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花荡教学反思

时间:2022-06-08 11:19:02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芦花荡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我们的工作之一就是课堂教学,在写教学反思的时候可以反思自己的教学失误,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学反思怎么写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芦花荡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芦花荡教学反思

芦花荡教学反思1

  《芦花荡》是一片文质兼美的小说,文章的.训练点,我们可以信手拈来!在这节课的设计,我觉得值得留作记忆:

  一、当二菱看到自己的姐姐受了伤,她会想到了什么?当二菱在苇塘中,偷偷看到“老头子”智打敌人的英雄场景时,她会想到了什么?

  二、试想,小姑娘是那么可爱、那么天真,当“老头子”看到他护送的孩子受了伤,他是那么的自责与愧疚,他看了看远处的芦苇……(会是什么样子?),低头看了看水里的鱼儿……(又会是哪样的?)

芦花荡教学反思2

  昨天和今天教学《芦花荡》,由于我对七年级的教材不熟,不知学生有没有学过小说,教学设计是保守的。第一课时讲了小说三要素,然后让学生根据三要素整体感知课文,重点是梳理故事情节。在我看来比较简单的故事情节在学生当中还是有异议,学生的基础太差,在一些小问题上纠缠不清对我的提示也领会不了。

  不过,教后想想还是我的教学设计出了问题,讲的术语太多,起点定得太高,其实让学生梳理故事情节时可以用下面的方法:快速默读课文,用笔划出表时间和地点的`词语,根据这些词语给课文分段并简要概括段意。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再有针对性的讲一下在小说中它们很重要,不仅可以增强故事的可读性,还能帮助我们理解人物形象。老师心中要有学科的专业知识(如术语),但不能象其它学科一样灌输这些知识,初中的学生主要还是培养语感。

  第二课时在今天下午第二节课上,两个刚毕业的老师和小段来听课。这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是分析环境描写及其作用,还有就是分析老头子这一个人物形象。环境描写主要是以分析第一、第二段为主,方法是让学生去找喜欢的句子并简述喜欢的理由。分析老头子的形象主要是抓住“过于自信和自尊”这一性格核心让学生找文段作出分析。对于学生来说只要想学的,应该说多多少少都能讲一点的,但举手发言的学生不多,刚开始就是一两个人,到后来举手的人才多起来。这样的课型对老师来说要有深厚的功底,能针对学生的发言作出恰当的评价。比如我问“这样写表达了什么感情”时,有一女生回答说“对日本鬼子的喜爱之情”,引得很多学生大笑。当时是一个同学在说,我就追问了一句,没叫她说,她却叫得很响,有点故意扰乱的意思。有老师在听课我就对她采取了不理不睬的态度。课后我了解到这个女生在班里很特别,是老师眼中的傻子,同学眼中的神经病。但不管怎样我对这一行为不闻不问是我的失败,这种情况在三个新老师今后的教学生涯中会经常碰到,有多年教学经验的我尚且手足无措肯定是令人失望的。当时我是想教育她的,但从其他学生的不屑中我看出这是一个特殊人物,不用我多讲,学生已有是非判断,所以就错过了。

芦花荡教学反思3

  《芦花荡》主要写了一个老英雄的故事。故事发生在抗日战争时期,一个老头子撑着一只小船,在白洋淀无数次地穿过敌人的封锁线,为游击队运输粮食、护送干部、他不带一支强,只靠那只灵巧的篙和鱼鹰似的游水身手,在万亩水塘里穿越,从未发生意外,靠了他,游击队才维系了淀里淀外的交通联络。但又一次他护送两个女孩在夜间穿越封锁线时,撞上了敌人的小火轮,一个女孩负了伤。这个打击差一点使他失去了继续前进的力量,但他发誓要为女孩报仇。这篇小说很有传奇色彩,人物形象鲜明,环境描写也别具一格。

  在这篇文章的教学中,我遵循了语文的学习规律,突出了对学生人文精神和语文素养的培养。在人文精神方面,注重把人物的思想感情转化成学生的自身体验,以人物心理的揣测为主要方式,让学生的感情得以升华。在这一方面我设计了“想象体验”环节,教师引导学生体会“老鱼鹰”因没有圆满完成任务而发生的复杂心理时,学生讨论得很积极,学生的人文素养在潜移默化中得以提高。在语文素养方面,我抓住了本文是叙事性作品的特点,重在叙述故事情节和分析人物形象,将“老鱼鹰”的英雄事迹和鲜明的个性流露无遗。

