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爬山虎的脚》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人民老师,我们要在课堂教学中快速成长,通过教学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课堂经验,那么问题来了,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爬山虎的脚》教学反思,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爬山虎的脚》教学反思1
【教学片段】
师:爬山虎的脚不仅长得很漂亮,而且还能帮助它爬墙呢!它是怎么爬墙的呢?
生:一脚一脚地爬。
师:呦!什么是一脚一脚地呀?
谁愿意帮帮我?
大家再读读书,想一想究竟什么是一脚一脚地?
学生读课文。
师:现在谁愿意说一说,能演一演吗?
大家分小组演一演,咱们把身体当作茎,手指当作细丝,手指头就是爬山虎脚上的小圆片,结合课文想想应该怎样表演?
学生分小组表演。
师:哪个小组愿意来演一演?
学生小组表演。
师:同学们意见产生分歧了,呦!爬山虎到底是怎样一脚一脚向上爬的?快读读这个自然段,想一想爬山虎都做了哪些动作,再把动词画下来。
【教学反思】
《爬山虎的脚》按照从整体到部分再到细节的顺序,介绍了爬山虎的叶子、爬山虎的脚的形状、特点以及是怎样用脚在爬的,启发人们留心和细致地观察周围的`事物,因此在第二组教材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本文又是一篇科学知识类的文章,知识性、教育性很强,如何引导孩子上好值得大家深思。如果等同于自然课、常识课就丧失了语文学科本来的魅力了,在教学中我尽可能的保护孩子求知、好奇的心理,激活孩子的人生情趣,把孩子的自然能力、好奇心、新鲜感转化为充满情趣的人生态度。同时也要注重语言文字本身所蕴涵的深刻含义、学习遣词造句的方法。另外我也注意孩子的自尊心,表演固然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感悟方法,但是如果在这个过程中孩子表演的不好,遭到大家的嘲笑,使孩子有深深的挫败感,那这个环节舍弃也罢,所以在教学中教师的导是时时刻刻在变化的,我们要根据教学中每一个环节学生的学习状态来调整自己的教案甚至自己的状态,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地把情趣带进课堂,使学生真正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爬山虎的脚》教学反思2
在常规课堂教学听课中,我进行了《爬山虎的脚》一课的教学。课前我设计了以"绘画"为主的教学自控方式,想达到的预期目标是通过让学生绘画爬山虎的脚,了解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情况,进而使学生对爬山虎的脚长在什么地方及爬山虎脚的样子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在课堂上,我提出了课前设计的环节:学生充分的读书,在自读自悟的基础上,明确爬山虎的.脚长在什么地方?长得什么样子?从学生举手的情况表明,全班43名学生,有90%以上的学生都能够找到有关语句读出来。在文中第三自然段读出了"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爬山虎的脚是什么样子?你能动手画一画吗?"我的问题紧接着提了出来。同学们异口同声地回答:"能!"在学生看来,这是一件十分容易的事情。几分钟过去了,教室里开始发出同学们的交流声。我巡视了一下,基本掌握了结果:全班几乎有一半的学生感到为难,即便是画出来了,画得也不准确。于是,无休止的讨论,在读书找依据,再讨论贩贩真没想到,一个看似十分简单的问题,却在学生中出现了问题。
我在备课中,对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估计过高。因为爬山虎这种植物在我们生活的周围比较常见,我以为学生对爬山虎比较了解,因此在教学中,就没有让学生在语言文字上多揣摩,而通过很多次实践证明,语言文字是阅读教学的根基所在,是我们在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的。从而使我及时修改了教案设计,为了能使学生真正理解文章内容,确保教学质量,我又安排了一节语文课。
具体做法是:
1、重新品读第三、四自然段,抓住重点词语帮助学生理解内容。
