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截蜡烛教学反思

时间:2022-08-25 13:21:35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半截蜡烛教学反思

  作为一位刚到岗的教师,我们要有一流的课堂教学能力,通过教学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优秀的教学反思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半截蜡烛教学反思 ,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半截蜡烛教学反思

半截蜡烛教学反思 1

  《半截蜡烛》课文生动记叙了二战期间,参与秘密情报传递工作的法国女伯诺德夫人母子三人与突然闯进门的德国军官斗智斗勇,巧妙周旋,并最终保全了情报站的故事。文章故事情节性强,跌宕起伏,人物刻画手法丰富,语言细腻。因此,本课教学的重点,就是要积极创设情境,通过反复、多形式的朗读,引导学生从伯诺德夫人一家与德军的斗争中感受人物品质,从语言、动作、心理等方面的'描写中丰富人物形象。

  导入课文后,我设计了一个大问题:请同学们细细读读文章的3至7自然段,看看伯诺德夫人一家三口是如何与德国军官斗智斗勇、巧妙周旋的?其中,你最佩服谁?为什么?以这个问题作为突破口,展开重点部分的教学。在交流时,引导学生通过文中对人物神态、动作、语言等描写,感受伯诺德夫人一家人临危不惧、镇定自若、勇敢机智的高贵品质。同时,也要让学生感受到德国军官的蛮横、凶残。在这一过程中,通过换位创设学习情境:假如你就是伯诺德夫人(杰克或杰奎琳),在当时的情况下,你会怎么想、怎么说、怎么做?然后通过角色朗读,加深体验。整个学习过程中,我想要抓住两条线,即蜡烛的变化和人物心理的变化。教学完重点部分,再引导学生思考:既然明知传递情报的工作如此危险,伯诺德夫人一家为什么还要义不容辞地参加呢?从而让学生感受到一家人强烈的爱国情怀。

  读写结合是语文教学的传统经验,我们的阅读教学一定要让写放进来,不一定当堂写,可以课内说,课外写。但是写必须依据文本,加强指导。如教学课文的最后一句话:“正当她踏上最后一级楼梯时,蜡烛熄灭了。”此时读者那悬到嗓子眼的一颗心终于落了地。峰回路转,化险为夷,伯诺德夫人一家三口侥幸躲过一劫。这里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望着这盏在最后一级楼梯熄灭的蜡烛,他们的心情怎样?然后请学生想象一下此时伯诺德夫人、杰克和杰奎琳会想些什么,并想象一下人物的神态和动作,进行说话练习,同时提醒学生一定要注意当时的场合进行合理的想象。

半截蜡烛教学反思 2

  反思第三组略读《半截蜡烛》,有如下收获:

  备时,我就在思考:略读到底该怎样教?虽然同科头教师介绍经验和《教师教学用书》中,也听到、看到一些“略读要以学生自我读懂为主”,“略读任务要单一,要充分运用好前导语的提示作用,解决一两个问题即可。”“在教学时间上基本用一时完成。”等等,但在以前的教学实际中,对于如何引导学生自读,如何选择教学任务,如何利用导语等还是很茫然。带着这些迷惘,我又重新进行了单元备:单元主题是“语言的艺术”,要求孩子们阅读本组,感受语言表达的艺术。而再看导语中的学习要求:先读读下头的剧本,想想剧本中讲的'是什么事,说说你最欣赏谁的语言;再分主角演一演;还能够讨论一下剧本和一般写人记事的有什么不一样。这些学习要求不正是围绕着单元主题提出的吗,于是,我的心中豁然开朗,堂就围绕着这四步引导学生学习:一、初读,畅谈感受并了解剧本的特点;二、再读,了解大意;三、深入学习,体会人物语言;四、总结延伸。

  按上述四步教授《半截蜡烛》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实践后,我明白了只要体现“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就能较好地发挥略读的原有效应。“一个中心”即以学生的自读为中心。“两个基本点”即扣住单元重点,点拨难点。在《半截蜡烛》中,以语言实践为主线,引领学生了解阅读剧本的基本方法,感受作品中人物的形象,在读、议、演、拓展中品味语言的艺术,吸收人内涵,培植人精神,让堂有了“亮点”。本堂,成功之处是先引导孩子深入钻研教材,让学生静静地思索,静静地写批注,用笔把自我的独特体验与剧中人物进行了对话。然后抓住剧本中最精彩的部分让孩子交流如何抓住提示语、人物的年龄特点、所处的环境等演好主角,同时在演的过程中再次去品味语言的艺术,最终让大家下找些剧本读一读,从而拓宽了学生阅读的范围。这样略读也就“略出了精彩!”

