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的周长》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刚到岗的人民教师,我们的工作之一就是课堂教学,写教学反思可以很好的把我们的教学记录下来,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反思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圆的周长》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圆的周长》教学反思1
“圆的周长”是以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知识为认知基础的,是前面学习“圆的认识”的深化,是后面学习“圆的面积”等知识的基础,因此它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是小学几何初步知识教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数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学与教的方式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特别要充分考虑计算器、计算机对数学学习内容和方式的影响,大力开发并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
本节课探究的课题是“圆的周长”,学生学习圆的周长并非单纯的依赖模仿和记忆,通过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加深了学生对圆的周长计算方法的探索过程。
这节课的重点是理解圆的周长的意义及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难点是理解掌握圆的周长公式及圆周率。首先通过多媒体展示生活中自行车问题让学生猜想圆的.周长可能与圆的什么有关?是直径的多少倍?激起了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然后利用多媒体自定义动画形式展示“绕”、“滚”等测量圆周长的方法,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很容易掌握这些方法,为后面的动手操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接着,学生利用准备的学具,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来进一步证明自己的猜想是否具有合理性、科学性。并对有困难的学生进行辅导帮助,学生把自己研究的成果进行交流,发现了规律:圆的周长总是直径的3倍多一些,从而引出圆周率,学生有了这一发现,建立了新的认知结构,从而使学生体验到了新知的价值。同时,以多媒体展示我国古代数学家在圆周率研究上的成果,培养了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课堂上,生动有趣的探索内容,丰富多彩的多媒体课件,开放宽松的课堂环境,恰到好处的鼓舞激励,各抒己见的思想交锋,标准严密的知识表达,课堂生活的亲生经历,培养了学生观察、推理、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的能力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创新精神以及团结合作精神。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实践,我更加体会到:只要我们在课堂上能放手,学生就会有惊人的表现,相信学生,他们一定能行!
山路曲折盘旋,但毕竟朝着顶峰延伸 。把课堂还给学生已是必须,也是必然。我会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摸索、尝试和反思,争取更快更好地把课堂还给学生,创建高效课堂,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出发,回归教育本质。
《圆的周长》教学反思2
在平时上课过程中,本着改变原来学生在学习方式上过于单一、被动的现象,注重加强数学和现实生活的联系,并有效创设问题情境,把学生带入提出问题并寻求解决问题方法的积极思维状态之中,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以活动为主线,以创新为主旨,给学生留有充足的思维空间,鼓励学生大胆探索、勇于创新。同时,通过指导学生动手操作、眼看、口说、脑想,多种感知觉协同作用,促进学生动作、语言、思维协调同步发展,达到启迪思维、内化和应用新知的目的,从而使学生体验到学习数学的愉快。下面是我一次尝试改善学生学习方法,用“问题解决”思想教学 “圆的周长”的一个片段。
师:现在就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请同学们利用自己的学具圆,动手操作,大胆实践,看看测量圆有哪几种方法?
师:(学生测量完后)谁来说说你是怎样测量的?
生1:把圆在直尺上滚动一周来量出它的周长。
生2:用纸条绕圆的一周,拉直量出它的长度。
生3:把圆环截断拉直量出它的周长。
师:这些方法我们把它叫做“化曲为直”的测量方法。
这一教学环节过后,班里的要大多数学生都品尝到了成功的喜悦,同时也让学生体会到,学习是一种劳动,学习是需要付出一定代价的。但是,让学生主动、愉快地学习,并不能满足于课堂教学形式的活泼多样,我们还应该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通过认真、努力的学习,变“苦”为“乐”,体验到成功的欢乐。尤其对学习较吃力的学生,教师要充分肯定他们的每一点进步,使他们感到,经过自己的努力是会获得成功的。于是,我接着提问:
师:现在请同学们观察一下(教师拿出一个系有小球的绳子不停地转动,形成了一个“虚圆”),你还能用刚才的方法测量它的周长吗?(学生愣住了,都摇摇头)
师:(启发联想)正方形的周长与它的边长有什么关系?请你们猜一猜,圆的周长是否也与圆内的某条线段有关?
师:现在再请同学们观察一下(教师拿出两根都系有小球的长度明显不同的绳子,一起不停地转动,形成了两个大小不同的“虚圆”。),哪个圆周长大?为什么?
生:外面的圆周长大,因为绳子长。
师:绳子的长就是圆的什么?
生:绳子的长就是圆的半径。
师:现在谁知道圆的周长与什么有关?