⑴叶柄的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生长位置,爬山虎脚的样子)
⑵细丝跟新叶一样,也是嫩红的。(爬山虎脚的颜色是嫩红的)
⑶爬山虎的脚触着墙的时候,六七根细丝的头上就变成小圆片,巴住墙。(爬山虎的脚好像长出"吸盘"了)
2、观看爬山虎的图片,增强对爬山虎的直观认识。
3、学生观察爬山虎的实物。看出爬山虎的脚长在什么地方以及爬山虎的脚的样子的。
4、学生重新再画爬山虎的脚,展示画得好的学生的图画,进行强化。注意位置不要画错。(爬山虎的脚长在叶柄的反面)
《爬山虎的脚》教学反思3
《爬山虎的脚》是叶圣陶老先生的文章。课文描写了爬山虎生长的地方,爬山虎的叶子,爬山虎脚的形状和特点,以及它如何一步一步往上爬的.。选编课文的目的,一是让学生体会作者是怎样细致、连续地观察事物的,从而培养学生认真事物的兴趣和习惯;二是学习作者是在怎样把观察到的事物具体地、有顺序地写下来。
文章用语准确、生动,内容容易理解,要求全文背诵。教学时,我一句也没讲课文内容,只是让学生每人带一根爬山虎来。首先梳理课文每个自然段重点写了什么,然后老师读课文中相关的描写,让学生仔细观察手中爬山虎,看看作者是怎样观察的,又是怎样把观察所得记录下来的。学生最后总结出以下几点:
1、作者观察特别仔细。
2、作者是连续地观察,并且边观察边记录。
3、作者还动手拉下爬山虎的一根茎,放到明亮的地方,细心观察,有可能还拿着放大镜观察。
4、作者观察时讲究顺序,每次重点观察一项。作者先后重点观察了爬山虎的叶子、脚以及爬山虎怎样爬。
5、作者每天都观察一番,根据观察然后把写的文章修改一下,最后把文章修改地准确、生动。
然后,重点训练朗读并背诵全文。
这样做,避免了繁琐地分析,支解课文,破坏了课文的美感,反而学生学得兴趣昂然,收到了较好地效果,学生背诵地也很快。
不足:应先让学生观察手中爬山虎,然后描述一下观察所得,再按上面的设计进行,似乎更好一些。
《爬山虎的脚》教学反思4
陶行知说:儿童的思维在手上,所以课堂上可以让学生动一动。“演一演”这一活动,让学生在生动形象的表演中理解抽象的语言,这既符合小学生的思维习惯,又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教学中让学生评一评,既体现了学生自读自悟的过程和以学生为主体的精神,又培养学生理解、评价的能力。同时,生动的表演,使得本课的难点便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迎刃而解。
者依据爬山虎的脚是怎样向上爬的特点,巧妙地抓住它的位置、样子、颜色。文章的"核心"针文中爬山脚的叶子和爬山脚的脚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运用比喻的手法,提示出作者留心细致观察事物特征的生长过程。这衬出了作者对爬山脚喜爱之情,运用这一学法好处在于形象、生动、具体勾画描写事物更加吸引读者。教学思路简洁明快,教学目标清晰,这更有助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留心细致观察事物的特点,能实施个体自主学习与群体合作探索,较好地体现课改对语文对学生的要求,让学生成为独立自主学习的真正主人。
《爬山虎的脚》教学反思5
《爬山虎的脚》这篇课文讲了爬山虎的叶子、爬山虎的形状和特点以及它是怎样用“脚”爬的,启发人们留心细致地观察周围的事物。了解作者是怎样用生动、准确的语言写出爬山虎叶子和脚的特点,通过对词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是本课的重点。爬山虎是怎样向上爬的,是阅读本课的难点。课文围绕爬山虎的脚把意思说得十分清楚,这是本文表达上的一个特点。
我在教学开始时,提问:关于爬山虎的脚,你们想知道什么?这样设置悬念,激发学生探究新知识的欲望。充分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小学生是通过形象来认识世界的,在阅读中只有设法让学生感受到语言文字所描绘的鲜明形象,才能引起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关注,才能入境生情,促进自悟。于是,在学生初读课文的基础上,我让学生通过解读文本,拿起笔画一画爬山虎的脚、爬山虎的叶子,这样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而且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我又让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书,找出爬山虎怎样爬的句子,和孩子们一起表演爬山虎向上爬的动作,最后议论把“一脚一脚”换成“一步一步”行不行?通过讨论,学生不但理解了“一脚一脚”的意思,而且还让学生真正明白了爬山虎究竟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进一步体会到了作者用词的准确和观察的细致。
