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课后反思
在我们平凡的日常里,我们要有很强的课堂教学能力,反思过往之事,活在当下之时。那么什么样的反思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教学课后反思,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学课后反思1
《迷人的夏天》是一篇词美、句美、意境美的小散文。文章以“炎热——多彩——有趣——悠闲”为主线,从贴近学生生活情趣的事例展开描写,从多个角度写出了夏天迷人的生活。学习这篇文章,会让孩子感受到生活在这样迷人的夏季中是快乐、幸福的。文章结构简单,每段都是总--分式,适合学生仿写。课文学完后,我让学生根据其中的一段仿编,再将学生编的串连起来,就成了一篇新的文章。
夏天是炎热的。有时强烈的.太阳光直射大地,烤的地面滚烫的,俗话说像下火一样。人们多么希望此时痛痛快快地下一场倾盆大雨呀!给自然界的一切生灵降降温呀!
夏天是悠闲的。我们不用穿着笨重的衣服,我们可以轻装上阵,穿着最美丽的裙装,走在公园里,走在花丛中,和盛开的鲜花比美。到依山傍水的地方,休闲度假。
夏天是快乐的,是迷人的。人们在松花江里荡漾着轻舟,多美的景色呀!“松花江水波连波,浪花里飞出欢乐的歌。”唱出了夏天给人们带来的欢乐。
夏天是五彩的。花园里热闹极了,鲜花和绿叶说悄悄话,蜜蜂和蝴蝶比美,青草和野花对歌……夏天穿的衣裳,是用最美的色彩来描绘的。
我爱迷人的夏季,更爱五彩的夏季!
教学课后反思2
这次展示课,我上的是八年级数学课《勾股定理的逆定理》,我是根据“五步三查”课堂模式来设计“导学案”和组织教学的。这次课相对于过去基础上的课堂是完全不同的课,其进步之处之一舒范了课堂的'结构,明确了课堂模式“五步三查”,操作上更能心中有数。进步之二是发挥学生的积极性方式与手段更多些,“老师需要什么?就评价什么”,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将评价纳入整个课堂,如何通过开展小组的评比与竞赛调动学生积极性及学习氛围积累了经验。进步之三是“导学案”的编写上更适和学生,更有利于对课堂的指导。进步之四是课堂效率和课堂效果更好。进步之五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了真正的体现。进步之六是课堂不仅成了学习知识的地方,更是增进情感、培养能力的地方。
这次展示课也有待改进的地方,其一是“五步三查”模式操作细节不清楚,对整个操作流程理解不到位,导致整个课堂有些乱,因不能多讲,又不放心学生学。其二是学生的能力培养还应下大功夫,过去是以老师讲为主,学生只是听记,现在要他们自学、讨论,同学们还不习惯,导致课堂有些沉闷。其三是时间紧,教学任务完不成,课堂的知识掌握度、能力目标达成度较低。其四是“五步三查”各细节的科学性、有效性落实,有许多细节的落实与协调有待深化,如如何评价?如何有效利用评价得分?如何有效学?其五是“导学案”如何更科学编制?体现分层同时又能更有利于指导学生的学,也有利于指导教师的教。其六更主要的是老师的观念,树立学生为主体的观念,将学生发展落实到教育教学各环节这才是根本。勇于变革和创新,积极研究和实践才能保障我们的课堂更顺利推进。虽然存在这样多,或更多的问题,但对其前景我们每一个人都充满了信心,我们相信只有这样做才能真正达到教育的目标。
教学课后反思3
本节课的教学体现了新课标的精神,顺当地完成了原定的教学目标。反思这节课,我认为做到了以下几点:
第一.教学目标设计合理,重难点的突破方法得当,教学层次清晰,环环相扣。老师的语言简练,情感投入,保证了音乐课的质量。
其次.本节课注意了新课标中对观赏课“听”的要求,强调在音乐课中以提高听觉实力为中心。虽然这首乐曲较长,但老师仍旧设计了“整体——部分——整体”听赏的教学步骤,保证了学生充分倾听的时间,让学生更好地感受乐曲的心情,更扎实地完成教学目标。
第三.给学生设计创建性参加音乐活动的机会,培育学生的创新意识。为此,老师设计了“为乐曲取名字”、“即兴编歌词对答演唱”、“用绸棒表现出音乐要素的改变”、“随音乐自编动作表演过年的喧闹情景”,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第四.这首乐曲有四条主题旋律,老师选择由学生听琴模唱的'方法熟识,只选择其中一条进行视唱,大大减轻了学生的识谱负担,避开了单调、枯燥的学问性的学习。
第五.渗透了由学生主动质疑的意识,培育学生发觉问题的实力。
第六.教学媒体的选择朴实无华、经济好用。
虽然这节课整体效果好,但是,我感到这节课中对答的即兴创编歌词演唱落实得不够深化,缘由是担忧时间不够用。
教学课后反思4
担任舞蹈教师到如今已经有一个月了,孩子们已经习惯了这种一周一课时的学习,通过这段时间孩子们学习的积极性和效果得知,在教学过程中我还有许多地方须提升和改善,比如,在学踏点步与蝴蝶飞的动作时,在介绍讲解基本动作后,教师可以以自然愉快的口吻,引导幼儿想象自己就是一只美丽的蝴蝶,开心地在花丛中自由地飞来飞去。“我是一只美丽的蝴蝶,我在美丽的花丛中飞舞,我好开心、好高兴呀!”这种引导情境,不仅可以使幼儿在无意中学习,而且可以加入自己的想象,自觉地改正一些不到位的动作,并会自觉加入情绪,更会使每个简单地动作活起来,美起来,这比教师一味地说:“动作要美,脸上要带笑容”的收效要好上很多,很多!