生:圆的周长与它的半径或直径有关。
师:说的好!下面我们继续研究,圆的周长究竟与它的半径或直径有什么关系。……是啊,教师不仅要传授给学生知识,更要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学生获得的知识,一是从被动接受中获得,二是从主动学习中获得。我们应提倡让学生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主动地获取知识。这就要求教师注意研究学生的学习规律,改变重视 “教”而忽略“学”的现状,加强学习方法的指导,使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从不知到知,从知之较少到知之较多,并在学会数学知识的同时学会学习的方法。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该教学片段运用“问题解决”思想,以问题导学,引导学生不断寻求策略,不断解决问题,让学生创造性地学习,将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所谓问题,是指没有现成方法解决的情境状态。问题解决与常规训练的区别之一是练习着重寻找答案,而问题解决着重寻解决问题的过程,着重如何选择创造性的方法。
在日常课堂的教学活动即将结束时,老师总会习惯地问一句:“同学们还有没有 问题?”如果学生说没有问题了,老师们能真的放心吗?我想未必!学生总是充满好奇和疑问的,他们带着问题走进教室,我们同样希望他们在经过一节课的学习后产生新的问题进入下节课的探讨。我们的教学就应该向“让学生课前有思考的空间,课后有问题的延伸”发展,不要扼杀了学生与生俱来的学习天赋和创造能力。提出问题表面上看是一种学习活动,本质上则是品质与能力的流露,反映了一个人在认识事物过程中其思维的直觉、独立、批判、求异。因此,我们的课堂结尾,应该是“问号”而不是“句号”。所以,在我们的数学课堂中,既要切断“尾巴”——不能课内损失课外补;又要留有“尾巴”——让学生携带问号离开数学课堂。
那么,怎么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呢?首先,我们在进行课堂总结时,不仅要关注学生已学会了什么,用什么方法学的,学的感觉怎么样。还要留有时间有意识地促使学生进行反思:我还有什么疑问,打算怎么办?等等。其次,我们在教学中要注意把数学知识的探索兴趣延伸到对数学文化的感受,从而把学生引向更为广泛的数学阅读中。这样才真正体现了“教是为了不教,学会是为了会学”的素质教育思想。
让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让他们爱学数学,乐学数学,这就需要我们老师更多更好地去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为主要目的,要构建旨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可持续地发展,使我们的课堂学有所“问”更精彩!
在准备吨的认识这一课时,我请张金河老师给我指导,认真学习了他的教学设计、理念并实施了这节课。整节课,学生情绪饱满,积极参与到数学学习活动中来,在潜移默化中学生受到了良好的思想教育,同时建立起了一吨的概念。回顾一节课,在教学设计上有以下优点:
一、思想教育恰到好处:
本节课中,教师结合学习内容对学生进行了有针对性的捕捉痕迹的思想教育,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如针对课间时,有的学生总爱在楼道里蹦蹦跳跳、追逐打闹,教师创设了37位小学生轻轻一跳,地板产生强烈震动这一环节,使学生在体验1吨的`同时,认识到以后课间休息时大家要轻声漫步,不能追逐打闹了。
如学校浪费水的现象较严重,教师出示了本校1天用22吨水,够西部1人用上34年这一信息。号召学生从现在做起,加入到节约用水的行列中来。
如:教师让学生讨论“一辆载重6吨的汽车,装满货物,能不能通过一座限重6吨的小桥?”使学生认识到看来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懂得一些数学知识,而且要考虑全面。
如:教师让学生讨论“限重1吨的电梯能乘坐多少人?”这一问题,使学生认识到应用数学知识灵活的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二、在情境中去体验
“吨”是一个较大的质量单位,建立起一吨的质量观是本节课的一个重点。学生缺乏实际的生活经验,教师又不能像“千克”和“克”的教学那样,在课堂上准备一些实际的物品,通过学生亲自掂一掂、称一称等活动来建立质量观念。然而“学生要想牢固掌握数学知识,就必须经过内心创造与体验的方法来学习数学。”因此教师设计了一系列的活动,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去感受,建立起一吨的质量观。
感受较重物品的实际质量
课前让学生搬一搬5千克1箱的牛奶;25千克的1袋大米,课上先让学生小组内说一说自己的体重,再互相背一背,使同学们初步感受较重物品的实际质量。
感受一吨物品的实际质量
教师带领学生推算出1000千克的实际物品数量,如200箱牛奶、25袋大米、37位小学生,使学生头脑中数量与实物结合,帮助学生建立吨的概念。
从数量上去感受1吨,比较具体形象,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学生对200箱牛奶、25袋大米、33位小学生的概念又是缺乏形象认识的,因此课上教师又巧妙地进一步引导学生进行想象,假如一箱一箱的搬运200箱牛奶,需要10个小时,不吃不喝不休息从早上六点要搬到下午四点;25袋大米一袋一袋摞起来约有2层楼高;37位小学生轻轻一跳,地板会产生强烈震动。从学生熟悉的时间、空间、亲身感到的震动入手,使学生真真切切地体验到了1吨,建立了1吨的概念。
三、在实践中升华
学习数学的目的是用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教师在教学时注重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师布置学生课前调查,将“吨”的知识与交通工具、矿藏资源、生活资料等进行广泛的沟通,使学生感悟到吨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同时丰富了“吨”的表象。