我教学本课的不足之处是:
1、没有找到爬山虎,只通过课件演示,让学生看,不够直观。如果提前让学生观察,寻找到爬山虎,效果会更好些。
2、引导学生在今后的生活中如何细致观察还不够,需要引导学生们也要做个有心人,仔细观察周围的事物。
《爬山虎的脚》教学反思6
这节课,我把教学的重点放在了解作者所描写的爬山虎的脚的样子及它们是如何一脚一脚往上爬的,在充分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培养细致、有序的观察习惯。在上了这节课之后,又详细地观看了自己的视频,感觉存在许多不足,课堂上出现的.一些问题都在意料之外。
一、努力把学习主动权还给学生 为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引导他们学会一些学习方法,激发他们的兴趣,我请小老师范读课文,让学生评价,让他们选择自己喜欢的自然段,和小伙伴共同学习,给他们充分的思考的时间,这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
二、以读为本,让书声回归课堂阅读教学就要以读文本,要让书声成为课堂的主旋律。这篇课文语言准确,应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地读,在读中感悟,体会作者用词的精当。让学生选择最感兴趣的段落去读去思考和感悟。在理解叶子的动态美和静态美后,配乐和画美读,在读中培养了语感,在读中受到了情感的熏陶。在渗透爬山虎脚的攀登精神后,让学生再读,学生就会感受文字富于生命气息,获得了情感的体验。在画爬山虎的脚的时候,不少同学一直找不准脚的位置,我也是让学生反复读相关的段落,找关键词,用心去读书。
《爬山虎的脚》教学反思7
1、把学习的主动权始终还给学生
为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激发他们的兴趣,我以亲切谈话、课题探究的形式激发他们学习的欲望。检查读课文的情况时,我让他们选择自己喜欢的自然段。在体会课文内容时,给他们充分读、思考的时间,都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2、还语文课堂以朗朗的读书声
阅读教学要以读文本,要让书声成为课堂的主旋律。课始,学生初读,扫除生字障碍,理清了课文脉络。接着让学生选择最感兴趣的段落去读去思考和感悟。在读中培养了语感,在读中受到了情感的熏陶。在渗透爬山虎脚的攀登精神后,让学生再读,学生就会感受文字富于生命气息,获得了情感的体验。
3、让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有机结合
本教学比较好地实现了信息技术和理解内容的结合。如果课件出示过早,那些直观形象的画面容易代替学生的思维,代替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我在教学适宜时机运用多媒体,提高了教学效率。
(1)呈现美景,激发情感。在课始,为了激发学生情感,我请学生欣赏了爬山虎爬满山坡、墙头、岩石的.情景,使形象与情感融合,获得美的熏陶。
(2)再现过程,突破难点。爬山虎脚的位置、样子、颜色以及它是怎么一步一步往上爬的?这是学生理解的难点。我在学生自己读、画、议的基础上,再适时机地出示爬山虎脚的位置、颜色、样子和它向上爬的过程,这些形象直观的画面,学生很容易地理解了难点,达到了水到渠成的效果。
《爬山虎的脚》教学反思8
我们学校每周都要组织教师听评课活动。10月10日,我执教了叶圣陶先生的《爬山虎的脚》一文。《爬山虎的脚》这篇课文讲了爬山虎的叶子、爬山虎的形状和特点以及它是怎样用“脚”爬的,启发人们留心细致地观察周围的事物。了解作者是怎样用生动、准确的语言写出爬山虎叶子和脚的特点,通过对词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是本课的重点。爬山虎是怎样向上爬的,是阅读本课的难点。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上课一开始,我就以谜语导入新课,自然引出学习的对象。我以三个谜语导入:第一则,上搭架,下搭架,条条青龙藤上挂。(丝瓜或者黄瓜)第二则,上搭架,下搭架,串串珍珠藤上挂。(葡萄),第三则,叫虎不是虎,有脚只能爬。紧贴墙上绿,离墙便枯死。