  在阅读方面,综合运用默读的方法,提高默读的速度和默读的质量,更重视培养默读的技能。阅读的过程中,我注重引导学生从整体到局部,在从局部到整体,从感性到理性,从阅读教材到自我体验,启发学生积极参与。阅读实现让学生对课文有一个整体的感知过程,在进行局部的精读,先从一般性的简单内容开始,再到深层次的思想内涵类的.深度阅读,最终能够抛开教材进行课外阅读,自我体验,内化为学生自身的能力。

  在教学方法上,我注重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体验性、发明性的阅读,深入贯彻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在学法指导上,注重引导学生使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力求使学生能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

  在教本课的景物描写时,让学生摘抄自身喜欢的句子进行品味研讨,尊重学生的独特的体验,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拓展延伸环节设置的问题“课外阅读《芦花荡》的姊妹篇《荷花淀》比较两篇文章有何异同?”这样设置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进行广泛的课外阅读,体现语文广泛的外延,体现大语文的观念。

芦花荡教学反思4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可是,现在的学生能有多少能保持浓厚的兴趣坚持广泛、大量的阅读呢?追根溯源,问题还是出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上。我们的阅读教学,功利意味特别浓厚,老师是为考而教,学生是为分而读。因此阅读教学是读书、感悟少,提问、分析多;学生自主发现少,教师讲解求同多。学生在语文课上脱离了生动鲜活的语言材料,面对一篇篇美轮美奂的文章却只是进行着枯燥的分析、答题、背答案,这样是不可能激发起学生阅读的欲望的。

  品味语言,是语文教学的真谛。我们只有重视引导学生品味语言的魅力,摸索语言的规律,才能使我们的语文课充满浓郁的语文味。下面结合我对《芦花荡》一文的教学,谈谈语文课中品味语言的几种方法。

  联想法。语言本身具有联想功能,而丰富的联想又能丰满语言形象。面对语言,学生能通过联想,把语言所描绘的`景物、事件与自己相关经验世界中的事物和思考联系起来。这样就使语言与学生丰富的阅历和以前所获得的知识联系起来。因而,在学生联想这一过程中,学生感受到的已不再是干瘪的语言,而是丰富多彩的意义世界。

  《芦花荡》开头描写环境的时候,有这样一个句子:“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目标好像就是天上。”这里的“钻”实际就写出了“白洋淀人民在恶劣环境里顽强生存的意志、斗争的力量”。为了引导学生能准确把握这一点,我先预设了这样一个问题:在我们学过的朱自清的散文《春》中也有这样一个句子“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这里写小草为什么用了一个“钻”字呢?学生的思维被调动起来,由写小草的“旺盛的生命力”而得到启发,进而展开了联想:这里的“钻”写的不仅仅是苇子,而是写的像苇子一样顽强的白洋淀人民。

  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比如“半夜以后,小船又飘回来”中的“飘”字,“那替女孩子报仇的钩子却全找到腿上来”中的“找”字等,都可运用联想法,充分调动学生的联想,感受文字创造的意境,进而体味语言的魅力。

芦花荡教学反思5

  有人可能会说,“对话有什么新鲜!老师问,学生答,不就是对话吗?”其实,这只是问答而已,绝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对话。所谓对话,应该是人与人之间在彼此平等、彼此倾听、彼此接纳、彼此敞开的基础上达成的双方视野的交融,是一种致力于相互理解、相互合作、相互激发、共同创造的精神或意识。它所促成的不是知识的简单累积,而是知识的重新建构。引用犹太哲学家马丁?布伯的话就是:对话是“从一个开放心灵者看到另一个开放心灵者之话语”。

  在语文课堂上,我们要为对话搭建最佳平台,先为对话创设体验的情境。在语文课堂中设置情境让学生体验是一种重要而常用的方法,它往往能让学生身临其境,将心比心,从而与文字进行最为亲密的接触。

  在《芦花荡》的教学中,为了赏析老人这一形象,我问:“如果你是老人所护送的两个女孩中的一个,你最喜欢老人的哪一点,为什么?”