兴趣是幼儿学习的动力,游戏是幼儿的生活,那么幼儿爱舞蹈,也就是她们对练舞蹈很感兴趣,她们把学跳舞当作了一种好玩的.游戏,既然是这样,那么要教好幼儿练习舞蹈,我们教师只要抓住幼儿的兴趣,通过教师的语言引导,并创设良好的情境,让她们感到舞蹈很美,学跳舞是件很好玩的游戏,让她们的情绪一直保持在兴奋的状态下,那么,她们的学习效果就会事半功倍,让你收到意想不到的好效果
教学课后反思5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七单元《认识图形》中的第一课时《认识角》 设计理念: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新课程要求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认识角”一课意在让学生主动地参与数学活动,整节课将观察、操作、演示、讨论等方法有机地贯穿于教学各环节中,让学生通过找一找、摸一摸、玩一玩、比一比、等实践活动积累数学基本活动经验、掌握知识、形成技能。 教学目标:
1、经历从现实中发现角、认识角的过程,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
2、 通过找一找、做一做、比一比等活动让学生直观地认识角,感受角有大小。
3、结合生活情境,感受生活中处处有角,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初步地认识角。
教学难点:
探索角的大小与张口有关,与边的长短无关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三角板、活动角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些图形朋友,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它们都是谁?(教师出示课件)
生: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
师:如果我们要将这些图形分成两类,你会怎样分呢?
生: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是一类,圆是一类。
师:说说你的理由,为什么这样分呢?
生: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这三个图形都有角,圆没有角。
师:下面,让我们一起来认识角。(板书课题:认识角)
二、联系生活,探索新知
(一)找角——直观感知角。
师:你身边的哪些物体上面有角呢?谁愿意来说一说。学生自由发表意见说说自己见过的生活中的角
生:数学书上有角,黑板上有角,桌子上有角、三角板的上面有角等。
师:老师这也有几个物体,请你仔细观察一下,你能找出它们上面的角吗? 师:(出示剪刀图)你在剪刀的什么地方发现了角?给老师指一指。(课件红线标示)
师:(出示红领巾图)你在红领巾的什么地方发现角?(学生上前指一指)(课件红线标示)
师:(出示钟面图)钟面上的角藏在哪儿?
生:时针和分针组成了一个角。(课件红线标示)
师:下面,我们把上面的这些角请出来.(课件显示)
师:哦,原来角就是这个样子的。
(二)认识角
1.师:仔细观察,说一说角长什么样子?
生:尖尖的。
师:尖尖的地方就是角的顶点。(板书:顶点)
师:除了顶点以外,还有什么?
师生共同观察,还有两条直直的线,叫做角的边。
师:我们一起来小结一下,角有几个顶点几条边。( 板书:角有一个顶点,两条直直的边。)
2、摸角并感知角.
师:刚才同学们说三角板上有角。请拿出你们的三角板,找出其中的一个角,用手摸一摸角的顶点,角的两条边。(教师注意动作的引导和示范)。和你的同桌说说你的感受器。
学生活动,教师指导。
(三)画角、介绍角的名称及读写法
师:你能在纸上画几个不同的角吗?
学生活动,教师做好指导。
教师让学生说说角的画法,并在黑板上示范画一个角,并标出它的顶点和边。 师:下面老师再来画一个角,看看老师是怎样画的。
教师画角(我们先画一点,这是它的顶点(点出一点)再从顶点起画一条很直的线,这是它的边,再从顶点起往不同方向再画一条边。)
师:为了便于区别很多角,我们还可以给它们取个名字。比如第一个角,我们可以在角的两边张口的地方,用一个小“ )”线把两条边连起来,然后在它的后面写上数字1。我们把这个角记作:∠1,读作:角1。(教师板书)
师:剩下的这个角可以怎样表示呢?
师:请同学们给自己画的角起个名字?然后把它记下来,读一读。
(四)、练一练(课件)
师:现在我们已经认识了角,能不能和角成为好朋友,可就要看你接下来的表现了!
(1).辨角。找出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为什么?
(2).找出下边每个图形中的角。
师:同学们打开课本67面“指一指”中有一组图形,你能从中找出角并标出来吗?试试看。
展示学生作业,集体交流。
三、动手操作,比较角的大小
(一)玩一玩,理解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师:看来你们已经和角交上了朋友,接下来我们来玩游戏吧!