(爬山虎)然后,过渡引出“葡萄和丝瓜都是靠搭架子才能往高处攀援得的植物,而爬山虎同样也是攀缘植物,可它却不用搭架子也能往上爬,这是怎么回事呢”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然后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质疑课题。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更重要。我们的第二单元就是训练学生能够尝试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这时候,我让学生针对课题质疑:读了课题,你有什么想知道的吗?有了第二单元的学习的铺垫,学生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问题。比如:爬山虎的脚长在哪里?是什么样子的?什么颜色?它的脚是怎样往上爬的?这是,我就故意不给学生解答,指出,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跟着叶圣陶爷爷去看看,弄懂这些问题,设置悬念,吸引学生去读书,去探讨。
直奔主题,先学习“爬山虎的脚”的部分。在初读课文后,我引导学生看看课文那几个自然段是写“爬山虎的脚”的?这几个自然段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的?学生通过读书,小组讨论,交流。知道了这几个自然段分别是写:爬山虎脚的.样子、爬山虎是怎么爬的、爬山虎的脚与墙的关系。
通过理解重点句,体会作者观察仔细。我通过过渡句引出对这一部分的学习。我是这样设计的:“下面,我们认真读读课文3-5自然段,你是通过哪些地方看出作者观察得特别仔细”。学生通过读书、小组合作学习,找到了这么几处。根据学生交流的情况,我适时出示课件内容。
“句子一: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这些细丝很像蜗牛的触角。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
在处理句子一的时候,我重点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法,利用不同的符号标注。我让学生用“横线”标画出“爬山虎脚位置”的句子;用“波浪线”标出“爬山虎脚”的样子的句子;用“双波浪线”标识出“爬山虎脚”的颜色的句子。这样学生,就能学到标画不同句子的方法。学生通过学习,了解了爬山虎的脚的特点,让学生到黑板前利用自己的语言讲述这一部分内容,看看学生是否真正理解了课文。
句子二: 爬山虎的脚触着墙的时候,六七根细丝的头上就变成小圆片,巴住墙。细丝原先是直的,现在弯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紧贴在墙上。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 如果你仔细看那些细小的脚,你会想起图画上蛟龙的爪子。
在处理这个句子的时候,我除了利用课件展示动感的画面外,还利用肢体语言,向学生表演爬山虎的脚是怎样爬的?生动形象地展示了爬的过程,学生得到了直观的印象。同时比较句子:作者写爬山虎的脚“一脚一脚地往上爬”,换成“一步一步”,行吗?为什么?讨论、汇报。(爬山虎并不像动物那样用脚交替着往上爬,而是长一只脚就巴住墙,越往高处爬,就要不断地长出新脚。)”
句子三: 爬山虎的脚要是没触着墙,不几天就萎了,后来连痕迹也没有了。触着墙的,细丝和小圆片逐渐变成灰色。
执教本课的不足:
原来我们学校友好几座楼爬满了爬山虎,今年学校进行外墙的保温层的安装,没有找到爬山虎,只通过课件演示,让学生看,不够直观。如果提前让学生观察,寻找到爬山虎,效果会更好些。
引导学生在今后的生活中如何细致观察还不够,需要引导学生们也要做个有心人,仔细观察周围的事物。
《爬山虎的脚》教学反思9
这次是到岗二以来,刘校长第一次听我的课,心里难免有些紧张。不过毕竟也有了10年教龄,开始讲课了,心里慢慢镇定了下来。
课的开始进行得还不错,孩子们配合也很好。可是当开始学习“爬山虎怎样用脚爬墙”的时候,却出现了问题:孩子们对于爬山虎的脚的生长过程、位置以及爬墙的整个过程的`认识很模糊,读了半天文章还是有孩子说不太明白。让他们在书上画一画脚的位置吧,也不够准确,最后只好我亲自讲解了。为了帮助孩子们理解爬山虎爬墙的过程,我又找了几个孩子上前用手来进行了演示,最后还是自己又进行了演示,这才基本明白了。
回到办公室,我就在想这是怎么回事?学校里就有满满两墙的爬山虎,课前又布置了观察任务,孩子们怎么就不明白呢?估计是都没有仔细去看!第二节课语文课我到班上了解情况,果然是他们头一天根本就没几个人去认真观察学校的爬山虎,甚至有不少人就没有看!唉,这些孩子们呀,光有聪明的头脑,缺乏踏实的态度!