  有学生说:我喜欢老人的自信。课文中说:“他对苇塘里的负责同志说:你什么也靠给我,我什么也靠给水上的能耐,一切保险。”多么自信!而且他的自信也是有基础的,他的水上工夫确实了不得。

  又有学生说:如果我是那个受了伤的女孩,我喜欢老人说到做到,为我报仇。你看,文中老人是这么说的':“他们打伤了你,流了这么多血,等明天我叫他们十个人流血。”老人是这么说,也是这么做的,而且做到了。

  学生还说:我喜欢老人的智勇双全。文中这么写:“鬼子们追上来,看看就扒上了船。老头子又是一篙,小船旋风一样绕着鬼子们转,莲蓬的清香,在他们的鼻子尖上扫过。鬼子们像是玩着捉迷藏,乱转着身子,抓上抓下。”你看,一个老人就这么把日本鬼子玩得团团转,不就靠老人的智勇双全吗?看着觉得真解恨!

  学生的回答无不证明,由情境带来的体验会促使学生迫不及待地同文本对话,充分挖掘文本中闪烁着迷人光芒的语言文字,和文本融为一体。这时,知识的价值就不在于给人现成的东西,而在于为人不断创造新的“起点”;学生的学习目的不再是单纯为了掌握知识,而是在知识环境中寻求人的本来价值。这时,知识的质和量都不是最重要的了,重要的是人在知识中的感受、经历和体验。人不再是外在于知识体系,而是内在于知识,与知识融为一体,不断地在对话中“寻找自我”。

芦花荡教学反思6

  《芦花荡》一文是小说,课堂上我就围绕着小说的三要素(人物、环境、故事情节)来进行教学。

  一、授课思路清晰。课堂上,学生一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扫除生字词;学生再浏览课文,概括故事情节,复述故事。以此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在此基础上,我让学生细读课文,指导学生如何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心理等初步鉴赏人物形象。最后再引导学生具体赏析文章景物描写的.作用。这样,从整体到局部,从故事情节到人物形象、景物描写,环环相扣,让学生逐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二、注重朗读训练。虽然这一课的课文比较长,但我认为语文课堂不能没有读书声,所以我坚持让学生把课文读一遍,关键段落反复多形式去读。这样,虽占用了一些课堂时间,但我还是相信其潜在的效益。

  三、鼓励学生合作学习。在学生概括故事情节时,我采用的方法是:小组合作,随机选代表答,奖励加分。这样,就引导所有的学生认真思考,认真倾听,全员参与课堂,提高了发言的正确性,也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

  本课存在的不足:

  一、让学生概括故事情节,缺乏具体的要求,初二的学生在抓关键,提取重要信息方面需要老师引领。学生概括不全面时,引导后,再给这些学生概括的机会,效果会更好。

  二、景物描写作用的分析,学生只是停留在笼统的概括方面。我指出了学生的不足,考虑到第一段的情况特殊(既有自然环境,也有社会环境),因而就让学生把这一问题先放一放,课下再交流。现在想来有些不妥,如果帮助学生当堂分析,可能会完不成任务,但却会充分发挥学生思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后教学需要随堂调节好这些环节。

芦花荡教学反思7

  参加这次,内心的起伏跌宕,难以言表。从一开始跃跃欲试的兴奋到紧张焦虑的准备到难以入眠的辗转反侧,个中滋味,五味杂全。不过,上完此课,静下心来反思,内心的充实感,成长的快乐感萦绕于心。著名教育专家沈大安老师指出教师要上好一节课,有三个关键:一是对文本要有正确深入的解读,二是要创造性地进行教学设计,三是灵活机动的课堂实施。下面我就文本解读,教学设计,课堂教学三方面来反思总结一下。