教师出示活动角
师:这是一个可以活动的角,就藏在你们课桌里面,请你拿出来,玩一玩。在玩的过程,看看你能发现什么?
师:你怎样使得角变大、变小?
生:我把角的两边拉开,角就变大,我把角的两边合起来,角就变小。 师:角的两边拉得越开,我们就说,张口变大,相反,就是张口变小。你能说说什么样的角大,什么样的角小吗?
生:角的两条边张口越大,角就越大;角的两条边张口越小,角就越小.
(二)、比一比
1、探索比角的方法
比一比哪一个角大?(展示两组角,第一组可直接判断大小,第二组是无法直接判断大小的角。)
师:第二组无法直接判断大小,要怎么比呢?
学生思考,小组讨论。
指名学生上前比,老师指导比的方法:顶点和顶点对齐,一条边对齐,比另外的一条边,哪个角的边在外面,那个角就大。
2、理解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
师:我这儿还有两个角(张口一样大,一个边长,一个边短),你们观察一下,哪个角大?
生:边长的角大。
师:怎样知道哪个大?
生:两个重合。
比两个角。课件演示
师:哪个大?这说明了什么?
师生共同小结:角的大小只与张口有关,与边的长短无关。
四、总结评价 内化延伸
师:学了这么多与角有关的东西.假如你是一个可爱的角,你能向大家介绍一下你自己吗?
学生介绍角。
师:介绍得真精彩。这些可爱的角,用处可大呢?
五、联系实际,了解角的应用
师:生活中角都有哪些应用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课件出示用一用) 结束:同学们,角的用处很大,角的秘密还有很多,希望同学们在生活中仔细观察,找到更多的角,发现角更多的秘密.
板书设计:
认识角
角有一个顶点,两条直直的边
记作:∠1
读作:角1 1
教学反思:
课的引入从学生熟悉的图形和分类的.知识入手,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学生能很快将图形分成两类,一类有角,一类没有角,这又基于学生的生活经验,能很快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为后面的探索知识创设了很好的学习氛围。
基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在生活中学生对角有了初步的了解:角是尖尖的。但对角的几何图形的认识还是第一次,要将学生的生活经验提升到数学层面,教学让学生在剪刀、红领巾、钟面等实物上找角,并利用课件抽象出角的形象,在直观认识的基础上仔细观察,抓住角的本质属性,使学生初步感知角的特点,再通过摸角、画角等操作活动,使学生积累操作活动经验,使学生进一步认识角有一个顶点两条直直的边的特点。这样,从生活经验到数学概念,顺利突出本节课重点。
联系实际生活,说出角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同时也加深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最后再次将总结放给学生,让学生进行梳理、内化新知。
教学过程中还有以下不足:
1、让学生画出不同的角,学生的思维受先前老师示范性的影响,有的学生画出的角张口方向都是朝着同一个方向,可以将问题的指向性再明确一些,可以是方向不同或是大小不同的角,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2、在探索眼睛无法直接判断大小的角的比较方法时,先让学生讨论后说一说方法,再让一个学生上台比给其它学生看,学生操作的全员参与面小,可以让
同桌合作,用活动角做出一样大的角,使学生不得不思考怎样操作才能做一个一样大的角,从而进一步体验重合比角大小的方法。
教学课后反思6
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应让学生学会运用英语在真实的交际场景中进行语言的体验。这就要求英语教师在教学中寻找语言材料与生活的结合点,创设真实的生活场景,让学生通过口、眼、耳、手、脑等多种身体部位去感知所学语言;通过运用语言的经历来体验语言的意义和交际功能,以促进学生能轻松理解和掌握该语言,同时,还能培养学生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
一、精心设计教学活动,在体验学习中自然习得语言知识。
语言学家克鲁姆说:“成功的外语课堂教学应该是创造更多的情景,让学生有机会用自己学到的语言材料。”因此,我注意精心设计教学活动,充分利用多种媒体进行辅助教学,尽可能的创设逼真的活动背景,使学生在能够具体感知的语言环境中学习,激发学生交际的欲望,有助于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更多的体验语言,也有助于实现使学生在新的情景中自由地创造性地运用语蠀。例如,在学习新版小学英语第三册《Elephant》一课中,我设计了游览泰国、观赏大象的情景,学生在多媒体课件的'引导下,一边欣赏美丽的异国风景,一边体验语言知识:
Lookattheelephant.It’ssobig.Ithasbigears.etc.这种身临其境般的体验加快了学生习得语言的速度,也加深了学生对语言知识的理解,接着,随着游览画面的深入和学生对语言知识掌握程度的加深,他们在情景中运用并扩展了语言,创造性地说出:
Lookatthosetrees.Theyareverytall.Andlookatthetemple.It’ssobeautiful.etc这样的教学活动充分发挥了语言学习的交际功能,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组织英语实践活动,在体验性学习中活化语言知识。
在实际操作中,教师精心设计开放性活动,?学生搭建语言运用的舞台,将新、旧知识运用到不同的语言场景中去,使学生亲身体验、自主探究、,并不断扩充自己的语言信息量,达到真实、灵活运用语言,探索实践语言的目的。例如,在学习新版小学英语第三册Clothes单元时,我为学生设计了一场FashionShoyblouse.Thesearemyjeans.等语言,台下同学也同时喝彩道:Oh,it’spretty.Theyarereallycool.等觝语。在表演时我鼓励学生加上夸张有趣的动作,再加上他们自己的发挥想象,学生们毫无拘束,玩得开心极了。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既掌握运用了语言知识,又体验了学习的乐趣。
教学课后反思7
本节课我的教学目标是学会并演唱歌曲《春游》,所以我的教学设计一直都是围绕歌唱在进行的。当然还有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1.古诗与古体诗的概念要给学生解释清楚。在导入时,我设计的是对比歌曲《春天在哪里》和《春晓》的歌词形式,请学生说出《春晓》歌词采取的是古诗的形式,进而引出歌曲《春游》。我当时是认为歌曲《春游》的歌词也是古诗的形式。而事实并非如此,《春游》歌词的写作只是运用了古诗的体裁而以。古诗和古体诗是两个不一样的概念。在导入时,应该给学生解释清楚。
2.高年级的.音乐课堂应该对歌曲的学习情况进行检测。高年级的音乐课上学生学会了演唱歌曲之后,应该对学生的学习情况有所检测。例如:《春游》是一首6/8的歌曲,而这一节拍的歌曲在音乐课本中是比较少见的,所以本节课应该将学生掌握6/8拍的情况作为检测内容。我的教学中有一个改变节拍演唱歌曲的过程,我设计的是将歌曲的节拍改变成了2/4拍,学生通过演唱体会节拍变了,歌曲的速度和情绪也明显变化了。但是,这个节拍如果我可以改成3/4拍的话,学生演唱时不仅可以体会到速度和情绪的变化,更重要的是可以联系6/8拍进行讲解。讲解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提示学生注意到6/8拍中的次强拍,因为这恰恰是它与3/4拍的不同之处。
3.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一定要研究教材。作者李叔同写《春游》这首歌曲时运用了旋律重复和同头换尾的方法。根据教参的要求,教师应该在课堂教学时有所涉及。所以学歌时我让学生找了这首歌曲的相同旋律和相似旋律。学生很快找到了答案,我也进行了解释。但是,因为本节课并没有做创作旋律的练习,所以其实做这个环节意义并不大。
教学课后反思8
教学目标
1、 知道诚信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2、 了解自己身边诚信的好事例。
教学重点
知道诚信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地位,愿意为建立诚信的人文环境尽自己的努力。
教学难点
能主动约束自己的言行,愿意为建立诚信的人文环境尽自己的努力。
教学准备
收集讲诚信的故事,身边人讲诚信的事;收集讲诚信的诗歌、名言、格言等。
教学程序
一、人人讲诚信
师:课前老师让大家收集了一些有关古人讲诚信的故事,谁来和大家分享一下?
师:听了这个故事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师:谁收集了现代企业讲诚信的事例?
师:这个事例又使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小结:古人为了治理国家需要诚信,现代企业要想成为百年不衰的'老品牌也离不了讲诚信,
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更是不可缺少的高贵品质,怎样做到讲诚信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第三课《与诚信为友》。
板书课题 3、与诚信为友
二、事事讲诚信
1、 说说你周围的人是怎样讲诚信的?
2、 说说自己讲诚信的事。
3、 讲诚信有什么好处?
4、 在你或你周围人的身上有没有不讲诚信的事,不讲诚信会有什么危害?
5、 既然诚信如此之重要,那我们应该怎样做呢?
板书 从小事做起 人人讲诚信 事事讲诚信
三、诚信大检测(书上第14页的题)
四、真诚希望
师:老师今天请了几位嘉宾做客我们的课堂,你看看他们都是谁?在学习和生活中,大家都会遇到诚信的问题,关于诚信,你想对他们有什么希望?除了他们,你还想对谁说些诚信方面的希望?
小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希望别人能做到的,希望大家你也要先做到。
五、格言勉进
请把你课前收集到的有关诚信方面的诗歌、格言、名言等拿出来给大家展示一下。
通过收集资料或听别人的资料,你有什么感受呢?