同时教师注重引导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例如,教师让学生讨论“一辆载重6吨的汽车,装满货物,能不能通过一座限重6吨的小桥?”“限重1吨的电梯能乘坐多少人?”这两个问题,使学生学会了应用数学知识灵活的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其次教师还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教师设计了一篇学生日记,通过读、找出日记中的错误,对“吨”、“千克”、“克”三个质量单位进行综合应用,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整个课堂体现了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并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使学生“领悟”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同时也感受到了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的乐趣。
我在课的实施上,存在一些不足:
在组织教学上,我还不能够完全将学生的课堂把握在手里,例如学生在亲身实践过后,不能及时将学生的情绪收回来,让每位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自己的身上,而不是还沉浸在刚刚的实践游戏中,导致浪费了很多时间,是后面的练习时间紧张。我想,对于一名新教师来说,在课堂上保证孩子的有效学习,我还需多向经验丰富的教师学习。
另外,在课堂上,教师的语言也很重要,这节课,我在赞许孩子的时候,语言略显简单,在维持课堂纪律的时候,语言更显得乏味和单一,这还需多长期的积累。
像这样,在上课之前,与骨干教师学习,准备充分之后,再自己去课堂实施,实施过后,先自己找不足,再由指导教师进行指导,这个过程使我成长了不少,学习到了许多教学设计上的方法,我很喜欢这样的学习,希望在以后的成长中,有更多的学习机会。
经验实在是宝贵。每个年级段都有不同的特点,无论老师和学生。鲜有机会任教高年级,感到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了,对他们的要求也相应增加了很多。而高年级办公室的老师们长期执教高年级,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于是,在办公室中,我常常放下手中的工作,认真倾听他们之间的交流。他们的经验使我少走了许多弯路,真是受益匪浅。
又是一次期中考,一道道题目,一个个问题,学生做得不错,不禁让我想到了曾经和一位老师的交流:
一节空课,我看着语文实践活动1中的练习题,发起牢骚:这些题也太简单了,都五年级了怎么还出这样的题呀?一位经验丰富的高年级教师听到了我的话,随口说道:“每道题目的背后都有其考查的目的,不要只在乎问题的答案,更应该注重的是练习的过程是否达到了考查的目的。”
一语惊醒梦中人。反思自己以前的练习题指导,多数只是关注到学生写出的答案,并未真正认认真真分析过题目考查的目的,采取什么策略帮助学生掌握其中蕴含的知识点。学生做错的原因,大多归结于学生身上:不是马虎,抑或是太笨,很少想到自身指导上存在的不足。而学生对于练习题只是机械地做着,不爱动脑思考,语文能力并未得到真正地扎扎实实地训练。用《小学语文教学》中专家的观点来说就是:训练内容的繁琐,导致各种“知识点”的机械重复,偏离了语文学习重积累、重感悟、重预感的特点,无谓地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训练形式的僵化,导致活生生的课文被一一肢解,破坏了学生对文本的整体把握、整体感知;训练方法的单一,导致学生只能成为练习的奴隶,课堂缺少了应有的生命活力;训练结果的唯一,导致学习只能是死记硬背,扭曲了学生精神生命的成长。
改革迫在眉睫。课上,我改变了以往指导练习题时对对答案就过了的方式,深入挖掘每个题目背后蕴含的知识点,努力采取学生乐于接受,又有助于使学生在练习过程中能力得到锻炼的策略,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如,在指导语文实践活动1中的第一题“读下面的词语,注意带点字的读音”时,按照以往,只是根据题目表面的要求让学生读读就行了。这次,我不仅要求学生读准确每个字的读音,还让他们把词语抄写下来,把带点字的音节写出来。这样一来,可以检测出学生对于汉语拼音的掌握情况,使那些善说不善写的学生露出狐狸尾巴,不再滥竽充数,能够更清晰地发现问题,以便对症下药,同时也练习了这些词语的字形。这不,这次期中考试中按原文填空的第一小题,虽然不是要求的默写段,但也有很多学生能正确写出来,就源于这次扎实的练习,因为需要填写的词语有几个出现在了练习题中。
再如,指导语文实践活动2中的第四题“给下面这段话加上恰当的标点符号”时,指导之前我读了几遍,发现这次练习主要考查学生对顿号和提示语在中间的掌握情况。顿号学生用起来不爱出错,可是对于提示语在中间时各种标点符号的使用学生就容易混淆了。因此在详细讲解书上的题目之后,又根据短文的内容出了几道与此相关的提示语在前,提示语在后和没有提示语的练习题,使学生真正扎实掌握不同情况怎样正确使用标点。经过了这番指导学生的错误率明显降低了。
瞧,看似简单的练习题指导,竟有着这么多的学问,而对于这些奥秘的挖掘需要年轻的我不断地向书本学习,向他人讨教,深入研究的。
《圆的周长》教学反思3
一、在新旧知识的联结处设问。
教学知识往往是在一个或几个旧知识的基础上推出新知识来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当原有知识经验和新接受的信息不相适应时,会产生心理上的不平衡,会产生一种力求统一矛盾,解决问题的强烈欲望,所以在新旧知识的联结处设问能引起学生认知冲突,激起他们探究知识的欲望。
在这节课上,当学生说,圆形的周长可以用尺子测量出来后,我先进行了演示,后马上抛出问题:我们有的小区里有圆形的游泳池,我要知道它的周长,我怎么去滚呢?并用一根拴有小球的绳子不停的甩动,形成一个虚圆,继续问:这是一个圆吗?要知道它的周长,我怎么滚怎么包呢?如此一来,学生带着寻求新知识的强烈欲望,进入新的'学习情境中。
二、在教学内容的关键处设问。