为了弥补上节课的遗憾,我带孩子们来到了楼下,结合着实物,把课文又重新理解了一遍,这才让他们真正明白了爬山虎的脚是怎么一回事。
《爬山虎的脚》教学反思10
《爬山虎的脚》这篇课文讲了爬山虎的叶子、爬山虎的形状和特点以及它是怎样用“脚”爬的,启发人们留心细致地观察周围的事物。了解作者是怎样用生动、准确的语言写出爬山虎叶子和脚的特点,通过对词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是本课的重点。爬山虎是怎样向上爬的,是阅读本课的难点。课文围绕爬山虎的脚把意思说得十分清楚,这是本文表达上的一个特点。 结合本课的特点,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过程,以学生饶有兴趣的说、演、画、议,来代替教师单一讲的形式,在艺术的熏陶下激发学生兴趣,在兼容并举中力求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发展性、创造性,从而达到激发兴趣、理解感悟的效果。
首先,在阅读教学开始时,提问:关于爬山虎的脚,你们想知道什么?这样设置悬念,激发学生探究新知识的欲望。充分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其次,小学生是通过形象来认识世界的',在阅读中只有设法让学生感受到语言文字所描绘的鲜明形象,才能引起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关注,才能入境生情,促进自悟。于是,在学生初读课文的基础上,我让学生通过解读文本,拿起笔画一画爬山虎的脚、爬山虎的叶子,这样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而且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我又让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书,找出爬山虎怎样爬的句子,和孩子们一起表演爬山虎向上爬的动作,最后议论把“一脚
一脚”换成“一步一步”行不行?通过讨论,学生不但理解了“一脚一脚”的意思,而且还让学生真正明白了爬山虎究竟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进一步体会到了作者用词的准确和观察的细致。
本课的不足:
一是没有找到爬山虎,只通过课件演示,让学生看,不够直观。如果提前让学生观察,寻找到爬山虎,效果会更好些。
二是引导学生在今后的生活中如何细致观察还不够,需要引导学生们也要做个有心人,仔细观察周围的事物。
《爬山虎的脚》一文的教学的重难点是通过对词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的特点,并体会作者是怎样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写出它的特点。
在描写爬山虎脚的部分教学中,我引导学生按步骤进行学习:
1、读有关段落,找出描写爬山虎脚的位置、形状、颜色的语句读一读,再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2、观看课件,对照课文内容,了解爬山虎脚的样子。
3、与此同时,理解比喻句“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从而体会作者观察的细致。
4、最后,引导孩子结合板书,练习背诵段落。在读、说、看的基础上进行理解,练读,有助于学生读懂课文。
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这部分内容有一定难度。教学时,我先引导学生找出描写爬山虎动作的词语,接着通过做动作体会词语,初步感悟。再展示爬山虎紧贴着墙往上爬的课件,引导观察直观理解,从而突破理解上的难点。
由于教学经验积累尚有许多不足,教学中,还未能很好地围绕中心对重点词进行比较,理解,品味。
《爬山虎的脚》教学反思11
昨天的年级组引路课上,娇姐讲了《爬山虎的脚》。听了这节课,让我收获了一个好方法~~~可以在课上带领同学们,通过做《优化设计》去辅助理解课文。这样做,锻炼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文中的`重点段落及思想感情,同时,减轻了学生课后负担。
关于这节课,我有如下反思:
1.我能够更好的运用图片去辅助课堂,这是一个进步。
2.首次把《优化设计》带入课堂,效果还挺好,这可以作为保留项目。
3.下次的课上,我可以尝试把《优化设计》上,字词的题,安排在第一课时。这样课上练习生字,帮助加深印象。
4.讲课时,语言连接不够顺畅,这应该是我不够了解自己的教案。
总得来说,我学会了去丰富课堂,这是我这一课最大的收获!