  可是,教学过程中一些细节处理不到位。如:没有及时对中几个难读的外国人名如:“伯诺德夫人”、“杰奎琳”进行正音,所以在后回答问题过程中一些学生读这些人名时还结结巴巴。看,我们教师在备时,不仅仅要备教材,还要备学生,堂上更要关注学情,并予以及时反馈。

半截蜡烛教学反思 3

  《半截蜡烛》教学反思

  《半截蜡烛》描述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的一个普通家庭的母子三人在危急关头和敌人作斗争的事,赞扬了伯诺德夫人及其女儿的机智勇敢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备课之初,我仔细地分析了课文,发现本文围绕三个主人公主要有三个情节,这三个环节是紧紧相连,密不可分的,同时就危险性而言是呈逐步上升趋势的。如果要采用变序的教学方法,就会打乱文章原有的严谨性,即是不可行的。要不要用上多媒体来辅助我的教学呢?在做好简单的课件后,我随即又否认了。因为我发现这对我的教学起不到个性重要的作用。那如何使我的课堂教学不让人有一种“通读通讲”的感觉呢?我想了很久,在一种要体现“由扶到放”的教学思想的指导下,我就对三个情节采用了三种不一样的教学方法,即在讲伯诺德夫人时,我主要采用“以述促读”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研读课文,感知伯诺德夫人的为人;在讲杰克时,我就让学生用学习上段时的方法来谈谈对杰克的了解;在讲杰奎琳时,我直接让学生来读杰奎琳的话,并用上采访的形式深化学生对杰奎琳的了解。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我觉得效果还是不错的,因此,我认为我们在设计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应充分思考到课文的类型,不要一味地追求形式,真正做到教学“务实”。

  课堂上,我还以学生诵读原文的练习为主线,用多种方式联系学生的'原有知识和经验,去领悟课文的内涵。如:上课伊始,让学生速读课文,了解故事的大意,明确了半截蜡烛的重要性,再透过引读抓住描述紧张氛围的文字进行渲染,使心灵受到激荡,深入地理解状况之危急,心于是随之跳动,为下文的学习做好铺垫。其次在读对,读顺,读好的基础上,让学生身临其境的读,使其感受伯诺德夫人母子三人在危急关头与敌作斗争时的机智,勇敢,学习他们热爱祖国的精神。如课上将伯诺德夫人与德军周旋的一句话作为"抓手",切实指导学生读好这句话,读出个人感受,读后有所想,有所为,体会到她的镇定和机智。

  此刻回想起来,本节课看似热热闹闹,结构完整。无论从课文理解的方法,文学常识把握来说都是到达目标的。但是,却偏离了一个最基本的方向:本组课文的主题是“感受语言表达的艺术,丰富语言积累”。在课堂中,我将更多的时光放置在了理解课文出现的“危机”与“绝妙方法”上了,也注重了学生思辨性思维的训练。但是却偏偏少了学生对语言感悟、积累的训练。虽然有读人物语言,但是却感觉差强人意,并没有到达感受语言,个性是首次接触的剧本语言的特色。我想是否能够在课前就就应让学生自行读文,在了解文章大意的前提下自我来演一下这段剧本,这样不仅仅能让他们了解大意,更为课堂上进一步感受剧本语言,积累语言争取时光。这样教学就更完美了。

半截蜡烛教学反思 4

  《半截蜡烛》是个剧本,学生第一次接触剧本,他们反映说,没怎样看明白。

  因为提前布置预习,学生的反应很平淡。没有学生认为这个剧本“好”。我陷入沉思:怎样让学生走进剧本,领略剧中人物特点,感悟语言的魅力?仔细阅读着剧本,研究着教学参考书,联系学生对剧本陌生的现状,我决定将教室临时“转变”为伯诺得夫人的家,我的教学在我为学生设定的地点如约展开。

  这个剧本的资料主要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伯诺得一家人“暗守机密”,将藏有机密的金属管放进半截蜡烛中;第二部分是他们一家巧妙地同德军军官周旋“保护机密”。

  我首先引导学生了解剧本的基本特点,然后带领他们通读剧本,理清剧本的条理,认识剧中主要人物,围绕半截蜡烛引导他们想象人物心理。学生静静地读着,有学生陆续嚷着:哦,原先是他们在保护这半截蜡烛,每个人都在和德军军官斗智斗勇。