任何一节教学内容,总有一个比较重要的数学概念或知识,如何指导学生去理解、掌握这些概念和知识的方法,也是十分重要的。我认为,平时所说的教学关键指的就是这一点。为了使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关键,就要在教学内容的关键处设问。我在这节课上也体现出了这一点。在师生共同得出应该可以通过计算来解决圆形的周长后,我还进行了提问:你们估计圆形的周长跟什么有关?学生回答出直径后又问:那么圆形的周长与直径到底是什么关系呢?这一简简单单的一句提问,马上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过来,积极投入到实验当中去,并摸索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三、在探索规律中设问。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由于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的局限,他们在探究知识时是离不开老师引导的。我在新授内容的探索规律部分巧设疑问,点拨学生思路,启发他们更快地发现规律,完整地概括出科学的结论。
为了确切地把握好每一节课的教学要求,为了使每一节课的教学更具有针对性,为了使学生思维都具有明确的目标,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我应结合教学实际,恰到好处地设问,留给学生更多思考的空间,促进他们积极动脑,尽量使每节课都能够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圆的周长》教学反思4
1、以持续发展为着眼点,重组教材,引导探究。
按传统数学教材,周长的概念描述为“围成一个图形的所有边长的总和叫做它的周长”。但我从数学新课程“空间与图形”的整体目标出发,从学生持续、和谐的发展出发,加强了“周长”与日常生活联系,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对“周长”的理解,并一一进行充分肯定,这样教学,充分反映了我对新课程理念的正确认识。教学中,我尊重学生,发扬教学民主,以学生为探究主体,尽可能让学生充分暴露自己的思维过程,引导学生自主评价,自我感悟,老师成了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和共同参与者。在策略的比较中,促进了学生认知潜力和图形周长推理潜力的发展,体现了“跳出数学教数学”的教学思想,充分地让学生经历了“数学化”和“再创造”的学习探究过程,为学生个性的发展带给了充分的时间和空间。
2、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准则,强调算法的多样化
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是计算图形周长中的一种特例。它是经过人们的不断总结而获得的。它的特点是计算简便、迅速。但对初次接触的小学生来说,是把重点放在周长公式的结果上,还是注重引导学生在测量具体图形中探索周长的过程,则是两种不同教育观的反映。在教学过程中,我并没有采用传统的“公式─例题─习题”的教学结构模式,而是采用新课程努力倡导的“问题情景─猜想─建立模型─验证与解释─应用与拓展”新型教学模式进行的.。
3、采用多种有效策略,调控探究进程,做到“自由而不散乱”
新课程强调“算法的多样化”,就必然要引导学生。但放手让学生进行讨论时,又可能出现吵吵闹闹、课堂气氛嘈杂甚至失控的现象。因此,应对新课程的教学,如何让学生充分讨论,又保证学习进程的顺利进行呢?对于这些状况,我认为首先能够有一颗“平常心”,同时有一些“容忍”,即在讨论与交流的过程中,有一些吵闹是难免的,但有两点原则务必把握好:一是吵闹的东西务必是讨论话题相关的,二是吵闹要不影响别人和教学进程。违反了这两个原则,教师就不能再坐视不管了。
但这节课中与探索新知中似乎有重复的地方,而且仅仅就这几个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说对周长的理解效果不必须好,这节课不能仅限于书上或教师给出图形和实物,完全能够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摸、画、量、算身边熟悉的物体或图形,透过超多例子感知各种物体的周长。还有,在推导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公式中,我急于归纳公式,而忽略了过程。在今后的教学中,既要强调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但又不就应追求任何强制的统一。在类似的“计算周长”教学中,学生会有各种不同的算法,对他们的不同算法,教师不要急于归纳到公式中去,能够让他们说说算的道理。在多次的测量和计算的过程中,学生自己逐步会掌握用周长公式计算的方法。而是让学生透过独立思考、探究与计算的过程,自己会去体会他喜欢或者能够理解的算法,真正体现了“算法的多样化”和“让不同的人学不同的数学”的新课程理念。当然,对一些不善于用周长公式计算的学生,也不必强求统一,随着计算周长经验的积累,他们慢慢也能悟出周长公式的好处的。
《圆的周长》教学反思5
圆的周长这节课的重点、难点部分是推导圆周长计算公式,理解圆周率的意义。课前我布置让学生每人准备三个大小不同的硬纸片和一条细绳及直尺。
我利用提问:“知道哪些关于圆的知识呢?”给学生提供了反思的机会,首先通过触摸圆周长,使学生建立充分的亲身体验,接着通过对圆周长概念的个性化描述,引导学生尝试具体表象向抽象提炼之间的转轨。尽管学生在这里的表达显得肤浅,但正是这些富有个性的思想,恰恰显现了学生的主体意识。有效的触摸体验,充分的理性概括,使圆周长概念的建构过程充分而有效。探索圆周长计算这一环节:一方面,通过小组合作式的测量活动,使学生自主创造出“测绳”和“滚动”两种测量圆周长的方法,丰富了学生的课堂活动,另一方面,通过对两种测量方法的反思及评价,让学生感受到“测绳”和“滚动”这两种方法的局限性,引导学生探索“计算公式”的心情,为继续研究圆周长的计算作好了铺垫。让学生猜想圆的周长可能与圆的什么有关?是直径的多少倍?进一步激起了学生主动探究的X,然后让学生利用准备的学具,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来进一步证明自己的'猜想是否具有合理性、科学性。对有困难的学生进行辅导帮助,学生把自己测量的数据填在课前研究的设计的表格中,计算出圆的周长与直径的比值,这时候让学生组与组交流成果,发现了规律:圆的周长总是直径的3倍多一些,这是本课的难点。