六、课堂总结
“信用乃立身之本”。在学习和生活中,我们只有做到诚实守信,与诚信为友,才能赢得家长、老师、同学的信赖,才能真正肩负起社会、学校和家庭所赋予的责任。
板书设计
3、与诚信为友
从小事做起
人人讲诚信
事事讲诚信
教学反思
本课力求体现“以生活为基础,以活动为载体,以育人为根本,以乐学为目标。”的课程模式,采用儿童乐于接受的生活方式,“让儿童通过自己的生活实践和活动体验来获得认知发展”。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学生直接参与到每个教学环节中来,通过收集、调查、讨论、讲故事、交流等方式,利用以往所了解的知识,主动参与课堂活动,而教师只是鼓励、引导儿童从他们的实际生活中挖掘有教育意义的内容。
本节课重在使学生知道诚信是一个人做人的根本,诚信是我们工作、学习的好帮手,诚信是优秀人生的基石。本课的亮点是尊重学生的个性感受和独特见解,教者创设的种种情境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其个性发展。让学生真正参与到学习中来,让然而,在课堂中我们只能让学生树立一种观念,懂得一点常识,明确一些要求,而培养学生的讲诚信能力,还要靠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因此,教学中要注意由课内延伸到课外,由学校延伸到家庭,乃至社会。让学生运用已学知识,到社会中实践,在实践中锻炼,在锻炼中提高。从而实现了品德与社会课生活化、活动化、具体化、行为化的实践过程。
学生畅所欲言,自由地发表自己的见解,鼓励其真诚地说出自己的心声,力求在情感兴奋中产生创造与参与的冲动。
教学课后反思9
《蚂蚁和蝈蝈》是苏教版第七单元中的一篇短小却富有教育意义的童话故事。讲的是蚂蚁由于辛勤劳动而得以安然过冬,蝈蝈由于懒惰而又冷又饿,再也神气不起来。课文中既有蚂蚁和蝈蝈之间的对比,也有蝈蝈本身前后情况的对比。寓褒贬于对比之中,含讽刺于描写之内,两种昆虫、两种结局,说明了只有勤劳的人才能拥有幸福。童话故事符合低年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在学习过程中孩子们可以很自然地与现实生活相联系,配合上直观的图片从而更有助于学生观察想象,理解课文内容。
新课标要求语文教学要创设自主学习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本课的开头我设置了两则谜语导入,谜底分别是:蚂蚁和蝈蝈,揭示了本文的课题,并请他们发现这四个字有什么特点。学生首先对谜语很感兴趣,猜完再观察这几个字都有虫字旁,说明都是昆虫,增加他们的成就感,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在课堂的开始就将学生的学习心理调到了最佳状态,产生主动阅读的要求。
在初读课文的环节,我主要是通过多种方式朗读,让学生熟知课文内容。首先我让学生先看课文配套的光盘,既听了一遍课文,又对课文产生浓厚的兴趣。因为低年级学生很容易被吸引,在他们被光盘上的动画吸引了时,再去读课文就会很主动的了,不会很被动的、机械的去读。读完课文,我首先采用的是指名分段朗读,把课文先疏通一遍。读的时候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接着就是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再读,并把它读好,其他同学当小评委。这样读书就不会太单一,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来选择自己想读的段落。而且在别人读的时候,其他人也不会没事做,想着怎么评价,同时也是在锻炼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在这其中,我渗透着指导学生朗读,帮助学生读好长句子、难读的句子。把课文读好了,才是学课文的前提条件。
精读课文我主要是让学生通过朗读表演和充分想象来完成对课文的学习和理解的。比如第一段:我先是出示夏天火热的'骄阳,让学生感受到热,接着读好“夏天真热”。由“这么热的天,一群蚂蚁在干什么呢?”这个问题切入到第一段的教学中去。指导学生看图,知道蚂蚁在背粮食,有的背,有的拉,个个满头大汗。接着让学生来做做勤劳的小蚂蚁,也来背背粮食,也就是朗读并表演。因为表演使情景更丰富而逼真,使第一感知获得了鲜明的印象,把握住了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生动性,有机突破教学重难点。学生通过自己主体体验,感受到炎热的夏天,蚂蚁搬粮食的辛苦哭,加深读作品语言的理解,深受感染,对勤劳的蚂蚁发出由衷的赞扬,从而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而且表演可以调节课堂气氛,使课堂更加的活跃。
在读到“个个满头大汗”的时候,老师适时教学“满头大汗”这个词。可以问什么情况下会满头大汗?通过学生自己举例,既理解了这个词,又做了说话练习。第二段我是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因为低年级的教学不适合用一个问题套着一个问题下来,那样会太烦琐,而且会减少学生读的时间。所以,一年级的课文都非常的简单,直接可以从读中去理解,去感悟。这一段我主要是让学生读和想象“蝈蝈可能会小蚂蚁什么?”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因为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和创造能力。