  见学生对整个剧本有了初步的掌握,我开始用导演的身份将讲台布置成伯诺德家的`桌子,一根教鞭成了“半截蜡烛”,六个学生成了剧中的主要演员。于是,半读半演着剧本,学生对人物的所作所为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也许是学生有了设身处地的感觉,他们有点豁然开朗的感觉。

  为了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剧本的资料,体会人物的特点,我又在网上找到了剧本视频表演,让学生看,使学生从人物的语言,动作表演中体会为伯诺得一家在保护这半截蜡烛,在和德军军官斗智斗勇的品质。

半截蜡烛教学反思 5

  在教学《半截蜡烛》一课时,为更好地体会人物的机智、勇敢,我设计了一个讨论题:绝密情报终于没有暴露,联络站没有遭到破坏,他们一家也得救了。同学们,是谁保住了秘密,保住了联络站,挽救了一家人?

  学生几乎脱口而出:“是小女儿杰奎琳。”大家的注意力很快集中到了描写小女儿杰奎琳这一段话上。

  通过细读,学生很快说出了理由,伯诺德夫人、杰克的计策失败,保住蜡烛的重任就落到了杰奎琳身上。小小的`杰奎琳充分施展出她的智慧,理由是那样的不露破绽,“天晚了,楼上黑,我可以拿一盏灯上楼睡觉吗”;她的语言最有特色,她娇声叫少校为“司令官先生”,极大地满足了德国少校的虚荣心,顺利地拿到了蜡烛,终于保住了蜡烛里的秘密。

  杰奎琳巧妙伪装出来的可爱和天真、毫无破绽的理由打动了德国少校,对此学生心存疑问:通常,我们对德国侵略者常常描述为凶残,而此处对小女孩的态度如何理解?是否是人性中的闪光?干干说,学生可能对纳粹有错觉,我及时补充了文章背景。在二战中,法国投降,德法联盟,因此名义上法国人与德国人是一起的,对德国人而言,一般的法国人与犹太人有本质的差别,因此对待他们的态度也不相同。在当时的背景下,德国人是一种权威者,主人的角色,而法国人则是仆从关系。身份完全不同。在这里,德国人没有态度上的转换,因此用人性是解释不通的。德国人要对付的是法国的抵抗组织,一旦发现这家人为抵抗组织送情报,那结果就不相同。而这一家人,也正是利用了德法联盟这层关系与德国人周旋。

半截蜡烛教学反思 6

  小学语文五年下册《半截蜡烛》的这篇课文生动细致地描绘了一场紧张激烈却没有硝烟的战斗,在人物的心理活动方面,刻画得相当细腻,耐人寻味。在教学《半截蜡烛》这节课时,我将伯诺德夫人与德军周旋的一句话作为“抓手”,以“点燃──吹熄──重新点燃──熄灭”一条线精心预设,通过品读她的动作、语言和神态,体会到她的镇定和机智。

  课文需要调动情绪,需要孩子全身心投入到课文中,把自己想象成故事中的一个角色,才能体会到文章背后的人物性格。

  《半截蜡烛》教学过程中,在德国军官从杰克的手中夺过蜡烛那一段,我让孩子自己思考,如果这时候你也在场,你觉得那时的形势是怎样的?你会怎么做?

  孩子们你一言我一语地说起来,最后得出一个结论,这真是一个棘手的形势!如果母子三人中再有人动这个蜡烛的脑筋,那么德国军官必将怀疑到这只蜡烛是不是有鬼,这时的形势真是非常危急!既不能动蜡烛的脑筋,但要保住蜡烛,保住情报,又不得不动蜡烛的脑筋,真是难办啊!

  孩子们的`情绪已经被调动起来了,纷纷都表示自己也不知道怎么做才好,只能选择和敌人同归于尽了,这时候我适时的向大家像说故事一般的讲出杰奎琳是怎么做的,其实文章只是截选了杰奎琳的一部分做法,我认为故事的原文要比文章来的精彩得多,故事写得更加紧张,于是经过我的一番“添油加醋”,孩子们一个个都佩服起杰奎琳,都夸她真是个镇定的小姑娘,都自叹不如,居然在那么紧张的时刻,最后还不忘和敌人们说“晚安”,真是佩服啊!