  对于正确深入的解读文本,我这次真有一种柳暗花明的直觉顿悟。这次的准备时间相对充裕,我看了大量的教学设计,教学视频,五花八门中各有所长。但有两天,我脑海里就在各种别人的方式思想的迷宫里糊涂的找不着方向。最后,放下一切别人的思想,我静静的研读起文本,越读越有味道,越读越能走进文字背后的精彩世界。如文中有一句写老头子过于自信自尊,他护送大菱,二菱在过封锁线时说的三句“不怕”。第一句是感叹句,还用了两个语气词,慈爱的老头子形象跃然纸上;第二句,小女孩惊慌失措,老人镇定自若的安慰;第三句,老头子“拼命的推着船”,紧张中却是“柔和”的说,更能体味出老人在危难时爱的庇护。品味文字,让我在文本的解读中越来越读到过于自信自尊背后闪现的人性美。从“英雄”形象的定性上升至“人性之美”的探讨,进而领略人物形象的“丰满”,这是本课教学的重点。“文如其人”,而这美的`背后就是善良、光明、希望、美好。深度语文培植的是学生的思想,作为语文教师不仅要挖掘一看便知的文本外显价值,更要善于挖掘文本的内隐价值。

  在教学设计方面,要兼顾到学情,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课堂教学环境。在复述情节这一环节,考虑到第一个问题尽量不要太深,难倒学生,再加上听课这紧张环境。所以,为了让学生们一上来有话可说,我利用填空的方式,并根据填空的提示概括出主要情节,让学生轻而易举的解决情节问题。通过设计主问题“老头子是一个怎样的人”,调动学生发散思维,人人有话说。我遵循了语文的学习规律,突出了对学生语文素养和人文精神的培养。在语文素养方面,我重点放在通过多形式的朗读来品味语言,分析人物形象。在人文精神方面,注重把文本作者的思想感情转化成学生的自身体验,我设计了,请以“这是中的美,”写几句话,让学生内化小说传达出来的精神。

  课堂教学就是最灵活多变的一个环节了。学生主体地位,老师要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励自主阅读、自由表达。所以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能轻松的复述情节,能通过自己的阅读,分析出人物的形象。书声琅琅应当成为一堂好课的首要性,既要重视感知性的默读,也要重视理解,品味性的读。所以,不同形式的朗读,是我此课一个用心的地方。如:分角色朗读护送片段,男女生穿插读心理描写,师生合作读三句人物语言,配乐朗读,教师范读,还有适时结合语境,点拨指导学生反复读。语文学习也应该听说读写相互联系,学生的课堂练笔也是一个环节,在读写中营造一个情趣盎然,轻松愉悦的课堂。

  每一次的课堂都是在不完美中不断完善,都是在缺陷中发现问题,这也是课堂教学的意义。在这节课上,教师的主导地位有时会有越权的时候,学生在写练笔的时候,和学生交流,看到没怎么动笔的学生时,我就有意的去引导他,牵着孩子的思想。在学生没有按照自己的思路去找出诗情画意的环境时,我有意忽略了大环境“阴森黑暗”。课后我在想,为何没有在这时顺势介绍一下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呢?没有介绍一下环境描写的作用呢?还是课堂随机应变的智慧缺少了。应及时把握到学生生成的精彩,形成课堂的生动智慧,这点我真的还要修炼。还有让我有点缺憾的是,我最喜欢的朗读,今天这堂课却没有让我感觉到痛快。学生朗读的没有入情入境时,我缺少一而再,再而三的去指导朗读,只是简单的说一下注意朗读的技巧,没有读出预想的效果时,我也就迁就过去了。一个优秀的老师知道恰如其分的去表达,去倾听,去评价,去张弛有度,而我却在紧张中给自己留下了一个有些遗憾的课堂。

  不是真正完美的课堂才是有意义的课堂。在这样喜忧参半,褒贬不一中,我更能看到自己的成长空间。走一路,收获一路,这就是生活的丰盈。

芦花荡教学反思8

  1、《芦花荡》,是一部反映抗战题材的短篇小说。无论是对文本体裁还是文章题材,均对学生带来审视的障碍。因此,在设计此方案时,我采用了“合理舍弃,重点突破”的原则,对作者、时代背景和小说的基本常识做了较为细致准备和分析、调动,以起到为小说铺路,为以后(小说教学)奠基的作用。

  2、在对文本的.分析、人物形象的刻画、环境描写的作用等常规问题上,以“以点带面、提纲挈领、以线穿珠”的方式,让学生分组、分片讨论、交流,“把问题抛给学生”,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概括能力和鉴赏能力。