《爬山虎的脚》教学反思12
这几天学校开展听课,我就和老友探究怎样来上有关观察的课文。上这篇课文时,我抓住了《爬山虎的脚》一课的教学重难点是通过对词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的特点,并体会作者是怎样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写出它的特点的。在教学时,我除了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辅助教学外,还设计了这样的几个教学环节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从而使他们尽可能地获取知识。
一、借助PPT,将抽象的知识转化成形象的画面。
喜欢画画是孩子们的天性。课上一幅幅生动形象的图画能唤起学生的求知欲,帮助学生积极思维;让学生自己画画有时更能满足他们的兴趣,发展他们的智慧,将抽象的知识转化成形象的画面,缩短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
在学生自由朗读描写爬山虎的脚的特点的段落后,我请了两个学生上台来根据书中的介绍画一画爬山虎的脚,其他的学生在台下画,学生兴趣一下子就上来了,他们边对照书中的介绍,边看书上的插图来画。三分钟后,我们先读课文,然后来检查自己的画,并且认真听着同伴的点评,有的说:“枝状的六七根细丝,应该是在茎上长叶柄的地方。”有的说:“刚长出来的爬山虎的脚是嫩红的,可是它应该长在叶柄的反面,画在同一侧,位置错了。”……就这样画画议议,爬山虎的脚的样子、位置、颜色就非常清晰地呈现在学生眼前。
二、利用实物,使学生从模糊的感悟走向清晰
语文是源于生活的,在生活中学习,在生活中积累知识,这样才能培育出会生活的人。小学生是通过形象来认识世界的,在阅读中只有设法让学生感受到语言文字所描绘的鲜明形象,才能引起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关注,才能入境生情,促进自悟。
为了让学生更加清楚地了解爬山虎,早晨,我从家附近的一面墙上摘了一些爬山虎。上课时,在学生学习第二自然段关于爬山虎的叶子时,我出示了爬山虎实物给他们看。学生通过仔细观察,知道了爬山虎刚长出来的叶子是嫩红的,长大了的叶子是嫩绿的、而且叶尖都是一顺儿朝下,基本上不重叠。这样的.直观教具,加深了学生的印象,使得学生对于爬山虎的叶子的特点也了解得十分详细。
在学习爬山虎的脚的部分时,让学生自己画一画爬山虎的脚后,再次出示了爬山虎实物,让学生仔细观察它的脚,并与作者描写的脚联系起来比较,理解课文内容,这样学生对爬山虎的脚的特点印象就更为深刻了。
三、通过学生的表演,让文字活起来。
课堂教学过程中,常常会遇到一些细节的问题。学生面对课本的文字的理解,有一定的局限性。可以运用具有一些表演性质的行为,展开想象的翅膀,让文字活起来,更好的帮助学生的理解,从而拉近了他们与文学的距离,使他们在语文课上获得更多的审美情趣。
学习爬山虎的脚是怎样爬墙的部分,我让学生先自读并提出不懂的地方。读完后学生提出了很多问题,我引导他们梳理出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如细丝怎么变成小圆片的?为什么细丝巴住了墙,就弯曲呢?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的?……然后分小组表演爬山虎爬墙的过程,教师给予一定的指导,再指名上台表演,演完学生就有了更真实的感受:当细丝触着墙的时候,细丝头上就变成了小圆片,这些小圆片就像吸盘一样,紧紧地巴住墙,由于“巴”产生的力量,使细丝弯曲,这样,细丝就拉动与它相连的嫩茎,嫩茎就朝墙上靠拢并贴在墙上。这样就完成了“一只脚”爬墙的过程。然后它还会继续长出脚来,又把嫩茎拉一把,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学生通过自己表演,真实地感受到了“触、巴、拉、贴”这几个动作的连续性,而且深刻地体验到这几个动作的内在力量,同时还理解了爬山虎是怎样爬墙的。最后讨论把“一脚一脚地往上爬”换成“一步一步地往上爬”行不行?通过讨论,结合自己观察所得,学生真正明白了爬山虎究竟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体会到作者用词精确性和观察的细致。