  文章本来到此已经学完,我又追加了一问:“难道仅仅是小姑娘一人的功劳吗?”这一问引导学生回顾了全文,同时也潜移默化地培养了学生的全盘思想和合作意识。

  课后反思,在教学中,也有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比如对于预设,在备课中我是相当细致的,从学生角度出发,设想了许多情境,同时也设计了必要的引学过程。但课堂又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在课堂上,我总是“情不自禁”地陷入自己的预设,特别是当学生的理解深度与预设有差距时,往往是“不依不饶,生磨硬套”这其实就不再是真正的“对话”了。

半截蜡烛教学反思 7

  一、针对课文类型,正确选取教法

  《半截蜡烛》描述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的一个普通家庭的母子三人在危急关头和敌人作斗争的事,赞扬了伯诺德夫人及其女儿的机智勇敢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备课之初,我仔细地分析了课文,发现本文围绕三个主人公主要有三个情节,这三个环节是紧紧相连,密不可分的,同时就危险性而言是呈逐步上升趋势的。

  如果要采用变序的教学方法,就会打乱文章原有的严谨性,即是不可行的。要不要用上多媒体来辅助我的教学呢?在做好简单的课件后,我随即又否认了。因为我发现这对我的教学起不到个性重要的作用。那如何使我的课堂教学不让人有一种“通读通讲”的感觉呢?我想了很久,在一种要体现“由扶到放”的教学思想的指导下,我就对三个情节采用了三种不一样的教学方法,即在讲伯诺德夫人时,我主要采用“以述促读”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研读课文,感知伯诺德夫人的为人;在讲杰克时,我就让学生用学习上段时的方法来谈谈对杰克的了解;在讲杰奎琳时,我直接让学生来读杰奎琳的话,并用上采访的形式深化学生对杰奎琳的了解。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我觉得效果还是不错的,因此,我认为我们在设计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应充分思考到课文的类型,不要一味地追求形式

  二、针对不定因素,及时调整教法

  长久以来,我们在备课时都谨记:在备教材的同时要备学生,即要把学生针对你的`教学设计可能会产生哪些反映都充分地思考到。因此许多老师在备课中还会把学生可能回答的答案都记录在案,以到达在课堂上的万无一失。

  殊不知,“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每一个都有着自我独特的思维方式。

  同一篇文章,同一段文字,甚至同一个词或字,不一样的学生都会有不一样的体验和感受。教师再怎样思考周到,也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那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上,及时地发现教学中的一些不确定因素,并恰到好处地调整好自我的教学。如上例中教师让学生用学习上段的方法来谈谈对杰克的了解时,学生不能很好地回应,老师就再次提醒学生看看杰克的表现,体会体会。尽管这样做与备课中设计的有所不一样,也有违老师的教学意图,但仔细想想,这又有何不可呢?我们的教学不都为了能帮忙学生感悟吗?当学生出现一些“短路”现象时,教师就有义务及时地加以纠正。这不是教学“务实”的最好体现吗?

半截蜡烛教学反思 8

  第三组课文教学已经结束,在本组课文教学中,让我遇到了不少的问题,同时也收获了很多,尤其是学生给我的触动。

  本组课文,主要是让学生感受语言表达的艺术,并通过综合性学习、搜集、积累用得精妙的语言,以不断丰富我们的语言,并学习用得体的语言进行表达。

  本组课文中的《半截蜡烛》让学生认识了一种文学形式——剧本,剧本主要是通过人物对话或唱词来推进情节,刻画人物。在教学本课是,学生的学习兴趣出奇的浓烈,或许是课文内容吸引了他们,或许是不同于其它课文的新鲜感刺激着他们。

  《半截蜡烛》生动地记叙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伯诺德夫人一家三口与突然闯入的德国军官斗智斗勇,巧妙周旋,并最终保全了情报站的故事。全文以半支蜡烛的命运为线索,蜡烛的点燃和熄灭在伯诺德夫人、儿子、女儿三人的借口和手中一次一次发生逆转,故事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文中人物心理、行为和语言活动的描写使文章更加生动,为文章注入了活的灵魂。

  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我围绕主题设计了很多问题例如:课题《半截蜡烛》用得好不好?环境描写、人物的心理活动、语言和行为对突出人物品质和推进故事情节有什么作用?伯诺德夫人一家三人的表现说明了什么?为什么最终杰奎琳的`借口可以获得成功?这么多的教学目标要解决,怎样统整在一起呢?

  一、了解故事背景。

  上课一开始,我就介绍了伯诺德夫人一家为什么参加传递情报的工作,以及选择用蜡烛藏情报的原因。同时解决问题:课题《半截蜡烛》用得好不好?