在此基础上,通过电脑展示,验证所有圆的周长都是直径的3倍多一点,从而引出圆周率,学生有了这一发现,建立了新的认知结构,从而使学生体验到了新知的价值。当然,本节课带给我的不仅仅是这些收获,还有关于教学不足的思考,比如学生活动,小组交流和独立思考,全部参与和个体培养等等的关系处理,这也是我在今后教学中,应该注意的问题。课堂上,生动有趣的探索内容,可以给予学生愉悦的人文体验;开放宽松的课堂环境,可以给予学生充分的人文自由;恰到好处的鼓舞激励,可以给予学生强烈的人文尊严;各抒己见的思想交锋,可以培养学生民主的人文作风;标准严密的知识表达,可以培养学生严谨的人文精神;课堂生活的亲生经历,可以培养学生初步的人文道德。“你还想知道哪些关于圆的知识呢?”“究竟什么是圆的周长呢?谁能试着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请你大胆猜想,圆的周长与什么有关呢?”“究竟圆周长与直径存在着怎样的关系呢?下面,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要求圆周长,只要知道什么就可以了?请举例证明你的想法。”都是探索过程中人文交融的真实体现。
整节课下来,学生学习效果较好,我想,这得益于事先让学生准备的教具比较充分,得益于学生的动手操作,也得益于提出的问题引起了学生的思考。这节课后,我深切的感受到以学生为主体实质就是激发和唤醒学生学习的兴趣与思考。只要给他们足够的空间和时间,他们也能像科学家那样发现规律、总结经验、得出结论。
本节课,我紧密联系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经验,准确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不断设置合理的认知冲突,促使学生进行有效的猜想、验证,初步体现了“创设情境——大胆猜想——合作探索——反思归纳”的探索性教学模式,从而充分地体现了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力求让学生经历学数学的过程,培养“做数学”的能力。教学后留给我很深的思考
首先,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给了本节课创新的舞台,虽然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精彩的思维,但独立思考、小组交流、分工合作的过程显然对他们更适合。有些问题虽然可以独立思考加以解决,但在时间和精力上是不允许的。把不同的思维加以整合,并不断的加以补充、完善,这对每个学生的思维发展和训练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课堂上的许多发言就是如此,有时候一个人说的并不完整,但经过补充,修改后就大不一样了,系统而完整,并且富有创造性,真是众人拾柴火焰高啊。
其次,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对于学生的素质培养和成长也是必要的,有利的。在学习中,他们必须学会合理分工、与人交流,倾听发言等等,这些正是老师希望他们学习和掌握的,可以看到:许多平时并不合群的学生在交流中也很活跃,因为他们有共同的目标,有强烈的竞争意识和集体荣誉感,他们知道,这时候他们不再只是代表自己,而是小组中的一员,他们会积极的为了整个小组的荣誉而团结在一起,而在获得肯定和表扬后那种由衷的自豪感和成就感是那样的珍贵,学生会因此激发起更大的学习兴趣,投入更多的精力到学习中去。这样的教学效果正是我们每个教师所追求的。
同时,我也深刻体会到:学生人人是可造之材,只要引导正确,每个学生都能在学习中发挥自己的价值,这节课上很多方法是那些中差生提供的,他们虽然在计算、表达、理解上有一定的问题,但他们生活经验并不缺少,联系生活中的事例,想出巧妙的方法他们一样出色,教师在此时趁热打铁的教育将是的契机了。
当然,本节课带给我的不仅仅是这些收获,还有关于教学不足的思考,比如课堂纪律和学生活动,小组交流和独立思考,全部参与和个体培养等等的关系处理,都给我提出了课题,为在今后的教学中如何扬长避短,日趋进步提供了很有价值的研究素材。
《圆的周长》教学反思6
《圆的周长》这节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正方形和长方形的基础上,在学习了圆的初步认识,知道圆心、半径、直径及圆的特性的基础上,进而学习圆的周长的。
本课的重点是圆的周长的计算方法,难点是圆的周长的计算公式推导过程,主要是圆周率的理解及其推导。
本节课学生主要采取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学习方法,在学生掌握基本知识的同时,促进他们的学习方法的养成,培养他们的数学素养。其主要为合作学习,让学生学会分析,学会分工,学会分享。其主要采用以下方法:
首先,我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活动中探索出“用线绕”,“在直尺上滚”等直接测量圆的周长的方法,在此基础上引出新的问题:“那我们能不能用这些方法测量出圆形跑道的周长是多少?在黑板上画上一个小圆如何测出它的周长?甩球出现的圆能量出它的周长吗?”使学生自己切实体会到“有些圆的周长没办法用绕线和滚动的方法测量出来”,从而再去探索新的方法,这使得下面的学习有了驱动力。我们说,要以学生为主体,其本质就是学生学习内驱力的唤醒和激发。
在接下来的引导中,我又较好地处理了圆的周长公式中,圆的周长与圆的直径的关系。探索圆的周长为什么要考虑到圆的半径或直径?有很多案例在这一点的处理上显得突兀。在这节课中,我提出“圆的周长和什么有关系呢?”当学生说出圆的周长与直径有关时,教师又进一步追问:“你觉得是和直径有关系,说说理由好吗?”这就唤醒了原有的知识经验:圆的半径(直径)决定圆的`大小。再接下来的猜想、探索、验证自然、顺畅,有了根基。
特别是在测量周长与计算周长与直径的比值这一环节中,我采用了小组合作法,小组同学有的测量,有的记录,有的用计算器计算。让学生在具体实验中,体会圆的周长是直径的三倍多一点,从而导入圆周率的教学,知道圆周率的相关知识。进一步推导出c=πd,c=2πr。动手操作,合作探究加深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达到突破难点的效果,体现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学生的合作能力、思维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也可以得到发展。