四、拓展练习
上完课文进行拓展时,我让学生以爬山虎的身份和大家打招呼,介绍自己的颜色、外形、特征以及是怎样爬的。通过拓展帮着了学生把自己看到的、想到的说出来。使学生明白了观察要细致入微,在观察是要看一看,摸一摸,闻一闻等,另外要按一定的顺序进行,边观察边做记录,由静态到动态。由概括到具体,抓住特点潜心研究,观察要连续性,围绕事物的周期性观察,这样可以记录事物的生长、发育等变化过程,在观察时,还要注意形状和颜色的变化。
课堂中的学习不拘形式,灵活多变,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们要给学生提供广阔的活动空间,通过画一画、看一看,演一演等多种形式,让课堂活起来,提高学生的兴趣,让他们轻松地获得知识,培养能力,享受到学习语文的乐趣,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本节课使学生轻松愉快的学习,达到了我意想不到的收获。今后课余时多多和同事或老友多多交流,相信一定会使自己收获满满。
《爬山虎的脚》教学反思13
今天上了《爬山虎的脚》这篇老课文,我是先用丝瓜和葡萄这两种藤状植物引入,让学生知道爬山虎和这些普通的藤状植物不一样,它是有脚的。接着讲课文时,我抓住“今年,我注意了。”这句话,先让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在“注意”上,作者注意了什么?学生能很快答出:作者注意了爬山虎的脚。然后就学习描写爬山虎的脚的段落。我结合图片让学生理解了爬山虎的脚长在哪里,是什么样子,它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脚和墙的关系是怎样的。学生能很好地理解,但是在拓深感情的时候学生没什么互动,只是一味听我在说。接着我又让学生把注意放在“今年”上,“今年注意了”说明了什么?学生也能很快想到是他以前没有注意。我马上提问:“他以前注意什么了呢?”学生就能想到以前注意叶子去了。然后就学习描写爬山虎的叶子的段落。通过看图片和感情朗读,我让学生感受到了爬山虎叶子的引人注意,感受到了叶子的美感。本来想让学生感悟爬山虎的`脚在叶子后面默默奉献的精神,可学生都不大愿意去领悟这其中的深意,只是停留在表层的分析。最后让学生从课文的字里行间感受作者是在连续观察,部分学生能先从表示时间的词语入手,体会到作者的连续观察。一小部分学生根本不愿动脑筋,看来以后上课要逼一逼这些不愿动脑筋的同学多举手发言。
《爬山虎的脚》教学反思14
《爬山虎的脚》一课的重难点是通过对词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的特点,并体会作者是怎样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写出它的特点。
课文的第三自然段,作者形象地把爬山虎茎上的卷须比作“脚”,非常生动地描写了“爬山虎的脚”的样子。在教学这一自然段的时,为了较好的处理重点难点,我是这样设计的:课前让学生观察爬山虎的“脚”,课上让学生默读课文后,画一幅简笔示意图。
我提出要求后,学生不屑一顾,认为很简单。可当我巡视时,竟发现全班没有一个画对的。于是,我找了三个同学到黑板上画。当三个同学板演完后,下面的同学议论纷纷。我给了大家几分钟,等他们议论得差不多时,我请同学评议。大家很快找到了出错的地方:孙金诺、李晨曦没有把“叶尖一顺儿朝下”画对;吴楚怡没有“细丝”画到“长叶柄的地方”;孙金诺没有把“细丝”画到“长叶柄的反面”。这时,我出示了同学们课前采集的爬山虎让大家观察,使大家体会到作者语言的准确生动。我表扬了那些画出“叶尖一顺儿朝下”的同学能联系第二自然段的.内容;能画出“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的同学读书认真仔细,提醒大家读书要仔细,理解内容要联系上下,抓住重点的词句。
在这一环节,我比事先的安排多花费了一些时间,我认为这样做是非常有必要的,目的就是教给学生读书方法,培养学生有一个良好的习惯,让他们自己会学习。