  二、理解故事情节。

  让学生以四人为小组读课文,找出相关语句,说说“谁的贡献大”?他们分别是怎样与德国兵展开斗争的?故事情节有了比较清楚地认识,但是仅仅知道故事情节还不够,文中人物的形象还不够明晰,对文中中心的领悟还标交肤浅,这是还需要反复品读句子,通过人物的语言、行为和心理活动的分析掌握人物的内心世界和品质。

  三、理解人物品质。

  在这个部分,我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性,鼓励他们说出自己的想法,没有标准的答案,要联系上下文对文中的三个主人公进行评价,在评价的过程中必须要通过文中的事例、有关语句加以说明。例如,一个学生说:“我认为杰奎琳很会急中生智,在妈妈和哥哥的方法都失败后,想到了上楼睡觉的招数,因为她是女孩子,所以故意娇声说话,显得自己很胆小,怕黑,以此降低德国军官的戒心,而且提出的要求合情合理,因此最终获得了成功,保护了情报。”有的说他们临危不惧,在这种危急关头,每个人都很沉着,没有显现出一丝慌乱的样子,每个人都竭尽全力,想尽一切办法保护情报,妈妈轻轻地吹熄,儿子从容地抱柴,女儿镇定地上楼,在这种时候还能保持镇静,波澜不惊,正是他们最后胜利的关键,假如有一个人失误,后果都不堪设想啊!在交流的过程中,学生形成了自己观点,同时吸取的别人的想法,对人物品质认识得更加深入和透彻了。

  四、再现故事内容。

  同学们在充分了解故事情节和感悟人物品质后,对课文更加有兴趣了,都想自己能选择一个喜欢的角色演一演,起初我叫了一组同学表演,他们对课文内容不熟悉,是拿着书本表演的,人物语气朗读得非常到位,第二天在复习旧知识这一环节时,仍然有很多学生想上台表演,没想到他们回家竟然背诵下来了这个剧本,他们表演时,深情并茂,每一个表情和动作都突显出他们对课文的理解。所以我认为这节课我收获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我没有要求他们背诵,他们却自己背了下来,那么我在以后的教学中,一定要抓住孩子们的“新鲜感”,在设计环节就必须下功夫了!

  虽然这堂课有着很多的闪光点,也让我收获良多,但也存在了不少的问题,是需要改进的,比如: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性发挥得不够,其实可以更多地放手让学生提出问题和自主解决问题,而不是光由我提问,他们回答的这种单一模式。

半截蜡烛教学反思 9

  《半截蜡烛》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12课。课文记叙的是半个多世纪以前发生在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一个小故事。法国妇女伯诺德夫人家是盟军的一个情报中转点。一天晚上,围绕藏着情报的“半截蜡烛”发生了一个斗智斗勇、惊心动魄、扣人心弦的故事。

  虽然课文的故事相对比较简单,所以我先引导学生把我课文主要内容,然后变换文本表达方式,引导学生从中发现剧本和写人记事的文章有什么不同,初步认识一种新的文体,感受剧本特点,感觉这一环节令人满意。教学问题设计巧妙也非常重要。研究教学问题的设置,是研究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一个非常有意义的角度。我们经常看到一些名师用尽量少的关键性提问或问题,引发学生对课文内容集中而深入地阅读思考或讨论探究。这种问题或提问就像一个个风筝,无论怎样风云变幻,风筝飞得多高多远,它的线都牢牢地掌握在执教者的手中,“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船”。在课堂上,我紧紧围绕中心问题“伯诺德夫人一家究竟是怎样与德军周旋的”,让学生在文本中寻找、思考、研讨,学生思考的容量大,学习活动充分,积累丰富。显然,这种课堂是高效率的。

  本组课文的主题是“感受语言表达的艺术,丰富语言积累”。在课堂中,我将更多的时间放置在了理解课文出现的“危机”与“绝妙方法”上了,也注重了学生思辨性思维的'训练。可是却偏偏少了学生对语言感悟、积累的训练。

  此外,在拓展延伸,升华情感环节,我适时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想象“正当杰奎琳踏上最后一级楼梯时,蜡烛熄灭了”伯诺德夫人,杰奎琳,杰克当时会怎么想,怎么做。试着让学生补写剧本,续写故事。这样的安排不仅提高了学生丰富的想象力,还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但是很遗憾,课堂时间有限,没能完成阅读《心愿》,文章太长,课堂时间有限,没能按时完成阅读训练。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选取文本要更典型,要更合适。

  所以,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会用更多的时间学习一些新理念,并将它运用到自己的课堂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驾驭课堂的能力。

半截蜡烛教学反思 10

  《半截蜡烛》是一个短小的剧本,记叙的是法国一个普通家庭的母亲伯诺德夫人和儿子杰克、女儿杰奎琳为了保护藏在半截蜡烛里的情报在危急关头与三个德国敌人巧妙周旋的.故事,向读者展示了一场没有硝烟的紧张激烈的战斗。