同时,课堂上还充分发挥了多媒体的作用。使学生在生动、形象的画面中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圆的周长》教学反思7
今天的数学课的内容是圆的周长的练习,主要是对一些重点题型进行训练,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圆的周长公式的基础上进行训练的,整节课训练的内容比较多,在讲授不同题型时我运用了不同的方法,学生接受比较快,效果比较好,有几个题型讲解时印象比较深刻,很有收获。
第一个习题就是圆周长的一半和半圆的周长的'区别与计算方法,在讲解这道题时,我充分体现了少将多学的理念,让学生自己来解答,学生通过画图很清楚的掌握了它们间的区别,就是圆周长的一半就是用周长去除以2就可以了,而半圆是一个封闭图形,它还多个直径。在计算半圆周长时,我让学生自己去推倒公式,让学生到黑板前来演示,在由学生自己讲解,最后我进行补充,通过这一环节我感觉到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还是很强的,这都是平时训练的结果。学生推导出来半圆周长的公式后,我紧接着又出示一道习题,就是用半圆的周长求周长的一半,我感觉这道题出的比较好,很具有代表性,通过学生的做题我发现学生掌握的比较好,但是做的不是很聪明,经过我得点拨,学生们发现只要知道半圆的周长,用它去除以5。14就等于半径了。第二个习题就是有一个圆形牛栏,要在牛栏上围三圈铁丝,然后在按上木桩,求铁丝需要多长,木桩需要几根。这道题其实很简单,但学生在第二问时出错的比较多,就是需要几根木桩,这就是原来学过的植树问题,在讲解这个知识点时,我充分运用到了班级的资源,那就是学生本身,我让一排学生站起来,数数有多少个学生多少个空,也就是间隔,让后再让学生伸出手,看看五根手指有几个空,学生很清楚的总结出来树和间隔的关系。在讲解圆形间隔问题时,由于学生很少有带手表的,不容易总结出规律,我就和几名同学到前面来手拉手围成一个圆,让学生自己数,学生很清楚总结出规律。
这节课真正做到了少讲多学精讲多练的目的,整节课都在浓浓的学习氛围中进行着,学生们的学习热情都比较高,效率也很好,如果每节课都能这样,学生的成绩会很快提高的,本节课学生是热爱学习的,主动学习的,所以我们教师要想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应从学生本身入手,特别是学困生,要先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只要学生爱学习了,学习有动力了,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希望通过我得努力,学生能快乐学习健康成长!
《圆的周长》教学反思8
这节课在教学一开始为了使学生能利用知识迁移规律总结出圆的周长的概念,在探究新知前,我设计了复习题,利用正方形和长方形的周长概念,归纳总结出圆的周长,接着我设计了这样的提问:用什么方法可以测量你手中圆的周长呢?让学生在动手操作思考的情况下总结出圆的两种方法(绳测法和滚动法),接着引出圆形跑道,如何测量它的周长,从而引导学生猜测圆的周长和直径的关系,并通过小组合作,观察发现,圆的`周长是直径的3倍多一点,引出并介绍圆周率,及祖冲之。最后推导出圆的周长计算公式。通过练习巩固学生的知识。整节课下来,我觉得还是比较成功的,整个教学过程流畅,师生有很好的互动,突出教学重难点,但也存在很多的不足,如学生的小组合作探究时间太少,动手操作的时间不够,对圆周率π的介绍只停留在书本表面,没有更深入的挖掘。今后应该注意加强这方面的训练。
《圆的周长》教学反思9
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设计了闯关比赛形式的练习,一下子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并且将本节课的练习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让学生兴趣盎然地参与到练习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在第一关中,计算长方形的周长,学生出现了不同的测量和计算方法,体现了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并且为后面学习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打下了很好的基础。第二、三关比较图形的周长,学生通过比较图形的周长,掌握了比较的方法(移动、测量),再运用这种方法来解决下面的问题就容易了。本节课的不足之处是:学生在测量自己的.腰围时,教师指导不到位,致使有很多学生对腰围的认识还不够,隔着很厚的衣服从外面测量腰围,出现了很不准确的估算结果。 整节课下来,学生学习效果较好,我想,这得益于事先让学生准备的教具比较充分,得益于学生的动手操作,也得益于提出的问题引起了学生的思考。
这节课后,我深切的感受到以学生为主体的本质就是激发和唤醒学生学习的兴趣与思考。
这节课后,我感觉我的学生也不笨,他们也能像科学家发现规律、总结经验、得出结论。相信圆的面积学生也能自己得出。
改革课堂教学有了新的体会,我很有成就感,对以后的工作有了一个新的计划,……
《圆的周长》教学反思10
“圆的周长”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认识圆的基本特征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探索并掌握圆的周长公式。
教材安排了例题引导学生小组合作,通过实验的方法探索并发现圆的周长与它的直径的关系,根据对上述活动的理解,推导出圆的周长公式。考虑班级学生之间的差距较大的实际情况,我将该实践活动作为课外作业回家完成的。我没有作任何的提示,让学生们自己去思考,遇到困难去自主寻求解决的方法,第二天的课前访问显示:绝大多数的学生顺利完成了实践操作的事情,并有了初步的结论,同时也有了疑问。全班有5人没有完成操作任务,和以前的执行力比较有了明显的提高。
学生们告诉我:喜欢用线绕一周的测量方法,因为比较精确;不滚动一周测量周长,因为长度误差比较大。
还有学生告诉我:我找圆柱形罐子测量的,在盖子上量出直径,用线绕圆柱形罐子一周得到周长的。
还有学生告诉我:计算圆周率的时候,用计算器计算的。我肯定了他们的做法。
课堂上学生们提出了以下两个问题:为什么圆的周长是直径的3.14倍?圆周率的值为什么是无限不循环小数?