  3、特别注意了课堂教学与社会、文学和影视、音乐诸艺术的交融汇合,将影视、音乐引进课堂,既增强了课堂的美感,又陶冶了学生的音乐情操和爱国情操,让学生开了“天目”。

  4、为了更深刻地理解文章的主题,让同学们分成两组在课前网上查阅关于作者、小说、抗战影视及音乐作品,将其上传至360云盘,实施资源共享,丰富课外知识和阅读容量。

  5、在第四、五环节注意了知识的拓展、开放和创新,让学生见识“大语文教学的魅力。

芦花荡教学反思9

  《芦花荡》这篇课文设计了两个课时,第一个课时让同学们通过自主学习掌握一些生字词的基础上,读课文找出相关语句分析人物形象,注意掌握人物描写的`方法(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神态),同学们通过读课文能够找出相关语句,从这些语句中能分析出人物的性格特点,这一点学生比较容易把握,最后让学生用这种描写人物的方法选择一种试着描写一个熟悉的人,大部分同学都能够在规定的时间完成,但还有个别同学完不成。

  第二课时让同学们找出景物描写的句子,读一读,体会写景的妙处,同学们思考后也能有所收获。但我上完课后,反思自己认为景物描写妙处应该给同学们总结,写到黑板上,我就在处理练习册时把这个遗漏补上了。

芦花荡教学反思10

  这是现当代作家孙犁的文章,故事充满传奇色彩,通过老头子这一英雄形像的成功塑造,赞扬了抗战时期白洋淀敌后根据地军民乐观、勇敢、机智的品质。

  因为这是一篇小说,所以在教学设计时,主要围绕小说的三个要素进行,设计了三个环节,一、概括小说写了一件什么事?目的是让学生在初步朗读课文的基础上能够读懂作者写了什么。二、找出文中描写老头子的语言,并说说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表现了老头子怎样的英雄性格。这一环节主要让学生学会学小说要通过分析主人公的形像感悟作品的.主题,并能通过具体的描写方法说出人物性格特点。三、品味文中环境描写的作用。通过这项活动,学生能够学习小说中环境描写的作用,体会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分析。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能够准确把握刻画人物的五种方法,并能分析环境描写的基本作用。但同时也发现,学生的概括能力还有待提高,概括事件时语言不够精确、简炼。分析人物性格时不能用恰当的词语去形容。分析环境描写时不能灵活变通,只是一味的追求老师讲过的普通方法,不会活学活用。而且,在本学期学习的几篇课文中,都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那就是对于课文分析过多,留给学生朗读与感悟的时间过少。

芦花荡教学反思11

  本节课我重点放在对〈芦花荡〉的人物形象分析上。

  1、重点强调刻画人物的方法: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

  2、各学习小组自主交流预习成果,教师巡回指导。

  3、各小组代表及小组成员发言,说出自己对“老头子”这一主要人物的认识,师加以评点。

  4、师对学生发言加以点拨、引导和评价,归纳出老头子的主要性格特点,板书在黑板上。

  对于小说分析人物形象,我们一直采用的就是这种方法。这节课,巧妙的过渡语,智慧的点拨,学生也时有精彩的回答。可是今天我们上课主要看学生的行为、学习的效果,我发现这堂的课存在不少问题。

  首先,学生对人物分析往往是局限于某一处,某一方面的性格,所以对人物的形象分析总是零碎的。我说是自信自尊,你说是智勇双全,他说是老当益壮。学生的困难在如何全面认识、客观评价小说中的人物,而我恰恰在这一点上处理得略而在前一阶段处理得详。

  其次,课上也只是少部分人的成果展示。因为课堂有限,那么大部分的同学在这堂课中就是倾听。倾听同学的发言,倾听老师的总结。几十分钟一直在倾听。他们有的同学走了神,有的同学做了小动作。

  第三,这堂课的前提是学生课前自己充分的预习、思考。那么有没有人没充分预习呢?从观察来看,答案是肯定的。为什么呢?因为上课老师总要说,总要总结的。自己既不发言,也无须思考,只要听就行了。长此以往,不愿预习、不愿思考、不愿举手的'人就多了。从课堂来看,学生发言的面并不大。