  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剧本。由于文中人物比较多,又是拗口的外国名字,以至于我读了多遍才理清头绪(虽然不是第一次教了,但是人老记忆差,教过就忘了)。所以课前,我要求学生反复朗读,理清故事的脉络,并查阅资料,对剧本这种形式有个较为准确的认识,这对课后的小练笔《改写剧本》打下了基础。

  在人物形象的体验上,还是放开手脚让学生去读文本。在读中孩子也悟到了一些体验的方法,比如联系上下文,结合自己的生活,将自己放入故事的情境等。所以课堂的小练笔我让学生续写这个故事。这,是孩子对文本的再次深入解读的过程,也是孩子个性化体验得到充分张扬的过程。由于练笔的时间分配不足,有些学生没写完,这是个遗憾。

半截蜡烛教学反思 11

  《半截蜡烛》这篇课文生动地记叙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参与秘密情报传递工作地伯诺德夫人母子三人与突然闯进的德国军官斗智斗勇,巧妙周旋,并最终保全了情报站的事,赞扬了母子三人的机智勇敢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这篇课文故事情节生动紧凑,环环相扣,引人入胜,并且人物刻画手法丰富,语言细腻,学生比较喜欢。基于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在教学时,我采用研究性学习方法,以到达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合,为学生营造足够的主动探索的时间和空间,引导学生亲身经历阅读实践的过程,并在此过程中初步构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为此,课堂上我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阅读教学从“独白”走向“对话”。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与文本、教师、同学进行全心的对话,在多层次、多角度的对话中深入感受文本,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句,了解人物的特点,从中受到教育,全面提高语文素养,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经过这样的教学,我有两点体会:一是教学的过程不再是教师备好教案,然后“按图索骥”的过程,而是开放多元、动态生成的多向对话过程。为此,教师要认真备好教案,抓好文章切入点,以学定教,把学生的学情作为教学新的生成点。仅有这样才能真正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才能真正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学《半截蜡烛》时我为学生创设了这样的情境:伯诺德夫人一家三人在保护半截蜡烛与德军周旋的过程中,都表现出了过人的沉着、勇敢和机智,值得我们去学习。同学们,你比较欣赏其中的哪位人物呢?“一石激起千层浪”,问题刚一提出,一双双手便迫不及待的举了起来。学生们在交流着他们独到的'见解,谈着他们对人物的认识,教师适时点拨,学生在这个充满相互信任、畅所欲言、和谐融洽的研讨氛围中,认识了人物,受到了教育,一堂课真正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真正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二是读是理解感悟的前提。所以,在课堂上,教师应当留足够的时间给学生潜心读书。在教学中,教师还应当采取不一样的方式引导学生去感悟文本语言,为了让学生更进一步的把握人物特点,在教学时我又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伯诺德夫人一家三口的计策都很绝妙,而仅有杰奎琳成功了呢?”让学生与文本进行“零距离”心灵对话,学生充分阅读感悟,又一次全面认识、了解了人物的特点。

  三是拓展延伸,让学生本事提升。我让学生续写课文:她们的计划都失败了,钢管漏了出来,接下来发生了什么呢?学生兴趣浓厚的编了好多个故事续集,真的很棒!

半截蜡烛教学反思 12

  一、针对课文类型,正确选择教法

  《半截蜡烛》描述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的一个普通家庭的母子三人在危急关头和敌人作斗争的事,赞扬了伯诺德夫人及其女儿的机智勇敢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备课之初,我仔细地分析了课文,发现本文围绕三个主人公主要有三个情节,这三个环节是紧紧相连,密不可分的,同时就危险性而言是呈逐步上升趋势的。如果要采用变序的教学方法,就会打乱文章原有的严谨性,即是不可行的。要不要用上多媒体来辅助我的'教学呢?在做好简单的课件后,我随即又否认了。因为我发现这对我的教学起不到异常重要的作用。那如何使我的课堂教学不让人有一种“通读通讲”的感觉呢?我想了很久,在一种要体现“由扶到放”的教学思想的指导下,我就对三个情节采用了三种不一样的教学方法,即在讲伯诺德夫人时,我主要采用“以述促读”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研读课文,感知伯诺德夫人的为人;在讲杰克时,我就让学生用学习上段时的方法来谈谈对杰克的了解;在讲杰奎琳时,我直接让学生来读杰奎琳的话,并用上采访的形式深化学生对杰奎琳的了解。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我觉得效果还是不错的,所以,我认为我们在设计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应充分研究到课文的类型,不要一味地追求形式