这个问题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想象空间,可以边看图边做动作,配合着想象。学生说得很好,充分的发挥了想象。在读到“自由自在”的时候,重点讲一下这个词。问学生是否知道“自由自在”的意思,就是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所以,蝈蝈想乘凉就乘凉;想唱歌就唱歌;想睡觉就睡觉,真是“自由自在”。引导学生把这一段又记忆的一遍,加深印象,知道蝈蝈过得很舒服。这个故事的结局:冬天到了,蝈蝈又冷又饿,再也神气不起来了。也给学生留下了想象的空间,我也出示了画面,请学生观察蝈蝈此时的表情和动作,稍加提示:这时,蝈蝈又会做什么?说什么呢?学生便会对结局再创想象。学生的想象既有蝈蝈的直接感受,又有蝈蝈的内在心理。两次想象对比,突出了文章的主题,使学生明白只有辛勤劳动,才能创造幸福生活,同时也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本课的教学中也有遗憾:
(1)、教学中,我虽然注重了朗读的指导,留出了大量的时间让学生朗读,但如何让他们去观察、去体会,从而使学生能够融入文本,入情入境地朗读,切实把“要我读”变为“我要读”,这方面做得还不够,这也上我今后要努力去探索的。
(2)、写字教学和阅读教学联系得不够紧密。我教的是“粮”和“呼”两个字,在阅读到写字的环节中没有很好的过渡,感觉有点突兀。
“课堂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只有不断有遗憾才会有不断的进步。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一定要不断地吸取更多的经验,争取使自己的教学水平有更进一步地提高。
教学课后反思10
今天早上,我上了一节公开课《七颗钻石》,感悟颇多。《七颗钻石》这篇课文是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所写的一篇著名童话故事。课文情节比较简单,但其内涵较深,教学中我引导学生以读代讲的方式去体会爱心的神奇力量,感知童话蕴含的丰富想象力。下面我先谈一下在备课时想法:
首先,大胆尝试,抓重点语句,指导学生朗读。在以往的语文教学中,大都是教师在循规蹈矩的按照课文的写作顺序来对其进行支离破碎的.分析讲解。此次,我决定打破常规,进行一次大胆的尝试,将课文中蕴含信息最多、最具代表性的句子从文章中抽离出来,让学生通过自读、赛读,并加上教师的适当引导,点评,从而读通、读懂全文,做到以点带面。
教学课后反思11
课型:阅读课
本节课是新人教版六册第一单元,是关于西方绘画的发展史。文章介绍了中世纪,文艺复兴,印象派,现代艺术绘画的特点。因为对这些内容不是很熟悉,我对于课文进行了深入的阅读和研究。对于学生来讲比较难懂。为了让学生明白了解每个阶段的特点,深入浅出,简洁明了,我认真研读教材,教师用书,同时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搜集了很多每个阶段的艺术家和他们的代表作,以及每幅画的背景知识。
本节课做得比较好的方面:
一、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动学生积极性。在绘画鉴赏环节,同学们的参与积极性较高,能够准确说出判断的标准和每个阶段的特点。最后一个小组活动环节学生利用自己讨论知识为学校艺术展提建议,学了即用。
二、整节课教学目标明确,思路清晰,环节设计合理。学生从阅读中找到每个艺术发展阶段的特点,然后通过欣赏名家的作品,能够了解四个阶段绘画的鲜明特点,并且能够根据已学知识鉴赏绘画。然后为学校美术馆画展提建议,最后给校长写建议信,做到了输入和输出一致,水到渠成。
三、绘画作品选取有代表性,绘画鉴赏比较有深度。本课选用了每个艺术阶段最有代表性的画作,让学生从绘画中观察体会特点。如通过文艺复兴三杰的作品与中世纪绘画的比较,学生能够结合历史课学习的内容,更加清楚的了解它们的不同及原因,拓展了学生的思维。介绍了毕加索的名作,让学生更深入了解现代画抽象的特点,并且通过画作内容的探讨,增加学习学习兴趣。艺术在于欣赏,学生从艺术大师们的杰作中,体会绘画的魅力和独特特点,陶冶情操。
四、课堂活跃,学生活动充分。学生参与积极性高,互动较多,小组讨论充分。本课学生活动是为学校美术馆即将举行的画展提建议,从不同绘画风格中选择绘画作品。课上学生把掌握的每个艺术阶段的特点,准确表达出来,既巩固了本课所学知识,同时又锻炼了学生交流和表达能力,每个小组代表都得到了发言机会,并且口语表达有了阅读的.充分铺垫,所以在介绍不同风格绘画时,能够说的比较有深度。
五、老师注重启发引导,环节过渡自然。总体来看,整堂课备课充分,循序渐进,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绘画杰作的欣赏和丰富的课堂活动,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学生参与积极性高,目标达成度较高。
本节课的不足之处:
首先,在教材的挖掘上,还可以更为深入一点,着重强调人的习俗和信仰对于艺术的影响,在绘画背景上,可以结合历史知识,在印象派和现代派画作欣赏中,更加深入了解其背后的原因,让学生把作品特点理解更为深刻。
其次,在教学环节上,应该放给学生更多的时间,最后讨论环节的时间可以更为充足,给学生更多展示的机会,展示不同选择,给学生更多自主性。
再次,在我的课堂语言上,应该更为精炼一些,对于环节之间过渡语言,应该更具有启发性,对于学生回答的反馈语言,应该更为多样化,更能激励学生的信心。
艺术源于生活,艺术服务生活。能通过西方绘画史的学习为学生开启英语学习的新的视野,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动力,是我们一直要努力的。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有更多自主的时间和展示的机会,也是我下步努力的目标!