  总之,从本节课看来,一堂课的目标设定、重点难点的确定都不应只是老师依据教材来定,而应依据学生认知教材的情况来定。一由此得来的教学效果也不应只看课堂上那精彩的回答,而应看不同层次的学生在他们原有的基础上最终有了多少新的收获。

芦花荡教学反思12

  《芦花荡》是现代小说家、散文家孙犁写的一篇富有传奇色彩的小说。讲的是抗日战争时期,在充满诗情画意的芦花荡里,一个年近六十的干瘦的老头子的“英雄的行为”,显示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性格,跟孙犁的大多数小说一样,散文化的结构,诗化的语言是课文的主要艺术特色。

  作为第一个叙事性作品单元的第二课,我认为它是第一课《新闻两则》教学目标的延续和提升:《新闻两则》侧重从结果的角度来表现人民解放军的英勇善战,《芦花荡》则是从过程的角度来表现我们民族的.英雄性格;《新闻两则》叙述简明,侧重教会学生六要素的知识,本文开始训练学生从比较复杂的叙述中来把握记叙的要素。同时,叙述相对新闻详尽、生动,也就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提供了更多的路径。

芦花荡教学反思13

  《芦花荡》是一篇浅显易懂而又引人入胜的美文,适合学生自主进行品读探究。在指导学生熟读课文的基础上,给他们创设一个他们喜爱的模拟“欢乐话吧”,让学生自由讨论这篇课文。关于“欢乐话吧”,可直接进入语音室实际操作。条件差些的地方可在教室内分组对话即可。

  老师播放《铁道游击队》片尾曲《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创设情境引人新课后,可分别引导学生进入下列三个话题进行欢乐对话。

  话题一:说说内容

  以“话吧”形式引导学生敞开心扉地谈论是解读文章内容的一种方法。这种无拘无束的讨论能使学生谈出自己的想法、见解、体验,让他们在不断“悟”的过程中,生成智慧,闪现精彩。

  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读整体感知内容——寻读抓住重点内容——统读感悟文章主旨”逐步进行。

  1、整体感知内容,要学生把握文章是写抗日战争时期一位老英雄,智歼鬼子为两个孩子报仇即可。

  2、寻读抓住重点内容(片断摘录):

  师:文中的老头子富有传奇色彩,寻读课文说一说他奇在哪里?

  生1:他奇在将近六十岁了,却不在家休息

  生2:他奇在手无寸铁却神通广大,什么外交通运输粮草,护送干部。

  生3:他奇在在敌人紧紧封锁下却能来去自如。

  生4:他奇在一支枪也没有却让十几个鬼子送了命。

  生5:他奇在那么“好面子”工作出了一点差错就觉得“没脸见人”。

  生6:他奇在芦花荡里战争硝烟弥漫却很悠闲。

  生7:他奇在工作那么繁忙危险,却始终那么乐观自信。

  ……

  教师小结:文中的无名老英雄确实神奇,他“奇”在神通广大的本领,“奇”在自信又自尊的性格,“奇”在悠闲又乐观的情绪。

  3、感悟文章主旨,只要学生悟出,歌颂老头子智勇双全,爱憎分明,具有爱国热情。从他身上看到白洋淀人民乐观豪迈的抗日斗志即可。

  我们不得不承认在很多时候老师低估了学生的潜力,固而不给学生尝试的机会。学生潜在的创新思维就被我们这种“好心”给抹杀了。“说内容”给学生自由,给学生空间,给学生期待。让学生畅所欲言在自主活动中感受成功,收获惊喜。

  话题二——谈谈写法

  一篇美文首先是内容美,其次还得写得巧,本文在起伏照应、人物刻画等方面特别明显,教师要想办法唤醒学生潜力,促使学生什么发言欲望,在互相谈论中自主赏析。

  下面是赏析精彩片断:

  师:对这样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英雄人物作者倾注了满膛热情来刻画他,比如概括介绍、行动描写、语言描写、外貌描写、心理描写等等。请你选择一个角度用和“老头子”对话的方式,析读课文在课文旁边作批注。

  (学生有些茫然不知所措)

  师:下面请看老师给的一个例子(大屏幕展示,教师朗读)

  例:我喜欢“老头子“身上那种自信,请看作者对他的语言描写——

  (1)什么事也没有了,安心睡一觉吧,到苇塘里,咱们还有大米和鱼吃。

  (2)不怕,洗一洗吧,多么傻的一个孩子呀!