  二、针对不定因素,及时调整教法

  长久以来,我们在备课时都谨记:在备教材的同时要备学生,即要把学生针对你的教学设计可能会产生哪些反映都充分地研究到。所以许多教师在备课中还会把学生可能回答的答案都记录在案,以到达在课堂上的万无一失。

  殊不知,“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每一个都有着自我独特的思维方式。同一篇文章,同一段文字,甚至同一个词或字,不一样的学生都会有不一样的体验和感受。教师再怎样研究周到,也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那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上,及时地发现教学中的一些不确定因素,并恰到好处地调整好自我的教学。如上例中教师让学生用学习上段的方法来谈谈对杰克的了解时,学生不能很好地回应,教师就再次提醒学生看看杰克的表现,体会体会。尽管这样做与备课中设计的有所不一样,也有违教师的教学意图,但仔细想想,这又有何不可呢?我们的教学不都为了能帮忙学生感悟吗?当学生出现一些“短路”现象时,教师就有义务及时地加以纠正。这不是教学“务实”的最好体现吗?

半截蜡烛教学反思 13

  课文《半截蜡烛》描绘了一场没有硝烟的战斗,但它无时无刻不给我们以紧张激烈的感觉,让我们触摸到人物的内心世界。这节课主要通过揣摩描写人物神态、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的词语和句子,领悟主人公的精神品质。这篇课文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教材。故事情节生动紧凑,环环相扣,引人入胜,而且人物刻画手法丰富,语言细腻,学生比较喜欢。基于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在教学时,我采用研究性学习方法,以达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合,为学生营造足够的主动探索的时间和空间,引导学生亲身经历阅读实践的过程,并在此过程中初步构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为此,课堂上我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阅读教学从"独白"走向"对话"。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与文本、教师、同学进行全心的对话,在多层次、多角度的对话中深入感受文本,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句,了解人物的特点,从中受到教育,全面提高语文素养,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通过这样的'教学,我有两点体会:

  一是教学的过程不再是教师备好教案,然后"按图索骥"的过程,而是开放多元、动态生成的多向对话过程。为此,教师要认真备好教案,抓好文章切入点,以学定教,把学生的学情作为教学新的生成点。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才能真正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教学《半截蜡烛》时我为学生创设了这样的情境:伯诺德夫人一家三人在保护半截蜡烛与德军周旋的过程中,都表现出了过人的沉着、勇敢和机智,值得我们去学习。同学们,你觉得谁的功劳最大呢?"一石激起千层浪",问题刚一提出,一双双手便迫不及待的举了起来。学生们在交流着他们独到的见解,谈着他们对人物的认识,老师适时点拨,学生在这个充满相互信任、畅所欲言、和谐融洽的研讨氛围中,认识了人物,受到了教育,一堂课真正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真正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二是读是理解感悟的前提。于永正老师曾经说过:"语文教学,就是以学生诵读原文的练习为主线。在今后的语文教学中,我们要进一步落实'读',读的方式要多,读的面积要大,读的要求要逐步提高,使学生在反复诵读中,读出形--在头脑中唤起语言文字中所描绘的形象;读出情--读出语言文字所蕴含的情感;读出神--读出语言文字所包含的精髓以及言外之意。"因此,在课堂上,教师应该留足够的时间给学生潜心读书。在教学中,老师还应该采取不同的方式引导学生去感悟文本语言,为了让学生更进一步的把握人物特点,在教学时我又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伯诺德夫人一家三口的计策都很绝妙,而只有杰奎琳成功了呢?"让学生与文本进行"零距离"心灵对话,学生充分阅读感悟,又一次全面认识、了解了人物的特点。

半截蜡烛教学反思 14

  《半截蜡烛》课文生动记叙了二战期间,参与秘密情报传递工作的法国女伯诺德夫人母子三人与突然闯进门的德国军官斗智斗勇,巧妙周旋,并最终保全了情报站的故事。文章故事情节性强,跌宕起伏,人物刻画手法丰富,语言细腻。因此,本课教学的重点,就是要用心创设情境,透过反复、多形式的朗读,引导学生从伯诺德夫人一家与德军的斗争中感受人物品质,从语言、动作、心理等方面的描述中丰富人物形象。