教学课后反思12
本人在教《游子吟》时采用表演方式来理解诗文含义,并联系自己的实际谈感受的方式加深对诗境的感悟。因为这是一首赞美母亲的诗篇,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真切、浓烈的情感。当时我让学生说说父母日常中是如何照顾、呵护自己的,很多学生纷纷举手,我发现怀谦同学举手了便让他说,因为他平时很少说话,一说话就结结巴巴。这正好让他锻炼锻炼。可是他一站起来就不敢说了,红着脸,同学们见状都笑了,他更是害怕,眼睛里还噙着泪花,我知道他很想说,但又说不出,于是我开口了:“老师从怀谦的表情中读懂了,他对他妈妈的爱是无法用言语言明道尽的,这需要用心慢慢去体会。此时无声胜有声啊!”我的话刚说完,全班同学就鼓起掌来,怀谦这时也会意地笑了,从他的`笑容,我看出他对我的感激之情。是啊,我帮他圆了场,使他摆脱尴尬的场面。如果当时我批评他或是让他坐下,那他会多难受啊。
[教后反思]:
为孩子保留时间和空间,并善于捕捉孩子的微妙表现,对教学过程做出新的调整。对孩子回答不出来,简单地命令“坐下”不是最适合的办法。在他非常窘困的时候,或许我们可以递上一只粉笔,问他是否能帮助老师把课文的主要人物写在黑板上;或是引导他说出自己的心里话,这样可能会让孩子更可以承受。在大多数孩子表现出疑惑的时候,教师应该立刻反省自己的教学语言,并适时进行补充、调整。
教学课后反思1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具体情景,探索并发现简单周期现象中的排列规律,能根据规律确定某个序号所代表的是什么物体或图形。
2.使学生主动经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体会画图、列举、计算等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以及方法逐步优化的过程。
3.使学生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获得成功的体验。
【设计意图】
《找规律》是苏教版小学数学第九册的内容,它蕴含着深刻的数学思想,是学生今后学习、生活最基础的知识之一。本课集中安排学生探索简单周期现象中的规律,并根据发现的规律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本课设计有以下几个特点:
1、创设情景,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课堂教学中学习材料的提供途径应该是多样的,可以是教师提供,也可以是学生提供,学习材料应该是丰富的,便于学生进行探索与研究。考虑到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和年龄特点,在上课一开始设计了猜小球的游戏,一下子就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在教学中,又设计了“小猴庆国庆”的情景,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对不同物体摆放规律的观察上;最后一道思考题,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也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培养学生的数学眼光。
2、经历过程,引导学生探索规律
学生探索规律能力的提高不是简单体现在又知道了什么规律,而是体现在面对新的现象或者问题时,能主动应用相关的策略,有效地发现给定现象中隐藏的规律或者解决问题的方法。因此,在教学探索黑白球规律时,注意引导学生经历探索规律的过程,给学生自主探索规律以及应用规律解决问题提供了充足的时间和空间。同时给予提示和指导,鼓励学生在小组里交流,分享思维成果,不断优化解决问题的策略。
【教学过程】
一、观察场景,感知物体的有序排列。
1.出示纸盒(里面装有小球,按一白一黑的规律排列)
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个纸盒,在这个纸盒中放有很多小球,请大家猜一猜,这些小球会是什么颜色?(生依次一个一个猜)
(拉出第五个球)师:你是怎么想的?
2.小结:对了,这说明纸盒中球的排列是有一定规律的,只要按照这种排列的规律,我们就能马上说出下一个球的颜色。
3.出示例1的场景图。
师:国庆节到了,小猴忙着庆祝呢!瞧,它把森林打扮的多漂亮啊!仔细观察一下,这些物体排列有规律吗?有怎样的规律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找规律”。(出示课题)找到规律后和你的同桌交流交流。
全班交流:你找到了图上有哪些物体?它们有什么规律?
二、自主探索,体会多样的解决策略。
1.师:刚才,我们从纸盒中抽出了五个球,想一想,它们是每几个为一组?如果照这样拉下去,第15个球会是什么颜色?你有什么方法解决这个问题?以小组为单位,动手试试看。
2.全班交流:
(1)画图的方法
○●○●○●○●○●○●○●○
(2)列举的方法
从左起第1、3、5……个是白球,第2、4、6……个是黑球。
(3)列算式的方法
15÷2=7(组)……1(个)
师:能说说你是怎样想的?为什么余下这个球是白色的?
师:我们根据算式中的余数判断出第15个球的颜色。
3.比较:以上三种方法,你认为最简单?
4.师:看,小猴怎么停下来了?原来它碰上了难题,想请同学们帮忙,你们愿意吗?我们一起来看。(出示“试一试”第一题)
师:谁能照样子在这幅图中提个问题,考考大家?
(当生解决小旗时,师:如果余数是3,是什么颜色?如果最后一面旗是红色,余数会是几?黄色呢?)