  (3)不怕,小火轮上的探照灯它照不见我们。

  (4)不怕,他打不着我们。

  批注:每一次你都说“不怕”,难道你刀枪不入吗?不,只是因为你熟悉芦花荡对自己“水上的能耐”非常自信;同时,你有一种战胜敌人的坚定信念;这种信念使你藐视一切敌人,所以你无所畏惧。

  生1:我喜欢“老头子”的自尊,你看作者对他得知大菱负伤后的心理描写——

  大江大海过了多少,为什么这一次的任务,偏偏没有完成?……这老脸呀!

  我的批注:敌人封锁得那么严,枪林弹雨中,谁又能担保万无一失呢?你对自己要求太严格了。出了一点儿差错你就自责成这样。

  生2:我喜欢“老头子”的智勇双全,你看作者对他的行动描写——

  一个干瘦的老头子,只穿着一条破短裤,……一个一个投进嘴里去。

  我的批注:我真佩服你的胆量,在敌人的眼皮底下还如此悠闲;我也佩服你的智谋,这“一个一个投进嘴里的”“又肥又大”的莲蓬果然让鬼子馋得上了钩。

  ……

  从“谈方法”可以看出,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了,教师到位而又不越位的`点拨示范,打开了学生思维的闸门,让学生找到了感觉,尝到了好滋味。

  话题三——唠唠语言

  语言优美是一篇美文的重要标志。孙犁先生笔下的战争不是弥漫着血腥味,而是笼罩着诗情画意,因为他要用美的环境来烘托美好的人性和心灵。指导学生集读课文,学生在咀嚼品味中生成如下一些探究场景。

  生1:“月明风清的夜晚…………奔着东南去了。”把小船比喻成一片苇叶。既表现了水乡的特色,又写出了小船的轻快敏捷,烘托出撑船者的高超技艺。

  生2:“苇子不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目标好像就是天上”本句用拟人手法写苇子旺盛生命力,烘托人民在残酷战争中顽强的生存姿态。

  生3:这一句“钻”用得好,化静为动。

  生4:“在那里,鲜嫩的芦花,一片展开的紫色的丝绒正在迎风飘撒”本句优美的环境描写,烘托出老头子解恨后那种轻快愉悦的心情。

  ……

  交谈的形式,真正实现了新课标提倡的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能开启学生的心灵,放飞学生的情愫,使学生茅塞顿开,豁然开朗,自然收到好的效果。但老师的适时点拨示范也是必不可少的。

  结束:我们从三个方面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并交流了各自的体会,下面自己总结一下本节课所学到的学习方法。(我们应重视学习经验的总结,重视“授人以渔”)学生再次听《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加深对文章主旨的理解,同时展开联想讲一讲你想起的革命英雄故事。迁移思维,再次训练表达。

芦花荡教学反思14

  【教学目标】

  1、分析主人公老头子的性格特点。

  2、品味优美的语言。

  【案例】

  课前,学生充分的预习。把自己的理解都批在书上或写在练习本上。

  一开课,赵老师用充满激情与感染力的导语把大家引入了对《芦花荡》的人物形象分析上。

  师:小说塑造人物通常从那些方面来写呢?

  生: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

  师:下边大家就从这些方面看看老头子是个什么样的人?