第一问,先交流学生得到的数据,确认圆周率的'值是直径的3倍多一些,然后通过圆内接正六边形和正方形内接圆来理解,说明圆周率的值是直径的3倍多一些。直观的比较,学生们易于接受、认可。
第二问,我借助“你知道吗”来释疑的,从圆内接正六边形算起,逐渐把边数加倍,得到圆周率会各不相同,而边数可以无限多的,所以得到的圆周率的精确值也是无限多,只能是一个无限不循环小数了。
“先学后教”的方法不在新鲜,担心小学生没有自学能力,担心小学生知道了结果没有探究“先学后教”味,往往不采用该方法。其实不然,“先学后教”能使学生学习效率大大提高,当然也要注意到学生学习的盲点,比如:圆上、圆内的概念等。
“先学后教”后,回过头来计算例题呈现的生活中常见的三种规格的自行车车轮的周长,大多的学生不但认识到:圆的直径越长,圆的周长就越长,圆的周长和直径有关。还关注到课本已经将英寸转换成厘米了,如22英寸≈56厘米等,也许老师也没有在意。
《圆的周长》教学反思11
一、《圆的周长》教学案例
课堂教学中开发人的创造力,培养新一代人的创新素质,是当今社会对教育提出的新需求。结合我个人的教学实践,在教学中我进行了合作式学习方式的实践与探索,初步尝试了这种学习方式给课堂带来的异常效果。
案例简介:
《圆的周长》是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的一节内容。它作为学生刚刚认识圆的第一个研究圆的有关知识,是学生在学习了正方形、长方形的周长之后进行教学的。在学习本节内容之前,学生对圆的特点有了认识。基于此,我以实物为探究素材,从创设联系整节课的一个活动为主线,小组分工合作为主体,及时、适时质疑为主点来组织教学。
二、案例片段描述
实践活动:小组分工合作推导圆的周长公式。
师:你知道什么是圆的周长吗?你有什么好办法测量它?
生1:我用绳子缠绕圆一周后量绳子的长度。
生2:我将圆形物体放在尺子上作好标记滚动圆一周测其周长。
...... 师:让学生用自己的方法测实物的周长,并让学生猜想圆的周长与什么有关系?
生:相互交流出圆的周长与直径(或半径)有关。
师:引导学生测量四种不同圆形物体的周长与直径,看一看有什么关系(比值)?(给学生一定的.活动时间,让学生测完周长,再测直径,再记录。)
师:观察到学生这样做有困难,提出有什么好的办法解决?
生:我们几个合作会又快又好。
师:指导学生分工合作测周长、直径。
生:讨论交流出:同一圆中:圆的直径越长,它的周长越长。
师:及时质疑:小的物体可用你们的方法测出来,开头(情境导入)小灰兔和小白兔比赛跑的跑道还能用你们的方法测吗?怎么办?
生:根据老师的引导,用计算器算出圆的周长与它的直径的比值,谈论交流出算得的结果,发现圆的周长与直径的规律,推导圆的周长计算公式。
教学反思:
1.合作会使学生产生一种团队精神,会使问题的解决浅而简易。针对于此,在教学时,我故意设计先让学生单独完成测量周长、直径并记录的任务,让学生自然地感受到
《圆的周长》教学反思12
《圆的周长》这节资料是在学生学习了正方形和长方形的基础上,在学习了圆的初步认识,明白圆心、半径、直径及圆的特性的基础上,进而学习圆的周长的。
本课的重点是圆的周长的计算方法,难点是圆的周长的计算公式推导过程,主要是圆周率的理解及其推导。
本节课学生主要采取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学习方法,在学生掌握基本知识的同时,促进他们的学习方法的养成,培养他们的数学素养。其主要为合作学习,让学生学会分析,学会分工,学会分享。其主要采用以下方法:
首先,我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活动中探索出“用线绕”,“在直尺上滚”等直接测量圆的周长的方法,在此基础上引出新的问题:“那我们能不能用这些方法测量出圆形跑道的周长是多少?在黑板上画上一个小圆如何测出它的周长?甩球出现的圆能量出它的周长吗?”使学生自己切实体会到“有些圆的周长没办法用绕线和滚动的方法测量出来”,从而再去探索新的方法,这使得下面的学习有了驱动力。我们说,要以学生为主体,其本质就是学生学习内驱力的唤醒和激发。
在接下来的引导中,我又较好地处理了圆的周长公式中,圆的周长与圆的直径的关系。探索圆的周长为什么要思考到圆的半径或直径?有很多案例在这一点的处理上显得突兀。在这节课中,我提出“圆的周长和什么有关系呢”当学生说出圆的周长与直径有关时,教师又进一步追问:“你觉得是和直径有关系,说说理由好吗”这就唤醒了原有的知识经验:圆的'半径(直径)决定圆的大小。再接下来的猜想、探索、验证自然、顺畅,有了根基。
个性是在测量周长与计算周长与直径的比值这一环节中,我采用了小组合作法,小组同学有的测量,有的记录,有的用计算器计算。让学生在具体实验中,体会圆的周长是直径的三倍多一点,从而导入圆周率的教学,明白圆周率的相关知识。进一步推导出c=πd,c=2πr。动手操作,合作探究加深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到达突破难点的效果,体现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学生的合作潜力、思维潜力、个性是创新潜力和实践潜力也能够得到发展。
同时,课堂上还充分发挥了多媒体的作用。使学生在生动、形象的画面中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圆的周长》教学反思13
今天我们学习《圆的周长》。教学伊始,课本中教给了学生测量圆形周长的两种方法:滚动法和绕线法,但这两种方法有很大的局限性,很多情况并不适用。因此,我们需要探索一个简单易操作的方法。我们知道,正方形的周长与它的边长有关系,那么圆的'周长与 它的什么有关系呢?我让同学们大胆猜测。有的同学根据圆的特点,他们认为,既然圆的半径决定圆的大小,那么圆的周长很可能与它的半径有关系,还有的同学通过观察发现:圆的直径越长,圆就越大,所以圆的周长很可能与它的直径有关系。所以,我就要求他们通过填表探索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
