,还有丰富的想象力。教师应该有打破常规的、新颖的、与众不同的独创性思维,并努力寻找出新的具有独特性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积极提高艺术修养,热爱生活,关爱生命。这是培养教师创造思维能力的源泉。也唯有不断创新,有活力的老师,才能引领更多的充满创造性思维的学生。也唯有不断创新,道德与法治教学改革才会不断推进和深入。

  七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反思 10

  在起初备课时,介于本课知识点难度较低,因此更多的把重点放在小组讨论环节,但在巡视指导的时候我发现学生讨论问题有些根据问题找答案的习惯,有一部分学生完成了题目就暂停了讨论,认为自己的学习已经完成,因此对“答案”的'理解不够,只流于表面,没有达到预想的教学效果。于是我在师生讨论,教师点拨环节我提出了更加细致的问题让学生们自由发言,并绘制了关系图来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知识点。根据作业以及笔记情况这一问题也有所改善。

  经过这一课的教学使我意识到一个问题,教师在备课、教学的时候始终要保持一种谦虚的态度。可能你的专业知识过硬,吃透了教材,课堂调控能力也非常出色。但在教学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总有意料之外的情况,学习的主体始终是学生,教师在教学时要根据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及时调整教学,使用合适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这样才能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避免了“凭经验”可能出现的问题。

  七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反思 11

  初中道徳和法治课作为初中学生道德品质和法治观念培养的重要课程,以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引导和促进学生思想品徳和法治素养发展为根本目的,可以说是核心素养培养的一个重要方面。核心素养作为一种知识、能力和态度,在如今教育改革中占有重要位置,代表了社会对人才培养的总体展望,要求在现代的教学中,在对知识的培养上提高学生的素养,然后在以高度的素养提高学习知识的能力,两者相互结合,相互促进,形成一个社会需要的人才。

  在我的教学过程中,面临着缺乏合适的教学方式的问题,新课程教育改革的不断发展,教育改革在学校教育中逐渐展开,教学的方式也在改变,在初中道德和法治课教学中也是如此,但是改变在实践中仍然面临不足,教学中还是缺乏合适的教学方式和平台。即使在教学有了一定的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仍然存在,影响着教学的发展,在课堂上,更多的还是教师在课堂上的讲解,学生在不断的接受教师的教导,即使有了些其他的教学方法,也不是经常进行,难以起到好的教学效果。

  通过一段时间的摸索和实践,以及相关理论知识的学习,总结出以下解决措施。

  首先,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在教学中以立德树人为理念在初中道德和法治课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首先要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在教学中树立立德树人的教学理念。即使是在教育改革的今天,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还是不可替代的,在教学中教师提高自身的素养,完全可以引导学生在学习中进行独立的思考,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对于学生的'教育,有关核心素养的培养关键还是在教师,只有教师努力提高自身素养,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在教学中以高超的专业素养为学生进行引导教育,把自身的教学理念融入到教学之中,通过言传身教,让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培养。其次,加强对核心素养教学的重视,设定科学的学习目标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初中道德和法治课对于教学的重视必须加强,只有确立正确的学习目标,明确教学中核心素养的培养方向,在具体的教学中才能够得到有效落实。在教学中,主要还是重视对学生知识的传授和积累,并没有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加以重视,这就是没有设定合理的课堂目标。在教学课堂中设定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是关键,目标就是方向,教学活动都应围绕在教学目标上面。例如,在学习《走向自立人生》时,就可以为这堂课设定一个目标,就是教导学生什么是自立,怎样做到自立。接下来就可以以此为中心,组织语言和课堂活动,找一篇有关自立的文章进行朗读,或者和学生进行组织活动教导他们什么是自立等等,通过一系列的活动促使学生明白自立的含义,并且知道如何去自立,从而完成自己的教学目标,同时也对学生的素养进行了教育培养,有利于学生的未来和发展。

  最后,在初中道徳和法治课中丰富教学方式在初中道德和法治课中丰富教学方式对于教学目标的达成和学生素养的培养是非常有必要的,任何教学目标都是以学生为主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只有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才能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而且通过丰富的教学方式比如在教学中对于课文人物,鼓励学生进行分组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在实现教学的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的个人素质。

【七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道德与法治教学反思09-08

七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反思04-05

[推荐]七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反思12-26

道德与法治教学反思15篇03-16

七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02-01

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05-12

道德与法治小学教案03-27

《道德与法治》培训总结01-08

道德与法治教案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