  各学习小组自主交流预习成果,各小组成员各抒己见,教师巡回指导。

  各小组代表及小组成员发言,说出自己对“老头子”这一主要人物的认识,师加以评点。

  生:由第4自然段的外貌描写,可以看出老头子十分机敏、干练。

  生:47自然段的心理描写突出了老头子的愧疚和自责。

  ……

  师对学生发言加以点拨、引导和评价,归纳出老头子的主要性格特点,板书在黑板上。

  ……

  【反思】

  对于小说分析人物形象,我们一直采用的就是这种方法,我也没觉出有什么问题。尤其是赵老师的课,我一向觉得无可挑剔,教师素质良好,教学语言有魅力。比如这节课,巧妙的过渡语,智慧的点拨,学生也时有精彩的回答。可是今天,在陈大伟教授指导下,我们观课主要观学生的'行为、学习的效果,我却惊奇的发现原本一堂成功的课现在竟也有了不少问题。

  首先,学生对人物分析往往是局限于某一处,某一方面的性格,所以对人物的形象分析总是零碎的。我说是自信自尊,你说是智勇双全,他说是老当益壮。学生的困难在如何全面认识、客观评价小说中的人物,而我们恰恰在这一点上处理得略而在前一阶段处理得详。

  其次,学生的回答是他课前已分析出来的,那么这堂课的这个环节相当于是展示自己的思考成果。而且也只是少部分人的成果展示。因为课堂有限,那么大部分的同学在这堂课中充当了什么角色呢?那就是倾听。倾听同学的发言,倾听老师的总结。几十分钟一直在倾听。他们又能入耳入心多少呢?难怪课上看到有的同学走了神,有的同学做了小动作。

  第三,这堂课的前提是学生课前自己充分的预习、思考。那么有没有人没充分预习呢?从观察来看,答案是肯定的。为什么呢?因为上课老师总要说,总要总结的。自己既不发言,也无须思考,只要听就行了。长此以往,不愿预习、不愿思考、不愿举手的人就多了。从课堂来看,学生发言的面并不大。

  第四,还有个资料的问题。现在大多数同学都有资料。我们上课研讨的问题资料上都有,学生看了就行了,为什么要听老师总结重复呢?难怪课上不听的同学也不少,都在自己看资料。我们还是没真正关注学生啊。

  总之,从本节课看来,当我们真正关注学生的时候,才发现一堂课的目标设定、重点难点的确定都不应只是老师依据教材来定,而应依据学生认知教材的情况来定。一种教学方法的采用,也不要只是教师依据教学内容从自己的眼光来定,而应从学生的心理出发从学生的需要出发,让每个学生都能积极的参与到学习中去为好。由此得来的教学效果也不应只看课堂上那精彩的回答,而应看不同层次的学生在他们原有的基础上最终有了多少新的收获。

  看来,真正做到关注学生并不容易。

芦花荡教学反思15

  首先对于这篇课文的整体把握:虽然我们语文组就这篇文章进行了小组讨论,针对课文进行了分析,对于知识也进行了整合,但是在具体的操作中还是出现了问题,对于整篇文章不能够融会贯通,纵横开阖,前后出现断层的现象,说明了对于课文,以及知识点的掌握不够。本篇文章的学习目标,学习要点一是学习文学作品中通过语言描写、肖像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刻画人物的性格、塑造人物形象,感知老头子的英雄性格及典型意义;二是分析文学作品中的景物描写,体会它的作用;三是体会小说的风格.然后设置教学环节,这样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学生学习起来才会有所收获,否则无目的`的教学,会让学生感觉不到学习的快乐与学习的成功。其次对于本文的教学设置:我是按照以下的步骤进行操作的,先是导入,由战争的残酷,引入到祖国的美丽,再引入为了维护,涌现出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而老头子就是这千千万万中的一个。接着完成字词,读一读、写一写,安排学生到黑板上完成,不断的进行检测,完成这个任务后,就进入了教学的第三个环节,复述故事,采用“谁做了什么事?"的句式说话,在这个环节里,先是让同学们互相说,然后在班上说,说完后进行点评,看看哪个同学讲得好,讲得到位。看谁注意了时间、地点、人物、故事的发生、发展、高潮、结局。完成这个任务耗时比较多,接下来进入了本节课的最后一个环节,分析人物语言,本篇文章大约四千多字,但是语言占了很大的篇幅,所以语言描写在本文中是个最大的特色,也是需要好好把握的。

【芦花荡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芦花荡教案09-10

《芦花荡》教案09-20

《芦花荡》教案优秀05-25

芦花荡优秀教案05-23

芦花荡读书笔记04-08

芦花荡语文教案08-29

《芦花荡》教案15篇05-20

芦花荡教案(通用16篇)05-12

让我们荡起双桨教学反思0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