当看到同学们恍然大悟和连连点头的神情,我也欣慰地笑了。
《爬山虎的脚》教学反思15
《爬山虎的脚》是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本单元以“连续观察”为主题,语文要素是“体会文章准确生动的表达,感受作者连续细致的观察”,顺承三年级的“留心生活,细致观察事物”,进一步引导学生学习连续观察,本单元的习作要求是“进行连续观察,学写观察日记”,旨在培养学生进行连续观察,写观察日记的能力。
《爬山虎的脚》是以日常生活中的植物——爬山虎为观察对象,主要写了叶圣陶先生通过长期细致的观察,了解到爬山虎生长的位置,叶子的特点以及它怎样往上爬的过程,表达了作者对爬山虎的喜爱之情。
围绕本单元的语文要素和习作要求,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三个方面:1、能找出课文中写得准确形象的句子,感受作者细致的观察。2、能说出爬山虎是怎样往上爬的,感受作者连续的观察。3、学写观察记录。
在教学内容的选取上,我把写爬墙虎的脚及爬山虎是怎样往上爬的(3、4、5自然段)作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把爬山虎的生长位置和叶子的特点(1、2自然段)放在上一节课进行教学。
教学伊始,我先让学生回顾了本课的生词,梳理了课文的'结构,之后转入本节课的新知学习,用自主学习的方式来学习第三自然段的内容。
在教学中,让学生明白作者从位置、样子、颜色三个方面对爬山虎的脚的特点进行了细致的观察,并通过图片体会比喻的表达方式可以使描写更生动形象。
在教学第四五自然段时,我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进行教学,让学生抓住触、巴、拉、贴这些有序的动词,体会作者连续细致的观察,并通过对爬山虎“一脚一脚”地往上爬为什么不能换成“一步一步”的往上爬的比较,让学生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恰当。
最后结合课后的“资料袋”来让学生学习写观察记录的两种记录形式和方法,在课下试着选取一种事物写一写观察记录。并在教学过程中渗透“首尾呼应”等写作方法。
从教学效果上来看,本节课基本体现了本单元语文要素的要求,抓住了重点,但仍存在着很多不足。
1、学生读的较少,因为老担心时间不够,所以没有充分的让学生去读课文和进行朗读指导。
2、对学情了解不足,课堂气氛不够活跃,上课回答问题的学生较少,没有充分的调动起孩子们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思维。
3、课堂评价语比较单一,教学语言的组织能力,对课堂教学的把控和教学时间的把控能力还有待提高。
4、教学写观察记录时有些简略,我原本打算引导孩子们结合《爬山虎的脚》这一课的某一个自然段来改写一篇观察记录,再看课后“资料袋”中的内容,来加深孩子们对观察记录的理解,但因为时间不够,最后放弃了。
5、最后环节中应先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再让孩子们谈收获,将顺序弄反了,听了平东家人们的评课,才意识到这一点。
“口头为语,书面为文”,现在的我越来越感到自己语文教学能力的不足和语文知识的匮乏,语文教学素养的提升对我来说还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工作,希望通过今后的努力,能不断的改进和提高。
【《爬山虎的脚》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爬山虎的脚教学反思11-28
《爬山虎的脚》教学反思优秀03-14
《爬山虎的脚》语文教学反思07-23
《爬山虎的脚》教学反思(15篇)04-12
爬山虎的脚教学反思15篇03-17
《爬山虎的脚》教学反思15篇03-17
《爬山虎的脚》教学反思(通用20篇)06-22
爬山虎的脚教案02-26
《爬山虎的脚》教案0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