事先,我已经让每一位同学准备了一个圆形纸片。所以我让每一位同学拿出自己准备的学具,然后在四人小组内完成表格。表格要求分别量出4个圆的直径和周长,并算出周长除以直径的商。孩子们迅速行动起来。但十分钟过去了,没有一个小组完成,十五分钟过去了,也只有一个小组完成。这时我才发现,很多的小组成员之间不会合作,他们虽然坐在一起,但却是自己在做自己的事。由于有的同学准备的圆形纸片很大,所以一个人操作起来很难,十分钟以至很长时间过去了,却没有结果。哦,原来孩子们不会合作。这时,我才开始教给他们合作的方法,但这时下课铃已打响,这节课的教学任务又没有完成 。
通过这节课我发现,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不仅要对教学流程进行精心的设计,同时要注重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特别是需要合作的地方要指导他们如何合作,因为有效的合作是提高学习效率的重要保证。
《圆的周长》教学反思14
本节课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正方形和长方形的基础上,在学习了圆的初步认识,知道圆心、半径、直径及圆的特性的基础上,进而学习圆的周长的。
本课的重点是圆的周长的计算方法,难点是圆的周长的计算公式推导过程,主要是圆周率的理解及其推导。
本节课学生主要采取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学习方法,在学生掌握基本知识的同时,促进他们的学习方法的养成,培养他们的数学素养。其主要为合作学习,让学生学会分析,学会分工,学会分享。
本节课我尽量采取情境教学,为学生创设一个乐学、易学、好学的课堂氛围;始终以学生为主体,鼓励他们积极的参与其中,自主学习,作为课堂上真正的学习主人;尽量授之于学习方法,让他们在合作的学习过程中感受到学习的快乐;不断的渗透数学思想,让学生变的会写、会做、会思考;正确的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及学习表现,调动学生于一个较高的学习状态中;采用小结、应用等基本教学环节,使学生掌握圆的周长的相关知识,以达到预期的课堂目标;进行中国古代数学文化教育,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及学习热情。
本节课灵活性较强,希望看到学生的不同闪光点,看到他们的创新火花,看到他们快乐学习的笑脸。
本着这样的教学设计与意图来完成小学高年级《圆的周长》这节课的教学工作,课后我感觉:
1、教学环节不是很流畅
2、不能很好地与学生进行配合
3、不能很好的设计最细化的问题,问题较为粗略,学生答题有理解上的困难。回答很是不积极。这是我这节课的失败的关键所在。
4、设计的内容有点过多
5、没有更多的流畅的教学语言,激励性的话语较少,学生的积极性没有得到充分的调动。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深刻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尽可能的克服这些缺点,不断充实自己,精心设计每一个教案,努力上好每一节课。
《圆的周长》教学反思15
我在设计圆的周长这节课时,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小组合作,大胆猜想圆的周长可能与什么有关,再引导学生通过实际计算几个大小不等的圆形物体的周长与直径的比值,使学生明确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再让学生在动手操作、测量、观察和讨论中经历探索圆的周长公式的全过程,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下面,我就从以下两点反思本节课的教学。
1、愉快教学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我在教学圆周长这课时,采用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让学习的内容成为学生自身的需要。
在测量一元硬币的直径和周长时,使有些学生明白圆的周长没办法用绕线和滚动的方法测量出来,从而激发学生进一步的探究欲望,再去探索新的求的方法,这使得下面的学习有了驱动力。
2、自主探索中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是小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而“猜想—验证”又是学生探索中常用的方法。
这节课在学生猜测圆的周长可能与圆的直径或半径有关的时候,我没有马上进行下一环节的教学,而是追问了一句,你想用什么方法来研究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有位学生提出了用测绳来量出圆的周长,接下来我就让学生通过绳绕法测量出硬币的周长和直径,在找同学汇报他们的测量结果,演示他们的测量方法后,我又追问了一句:“那么圆湖的周长或再大一点的圆的周长,你也能量出吗?”能不能找到向我们以前学过的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方法。然后,我就让学生进行分组测量三个圆的直径和周长活动,为了防止小组合作学习流于形式,避免学生在活动时没有目的性,根本不知道自己该干什么。在小组合作前,我明确的提出了提出活动要求:小组合作,测量三个大小不同的圆形纸片的周长和直径,把数据填在圆的周长记录单上。让组长分工。
本节课带给我的不仅仅是这些收获,还有关于教学不足的思考,比如教学语言不够精炼,课上不能注意倾听学生回答,圆的周长的概念教学不扎实,这也是我在今后教学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圆的周长》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圆的周长》教学反思09-22
圆的周长教学反思03-25
圆的认识教学反思 圆的周长教学反思12-27
《圆的周长》教学反思优秀03-16
圆的周长教学反思最新02-01
圆的周长教学反思优秀02-01
《圆的周长》数学教学反思04-14
圆的周长教学反思范文0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