  导入课文后,我设计了一个大问题:请同学们细细读读课文,看看伯诺德夫人一家三口是如何与德国军官斗智斗勇、巧妙周旋的?其中,你最佩服谁?为什么?以这个问题作为突破口,展开重点部分的教学。在交流时,引导学生透过文中对人物动作、语言等描述,感受伯诺德夫人一家人临危不惧、镇定自若、勇敢机智的高贵品质。同时,也要让学生感受到德国军官的蛮横、凶残。在这一过程中,能够透过换位创设学习情境:假如你就是伯诺德夫人(杰克或杰奎琳),在当时的状况下,你会怎样想、怎样说、怎样做?然后透过主角朗读,加深体验。整个学习过程中,我想要抓住两条线,即蜡烛的变化和人物心理的.变化。教学完重点部分,再引导学生思考:既然明知传递情报的工作如此危险,伯诺德夫人一家为什么还要义不容辞地参加呢?从而让学生感受到一家人强烈的爱国情怀。

  此外,本课的教学重点主要围绕“为了保护这半截蜡烛,伯诺德夫人一家三口是怎样做的”这个问题来展开。在教学过程中,我引导学生从透过人物的神态、语言、动作等重点词语品味伯诺德夫人一家的聪明、机智及应对敌人时的镇定自若,领悟这半截蜡烛牵动着情报站的安危,关系到这一家三口的安危。

  读写结合是语文教学的传统经验,我们的阅读教学必须要让写放进来,不必须当堂写,能够课内说,课外写。但是写务必依据文本,加强指导。如教学课文的最后一句话:“正当她踏上最后一级楼梯时,蜡烛熄灭了。”此时读者那悬到嗓子眼的一颗心最后落了地。峰回路转,化险为夷,伯诺德夫人一家三口侥幸躲过一劫。那里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望着这盏在最后一级楼梯熄灭的蜡烛,他们的情绪怎样?学生回答如释重负,然后请学生想象一下此时伯诺德夫人、杰克和杰奎琳会想些什么,并想象一下人物的神态和动作,进行说话练习,并提醒学生必须要注意当时的场合进行合理的想象。

半截蜡烛教学反思 15

  半支蜡烛这篇文章生动地描述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参与秘密信息传输工作的伯努尔德夫人和她的儿子,与德国军官斗智斗勇,他们突然闯入,巧妙地相互对付,最后保住了情报站,赞扬了他们的智慧、勇敢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全文以蜡烛的一半为叙事线索,对伯努尔德夫人母子的语言、行为、表情和心理活动进行了细致的描写。情节生动、紧凑、连贯、引人入胜,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因此,整个课程设计以学生阅读为主线,以阅读促进教学,让学生理解课文的内涵,挖掘文字。在开始上课时,让学生快速阅读课文,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在总结课文材料的基础上,让学生们亲自阅读,感受伯努尔德夫人母子在关键时刻与敌人作战的智慧和勇气,学习他们热爱祖国的精神。例如,在课堂上,我们将以伯努尔德夫人对待德国军队的那句话为“抓取”,认真引导学生阅读这句话,阅读他们的个人感受,阅读后思考,体验她的冷静和智慧。但是,由于我对五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缺乏了解,其次,由于略读课教学的特点,越来越不重视课堂上的扩展和延伸以及写作训练,我没有很好地掌握,在教学过程中没有准确把握本课的重点和难点,对理解汉字特征的阅读过程指导得太过仔细,没有把握Jacqueline的重点进行阅读指导,浪费了很多宝贵的时间,最后这个班的教学任务没有按时完成。

  此外,教学过程中的'一些细节处理不到位。例如,一名学生在读“伯努尔德夫人”时读“伯努尔德夫人”。我只是强调了“如果”和“否”的发音,并没有及时纠正课文中的几个难学的外国名字,如“伯努尔德夫人”和“杰奎琳”,所以在后来回答问题的过程中,一些学生在读这些名字时口吃了。

  每当我反思课堂时,我都会为没有掌握学生的特点和教材而感到内疚。虽然我也听了几位老师的课,比如高老师和李老师,但我也花时间在课后阅读课本和教学参考书。也许我太蠢了,学不到其中的十分之一。我知道后果会非常严重,但我相信,在未来,我会抓紧时间学习,虚心征求意见,认真倾听,让自己跟上同事的步伐。

【半截蜡烛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半截蜡烛》教学反思11-11

《半截蜡烛》教学反思11-06

《半截蜡烛》教学反思最新11-26

半截蜡烛反思12-06

半截蜡烛教学反思15篇03-22

《半截蜡烛》教案04-05

半截蜡烛教案08-23

半截蜡烛教案11-15

《半截蜡烛》教案13篇0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