三、巩固练习、加深理解。
师:开学了,学校开展了各项兴趣活动。
(1)围棋组的同学在摆弄旗子呢!
你发现了什么规律?21枚摆的是白子还是黑子?
(2)手工组的同学在穿珠子呢!仔细观察,小女孩小红穿的第18颗是什么颜色?第24颗呢?
小明也在穿珠子,看!(小明正在按绿、黄、蓝、红、紫的顺序穿珠子。第18颗是什么颜色?第24颗呢?)
比较:为什么都是18颗,小红穿的和小明穿的颜色不一样?
(3)瞧,美术组的同学正在设计图形呢!我们看一看,他们每组的第32个是什么图形?
(4)师: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有规律现象(日出日落、月圆月缺、春夏秋冬……)下面,一起来看生活中的规律。(思考题:今天是星期三,再过20天是星期几?)
四、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觉得自己表现怎样?
【反思】
1.本课教学过程清晰、流畅,层次清楚,重点突出,学生反馈效果较好。
2.联系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和年龄特点,设计的“纸盒藏球”游戏,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引发认知冲突,从而感知这些球是有序排列的。
3.在教学过程中,提供给学生自主探索规律以及应用规律解决问题的充足时间和空间并不断优化策略,使学生掌握知识。
4.通过有趣的习题和拓展练习,进一步加深对周期性排列规律的理解和应用。
5.在解决思考题时,学生碰到了困难,这里没有充分引导学生认识规律,从而匆匆收场,略显仓促。
教学课后反思14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是新旧教材《比例》这一部分内容的最大不同之处。它是属于空间与图形领域中图形与变换方面的内容。比例的知识属于数与代数领域。新教材将《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纳入到比例单元中,将两条线交织在一起。我认为主要是体现数形结合的思想,使知识形成和发展的基础更加扎实。就本课而言“能利用方格纸等形式按一定的比例将简单图形放大或缩小,体会图形的相似”是图形与变换的一个重要教学目标。它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要注意从简单图形开始,借助实物或计算机演示,再让学生动手操作,由此充分体验图形的相似是指图形运动后,大小发生了变化,但形状不变,前后图形是相似的。
针对这一新内容,我利用学生的原有经验以及这一内容在教材整体中的作用在前设计中尽力做到缩小学生的朴素认识与数学概念之间的差距。图形的放大与缩小,学生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有自己的朴素认识。但是,这一认识是感性的、概括的、模糊的,只能是基于自身经验的理解,不能清楚地用数学的语言描绘变化的关系。而数学上的图形放大与缩小则是指按一定比例放大与缩小,它是一种定量的刻画。这一差距正是我们进行教学时需要加以利用的。教学中,我先出示很小图片,由于太小,学生就产生让老师将图像放大的想法。图形的放大与缩小学习的价值自然就蕴含其中。接着我出示了三幅图片(B、只放大长、C、只放大宽、D、长和宽都按一定比例放大),不出现数据。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此时由于图形B、C变形比较严重,一致认为D放大比较好)。我适时提问:为什么D比较好呢?在学生思考的时候我出现了相关的.数据。经过学生的观察、讨论与交流,学生对于图形放大后相应边的变化有了清晰的认识,完成了真实的数学理解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不同的学生有了自己独特的体验。
通过教学,使我深深地认识到,学生脑中并不是一片空白,他们是重要的教学资源。当学习之舟泊在学生的已有海域之上就会激起探究的激情,掀起思维的浪花。给学生更多的时间与空间会使作为老师的我领略更多的精彩!
教学课后反思15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活动不能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而且,要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培养他们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本节课一开始,我没有直接告诉学生圆柱的特征,而是让他们自己观察、触摸,感受什么是圆柱的.表面积。接着我和同学们一起动手实践,操作,将自制的圆柱体模型展开,让学生明白圆柱体的表面积就是两个圆和一个长方形。通过观察,学生明白长方形的面积就是圆柱的侧面的面积。接着小组合作探讨圆柱侧面积的计算方法,在这里让我惊讶的是,有一个孩子一边演示一边总结,长方形的长和宽都可以做圆柱体的底面周长。这是我没有想到的,最后孩子们通过小组合作推导出圆柱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思路清晰,算理透彻,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
可以说,在这节课的学习过程中,我不是让学生被动地接受教材,也不是自己推导出现成的结论让孩子们去识记,去背诵,而是通过操作实践等活动,让学生经历了知识的“再创造”过程。由于学生经历了不断的“再创造”的过程,积极主动的从事数学思考、建构数学知识,所以整堂课的学习气氛和教学效果取得了双丰收,这样,孩子们怎能对数学不动心呢?
【教学课后反思】相关文章:
蜜蜂课后教学反思《蜜蜂》的课后反思12-08
课后教学反思03-26
教学课后反思03-28
课后的教学反思03-01
反思课后教学反思最新01-18
美术的课后教学反思06-08
秋天课后教学反思11-24
课后教学反思最新05-12
课后教学反思优秀02-20
《古诗》课后教学反思03-24